《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教案最终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954658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教案最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教案最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教案最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教案最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教案最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教案最终版.docx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教案最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教案最终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教案最终版.docx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教案最终版

 

***大学《形势与政策》课

教案

 

教学专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专题组长

授课年级

授课时间

《形势与政策》教研室

二○一年三月

教学专题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周次

第7周——第15周

学时

18

教学目的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之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说出了党的心声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引起全社会强烈共鸣,受到党内外,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意义重大而深远。

通过讲授该专题可以提升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最新理论成果的把握,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特征和任务,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关系,了解党和政府的决策,自觉投入到推进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的队伍中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成果介绍。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在十八大报告中独立成篇,提升到战略高度。

讲授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如生态产品等新概念,五位一体协调推进如何完成,以及建设美丽中国如何实现。

2、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新阶段的时候,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何重大意义。

讲授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与建设美丽中国之间的关系。

3、党的十八大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

讲授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明确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力军,需要切实掌握党和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部署,自觉以实际行动响应党的号召,忠实践行生态文明建设路径,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教学方法

传统的讲授型手段与多媒体手段相结合,结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教授教学内容,并结合视频短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含时间分配)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成果(25分钟)

1、新高度——

(1)生态文明独立成篇

(2)五位一体协调推进

  2、新概念——

(1)生态修复

(2)生态产品(3)生态价值

 3、新目标——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1)建设美丽中国由来

(2)“美丽中国”涵义(3)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15分钟)

1、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2、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积极主动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部署

3、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充分吸纳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并反思工业文明与现有发展模式不足,积极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贡献,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

4、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深刻把握世界发展的绿色、循环、低碳新趋向,对可持续发展的拓展和创新,为全球生态安全作贡献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特征和任务(20分钟)

1、关于生态文明的内涵

2、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特征

3、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30分钟)

1、坚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积极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境保护新道路

2、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

3、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

4、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5、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

参考

资料

[1]辛鸣.解读胡锦涛7·23讲话:

生态文明是文明发展的新形态.观点中国,2012年07月30日   

[2]周生贤.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光明网,2012年09月20日

[3]周生贤.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求是,2011年04月06日

[4]叶小文.促进生产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布局.北京日报,2012年07月31日

[5]春雨.在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光明日报,2012年09月21日  

[6]周生贤.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求是,2012年10月01日

[7]蒋能.胡总书记为何首提推进“三个发展”?

人民网-理论频道,2012年07月30日

[8]郑慧子.生态文明与社会发展.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祝黄河.吴瑾青.生态文明建设:

十七大以来科学发展观新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年02期

[10]温家宝在求是杂志撰文论述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中国新闻网.

,2008年11月01日

[11]李斌雄.生态文明建设:

关系全局的重大决策.中国教育报,2012年11月02日   

[12]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优化.合肥在线-江淮晨报,2012年11月13日

[13]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中国证券报,2012年11月09日

[14]解读生态文明:

不是单纯的节能减排、环保问题.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1日

[15]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中国环境报,2012年11月12日 

思考题:

1、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这其中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2、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当前最重要的是从哪些方面做起?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第一次单列一个部分加以论述,有关内容和要求写入新修订的党章。

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这是十八大报告的一个突出亮点,说出了党的心声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引起全社会强烈共鸣,受到党内外,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成果

生态现在通常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

“生态”也即指自然界诸系统之间的交错复杂关系。

生态,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人们对生命的态度、对生存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

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开化状态,与“野蛮”一词相对立。

生态文明是人类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社会而取得的所有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明境界和社会形态。

它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正在积极推动、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美丽中国”,“山青水秀”,“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铿锵有力的声音响彻祖国大地,崭新的提法,充满活力与希望。

1、新高度——(视频1:

李莉读报告)

(1)生态文明独立成篇

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就有关于环境保护的论述。

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生态文明观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所规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体发展目标中,出现了如下的一些新提法: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等。

这些关于生态和环境问题的一些新提法的出现,标志着我们党已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作出战略部署,要求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此后,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上升为政府的施政纲领和国家发展理念。

2007年12月,国家在中部设立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全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十二五”规划纲要则明确把“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作为“十二五”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

2012年7月23日上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做重要讲话。

这次讲话总书记浓墨重彩地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

他指出: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从十四大报告“加强环境保护”短短一句话,到十七大报告中直接提到“环境”或“生态”字眼的地方,共28处,再到十八大报告中大幅增长至45处,“生态文明”15处。

在十八大报告中专门用了二十分之一的篇幅,将生态文明专门成为一个独立部分,在第八个大问题中全面阐述了我们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有非常多的新提法,把生态文明提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释放了强烈的资源循环利用、关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相关领域的信号,系统化、完整化、理论化地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彰显了执政党的执政意志。

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到“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指引,再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路径,十八大所理解和规划的生态文明,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节能减排、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问题,而是上升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社会文明水平的现代化发展高度,并且体现为工作部署、发展目标、制度设计。

党章修正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充实和完善,主要体现在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并作出阐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党章中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增写了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表述。

(2)五位一体协调推进

十八大要求:

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邓小平首先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两个文明”建设,此后,中共在此基础上十六大报告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十七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并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再到十八大报告提到,未来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与经济、政治建设同样的地位。

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为发展的内涵增添了新元素,为发展的品质赋予了新标准,为发展的方式确立了新坐标。

第一,新元素

从十六大的三位一体,到十七大的四位一体,增加了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从注重物的增长到尊重人的发展,这是在着力解决现代化进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为现代化进程提供稳定的社会架构,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从十七大的四位一体再到如今的五位一体,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这是在着力解决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使中国的现代化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是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升华之举。

第二,新标准

要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我们党的每一次理论创新和重大部署,不断为总体布局添加“增项”,都是根据实践与时俱进的结果。

总体布局的发展和丰富,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使党的理论体系不断继承创新、科学发展,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要符合生态发展规律。

生态文明地位的“升格”,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重视,对生态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

生态文明建设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全党未来的奋斗目标。

如在现代化布局方面,“五位一体”大大丰富了“现代化”的理论体系。

意味着中国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从局部现代化到全面现代化,从不大协调的现代化到全面协调的现代化。

以往的提法是经济现代化,这次报告特别提出:

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第三,新坐标

未来中国五位一体的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也应该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

五大建设是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补充。

五位一体的新布局更加强调均衡、可持续和以人为本,协调推进,而不顾此失彼,也不单兵突进。

唯物史观认为,地理环境因素、人口因素与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共同构成社会存在,它们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具有制约作用。

因此,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为目标的生态建设就成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才能全面推进现代化,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比如,经济发展创造了“中国奇迹”,但如果其他几个方面跟上,特别是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跟上,就不会造成短板效应,制约发展。

2、新概念——

  

(1)生态修复

所谓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突变和人类活动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恢复生态系统原本的面貌,比如砍伐的森林要种植上,退耕还林,让动物回到原来的生活环境中。

这样,生态系统得到了更好的恢复,称为“生态修复”。

21世纪是修复地球的世纪,工业革命时代由于经济的发展,地球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地球的生态系统处于退化状态。

生态修复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恢复它的生态结构,也就是恢复一个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即恢复物种多样性和完整的群落结构。

二是修复它的功能,也就是恢复一个生态系统的健康。

一个自然生态系统有它特有的生态功能。

三是恢复可持续性,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生态系统的抵抗能力和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

四是恢复它的文化,人文特色。

一个地方的文化源起于自然环境,文化遗产往往孕育于自然遗产。

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是相辅相成的。

绿化不等于生态修复,只是生态修复的手段之一。

人们在一片空地上种上花草,这就是绿化,但不是生态恢复。

恢复生态是恢复当地生物多样性、生态的完整性以及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和生态系统自我维持性。

生态修复需要人的帮助。

有人说,生态修复很简单,把修复区的人口搬出来就可以了。

实际上受损生态系统没有人的帮助,很难恢复。

有些生态系统可以自我恢复,也许要100年、1000年的时间,有了人的帮助,这个恢复过程会加快。

(2)生态产品

十八大报告集中论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其中在提到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时强调,要“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

这一表述新意十足,内涵丰富。

生态产品的概念是一个新兴的概念。

生态产品指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

包括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和宜人的气候等。

生态产品同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一样,都是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

生态产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概念。

“生态产品”的提法,重点在“产品”。

产品不一定是商品,但一定是有价值的。

这提醒我们,要意识到生态环境本身的价值以及为了维护生态环境所投入的代价。

如森林提供生态产品体现在:

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水质、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清洁空气、减少噪音、吸附粉尘、保护生物多样性、减轻自然灾害等。

一些国家或地区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实质是政府代表人民购买这类地区提供的生态产品。

过去我们定义产品,都是从生产角度定义。

把树砍了,是一种劳动,树变成了产品。

但把树砍了以后,它提供清新空气的重要功能损失了,清新空气这种生态产品就没有了。

30多年来,我国物质产品生产能力极大提高,但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却在减弱。

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物质产品的需求在相对减弱,对良好生态环境、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3)生态价值

生态价值,虽然看起来是不起眼的小概念,但它实际体现了非常深厚的伦理思想。

生态价值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得到的利益。

主要包括生态直接向人类社会成员提供服务(如人们普遍享用洁净空气、水等舒适性资源),向经济社会系统输入有用物质和能量、接受和转化来自经济社会系统的废弃物。

所谓“价值”,一般表示事物对于人的功用,说某一事物有价值,是指它对人有用,符合人的利益,能满足人的需要。

以往,价值概念主要用于经济学中,表示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劳动或社会必要劳动。

以往经济学认为,劳动是一切价值的源泉,世界上只有劳动产品有经济价值,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没有经过人类劳动的自然物,如空气、水、土地、野生动植物和矿藏等,是没有价值的。

因而人们一直认为,自然界是没有价值的。

由于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便出现了“三无”的思想,即“资源无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资源无价,可以无偿使用”;“资源无主,可以谁采谁有”。

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的“产品高价、原料低价、资源无价”的现象,正是这种思想的反映。

而生态伦理学家认为,生命和自然界是有价值的。

这种价值首先决定于它的有用性,其价值的大小则取决于它的稀缺性和开发利用条件。

未经人类劳动参与、未投入市场交易的天然资源,都是有价值的。

就像原始森林一样,越是未受到人们改造过的,未投入市场交易的自然物,对人类越宝贵。

原始森林等天然资源的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增大。

而原始森林之所以是原始森林,就是因为它是天然形成的,没有受到人类劳动的培植,也没有进入市场交易,它是无价之宝。

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

每一代人究竟应当怎样衡量自己创造的文明成就,又应当如何评价自己决策行为的功过得失。

要回答这个问题,关键在于价值,在于价值的取向与判断标准。

解决好环境和资源的价值问题,必须确立新的价值观——环境友好的生态价值观,这已是新世纪人类的重大课题之一。

 

 3、新目标——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美丽中国”,这个首次出现在党代会报告上的新名词,“美丽中国”,一个传统而又崭新的名字。

这个充满无限想象空间的新目标描绘了一幅令人憧憬的“中国梦”。

(视频2:

十八大热词)

(1)建设美丽中国由来

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新的概念,伴随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应运而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把握更加科学,对执政理念的认识更加深化,对执政能力的建设更加重视,承载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承续着“青春中国”、“可爱中国”、“新中国”、“富强民主文明中国”、“和谐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描绘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前景。

1916年,我们党的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发表《青春》一文提出,中华民族能否立于世界,“不在白首中国之苟延残喘,而在青春中国之投胎复活”,热切呼唤一个青春中国。

1935年,我们党早期领导人方志敏为“可爱中国”光荣献身。

他曾在《可爱的中国》一文中写道:

“朋友!

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你们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我想你们和我是一样的见解,都觉得这位母亲蛮可爱蛮可爱的。

我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

”1949年,毛泽东主席宣布,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一个屹立于世界之林的中国横空出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党的十三大首次提出,建设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的宏伟目标。

进入新世纪,在富强民主文明中国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和谐中国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魅力中国的崭新发展概念。

其实,从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到2009年中央林业工作会议明确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四个新的历史定位,再到2012年参加义务植树时,胡锦涛明确提出,林业建设要为祖国山河披上美丽绿装,为科学发展提供生态屏障,在这些对现代林业发展具有纲领性指导意义的论断论述中,党中央、国务院一直为一个生态良好的美丽中国而谋划。

(2)“美丽中国”涵义

“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的具象化表达。

要赢得真正的富裕文明,必须守住“绿水青山”。

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更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职责和担当。

这就要: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美丽中国”被写进十八大报告,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和自觉认知,是执政理念的新发展。

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丽中国,每一个中国人无比向往、充满期待、使命光荣、任务艰巨。

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鸟更多,花更美,努力建成美丽家园。

美丽中国,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

美丽中国是科学发展的中国,是社会和谐的中国,是生态文明的中国,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国。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重要前提,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是根本要求,文化软实力日益增强是强大支撑,社会和谐人人共享是基本特征,生态环境优美宜居是显著标志。

应当说,这些方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备条件,缺少任一要件都是不美丽的。

其中,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最为重要。

优美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有利于增进社会的和谐度,有利于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质量,从而实现国家永续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美丽中国是科学发展的中国。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应当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在资源可接续、环境能承载的前提下,推动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走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轨道。

用人民群众的话来讲,美丽中国就是既有金山银山、又有绿水青山。

我们相信,坚持不懈推动科学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绚丽画卷将会逐步展现在世人面前。

  美丽中国是社会和谐的中国。

建设美丽中国,改善环境质量,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供更多更优的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群众享有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注入新的动力。

中华民族传统的太极图告诉人们,任何一个事物都包含两个对立的方面,对立才能统一。

两个对立面协调、融合,共同组成一个和谐整体。

人类本身是大自然的一员,人类生存于自然、发展于自然,人与自然存在着对立统一的整体关系。

人与人的社会和谐依赖于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和谐共处、互惠共存,有利于推动建成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的中国。

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

建设生态文明,先进的生态伦理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