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长三角地区粮食流通联动发展的思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947609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推动长三角地区粮食流通联动发展的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关于推动长三角地区粮食流通联动发展的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关于推动长三角地区粮食流通联动发展的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关于推动长三角地区粮食流通联动发展的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关于推动长三角地区粮食流通联动发展的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推动长三角地区粮食流通联动发展的思考.docx

《关于推动长三角地区粮食流通联动发展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推动长三角地区粮食流通联动发展的思考.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推动长三角地区粮食流通联动发展的思考.docx

关于推动长三角地区粮食流通联动发展的思考

关于推动长三角地区粮食流通联动发展的思考

  上海正进入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新的发展时期,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对加快上海自身发展从而服务长江三角洲、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是一个重大战略机遇。

实现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联动发展,是体现党的十七大精神、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突破。

  当前,长三角地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已经达成共识。

长三角地区各地粮食部门如何适应这一发展潮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谋划长三角地区粮食流通联动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当前和今后一项重要任务。

  

  一、长三角地区粮食流通变化情况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主要粮食消费区域,上海又是特大型粮食消费城市。

按照中央部署和要求,长三角地区于2001年在全国率先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改制,建立和完善粮食市场体系,促进多元市场主体的粮食经营企业发展,转变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职能,加强粮食市场调控,促使粮食流通格局发生很大变化。

近几年来,长三角地区粮食流通呈现以下几个变化特点:

  1、随着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城市建设迅速发展,城镇化率不断提高,长三角地区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减少,粮食总产量随之下降,粮食自给率发生明显变化。

2000年,上海粮食播种面积为25.88万公顷,粮食总产量为174.00万吨,2006年粮食播种面积为16.55万公顷,减少9.33万公顷,下降36.05%,粮食总产量为111.30万吨,减少62.70万吨,下降36.03%,粮食自给率由30%多下降为20%多。

据统计部门资料反映,2006年与2000年相比,长三角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总产量分别减少90.54万公顷和468.53万吨,下降21.89%和18.39%,一些城市由余粮区变为缺粮区。

  2、由于人口大量增加,粮食需求量呈现刚性增长,长三角地区粮食产需缺口不断增大,本地粮源基础薄弱,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

目前,上海常住人口已达1815万人,6个月以下流动人口近200万人,常年粮食消费人口达到2000万人,年粮食需求量为550万吨,产需缺口由376万吨增加到438.70万吨。

据不完全统计,长三角地区现有常住人口1.20亿人,年粮食需求量为3000万吨左右。

长三角地区年粮食需求量随着人口刚性增长而逐年增加,按户籍人口计算,2006年年粮食需求量比2000年增加77万吨,目前常住外来人口约有1900万人,粮食需求量又增加570万吨。

长三角地区主要通过与东北、河南、山东、安徽等粮食主产区产销合作和从国际市场进口解决粮食产需缺口,同时,粮食市场波动风险加大。

  3、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以后,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改制力度加大,国有粮食企业市场占有份额减少,多元市场主体粮食经营发展较快,基本形成了粮食流通主体多元化格局,政府对粮食市场监管和调控难度增大。

面临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市场一体化的挑战,粮食市场和物流体系建设与粮食流通联动发展还不相适应,国有粮食企业对粮食市场的主导能力下降与加强市场调控能力还不相适应,粮食流通互动联网、资源共享的信息化平台建设与信息畅通的粮食信息网络化要求还不相适应。

  

  二、推动长三角地区粮食流通联动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党中央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思想和步骤,也是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身要求。

  

  

(一)推进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是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的重大战略步骤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大力实施鼓励东部率先发展、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形成了完整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框架。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全党全国必须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把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贯彻好、落实好。

2007年5月15日,国务院召开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温家宝总理对长三角地区率先展作出重要部署,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中要把长三角地区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并要求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科学发展,进一步发挥龙头作用,继续走在全国前面。

上海处于长三角地区龙头位置,粮食部门要发挥龙头城市带头效应,推进长三角地区粮食流通率先发展。

  

  

(二)实现长三角地区整体发展是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在区位方面,长三角地区通江达海,位于亚太经济区,处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有沿海港口15个,内河港口10个,航空港5个,具有沟通和开拓长江流域腹地和国际市场的空间优势。

在交通方面,长三角地区拥有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和沪宁线、沪杭线、杭甬线等铁路干线,连接东西的长江黄金水道,在建和将建的高速公路里程超过6000公里。

在经济方面,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2006年GDP达到4.7万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22.7%,所属16个城市人均收入列全国城市人均收入前50位,全国百强县占了48个。

长三角地区整体发展已经呈现趋势性要求:

基础设施要求全面联网、产业合作寻求链条分工、环境治理必须共防共治、民生发展成为新的领域、政府作用着力制订规划。

实现长三角地区整体发展是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需要,有利于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有利于发挥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激活发动机作用,有利于显著提升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推进长三角地区整体发展,也将提升上海粮食市场竞争力。

  

  (三)保障长三角地区粮食安全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

  长三角地区常住人口总数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23%,粮食总产量仅占全国总产量的4.2%,上海粮食产需缺口450万吨,杭州、南京、苏州、无锡、宁波等城市粮食产需缺口都较大。

该地区耕地资源极其匮乏,人均耕地面积0.05公顷,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而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即使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粮食总产量也不大可能较大增长。

因此,粮食对外依存度将不断提高。

2006年上海全市粮食批发市场粳米成交量120万吨中,江苏占57.9%,黑龙江占21.2%,安徽占16.7%。

2006年上海与黑龙江、吉林等主产区粮食协议购销量85万吨,07年仅与黑龙江签订粮食购销协议121.6万吨。

加强与粮食主产区的产销合作,对确保上海粮食安全和城市运行安全起到了基础保障作用。

  

  (四)推动长三角地区联动发展是上海加快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上海今天能够快速发展,得益于中央赋予上海放开发展的政策,得益于浦东开发开放的契机,得益于全国各省区市的大力支持,得益于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有力支撑。

上海处于长三角的龙头位置,但龙头地位不等同于发挥龙头作用。

一个中心城市的形成,既是各种资源要素集聚的结果,同时又靠服务、辐射及带动周边地区来巩固。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和“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推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中央推动长三角地区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提出要坚定不移地把服务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推动长三角整体国际竞争力作为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充分把握长三角地区联动发展的机遇,发挥特大城市的核心作用,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改革开放,着力强化城市服务功能,积极构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联动发展机制,推动全方位、深层次合作,实现市场相通、体制相融、资源共享、交通共连、人才互通、产业互补,同时实现上海自身发展的新提升、新跨越,为长三角发展和全国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上海粮食部门将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积极推进长三角地区粮食流通联动发展,促进自身发展,为确保上海粮食安全作贡献,为更好服务于长三角地区、服务于长江流域、服务于全国作努力。

  

  三、推动长三角地区粮食流通联动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动力,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转变粮食流通发展方式,提高粮食经济运行质量,推动区域粮食流通资源整合,建立区域粮食流通联动发展合作平台,完善区域粮食流通合作机制,既要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和积极性,又要加强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实现区域内合理分工、良性互动,实现长三角地区粮食流通产业率先现代化,为长三角地区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优势互补原则。

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发挥各地粮食流通基础设施的比较优势,优化整合资源,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加快形成区域粮食大市场、大流通、大网络一体化格局,促进区域内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2、坚持互惠共盈原则。

通过区域合作实现多方共盈是各地共同发展的目的。

积极主动开展合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合作过程中既有合理分工又能实现资源共享,形成粮食物流互动、粮食市场互通、粮食信息互用的互惠格局,各地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争取提升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共同利益。

  3、坚持团结协作原则。

联动发展是长三角地区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有效途径。

以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为目标,放大长三角效应为宗旨,引导产业合理布局,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发扬协作精神,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分层、错位、有序地发展粮食流通产业,抓住一体化契机,构建一体化市场,实现一体化发展。

  4、坚持积极推进原则。

一方面,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是中央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各地要共同大力推进。

另一方面,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要融入全国、服务全国,辐射、带动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发展,以流通促进生产,以主销区带动主产区,促进粮食产销共同发展。

  

  (三)主要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契机,以“深化、放大、提升、搭台”为基本工作思路,深化长三角地区粮食部门全方位、多领域合作,放大长三角地区粮食流通产业协调发展的效应,提升长三角地区粮食流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构筑快捷高效、节能降耗的现代化粮食物流网络,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粮食市场体系,搭建信息畅通、资源共享的粮食流通信息化平台,探索一条转变长三角地区粮食流通发展方式的新路子,为长三角地区粮食安全作贡献。

  

  四、近期推动长三角地区粮食流通联动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构筑长三角现代化粮食物流网络

  近几年来,长三角地区推进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各地粮食安全提供了基础保障。

粮食物流是保障粮食生产稳定和粮食流通安全的重要环节。

国家发改委制定出台了《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

长三角地区具有经济比较发达、粮食流入量比较大、粮食流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特点。

但是,各地粮食物流产业链没有很好形成,地区之间粮食物流产业的关联度、融合度还不强,更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粮食物流体系。

因此,加快推进长三角地区粮食物流体系建设,构筑一个快捷高效、节能降耗的长三角现代粮食物流网络,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

这样,可以大大提升整个区域粮食流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并且可以与国家发改委出台的《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相衔接,对长江流域以及全国粮食主产区产生集聚辐射效应,加快形成长江中下游稻谷流出和玉米流入通道、华东沿海主销区粮食流入通道。

  上海抓住黄浦江开发和苏州河整治而拆迁沿江、沿河粮库的契机,选址外高桥5号沟,占地1020亩,建设以粮食储存和中转为核心,具有加工、配送、贸易和信息服务功能,实行粮食散储、散运、散装、散卸的外高桥粮食储备库。

一期工程建设仓容35万吨的粮食储备库(其中平房仓18万吨、圆筒仓17万吨),库容15万吨的油罐,5万吨兼靠8万吨级主码头1座、5000吨级副码头4座、500吨级内河码头14座,年粮食中转能力635万吨,还建设大米、面粉、油脂加工厂。

二期工程完成后,粮食总仓容量将达到53万吨,油罐总库容量将达到20万吨。

外高桥粮食储备库连接长江、内河、铁路、公路,具有很大的集散腹地,将建设成为现代粮食物流基地和我国北粮南运及粮食进出口的重要枢纽,为长江三角洲及周边地区服务。

在黄浦江上游建设的邬桥粮食储备库规模也较大,占地500多亩,粮食总仓容量将达到35万吨,靠黄浦江有1座3000吨级码头,也将为长三角地区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二)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长三角地区各地加快粮食批发市场建设,促进粮食流通活跃,扩大粮食交易规模

  据有关资料反映,江苏2005年全省粮食批发市场成交量1080万吨,浙江2005年全省主要粮食批发市场成交量450万吨,上海2006年全市粮食批发市场粮食成交量150万吨。

长三角地区具有水路、铁路、公路交通便捷的优势,还有共同消费粳米为主的习惯,地区之间的粳米流通量相当大。

但是,目前长三角地区尚未形成统一的粮食市场体系,影响了粮食有序流通。

长三角地区要构建粮食大市场、大流通格局,必须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价格引导流向、市场吸引流量”的原则,发挥市场配置粮食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粮食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培育、发展、鼓励各类具有资质的市场主体从事粮食收购和经营活动,各地粮食部门为繁荣粮食市场积极创造并提供各种方便条件,营造健全、公平、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环境。

按照体现整体性、合理性、有效性、互补性、多样性的要求,各地按照区位优势和本地粮食需求,重点建设不同的区域性、专业性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建立市场互通互补和共建共荣机制,吸引主产区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大粮商进驻本地市场,同时,进一步完善市场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市场服务功能,加快发展电子竞价交易和网上交易,建立设施现代化、交易规范化、管理信息化的统一开放的粮食市场体系。

  

  (三)搭建信息畅通、资源共享的粮食信息化平台

  目前,由于长三角地区粮食信息缺乏统一、高效的合作交流平台,因此,各城市之间粮食收购、粮食需求、粮食物流建设、(上接第93页)粮食批发市场等信息沟通不畅,不能形成长三角地区粮食流通发展的共识和有效措施。

打破地区分割,实施信息联动,促进共同发展,首先要整合各地粮食流通信息资源,把各地粮食生产、收购、需求、物流、市场、价格等信息联网,并且加强粮食流通信息传递的时效性,搭建长三角地区互动联网、信息畅通、资源共享的粮食信息化平台。

  随着以互联网和通信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长三角地区粮食部门要转变粮食经济发展方式,把粮食信息化建设作为提升粮食行业整体管理水平的突破口。

物流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时间创造价值,市场价格是瞬息万变的,粮食物流和粮食批发市场应当率先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推动电子竞价交易、网上交易、电子商务等信息化建设。

  加快长三角地区各地粮食网站的互相链接,便于各地粮食经营企业和消费者了解政务信息、市场信息和查阅取得粮食收购资格的经营者以及关于粮食流通的有关政策规定。

同时,有利于各地加强粮食市场有效监测和监管,为实施粮食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