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个人魅力的培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949391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个人魅力的培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师个人魅力的培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师个人魅力的培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教师个人魅力的培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教师个人魅力的培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个人魅力的培养.docx

《教师个人魅力的培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个人魅力的培养.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个人魅力的培养.docx

教师个人魅力的培养

教师个人魅力的培养

小组成员:

韦毅力、黄榕、马晓欣、潘小清、黄锦莲、吴琨

尼采说过:

“要提高别人,自己必须是崇高的。

”作为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教学技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师的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并不是一项单纯的性格或特质,而是多方面的综合呈现,它是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而形成和发展的独特的感染力、影响力与号召力之总和。

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

因此,为了提高教师的个人魅力,特从教师师德、教师形象以及教师技能这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教师的师德

(一)、教师师德的定义

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二)、师德的特点

道德意识的自觉性、道德行为的示范性、道德结果的深远性。

自觉性是指每个教师都应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不能去违背它;示范性是指优秀的教师的言行会给周围的个体主要是学生带来很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从而影响这些人的言行;道德结果的深远性主要是指老师的道德行为的影响力对接受教育的学生来说是持久的、深远的,老师优良的道德行为结果会对学生的一生都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师德的培养

1、敬业修身

我们常说,教师要“为人师表”,那么,在学校里,校长就应该做到“为师师表”。

学校领导要时刻注意在群众中树立自己的威信和形象,要求教师具有敬业精神,校长就应首先以校为家。

因此,领导者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修养,自觉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养成无私奉献的美德,才能激励广大教师坚定从事教育事业的信心,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

从而加大领导者行为的信度和效度。

2、廉洁自律

由于校长的行为决策在学校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学校教师的思想观念,进一步影响到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

所以,校长在各项决策中要做到廉洁自律,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比如职称评聘,涉及到每位教师的切身利益,在学校工作中起导向作用,很难处理好,如果领导者一有“好事”,便捷足先登,势必造成一定程度的干群对立,人为地在教师工作积极性上“泼冷水”。

所以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公开、公正、民主选评,让教师心服口服。

使他们感到领导严以律己、大公无私,从而更加信服于领导的决策。

3、平等求实

人们在心理上都有寻求平等的思想倾向。

作为教师更希望自己的领导能一视同仁,不偏不向。

如果教师认为领导者的行为是不公平的,心理就会失去平衡,对领导的言行产生逆反心理,直接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所以,校长要公平处事,不以亲疏待人。

并针对教师的实际心理状况,做细致的思想工作,使教师理解领导的作法是平等求实的,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应正确对待、重义轻利。

此外,领导者还要积极探索科学的管理方法、评价尺度,以使各项事物的处理更趋于科学化、合理化,更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

4、师德事件

广州教育局日前发布《广州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读本》。

该读本要求教师“办公室不放亲属照片”、“不穿带洞的毛边牛仔裤及破洞丝袜”、“不要露出一节长毛的小腿”。

有教师觉得管得过细,会扼杀个性。

对此,市教育局官员认为,读本仅是行动建议,并非必需遵守。

(11月30日《新快报》)

“办公室不放亲属照片”、“不要露出一节长毛的小腿”,看到这样的要求,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在讲礼仪规范呢,这样的内容写进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读本,俨然变成了师德规范的增订本。

教育部2009年重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定了诸如“爱国守法”、“敬业奉献”、“热爱学生”等六个方面,并没有约束到教师的吃穿住行等环节。

尽管有关官员认为,这个读本仅仅是行动建议,并非必需遵守,但事实上,教育局专门制订和发布教师道德规范,然后又表示“并非必需遵守”,实在有避重就轻的嫌疑。

要知道,很多时候的“并非必需”,在实际中却一定是“必需”。

何况,如果没有指导意义,制订这样的细则又有何用。

对于细化到放亲属照片都要管的师德规范,还有一个疑问,这样事无巨细的规定,是否听取了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意见。

因为按照这样的规则要求,恐怕是稍微不注意,就违背了规定,成了“师德有瑕”的教师。

但事实上,一些优秀的教师,从来都是不拘小节的,但学生和学生家长并未感觉不妥。

四、当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一)、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某杂志一篇“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师德”的文章叙述了作者参加了某地区师德标兵报告会的过程与感受。

作者概括师德标兵们的共同特点有三:

一是身体不佳,个个处于亚健康状态,有的身患重病;二是没有生活乐趣,除了工作还是工作;三是有“六亲不认”之嫌,当家人需要帮助时,他们毅然回拒,表示要坚守岗位。

最后作者归纳自己的感受是“辛酸”二字。

这篇文章所反映的困惑有一定的代表性,它向我们提出了“师德标兵们为什么没能成为学习楷模”的拷问,引发了我们对师德新境界、新内涵的探讨。

从作者的知觉探讨问题的症结,可以发现其中包含着“不理解和不接受”两层因素。

因此这里我们就以“不理解和不接受”为切入点探讨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一刀切”的要求

我们先从师德水平的层次要求来分析作者对标兵们的不理解。

师德应当是分层次的,而师德的层次是根据教师可以达到的不同水平的要求确定的。

师德最低层次的要求,叫师德底线。

“底线师德”是指教师不能逾越触犯的师德规则,它是教师职业伦理行为的最低要求,它直指教师的外显行为特征,通常用否定式语言表述,属于“禁行性”的道德规范,如要求教师“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等等。

师德底线绝大多数教师是能够做到的,极少数违背规则的教师要受种种处分。

第二层次是“师德基准”。

它是教师必须遵循的师德原则。

是教师处理与教育事业的关系,与受教育者(学生)的关系,与其他教师集体的关系,与家长等人的关系、以及与自身发展的关系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等等均属于“师德基准”的范畴,它处于高标和底线之间,是属“普适性”“广泛性"的师德规范。

第三层次是“师德高标”它是教师职业伦理的最高要求和最理想的境界,是师德教育的总方向。

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献给孩子”以及四川震灾中用身躯和生命保护和换来学生生命的老师们,他们所体现的就是这种无私奉献、献身教育的师德境界。

这样的师德要求,不是处于其他师德层次的每个教师都能理解的,更不是每个教师都能践行的,它是“倡导性”“先进性”的高标师德。

如果说,底线师德的践行是靠他律(外强制)来制约的,基准师德的践行则是靠自律(内强制)来规范的,而践行高标师德是一种自动化的(无强制)行为、是“第二本能”的体现。

正如那些地震中出生入死救护学生的老师答记者问时所说的,“当时什么也没想,是出于教师的本能。

”这正好印证了高标师德的境界。

在别人看来,不可思议的壮举,在他们是自动化的作为。

同样,当“小家”与“大家”的冲突无法协调或共处的严峻时刻,他们选择舍小家顾大家,在他人看来是辛酸,在他们却拥含着实现内心崇高价值追求的一种满足感。

对于高标师德的不理解与师德建设不分层次的“一刀切”要求之间的矛盾,是影响师德建设有效性的原因之一。

2、“蜡烛”的隐喻

师德标兵不能够成为楷模,不仅仅是“不被理解”,还有一个“不被接受”的问题。

过去人们习惯把教师比着“蜡烛”、“人梯”或“春蚕”。

其积极意义在于它是教师职业道德中奉献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形象解读,表达着人们对于该职业神圣性的理解,和对于从事该职业的教师高期望的表达。

但是它同时传递着消极的信息:

蜡烛照亮别人同时自己却丧失光彩。

蜡烛的燃尽,春蚕的吐丝,尽管是悲壮的,但也是令人寒心的,因为看不到自身的不断成长和发展。

当今教师接受的师德是一种有着尊严感、幸福感、成就感的优美师德,教师们所向往的是成为有智慧、专业发展的阳光教师,有些蜡烛式的教师缺乏“阳光”和魅力,因此难于被接受,不能让人向往。

3、“社会工具”的价值取向

以上我们从教师的对自身职业的知觉这个微观层面探讨师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以下我们从宏观视角探讨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分工中,教师承担的是传承文化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专门职责,也就是从事培养人的专门活动。

自从人类社会进步到有了学校作为培养人的专门场所,教育活动就从“妈妈的膝盖下”“大人的唠叨下”成为“专家设计下”的专业活动。

教师就是这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人、培养人的专家,教师也因此具备了本体功能之外的间接功能——“工具性”功能。

对教师功能理解上的偏颇,直接影响了师德的价值取向。

教师要通过“教书育人”实现自己的社会责任。

然而由于教育的工具功能与工具价值的强调,育人的落脚点并不在人,而在社会。

自古以来,凸现工具功能,忽略本体功能,成为教育的基本特征,影响了教师的“以人为本”的师德观的形成。

在古代社会,教育从属于某一阶层或阶级的需要,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政治人”“卫道士”。

教师是通过培养“政治人”为古代社会服务的。

近代工业文明以来,科技的发展和理性的高扬把人类全面推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道路,各国强调教育的国家功利主义价值,整个教育成为庞大的人才“加工厂”。

知识、技术、潜能的开发是现代教育的主题,这其实是教育工具化、人工具化的表现,这一表现的结果就是现代教育与人精神的疏离。

教师是通过培养“经济人”为现代社会服务的。

而当今“以人为本”价值观念关照下的师德所倡导的是通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创造“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如何落实“以人为本”的师德观,是师德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提高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对策

1、修订师德规范——师德内涵的新特征

(1)、有层次、讲实效的师德规范

“不理解”让我们意识到师德是有层次的,我们不能搞师德要求一刀切,更不能要求全体教师师德高标化。

应当指出高标师德的教师永远是要提倡的,它是教师职业伦理的最高要求和最理想的境界,是师德教育的总方向;高标师德的教师永远是教师队伍的旗帜。

但是对于我国的绝大多数教师来说,需要着力普及的首先是基准师德,践行基准师德的教师多了,发展高标师德就有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和丰厚的土壤。

在师德规范中,既要提倡如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四川灾区教师“宁愿献出生命也要救出孩子”的高标师德;也要提出广大教师借助自律可以达到的基准师德,如:

爱国爱民,遵纪守法,关心爱护全体学生,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全力抢救安全受到威胁的学生,而不是无作为或不负责任地自顾逃避等等。

另外还有一些禁行性的底线师德,如“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等等,突破这些底线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

在新修订的师德规范中,多数是基准师德的要求,符合我国教师队伍的师德现状,广大教师付出一定的努力可以践行,通过自律可以实现,从而大大提高师德规范的实效性。

(2)、促发展、讲智慧的师德规范

“不接受”让我们意识到,师德不仅讲奉献,还要讲智慧,讲发展。

教师所情愿献身的职业不仅有“桃李满天下”的满足感,更充满着专家的成就感,成才的光荣感,创新超越的自豪感。

“发展”是师德修养追求的目标,师德应当将教师引向辉煌,而不是毁灭。

马克思说,“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

”教师只有用自己的智慧不断地去创造,才能在体验尊严的过程中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在持续发展中体验人生的幸福!

可见,当今教师接受的师德是一种有着尊严感、幸福感、成就感等美感的师德,教师们所向往的是做有智慧、专业发展的阳光教师。

在新修订的师德规范中,“终身学习”要求教师“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这些要求保证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教师成为智慧的、有创造性的专业化教师。

(3)、“以人为本”、促学生全面发展的师德规范

人类教育发展的总趋势是从牺牲人来为社会服务,到发展人来实现和谐社会;教育的功能与价值,也随之从只凸显其外在工具功能,向教育内在本体功能的全面、充分发挥。

这个发展趋势,是教育现代化的趋势。

教师的职业道德的内涵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形成了以培养全面发展人为价值取向的以人为本的师德观。

“为了一切人的发展和全面发展”是当今教师职业道德所要体现的新内涵。

在新修订的师德规范中的“教书育人”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关爱学生”要求“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

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这些都是体现对人的需要、人的尊严、人的生命的尊重。

2、改革师德教育——师德建设的新探索

师德规范的内涵的变化,必然要求师德教育形式的改革,要求师德建设途径方法和思路的相应变化。

(1)、从“高尚”走向“朴素”

过去有人说,师德崇高而不可攀,师德遥远而不可及,师德可赞而不可为,师德可叹而不可赏;师德成为束之高阁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

在改革中我们要让师德从空中下来,变成实在的、可操作的、能实现的目标。

师德的“朴素”要体现在其践行性上。

如我们要求教师“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不得敷衍塞责。

”我们要求教师“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我们要求教师“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等等,这些要求明确具体,可以身体力行,实践操作。

“朴素”还体现在实事求是,讲求科学。

改革中我们不再要求教师盲目地付出,通过牺牲甚至毁灭自我来为学生服务,我们要求教师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发展自己,要求教师遵循教育规律,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2)、从“理想”回归“现实”

改革师德教育,要使师德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空中楼阁”,回归教师的职业生活实践。

教师的职业实践是复杂的、动态的、充满了不确定性,它使教师经常面对挑战、产生困惑、遇到难题。

这是教师职业生活的现实,师德教育不再回避它,而要直面它,引导教师运用道德知识和经验,处理自己和事业、学生、他人、自身修养的关系;能够道德地、有效地、有创造性地、经济高效地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从而发展师德实践智慧,提高教师道德践行能力。

由于师德教育回答教师的困惑,思考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它在应对挑战和解决问题中就会向教师展示师德的魅力、亲近和优美,它通过引导教师体验成功、感受智慧来让他们乐于奉献;它摆脱了空洞的教条,使师德成为实践智慧的体现,成为引导教师专业发展的康庄大道。

总之,改革要克服师德“圣人化”的倾向,把师德从崇高而不可攀的“圣人”专利,变成广大教师可以朝夕相伴的道德践行;把可赞而不可仿的轰动事迹,变成广大教师职业生活中可以触及与反思的心灵叙事;把可叹而不可赏的“辛酸师德”,变成引导教师走向充满创造灵感和实践智慧的靓丽人生。

(3)、从“灌输”转向“自主建构”

有效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不能靠灌输和说教,师德教育要改变以往的师德教育成为教师的一言堂现象,要为学员搭建一个平台:

使学员成为师德教育的主人。

使学员走上平台,关键在于要有自我建构理念的支撑,否认了这个自我建构的过程,也就否认了学员在师德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为了保证学员的自我建构替代教师的灌输说教,要以案例引发反思,用两难问题引发思考,摆冲突引发辩论,用隐喻促进理解,尽可能调动学员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人。

二、教师的形象

(一)、教师形象的定义

教师的职业形象是指教师的思想、道德、业务、作风、礼仪等素质综合的外在表现,是广大学生和家长对具体教师的印象和评价。

(二)、如何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教师应讲究表美,追求道美,弘扬风貌美。

1、德高为先——内在美

(1)、具有蜡烛精神

(2)、具有纯朴善良之心和信任的作用

(3)、具有充实的内心世界

(4)、具有特有的专业情意

2、学高为师——外在美

(1)、宽广深厚的知识:

广博的文化知识、知识的沟通与融合、足够的专业学识、扎实的教育学科知识

(2)、纯熟的专业技能:

熟练的教学技巧------完成教学活动的教师行为方式

良好的教学能力-------教学设计和运用职业语言的能力

3、仪表为范——风貌美

(1)、得体的衣着和优雅的仪表

得体的衣着—整洁、大方、端庄、得体

优雅的仪表---发型简洁大方、化妆浓淡适宜、饰品巧妙搭配、谈吐文明规范、举止亲切有礼

(2)、良好的精神风貌——振作的精神、高昂的情绪、充沛的精力、旺盛的热情、坚定的意志。

(三)教师形象对教育教学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1、德育功能。

教师形象的德育功能在于通过对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达到隐形的目的。

教师高尚的思想品德、广博的科学文化素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开拓创新的能力、富有爱的情感和健康的体魄都能使学生受到耳濡目染的熏陶。

2、榜样功能。

学生的最好榜样莫过于教师自身。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的良好形象对学生起着积极的榜样作用。

由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特殊地位,学生都有“向师”和模仿的特点,经常自觉和不自觉地把教师的精神面貌内化为自己的精神面貌,往往形成与他们所尊敬的教师相似的品德、观念和意志。

3、迁移功能。

教师良好的形象会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和信赖感。

学生往往会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与教师相关的对象去,听老师的话,接受老师的思想观念、喜爱老师的学科、积极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等等,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4、感染功能。

教师的仪表形象是教师精神面貌的最直观的反应。

是学生认识教师的最先感知,也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

对学生身心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的仪表美、语言美、教学艺术美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感染力,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行为得到规范,不良意识得到抑制。

(四)、教师的“形象”事件

河北蔚县一所乡村小学的代课教师郭省是位残疾人,身高不足1.2米。

郭省在偏僻的宋家庄镇中心校大宁村小学当老师,从学前班教到四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德等各门课都是他一个人教。

他每天站在板凳上上课,深受学生的喜爱。

20年来郭省大大小小奖项得了无数,但却一直无法转正,生活靠乡亲们接济。

几年前,在讨论他的转正问题时,前县委书记竟说:

“郭省不能转正,他有损蔚县的教师形象。

这是否就是有损教师的形象呢?

答案当然是不。

三、教师的教学技能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技能的发挥程度,将直接影响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因此,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技能。

有魅力的教师的身上有哪些技能呢?

(一)、教师应具备课堂教学创新能力

1、教师在课堂上要建立尊重、平等的师生关系,给学生营造民主、宽松、自由的学习空间,做到思维共振,情感共鸣,活动默契,具有构建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课堂氛围的能力。

2、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教师应自觉主动地把教室作为活动室,把讲堂作为学堂,时时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同时,在这个教学第一阵地,不断地提高、锤炼自己,在教会学生学习的同时,促进教师自身的学习提升。

3、要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体态语言等。

尤其是课堂语言要做到提问有方,表达有情,评价有度,学会抑杨顿挫,激情流淌。

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是语文教学活动,教师语言若富于激情,便会时刻撞击学生的情感,师生间便于充分展开思想的碰撞,心灵的接纳,情感的交融,从而创造出一种情感撞击后心灵的开阔,让学生学习激情始终都保持在兴奋点上,课堂活跃而适度,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心灵成长的愉悦。

这样真正创造出一种师生互动,心灵倾听的分享方式,实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理念。

(二)、教师要具有课堂管理能力

在现代教学评价中,首先注意看“主体参与”的情况,把学生当作学习与发展的主体。

评价一节课,应看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的积极性如何,这需要教师不断改善教学技能。

其次,看教师的“教学机智”。

这要看教师能否把握教学情景的教学时机,善于“机智应变”,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和学生的不良行为;运用多种教学策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和教学。

一旦学生对教师上课产生“欲望”,这就证明课堂管理获得成功,进而证明教师具有驾驭和管理课堂的能力。

(三)、教师要具有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教师要努力成为反思型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自我评价,记录自己的教学效果和行为。

教师及时进行教学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教前反思,可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教中反思,能使教学顺利进行;教后反思,则是有批判、有总结地进行教学反思,能修恶改良,使教学经验上升为理论。

反思有助于教师理解与学习教学、课改和评价的动态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师成长,最终成为优秀教师。

(四)、教师要具有课程开发能力

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师生资料来源广,知识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不仅如此,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还会学到不少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如引导学生从网上下载并打印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学习目的,去图书馆查阅、检索资料;根据自身学习需要,到书店购买相关书籍等,这些都能表现为一种学习能力,它比纯粹的学科知识更为重要。

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要做社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发现可供利用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共同开发,让资源的开发过程成为师生互动、共建的过程,增加师生学习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能力便在成长中生成。

(五)、教师要具有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

在与学生交往中,教师要学会主动与学生交朋友,放下教师的架子,更多地了解和接纳学生,积极地关怀学生,恰当而开放地进行师生对话,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亲切、友善的良好形象。

为学生创建一个理解、关怀的环境,养成学生自觉的学习行为,与教师一同参与到新课程改革的各项教与学的活动中。

(六)、教师要具有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的不断整合,加速了教育信息化的步伐,置身于这样的一个高速发展的环境,广大教师正经历着现代教育环境下,人才培养观念、模式、方法的变化、整合与创新。

要把提高教师学科素养与信息技术应用结合起来。

教师必须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能力,并把它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

每一位教师必须从细微处入手,思考在信息化条件下如何教与学,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掌握信息工具的使用,并学会在自己的教案设计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七)、教师要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

教师要注意把教学实践与教育科研融为一体,使它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与教研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教育教学研究要立足学校实际,立足教学课堂,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要多反思,对教学进行经常性诊断与评价、研究与分析、研讨与交流。

经过反复的探索和实践,把新的教育理念真正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最终促进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反思,从而促进教师主动参与教育科研活动,学会教学研究。

(八)、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课堂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经过分析归纳出以下十种现象。

列举出这十种现象的目的不是针对具体教师或者某一节课,而是使大家对于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有所认识,并进行讨论分析,查找原因,进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最终达到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目的。

1、观念没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