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代礼仪探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40014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周代礼仪探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周代礼仪探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周代礼仪探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周代礼仪探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周代礼仪探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周代礼仪探究.docx

《中国周代礼仪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周代礼仪探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周代礼仪探究.docx

中国周代礼仪探究

一.题目

中国周代礼仪的探究

二.作者

组长:

组内成员:

三.课题的由来

通过本组成员的观察与体会,大家一致认为在这个礼制遭受重创的当代中国文化背景下在这个充斥着西方文化冲击与现代化情节的信息社会中,有必要重新拾起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并不要求身体力行,但一定要详细了解。

这样才能在各民族的文化潮流中不会随波逐流,人们也就不会被各式各样的现代细想或意识心态所干扰。

作为当代大学生,有责任也有义务研究本民族的礼仪文化,融进民族血液的思维传统,不是那么轻易就能立即洗去,转而全盘接受一种新的道德思维习惯。

四.课题的目、的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组嵯峨雄浑、高峰迭起的巨大山脉。

它自古就有“声明文物之邦”(声:

指语言、音乐;明:

指光彩,色彩,包括服装、绘画;文:

指文字、文体、文法、文学、文献;物:

指经人类加工过的物质)的盛誉,仅以其中文献一项而论,就浩如烟海,令人叹止。

但是,由于历史沧桑的冲击,岁月风雨的洗礼,这片文献浩海去却留下许许多多的秘史悬案,有如雾罩云漫,扑朔迷离。

这之中又尤以中国文化史上地位最显赫,最具影响力的《四书》、《五经》最为突出。

后来的学者对《四书》、《五经》的内容进行了总结,整理出了三部关于礼仪的书,分别是《周礼》、《仪礼》、礼记》。

“三礼”之中的《周礼》是搜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添附儒家政治理想,增减排比而成的汇编,记有冠、婚、丧、祭、饮、射、燕、聘、觐等具体仪式。

因为它所记均属于“士”之一阶层的礼仪,而没有天子、卿、大夫、诸侯之制,所以又称《士礼》。

而《礼记》是对《礼仪》的解释、说明与补充,侧重于阐明礼的作用与意义。

严格地讲,《仪礼》与《周礼》才是“经”,称“礼经”;而《礼记》仅是“记”|,并非“经”。

研究意义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我们的探究活动通过对《周礼》、《礼记》、《仪礼》的研究,进一步学习、探索中国周代的礼仪制度,来体会情景、情理对于反思历史文化的重要。

礼法是礼制与法律相结合的概念,礼就是制度或云典章制度,就是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

这之中,自然包含了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仪式与仪态。

在教化引导功能上,礼制是德治梦想的具体化,通过礼仪定式与礼制规范塑造人们的行为与思想。

礼是构造人羞耻之心的工具,有羞耻之心,人就学会了自我检讨,反躬自问,改变行为。

第二,我们的探究活动通过对周代礼仪制度的学习、探究,来感受礼仪的教化功能,探索中华民族礼仪传统对塑造行为、深化思想的作用。

五.人员分工

本组的探究任务是全面调查周代的各种礼仪,在图书馆查找各种文献及刊物,搜集一切有关的网络资源和图片,制作出完整而详细的演示文稿来辅助更多的人来学习我国古代的礼仪制度。

我们组的林治贵制作演示文稿、搜集图片;董利军、王琳查找各种图书及网络上的资料;撷兵兵负责活动记录;王艺晖整合资料并完成综合实践活动的报告。

六.研究的方法、步骤

本组的实践活动的研究方法是文献法,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总结周代礼仪的研究目的。

我们组的研究进度是:

第3—4周,确定课题;第5—6周,全组成员查找各类相关资料,制作演示文稿;第7周,撰写结题报告;第8周,结题。

七.研究的过程

(一)文献搜集:

查找有关周代礼仪的文献和文献中包含的信息内容。

(二)摘录信息:

从检索出的书籍和网络资料中摘取并记录与调查课题有关的信息,同时制作演示文稿。

(三)文献分析:

对所摘录的有关周代礼仪制度的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来了解其中所反映的外在内容及其本质、规律,以及作者和其有关的思想、感情、态度、和行为,说明调查研究课题的目的。

八.研究的结果

一、吉礼

1、事鬼敬神的方式

研究表明:

最早的礼是由祭祀鬼神活动衍化而来的。

那时,人类正处于原始社会末期至文明社会初期阶段。

在当时的人们看来,鬼神(包括天、地、祖先诸鬼神系列)的力量是无所不能的,但也与人一样,具有喜怒哀乐的情绪,有种种需要和要求。

所以在世的人就应该为它们准备好各种祭品,让它们的愿望得到满足,一但他们得到满足,即使是恶鬼,也能庇佑人们六畜平安,五谷丰登,万事顺利。

如不这样,它们就会不满,就会降祸于人。

即使是自己祖先的善鬼,也会根据后人对它们的态度,或赐福于子孙,或降祸于子孙,所以,必须向他们致以虔诚的敬意。

这样,最早的祭礼也就产生了。

这样的祭天祀鬼敬祖宗的祭礼经过夏、商、周三代长达两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一套颇为周密精致的祭祀仪式以及与之相应的宗教理论观念,即伸到观念和相应禁忌。

2、阴阳之道,无所不在

《礼记》的作者们在《老子》的启发下,运用“阴阳”之说这朴素的矛盾论和对立统一规律来说礼、论礼,来对国民进行关于礼制与等级制度的普及教育的。

《礼记·乐记》说:

地气上升,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

这大意讲,地气上升,天气下降,阴阳二气相摩擦,天地之气相激荡,雷霆鸣鼓,风雨以助,四时交替,日月照耀,这才使得世间万物兴盛起来。

凡礼都要遵循这样一条基本原则,这就是要体现天地差别,效法四季交替,这样才是合乎阴阳之道,顺应人情之理,这才能叫礼。

而对礼持批评态度的人,是由于他们根本不知道礼之所以会产生的原因何在。

《礼记·丧服四制》还说:

凡礼之大体,体天地,法四时,则阴阳,顺人情,故谓之礼。

訾之者,是不知礼之所由生。

3.五常之行,相生相克

五行原本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五种物质,即金、木、水、火、土。

古代思想家试图借此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

《礼记·礼运》中说;

故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四时为柄,以日、月为纪。

月以量,鬼神以为徒,五行以为质……五行以为质,故事可复也。

这是说,人是天地的心脏、五行的端绪,是食五种滋味、辨别五种声律、在五种色彩中产生出来的。

因此圣人制定原则,就必须以天地为根本,以阴阳为开头,以自然变化的规律为原则,以太阳、星星的运行来纪时。

按一年十二个月来纪事,以鬼神为依靠,以五行为根本……以五行为根本,遵循五行运行的规律,做事情也便会达到人们所期望的。

便会事事成功。

《礼记》还列举了许多事例,说明只要以五行为根本,遵循五行规律,便会事事成功的道理。

二、嘉礼

1、婚礼

据《仪礼·士昏礼》和《礼记·昏义》,旧时婚制“六礼”为纳彩、问名、纳吉、纳徵、请期和亲迎。

前五项为婚前礼,属于议婚、订婚的过渡性礼仪。

(1)纳采。

即男方家长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女方家同意议婚后,男方则备礼去女方家求婚。

周代以前,因社会地位不同,“纳采”的礼物也各不相同。

如公卿纳采用羊羔,大夫纳采用雁,士用雉,到西周时才改为一律用雁。

故纳采也叫“委禽”。

(2)问名。

即求婚后托请媒人携礼前往女家,问女方族姓名号及生年月日时辰。

(3)纳吉。

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式,即男方家问名后把女方庚帖与男方生辰在祖庙进行占卜,如得吉兆,便再准备雁礼去通知女方家;女家则设宴酬答。

经此仪式表明婚约已成。

(4)纳徴。

又称“纳币”、“大聘”、“过大礼”等。

即男方家向女方家送较重的聘礼的仪式,这时婚姻进入正式筹备阶段。

(5)请期。

即送完聘礼后,选择好迎娶的具体日期,征得女方同意。

(6)亲迎。

也称“迎亲”,属于正式婚礼,因此也是最隆重、最繁缛琐细的一环。

这是新郎亲往女方家将新娘迎来过程中举行的一系列礼仪活动。

(7)结婚仪式

①传袋,即男方家以袋铺地,当新娘经过后,这袋又被迅速传到前面铺上。

②同牢,即新郎新娘共食一块牲的肉,蕴含有夫妻互相亲爱之意。

③合卺,及新郎新娘各用一只瓜瓢喝酒。

瓜瓢用葫芦制成,两只瓜瓢刚好合成一整只葫芦。

因此,合卺含有男女和合的意思,后来演变为“交杯酒”。

④拜堂,及新郎新娘拜天地、拜高堂,再双方对拜。

⑤婚宴,即男家安排大宴宾客,祝贺新婚之喜。

(8)婚礼的时间

①农闲时节,化育之时。

头年九月至翌年二月,正值秋收至春节前后。

②干爽时节,马儿快跑。

古人讲究“同姓不婚”,尤以周代为甚。

那是订立婚约的男女双方一般居处较远,又因恐怕亲迎途中突生变故,所以迎聚必用马车。

③仲春时节,阴阳交接。

具体而言,古人多以仲春——二月为婚嫁时期。

迎娶新娘的时辰,古今南北亦无定制。

上古之时,婚聚多在黄昏或夜晚。

所谓“婚”,便是“昏时成礼”的意思。

2、冠礼

冠礼,是华夏民族嘉礼的一种,是古代中国汉族男性的成年礼。

冠礼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龄,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

成年礼(也称成丁礼)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年人举行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承认。

三、宾礼

1、跪拜礼

古人的跪拜礼节早就被《周礼》所记载并规定下来。

仅从这点来看,它的成型或完备最迟也是西周时期的事。

《周礼•春官•大祝》是这样说的:

“辨九拜:

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这“九拜”里面,以稽首、顿首、空首为正拜,是跪拜礼节内的最基本类型。

《周礼》要求人们辨识“九拜”,最要紧的就是掌握这三拜。

而后六拜则是由前三拜衍化出来的。

(1)礼中之重——稽首

东汉郑玄《周礼注》说:

“稽首,拜头至地也。

”林尹《周礼今注今释》进一步说,稽首就是“屈膝脆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手在膝前,头在手前。

”稽首是臣子对君王表示最虔诚时间最恭顺的大礼,因此要求跪拜于此时,头触地的时间要长久。

春秋以降,“稽首”除了用于臣拜君之礼外,也用在子拜父,郊祀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拜父母,宗庙拜祖、拜庙,学生拜师,臣下迎领圣旨的拜诏,到城隍庙求家人病愈的拜愿,对死去亲人的拜墓、拜坟等古人视为最隆重的大礼中。

(2)不卑不亢之礼——顿首

“顿首”,郑玄注为“拜头叩地也”。

林尹注释说:

“与稽首略同,惟头急邃叩于地而触其额。

”就是头触地后很快抬,即今所谓响头。

贾公彦《周礼正义》还说:

“顿首,平敌自相拜之拜”,就是说,顿首在周代属平辈之间的礼节。

以后下对上的敬礼也用顿首。

其使用场合包括官僚之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候、拜望、拜别、拜谒等。

(3)男子常拜礼——空首

至于“空首”,郑玄说:

“拜头至手,所谓拜手也。

”林尹注释说:

“男子之常拜,屈膝跪地,拱手于胸前与心平,俯头至手也。

”它与“稽首”、“顿首”的最大不同就是头不挨地。

(4)女子正礼——肃拜与女子拜

女子的正礼是“肃拜”。

所谓肃拜,郑玄《礼记注》说:

“拜低头也。

妇人以肃拜为正。

”妇人遇到喜事、好事,即使是遇到有国君赏赐,须答谢时,也都仅行低头这种肃拜礼。

(5)男子丧礼——振动、吉拜及凶拜

所谓“振动”,按郑玄注:

“以两手相击也”,是“战粟变动之拜”。

凌廷堪《礼记释例》说是凶丧拜而后踊。

踊指跳起脚来哭的动作。

所谓“吉拜”,郑玄注说:

“拜而后稽”。

就是说是先空首后顿首。

这种礼节,所以称“吉”,是说此礼相对凶拜要轻。

所谓“凶拜”,郑玄注说:

“稽而后拜,谓三年服者。

”这是先顿首后空首,是斩衰和齐衰三年(如子女为父母、妇人为丈夫、长子以及父为长子服丧三年)时的丧拜礼。

(6)三跪九叩

清代还有一种“三跪九叩”礼。

行次礼时,首先是刷刷地放下马蹄袖,再跪下,上身挺直,右手平伸举起至鬓角处,手心向前,然后放下,再举起再放下,如此再三为三跪;反复三次即为“三跪九叩”。

与此同时,还要高呼“吾皇万岁,万万岁……”

2、名号称谓习惯

称呼

几种情况

举例

直称姓名

自称厌称或自作介绍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于后谄

称对方的字号斋名谥号官名籍贯为官之地有时或几项兼称。

表示对别人的礼貌和尊敬。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

称对方为“公”“君”“吾子”

专门表示尊敬或表示近亲的称谓。

吾子淹久于弊邑。

庶子(小人)鲰生(浅陋无知的人)黔首(贱称百姓)

鄙视对方

唉!

庶子不足与谋

称对方为“卿”

早期古人对人的敬称,后多用君主对臣下的称呼

卿欲何往?

加“令”“仁”“贤”

表尊敬客气

贤弟仁兄令堂

各种年龄段的称呼:

序号

称呼

年龄

序号

称呼

年龄

1

襁褓

不满周岁

10

弱冠

男子二十

2

黄口

婴儿

11

而立之年

三十岁

3

孩提

二三岁

12

不惑之年

四十岁

4

始龀

七八岁

13

知天命之年

五十岁

5

垂髫

幼年

14

耳顺(花甲)

六十岁

6

总髻

  总角

幼年童年

15

古稀之年

七十岁

7

总发

  束发

童年少年

16

耄耋之年

八九十岁

8

豆蔻年华

女子十三四岁

17

期颐之年

百岁

9

及笄之年

十五岁(为成年)

 

 

 

3、宗法官制之谜

官制(即职官制度)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阶段与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官僚制度。

《周礼》可以说是关于职官制度的第一部专科辞典。

三族和九族。

(1)三族乃祖孙三代

《礼记·仲尼燕居》说:

“故三族和也。

”郑玄注曰:

“三族,父、子、孙也。

”《大戴礼记·保傅》说:

“三族辅之。

”卢辩注曰:

“三族,父族、母族、妻族也。

”今人钱剑夫认为(文载《文史知识》1984年第7期)第一种解释即郑玄注《礼记》“三代”(通常所说的“祖孙三代”)最当。

(2)九族是从高祖到玄孙的九代

至于九族,按新版《辞海》的归纳,主要有两种解释:

孔颖达《尚书正义》引夏侯、欧阳乐说,九族为父族四、母族三、贵族二。

班固《白虎通·宗族》从之。

杜预注“亲其九族”说:

“九族,谓外祖父,外祖母,从母子及妻父、妻母、姑之子,妹妹之子,女子之子,并己之同族,皆外亲有服而异族者也。

《古文尚书》说:

“上从高祖,下至玄孙,凡九,皆为同姓。

”新版《辞海》同意此说,认为九族是以自己为本位;直系亲上推至四世高祖,下推至四世玄孙。

新版《辞海》也认为,九族系指本身以上的父、祖、曾祖、高祖和以下的子、孙、曾孙、玄孙。

旧时的统治阶级立宗法、定丧服,都以此为准。

4、饮食之礼

(1)鼎食之礼

周朝是等级森严的法治社会。

在这个社会里,连饮食的种类,饮食规模以及饮食器皿的使用,都有等级区别,不得僭越。

《周礼·天官·膳夫》说;凡王之馈,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有百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

五日一举,鼎十有二物,皆有俎,以乐侑食,膳夫授祭,品尝食,王乃食。

卒食,以乐撤于适。

这段话是讲:

进献给君王的饮食,米饭用六谷,肉类用六牲,饮料有六种,各种菜有120样,珍贵美味8种,酱120瓮。

每天杀一次牲给君王作肴馔,早饭要有12鼎,其中牢鼎的牲(如牛、羊猪等)肉,必须盛在俎上。

此外还要乐队奏乐以利于君王进食。

进食前要先祭祀,膳夫捧牲肺供祭,而且他还要事先品尝每一样菜肴,没问题后君王方可食。

食毕,又奏乐,把吃剩的肴馔收到厨房里去。

(2)待客之礼

周代饮食礼仪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是待客之道,以尽地主之谊;当然,相对于作客而言,则含有一个如何尊重主人的问题。

《礼记·曲礼》上记载了一些琐细的要求,主要是为了取食的方便,予以划一,以使作客者不论到何家都能有所适从;否则各行其是,既使客人茫然而出洋相,更使主人难堪而丢脸面,

至于进食过程中的讲究就更多了。

《礼记·曲礼上》说,主客一起进食时,不要求吃饱(意即不要露出贪婪相),不要揉搓手。

不要用手抟饭来吃。

不要把自己已经抓取的饭再放回食器中去喝汤不要喝得满嘴淋漓,不要吃得啧啧作声,不要啃骨头,不要把已经拿起的鱼肉又放回盘碗里……等等。

(3)入席之礼

中国古代筵席实际上就是最原始的地毯,古人铺席以为坐,讲究席要铺得端正平直,即席的四边要与墙根平齐,以示齐整庄重。

周天子用席必须五重,公爵或诸侯三重,大夫两重。

为了防止将泥巴和尘土带入室内,入室时人人都要脱掉鞋子,然后通过筵再坐在席上。

坐时,让长辈、位高者坐在面朝门口的上座,以示尊重;或独居一个座位。

古人坐时两膝跪在席上,臀部坐在脚后跟上,坐时可以凭几。

几是长方形的,不高,类似于今天北方的炕几。

几通常是老年人凭倚的,所以古代常以几杖并举,作为养尊敬老的用具。

古人用案来进送食物。

案有长方形的,也有圆形的;前者四足,后者三足,可以放在地上,这就是食案。

食案形体不大,足很矮,所以《后汉书·梁鸿传》说梁鸿妻“举案齐眉”。

(4)饮酒之礼

《曲礼上》记载了陪同长辈喝酒时的礼仪:

伺饮于长者,酒进则起,拜授于尊所。

长者辞,少者反席而饮。

长者未举爵,少者不敢饮。

长者赐,少者、贱者不敢辞。

这就是说,陪同长辈喝酒,当长辈递酒给晚辈时,晚辈要起身到置放酒樽处去向长辈致拜礼,之后方可接酒。

但长辈一方则要对晚辈的拜礼表示不敢当,这样晚辈才能返回到席上去喝酒。

不过在长辈酒樽里的酒没有干完时,晚辈还不能喝酒。

长辈如果向晚辈或下人赐食物,后者不可推辞。

四、军礼

天子阅兵仪式。

以周礼同邦国,意思是说对于那些桀骜不驯的诸侯要用军礼促使其服从,从而达到邦国合同的目的。

《礼仪·月令》说,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这指的是周代最初的校阅制度,后代据以制定了“大阅之礼”中国历史上的阅兵。

(古代称为“大阅”、“大搜”,或“观兵”)“大阅”是一项检阅武装力量的极其隆重的军事仪式,是宣扬国威、军威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一项振奋国人,鼓舞士气,检阅战略,提高战斗力的军事活动。

在古代阅兵前,受阅部队列好阵形,国君或军队统帅在受阅部队阵前还要展示自己的本领,例如,用弓箭射杀禽兽,有的还要进行战阵演练。

其主要目的就是树立威信,震慑诸侯,以利维护封建统治,所以古人有“观兵以威诸侯”之说。

“观兵”说最早记载,是公元前21世纪周武王伐纣时的“孟津观兵”,《史记·周本记》载:

“九年,武王上祭于,东观兵,至于孟津。

诸侯不期而会,孟津者八百诸侯。

”这是一次天下反商诸侯声势浩大的大检阅。

五、凶礼

1、棺梓制度

作为上古社会延续长久的等级之一种的棺梓制度,在古代至秦于完善和鼎盛。

据《礼记》之《檀弓》和《丧大记》记载,周代制度规定:

天子之棺4重、诸公3重、诸侯双重、大夫1重、士不重。

“棺,关也,所以掩尸。

”按“礼记”所说,天子之棺,意思是天子所用除贴身的内棺外,外面还套有4重外棺,总共5层。

每一层棺都有特殊的名称。

最外一层叫大棺,第二层叫属,这两层棺用梓木制作,因此又统称梓棺或梓官。

第三层叫杝(yí),用椴木制作,第4、5层为水牛皮和犀牛皮制成的革棺。

诸公以下由内至外递减,到士这一阶层,就只有一层大棺,不得用复棺了。

2、饭含之礼

饭含,亦称口含,饭玉、含口、含殓,即将米、贝、玉、珠等物置于口中,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丧葬习俗。

按古籍记载,这是因为怕人死后在阴间饿着,所以在对尸体进行处理时先要“楔齿”,然后在死者口中放置珠、玉、米、贝等物,以示死后口不常虚。

九、研究反思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组的全员亲身参与。

我们首先选出了回归学生生活的课题,研究古代的礼仪文化。

并制定了详细的活动计划,接着做出了细致的分工,每名组员都各司其职。

在实践中,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实践的方式也是多样的。

实践并不仅仅让我们学会文献摘录这种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营造出了实践情境,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特别是能够面对生活世界里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地去探索、发现、体验、重演、交往、亲力亲为,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

我们的实践活动的创新点是:

第一,制作的幻灯片一图片的形式直观的反映了古代跪拜礼的行礼动作;第二,全面而系统的总结出了春秋五礼;第三,我们组的活动幻灯片可以作为国学的学习课件。

但是也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说组内成员配合不够默契,在活动的开始阶段出现意见分歧;还有是幻灯片制作的不够精美,所插图片虽说是古代礼仪动作,但还是现代人拍的,不够真实;整个活动过程只采用了文献法研究,没有更多的研究方法,缺少“实践”过程,造成研究成果单一。

对于我所做的课题,让我更加了解了中国周代的礼仪传统,让自己的知识得以进一步提升,同时通过实际操作过程,考验了自己的检索信息能力和合作能力。

通过学习和应用课题的演示幻灯片,也使我们对与古代礼仪相关的知识有了一个全面而且系统的认识,如:

礼仪的起源、礼仪的教化作用、春秋五礼的具体内容、跪拜礼的行礼动作。

 

参考文献:

[1]《“三礼”之谜》(《仪礼》、《周礼》、《礼记》)谢芳林著四川教育出版社

[2]《礼不远人》李宝臣著中华书局

[3]《礼仪与歌诗:

<诗经·大雅>研究》黄松毅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4]《图说礼仪》王金玲王艳府著重庆出版社

[5]《中国古代礼仪文明》彭琳著中华书局

 

综合实践活动

结题报告

 

题目:

中国周代礼仪的探究

系(部):

班级:

专业:

组内成员:

指导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