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助教方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42643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64.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助教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六年级下册助教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六年级下册助教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六年级下册助教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六年级下册助教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助教方案.docx

《六年级下册助教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助教方案.docx(8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下册助教方案.docx

六年级下册助教方案

第一单元:

负数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

包括负数的认识、负数的表示方法和读写法,负数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以及负数的大小比较。

本单元的重点是了解正数与负数是由实际需要产生的,并学会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常见的表示相反意义的量,难点是学习负数的必要性。

单元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课题

负数(第一课时)

例1的教材呈现了教室里和教室外学生利用温度计观测温度的两个场景,意在让学生通过每天接触的气温引入负数,通过两个温度的比较引导学生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例2通过存折上的明细,让学生体会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

最后通过“小精灵”的问题:

“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负数”,加深对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体会。

教学重点:

在现实情境中体验正负数及0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用正负数描述实际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初步感知数的分类。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知道0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示的意义,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设计建议

个性化设计

环节

层次

环节目标导向

问题设计导引

主体设计

(活动,组织,问题,练习编排)

调整意图

学习准备

 

1

 

初步感知相反意义的量,为新知探究作准备。

可设计认识相反意义的量的相关游戏或谈话。

 

 

1

用喜欢方式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可出示几组数据,请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2

引出正数与负数。

在反馈比较中感受用正负数表示的优势。

介绍正负数及正负号。

 

 

3

认识负数在生活中的意义。

引导学生练习生活举例说明负数的实际意义。

4

进一步加深对负数在生活中意义的理解。

教师可在学生举例基础上补充介绍生活中的负数。

概括提升。

小结、交流正负数的相关知识。

巩固内化

1

巩固对负数的认识。

可设计读数及写数类的习题。

 

2

进一步加深负数在生活中意义的理解。

可设计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的一些事情的习题。

 

3

综合应用,加深对负数的认识。

可设计综合类的习题,如个体身高与平均身高的比较,然后对相关数据进行分类。

总结

突出重点,回顾全课。

回顾概念,强化记忆。

思想教育,激发兴趣

介绍负数历史。

实践反思

板书设计

 

 

课题

负数(第二课时)

例3教学在直线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初步渗透数轴的概念,初步体会数轴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从而形成数的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在直线上表示正数和0,教材通过描述位置的问题引出如何在直线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

例4教学借助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这里数的大小比较包括两类情况:

一类是正数和正数、正数和0;另一类是正数和负数、0和负数以及负数和负数,教材这里重点突出负数与负数的比较,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教学重点:

掌握数轴的意义与作用,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

负数与负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1、联系生活情境进一步认识负数在生活中的意义。

2、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3、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教学过程设计建议

个性化设计

环节

层次

环节目标导向

问题设计导引

主体设计

(活动,组织,问题,练习编排)

调整意图

学习准备

1

回顾在直线上表示0、正数的方法。

出示数轴,在上面填相应的数(0、正数)

 

 

1

初步探究在数轴上表示负数。

出示例题,引导学生在数轴上表示。

2

借助经验,初步建立数轴概念。

教师引出数轴概念。

可对原点、方向、单位长度做适当介绍。

 

 

3

脱离情境,直观体会数轴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

可引导学生观察数轴,把数轴的点和抽象的正负数对应起来。

4

类比迁移,在数轴上表示小数、分数

可让学生探讨如何在数轴上表示分数与小数。

5

掌握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以题组形式,结合数轴比较数的大小。

6

小结比较方法。

引导学生概括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和规律。

7

总结正数、0和负数的大小关系。

可请学生观察数轴上数的大小关系,引导比较。

巩固内化

1

巩固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可设计:

说出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给出一些数,找出它们在数轴上的正确位置。

 

 

2

熟练掌握知识并应用。

可设计数大小比较的习题。

如P9第6题。

 

总结

1

突出重点,回顾全课

回顾概念与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强化记忆。

实践反思

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

圆柱与圆锥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知识是在第一学段初步认识了圆柱圆锥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圆的面积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内容有: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

本单元加强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加强了对图形特征、计算方法的探索;加强了在操作中对空间与图形问题的思考,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像过程中认识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圆柱圆锥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教学难点是空间观念的形成、思维方法的渗透。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课题

圆柱的认识

圆柱是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领域最后的研究内容,为下一部分学习圆锥作了铺垫,同时它又是初中学习棱柱、棱锥的基础。

本课时是圆柱的认识,教材分三个层次编排这部分内容。

一是圆柱的认识,二是圆柱的组成及其特征,三是圆柱侧面、底面及其关系。

教材呈现了现实生活中具有圆柱特征的建筑物和生活用品的图片,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

例1的编排中,引导学生观察圆柱形的实物,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目的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了解圆柱的特征。

例2的编排中,教材没有直接指出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形状,及展开后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关系,而是先通过猜想,然后再进行操作,最后进行验证,体现了让学生充分探究的学习过程。

例题后面的做一做分别旨在巩固对圆柱的认识和加深圆柱特征的认识,为后面学习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做准备。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圆柱的侧面与它的展开图的关系。

1、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通过自主研究,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丰富其学习数学的积极体验。

教学过程设计建议

个性化设计

环节

层次

环节目标导向

问题设计导引

主体设计

(活动,组织,问题,练习编排)

调整意图

学习准备

1

观察对比中初步感受圆柱特征。

出示圆柱模型,说说它与已学图形的练习与区别。

 

2

联系生活,寻找生活原型。

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这种形状的。

1

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几何图形,感知圆柱的特征

可借助课件,把圆柱的生活原型抽象成几何图形。

2

动手操作,发现圆柱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通过摸一摸、量一量、做一做等一系列操作活动,在反馈交流中提炼圆柱的特征。

3

概括小结,加深对圆柱特征的认识。

通过课件的演示,强调上下两底面的大小、高、侧面的概念。

4

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与立体图的关系。

通过操作活动,在反馈比较中逐步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立体图的关系。

 

巩固内化

 

1

掌握圆柱的特征。

可设计一组图片,判断哪些是圆柱,并说说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

加深对圆柱侧面积的认识。

设置一组关于圆柱侧面积的练习,如判断、连线。

 

 

3

拓展练习,感知圆柱与长方形的联系。

由长方形旋转一周得到一个圆柱,通过比较说说它们之间的联系

 

总结

进一步深化圆柱的认识。

回顾梳理中加深对圆柱的认识。

实践反思

板书设计

课题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是在学生对圆柱特征已有初步认识以及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上进一步学习的,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

在例3的编排中,由于学生已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又制作过圆柱模型,所以教材一开始就提出问题:

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

旨在让学生在交流中逐步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例4的编排是教学圆柱表面积的实际应用。

教材选择计算厨师帽的用料作为教学材料,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灵活运用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例4后面的“做一做”还可以与例4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确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求表面积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计算哪些面的面积之和。

教学重点:

掌握求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经历操作、观察、比较和推理,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2、探究并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灵活运用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培养创新意识及合作精神,以及抽象、概括能力,进一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进一步体会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设计建议

个性化设计

环节

层次

环节目标导向

问题设计导引

主体设计

(活动,组织,问题,练习编排)

调整意图

学习准备

 

1

回顾旧知,为新知探究作准备。

回顾表面积含义及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

 

 

2

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复习圆柱的特征,通过小组讨论得出圆柱表面积的概念。

 

 

1

理解圆柱侧面积公式。

想象、猜测圆柱侧面与其展开图的联系,通过操作、对比,引导概括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

 

2

 

在认识侧面积的基础上推导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通过比较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不同,得出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3

能灵活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可以设计例如“没底的帽子”等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

 

 

巩固内化

 

1

进一步认识圆柱侧面与其展开图的联系

可设计一组立体图形的展开图,让学生进行判断哪些是圆柱的展开图。

(如P15第3、4题)

 

 

2

巩固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公式。

可设计一组已知不同条件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题。

(P16第5、6题)

 

 

3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达到对知识的灵活应用。

可设计一些空心圆柱,只有一个底面或没有盖子的生活实例。

求它们的表面积。

 

总结

突出重点,回顾全课

回顾方法,强调知识的灵活应用。

实践反思

板书设计

 

课题

圆柱的体积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圆柱,经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以及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在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时,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它的转化过程实际上和圆转化成长方体求面积的方法相同。

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而且要让学生经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例5的编排中,教材首先从回顾旧知入手,引出圆柱体积的计算问题,再通过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让学生意识到新知可用旧知来解决的方法,渗透了转化的思想。

例6的编排是根据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旨在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两个例题后面的练习三意在巩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灵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1、运用迁移规律,借助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理解此过程。

2.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和容积,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建议

个性化设计

环节

层次

环节目标导向

问题设计导引

主体设计

(活动,组织,问题,练习编排)

调整意图

学习准备

1

回顾圆面积的推导过程,从转化的思想、方法上为推导圆柱的体积作铺垫。

设计有关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回顾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并课件演示。

2

回顾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为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铺垫。

回顾体积的含义。

回顾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1

通过计算装满水的圆柱的体积计算,初步渗透转化的思想。

设计如何求圆柱中水的体积,渗透转移的思想。

 

2

通过探索求密封圆柱形容器的体积,引导运用转化思想探究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通过想象、猜测,结合课件演示初步理解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3

感知圆柱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公式。

通过对圆柱及其转化后长方体的比较,进一步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4

进一步巩固圆柱体积的计算,解决生活中问题。

可设计一组计算圆柱体积的题以及生活中的相关实际问题。

 

 

巩固内化

 

1

巩固圆柱的计算方法。

可设计一组已知不同条件求圆柱体积的习题。

 

2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一些生活中问题解决。

总结

回顾方法,突出“转化”。

回顾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及探究过程。

实践反思

板书设计

课题

圆锥的认识

在认识圆锥之前,学生已经研究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特征,掌握了一些研究的方法。

本节课“圆锥的认识”内容包括:

圆锥的特征,各部分名称,测量圆锥的高,圆锥的形成。

教材先介绍几个圆锥形的实物和实物对应的几何图形,通过观察实物和模型,初步认识圆锥的一些特点,然后从圆锥的实物抽象出相应的几何图形,让学生对照模型和图形,认识圆锥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学习测量圆锥高的方法。

最后实验:

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轴,将直角三角形旋转一周,转出来的立体图形是圆锥。

教学重点:

让学生主动探究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圆锥的组成。

1、认识圆锥,圆锥的高和侧面,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能根据实验材料正确制作圆锥。

2、通过动手制作圆锥和测量圆锥的高,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3、经历观察、动手操作、提炼总结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建议

个性化设计

环节

层次

环节目标导向

问题设计导引

主体设计

(活动,组织,问题,练习编排)

调整意图

学习准备

1

唤醒旧知,为新知探究作准备。

设计有关立体图形及研究方法的问题

1

初步感知圆锥体、面的外部特征。

寻找生活原型并判断,观察实物尝试研究圆锥外部特征并适时抽象成模型。

2

认识圆锥的高,小结高的测量方法

借助生活经验,利用实物理解圆锥高的含义,通过交流掌握高的测量方法。

 

3

 

感知圆锥与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可设计动手操作由平面图形旋转形成圆锥的问题,在演示和交流中,体会由面形成体的过程

 

巩固内化

 

1

进一步巩固圆锥的特征

可设计圆锥的特征的填空、判断、选择练习

 

2

在比较中加深对圆柱和圆锥特征的理解

可设计圆柱和圆锥组成、展开图和特征对比练习

 

3

提升理性认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三角板旋转形成圆锥的多种情况的提高练习题,提高学生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

突出重点,回顾全课

回顾认知,总结方法

实践反思

板书设计

 

课题

圆锥的体积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认识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突出了探索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引导学生在倒水实验推导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推理、概括和抽象,自主发现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综合以上分析,本课教学重点:

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

正确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1、通过分小组倒水实验,自主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圆锥体积计算的简单问题。

2、通过想象、操作,培养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建议

个性化设计

环节

层次

环节目标导向

问题设计导引

主体设计

(活动,组织,问题,练习编排)

调整意图

学习准备

 

1

回顾旧知,为新知探究提供思想和方法铺垫。

设计有关立体图形体积计算和推导过程的整理复习

 

 

1

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新知欲望,重点指向“转化法”,引发猜测。

可借助教材中的情境,引发圆锥体积的探究欲望,做出圆锥体积与哪种图形有关的猜测。

 

2

操作验证。

设计表格,通过实践操作探求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关系

3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反馈交流实验结果,发现圆柱和圆锥体积关系在“等底等高“情况下的统一规律。

 

4

总结结论,概括公式。

用规范语言总结实验结果、概括提炼公式。

 

巩固内化

 

1

通过基本练习进一步巩固圆锥体积的计算

可设计等底等高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关系的填空、判断、选择的比较练习

 

2

综合应用,内化计算公式

设计综合性、开放性的解决问题练习,学以致用,巩固深化知识。

总结

突出重点,回顾全课

回顾方法,突出“转化”

实践反思

板书设计

 

课题

圆柱和圆锥的整理复习

本单元的主要复习内容:

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以及运用圆柱和圆锥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着重回顾和整理了本单元的两个重点内容:

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学生已经学习上述知识,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情境创设,对知识进行自主的整理和复习,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学以致用。

本课教学重点:

圆柱、圆锥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教学难点:

圆柱、圆锥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通过复习,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立体图形知识,能描述圆柱、圆锥的特征,能正确计算圆柱表面积和侧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通过对知识概括整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判断等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建议

个性化设计

环节

层次

环节目标导向

问题设计导引

主体设计

(活动,组织,问题,练习编排)

调整意图

引入复习

 

1

创设情境,引入复习

设计情境,引入立体图形,揭示课题。

 

 

1

回顾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回忆旧知,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知识

2

基础练习,简单应用

提供素材,自主提问并解决

3

综合应用,拓展延伸

可设计开放性练习

总结

突出重点,回顾全课

回顾梳理,做好评价

实践反思

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

比例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比的有关知识并掌握了一些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习比例的有关知识及其应用。

比例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绘制地图需要应用比例尺的知识。

比例的知识还是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基础。

另外通过对正比例与反比例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数量之间关系的认识,渗透函数思想,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与人教版大纲教材相比:

增加了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将实际尺寸放大的比例尺实例、综合运用比例尺及有关知识作图、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等教学内容。

与北师大、江苏版课标教材相比:

北师大课标教材没有安排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等教学内容;江苏版课标教材没有安排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

本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正反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是正反比例的判断及应用。

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4.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5.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6.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课题

比例的意义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比的有关知识并掌握了一些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习比例的有关知识及其应用。

比例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绘制地图需要应用比例尺的知识。

比例的知识还是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基础。

另外通过对正比例与反比例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数量之间关系的认识,渗透函数思想。

本小节主要内容有“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可以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