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理求真.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949894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4.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脉理求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脉理求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脉理求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脉理求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脉理求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脉理求真.docx

《脉理求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脉理求真.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脉理求真.docx

脉理求真

脉理求真

卷一新着脉法心要

绣按∶脉为血脉,一身筋骨,皆于是宗;一身疾痛,皆于是征。

考诸先哲遗论,固多精义独标,旨归若揭,以为后世章程。

然有牵引时令,巧借生死刻应,敷衍满幅;与夫就脉就症,分断考求,毫无变换,似非临症要语。

是篇缀精聚华,僭为鄙句,既以去乎肤廓,复更化裁尽变,推行尽通,洵医中之活泼,脉法之吃紧至要处也。

用是另为篇帙,聊赘数言,以弁其首。

又按∶篇中所论脉要,前半止就脉象部位,闲闲叙入,各就要处指明。

至后始将诊脉大要,层层剥进,不令诊法稍有遗义,如中庸所论极致之功,反求其本,以至声色俱泯而后已。

读者慎毋取其脉象部位,而置后幅变活要义于不审也。

晦朱子曰∶古人察脉非一道,今世惟守寸关尺之法,所谓关者多不明。

独俗传脉诀,词最鄙浅,非叔和本书,乃能直指高骨为关。

然世之高医,以其书赝,遂委去而羞言之。

云间钱溥曰∶晋太医令王叔和着脉经,其言可守而不可变。

及托叔和脉诀行,而医经之理遂微。

盖叔和为世所信重,故假其名而得行耳。

然医道之日浅,未必不由此而误之也。

张璐诊宗三昧云∶王氏脉经,全氏太素,多拾经语,溷厕杂毒于中。

偶一展卷,不无金屑入眼之憾。

至于紫虚四诊、丹溪指掌、婴宁枢要、濒湖脉学、士材正眼等书,靡不称誉于时,要皆刻舟求剑,按图索骥之说,而非诊要切语矣。

卷二添加四言脉要

绣按四言脉要,始于宋南康紫虚隐君崔嘉彦希范所着。

盖以初学脉理未谙,得此可为诵习。

故后靳州李言闻、云间李士材、海盐冯楚瞻,皆于己着集内,将此删改,附刻篇末,业已行世。

独惜尚有驳杂未清之处,爰取士材改本,加意增删,俾文义简明,脉症悉赅,庶读者一览而知。

而不致有繁多缺略之憾耳。

脉为血脉,百骸贯通。

大会之地,寸口朝宗。

脉者,血脉也,血脉附气,周于一身,循环无间,故百骸皆资贯通,而寸口为各经诸脉大会之地。

肺处至高,形如华盖,凡诸脏腑各经之气,无不上蒸于肺,而于寸口之地宗而朝之耳。

诊人之脉,令仰其掌。

掌后高骨,是名关上。

医者复手大指,着于病患高骨之处,随以中指对抵以定关部。

至于尺寸,则以前后二指着定。

如病患长,则下指宜疏;病患短,则下指宜密。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

阳寸阴尺,先后推寻。

鱼际至高骨止有一寸,故以寸名;尺泽至高骨却有一尺,故以尺名;关界尺寸之间,故以关名。

经曰∶身半之上,同天之阳;身半之下,同地之阴。

故以关前之寸为阳以候上焦,关后之尺为阴以候下焦,关处前后之中以候中焦。

凡诊必先从寸至关,从关至尺,定其先后,以推其理而寻其象也。

胞络与心,左寸之应。

惟胆与肝,左关所认。

膀胱及肾,左尺为定。

胸中及肺,右寸昭彰,胃与脾脉,属在右关。

大肠并肾,右尺班班。

男子之脉,左大为顺。

女人之脉,右大为顺。

男尺恒虚,女尺恒盛。

按古脏腑脉配两手,皆以内经所立脉法为定,而不敢易。

左为阳,故男左脉宜大;右为阴,故女右脉宜大。

寸为阳,故男所盛在阳而尺恒虚;尺为阴,故女所盛在阴而尺恒盛。

人迎气口,上下对待。

一肺一胃,经语莫悖。

神门属肾,在两关后。

人迎脉在挟喉两旁一寸五分,胃脉循于咽喉而入缺盆。

凡胃脘之阳,是即人迎之气之所从出。

故诊人迎之脉,亦在右关胃腑胃阳之处,而可以卜在上头项外感之疾也。

气口在于鱼际之后一寸,肺朝百脉,肺主气,故诊气口之脉,即在右寸肺脏肺阴之部,而可以卜在中在胸内伤之疾也。

统论皆可以候脏腑之气,灵枢素问言之甚明,并无左右分诊之说。

叔和悖而更之,议之者多矣。

人之精神,寄于两肾。

故两肾脉无,则其神已灭,而无必生之候矣。

脉有七诊,曰浮中沉,上下左右,七法推寻。

浮于皮毛之间轻取而得曰浮,以候腑气。

中于肌肉之间略取而得曰中,以候胃气。

沉于筋骨之间重取而得曰沉,以候脏气,上于寸前一分取之曰上,以候咽喉中事。

下于尺后一分取之曰下,以候少腹腰股胫膝之事。

合之左右两手共为七诊,以尽其推寻之力焉。

又有九候,曰浮中沉。

三部各三,合而为名。

每部五十,方合于经。

五脏之气各足,则五十动而一息,故候必以五十为准。

每手三部各三,共为九候,合之应得四百五十之数,两手共得九百之数。

五脏不同,各有本脉。

左寸之心,浮大而散。

右寸之肺,浮涩而短。

肝在左关,沉而弦长。

肾在左尺,沉石而濡。

右关属脾,脉象和缓。

右尺相火,与心同断。

五脏各有平脉,平脉即本脉。

知其本脉无乖,而后知病脉之故也。

四时百病,胃气为本。

胃为水谷之海,资生之本也。

凡病诊得脉缓和匀,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不徐,意思悠悠,便为胃气。

不拘四季,得食则生,不得则死。

今人混将时令克应推循过极,殊失胃气之本矣。

凡诊病脉,平旦为准。

虚静凝神,调息细审。

平旦饮食未进,经脉未动,络脉调匀,气血未乱,可诊有过之脉。

至于医家亦须先无思虑,以静以虚,调其息气,凝神指下,精细详察,以求病之所归耳。

一呼一吸,合为一息。

脉来四至,平和之则。

五至无,闰以太息。

三至为迟,迟则为冷。

六至为数,数即热病。

转迟转冷,转数转热。

医以己之呼吸调匀定息。

如一呼吸,得脉四至,是即和平之准则也。

五至何以无,盖以人之气息长短不定,每于三息五息之候,必有一息之长,故曰太息。

如医一息而见脉来五至,此非病脉之急,是医气息之长也,故五至不为有。

惟脉一息三至,即为迟慢不及;六至,即为急数太过。

若至一至二至,则为转迟转冷;七至八至,则为转数转热;而非寿生之脉矣。

迟数既明,浮沉须别。

浮沉迟数,辨内外因。

外因于天,内因于人。

天有阴阳,风雨晦明。

人喜怒忧,思悲恐惊。

天之六气淫人,如风淫则病在末,阴淫则病在寒,明淫则病在暑,雨淫则病在湿,晦淫则病在燥,阳淫则病在火,是外因也。

人之七情伤人,如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惊伤胆,悲伤心,是内因也。

浮表沉里,迟寒数热。

沉数里热,浮数表热。

浮迟表寒,沉迟冷结。

此提浮沉迟数四脉之纲,以分在表在里寒热各见之症也。

浮脉法天,轻手可得。

泛泛在上,如水漂木。

有力为洪,来盛去悠。

无力为芤,有边无中。

迟大为虚,仔细推求。

虚极则散,涣漫不收。

浮小为濡,如绵浮水。

濡甚则微,若有若无。

更有革脉,芤弦合看。

共是七脉,皆于浮候。

此以浮脉提纲,而取洪芤虚散濡微革七脉之兼乎浮者统汇于下也。

浮脉应于肉分肌表,故轻手取之即见,正如木漂水面之意。

洪脉来极盛大,按之有力,去则稍衰,正如波涛汹涌,来盛而去则悠耳。

芤则浮沉易见,而中豁然空虚,故有着葱之喻,亦非中候绝无,但比之浮沉二候,则觉无力。

虚则虽浮且大,而按之无力,且更迟缓。

散则虚浮无力,按之则无,正如杨花飘散,比于虚脉则甚。

濡则浮小而软,如绵浮水。

微则浮取欲绝不绝,若有若无,较之濡脉软小更极。

革则浮多沉少,外急内虚,正仲景所谓弦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其名曰革之意。

沉脉法地,如石在水。

沉极则伏,推筋至骨。

有力为牢,大而弦长。

牢甚则实,而强。

无力为弱,状如细绵。

细极为细,如蛛丝然。

共是五脉,皆于沉看。

此以沉脉提纲,而取伏牢实弱细五脉之兼乎沉者汇于下也。

沉脉应于筋骨,故必重按乃得,正如石之坠于水里之意。

伏则沉之至极,故必推之筋骨始见。

牢则沉大弦长,按之有力,不似革脉浮取强直,而中则空。

实则三部皆坚,而力更甚于牢。

弱则沉极细软,却极分明。

细则沉细直软更甚于弱,故比状如蛛丝。

迟脉属阴,一息三至。

有力为缓,少于迟。

往来和匀,春柳相似。

迟细为涩,往来极滞。

迟有一止,其名曰结。

迟止有常,应作代看。

共是四脉,皆于迟测。

此以迟脉提纲,而取缓涩结代四脉之兼乎迟者统汇于下也。

迟为往来迟慢,故一息而见三至。

缓则往来和匀,软若春柳,即是胃气之脉。

涩则迟滞不利,状如轻刀刮竹。

代则迟而中止,不能自还,但止有定数,而不愆期。

数脉属阳,一息六至。

往来流利,滑脉可识。

有力为紧,切绳极似。

数时一止,其名为促。

数如豆粒。

动脉无惑。

共为四脉,皆于数得。

此以数脉提纲,而取滑紧促动四脉之兼乎数者统汇于下也。

数则往来急数,故一息而见脉有六至。

滑则往来无滞,有如珠之走盘。

紧则紧急有力,状如弦紧弹手,故有切绳之喻。

数时一止为促,状如疾行而蹶。

数而两头俱俯,中间高起,有似豆粒厥厥动摇。

是谓之动。

别脉有三,长短与弦。

不及本位,短脉可原。

过于本位,长脉绵绵。

长而端直,状似弓弦。

此长短与弦三脉,非浮沉迟数可括,故别列于此。

短者,上不通于鱼际,下不通于尺泽,有短缩不伸之意。

长者,通尺泽鱼际,上下皆引,有迢迢过于本位之情。

若弦则劲直不挠,有似弓弦,不似紧脉弦急弹人。

一脉一形,各有主病。

脉有相兼,还须细订。

有一脉之形象,必有一脉所主之病。

有兼见之脉象,即有兼见之症,可细就其兼见之脉。

以例其症耳。

浮脉主表,腑病所居。

有力为风,无力血虚。

浮迟表冷,浮数风热。

浮紧风寒,浮缓风湿。

浮虚伤暑,浮芤失血。

浮洪虚火,浮微劳极。

浮濡阴虚,浮散虚剧。

浮弦痰饮,浮滑痰热。

浮虽属阳,主表主腑,但浮而见洪数弦滑有力之脉,固属主热主火主痰主风;若浮而见迟缓芤虚微涩与散无力之脉,又为主虚主湿主冷主暑主危之象矣。

故脉当视所兼以为辨别。

下文仿此。

沉脉主里,为寒为积。

有力痰食,无力气郁。

沉迟虚寒,沉数热伏。

沉紧冷痛,沉缓水蓄。

沉牢痼冷,沉实热极。

沉弱阴虚,沉细虚湿。

沉弦饮痛,沉滑食滞。

沉伏吐利,阴毒积聚。

沉虽属阴属里,然沉而见迟紧牢缓细弱诸脉,方谓属虚属寒属积属聚;若沉而见实数诸脉,则沉更不谓属阴,又当自阴以制其火以除其热也。

迟脉主脏,阴冷相干。

有力为痛,无力虚寒。

迟虽属阴,仍当以有力无力分其寒实寒虚。

盖寒实则为滞为痛,而寒虚则止见其空虚也。

数脉主腑,主吐主狂。

有力实热,无力虚疮。

数虽属阳,仍当以有力无力分其热实热虚。

盖热实则必为狂为燥,而热虚则止见其虚疮耳。

滑司痰饮,右关主食。

尺为蓄血,寸必吐逆。

涩脉少血,亦主寒湿。

反胃结肠,自汗可测。

滑司痰饮,而亦有主食主血主吐之分。

涩本血少,而亦有寒涩湿涩之别。

但血枯则上必见反胃,而下必见肠结;肠结胃反,则水液自尔不行,而有上逆为汗之势矣。

长则气治,短则气病。

浮长风痫,沉短痞塞。

长为肝经平脉,故未病脉长,是为气治。

短即肺之平脉,若非右寸及于秋见,则必有气损之病矣。

至长独于浮见,则为风火相搏而痫以生;短以沉见,则为虚寒相合而痞以成。

细则气衰,大则病进。

涩小阴虚,弱小阳竭。

脉以和平为贵。

凡脉细如蛛丝之状,其气自属衰弱;大而满溢应指有力,是为病势方张。

至于三部皆小,较细显极而脉涩不快,是为精血虚损。

既小而脉不大,又脉痿弱不起,是为阳气衰弱。

皆当分别审视。

洪为热极,其伤在阴。

微为气衰,其损在阳。

浮洪表实,沉洪里实。

阳微恶寒,阴微发热。

洪为热极,其伤在阴,但须分其表里。

微为气衰,其损在阳,亦须分其阳分阴分,以别恶寒发热之治也。

紧主寒痛,有表有里。

缓主平和,兼见须虑。

缓滑痰湿,缓大风虚。

缓涩血伤,缓细湿痹。

浮紧则为寒闭于表,必有身痛头痛恶寒等症可察。

沉紧则为寒束于里,必有肚腹胀满逆痛等症可察。

缓为虚,大为风,缓大脉见则为风虚。

缓为食停,细为气滞,缓细脉见,其痹必生。

缓为气衰,涩为血损,缓而见涩,其损必甚。

缓则湿滞不消,滑则痰饮内蓄,缓与滑见,则湿必停而痰益甚。

阳盛则促,肺痈热毒。

阴盛即结,疝瘕积郁。

数而有止为促,非阳盛乎,故有肺痈热毒之症;迟而有止为结,非阴盛乎,故有疝瘕积郁之症。

弦脉主饮,木侮脾经。

阳弦头痛,阴弦腹疼。

动主搏击,阴阳不调。

阳动汗出,为痛为惊。

阴动则热,崩中失血。

脉弦而土必虚,则湿自无土制而痰以生。

故弦而在于寸,寸主上焦,其痛必在于头;弦在于尺,尺主下焦,其痛必在于腹。

动为阴阳不和,动见于寸,则心肺受累而惊痛与汗自至;动见于尺,则肾水受累,而崩中失血自生。

虚寒相搏,其名曰革。

男子失精,女子漏血。

若见脉代,真气衰绝。

脓血症见,大命必折。

伤寒霍乱,跌打闷绝。

疮疽痛甚,女胎三月。

革脉由于精血亏损,故尔脉空不实,而见男子失精女子漏血之症。

至于脉代而绝,或脓血症见,未有不死。

惟有伤寒霍乱,跌仆疮疽,痛甚胎产见之,以其暴伤暴闭,勿作死治也。

脉之主病,有宜不宜。

阴阳顺逆,吉凶可推。

病有阴阳,脉亦阴阳,顺应则吉,逆见则凶。

下言脉症相应顺逆,总不出乎此理以为之贯通也。

中风之脉,却喜浮迟。

坚大急疾,其凶可知。

类中因气,身凉脉虚。

类中因痰,脉滑形肥。

类中因火,脉数面赤。

风有真中类中之各别。

真中虽属实症,而亦由虚所招,故脉喜其浮迟,而忌坚急,恐其正虚邪胜,决无生也。

类中本非风中,特症相似而名,故症与脉各以类见。

而不能以一致耳。

伤寒热病,脉喜浮洪。

沉微涩小,症反必凶。

汗后脉静,身凉则安。

汗后脉燥,热盛必难。

始自太阳,浮紧而涩。

及传而变,名状难悉。

阳明则长,少阳则弦。

太阴入里,沉迟必兼。

及入少阴,其脉遂沉。

厥阴热深,脉伏厥冷。

阳症见阴,命必危殆。

阴症见阳,虽困无害。

中寒紧涩,阴阳俱紧。

法当无汗,有汗伤命。

病阳脉宜见阳,病阴脉宜见阴。

故伤寒热病之症,宜见洪数之脉,与伤寒汗后不宜见脉燥之象耳。

即云寒邪传变,名状莫悉。

与阴寒直中,阴阳俱紧,脉不一端。

然大要阳得阴脉,脉与症反,命必危殆。

若阴症而见浮大数动洪滑之阳,其脉虽与症反,在他症切忌,而伤寒邪气初解,病虽危困,亦未有害。

惟伤寒汗出症虚,而脉反见阴阳俱紧,是其元气已脱,脉气不和,非吉兆也。

伤风在阳,脉浮而滑。

伤风在阴,脉濡而弱。

六经皆伤,或弦而数。

阳不浮数,反濡而弱。

阴不濡弱,反浮而滑。

此非风寒,乃属温湿。

若止濡缓,或兼细涩。

此非风湿,更属湿着。

风为阳邪,风伤则脉自有浮滑弦数之象。

但风有伤于阴,则浮与滑自不克见,以阳为阴所闭也。

反是多因风为湿阻,故又名为风湿。

如至浮数俱无,独见濡缓细涩,定知为湿所淫,所当分别以视也。

阴阳俱盛,热病之征。

浮则脉滑,沉则数涩。

中暑伤气,所以脉虚。

或弦或细,或芤或迟。

脉虽不一,总皆虚类。

凡脉而见阴阳俱盛者,未有不因热邪充溢之故。

所以脉浮而滑,其热必挟有饮。

脉沉数涩,其热必伤于阴。

若暑则多气虚不固,以致暑得内袭,而脉亦虚不振。

即或体有不同,脉见芤弦细迟。

然要皆属虚类,而不可实攻耳。

瘟脉无名,变见诸经。

脉随病见,不可指定。

疫邪伏于募原,时出时没,其脉变换不定,故但随其所见以为指耳。

疟则自弦,弦即疟候。

兼迟则寒,兼数则热。

代散脉见,其体则折。

疟因风木邪盛凌土而湿不化,致挟停痰积饮而成,故脉始见自弦;再于兼见之中,别其寒热酌治,则病自愈。

惟代散脉见,则命其必绝矣。

风寒湿气,合为五痹。

浮涩与紧,三脉乃备,香港脚之脉,其状有四。

浮弦为风,濡弱为湿。

迟涩为寒,洪数为热。

痛非外因,当于尺取。

滑缓沉弱,随脉酌治。

五痹香港脚等症,总不越乎风寒及湿三者以为之害。

即或内淫为热,亦不越乎四者以为之伏。

惟有痛非外因,而脉或于尺部而见,或滑、或缓、或沉、或弱,则又在于随脉酌施。

而不可以风寒湿治也。

劳倦内伤,脾脉虚弱。

汗出脉燥,治勿有药。

劳极诸虚,浮软微弱。

土败双弦,火炎则数。

虚症而见虚脉,此顺候也。

若汗出而脉反燥,是为大逆,尚有何药可治乎。

故弦数最为虚症切忌。

痞满滑大,痰火作孽。

弦伏中虚,微涩衰薄。

胀满之脉,浮大洪实。

细而沉微,岐黄无术。

水肿之症,有阴有阳。

阴脉沉迟,阳脉洪数。

浮大则生,沉细勿药。

五脏为积,六腑为聚。

实强可生,沉细难愈。

黄疸湿热,洪数偏宜。

不妨浮大,微涩难医。

痞胀水肿积聚黄胆,虽其病因不同,形症各别;然终宜见有余之脉,则真气未绝,而治尚可愈矣。

若至细小沉涩,形实气馁,将何有药可施乎,故皆为逆。

郁脉皆沉,甚则伏结。

或代或促,知是郁极。

胃气不失,尚可调治。

气痛脉沉,下手便知。

沉极则伏,涩弱难治。

亦有沉滑,是气兼痰。

心痛在寸,腹痛在关。

心腹之痛,其类有九。

细迟速愈,浮大延久。

两胁疼痛,脉必双弦。

紧细而弦,多怒气偏。

沉涩而急,痰瘀之愆。

疝属肝病,脉必弦急。

牢急者生,弱急者死。

腰痛之脉,必弦而沉。

沉为气滞,弦损肾元。

兼浮者风,兼紧者寒。

濡细则湿,寒则闪挫。

头痛之病,六经皆有。

风寒暑湿,气郁皆侵。

脉宜浮滑,不宜短涩。

弦急弦沉伏涩紧细,皆是痛症气症郁症本领。

但痛极者,则脉必沉必伏。

有瘀者,则脉必涩。

因湿者,则脉必濡。

因痰者,则脉必滑。

因风者,则脉必浮必弦。

因寒者,则脉必紧。

因湿者,则脉必滞必弱。

因热者,则脉必数。

因于痛极阴阳告绝者,则脉必疾。

因于积极而痛者,其脉必牢,须以胃气不失为要。

故痛症而见其脉浮大、最属不宜;短涩弱急,亦属不利;惟得沉紧迟缓乃治。

但头痛外感,非属内伤,其脉又宜浮大,最忌短涩,所当分别而异视也。

呕吐反胃,浮滑者昌。

弦数紧涩,结肠者亡。

饱逆甚危,浮缓乃宜。

弦急必死,代结促微。

吐泻脉滑,往来不匀。

泻脉必沉,沉迟寒侵。

沉数火热,沉虚滑脱。

夏月泄泻,暑湿为殃。

脉与病应,缓弱是形。

微小则生,浮弦则死。

霍乱之脉,代则勿讶。

迟微厥逆,是则可嗟。

泄泻下痢,沉小滑弱。

实大浮数,发热则恶。

吐宜浮缓浮滑,泻宜沉小沉滑,吐泻交作,则脉必见往来不匀,虽暴见代勿虑。

如其吐见弦急,泻见浮弦,并吐泻交作而见迟微厥逆,皆属不治,故以必死为断也。

嘈杂嗳气,审右寸关。

紧滑可治,弦急则难。

吞酸之脉,多弦而滑。

沉迟是寒,洪数是热。

痰脉多滑,浮滑兼风。

沉滑兼寒,数滑兼热。

弦滑为饮,微滑多虚。

滑而兼实,痰在胸膈。

结芤涩伏,痰固中脘。

嘈杂嗳气本属脾气不运,故切忌脉弦急,恐木克土故也。

吞酸有寒有热、随症所见以为分别,故以沉迟洪数分之。

痰脉因不一端,滑是本象。

惟有风则浮,有寒则沉,有热则数,有饮则弦、虚弱则微,结于胸膈为实,固于中脘,则见结芤涩伏之为异耳。

小便淋秘,鼻色必黄。

实大可疗,涩小知亡。

遗精白浊,当验于尺。

结芤动紧,二症之的。

微数精伤,洪数火逼。

亦有心虚,寸左短小。

脉迟可生,急疾便夭。

便结之脉,迟伏勿疑。

热结沉数,虚结沉迟。

若是风燥,右尺浮起。

淋秘脉见涩小,精血已败,死亡至矣,此脉见不及者之必死也。

遗浊虽有微数洪数短小之分,然急疾脉至,又非所宜,故曰便夭,此脉见太过者之必死也。

若在便闭,里气不通,固应迟伏;然风寒湿热,当于脉迟脉数脉浮分辨,不可混同而罔治也。

咳嗽多浮,浮濡易治。

沉伏而紧,死期将至。

喘息抬肩,浮滑是顺。

沉涩肢寒,均为逆症。

咳嗽肺疾,脉浮为宜,兼濡亦为病气将退。

若使沉伏与紧,便与病反,故曰必死。

喘症无非风痰内涌,当以浮滑为顺。

若至肢寒沉涩,亦非吉兆,故曰为逆。

火热之脉,洪数为宜。

微弱无神,根本脱离。

三消之脉,数大者生。

细微短涩,应手堪惊。

骨蒸发热,脉数为虚。

热而涩小,必损其躯。

痿因肺燥,必见浮弱。

寸口若沉,发汗则错。

火症应见火脉,故三消骨蒸,须以数大为生。

反是而见短涩微弱,岂其宜乎。

痿症本因肺燥血亏,脉浮尚不宜汗,岂有宜于寸口脉沉之候乎。

诸症失血,皆见芤脉。

随其上下,以验所出。

脉贵沉细,浮大难治。

蓄血在中,牢大则宜。

沉细而微,速愈者稀。

失血脉宜见芤,以芤主空故也。

故脉最宜沉涩而忌浮大,反是则逆矣。

若至蓄血,最宜牢实而忌沉细,以血未损故也。

反是峻剂莫投,故曰难愈。

心中惊悸,脉必代结。

饮食之悸,沉伏动滑,癫乃重阴,狂乃重阳。

浮洪吉象,沉急凶殃。

痫宜虚缓,沉小急实。

若但弦急,必死不失。

惊悸非属心气亏损,即属有物阻滞,故脉必见代结。

若因饮食致悸,则有沉伏动滑之象,所当审也。

癫狂二症为病尚浅,故宜浮洪而恶沉急,反是则为病气入骨。

痫宜虚缓,以其中有痰沫之故。

弦急独见,是为真脏脉出,安望其再生耶。

耳病肾虚,其脉迟濡。

浮大为风,洪动为火。

沉濡为气,数实为热。

若久聋者,端于肾责。

暴病浮洪,两尺相同。

或两尺数,阴虚上冲。

齿痛肾虚,尺脉濡大。

齿痛动摇,尺洪火炎。

右寸关数,或洪而弦。

非属肾虚,肠胃风热。

口舌生疮,脉洪疾速。

若见虚脉,中气不足。

喉痹之脉,两寸洪盛。

上盛下虚,脉忌微伏。

耳病当责于肾,以其肾窍开于耳者故耳。

然亦须以浮风、洪火、濡气、数热、久聋为辨。

如其是暴非久,又以两尺浮弦相同为验耳。

齿虽属肾,而齿龈则属于胃,故辨齿痛脉象,须以尺濡、尺洪断其虚实,寸关洪数与弦,断其肠胃风热,未可尽以肾求也。

口舌生疮,必与洪疾为实,虚则多属中气不足。

喉痹症属上实,脉以寸盛为顺。

若见微伏,真气已绝,故曰大忌。

中恶腹胀,紧细乃生。

浮大为何,邪气已深。

鬼祟之脉,左右不齐。

乍大乍小,乍数乍迟。

中毒洪大,脉与病符。

稍或微细,必倾其身。

虫伤之脉,尺沉而滑。

紧急莫治,虚小可怯。

中恶宜于紧细,以其邪气未深之故;反是则邪盛正衰,非其宜也。

鬼祟出没不定,故脉有难追求。

中毒脉见洪大,是与病应,以毒主阳故也。

稍见微细,真气绝矣,岂其宜乎。

虫伤脉多沉滑,以其虫伏于内者故耳。

紧急固见伤甚而阴阳离隔,虚小亦恐真气已损,皆为有虑。

妇人之脉,尺宜常盛。

右手脉大,亦属顺候。

尺脉微迟,经闭三月。

气血不足,法当温补。

妇人尺脉,微弱而濡。

年少得之,无子之兆。

长大得之,绝孕之征。

因病脉涩,有孕难保。

妇人以血为主,故尺宜常盛,而右脉宜大。

故尺迟则经必闭,微弱而涩,在有孕固不克保,况无孕乎。

崩漏不止,脉多浮动。

虚迟者生,实数者死。

疝瘕之脉,肝肾弦紧。

小便淋闭,少阴弦紧。

崩漏不止,已属血动不归,再见实数,则肾真气已绝,所以不宜见也。

疝瘕主于肝肾,故肝肾弦紧,是即疝瘕之征也。

淋闭主于少阴,故少阴弦紧,亦是淋闭之见也。

妇人有子,阴搏阳别。

少阴动甚,其胎已结。

滑疾不散,胎必三月。

但疾不散,五月可别。

阳疾为男,阴疾为女。

女腹如箕,男腹如斧。

寸为阳,尺为阴,阴脉既已搏指而与阳寸之脉迥然各别,是即有子之征。

心为手少阴经,心主血,若胎已内结,则少阴之脉,势必往来流利,厥厥如豆之动。

疾即数类,滑而且数,按之不散,是其精血已聚,故有三月之胎。

滑诊不见,而但疾而不散,是其骨肉已成,脉无滑气,故有五月之胎。

阳疾为男,阴疾为女,以阳主男阴主女故耳。

女胎如箕,男胎如斧,以箕圆象地象阴,斧方象天象阳故耳。

阳疾阴疾,统上下表里左右而言,不拘于左右分也。

妊娠之脉,实大为宜。

沉细弦急,虚涩最忌。

半产漏下,脉宜细小。

急实断绝,不祥之兆,凡有妊娠,外感风寒。

缓滑流利,其脉自佳。

虚涩燥急,其胎必堕。

胎前下利,脉宜滑小。

若见疾涩,其寿必夭。

妊娠脉宜实大,以其内实故也。

沉细弦急,皆为真损胎堕之兆,最为切忌。

半产漏下,脉见细小,是与病应。

若胎漏既绝,脉又急实真气已离,岂能生乎。

妊娠感冒,脉宜流利,以其胎气未损故耳。

虚涩燥急,是于胎气有损,故不宜见。

有胎下利,脉宜滑小,而忌疾涩,以疾则气已离,以涩则血已伤故也,故以滑小为正。

临产之脉,又宜数滑。

弦细短数,最属不利。

产后沉小,微弱最宜。

急实洪数,岐黄莫治。

新产伤阴,血出不止。

尺不上关,其命即丧。

新产中风,热邪为殃。

浮弱和缓,与病相当。

小急弦涩,顷刻身亡。

临产脉乱滑数,是即胎动之应。

若弦细短数,则于胎中有损,最为不利。

产后胎儿已下,肚腹空虚,实数不与症应,故曰不治。

新产出血不止,尺不上关,元气下脱,不死何待。

至于中风脉见和缓,内气未动,故曰相当。

如至小急弦涩,则内气已绝,无复生矣。

男子久病,当诊于气。

脉强则生,脉弱则死。

女子久病,当诊于血。

脉弱则死,脉强则生。

久病则真气多损,故诊强弱以辨生死。

但男子则当以气为诊,以男主于气也。

女人则当以血为诊。

以女主于血故也。

右寸脉强,则气未损,故曰可生。

左寸脉旺,则血未竭,故曰不死。

斑疹之脉,沉而且伏。

火盛于表,阳脉浮数。

热盛于里,阴脉实大。

痘疹弦直,或沉细迟。

汗后欲解,脉泼如蛇。

伏坚尚可,伏弦堪嗟。

斑疹脉见沉伏,以毒本未伸泄故耳,仍须以脉数实辨其属表属里。

痘疹最宜外出,不宜内伏,故弦直细迟犹可升托,即伏不弦,犹可内解。

若至伏弦,则毒内入已深,不能外出,所以堪嗟。

痈疽未溃,脉宜洪大。

及其已溃,洪大始戒。

肺痈已成,寸数而实。

肺痿之脉,数而无力。

肺痈色白,脉宜短涩。

浮大相逢,气损无失。

肠痈实热,滑数可必。

沉细无根,其死可测。

未溃属实,洪大宜矣。

溃后则虚,而脉犹见洪大,岂其宜乎。

肺痈已成,寸实无虑,以脓在肺未除故也。

肺痿则肺叶焦痿,脉数无力,亦所应见。

惟肺痈几作,肺气虚损,其色应白,则脉亦当短涩,方与症应。

若见浮大,知是气损血失,贼邪乘金,最非吉兆。

肠痈本属实热,必得滑数,方云无事。

若见沉细,是谓无根,丧期在即。

奇经八脉,不可不察。

直上直下,尺寸俱牢。

中央坚实,冲脉昭昭,胸中有寒,逆气里急。

疝气攻心,支满溺失。

奇经者,不在十二正经之列,故以奇名。

直上直下,弦长相似,尺寸俱牢,亦兼弦长,中央坚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