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教学设计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944178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相见欢》教学设计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相见欢》教学设计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相见欢》教学设计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相见欢》教学设计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相见欢》教学设计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相见欢》教学设计解析.docx

《《相见欢》教学设计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相见欢》教学设计解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相见欢》教学设计解析.docx

《相见欢》教学设计解析

词三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背诵这首词。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的情感。

3、能总结词的意境,体会词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相见欢》

一、导语

古有曹操,今有毛泽东。

他们不但是伟大的政治家,而且在文学领域均有建树。

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毛泽东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一位国君李,他虽然在政治上是一个昏君但在文学领域被称为词中之帝、天才的词人。

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南唐后主李煜和他的《相见欢》。

二、教师范读

三、学生自由读

四、学生范读,师生共评

五、齐读

六、内容分析

1、通过反复的朗读你读出了词人的何种情感?

用词中的语言表达就是“离愁”。

然而,此词的“离愁”,沉重哀伤,不是单纯的男女间的离愁别恨,而应该包含着深沉复杂的人生痛苦。

这还得从李煜的人生经历说起。

2、李煜的人生经历(或本词的创作背景)

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

961年六月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在位十五年,史称南唐后主。

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

李煜性格软弱,迫于形势,对宋称臣纳贡,苟且求安,并借佛教安慰精神。

975年,宋军长驱直入,围攻金陵,李煜被迫肉袒出降,随即送解到汴京,宋以他屡召不降,又起兵抗拒,封之为违命侯。

太宗即位后,进封他为陇西郡公。

978年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

(这种药,人吃后状如机弩,前仰后合,就像被拉开又放手的弓,一会直,一会弯,如此数十回,便一命呜呼。

)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作为降王,宋太宗在生活上并没有难为他。

但是他们却剥夺了李煜的人身自由,并且百般凌辱他的人格和尊严。

他有时拼命饮酒,为的是暂时麻醉一下痛苦的神经,但酒力一过,哀愁忧苦又一齐涌来;他有时又寄情梦幻,一饷贪欢,而一梦醒来,终究是幽凄寂寞。

“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

”他只有用笔,用颤抖的心音,填写一首又一首小调,长歌当哭。

3、在了解了作者之后齐读(语速稍慢)

4、再来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抒发了深切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

5、词人是怎样表现他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的?

①分析上阕所绘之景。

词人独自凭栏,抬头是残月一钩,俯首是寂寞梧桐。

梧桐,在古典诗词中,从来就是个表现愁情的物象,“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依约相思碎语,夜凉桐叶声声”(陆甫之《清平乐》)“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张炎《清平乐》)等等,表现的都是愁闷的境界。

秋天是个萧条悲凉的季节,秋景所引起的是一种凄切、悲伤的情绪。

处在这样秋色深锁的梧桐深院中,一般人也都会产生凄寒孤寂之感,何况是由君主沦为囚徒的李后主呢?

想当年为君主之时,所居之地是“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破阵子》)。

而如今,却被锁在深院之中,怎不生亡国之痛。

②你从“无言独上西楼”一句中感受到作者的苦闷,孤独之感了吗?

词人独上西楼的“独”字与从前形成鲜明对比。

从前上凤阁龙楼陪伴着的是“春殿嫔娥鱼贯列”。

爱妃宫娥,前呼后拥。

还有大周后,小周后的陪伴。

其乐融融。

欢声笑语自不待言。

而如今却无人共语,有一肚子的苦楚没处诉说。

凭栏远眺,“三千里地山河”均成了别人的,何时还我自由之身。

想罢不禁泪如雨下,故国之思,亡国之恨涌上心头。

③下阕直抒愁情妙在何处?

愁本是抽象的,如何把抽象之物具体化,让读者可感。

很多诗人词人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

如写愁之深。

李白《远离别》:

“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或写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写出愁之味:

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

6、总结:

这首词作者善于用平常、朴素而又富于表现了的语言,表现深刻而又真挚的思想感情。

虽然这个亡国之君是个不称职的皇帝,但是他为后人留下的词作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读读李煜的词吧,也许你也会“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七、作业

1、读李煜的《虞美人》、《望江南》、《相见欢》、《破阵子》、《浪淘沙》

2、摘抄名句并背诵

 

相见欢①

南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③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

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

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锁清秋:

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

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

另有一种。

一、解题:

引导学生读注释。

二、教师指导朗诵后范读课文。

学生再自读。

三、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理解词的意境和词人的情感。

1.“无言”和“独上”描写了词中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

明确:

“无言”,“独上”,让人看到一个孑然一身,“斯人独憔悴”的孤影。

由此可以想见其人处境的孤寂,心境的萧索。

2.二、三句是摹画词中人所见楼外之景,按什么顺序写景,景中渗透了一种什么心情?

明确:

从仰望之景、天空之景写到俯视之景、地面之景。

残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紧锁。

这些词中人眼中之景。

无不笼上冷落凄清的浓郁的色彩.虽没写一个“愁”字,但寂寞哀愁之情自见。

3.第三句中哪个词是传神之笔?

请说说它的妙处。

明确:

“寂寞”者,非梧桐深院。

乃人也:

被“锁”。

非“深秋”。

亦入也。

人间秋色,无所不在。

如何能锁住!

这一个“锁”字,是传神之笔。

是词中小人“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所产生的主观印象。

被锁于深院主之人悲愁无尽。

只有“清秋”相对,怎能不深感寂寞。

以上三句是词的上阕。

指导学生自读,背诵上阕,体会景中愁情。

4.下阕与上阕相比。

在抒情方式上有没有不同?

明确:

上阕寓情于景,下阕借助比喻直抒离愁。

5.“离愁”是抽象,难以言状的.为何词人能将它写得如此真切、深刻?

明确:

以“剪不断。

理还乱”为喻,是形象地描绘离愁的绝妙之笔。

因“丝”与”思”谐音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1、“无言独上西楼”:

“无言”,无尽思绪,无可倾诉;“独上西楼”:

登高问月,无人倾诉、心境落寞的行为观照;“月如钩”:

寂寞清愁的意象,月圆必缺,载荷着人生的无常之悲。

2、“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种着梧桐树的寂静庭院为秋色笼罩(梧桐,古有“梧桐树,三更雨”、“疏雨滴梧桐”等句),“寂寞梧桐”,似有人树泯合之感;“深院”,庭院深深,音讯隔绝杳无;“清秋”:

背景,为通篇充溢的“离愁”愁起之由。

全句摹画了一幅意境朦胧、浸染着哀愁的图画。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表现了心宇深处深深的寂寞、万般的无奈和无法排遣的离愁。

4、“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别是一般滋味”指离愁,即“离愁在心头”之意。

如果说前文还用“剪”和“理”的动作对离愁加以形象摹刻,本句则将离愁写得无可形状、无以陈述,为更深一层的写法。

四、小结: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前2句写景,后2句议论。

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景。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景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

内涵丰富,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多方面的人生启迪。

五、朗读、背涌全诗.体会诗作的寓之哲理。

一、李煜生平及词风衍演

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史称南唐后主。

他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雨飘摇。

他在对宋委屈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安生活。

南唐为宋灭之后,他被俘到汴京,过了约两年囚徒生活,终为太宗赐鸩毒杀。

李煜在政治上十分无能,文艺上却颇有成就,工书善画,妙解音律,尤工于词。

他的创作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不修政事,纵情于吟咏宴游,笙歌燕舞,为了使宫女的舞姿更加曼妙婀娜,荒唐病态竟至于让宫女束脚,戕害中国女子裹脚陋习便起于其人。

他这一时期的词作大都反映了他荒淫奢靡的官廷生活,这些词虽在技巧上已日臻成熟,实则为南朝宫体和花间词风的承续。

后期则为入宋之后,此时,他逐渐从醉生梦死中清醒过来,对屈辱的拘囚生活极为愤懑感伤,他的词开始转向抒奏亡国之音,倾泻其“日夕以眼泪洗面”的深哀巨恸,他的词有了打动人心的恒久的艺术力量。

可以说,亡国使他丢掉了皇帝的宝座,却使他在词的创作上获取了巨大的成就,诚如清人王国维评价: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便是对他文学地位的中肯评价。

亡国之音哀以思——李煜两首《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1、“林花”:

满林花树;“谢了”:

表现一种美好事物--美好之节、美好之花、美好之色--零落凋残的悲慨;“春红”:

代落英;“太匆匆”:

花开短促,体现为对美的凋零的伤悼之感。

2、“无奈朝来寒雨往来风”:

花谢匆匆之因。

“朝”与“晚”、“雨”与“风”的对举,极尽朝暮风雨摧残施虐的无可抗争之悲绪。

3、“胭脂泪”:

承上文之“春红”,悲极艳绝,确有杜甫“林花著雨胭脂湿”的意蕴;“留人醉”:

悲伤凄惜,人迷心醉,是“花”对赏花者的相留,还是“人”对赏花者的相留?

或可作多义诠解;“几时重?

”:

犹言“何时可再?

”,用花之凋谢与人之离别展现了一种难以挽回的痛苦惋叹。

4、“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长恨”、“长东”,悲绪难平。

系悲沈恨极的哀切之辞。

四、结论

李煜的两首《相见欢》,虽然表面上都是写相思离别,但他作为亡国之君,受人拘囚,又何敢明目张胆地在作品中言志而表明自已“故国之恋”、“亡国之痛”的情感呢?

除非他觉着活腻了。

因而在作品中以“喻况”流露情感。

因此,我们在赏析品读时,不仅要明白作品所写的外表情事方面的主题,更应把握作品中所流露的隐藏的某种心灵和情感的本质。

同时,由于两者在内容情感上有着诸多的契合之处,甚至连标题也一样,我们当然可将它们视为关系密切姊妹篇,因而,为了使学生对李煜“无言”一词有更为深切的感悟,应将他的“林花”一词作为补充阅读材料以给学生,通过对举并读,使学生得到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

【品评】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此词写作时期难定。

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

“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

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

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

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

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

“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或写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

“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

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

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

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

《相见欢》

无言、独上剪不断、理还乱

月如钩离愁别是一番滋味

寂寞、锁无人共语、孤寂无欢

《醉花阴》

一、导语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被梁衡称为“乱世中的美神”。

的确,她不仅外美如花,而且内秀如竹。

她的词更是令人爱不释手。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她和她的《醉花阴》

二、教师范读

三、学生自由读

四、学生范读,师生共评

五、齐读

六、内容分析

这首词表面上写词人深秋时节的孤独寂寞之感,实际上,她所表现的是词人在重阳节深切的思夫之情。

李清照与赵明诚在青州归来堂生活了近十二年,赵明诚于宋徽宗宣和二年到莱州做官,李清照暂留青州,又作一次分别,再添一份离愁。

这是一种出于伉俪情深而又不得不多次分别的别绪离愁,是人世间恩爱夫妻分别时所常有的“愁”,只是情感丰富的她对此更为敏感,表达得更细腻、更形象、更婉妙。

她写出了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感情。

1、《醉花阴》是一首怀人诗,从字面上看,作者并未直接抒写独居的孤独寂寞与相思之情,但这种感情在词里却无处不在。

那么词作是借助哪些内容抒发孤单、思念之情的?

(学生自由表述)

明确:

(1)思念恰逢是重阳节:

此词一题为“重阳”或“九日”,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时本应该夫妻团圆、共同饮酒赏菊。

如今只有自己,怎能不倍加思念在外的丈夫。

“佳节又重阳”既点明了时令,也暗示心绪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

(2)思念是由白天到黑夜。

①“薄雾浓云愁永昼。

”发愁的是词人,而词人却说是“薄雾“和”浓云“发愁白昼如此漫长。

这种拟人化的写法实在是妙不可言。

使人感到不仅人在愁,物在愁,天也在愁,地也在愁,简直愁满宇宙,不写人愁人更愁!

②“瑞脑消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天气阴沉,香已燃尽渲染寂寥无聊的环境氛围。

漫长的白天终于熬过去,可怕的长夜又在等待。

③“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句中的“凉”如何理解?

这种凉,既是身体之凉,更是心里之凄凉。

李清照十八岁时嫁给赵明诚。

婚后的头两年,夫妻形影不离,日日相守。

而今离别虽然短暂,但对于新婚不久的李清照实在是难以排遣。

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也许他又想起上元佳节那一天,正好也是赵明诚回家的日子,赵明诚刚在书房中坐定,丫环来报,有一位大学来的青年公子求见。

当那公子走进书房,但见他头戴绣花儒巾,身着湖色棉袍,足登粉底缎靴,眉清目秀,风度翩翩。

赵明诚连忙起坐,动问尊姓大名。

那书生举止潇洒,还了一揖,答道:

“小生与兄素有同窗之谊。

半月不见,吾兄为何如此健忘?

”赵明诚醒过神来,不觉哈哈大笑,一把扯过女扮男装的妻子。

吃过午饭后,男装的李清照带着丫环,随着赵明诚穿街过巷,来到全城的中心大相国寺。

游过了大相国寺,踅进一家外灶内堂的小吃铺里,赵明诚专拣那市井之人惯吃而李清照见也没有见过的小吃,让李清照都尝一点,然后又在流浪艺人的担子上买了些小泥人之类的玩物。

大家闺秀出身的李清照第一次走上街头,自然是格外新奇,格外快活。

回忆是甜蜜的也是痛苦的。

因此,愈发觉得自己孤独寂寞,无限思念涌上心头。

(3)思念让人消瘦。

①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词人以花喻人来表现思夫的深切。

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方的亲人,词人睹物思人,顿感人生不如菊花之意。

末尾三句设想奇妙,比喻精彩,“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

史载赵明诚收到这首词后,先这情所感,后更为词的艺术力所激,发誓要写一首超过妻子的词。

他闭门谢客,三日得词五十首,将李词杂于其间,请友人评点,不料友人说只有三句最好: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赵自叹不如。

这个故事流传极广,可想他们夫妻二人是怎样在相互爱慕中享受着琴瑟相和的甜蜜。

②扩展:

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

如“人与绿杨俱瘦”(宋无名氏《如梦令》),

“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

”(宋程垓《摊破江城子》),

“天还知道,和天也瘦。

”(秦观《水龙吟》)等等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也有一妙语。

“绿肥红瘦”,既形象又新颖。

绿意肥得逼人,花瓣瘦得揪人。

一个“瘦”字将惜春之情表达得酣畅淋漓,也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对美好事物的深切关怀。

2、总结:

这首词用叙事的方式,表达出作者深深的思亲的愁苦。

显的很沉重高雅。

写法上值得借鉴。

3、作业:

①整理李清照词中名句。

②阅读梁衡的文章:

李清照——乱世中的美神

《破阵子》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和范仲淹一样,辛弃疾具有一般作家所不具备的戎马生涯,他首先是一个爱国斗士,然后才是一个词人,因而他的词“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其词”,与同时代的大多词人风格迥异。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的《破阵子》。

二、教师范读

三、学生自由读

四、学生范读,师生共评

五、齐读

六、内容分析

1、分析词的标题“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意思。

①这是辛弃疾寄给陈亮(字同甫)的一首词。

②陈亮:

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他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

他一生不得志,五十多岁才状元及第,第二年就死了。

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

宋淳熙十五年,陈亮与辛弃疾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他们的计划全都落空了。

这首词可能是这次约会前后的作品。

③壮词:

雄壮的词

2、结合作品来理解壮词?

这首词题为“壮词”,壮就壮在它形象地描绘了抗金部队的壮盛军容豪迈意气,道出了英雄的一片壮心。

词按照一般写法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这首词完全打破了这种格式,前九句一气呵成,语意连贯。

构成一段。

末句大转折,理想在现实中破灭,自成一段。

①“醉里挑灯看剑”一句是写现实的,如何与“壮”字联系起来?

作者挑亮灯火,红光四射;抽剑出鞘,寒光逼人。

红光和寒光交相辉映。

渲染出征前特有的壮烈气氛。

用“挑灯”“看剑”行动的壮来反映气概的壮。

②“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表现了场面的壮观、热烈。

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明确:

八百里连营场面阔大,气派非凡,仿佛看到威严如山的军营内,刀斧林立,直指苍天;旌旗飞舞,哗哗作响,红灯高照,光华四射。

金盔铜甲在灯光下闪闪发亮,刀枪和盔甲不时发出摩擦碰撞的声音;将士们求胜心切,雄姿奋发,悲壮的军乐和响彻长空的号角声汇成一片。

浩壮的军容,雄壮的军乐突出了士气之壮。

③“沙场秋点兵”

它使人感到这支士气高昂的队伍的赫赫军威。

到了秋高马肥,正是用兵杀敌的好时节,战场上正检阅军队,准备长驱出征。

只用五个字,就栩栩如生地写出了雄壮威武的阵容

④作者带兵出征,可写的东西很多。

但作者并没有兼收并蓄,不分主次。

那他选择做文章之物是什么呢?

明确:

军队生活中常见的马和弓

⑤“的卢”,良马名。

据《世说新语》载,刘备在襄阳遇难,的卢载他一跃三丈,脱离险境。

后来用“的卢”形容善战的良马。

⑥“弓如霹雳弦惊”“霹雳”,比喻响声如雷。

以上两句仿佛让我们看到英雄骑着快如的卢的战马,手持很有力量的弓箭,飞驰战场,英勇杀敌。

爱国将士们冲锋陷阵,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历历如在目前。

这是壮词壮景的进一步烘托,是壮词壮意的进一步生发。

⑦“了却君王天下事”两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

生前死后都留下为祖国、民族建立不朽功勋的美名,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激情。

3、词的前九句话通过想象写军容的雄壮威武,写作者的壮志豪情。

的确可以称得上是壮词。

4、“可怜白发生!

”由想象回到现实。

写出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幻灭。

作者为什么只能在梦中回到沙场杀敌建功立业。

而现实中作者又是怎样呢?

作者闲居江西带湖之时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女真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辛弃疾不愧为血性男儿,他在南宋为官,并不贪图富贵安逸,曾热情洋溢地不断提出抗金北伐的建议,他虽然遭到朝廷排斥与冷落,仍倔强的坚持。

1181年,辛弃疾42岁时被免职,闲居江西农村二十年。

他本可以过奢华的生活,终了一生。

然而,他把收复失地,洗刷国耻作为毕生的事业。

只要有一线生机。

最终也无法遂心愿。

在词作中,作者壮志难酬,却将一腔热血熔铸成慷慨悲壮的词作中,表现出其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

结尾一句表现了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抒发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愤,使全词笼上了浓郁的悲凉色彩。

这一句与首句相呼应,都是叙写现实生活的感受,与中间梦境形成强烈对比,有力地表现了报国有志志不伸的悲愤。

七、作业

1、背诵《青玉案.元夕》

(吉林省第二实验任义芬设计)

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背诵积累本课三首词,积累传统习俗中形成的文化。

2、在诵读过程中揣摩词人思想情感,品味语言,培养语言感受力。

3、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体会词的意韵之美,培养学生对本民族特有的文学样式的喜爱。

〔教学重点〕

1、以读带品,以品促读。

2、以想象为基础设计活动,深入体会词人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以品读的方式破译背景。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相见欢》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李煜的一首词《相见欢》。

记得在曾经教此词时有一位同学这样评价李煜:

说李煜是一位过期发霉的君主,却是一免检保鲜的词人。

这一评价未必能经得住推敲,却将李煜的特殊身份与能力倾向说的很是形象,今天学习《相见欢》后看大家是否有共同的感受呢。

二、读词

1、散读(每人放声读三遍)

2、找学生读(两位)

三、分析

1、你能借助课下注解来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理解吗?

教师补充背景:

亡国前耽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宋太祖开宝八年,金陵城陷,李煜肉袒出降,被封为“违命侯,从此,幽居在汴京的一座清院小楼,过着日夕以眼泪洗面的凄凉寂寞的日子。

这首《相见欢》就是写于此时,因此这首词所表达的心情非男女情愁,而是亡国之痛,大家读时注意将此突显出来。

2、两人一组,读给对方听。

3、词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相见欢》的词作者就是李煜了,幽禁在清院小楼的他恐难遇知音,能听者,听懂者恐只有自己了,没有听众,唱给自己听时,你揣摩一下,他在唱哪一句时感情最复杂?

1)“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别是一般滋味也就是说不出是会么一种滋味,它可交意会,不可言传,实际是这正是真正经历离愁这苦的人最为真切的体验。

有点类似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一种欲说还休,欲罢不能的感觉。

如果结合他的经历则是天上地狱的差别,当年的雕楼玉砌,歌舞生活,如今变成了他人的阶下囚,这种变故之痛有谁能真正体会。

“别是”之异异在恍如恶梦般的现实。

2)“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解析课后思考与讨论第一题)不论是心理活动还是动作描写都不会妨碍我们对此句的理解。

我们可以想象此时词人的心绪一定十分繁乱,昔日万人之上,现在阶下之囚,车水马龙的繁华岁月,歌舞宴乐的花朝月夕,已如过眼烟云,可谓梦里不知身是客,毕竟不能活在梦中,面对现实,这万千愁绪,纠缠如乱丝,想全都抛弃不理,想理顺却越理越乱,这一切都是离家之愁,亡国之痛。

4、词人这种愁情以是借助外物如何渲染的呢?

再读读时怎样处理轻重缓急。

1)如钩之月,一弯残月悬挂天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