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嫁娶习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947003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嫁娶习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甘肃嫁娶习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甘肃嫁娶习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甘肃嫁娶习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甘肃嫁娶习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嫁娶习俗.docx

《甘肃嫁娶习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嫁娶习俗.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甘肃嫁娶习俗.docx

甘肃嫁娶习俗

甘肃嫁娶习俗

篇一:

浅谈兰州结婚风俗

浅谈兰州结婚风俗

内容摘要: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婚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里,各地各民族多姿多彩的婚俗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兰州婚姻民俗在延续传统礼制的同时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关键词:

婚礼、风俗、兰州

正文:

婚礼,在中国原为“昏礼”,是汉人一生礼仪——冠婚丧祭——中的一种,是属于汉传统文化精粹之一,婚聘之礼甚至可以追溯到甲骨文。

3000多年前的周朝就已经有一套完整的“婚聘六礼”,婚礼是嘉礼的一种,载于儒教圣经《仪礼·士昏礼》《礼记·昏义》中,并且在《开皇律》《唐律》《宋刑统》《大明律》等历朝法典中得到推广,还通过吉凶宾军嘉五礼的传播影响了朝鲜、日本、越南等汉文化圈国家。

儒教婚礼仪式贯彻神道设教、天人合一的理念,对于婚姻、家庭的稳定、孝敬父母等传统的继承和发扬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正如《礼记》对贵族婚礼所做的规范化的表述: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

《周易.序卦传》:

“有男女然後有夫妇,有夫妇然後有父子。

”所谓神道设教,是指在时间、服饰、仪式上都要象天法地。

儒教婚礼中,祖先崇拜和巫术观念并存,巩固男女性别角色及其社会责任。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婚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婚俗文化,是指围绕着人们的恋爱和嫁娶所形成的文化现象。

其主题部分是婚姻,同时还包括婚前的恋爱期和婚后的生育期。

恋爱是婚姻的预备期,而婚后的生儿育女,则可以看做是婚姻的延续期。

中国的婚俗文化源远流长,据《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

“太槔庖牺氏,风姓,代隧人氏继天而王。

?

?

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

”可见在上古神话传说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中国婚俗文化的雏形。

在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里,各地各民族多姿多彩的婚俗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贴红双喜字、坐花轿、“抢婚”、“哭嫁”、“走婚”、“闹洞房”等婚俗流传至今,成为中华大地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之一。

历史上的兰州,是一个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交互影响的地区,在重视传统婚礼程序的同时,也深深打上了民族文化融会的烙印。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积淀,逐渐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婚姻民俗。

兰州地区的汉族婚礼虽延续了传统六礼的内容,但在程序上有所简化,具有浓郁的西北地方特色,包括议婚、订婚、下彩、选定婚期、婚礼、回门等内容。

1.议婚:

旧时兰州汉族缔结婚姻讲究门当户对。

男女双方不见面,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一般男方请媒人寻访合适的女子,备礼物去女方家说亲,称为议婚。

议婚的内容包括青年男女的姓名、年龄、属相、人品、健康状况,

家庭中的人际关系、财产、地位、为人口碑,男女双方和家庭各有什么要求等。

如果女方同意,即将姓名、生辰八字告知媒人,或用红纸写好交媒人提供男方。

男家请人推卜合婚,如果八字相合男女两家诸事顺当,“以银饰为仪,将子平家合定庚命复于女氏”。

也就是说,如果男女八字相合,男方就会以银饰为礼,将八字相合的好消息告知女方,俗称“回小八字”。

若八字不合或诸事不顺,则将礼物退还作罢。

现在人们更重视男女双方性格、习惯、兴趣的一致。

也有男方请媒人提单瓶酒去女方家说亲的习俗,女方若同意,将酒瓶打开喝酒,不同意,不开瓶口将酒退回。

有的地方,女方若同意便招待一顿长面,否则就是不同意。

一旦同意联姻,就选吉日订婚。

现在的兰州这种习俗几乎没有了,因为现在都是自由恋爱,在结婚之前男女双方都已经认识了,而且是有了非常好的感情基础了,所以现在基本上没有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了。

但是如果男女双方要结婚,双方家长还是要问青年男女的各种情况及八字和属相。

若双方家庭都同意则可以选吉日订婚了。

2.订婚:

挑选双月双日(良辰吉日)订婚,媒人领求婚者,带上成双的衣服或布料、点心、连瓶酒(两瓶酒用红头绳捆在一起,上贴红纸写“天地良缘,百年好合”)去女方家。

女方家请来至亲盛情招待,喝完连瓶酒就算定了婚。

男方回去时,女方家在空酒瓶中盛满粮食(米或麦子)、发面、艾、枣儿让男方带回去,象征“米面夫妻、夫妻相爱、发财致富、早生儿子”之意。

这种隆重而繁琐的订婚仪式显示了对婚姻的高度重视。

现在这种订婚的礼仪在兰州还是保留下来了。

很多传统的家庭在订婚中还是这么做的。

3.下彩:

订婚后,男方逢年过节或平时都可去女方家。

每去一次,必带一份薄礼。

结婚前一年或几个月要下彩礼,俗叫“下酒”。

男方备好衣物、彩礼、喜酒两瓶、礼酥糕点、糖果、红枣、核桃、染红的熟鸡蛋、鲜肉双条等十多样礼物,用红纸条束之,上贴红双喜字,置于抬盒内(称“盒子”)抬送女家。

女家院中设方桌,将礼品置上。

女家子侄辈上香礼拜,祭天地和祖宗,叫“扣盒子”。

男家给上香者以“喜眉钱”也称“堰酒瓶钱”。

呈上礼单,拍三下开盒亮彩礼,叫“拍盒子”,请亲属来宾参观。

女方设席款待,规模要比订婚时丰盛。

席中盛上加盖鲜汤一碗,让男家来宾揭盖品尝,称为“尝汤”,男家须以小钱给厨师,称为“尝汤钱”。

“尝汤”之俗至今仍有。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的人们都提倡节约婚礼,所以下彩这一婚俗已经可有可无了。

一般而言,女方不会刻意去要多么贵重的彩礼,男方也会根据个人能力下彩或者不下彩。

4.选定婚期:

婚姻大事关系到男女双方的前程和家族的兴衰,因而人们对婚期的选定格外慎重。

男方根据双方生辰八字择定结婚吉日后,请媒人去女方家商定,称为“请期”。

女方同意后,即在结婚前十天,将婚娶事项由媒人同女家商妥,叫“通话”。

5.婚礼:

两家根据双方生辰八字择日举行婚礼。

女方在结婚前一日宴请亲友贺喜,俗称“添箱”,多送首饰、衣物、器皿、钱等。

女方家设宴招待比较简单,择选至亲若干人随姑娘去男方家做客,称“喜客”。

给姑娘陪嫁妆,据家境而异,一般是一对箱子、毡被、衣服及鞋袜、梳妆用具等,其中不可或缺的是要陪嫁一对碗,叫“衣饭碗”,义为去婆家后衣禄不断,女方还要给婆家公、婆、至亲长辈及兄嫂各带一件见面礼物,多为枕顶、鞋袜之类的东西,在婚礼上认亲见面时赠送,俗叫“抬礼”。

过去,男方家在结婚之日至少要备轿两辆或驴、马,按所选吉时迎娶媳妇。

以前兰州人娶亲时新郎不亲自迎娶。

娶亲去的人数为单,讲究去单来双,其中要

有妇女一人,谓之“娶亲奶奶”,此人要选合属相的,父母、丈夫、儿女都齐全的,俗称“全焕人儿”。

到女家要带上“报恩索”,即给女方父母送的礼物、布料,还要带上花馍馍、肉方子(4根猪肋条肉)及酒等。

娶亲人到女家门前,女家子侄辈故意闭门不开。

男家娶亲人从门缝塞入

“开门钱”后,便开门引娶亲者进入。

在堂内陈设礼品,先以酒祭祀“天地、祖宗”后,向女方长辈敬酒称“看盅儿”,并以“答谢钱”酬赠女家养女之恩,相互推让后女方受之。

随即引娶亲傧客就宴,后由女傧为新娘梳妆,新娘身穿束衣,头顶盖头。

出娘家门前,要手拿一把筷子,转身抛在地上,表示不带走娘家的钱财,同时,女方家的人要偷偷地把轿上的东西藏起,临走时让女婿出钱赎回。

新娘上下轿要有合属相的亲人抱上,最好是舅舅,俗叫“抱轿”。

新娘离开娘家时要哭,称为“哭嫁”。

哭得越凶越好,否则会被人耻笑。

新娘花轿到男家门口,两位女傧出门迎接,放鞭炮、打锣,用和着盐、五谷杂粮的彩色纸花打身,以示驱邪,这时不合属相的人要暂时回避。

新郎在庭院等候,与新娘拜堂成亲。

一般男左女右,行三叩首礼(拜天地、祖先、父母),然后夫妇互拜,最后拜来宾,这时主持人要说一些生财纳福、尊老爱幼、早生贵子之类的吉利话。

尔后,新婚夫妇给父母及至亲长辈敬酒、磕头、馈赠礼品,这叫“抬礼认亲”,有的女方陪嫁的东西这时让小姑开箱展示与众,叫“摆针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攀比之风。

女方给新女婿做一身衣服或鞋袜、腰带,在婚礼上由新娘的弟妹或侄辈呈上让新郎试穿。

这时新郎的同辈人用腰带将新郎束住紧勒,让他掏钱给呈盘的人,这叫“掏腰包”。

然后,由新娘家的“喜客”把家里带来的长面亲自下到锅里,给新娘、新郎每人盛上两碗,让他们坐在一起吃完,表示情深意长,白头到老。

婚礼结束,众人把门,新婚夫妇抢先进入新房,认为谁先进入新房,将来谁就当家。

新房窗户要用红纸糊,在新娘进房时由新娘拆破窗纸。

晚上闹新房,俗称“闹床”。

闹新房甚为随便、开放,而且无论长幼,有“三天的新媳妇没大小”之说。

新婚头天晚上,新郎家还选一位身体健康、儿女多的中年妇女给新房铺床,边铺边念“铺床铺床,儿孙满堂,先生贵子,再生女郎,富贵双全,永远吉祥”,并在炕头、被中撒核桃、红枣、糖果等,称为“撒帐”,象征团圆、早生贵子之意。

同时,新郎家还要找一位属相相合的未婚男子守床,俗叫“压床”。

现代的兰州婚礼就要简单多了,新郎是直接去迎娶新娘的,不过新郎要塞“开门钱”的这个习俗还是流传下来了的,而且新郎进门见到新娘后不能马上把新娘接走,新娘的亲人还要为难新郎及陪同新郎的接亲团。

其中有一个游戏是每对新人必玩的——找鞋,即新娘的亲人会把新娘的一只鞋藏在新娘的卧室里的一个地方,让新郎他们找,找到后由新郎亲自给新娘穿上,否则就不许把新娘带走。

之后新娘在上车前得哭嫁也是一直流传下来的,如果新娘不哭,就会被大家笑话,会说新娘不孝顺,所以兰州的婚礼新娘哭嫁是一定要有的。

现代的婚礼一般都是在酒店举行的,婚礼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但是在兰州不管是什么样的婚礼形式,有一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就是要在婚礼上捉弄公公,有的要把公公的脸涂黑,还要让他带上高帽子在婚礼现场游行,据兰州当地老人的说法,这种做法是对公公家里人的一种告诫,让他们家的人以后要对新娘子好。

还有铺床和压床的习俗也是流传至今。

6.回门:

新婚后第三天早晨,新婚夫妇携带礼品“回门”,拜岳父母及

女方亲族。

回门要趁早出门,忌讳叫路人看见,在娘家招待后及早于午前返回。

新娘始入厨房擀一顿“示手长面”,谓之“试刀面”,以鉴定、考核新娘

“茶饭”技术的优劣和是否麻利干练。

婚后月内,男方还要携带酒礼答谢媒人。

至此,一个隆重的汉族婚礼才算结束。

现在的兰州新人也要回门,但是在一些细节上就没有那么讲究了。

从兰州婚姻礼仪的一系列繁文缛节,可看出过去的兰州人对于属相和八字是非常迷信的,这导致现在的一些老兰州家庭中对这个都很迷信,这是不好的,是没有什么科学根据的,是要革除的。

我们还可以看出兰州民众对缔结婚姻非常重视。

史载:

明清时期的兰州人“重婚丧,尚节义”,“重婚丧,崇墓祭”。

这个“重”表现在议定阶段的慎重,结成阶段的隆重,婚后阶段的稳重。

兰州民众的婚姻家庭就在这种重视的氛围中维持着长久的稳定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鲍宗豪.中国婚俗的文化意蕴[J].社会科学研究,1992(5).

[2]崔欣.民国时期兰州婚俗研究及其旅游开发[d].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20XX.

[3]李桂梅,禹芳琴.试论中国传统婚姻习俗的文化内涵[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4]李艳.近代甘肃的妇女解放[J].河西学院学报,20XX

(1).

[5]XX文库

篇二:

甘肃风土人情

吉林财经大学

《中国民俗风情作业》

(20XX-20XX学年第一学期)

姓名:

xxx

学号:

xxxx

教学班序号:

xxx任课教师:

xxx

甘肃民俗风情

甘肃,历史悠久,民俗活动和名胜古迹不胜枚举,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古城3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33个、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区26个。

相传三皇之首的伏羲氏便诞生在这里。

远自上古,黄河两岸的农业文明已经萌芽。

璀璨的古代文化与现代风采展现在唐诗、宋词、元曲之中;展现在古老的洞窟内、绚烂的壁画上;展现在“花儿”的歌声里、香浪节的笑语中;展现在无边无际的雪山草原深处?

?

行走在甘肃大地上,到处都有民俗风情、动人传说和名胜古迹。

一、甘肃简介

1、地理位置

甘肃,古属雍州,地处黄河上游,在东经92。

13`~108。

42`,北纬32。

12`~42。

57`之间。

它东接陕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内蒙、宁夏,是古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

它象一块瑰丽的宝玉,镶嵌在(:

甘肃嫁娶习俗)中国中部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上,东西蜿蜒1600多公里,南北地跨10个纬度,纵横45.3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72%。

辖兰州市、天水市、白银市、金昌市、嘉峪关市、庆阳地区、平凉地区、陇南地区、定西地区、武威地区、张掖地区、酒泉地区、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等14个地、州、市,86个县、自治县、市区。

包含汉、回、藏、东乡、裕固、蒙古、哈萨克、保安、撒拉、满、土、维吾尔等12个主要民族。

其中,东乡、裕固、保安族是甘肃独有的三个少数民族。

2、城市及名胜古迹

甘肃,是取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

由于西夏曾置甘肃军司,元代设甘肃省,简称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六盘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设置过陇右道,故又简称为陇。

甘肃东南部的天水市和陇南地区,是历史悠久、山川锦绣、物产丰富、气候宜人、民俗奇特的天然膏沃之地,有小江南之称。

境内除有举世闻名的麦积山石窟和秦安大地湾古文化遗址外,伏羲文化、秦文化、三国文化在天水的遗风民俗也十分丰富。

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的伏羲庙会和农历五月十三日的伏羲文化节,将天水民俗活动推向高潮。

唐玄奘在天水的传说,使佛公山乔、万紫山、渗金寺等地,成为主要民俗景点。

三国的古战场街亭、祁山堡、木门道、诸葛军垒、阴平古道、姜维墓祠等遗迹,不仅能使您重温三国历史,而且至今流传的孔明帽房屋、正月十五点灯盏等民俗,使人深感三国遗风的浓郁。

和天水、陇南相临的甘南、临夏两自治州,是藏、回、东乡、保安、撒拉等少数民族的集聚地,有独具一格的民情和风俗。

境内的拉卜楞寺,作为黄教三大寺,不但有着精美绝伦的建筑,而且每年7次规模较大的法会和众多的节庆,使拉卜楞寺的宗教民俗活动空前丰富多采,古朴典雅的临夏清真寺,是穆斯林民众们的聚礼之地,这里的宗教民俗活动,独特隆重,令人叹为观止。

规模宏大的莲花山和松鸣岩花儿会,不但是临夏民俗风情的充分展现,而且在世界民俗风情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更有那甘南藏区的浪山节、采花节;临夏东乡族、保安族的婚礼、饮食等习俗,使甘南和临夏成为甘肃民俗的黄金地域。

甘肃东部的庆阳、平凉地区,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地区。

这里除有众多中国革命遗迹外,更有轩辕“黄帝得道于广成子”的道家圣地崆峒山、西王母设宴招待周穆王的王母宫山,而公刘庙、菩萨山等庙会,都成为民俗文化主要场所。

特别是唢呐、剪纸、社火、戏曲等民俗文化尤具魅力。

定西地区和白银市,虽干旱少雨,植被较差,但也不乏引人入胜的民俗风情。

陇西是天下李姓的祖地,是海内外李氏寻根问祖之地;岷县是当归主要产地,由此而形成的生活、礼仪、节庆等民俗,在海内外都有一定影响。

会宁县的会师楼则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

河西走廊是甘肃著名粮仓,更是昔日铁马金戈的古战场河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

闻名于世的敦煌莫高窟民俗、肃南裕固族风情、肃北蒙古族风情、阿克塞风俗、天祝藏区风情、雷台奇观、古酒泉传奇、嘉峪关传说、玉门关和古阳关遗址、桥湾人皮鼓、民间筵悦、民勤骆驼队等奇风异俗在这里熠熠生辉。

3、省会城市省会兰州市,不但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城市。

这里民俗风情更是多彩多姿,连城鲁土司衙门、黄河古渡和铁桥、五泉山庙会、安宁堡桃花会、皋兰闹元宵与打春牛、水车与皮筏、太平鼓和太平歌以及雕刻葫芦、黄河石、水烟、白兰瓜等,让人流连往返。

二、甘肃岁时习俗

1、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的“腊八节”。

武威习俗是日五更煮五色豆粥,全家食用腊八粥。

腊八日夜晚,也有垒火堆放麦草火的习俗。

2、除夕

俗称“年关”,腊刀三十(有的年份是二十九),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

是日午后,家家户户打扫庭院,整理室内外环境,接着贴春联、门神、半帘子,挂黄钱,焚香祭祖,燃放鞭炮,表示除旧。

晚上,家家吃青粉烩菜,叫“装仓”,表示全家团聚,人寿年丰。

全家老幼饱食后,还要剩厂一些,意在“生活富裕,年年有余”。

是夜,全家人彻底不眠,叫“熬年”或“守岁”。

小辈给长辈磕头辞岁,长辈要给小辈发“福钱”,也叫“压岁钱”。

3、上元节

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亦称元宵节(又称灯会)。

据乾隆十四牛张绍美编的《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

武威县志》载:

“元宵,四市竖坊,悬灯,杂扮花鼓.高跷.演百戏。

”旧时,金塔寺等地有黄河灯会,情景亦十分壮观。

建国后,历年元宵节的灯会胜似往昔。

节日之前,企事业职工,纷纷结扎彩门,悬挂花灯。

有花卉灯、动物灯、八仙过海灯、西游记故事灯,争奇斗艳,气象万千。

有爱好者在灯内装置微型电动机,胜似走马灯。

最引人注目的是腾云驾雾的金龙灯,足有lo多米长。

是夜,城内和城郊居民,蜂拥而至,万头攒动,人流如潮。

武威习俗,观灯时必从龙灯下钻过,祈求合家平安,万字如意。

又说龙是吉祥物,钻了龙灯,就会人丁兴旺。

农村灯会别有情趣,彩灯古朴典雅,乡土气息浓郁。

有用玉米芯制做的火炬灯,也有用山药蛋、萝卜头制做的彩灯。

墙头上、马棚下,处处有灯,灯光通明。

据史籍记载:

武威灯会之盛况,自唐已有,并闻名于长安。

故有唐玄宗与道士叶法善夜游凉州灯会流连忘返的传说。

武威元宵灯会,不论新俗、旧俗,都要举办3天,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

4、二月二

格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据旧志载:

是日城乡居民以牲醴祀土祈丰年,各家炒豆类和麻籽食之,意示杀蚤灭虫。

如今祀土祈年活动已不存在,乡间仍有炒麦豆之俗。

5、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

武威习俗,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把祖先。

有的人家在门前或街道巷口焚烧纸钱。

旧社会在这天,城内有人把城隍庙寝宫的木架城隍爷抬到暑三日,这叫“城蝗出行”。

人们在行宫过庙会,搭台演戏。

当时行宫设在现东角,地名叫贺家园子。

6、冬至节

二十四节气之一。

冬至是“交九”的开始,从这天起,白天渐长,夜间渐短各家要吃冬至饭。

有的人家吃肉汤面条;有的人家用肉丁、面丁、豆腐、粉条做饭;也有人家吃“杏皮坛鞑子”,也叫“擞耳子”;也有吃羊肉香头饭或臊子面的民间有垒火堆,放麦草火的习俗。

8、腊月二十三

农历腊月二十三送灶神。

民间有“腊月二十三,灶爷上了天”的歌谣。

是日晚上约八点左右,户户提前备灶书(用黄表纸书写全家人的姓名、生年月日)、灶糖(麦牙糖和豆糖之类)、灶干粮(烙饼)、灶马(黄表纸上印有备鞍的马),并备一碟碎麦草,拌几粒豆,子均供于灶神牌位之前焚烧,意示送灶爷上天庭。

民间传说灶爷为一家之主,腊月二十三上天汇报,腊月三十日晚回府,祭灶是祈求灶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过了腊月二十三,已接近春节,家家户户购置年货,制作食品菜肴,拆洗衣服,打扫房屋,准备过大年。

三、甘肃婚俗

催妆:

结婚头天晚上,男方家相关人物去女方家催促女方提早收拾好行装,以便第二天来迎娶.实际上,这是男方家来办理诸如财礼等各方面的手续,以免第二天遭闭门羹.办完手续,双方开始痛饮,这天,男方家非得有一个海量的人物才不至于被女方家全部灌倒.

嫁娶:

旧社会张掖的婚姻,以父母之命、媒的之言定终身。

从看相到订婚一般要经过纳彩、问名、纳吉、纳征、清期、新迎等六礼程序。

婚礼不仅繁杂,而且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封建色彩。

订亲后,择定成婚吉日,男方用亲车(或轿子)迎新娘到家。

亲车到男方家门口时,鳏寡孤独、孕妇、属相相克者一律回避。

亲车到门口后由年龄大的妇女端凉水一碗,燃火把一束,在车前向后泼水,用火把燎绕新娘脚后,新郎新娘从铺着红毡的路上走向洞房前的厅堂拜堂,拜天地、拜父母,参灶。

进洞房前要扶油瓶、捏门锁、跳马鞍,同时道士将五谷杂粮、红枣核桃、铜钱撒向新郎新娘,并念喜庆之词:

祝新人进门享受大福大贵。

入洞房后,饮交杯茶。

以两个茶杯系以红绳,新婚夫妇交杯共饮圆圆茶,象征欢乐好合,百年偕老。

然后由婆家的婶婶或嫂嫂为新娘开脸,用棉线将新娘脸上的汗毛绞尽。

晚上闹新房,亲友即景说些韵脚相同,比兴手法的吉利话,如两根筷子一样长,小两口生活赛蜜糖;大大盘子圆又圆,养个儿子中状元。

还进行折花、捉迷藏等活动。

筵客之前,将女方陪嫁的物品摆在男方院中,让双亲、乡亲观赏评论,名曰摆针线。

男女双方各有一名长辈妇女致谦逊言词致谢。

民国以来,婚俗有所改变。

坐轿、跨马鞍、红纱遮面、拜天地等旧的形式逐渐废止。

女方索要彩礼,相沿成风。

解放后实行婚姻法,废除包办买卖婚姻,提倡简办婚事。

八十年代以后,索要彩礼之风盛行,从三转一响(手表。

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

四大件、四十八条腿(全套家具),发展到电器化(彩电、电风扇、电冰箱等)。

男方大摆酒席二三十桌。

对此,有关组织出面组织集体婚礼,陋习有所改变。

四、甘肃娱乐习俗

1、兰州皮筏

皮筏是用羊牛皮扎制成的筏子,为黄河沿岸的民间保留下来的一种古老的摆渡工具。

当你在中山桥至黄河母亲雕塑之间的河滨小道上信步漫游时,偶尔会看到仍有皮筏子在河道上悠闲漂荡。

远远望去,就象一叶扁舟。

人筏混为一体,随波逐流;近看则见在紧贴水面的皮袋筏上,坐着五六个客人,随着波涛的起伏,颠簸而行,有惊无险,极富刺激。

这是兰州令人叹服的民俗文化的遗产。

兰州的皮筏常用羊皮或牛皮做成。

人们在屠宰时,剥下大个羊只的皮毛或整张牛皮,用盐水脱毛后以菜油涂抹四肢和脖项处,使之松软,再用细绳扎成袋状,留一小孔吹足气后封孔,以木板条将数个皮袋串绑起来,皮筏即告做成。

因其制做简易,成本低廉,在河道上漂流时便于载运而在民间广为使用。

皮筏在古代主要用于青海、兰州至包头之间的长途水上贩运。

筏子有大有小,最大的羊皮筏子由600多只羊皮袋扎成,长22米,宽7米,前后备置3把桨,每桨由2人操纵,载重可达20-30吨,晓行夜宿,日行200多公里从兰州顺流而下,十一、二天即可到达包头,小皮筏由十多只羊皮袋扎成,便于短途运输。

牛皮筏一般由90个牛皮袋扎成,可载货四万斤。

因筏子大如巨舟,在滔滔黄河上漂行,气势壮观,当地有“羊皮筏子赛军舰”之说。

以皮筏为渡需要高超的技巧。

一要心细,二要胆大。

上筏时要轻松自如,绝不可猛劲上跳。

坐在筏上要紧抓木杆或绳索,遇浪可不能惊慌乱动,保持平衡自然会有惊无险。

筏子往往由谙熟水性、经验老到的“峡把式”领航掌桨,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散步。

50年代前,兰州金城关、骚泥泉一带的回民多从事皮筏运业,多达50多户,400多人,有六十多条大筏,每年能外运羊毛250多万公斤。

2、兰州太平鼓

从兰州市区出发,向北跨过东西横亘的黄河,沿公路行驶60公里,就到了皋兰山西南麓的皋兰西岔乡铧尖村,这里就是兰州太平鼓的“发源地”了。

铧尖人历来习性好武,太平鼓在兰州擂得也最出名,数百年来,每逢正月初十开始,到元宵节进入高潮,村里村外处处听闻太平鼓的雄壮声威,尤其是来了客人,铧尖人总得摆出阵式,得意地耍耍铧尖人的威风。

表演开始,鼓手在领队的一声号令下,击锣伴奏,一时间,鼓声咚咚,黄土腾腾,龙腾虎跃,地动山摇。

队列不断变幻,一会儿“两军对垒”、“金龙咬尾”、“双重突围”;一会儿“车轮施战”、“跳打”、“蹲打”、“翻身打”、“举打”;一边擂鼓,一边舞蹈,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那强大的阵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两军对峙作战时的场面;气势粗犷,又显示出高原人憨直奔放的性格和充满勇猛的阳刚之气,令观赏者无不为之振奋鼓舞。

兰州的太平鼓,无论是鼓的结构还是表演的方式,都和河北、东北一带的秧歌鼓截然不同。

外形上,兰州的太平鼓是圆筒形,而不是大蒲扇形,另外,兰州太平鼓个大,鼓身高约70厘米,直径约45厘米,双面蒙皮,鼓帮外表深红色或黑色。

太平鼓还有一奇,背带较长,可挎在肩上,让鼓垂于人的膝盖下,便于击打又可任意将鼓抛向任何一个方向。

兰州打太平鼓的习俗据考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兰州的太平鼓逐渐演变成各种复杂的形式,成为兰州社火中最受群众喜爱的民间歌舞而广为流传。

3、金锁、银锁、拴锁锁

篇三:

甘肃春节习俗

乐在甘肃

——兰州春节特色民俗甘肃春节习俗经过世代相袭、发展演变,并融入时代风貌,越来越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人情味,热烈的喜庆气氛。

老兰州人过年有很多讲究,腊月二十三祭灶,腊月二十四扫房子,腊月二十五一直到年三十,兰州人采购各色年货,制作食品。

此时正是主妇们展示烹饪技艺的时候:

花卷翻出花边,绽现红曲、姜黄。

红曲点中,花蕊娇艳;油锅鼎沸,油果子、馓子翻滚;碗儿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