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彩色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41050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承天寺夜游彩色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记承天寺夜游彩色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记承天寺夜游彩色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记承天寺夜游彩色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记承天寺夜游彩色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记承天寺夜游彩色版.docx

《记承天寺夜游彩色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承天寺夜游彩色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记承天寺夜游彩色版.docx

记承天寺夜游彩色版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一、作者:

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

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填空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初冬月夜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1)贬谪的悲凉。

(2)人生的感慨。

(3)赏月的欣喜;(4)漫步的悠闲;

(5)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旷达心境。

5、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三、阅读思考:

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见第6题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

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

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5、品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正面描写月光,

“藻、荇交横”以“藻、荇”比喻竹柏影子,写月影清丽淡雅,侧面烘托月光之明亮。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6、文章最后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闲人”,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表现出复杂的感情: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旷达心境。

7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

  

(1)遂至承天寺   理由:

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2)怀民亦未寝   理由:

心境相同 欣赏趣味相同

  (3)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

关系密切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

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8、结合《水调歌头》、《记承天寺夜游》,谈谈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认识。

答:

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之理。

9、赏析“月色入户”:

运用拟人,使月光人格化。

月光似乎懂得作者的孤寂,悄悄闪进门里,与他作伴,写得有情有义。

10、月色之行(欣然起行)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答:

表达了诗人在寂寞的月夜里喜悦、兴奋的心理。

11、对月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怀?

答:

庭院月色皎洁、透明,正如作者光明、磊落的胸怀。

作者处于其中,得以摆脱被贬谪后的悲凉情绪,进入了透明、清澈的世界,表达了诗人光明磊落、旷达的胸襟。

12、最后一句的含义:

既惋惜无人赏月,更暗示世人大都醉心功名利禄,为俗务所累,无瑕及此,表达了作者超凡脱俗、淡泊宁静的情怀。

另外,还蕴含着一种微妙而复杂的感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旷达都包含其中。

《记承天寺夜游》补充题

1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寻张怀民”是由于“________”,作者的心理活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月色入户”,表达了作者宽广豁达的胸襟;“寻张怀民”是由于“念无与为乐者”,作者的心理活动是对自己宦海浮沉的悲凉、失意、惆怅和悲愤之情.

2文中表现喜悦和兴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它与解衣欲睡相照应。

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3文中“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4、“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

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5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B)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

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比较阅读

一、【甲】([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

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

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

在虎丘山顶。

④风铎:

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译文:

虎丘,在中秋之夜游人极多。

全城的士绅学子、妇孺歌姬皆会前往。

歌声乐声谈笑之声充斥于整个山林,如此竟夜不息。

于是乎,那壮丽的自然丘壑竟化为酒场,鱼龙混杂,实在可恨。

我于初十便到了郡中,当晚就游览了虎丘。

月色很美,游人也还不多,在风亭月榭之间,偶尔有一两队歌女吹笙点缀,并不扫兴。

但还是不如山林空寂之时,一人前往要如我意。

我曾经在秋夜坐在虎丘山顶的钓月矶上,天色昏暗,无人往来,只有佛塔的风铃之声与佛灯在静夜之中若隐若现。

还有就是今年春天,和无际一起拜访仲和到此。

半夜之时,月亮出来了,不见人影,我们盘膝坐于石台之上,既不饮酒,也不交谈,只静静地对坐着,便觉得悠然之心与周围之清景同在了。

我一生中造访虎丘,也就这两次见到了虎丘的本色。

我的朋友徐声远作诗云:

「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

」说的真对啊!

7.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月色人户木兰当户织

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时闻风铎隔簋竹,闻水声

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道不通,度已失期

8.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B.万钟于我何加焉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9.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10.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2分)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11.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

(2分)

答:

12.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

(2分)

答:

参考答案:

7.D8.A

9.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10.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11.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直接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

12.月色美好;幽静。

二、阅读甲乙两文,完成题。

(8分)

【甲】(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3分)

⑴念无与为乐者⑵余强饮三大白而别⑶相与步于中庭

2.下面两个句子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2分)

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完成下表。

(3分)

选文

时间

甲文

月景

闲情

乙文

更定

答案:

1.⑴考虑、想到⑵我⑶在

2.⑴空明清丽,疏影摇曳,似真似幻。

⑵冰花弥漫水天一色

3.夜(晚上、夜晚)雪景痴情

评分标准:

第20题3分,每空1分。

第21题2分,每小题1分,第⑴题答“空明清丽”,第⑵题答“水天一色”也可。

第22题3分,每空1分。

三、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做6-9题

【甲】(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⑴月色入户。

户:

⑵盖竹柏影也。

盖:

⑶止午、未、申三时。

止:

⑷其实湖光染翠之工。

工: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⑵安可为俗士道哉?

3.【甲】【乙】两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5分)

⑴写月语句

⑵描写方法

4.【甲】【乙】两文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

答案:

1.⑴窗户⑵原来⑶仅仅,只是⑷美妙

2.⑴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⑵怎么能讲给那些世俗的人听呢?

3.⑴⑴写月语句

【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乙】月影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⑵描写方法

【甲】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直接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

【乙】文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光的别样趣味。

4.【甲】文表现出作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旷达心境。

【乙】文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四、(甲)——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游记》

译文:

但杭州人游湖,限于午、未、申这三个时辰。

其实,湖光染绿、暮烟凝聚在山间的佳景都出现在旭日初升、夕阳还未落山之际,(有了它们)才把西湖浓媚的姿态发挥到了极点。

月景尤其难以用言语形容,花和柳的情态,山水的容颜和情意,另是一种趣味。

这种快乐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讲给那些俗人听呢?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

①月色入户。

户:

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

工: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

10.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分)

8、①门 评分:

每小题1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9、①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10.(甲)文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

【乙】文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光的别样趣味。

 

五(A)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B)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②。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

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⑥之。

经宿⑦方至,造门⑧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日:

“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选自《世说新语•任诞》)

[注释]①山阴:

今浙江绍兴。

②皎然:

洁白的样子。

③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

④戴安道:

戴逵,字安道。

⑤剡(shàn):

县名,今浙江嵊县。

⑥就:

拜访、访问。

⑦经宿:

一整夜。

⑧造门:

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

译文:

王子猷住在山的北面。

一天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醒来,推开卧室门,命仆人斟上酒。

看到四面皎洁的雪光,于是他感到神思彷徨,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怀念起戴安道。

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

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

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

“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什么一定要见戴逵呢?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4分)

(1)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

(3)相与步于中庭(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0、用现代汉语写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的意思。

21、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来描写月色。

请你写出一句他的其它作品中关于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或语句吗?

(4分)

22、两段文字都写了月色、月夜,请说说它们什么异同点?

(3分)

23、两段文字都是写的夜找好友,请比较他们的异同点?

(可从目的、原因、结果、情感、性格等方面考虑)(3分)

19、(2分)

(1)愉快地,高兴地

(2)想,思考考虑、想到

(3)共同,一起(4)只是

20、(2分)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水中各种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1、(2分)明月几时有,……;月有阴晴圆缺,……;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千里共婵娟。

22、(3分)两段文字都写出了月光的皎洁,运用了侧面描写;

(A)段描写的详尽些,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

(B)段描写的粗略些。

23、(3分)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那种旷达的胸襟,都是触景而想找自己好友;

目的和结果不同:

A段文字为了找好友一起游玩,找同乐者,最终找到了;

B段文字注重找的过程,是想念好友,最终没见到。

六、6、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

(1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7、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4分)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8.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

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3分)

答案:

7、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和光明磊落的胸怀.

8、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

(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

表现了作者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和光明磊落的胸怀.

9.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2分)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解释

(1)晓雾将歇()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翻译。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12.填空。

(8分)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4分)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的语句中。

答案9.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

(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3)睡觉(4)只是

11.

(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12.

(1)猿鸟乱鸣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月色(月夜)热爱自然,沉醉山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

5.(1分)概括:

庭中月色(或:

月色如水、月色空明)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2分)

6.旷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