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必修三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练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947392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71.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必修三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 必修三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 必修三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 必修三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 必修三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必修三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练习.docx

《高中语文 必修三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必修三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练习.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 必修三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练习.docx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练习

【练】人教必修3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资料

基础巩固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曳兵(yè)   数罟(cùgǔ)   洿池(wū)

B.鸡豚(tún)狗彘(zhì)庠序(yǎng)

C.孝悌(tì)饿莩(piáo)供养(gōng)

D.衣帛(yī)王天下(wàng)赈济(zhèn)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谨庠序之教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无罪岁        罪:

归咎,归罪

B.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兵:

兵器、武器

C.数罟不入洿池数:

多次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

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4.下列加点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河内凶         凶:

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寡人之民不加多加:

增加

B.弃甲曳兵而走走:

逃跑

或百步而后止或:

也许

C.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是:

判断动词

数罟不入洿池数:

D.申之以孝悌申:

反复陈述

然而不王者然而:

这样却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河东凶亦然     ②填然鼓之,兵刃相接

B.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C.①邻国之民不加少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D.①西丧地于秦七百里②寡人之于国也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7.下列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填然鼓之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谨庠序之教

8.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C.申之以孝悌之义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9.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精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谷不可胜食也谷:

粮食的统称

B.数

不入洿池洿:

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

种植

D.申之以孝悌之义申:

告诉

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12.对选文所表现出的作者思想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重点批评了梁惠王在荒年所采取的移民转粟的政策。

B.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描述了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

C.孟子就梁惠王希望“寡人之民”“加多”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D.孟子委婉地针砭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还要寻找托辞的做法。

13.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梁惠王曰: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

“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

“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1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

荒年

B.邻国之民不加少加:

C.王好战,请以战喻喻:

比喻

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

哀悼

1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16.下列有关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了。

因为他在灾年能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荒。

B.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使梁惠王认识到他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与邻国并没有区别。

C.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地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D.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自己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17.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第18~22题。

梁惠王曰:

“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

“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

“无以异也。

曰: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

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

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仲尼曰: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

“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故曰:

‘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

1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兽相食,且人恶之    恶:

以……为凶恶

B.长子死焉死:

为……而死

C.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孝悌:

孝顺父母,恭顺兄长

D.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陷溺:

使其陷到井里,淹在水里

19.下面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②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B.①南辱于楚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①夫谁与王敌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①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②愿举国为内臣

20.下面各句全都属于孟子实行“仁政”措施的一项是(  )

①省刑罚 ②彼夺其民时 ③薄税敛 ④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⑤深耕易耨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④⑤D.③④⑤

21.下面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惠王再三战败,一心一意只想雪耻复仇,“愿比死者壹洒之”体现了其爱民之心。

B.在文中,孟子认为只有法治清明,减轻刑罚;降低税率,藏富于民,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

C.孟子提出的“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体现了其“仁政”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教民”。

D.孟子通过对“彼夺其民时”一针见血的分析,得出只有“仁者”才会无敌于天下。

2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译文:

(2)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3)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高考链接

(2014·新课标卷Ⅰ)

(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3~26题。

于休烈,河南人也。

至性贞悫,机鉴敏悟。

自幼好学,善属文。

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

转比部员外郎,郎中。

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

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

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曰:

“君举必书,良史也。

朕有过失,卿书之否?

”对曰:

“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

有德之君

,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

休烈奏曰:

“《国史》《实录》,圣朝大典,修撰多时,今并无本。

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令府县招访。

有人别收得《国史》《实录》,如送官司,重加购赏。

”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至是以其家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

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

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体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

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代宗即位,甄别名品,宰臣元载称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兼修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

在朝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儋石之蓄。

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色。

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笃好坟籍,手不释卷,以至于终。

大历七年卒,年八十一。

是岁春,休烈妻韦氏卒。

上特诏赠韦氏国夫人,葬日给卤簿鼓吹。

及闻休烈卒,追悼久之,褒赠尚书左仆射,赙绢百匹、布五十端,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就私第宣慰。

儒者之荣,少有其比。

(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

2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幼好学,善属文属文:

撰写文章。

B.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践祚:

帝王即位。

C.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励精:

专心致志。

D.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荡覆:

动荡倾覆。

2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B.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C.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D.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2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

他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杨国忠排挤,离京到地方任职;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

B.休烈审察形势,做好本职事务。

当时历经战乱,典章史籍散佚,他提出购求当朝大典以备查检使用,最终得到前修史官韦述家藏《国史》一百余卷。

C.休烈淡泊名利,终生好学不倦。

他虽遭贬职,却恬然处之,毫不在意,在朝三十余年,历任要职,并无多少积蓄;喜好典籍,终日捧读,直至去世。

D.休烈夫妇去世,尽享身后哀荣。

他夫人去世,皇上特诏追赠她国夫人;他本人去世,皇上追念许久,追赠他尚书左仆射,并派专人到他家表示慰问。

2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

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2)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参考答案

1.A【解析】B项,“庠序”的“庠”应读xiáng。

C项,“饿莩”的“莩”应读piǎo。

D项,“衣帛”的“衣”应读yì。

2.D【解析】A项,“颁”通“斑”;B项,“涂”通“途”,道路;“莩”通“殍”,饿死的人;C项,“无”通“毋”,不要。

3.C【解析】“数”这里是“密”的意思。

4.D【解析】A项,加:

更。

B项,或:

有的(人)。

C项,是:

代词,这。

5.C【解析】A项,①这样,②用在词尾;B项,①表转折关系,②表递进关系;C项,①②均为结构助词“的”;D项,①给,②对于。

6.D【解析】A项,以:

介词,按照;介词,用。

B项,于:

介词,在;介词,与。

C项,之:

助词,的;代词,这种情况。

D项,而:

均为连词,表转折。

7.D【解析】A、B、C三项为名词用作动词,D项形容词作动词。

8.D【解析】D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9.

(1)咚咚地敲着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开始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2)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

(3)(诸侯贵族家)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

10.D【解析】“申”是反复陈述的意思。

11.B【解析】A项,也:

陈述句的标志;判断句的标志。

B项,两个“以”都是“按照”的意思。

C项,于:

介词,在;介词,对。

D项,之:

结构助词,的;动词,到。

12.B【解析】选文阐明了孟子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充分体现了他的“仁政”王道思想。

13.

(1)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2)百亩的田地,不要抢夺耕种的时节,数口人的家庭可以吃饱饭了。

(3)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道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14.D【解析】D项,丧:

丧葬,埋葬。

15.A【解析】A项,“之”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项,“于”,动词,去,到;介词,表比较。

C项,“以”,介词,凭借;介词,因为。

D项,“也”,陈述句的标志;判断句的标志。

16.D【解析】D项,“终极理想”的说法是

错误的,文章原文说”使民养生丧死无憾”是“王道之始也”。

17.

(1)看看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

(2)大王您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期望您的臣民比邻国多了。

(3)粮食与鱼鳖之类的水产吃不完

,木材用不尽,这样,就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了。

【解析】第

(1)句在翻译时需注意判断句式,第

(2)句是介词结构后置句,第(3)句需注意“胜”“养生丧死”的意思。

18.A【解析】A.恶:

厌恶。

19.D【解析】D.为:

均为动词,作为。

A.以:

介词,用/介词,拿。

B.于:

介词,被/介词,在。

C.夫:

发语词/指示代词,那个。

20.B【解析】②指秦国的做法,④是实行“仁政”后的效果。

21.A【解析】A.报仇雪恨的基础就是动员民众为他打仗,这是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百姓的死活的行为;“愿比死者壹洒之”的真实意图是称霸。

22.

(1)用棍棒和刀子杀死人,有什么区别吗?

(2)我为此感到羞耻,希望能替全体死难者雪耻复仇,您说我该怎么办才好?

(3)在家能侍奉父兄,外出能尊长敬上,这样,即使是手里拿着木制的棍棒,也可以跟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相对抗。

【解析】这是课外文言文的翻译,需根据上下文内容猜读句子大意,再找出得分点,准确翻译。

三个小题的得分点分别是:

(1)“杀人以梃与刃”状语后置,有以。

(2)耻;比,通“庇”,代;“死者壹”定语后置;洒。

(3)入,出;事;制;挞;兵;“秦楚之坚甲利兵”定语后置。

【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

“我愿意高兴地听您指教。

孟子回答说:

“用棍棒和刀子杀死人,有什么区别吗?

(惠王)说:

“没有什么差别。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手腕害死人,

有什么区别吗?

(惠王)说:

“也没有什么差别。

(孟子)又说:

“厨房里有肥嫩的肉,栏里有健壮的马,(而)百姓面带饥色,郊野横陈着饿死的尸体,这就(等于)率领着野兽一道吃人啊!

野兽自相残杀吞噬,人们尚且厌恶它。

身为百姓父母官,管理政事,却不免也率领兽类一道吃人。

哪里配当百姓的父母官呢?

孔仲尼说过:

‘第一个制作土偶陶俑来殉葬的人,恐怕应该断子绝孙吧?

’正是因为土偶陶俑酷似真人而用它殉葬的缘故。

(试想连用俑殉葬都不能被允许),又怎能让这些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梁惠王说:

“(想当年,我们)晋国,天下没有比它更强的国家,这是您老所深知的。

而今到了我当政,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也阵亡了;西边又丧失了河西之地七百里,割让给秦国;南边又(以失掉八个城邑)被楚国欺侮。

我为此感到羞耻,希望能替全体死难者雪耻复仇,您说我该怎么办才好?

孟子回答道:

“在任何方圆百里的小国家,都可以在自己的国土推行王道。

大王如果肯对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提倡精耕细作,及时锄草。

使健壮的青年利用闲暇时间加强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德修养,做到在家能侍奉父兄,外出能尊长敬上,这样,即使是手里拿着木制的棍棒,也可以跟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相对抗。

(因为)他们(指秦,楚)侵占了百姓的农时,使他们无法耕种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儿女各自逃散。

他们坑害得百姓好苦,大王如果兴师前往讨伐它,有谁能跟大王较量呢?

因此说:

‘实行仁政者无敌于天下。

’请大王不要再犹豫徘徊!

23.C【解析】C项“励精”一词,意为“振作精神”。

24.D【解析】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等断句。

如,句中的“国子祭酒”“休烈”等专有名词、“之”“以”等虚词,都是断句的重要参考因素。

25.A【解析】A项“谨遵职业操守”无中生有。

26.

(1)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

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

(译出大意给3分;“罪己”“规过”两处,每译对一

处给1分)

(2)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

(译出大意给2分;“亲贤”“推毂”“曾”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解析】在疏通大意的基础上,逐字对译。

特别注意关键词的翻译,如

(1)中的“罪”(归罪、批评)、“规”(改正)、“庆”(庆贺)。

(2)中的“亲”(亲近)“接”(接交)、“崇”(尊崇)等。

【参考译文】

于休烈,河南人。

天性忠诚,机警聪慧。

自幼好学,善做文章,考中进士,授秘书省正字。

调任比部员外郎、郎中。

杨国忠任宰相时,排挤不依附自己的人,于休烈被调出京师任中部郡太守。

时值安禄山叛乱,肃宗即位,于休烈调任太常少卿,掌管朝会礼仪之事,兼管编修国史。

肃宗自凤翔回到京,振作精神,听纳谏议,曾对于休烈说:

“君主的一举一动必定记录,是杰出的史官。

如果朕有过失,卿是否要记录?

”于休烈回答:

“大禹、商汤归罪

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

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

”此时中原动荡颠覆,典章、制度丧失殆尽,没有历史典籍文献可供检寻。

《国史》、《实录》是圣朝重大典籍,编撰已久,如今并无刻本。

祈请下诏御史台查勘史馆藏书之来源,令府县征收寻访。

有人从别处收得《国史》、《实录》,如送交官府,重金收购并赏赐。

前任编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入贼中,

滞留东京,到这时便将其家国所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呈送官府。

于休烈随即调任工部侍郎、修国史,进献《五代帝王论》,,皇上甚为称赞。

宰相李揆恃才自夸而嫉妒贤能,因于休烈修撰国史与自己平列,便嫉恨他,奏请他任国子祭酒,暂且留在史馆从事修撰以贬低他。

于休烈安然自处,毫不介意。

代宗即位,审察鉴定官员之优者,宰臣元载称赞于休烈,于是拜授于休烈右散骑常侍,仍旧兼管修撰国史,加封金紫光禄大夫。

在朝为官共三十余年,历任清要之职,家中没有些微积蓄。

为人恭俭温良仁慈,从未以喜怒形于颜色。

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

一心沉浸于研习古代典籍,手不释卷,直至生命终结。

大历七年(772)去世,年八十一。

这年的春天,于休烈之妻韦氏去世。

皇上特别降诏追赠韦氏为国夫人,下葬那天提供仪仗鼓吹。

及至听说于休烈去世,追思痛悼许久,褒奖追赠尚书左仆射,赐给助丧用绢百匹,布五十段,派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去宅第宣旨慰问。

儒者所受之恩宠,少有能与之相比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