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复习资料1658.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949842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政治复习资料165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考研政治复习资料165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考研政治复习资料165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考研政治复习资料165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考研政治复习资料165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政治复习资料1658.docx

《考研政治复习资料165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政治复习资料1658.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政治复习资料1658.docx

考研政治复习资料1658

2020年考研政治复习资料

单选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由以下几方面构成: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3)坚持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4)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5)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其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和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冶的政治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原则。

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

A.(5)(4)

(2)(3)

(1)

B.(3)(5)

(1)(4)

(2)

C.(4)

(1)(3)

(2)(5)

D.

(1)(5)(4)

(2)(3)

 

答案:

B

[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法治思想,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和精髓。

二是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和宪法法律至上,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原则。

三是坚持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理念。

四是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基础。

五是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保障。

可知B项的顺序是正确的,当选。

多选题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鲜明的特点和最突出的贡献是

A.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B.创造性地回答了在K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C.深化了我们对新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加强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

D.创造性地回答了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答案:

A,B,C

暂无解析

单选题

3、我们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是

A.毫不动摇地实行改革开放

B.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C.毫不动摇地进行体制创新

D.毫不动摇地加强党自身的建设

 

答案:

B

[解析]68~72这5题出自胡锦涛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的讲话。

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是我们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

多选题

4、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党和毛泽东根据列宁关于过渡时期学说,是在借鉴苏联经验,总结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它符合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具体表现为

A.实现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

B.实现工业化是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乃至阶级差别的根本途径

C.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迫切需要

D.实现工业化是发展农业和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客观需要

 

答案:

A,C,D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党在我国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采取的一个重大战略步骤,完全符合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

第一,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第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是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迫切需要;第三,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客观需要,因而,ACD项正确。

实现共产主义才是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乃至阶级差别的根本途径,所以,B项被排除。

多选题

5、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党和毛泽东根据列宁关于过渡时期学说,是在借鉴苏联经验,总结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它符合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具体表现为

A.实现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

B.实现工业化是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乃至阶级差别的根本途径

C.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迫切需要

D.实现工业化是发展农业和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客观需要

 

答案:

A,C,D

[解析]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党在我国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采取的一个重大战略步骤,完全符合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

第一,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第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是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迫切需要;第三,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客观需要,因而,ACD项正确。

实现共产主义才是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乃至阶级差别的根本途径,所以,B项被排除。

单选题

6、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目标是

A.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C.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D.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答案:

A

[解析]做此题时考生要注意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是有直接联系的,基本目标是纲,基本政策是为实现基本目标而制订的。

这个题的备选BCD三项分别为实现经济、政治、文化三大基本目标的基本政策之内容,有些也很有干扰性,如C。

还要注意的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基本纲领的内容与基本路线易混淆,可参见《2006年政治理论辅导讲稿(汪云生等主编,当代世界出版社)》P410~413。

单选题

7、“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努力奋斗的目标,具体来说,就是在2020年实现______。

A.比200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C.基本实现小康社会

D.三大产业统筹发展

 

答案:

B

[解析]党的十七大的主题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所以,十七大的主题对全党发出号召: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简答题

8、:

1840年鸦片战争前,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中国农业社会是封闭保守的。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封建法律面临挑战。

清朝统治者迫于内外压力,于20世纪初下诏修律,以收回领事裁判权为契机,法的现代化从制度层面上在中国正式启动。

新中国成立后60年来,伴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国法的现代化以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为建设目标,历经曲折考验,取得巨大成就。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主义的法治思想和观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总结凝练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地指引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并推向深入,形成了以“三个至上”重要观点为精神实质和根本原则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问题:

请结合中国法治现代化发展进程,简答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三个至上”重要观点的认识。

答题要求:

1.观点正确,表述完整、准确;

2.不少于400字。

 

答案:

1.当代中国法治现代化发展进程(法的现代化、中国法的现代化、中国法治现代化);

[解析]通过上述参考答案,可知命题人的思路是想让考生认识到,在过去一百多年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三个至上”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理论的必然选择。

单选题

9、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C.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D.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答案:

C

暂无解析

多选题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不同,它是

A.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C.科学之科学

D.人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答案:

A,D

[解析]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独有的特点的把握和理解。

从题中所给出的四个备选项分析:

B项是所有哲学的共同特点,不符合题意要求;C项是错误的观点,需要排除。

这样只有A项和D项才能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独有的特点。

考生选择此题最容易误选B项和C项,这就需要对有些知识点必须较真到位。

简答题

11、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把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称之为“伟大的工程”。

请阐述毛泽东建党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答案:

(1)毛泽东的建党学说把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与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成功地解决了在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这样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既广泛吸收了工人阶级以外的阶级、阶层中的革命分子入党,又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

中国共产党既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

暂无解析

单选题

12、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消灭剥削

C.消除两极分化

D.实现共同富裕

 

答案:

D

1992年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最终目标。

单选题

13、科技工作者因尽到了道德义务而受到社会的尊重。

如果个别科技工作者出于私利支配,背离真善美的良知,做出危害社会的科技行为选择,如为法西斯侵略战争服务,他们就要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就要受到社会的制裁。

还有一类不正当的科技行为,如非法占有他人成果,这也应受到谴责和制裁。

要防止类似事情的发生,科技人员的良知作用非常大。

可见()。

A.对于剽窃他人成果的人要处以重罚

B.科技人员应遵守的道德规范要比普通人高

C.科技的发展与进步,需要科技工作者道德素质的提高

D.要用法制来规范科研工作

 

答案:

C

[解析]“对于剽窃他人成果的人要处以重罚”不是陈述所要表达的“道德”、“良知”主题所能推论出来的,所以A不正确;陈述没有做科技人员与普通人应遵守道德规范高低的比较,所以无法直接从陈述中推出B;陈述的主题是“道德”,“用法制来规范科研工作”偏离了道德主题,故排除D;只有C符合题意。

故选C。

多选题

14、我国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主要有

A.在土地改革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引导个体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B.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

C.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集体经济体制

D.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农业生产责任制

E.采取从互助到初级合作社到高级合作社的逐步过渡形式

 

答案:

A,B,E

本题考查的是毛泽东思想概论部分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方面的知识点。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各种教材的总结是有差别的,但本题选项中是很容易排除干扰项的。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这是60年代才有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正式提出的,而对个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时间是在50年代。

因此C、D两项很容易排除。

简答题

15、为什么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案:

(1)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下,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这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

只有不断解决好这一课题,才能保证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暂无解析

多选题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

A.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C.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D.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答案:

A,B,C,D

暂无解析

多选题

1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有______

A.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B.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C.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答案:

A,B,C,D

[解析]本题考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考生要注意与理论意义的区分。

其现实意义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二,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因此,ABCD均正确。

多选题

18、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这表明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就要()。

A.把效率和公平相互之间的矛盾协调统一起来

B.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C.改革现有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D.合理调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答案:

A,C,D

[解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要改革现有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把效率和公平相互之间的矛盾协调统一起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做选ACD。

单选题

19、《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围绕的一个基本方针是

A.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B.正确处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C.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D.彻底消灭剥削制度,继续肃清反革命残余势力

 

答案:

A

暂无解析

单选题

20、“三个代表”这一科学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创造性地回答了()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C.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D.怎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答案:

C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已经回答的问题。

怎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解决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