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梳理探究《文言词语和句式》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947217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5.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梳理探究《文言词语和句式》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梳理探究《文言词语和句式》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梳理探究《文言词语和句式》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梳理探究《文言词语和句式》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梳理探究《文言词语和句式》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梳理探究《文言词语和句式》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docx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梳理探究《文言词语和句式》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梳理探究《文言词语和句式》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梳理探究《文言词语和句式》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docx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梳理探究《文言词语和句式》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梳理探究《文言词语和句式》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正确断句。

通过练习文言断句,学会总结归纳断句的方法,进一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学情分析

引导总结文言断句的几种技巧,培养探索精神,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摸索文言断句的规律。

3重点难点

引导总结文言断句的几种技巧,培养探索精神,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摸索文言断句的规律。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文言文断句指南

结合例题,介绍方法。

㈠读文段,通文意——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对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

所以,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

切忌一边看一边点,这很可能产生误读、曲解。

【例】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答案]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主曰:

“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

”帝曰:

“方且图之。

”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

“谚言:

‘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

”弘曰:

“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帝顾谓主曰:

“事不谐矣。

这样,我们对上文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

本文是讲湖阳公主新寡,帝为他物色丈夫之事。

主要分两层:

一是“微观”湖阳公主之意,了解女方的意向;二是询问宋弘,了解男方的态度。

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便可按照从大到小,逐层、逐句标点。

译文:

那时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刚死了丈夫,光武帝便与她一起谈论朝廷群臣,悄悄地揣摩公主的想法。

公主说:

“宋公的威容与道德,所有的朝臣都比不上。

”光武帝说:

“待我考虑一个办法。

”后来宋弘被光武帝引见。

光武帝便叫公主坐到屏风后面,于是对宋弘说:

“谚语讲人升了官就换朋友,发了财就换老婆,这是人之常情吗?

”宋弘答道:

“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光武帝回头对公主说:

“事情不成功。

”(方且:

还要)

练习:

习案32课时第3题。

㈡标名(代)词,定主宾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第二步,就是在阅读中,要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等。

因为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我们在文言文阅读中常见代词基本有下面三种:

⑴人称代词

吾、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

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

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吾子、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

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莫”,相当于“没有谁”,“没有什么”,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或偏指,代“你”“我”“他”。

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会不相从许,可代“你”。

 及时相遣归,可代“我”。

君既若见录,表示对自己怎样。

⑵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

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乌”等。

⑶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例】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韩非子·说林下》

答案: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韩非子·说林下》

[注释]1)刻削:

雕刻。

道:

指道理,规律。

2)举事:

做任何事情。

然:

这样。

(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

译文:

雕刻人的技巧往往是,鼻子不如刻得大一点,眼睛不如刻得小一点。

鼻子刻大了,可以削小;雕小了,就无法加大了。

眼睛刻小了,可以修大;刻大了,就无法改小了。

做任何事也是这样,因为很多事是不可重复的。

那么,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减少了。

(这里说明了一个问题,做事要留有余地。

   特别要注意:

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2008·广东)断句题。

访练兵简(选拔,简拔以))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参考答案】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例】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2005年北京卷)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

参考答案: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在选段中,“匡庐即庐山”、“香炉峰”、“遗爱寺”、“太原”、“峰腋寺”都是地名,“草堂”是常用的名词,“元和十一年”是年号,“白乐天”是白居易的字,知道这些,对正确断句是很有益处的。

(句中划线词均为专用词,有年号时间、地名、人名及事物名。

译文:

庐山的风景,秀丽至极,简直是天下诸山的冠军。

山的北峰,叫做香炉峰;香炉峰的北面,有一座遗爱寺;就在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的风景带更是最佳,恐怕还远超过卢山本身呢!

元和十一年的秋天,太原人白乐天一见就爱上他了,就像远行的游子路过故乡一样,眷恋沉迷、依依不舍而不忍离去,于是就对着香炉峰,傍着遗爱寺,盖了一间草堂。

学案124页第9题断句。

习案32课时第四大题。

㈢看虚词,找位置——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⒈对话、引文定句读——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谓为标志,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

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使用的标点。

如2004年北京卷,材料中有三处“其父曰”,应在“曰”后停顿。

【例】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枵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庄子·逍遥游》

[注释]1)拙:

笨。

拙于:

不善于。

2)惠子:

姓惠名施,宋国人,曾做过梁国相国,是先秦的思想家,据说是庄子的好友。

 3)魏王:

即梁惠王,早年建都于安邑,国号为魏;后来,害怕秦的强大,被迫迁都大梁,改国号为梁,同时僭号称王,故魏王有时也称梁惠王。

瓠:

葫芦。

 4)树:

栽培种植。

成:

成活。

5)剖:

破开。

6)瓠落:

平浅的样子。

7)枵然:

虚大。

8)掊:

击破。

[答案]惠子谓庄子曰:

“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枵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 

[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

“魏王送我大葫芦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

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

把它剖开做瓢也太大了,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放得下。

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

”庄子说:

“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

”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他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

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过:

“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

”确实如此,理解古文大意是抓关键实词,古文中的虚词也不能忽视了,因为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也可以做为断句的依据。

⒉语首发语词:

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⒊句尾语气词:

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

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⒋疑问语气词: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⒌复句中的关联词: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⒍其它的如:

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例】赵襄子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

谓侍者曰:

“我诚邦士也!

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

”优莫曰:

“君勉之!

不及纣二日耳。

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

”襄子惧,谓优莫曰:

“然则亡乎?

”优莫曰:

“不亡。

”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刺奢》)

[答案]襄子曰:

“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

”优莫曰:

“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

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

也、也、也。

找出这些虚词,本题差不多就解决了。

译文:

赵襄子喝酒五日五夜不停止,对侍奉的人说:

“我确实是个国士!

喝酒五天五夜了,却没有一点儿病。

”优莫说:

“您努力吧!

还和商纣王差两天。

商纣王七天七夜,可是您才五天。

”襄子害怕了,对优莫说:

“既然如此,那么,我要灭亡吗?

”优莫说:

“不会灭亡。

”襄子说:

“和商纣王差两天,不灭亡还等待什么呢?

”优莫说:

“夏桀王和商纣王的灭亡,是因为他们分别遇到了商汤王和周武王。

现在天下的君主都是夏桀王,而您是商纣王。

夏桀王和商纣王同时在世,怎么能互相使对方灭亡呢?

但是也危险了。

师:

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

“曰”后冒(J,“哉”后叹(!

),“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

“耶”“乎”经常表疑问(?

),“也”“者”作用要停顿。

或句(。

)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例】(2006年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5分)

(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

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

周子曰:

“夫越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越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

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

周子曰:

“夫赵之于齐、楚,扦蔽也。

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塞。

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

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

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解析]画线的部分是周子用唇亡齿寒的比喻来劝说齐王给粟救赵的。

这段话句末语气词较多,“也”、“矣”都是句尾语气词,“夫”、“且”都是发语词,是非常明显的断句标志,要把握准确。

此外,多个判断句、假设复句也能为恰当断句帮上大忙。

翻译:

(赵国被秦国围困)齐人、楚人奔赴赵国。

赵国粮食匮乏,向齐国借粮,齐王不同意。

周先生说:

“赵国对于齐国、楚国来说,是屏障。

就像牙齿和嘴唇的关系,嘴唇没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今天赵国灭亡了,明天就会祸及齐国、楚国。

况且援救赵国,表明我国非常仁义,打退秦国军队,能使我们扬名诸侯。

不致力于这个却吝惜粮食,这是作为治理国家的人的过失。

    练习:

32课时第六大题、第八大题。

【例】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墨子·贵义第四十七》

[答案]子墨子曰:

“万事莫贵于义。

今谓人曰:

‘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

’必不为。

何故?

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曰:

‘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必不为。

何故?

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故曰:

万事莫贵于义也。

[解析]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

其中借助语末助词“也”和“乎”可断五句;借助表示对话关系的“曰”可断三句;借助疑问语气词“何”可断两句。

译文:

 墨子说:

“天下万事最足宝贵的是‘义’。

现在有人说:

‘我可以给你衣服鞋子,但是我要砍下你的手足为我所用,你能答应吗?

’这肯定没有人同意的。

为什么呢?

衣服鞋子没有手足宝贵啊。

又有人说:

”我可以给你整个天下,但条件是你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你会作吗?

’你肯定不会做。

为什么呢?

天下没有自己的生命宝贵啊。

为了一言之争而导致相互攻伐,是把‘义”看的比自身更宝贵。

所以说:

天下万事没有比‘义’更宝贵的了。

㈣明语法,辨句式

⒈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实词虚词都在断句中派上了用场,那句式对我们有没有帮助呢?

当然有。

古文中有很多特殊句式,…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为…所…、受……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

这些固定句式,我们在断句时就要看清楚,千万别在不需要划斜线的地方去划条线哦,还有一些固定结构:

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

都是我们断句的依据。

   练习:

习案32课时5、7、9、10题。

⒉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

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

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也就是说,在进行断句时,可抓住文言文词性的组合特点,抓名(代),找主干。

主   ||谓       宾    

名(代)||动(形) 名(代))

词性组合特点如下:

①名(代)词+动(形)词(这里的名词、代词包括由名词和名词或代词和代词构成的并列短语)

②名(代)词+动(形)词+名(代)词

③介+名+动(形)

④动(形)+名(代)

⑤副+动(形)+名(代)

⑥“矣”“也”“者”“乎”“哉”等助词,和前面的词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

以上六种只是最基本的组合方式,还有在此基础上的变形,但不管怎么变,都不能违背“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这一点。

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

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

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

㈤明修辞,巧判断——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断句依据,我们还要了解一点,古人写文章很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对偶、顶针、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这一特点呢,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我们把这一步总结为明修辞,巧判断。

如《醉翁亭记》中“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愚公移山》中“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⒈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

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

 

⒉据排偶,定句读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例如《庖丁解牛》中“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等。

再如: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是排比;“内“”外“是对照。

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确定句读也就容易多了。

⒊察反复,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反复多次,《庄暴见孟子》也有大段反复。

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以上这几种断句方法是分别说的,在具体断句时,常常要把这些方法综合运用。

㈥懂文史,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文史知识,包括人物的名、字、号、谥号、年号、地名、官名等。

了解这些知识对文言文的断句也会有帮助。

【例】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史记•留侯世家》)

[答案]汉六年正月,封功臣。

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

“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自择齐三万户。

”良曰: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

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断句标志]时间:

汉六年正月;历史人物:

良=张良=子房,高帝,萧何;官职:

三万户,侯;历史地名:

下邳,留。

这段文言中,涉及古代文化常识有历法、地理、历史、官职、姓名等,如能借助这些常识来断句,理解起来便容易许多。

【例】给下列文句加上恰当的标点:

⑴洪于大义不得不死念诸君无事空与此祸可先城未败将妻子出

⑵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

⑶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

⑷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

⑸凡他官入院未除学士谓之直院学士俱阙他官暂行文书谓之权直 

[解析]许多词语的意义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等,断句时,须注意这些特殊的词汇现象。

⑴,这段文字写臧洪守东郡,在粮尽援绝的情况下,叫部下将士和百姓弃城逃命,断句时应注意这段话中的复音词“无事”,它是“没有必要”,“犯不上”的意思,如果误解成现代汉语的“无事生非”就很可能把句子断错。

此外,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也有助于我们正确断句,如⑵中的“少小”指“少年时代”,这是古人常用词语,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就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之句,懂得这点就不能将标点在“少小”之后,否则就不象话了。

再如⑶,这句话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是说彗星在西方出现,一共16天,不是说夏太后死在16日那天。

因为古人一般是以干支纪日的,比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石钟山记》),在《史记》中,数字与“日”连用总是说多少天,而不是说某月某日,因此这句话就不能在“十六日”前点断。

⑷出自袁枚的《黄生借书说》,“省记”是把它清楚地记在脑子里的意思,过去中了进士的人,他的名字就上通到朝廷上,叫做“通籍”,“通籍后,俸去书来”是说通籍后俸禄可以买书,知道这点文化常识,就不会在“通籍”与“后”之间误点了。

同样⑸中的“学士”“直院”“权直”是宋代翰林的官制。

宋代翰林学士掌管起草制诰诏令,别的官到该院未被任命做学士时,叫做“直院”,该院一时缺官员而暂由别的官掌管文书,叫做“权直”,若不懂这点,很容易赞成误断。

这种以古文化常识帮助断句的方法我们称之为“常识避误法”古文化常识内容较多,涉及到古人的衣食住行礼等各方面高考一般考查中学课本里学过的内容,因此,我们在复习中要做有心人,将课本上出现的文化常识熟记于心。

这样才能从容应试。

㈦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例】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论语·卷八》)

[解析]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在断句过程中,如果抓住了总分关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答案]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例】1.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孙子兵法》)

2.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

[答案] 1.故知胜有五(总):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分1);识众寡之用者,胜(分2);上下同欲者,胜(分3);以虞待不虞者,胜(分4);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分5)。

2.老而无妻曰鳏(分1),老而无夫曰寡(分2),老而无子曰独(分3),幼而无父曰孤(分4),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总)。

㈧再回首,细检验——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

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

【例】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资治通鉴》卷十六)

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

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

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

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争投水”后加上一个逗号。

那么,如何衡量断句的正确与否呢?

下面两条方法可供参考。

⑴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

例如《师说》中的几句话,有人这样标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 

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这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提顿的“也”误为现代汉语中得副词“也”了。

错断之后,“也固先乎吾”如果还勉强说的过去的话,“也亦先乎吾”就根本讲不通了

又如,《察今》在“刻舟求剑”故事后有一句总结性的话,有人给断为: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把“以故”看作“因此”,还可以理解,但后面的“法为其国与此同”又该如何理解呢?

⑵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

《师说》最后一段说: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如果断为“……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意思也能通,但仔细推敲,就不够合理了。

因为韩柳的古文运动,提倡的是先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