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案新课标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10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945791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7.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方案新课标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10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创新方案新课标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10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创新方案新课标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10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创新方案新课标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10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创新方案新课标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10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创新方案新课标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10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案.docx

《创新方案新课标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10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方案新课标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10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创新方案新课标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10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案.docx

创新方案新课标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10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案

第10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考纲展示: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热点提示: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3)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4)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考点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风雨历程

1.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对峙的局面。

2.外交方针: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具体表现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1)“另起炉灶”

①含义:

不承认国民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②意义: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①含义:

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②意义:

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

(3)“一边倒”

①含义:

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②意义:

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思考] 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否与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相矛盾?

提示: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并不矛盾,因为“一边倒”的最终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不只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3.外交成就

(1)第一次建交高潮: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与苏联等17国建交;1949年12月,毛泽东出访苏联,1950年2月中苏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时间:

首次提出是1953年周恩来总理会见印度代表团时。

②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③意义: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思考] 为什么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提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日内瓦会议

万隆会议

内容

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

成果

推动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成功

意义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点拨] “求同存异”的含义

“同”:

一是指与会亚非国家的遭遇相同,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二是指与会国家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共同任务。

“异”:

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存在差异。

“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

问题1:

探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

材料一 新中国在成立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以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

……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

——摘编自《中国外交史》

材料二 “三大决策”产生于“革命与战争”年代和“冷战时期”,而今国际形势已剧变至“和平与发展”年代和“后冷战时期”,这导致中国的外交政策也不断相应地进行调整,今昔自然不能相比。

然而,三大决策毕竟是新中国一笔重要的外交遗产。

——《新中国外交的“三大决策”》

(1)材料一中“新中国在成立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反映了当时国际关系的什么特点?

新中国“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制定了怎样的外交方针?

(2)据材料二指出当时的“三大决策”?

如何理解“三大决策毕竟是新中国一笔重要的外交遗产”?

[信息解读] 材料一反映出在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对峙的国际背景下,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材料二说明三大外交政策适应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其具体的实施对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

[尝试解答] 

(1)特点: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形成并对峙。

方针: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三大决策”:

“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理解:

彻底改变了以往的屈辱外交,灵活处理了与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为新中国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问题2:

探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材料一 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

材料二 我们亚非各国人民争取自由和独立的过程是不同的;但是,我们争取和巩固各自的自由和独立的意志是一致的。

不管我们每一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如何不同,我们大多数国家都需要克服殖民主义统治所造成的落后状态,我们都应该在不受外来干涉的情况下按照我们各国人民的意志,使我们各自的国家获得独立的发展。

——《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上的发言》

(1)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一中的“原则”在国家事务中的意义。

(2)周恩来总理在会上阐明了什么方针?

这一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否矛盾?

请说明你的理由。

[信息解读] 材料一中的信息“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利于中国与更多的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也有利于一些国际争端的解决。

材料二说明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有利于中国与亚非国家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尝试解答]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在国际上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2)“求同存异”的方针。

不矛盾。

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是“求同存异”方针的基础;“求同存异”则具体灵活地贯穿此原则。

【归纳总结】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

(1)革命性

①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及解决的问题有密切联系。

②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外交方针,这三项原则都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2)结盟性:

“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

(3)平等性:

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逐渐摆脱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主张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外交关系。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征

(1)包容性:

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2)开放性: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3)创新性: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政治基础,它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

1.(2016·遵义模拟)《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

“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这一规定主要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

A.“另起炉灶”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D.“一大片”

解析:

选A 据材料中“审查”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并对其内容废除或修改等,可知该外交政策是“另起炉灶”,A项符合题意。

B项是指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特权;C项是指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D项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排除。

2.1949年12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访问苏联,会见了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

1950年2月14日,双方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中方此举(  )

A.支持苏联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B.希望得到社会主义国家承认

C.为新中国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D.借助苏联恢复在联合国席位

解析:

选C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苏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毛泽东访问苏联,与苏联建立同盟关系,为新中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C项符合题意。

A项不符合史实;B项不符合题意;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且不是苏联支持的结果,D项错误。

3.(2016·济宁期末)史学界认为,“日内瓦会议开创了我国外交活动的新天地”。

“新天地”主要是指(  )

A.以发展中国家的姿态步入国际外交舞台

B.以世界大国的身份步入了国际外交舞台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

D.迫使美国公开承认了新中国的合法地位

解析:

选B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状况。

1954年,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此后中国步入了世界外交活动舞台,开创了我国外交的新天地,故选B项。

4.阅读下列新中国成立初期与中国建交国家及建交时间表(1955~1962年),这一表格反映的史实是(  )

时间

国家

1955年

阿富汗、尼泊尔

1956年

埃及、叙利亚、也门

1957年

斯里兰卡

1958年

柬埔寨、伊拉克、摩洛哥、阿尔及利亚

1959年

苏丹、几内亚

1960年

加纳、古巴、马里、索马里

1961年

刚果(金)、老挝

1962年

乌干达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准则

B.“求同存异”方针得到了普遍支持

C.亚非会议开启中非关系全新局面

D.不结盟运动推动亚非国家新联合

解析:

选C 从表格时间和国家来看,1955~1962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都是亚非国家,这主要得益于1955年召开的亚非会议,答案为C项。

A项“国际准则”未能体现,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求同存异”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不结盟运动始于1961年,与表格时间不符,D项排除。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提出,“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

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

在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中间,“中立”是不可能的,中国必须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明确宣布“一边倒”,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幻想。

这一外交方针对新中国建设起了重大作用。

——靳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新中国在经济援助、外交等方面倚重苏联,并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也照搬苏联经验,产生了许多弊端,走了许多弯路。

同时也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的发展。

——《美国对华政策与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之联系》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施“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历史背景。

(2)请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二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

解析:

(1)问,历史背景应当从中外两个方面分析,从国际来看美苏冷战,美国敌视中国,苏联支持中国;从国内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尤其是需要打破外交孤立。

(2)问,注意首先明确观点,然后用相关史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评价时注意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角度分析。

答案:

(1)国际:

冷战对峙;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敌视新中国;苏联支持新中国。

国内: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恢复经济、巩固政权、打破西方国家外交孤立的任务。

(2)赞成材料观点,即“一边倒”外交政策产生很多消极影响。

从国家安全与领土完整来说,与美国敌对使中国领海及沿海弧形地带承受的压力骤然上升;从得到的国际承认来说,同美国的敌对导致中国不被很多国际组织接纳,越来越走向自我封闭,与世界的发展潮流相脱节;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来说,参加朝鲜战争和长期面临战争威胁以及美国经济上的封锁和禁运,使中国无法用外部条件和良机来发展自己。

不赞成材料观点,即“一边倒”外交政策具有重大的积极影响。

从政治上看,为新中国获得国际承认、发展对外关系、粉碎帝国主义的孤立政策起了积极的作用;从经济上看,为我国迅速医治战争创伤,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援助和强有力的支持;从军事上看,为我国挫败美帝国主义包围与挑衅提供了坚强的后盾,维护了我国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材料观点是片面的,“一边倒”外交政策既有消极影响,也有积极影响。

综合以上两方面分别论述其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即可。

 

考点2 开创外交新局面——大国风采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背景

①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②广大发展中国家崛起,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恢复: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上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意义

①对中国:

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②对美国:

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③对世界:

增强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的实力,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2.中美关系正常化

(1)背景:

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局势的重大变化使中美对改善双方关系有了共同的要求。

[思考] 尼克松说:

“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

”促使此时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有哪些?

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

原因:

中国国力的增强;中苏关系紧张;美国在世界上的相对衰落。

说明:

改善中美两国关系是双方的共同要求和愿望。

(2)进程

①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以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②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③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思考] 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是否意味着中美正式建交和美国放弃了压制中国的政策?

提示:

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只是意味着中美关系由对抗与冲突开始走向合作的起点,并不是中美正式建交的标志,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至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但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

3.中日邦交正常化

(1)原因:

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推动中日建交。

(2)进程: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点拨] 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因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中日两国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国家利益,这才是根本原因。

4.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1)形势: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经济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2)目标: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活动

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②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③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倡导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

[点拨] 任何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从本质上都是其国内政策的延伸,它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制约:

上层建筑、民族利益以及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

从新中国的外交历程中,我们可得出两点启示:

第一,制定外交政策的出发点都是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第二,“弱国无外交”。

[思考] 中国的多边外交以联合国为中心展开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联合国的宗旨、基本原则与中国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相一致;有助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有助于稳定国际和地区形势,维护联合国权威。

 

问题1:

探究中美关系正常化

材料一 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

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

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

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

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

——谢益显《中国外交史》

(1)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信息解读] 材料一中“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反映出此时的美国在国内、国际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表明世界出现了多极化趋势。

材料二说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后,双方在经济文化交流以及官方交往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尝试解答] 

(1)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

(2)问题:

台湾问题。

理解:

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

问题2:

探究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材料一 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

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

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

材料二 1992年,中国第一支“蓝盔部队”建立。

2001年,中国正式成立国防部维和事务办公室,统一协调和管理中国军队和警察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工作。

2002年,中国政府决定提升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待命安排的级别,更积极地参加维和行动。

——赵磊《建构和平》

(1)材料一反映了新时期中国怎样的外交政策?

并指出其影响。

(2)材料二体现了中国怎样的外交思想?

[信息解读] 材料一表明新时期我国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其主要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一个和平的环境。

材料二说明中国在新时期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的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尝试解答] 

(1)政策:

不结盟。

影响: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赢得了有利的发展环境,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归纳总结】

1.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

阶段

特征

原因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

遏制与对抗

(1)根本原因:

中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

(2)二战后,美国推行全球霸权,在中国“扶蒋反共”

(3)企图扼杀新中国,对新中国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军事威胁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

走向缓和,最终正常化

(1)从美国方面看:

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经济发展缓慢,与西欧和日本经济竞争激烈

(2)从中国方面看: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牵制和应对苏联的威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要求,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

紧张与缓和并存,未发生较强对抗

(1)中美之间存在着利害冲突,矛盾、斗争乃至对抗在所难免。

其中,台湾问题历来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

(2)中美之间经济上相互需要,政治上互有所求。

为了各自的利益,双方可作出妥协

(3)中美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

2.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五个基本点

(1)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2)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五项原则的核心和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各国和平共处的保证;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五项原则的目标。

(4)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

(5)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60多年来,我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一政策既是独立自主的,又是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的。

1.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指出:

“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这份公报在当时(  )

A.促进了中美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B.极大地改变了国际关系格局

C.加速了中国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

D.导致了美苏争霸态势的缓和

解析:

选A 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A项正确;当时的世界,仍是两极格局,国际关系格局的改变是在苏联解体后,B项错误;中国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是在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C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愈演愈烈,D项错误。

2.(2016·福州质检)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曾被作为最高规格的国礼赠送外国(见下表)。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时间(年)

1957

1965

1972

1972

1973

1974

1978

1980

接受国

苏联

朝鲜

美国

日本

法国

美国

西班牙

联邦德国

A.亚非拉国家不是中国外交工作的重点

B.中国外交重心从倒向苏联到倒向西方

C.熊猫外交反映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D.美国先于日本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解析:

选C 从表格内容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大熊猫被赠送给苏联和朝鲜;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出现重大转变,中国的大熊猫被赠送给西方国家。

熊猫外交反映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故选C项。

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稳住阵脚、韬光养晦、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

对此解读错误的是(  )

A.符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针对的是两极格局逐渐解体的国际环境变化

C.“韬光养晦”是指专注国内发展、少参与国际事务

D.“有所作为”主要表现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解析:

选C 本题主要考查新时期的外交。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对两极格局逐渐解体的国际环境变化,邓小平提出这一外交战略,符合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A、B两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这一外交战略强调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少参与国际事务”说法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