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设创新型国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949809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6.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建设创新型国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论建设创新型国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论建设创新型国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论建设创新型国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论建设创新型国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建设创新型国家.docx

《论建设创新型国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建设创新型国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建设创新型国家.docx

论建设创新型国家

论建设创新型国家

今年1月9日,全科技大在京召。

胡錦涛在大会开幕式上发表题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讲话。

9日下午,温家宝在大会指出,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根本要依靠两大动力,一靠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二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有力支撑。

国家发布了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

这里,我讲点学习体会。

一、形势

纵观历史

科技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判断社会的性质,不看它生产什么而看它用什么生产。

石器时代是原始杜会,青铜器时代是奴隶杜会,铁器时代是封建杜会,机器时代则进入资本主义杜会。

蒸汽机时代是原始积累和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电气时代是垄断资本资本主义,电子原子时代是国际垄断资本资本主义,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大发展,最终必然导向共产主义。

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科技发展的特点是继承性、前进性、加速性。

历史证明,得科技者得天下,谁占据科技发展制高点,那个国家就是世界的历史中心。

15世纪前是中国,世界重大发明300项中国占170项,1661一1796康乾盛世,产值占世界三分之一;18世纪是英国,瓦特发明了蒸汽机;19世纪和20世纪是美国,艾迪生发明了蒸汽机,美国还生产出了原子弹,月球上踏上了美国人的足迹,电脑1982年即已担起4000亿人脑工作,家庭也进入了鼠标器时代。

一切国家后来居上的秘密是以科技自主创新为杠杆作历史的跳跃。

横看世界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发轫于上个世纪中叶的新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科学技术的重大发现发明和广泛应用,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

进入21世纪,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

信息科技将进一步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知识传播应用进程的重要引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将进一步对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发挥关键作用,能源科技将进一步为化解世界性能源和环境问题开辟途径,纳米科技将进一步带来深刻的技术变革,空间科技将进一步促进人类对太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将进一步为人类认知客观规律、推动技术和经济发展。

各种新技术令人眼花缭乱:

生物工程,基因移植,用地图制导,在五维空间作战—海陆空太磁,冷武器—热武器—核武器,机械化—信息化,纳米技术,机器人,电子联网,等等。

当今综合国力已不取决于价值量,而取决于知识量、科技力。

人类百分之90的知识量、科技力是近几十年创造的。

四化关链是科技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

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国民财富的增长和要当今时代,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

知识经济正在向我们走来,当代英雄是知本家阶层,它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美蓝领只占百分之四)。

什么是知识经济?

即知识在经济中成为基础的经济,知识在经济中成为主要资本、主要财富、主要资源。

社会形态可以有三种划法标准:

生产关系、管理体制和生产力。

按生产关系划分,社会可以分为原始杜会、奴隶杜会、封建杜会和资本主义杜会。

按管理体制划分,社会可以分为自然经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产品经济。

按生产力划分,社会可以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

农业时代首富是国王,主要财富是土地,工业时代首富是石油大王,主要财富是资本,信息时代首富是比尔盖茨,主要财富是知识。

农业经济以农村为依托,工业经济以城市为依托,知识经济则以设备小型化、联系网络化、增长持续化为特征,且在农村和城市都可以创业。

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加快科技事业发展,在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争取主动权。

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众多国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努力寻求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

有些国家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有些国家主要依靠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来发展自己,还有一些国家则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

国际学术界把第三类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如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

后一类国家的共同特征是:

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在30%以下,比如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专利数占世界总量的97%。

近看中国

封建社会后期,中国由于制度腐败严重的阻碍了科技的进步,特别是,鸦片战争到建国前这一百年,更落后了。

建国后又耽误了二十年。

大跃进是笑剧变成悲剧(稻田放卫星,木柴炼钢铁,六亿人打麻雀,反映了整个民族科学知识水平低下),文化大革命是一场闹剧。

大挫折也换来3大觉醒。

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加快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经过广大科技人员顽强拼搏,我们取得了一批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陆相成油理论和应用、高性能计算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基因组研究等为标志的重大科技成就,拥有了一批在农业、工业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的自主知识产权,促进水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群的迅速崛起,造就了一批拥有自主知名品牌的优秀企业,全社会科

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人均资源相对不足,进一步发展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矛盾。

从我国发展的战略全局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能源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加快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人口健康和保障公共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

目前,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是:

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科技水平还比较低,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不高,产业技术的一些关键领域存在着较大的对外技术依赖,不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主要依赖进口;科学研究实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

进一步深化科技改革,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带动生产力质的飞跃,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使命。

技术独立关乎经济独立,更关乎政治独立。

中国人要挺起脊梁来,中国要站在世界民族之林之中,就必须有自己的创新能力

中国现有的劳动密集型经济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必然造成能源和其它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污染。

这种经济发展形式虽然提供了就业机会,但中国在加入WTO之后,国家市场逐渐对外开放,原来低价格、低成本的产业特征没有长久的竞争优势。

所以,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这个阶段,要改变这种局面,只能靠技术创新,才能向高附加值产业链靠近。

自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科技创新的思想逐步清晰起来。

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而被更为明确地提出来。

这一国家战略的确立,也标志着中国在国家上的角色,从世界科技、经济发展的“跟随者”,开始向“参与者”、“引领者”的方向转变。

“科技的春天”是诗意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科教兴国”是哲学的,而“科技创新”则已是一种行动计画。

二、挑战

人所共知:

一顶标有‘中国制造’的帽子,中国人卖给美国人1美元,但美国人卖给美国人25美元;一件中国制造的羊毛衫,在今年秋季广交会上卖给美国商人的最低甩卖价0.8美元,而到了美国贴牌后的售价上百美元。

我们出口的坯布、服装都是数以吨计,而进口的纤维人工肾、神经导管的价格却按克算。

一双在我国生产的耐克鞋,我们只挣一个多美元。

可是,一经拥有品牌的耐克公司出售,就值上百美元。

用我们廉价的劳动力,用我们的资源,污染了我们的空气和水,却让国外的企业家挣了大钱。

难道我们还不知道自主创新多么重要吗?

(劳心、黑瓜、的现象在新形势下重演。

头脑产业、肢体产业、垂直分工、不等价交换、剪刀差剥削)

中国纺织服装业作为“世界纺织服装工厂”,一直面临窘境,消耗了不少资源,破坏了环境,又背负了倾销的恶名,最后还没赚到多少钱:

在品牌端你没有话语权,在技术端你又说不上话,最后发现,你只能在这个产业链中挣一些血汗钱。

品牌是别人的,设计是别人的,技术是别人的,纤维材料是别人的,市场渠道也是别人的,中国生产商更像一个赤贫的打工仔,或是给他人作嫁衣的侍者,说难听点儿,更像含辛茹苦把别人的孩子养大养胖的保姆。

中国的纺织服装企业已经逐渐意识到,要想不再为别人“打工”,看别人脸色行事,必须转变出口方式,抛弃低价竞争的传统贸易模式,做别人没有的创新的产品。

我们不妨先看看近期在媒体上出现的一组数字:

就产品的产值而论,中国已是世界第4大工业基地,排在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中国有100多种工业制成品的产量成为“世界第一”,包括钢铁、水泥、家电、通讯设备、纺织、医药、机械装备、化工等十多个行业,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地球村里平均每个人就要穿1.2双中国鞋。

我们再来看看下面,近年来我国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光纤制造装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的85%、石油化工装备的80%、轿车工业设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70%被进口产品占领;中国每年要花费6000亿元从国外进口重大设备。

低廉的“中国制造”产品虽然为外国人节省了大量开支(据估计每年光为美国公民就节省约5000亿美元),但外国人并不因此感激我们。

相反,“中国制造”在海外麻烦不断,在许多地方被认为是劣质品,在美国的产品召回目录上,有将近一半的产品产地在中国,欧盟公布的产品黑名单上,来自中国的也不是少数。

在许多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中国制造”陷入了反倾销的泥潭,从家电、家具、纺织品到农产品,涉及的产业数不胜数。

不仅如此,“中国制造”甚至还被有些国家当作失业的泄愤对象。

缺乏自主创新,必然受制于人。

卖十亿件衬衫才能换一架波音飞机。

更让我们尴尬的是,就在“中国制造”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的时候,“后院失火”的危机却愈演愈烈——在除垄断行业外几乎所有的产品市场,都能看见外资的身影。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外资企业已经控制了1/3以上的中国制造业GDP和一半以上的进出口,而且增长势头不减。

许多曾经强势的本土企业倒闭或被外资收编。

不客气一点说,中国目前甚至连“世界工厂”都称不上,其级别顶多算是全球产业链的一个重要“车间”。

近年发生在西北地区的"合资劫"从反面凸显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紧迫性。

国内一些公司想通过跟国外公司合资的方法学到人家的核心技术,这种想法很天真,到头来往往非但没学到技术,反而把品牌和市场贴了进去,“赔了夫人又折兵”。

沉痛教训警示:

核心技术终需自主创新,靠别人不如靠自己。

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销售额超过200亿元,利润却只有3%,而跨国巨头英特尔一家的销售额就超过2300亿元,其利润高达18%。

为什么?

因为他们掌握着核心技术。

由于无核心技术以及专利,使制造业只能以低廉的人力资源和低成本方式生产运作,这种劳动密集性的生产特点,以低价倾销的方式,永远难以使中国制造业站在高处。

资料显示,中国企业的发明专利只有日本和美国的1/30,许多企业的核心技术和装备基本依赖国外进口。

中国彩电企业的生产量约占世界彩电总产量的一半,但当该产业从普通彩电向高清平板化升级时,因为液晶技术和窗体顶端窗体底端等离子显示技术的核心部分分别掌握在夏普和富士通手上,国内彩电企业因无能为力而不得不掀起新一轮的引进浪潮。

但“引进”并不等于“白拿”。

从先前向中国DVD制造商的漫天要价,到英特尔、飞利浦、向中国MP3企业张开专利血盆大口,再到前不久索尼向长虹等国内6家家电企业开出22项专利收费清单,中国企业一直在承受着巨大的被人宰割之痛。

整体而言,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国企业与欧美企业的差距仍在不断拉大。

据国际权威组织统计,世界名牌占全球品牌不到3%,产品却占了全球市场的40%以上,销售额更占全球的50%左右。

在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中60%的部分来自品牌创造的价值。

美国经济如此强大,与其拥有的麦当劳、迪斯尼、波音、通用、宝洁等著名品牌创造的巨大价值是密不可分。

而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只有不到20%的价值是由品牌所贡献的。

而且,国内一些传统老品牌在逐渐萎缩和消亡,而新的民族品牌诞生却艰难缓慢,长此以往,中国企业将会失去对国际市场流行趋势的把握能力,更加受制于人。

目前,中国已是主要资源消耗量的世界第一大国。

国际能源机构预测,从2002年至2030年,全球新增能源需求的21%来自中国。

2004年,中国的石油进口依存度接近50%。

官方的数据表明,目前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约达70%。

有数据显示,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75%靠技术进步,25%靠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投入,而中国的情况恰好相反。

由于科技落后,我国劳动生产率是美国1/36、英国1/30、德国1/45。

经济增长76/0靠投入,美80/o靠科技,出口20/o是原料,70/o是加工,赚点加工费。

(自豪增长9/oo,·、、7/oo耕地。

通观全局我们正面临一系列挑战:

挑战一:

1.5%目标迄今未实现,科技投入过少。

在科技投入方面,中国投入也实在太少。

去年,中国在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只有1.23%,低于有关法规规定的1.5%。

我国历史上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最高是1960年的2.32%,以后逐年下降,到1998年为0.69%,2000年以后有所回升,到2004年为1.23%,但与我国有关法规规定的1.5%还有差距。

关键是没有形成稳定增长机制,以政府为主体的投入增长滞后于发展需要;同时,投入不足和浪费低效并存。

美科技投入是我96倍,教育投入是25倍。

日本制造或者是美国制造称雄全球的核心是技术、产品的创新,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低成本制造。

它们的大型企业研发费用通常占销售收入的5%至10%,大部分中国企业1%还不到,很多中小企业甚至没有研发。

  挑战二:

对外技术依存度居高不下,产业发展受制于人

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

企业难以掌握核心技术,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问题一直未能有效解决。

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397亿元,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仅61亿元,远远低于日本和韩国的水平。

2005全国28000千家大中型企业中,有75%的企业尚未形成研发能力,只有近25%的大中型企业有研发机构,仅3成企业有研发活动,而高新技术的研发经费还不到发达国家的1/10。

九三学社中央提交的一份调研报告中的资料令人吃惊:

引进同等的技术设备,中国用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费用只及日韩的千分之七!

也就是说,每引进1元的技术,日本韩国会花费10元去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了“引进—吸收—试制—自主创新”的良性循环。

而中国却仅仅为此付出7分钱。

科技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使许多企业陷入受制于人的被动境地。

“引进、引进、再引进”

“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失败。

一个吞噬中国自主研发能力的“技术黑洞”正在形成,如果不保持警惕,中国不陷入了“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泥潭。

当今,经济领域弥漫追求短期利益的浮躁之气。

许多人只顾靠贴牌,甚至盗版,获取财富的快乐,以为这就是阿巴巴的“芝麻之门”。

而去年广交会江苏交易团的一份调查也显示,50%的出口产品属贴牌加工,29%的产品甚至是无牌经营。

大中型企业尚且如此,小型企业就更可想而知了。

有关研究表明,目前“政策寻租”空间仍较大,依靠政策或其它要素获得的超常规发展机遇要比依靠创新容易。

因此要大力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创新投入成为企业寻求发展机会的第一选择,更应压缩“政策寻租”空间,全方位支持企业参与竞争。

目前,中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以上,而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占固定资产投资40%左右的设备投资中,有60%以上要靠进口来满足,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

许多重点领域特别是国防领域的对外技术依赖,会对国家安全构成严峻挑战。

一些产业由于核心技术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中国制造的许多产品的高额利润被外国公司赚走。

在涉及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关键领域,中国即使愿意付款购买核心技术都不容易实现。

这从美日千方百计阻止欧盟对华军售就可以看出。

因此,中国意识到如果不掌握核心技术,不具备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就有可能丧失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主动权。

长期以来,“以市场换技术”的口号在大陆经济界颇为盛行。

他们认为,只要市场开放了,技术也会随之而来。

事实上,能否得偿所愿呢?

如汽车制造业,经过20多年的合资合作,确实呈现出一派繁荣,但关键技术的缺失注定让外方赚走利润的大头。

更要害的是,已经有专家指出,一旦市场彻底开放,外方完全有可能舍弃不掌握核心技术的中方合作者。

以前上海、长春均有汽车生产能力和研发队伍,为了引进德国的大众,自己的品牌废掉了,研究队伍、研究平台也不要了,形成了购买一套生产线,生产一批汽车,然后再购买一套生产线,再生产一批汽车的情况。

在这种“壮士断臂”之举中,中国逐渐失去了自己的汽车生产技术和能力。

其结果是,中国目前90%的汽车市场已被跨国公司所占领,市场让出去了,原有技术也丢了,新的核心技术又不掌握,真正成了依附型工业。

对外技术依存度居高不下,一方面反映了我国产业总体技术发展水平较低的现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国内还没有形成“注重创新能力建设”和“保障创新领先者权益”的政策环境。

创新能力建设需要政府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在鼓励企业增加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投入的同时,以重大创新任务带动创新能力建设,根本扭转对国外先进技术的依赖局面。

挑战三:

自主产品“叫好不叫座”。

自主产品缺乏政策环境支持,再好也不想买,进口的又不怎样也倍受青睐,成为阻碍创新型国家战略落到实处的一个重大问题。

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和创新,造成不断重复引进和对国外技术的持续依赖。

这个问题不能仅仅说消费者和企业缺乏爱国心。

在自主产品和自主品牌的培育过程中,政府的作用确实独特而重要。

比如,政府采购目前的一大问题是没有充分发挥支持本土产业的功能。

政府采购动真格的,真正发挥其功能性作用。

同时在税收、金融等方面采取措施,推动自主产品尽快成长。

对引进技术的依赖,甚至使国内企业失去了创新的动力。

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统计显示,中国企业中只有一成左右有科技活动,去年科研经费投入仅占行销总收入的0.56%。

由于没有核心技术,国内企业不得不将每部国产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依靠模仿来超越竞争对手毕竟不可能持久,模仿只会导致企业之间绝大多数的产品、功能与服务、所使用的销售管道,都十分雷同;模仿的结果将使竞争集中于成本方面,而不是创造新产品。

因此,要寻求企业的持久优势,就要持续地进行技术开发活动,并从技术开发中的适应性改进逐步转向自主技术的创新,建立真正的、独一无二的技术优势。

挑战四:

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

用钱买技术、单纯依赖引进,导致国内技术人才惊人地流失。

清华大学培养了大量芯片专业的研究生,百分之八九十跑到国外去了。

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国家实验室CPU中心主任汪东升介绍说,有一个这样的逻辑:

中国花高代价培养的人才流失到国外,给外国企业搞科技创新,然后这些跨国公司再来到中国,利用其创造的知识产权大发其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年均出国留学2万人,累计达40多万人,学成归国者10万,回归率仅为25%。

硅谷目前约有7000家高科技公司,其中2000家由华裔创办或管理。

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不仅显现在诸如"神六"这种标志性尖端技术上,更体现在国民科学素养上。

有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具备科学素养的公众为总人口的2%左右,与许多发达国家10%的比例相比,差距明显。

究其原因,十分复杂,但有一点谁都承认,那就是中国的科普著作数量偏少,品质偏低,原创佳作更是少得可怜,公众对科普读物的热情不高,缺少看科普图书的欲望。

本该属于大众的科普著作,陷入了"小众传播"的尴尬处境,无疑是导致公众不能具备起码科技常识的重要原因。

科技节目美占广抪电视百分之三十,我国不到百分之十五。

中国的科技人才总体规模号称世界第一,总体规模已近6千万。

但是缺乏拔尖人才和高层次人才,能跻身国际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更是凤毛麟角。

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其包含的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中国参与领导层的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26%。

诺贝尔奖美占一半,我一个没有,2004年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的92%)中位居第24位,处于中等水准能跻身国际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更是凤毛麟角。

 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应为人才搭建一个更大的舞台,有舞台才会出现领军人物和科学大师。

神舟六号有非常值得总结的东西,如果是传统体制,怎幺能容忍这幺多年轻科学家成为项目带头人、总工程师和总设计师?

政府要通过一些重大项目来凝聚人才,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政策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吸引更多人才进入企业和产业。

  挑战五:

管理评价体系简单僵化缺乏创新文化氛围

长期以来,许多单位以论文数量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导致科研人员片面追求论文数量,花大量时间跑课题、要经费、写总结。

论文质量却无法让人乐观:

1993年至2003年,世界各学科领域按照作者统计的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被引用次数,前20名没有中国学者,前100名仅有2人。

 论文数量与质量的不对称问题不可回避。

片面追求论文数量带来负面影响:

一是反映论文质量的指标落后;二是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专利产出发展滞后,目前我国发明专利数量仅占世界总量的2%。

需要团队合作攻关的技术创新的。

杂文选刊2006年第3期(上半月版)登载一篇名叫《博士论文》的百字杂文,说在某次“博土论文竞赛”中,获奖的论文题目如下:

《吃饭有益论》、《论“回”字的第四十四种写法》、《秦始皇焚书坑儒所用引火材料新考》、《武大郎卖烧饼的吆喝技巧与WTO背景下的营销策略》、《左手还是右手——关于曹雪芹用哪只手举杯喝酒的伦理学考察》。

这是对我们一些以学术特长取胜,“把学问做深做透做细”的高水平博士的最新注解

四川社科院研究员、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常务副会长沈伯俊潜心研究20余年终于提出“张飞是曹操侄女婿”的新见解;山东某大学教授经过遍寻典籍、田野调查,终于研究证明:

《西游记》里的孙猴子就诞生在山东泰山,和这位教授家相距不远。

可令人费解的是:

一边是像这样的“创新性”成果层出不穷,我国的论文总数也已名列世界五甲行列,另一边却是: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目前全国高校专利申请量仅集中在25%的高校,而75%的高校专利申请近于零;一边是博士、教授、院士越来越多,另一边却是中国的国民素质、科学技术和国际竞争力在世界排名却连年下滑:

国民素质由1998年的第24位降至第29位,科学技术由第13位骤降至第28位,国际竞争力由第24位退至第31位(据2001年初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表的2000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

一些大学教师搞科研的目的仅仅是凑论文的数量,为了评职称,一些硕士、博士写论文的宗旨就是为能拿到学位,在这样的功利思想诱导下,谁又能相信他们能写出高水平的论文呢

目前,功利化、工具化的科技观还较为严重,以创新为主导的价值观尚未成为普遍风尚。

“官本位”等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使科研成为一些人追名逐利的工具。

传统教育体制和方法也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趋同一致,轻标新立异。

 创新文化建设是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的关键。

应创造一种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政策环境和文化氛围。

一方面要鼓励创新人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力戒急功近利;另一方面要改革人事制度和教育、科研体制,创造一个公平、竞争、合作的创新环境。

  挑战六:

资源分散

在很长一段时间,在许多对企业的创新角色认识不足,甚至在总认为只有科研机构最掌握前沿的科学技术。

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因为自主创新能力不仅在于能产生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成果转化、产业化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