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74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953590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74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74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74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74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74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74套.docx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74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74套.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74套.docx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第74套

山西省忻州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共70分,第Ⅱ卷共80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等填涂在答题卡上。

2.1—6、12—14小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卡的“一、选择题”一栏里;其它题答案答在相应位置,写在该题题框外无效。

第I卷阅读题(7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一脉说家训

家训,是中国历史上的家长用于训诫、教育子弟后代的文字。

它包括家诫、家规、家书、家范、家箴、家诰、遗训等形式。

家训的产生和发展源远流长,从周文王的《诏太子发》算起,成文的家训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历代的名人志士、文豪学者、文武大臣多以家训的形式训诫子弟、垂饬后代。

这些家训有不少一直流传到今天,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很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有些家训收集了不少警世哲语,并将这些警世哲语加以编排、分类,读来朗朗上口,对今人也颇有警策意义。

有些家训,如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除了教子、治家等内容外,还涉及音乐、风俗等内容,简直可以说是一部家教百科全书了。

一般来说,家训的内容包括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立志、气节、为政等几个方面,其中又以修身、处世、治家为最主要。

封建士大夫历来重视对子孙后代的人格教育,反映在家训中,就是勉子立志、劝子为学、教子修身的内容。

教子为学方面的家训,关于学习方法和治学态度方面的论述所占比例极大,尤其在家书中,更是占绝大部分。

其中如“志当存高远”、“有志者当勉学以就业”、“君子忧天下不忧个人”等,,足可让人奋发;“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正不可不守”、“清白之家,当以家声为要”等,又足可让守定气节,义不受辱;反映戒骄戒躁、反躬自省、节欲制怒、淡泊寡欲等思想的训诫之言也举不胜举。

因为是“家训”,所以“治家”在其中占主要地位是可以理解的,由于中国封建时代盛行宗法制度下的大家族,所以“治家”不仅仅是父慈子孝,耕读传家,而且包括了相当部分的有关宗族礼法、墓域祠堂、田产房屋、奴仆侍役等方面的规定。

其中立家以勤俭为本的思想为主,中间还夹杂安贫乐道、耕读传家、教子当早、教子当严、齐家以和、忍让兴家、教子以正等思想,这些思想都是今天应该加以弘扬的。

已广为人知的家书,是家训的一种重要形式。

家书往往随事而写,有感而发,尽管不很系统,但富有情感,词气真切。

在家书中,有的直接点出了教子的主题,如西汉刘向的《诫子歆书》、三国诸葛亮的《诫子书》等。

与家诫的板起面孔的训诫相比,家书中那些娓娓道来的长者之言,更富于感染力,更能启发、教育和鼓舞下一代。

如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彭端淑的“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左宗棠的“志患不立,尤患不坚”等,都是家书中的教育名言。

这些名言,今天读来,仍使我们的心灵为之震撼。

                              (选自《华人时刊》,2011年第十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家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训分家诫、家规、家书、家范等多种形式,历史上家长用其对子弟后代进行训诫和教育。

B.家训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悠久。

有些家训一直流传至今,最早成文的家训是周文王的《诏太子发》。

C.有的家训除了教子、治家等内容外,还涉及音乐、风俗等内容,如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D.“志当存高远”“君子忧天下不忧个人”“安贫乐道”等,都属于家训中勉子立志的内容。

2.下列分析和概括,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家训的内容主要是修身、治家、处世,而家训中关于学习方法和治学态度方面的论述占绝大部分。

B.“治家”不仅仅倡导父慈子孝,耕读传家,还起到了维护社会稳定、强化封建统治的作用。

C.西汉刘向的《诫子歆书》、三国诸葛亮的《诫子书》等,都是以教子为主题的家书。

D.古代家书中不乏教育名言,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充分表现出诸葛亮对求学者的教诲与期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的名人志士多用家训训诫子弟,这些家训既教育鼓舞了子孙,又为今人留下了一笔很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B.家书中那些含有让人奋发、守定气节、戒骄戒躁、淡泊寡欲等思想的训诫之言举不胜举,这和封建士大夫重视对子孙后代的人格教育有很大关系。

C.与家诫的板起面孔的训诫相比,家书中那些娓娓道来的长者之言,更富于感染力,因而是家训的最重要的形式,对后世影响最大。

D.对于家训中有关宗族礼法、墓域祠堂、田产房屋、奴仆侍役等方面的规定,今人需要辩证地看待。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文,完成4—7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

“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4.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夜缒而出夜:

在夜间

B.敢以烦执事敢:

敬词,此处也可译为“冒昧地”

C.与郑人盟盟:

建立同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

那个

5.下列句子中补出的主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烛之武)见秦伯。

B.(晋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晋国)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若(晋国)不阙秦,将焉取之?

6.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夜缒而出”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见秦君,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的义勇精神。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说明不灭郑对秦国有利。

C.晋文公不同意拦击秦穆公的军队的“不仁”“不知”“不武”的三个原因中,最根本的原因是怕“不仁”。

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说明秦、晋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利益冲突。

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5分)

答: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5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村晚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注】陂:

山坡

8.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的可能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主要有些意象(景物)?

(5分)

答:

                                                    

9.本诗后两句哪个字最能表现牧童的悠然?

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句子进行简要分析。

 (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为下列句子补充上句或下句。

(1)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携来百侣曾游,。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5),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6)不在沉默中爆发,。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博士学位

牛津大学魅力超凡,但对17岁的霍金来说,头一年的功课很没意思。

他几乎毫不费力就能解答导师出的任何物理或数学问题,轻易地胜利无法带来成就感。

他很少做笔记,对很多标准教科书也不信任。

一位导师根据一本教科书给全班出了一些题,霍金竟然没做任何一题,导师问他原因时,他花了二十分钟指出了那本书中所有的错误。

进入牛津快三年的时候,霍金开始面临毕业考试的压力。

有一件事使情况有些复杂,那就是他已向剑桥大学提出申请,准备攻读宇宙学博士。

但是要被剑桥录取,他就必须得到牛津所授予的最高荣誉——第一等学位。

霍金的毕业考试成绩在第一等和第二等之间。

他必须再参加口试。

他很了解自己在学校中的形象,但他低估了别人对他天分的高度评价。

当主试者要求他谈未来的计划时,他说:

“您给我第一等,我将进剑桥,如果我得到第二等我将留在牛津,所以我想您会给我第一等。

”结果他们真的给了他第一等。

霍金到剑桥攻读博士时选择了宇宙学,他认为“宇宙学有着定义明确的理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

他被分配给一位名叫夏玛的教授,他很快发现夏玛是一位能给他很多鼓励的老师,一位总有时间与他讨论问题的科学家。

第一学期早些时候,夏玛注意到霍金有轻微的语言障碍,霍金的父母和同学也注意到他有点儿不对劲:

一个宴会上,霍金倒一杯葡萄酒时,把大部分酒倒在了桌布上而不是杯子里。

春季学期前,霍金被送进一家医院接受检查。

他被诊断出患了罕见的、无法治愈的运动神经元症。

这种病的发展结果是全身肌肉萎缩而瘫痪,但大脑的诸如思考与记忆的高级功能不受损害。

通常的预测是当蔓延性瘫痪导致呼吸肌肉失效时,病人会因窒息或肺炎而死亡。

医生预言霍金只能再活两年。

毫无疑问,霍金深受打击,认为自己可能活不到读完博士。

一段消沉之后,他想:

“如果我非死不可的话,那也要做些好事再死。

天文学家霍耶教授是剑桥大学鼎鼎有名的人物,在宇宙的稳态理论上花了很多心血,但他在还没有考虑成熟时,就在一次皇家学会的会议上公布了他理论的最新部分。

演讲结束的热烈掌声后,霍耶问大家是否有任何问题。

霍金当然也参加了这次会议,而且完全听懂了。

他抓着手杖慢慢站起来,会议厅里顿时安静下来。

“你所谈的那个量是发散的(即无限大)。

”霍金说。

一时之间,压低了的私语声传遍了听众席:

如果霍金说的正确,霍耶的最新成果就是错误的。

“它当然不发散。

”霍耶回答。

“它是发散的。

”霍金大胆抗议。

“你怎么知道呢?

”霍耶高声吼道。

“因为我把它算出来了。

”霍金慢慢地回答。

一阵使人窘迫的笑声传遍了会场。

霍耶对这个傲慢的年轻人感到非常愤怒,认为霍金的行为是不道德的。

但霍金与其他人指出,霍耶不应该公布尚未证实的结果,是他不讲学术道德在先。

霍金的病情很快恶化:

走路极困难,有时会重重摔一跤;说话的声音变得莫名其妙,不再只是普通的模糊。

但没有任何变化能减慢他的研究进度,事实上,他的研究工作进展得更快,并且比他过去学术生涯中曾做过的都要好。

一天晚上,在回剑桥途中的火车上,霍金一时默默地注视着窗外,车内的朋友们正在争论着彭罗斯①的一些数学论点。

突然,霍金产生了一个想法,他向坐在对面的夏玛说:

“如果把彭罗斯的奇点理论,运用到整个宇宙会得到怎样的结果?

”就是这个简单的想法,将他推到了成为超级科学巨星的路上。

把奇点理论运用于宇宙研究绝非一个简单问题,几个月内,夏玛注意到这位年轻的博士生正在做一件的确很特殊的事情。

当霍金对自己思想背后的数学感到满意时,就开始写博士学位论文。

论文最后一章是极有才气的研究成果,幸亏有了这一章,才使霍金顺利获得了博士学位。

从那时起,这位23岁的物理学家就可以自称为霍金博士了。

(摘编自迈克尔·怀特、约翰·葛瑞本《霍金传》,邱励欧、王滋译)

      【注】①彭罗斯:

罗杰·彭罗斯爵士(SirRogerPenrose,1931年8月8日),英国数学物理学家,牛津大学数学系名誉教授,在广义相对论与宇宙学方面有杰出贡献。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交代霍金在牛津大学期间的突出表现,为写他后来能进入剑桥大学攻读宇宙学

博士并取得成功做了铺垫。

B. 文中引用人物的语言,不仅表现了人物的特点,也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使

传记具有特别的感染力。

C.  皇家学会会议上,“霍金慢慢地回答”表明他已经有语言障碍,“使人窘迫的笑声”则既

针对霍金又针对霍耶。

D. 火车上那个“简单的想法”并不简单,它是霍金广泛学习和长期研究的结果,它使霍金

跻身为超级科学巨星。

E.年轻的霍金成为物理学家的经历告诉我们,即使没有健康的体魄也毫不影响科学

家们研究科学和不断创造。

(2) 本文叙写了霍金进入剑桥大学后不断成长直至获得博士学位的哪几件事情?

这些事

情中贯穿着霍金怎样的人生态度?

请简要概括。

(6分)

答:

                                                      

(3)从全文看,霍金获得博士学位与他的哪些优秀品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4)霍金成长为“霍金博士”除了他的天赋和努力之外,还有其它一些重要条件,请你就对“学校宽容”、“学术道德”两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

                                                      

 

第Ⅱ卷表达题(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这些豆蔻年华的小伙子,也许在没有喝酒前想也不敢想,能干出这些伤天害理的事。

B.食品添加剂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广大老百姓经常挂嘴边的炙手可热的话题。

C.急功近利之风,已经无孔不入地腐蚀着教育界和学术界,“教育和学术腐败使最后的净土沦丧”已不是什么危言耸听。

D.自从校长提出“读书工程”以来,全校师生趋之若鹜,读书蔚然成风。

1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一些非法网站打着网络媒体的名义进行所谓“采访”,违规设立“记者站”、“地方频道”,大量编发虚假新闻信息。

B.土地市场在上半年“量价齐涨”的背景下,全国土地出让合同价款已高达1.7万亿元,增幅达77.3%,创历史新高。

C.李克强总理与印度总理辛格会谈后共同会见了记者,双方领导人都表达了要充分利用此次访问推动中印关系翻开新篇章。

D.7月份以来,我国多地出现35℃以上持续高温天气。

气象专家预计,未来晴热高温天气还将持续,甚至有可能进一步升级。

14.填入下列横线处,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太阳刚下山了,。

,,,,。

这时候蜜蜂和蝴蝶都不见了,只是听得见水边青蛙的叫声,像是在歌颂月夜下菜园的美景。

1待到月亮升起的时候

2把那些开花的不开花的植物全都镀上一层银光

3菜园完全是另外的景致了

4菜园中还散发着阳光留下的余温

5只是见月光像泉水一样倾泻下来

6分不清哪里是花,哪里是菜

A.④①②⑥⑤③B.③④①⑤②⑥

C.④①③⑥⑤②D.①④②⑤③⑥

15.仿照示例:

另选一物象,写出意思褒贬相对的两句话,使之有哲理,有意蕴。

(5分)示例:

物象:

褒扬:

每前进一步,都有一个踏实的脚印。

批评:

过分的忍耐,终究要生活在皮鞭之下。

答:

物象:

褒扬:

批评:

16.读下面一段文字,概括微信的后两个优势(参照第一的概括)。

每条不超过8个字。

(6分)

微信作为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免费聊天软件,相比其他聊天工具,主要有以下优势:

第一,语音的快捷性(或:

语音发送便捷)。

微信不仅支持文字、图片、表情符号的传达,还支持语音发送。

如果你疲惫于打字发信息,那么就可以直接通过微信发个语音信息,十分方便、快捷。

第二,。

有这样一种说法,“微信1万个听众相当于新浪微博的100万粉丝”。

在新浪微博中,无关粉丝很多,而微信的用户却一定是真实的、私密的、有价值的。

第三,。

相比其他短邮,类似“米聊”的附近热点、握手、广播、校园PK等功能,微信的摇一摇、附近的人以及扫描二维码等功能更加实用。

五、作文(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有一位牧师奉派到新教区,他发现前任牧师种了数百株郁金香,然而附近学校上学的学童走过花园,见花便摘。

一天早上他站在花园里,有个上学的学童问他:

“我可以摘一朵花吗?

”牧师问:

“你要哪一朵?

”那孩子选了开得最美的一朵郁金香。

牧师接着说:

“这朵花是你的。

要是把它留在这里,它过多大会儿也不会谢。

现在采摘,只能活数小时。

你想把它怎么样?

”孩子想了一会儿说:

“我要把花留在这里,过一会儿再来看它。

当天下午,有十多个孩子都在这里选择他们的花,每个人都同意把他的花留在园里,免得过早凋谢。

那年春天,牧师送出了整个花园的花,但一朵花都没有糟蹋,还结交了大批朋友。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及讲评

1.B【解析】(曲解文意,“安贫乐道”不属于家训中勉子立志的内容。

2.C【解析】(A偷换概念,原文中说“教子为学方面的家训”关于学习方法和治学态度方面的论述所占比例极大。

不是所有的“家训”。

B无中生有,“起到了维护社会稳定、强化封建统治的作用”文中无据。

D张冠李戴,“表现出诸葛亮对求学者的教诲与期望”错误,文中举例为家书,自然是教诲子弟后代的。

3.C【解析】(“最重要”“影响最大”于文无据,可见选项是对原文的主观臆断。

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主观臆断是此类阅读题的常见错误,高一学生初次接触此类题型,教师讲解时应稍作拓展。

4.D微:

如果没有。

5.B应为秦国

6.C从原文中晋国的种种表现可看出“怕不仁”不是最主要原因。

7.考查翻译能力。

翻译,要遵循“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的原则。

8.季节:

(2分)夏(2分)、秋(1分)。

春、冬不得分。

意象;水草、池塘、落日、青山(写出三个即给3分)诗歌写的是夏季,但读者依据原句并不能完全判断,故秋也给分,但说成春、冬显然不妥。

9.①第一问:

“信”字,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的意思。

(2分)②第二问:

这两句描绘出一幅夕阳余辉里,牧童骑在牛背上信口吹笛、悠然归家的动人画面。

诗人借牧童的形象充分表现了自己对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意思对即可)(4分)

10.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

需平日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准确、牢固。

详见教材。

11.(25分)

(1)(5分)答A的3分,答B得2分,答C得1分,答D、E不得分。

A项是对传记局部内容作用的理解和认识。

B项是分析传记中人物语言的特点。

“特别”的说法语焉不详且不尽合理。

所以得2分。

C项是对传记中细节描写的理解和认识。

“霍金慢慢地回答”还表明了他的自信(或傲慢),“既针对霍金又针对霍耶”范围过大,应只针对霍耶。

D项是对传记中关键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认识。

“简单的想法”没能“使霍金跻身为超级科学巨星”,而是“将他推到了成为超级科学巨星的路上”。

E项是对传记中人生价值的理解和认识。

将霍金克服病痛获得成就的特殊性错误地解读为普遍性。

(2)(6分)①师从夏玛教授攻读宇宙学博士;被诊断出并坚强面对自己所患的运动神经元症;在学术会议上与天文学家霍耶教授出现分歧并当场争论;病情很快恶化,但依然能把握住研究灵感,并顺利获得博士学位;②贯穿着霍金对宇宙学的热爱和推动宇宙学研究不断进步的决心。

    每答出一件事得1分,答出“热爱”和“决心”的内容各得1分。

(3)(6分)聪明而有天分,勇于表达意愿,不畏病痛折磨,渴望有所贡献,坚守学术道德,坚持不懈追求,敏锐把握灵感。

每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其中六点得满分;意思答对即可。

(4)(8分)观点一:

学校对学生某些看似无理行为的宽容,能使学生更好地成长。

①在牛津大学学习的头一年,霍金虽然没有做导师出的题反而指出了教科书中所有的错误,但他并没有因此受到学校的处罚;②学校的宽容有利于引导学生拥有容纳不同观点的胸怀,帮助学生树立必要的自信,培养学生不盲从和不迷信权威的求实精神,形成严谨思考的行为习惯。

观点二:

讲求学术道德是科学家人格高尚的体现之一,也是推动科学研究不断进步的动力。

①霍金与霍耶教授的争论,不仅体现了霍金坚守学术道德的高尚,也表现出霍耶教授缺失学术道德的不足;②科学研究领域应该崇尚真理,科学家如果缺乏应有的学术道德,哗众取宠或弄虚作假,不仅会影响自身的发展,恶化科学研究领域严谨求实的风气,也会危害科学研究的进步。

答出观点得2分,答出文中相应内容得3分,简要分析(言之成理即可)得3分。

12.C【解析】A豆蔻年华,比喻少女十三四岁。

使用对象错误B炙手可热,本语意指手摸上去感到热的烫人。

比喻权势大,气焰盛,(多指权贵气势盛)使人不敢接近,是贬义词,不可修饰“话题”,且感情色彩误用;D“趋之若鹜”意为“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多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亊物)”,是贬义词,用来形容读书显然不当。

13.D【解析】A搭配不当,“打着……的旗号”,“以……名义”。

B因语序不当而中途易辙,“土地市场”应放在“上半年”后。

C成分残缺,在句尾加“的愿望”,或将“表达了”改为“表示”。

14.C【解析】由“太阳刚下山了”可知④必为首句;然后写月光下菜园的景象,①交代月亮升起,③为菜园景象的总领句;再按照逻辑关系不难推出⑥⑤②的顺序。

另,应注意横线处标点的提示作用。

15.示例:

物象:

橡皮(1分,选择要得当) 

褒扬:

每次发现别人的错误,都用自已的身躯去更正。

(2分)

批评:

过分地计较他人的得失,终究消磨了自已的生命。

(2分)

16.(各3分)第二,用户的真实性(或:

用户真实私密有用)

第三,功能的实用性(或:

功能更实用)

17.作文(60分)

【解析】1、作文导写

如何快速审题立意,一个方法,就是找出材料主人公后,多问几个为什么,根据结果找原因。

如本材料的主要对象有三个:

牧师、学童、花,其中牧师和学童是议论的主要对象。

我们可以分别就牧师的角度和学童的角度深入思考,进行发问,围绕结果挖掘原因。

(1)从牧师的角度看:

①牧师不希望花园里的花都被学童摘走而过早凋谢,那么我们可以发问,牧师为什么不希望花被摘下而过早凋谢呢?

原因是他不希望花因个人占有而过早凋谢。

——这其实是怎样对待花(美)的问题。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独占与共享、个人利益与团体利益等问题,得出“不要独占,要乐于分享。

”“分享让美丽之花更艳丽”“共同享有则人人都有,私自拥有反而一无所有。

”等观点。

②牧师不是靠打骂,靠惩罚而制止学童摘花的,而是通过诱导,通过与学童商量使学生主动把花留在花园里的,那么我们可以发问:

怎样做到即不引起学童的对立,又达到不让学童摘花的目的呢?

或者问,为什么那年春天整个花园的花不但一朵都没有糟蹋,牧师还能结交了大批的朋友呢?

原因是牧师有好的教育方法,牧师能够转变思维方式,不是防和堵,而是导和疏,由此我们可以提炼观点,“教育要讲究方法”,“方法得当往往事半功倍”,“教育者要讲究教育智慧”,“要转变思维方式”“导疏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