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通论二十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39212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4.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汉语通论二十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古汉语通论二十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古汉语通论二十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古汉语通论二十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古汉语通论二十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汉语通论二十二.docx

《古汉语通论二十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汉语通论二十二.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汉语通论二十二.docx

古汉语通论二十二

古汉语通论(二十二)

  古代文化常识(四)

  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

  

(一)宫室

  《尔雅·释宫》:

"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宫和室是同义词。

区别开来说,宫是总名,指整所房子,外面有围墙包着,室只是其中的一个居住单位(注:

上古宗庙也称宫室,这里不讨论。

)。

  上古时代,宫指一般的房屋住宅,无贵贱之分。

所以《孟子·滕文公上》说:

"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

"(注:

见本书第一册303页。

)秦汉以后,只有王者所居才称为宫。

  古代宫室一般向南。

主要建筑物的内部空间分为堂、室、房。

前部份是堂,通常是行吉凶大礼的地方,不住人。

堂的后面是室,住人。

室的东西两侧是东房和西房。

整幢房子是建筑在一个高出地面的台基上的,所以堂前有阶。

要进入堂屋必须升阶,所以古人常说"升堂"。

《论语·先进》:

"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

  上古堂前没有门,堂上东西有两根楹柱。

堂东西两壁的墙叫序,堂内靠近序的地方也就称为东序、西序。

堂后有墙和室房隔开,室和房各有户和堂相通。

古书上所说的户通常指室的户。

东房后部有阶通往后庭。

  室户偏东。

户西相应的位置有一个窗口叫牖。

《论语·雍也》说: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

"室还有一个朝北的窗口叫向,《说文》说:

"向,北出牖也。

"《诗经·豳风·七月》说:

"塞向墐户。

"(注:

见本书第二册494页。

  古人席地而坐。

堂上的坐位以室的户牖之间朝南的方向为尊,所以古书上常说"南面"。

室内的坐位则以朝东的方向为尊。

《史记·项羽本记》说:

"项王、项伯东向坐。

"又《魏其武安侯列传》说,田蚡"尝召客饮,坐其兄盖侯南乡,自坐东乡,以为汉相尊,不可以兄故私桡"(注:

见本册731页。

),可见汉代还是这种习俗。

  汉代文献上常常提到阁和厢,这是堂的东西两侧和堂毗连平行的房子,和后世阁厢的概念不尽相同。

上文说,堂东西有墙叫序。

序外东西各有一个小夹室,叫东夹、西夹,这就是阁(注:

汉代阁又指小门。

)。

东夹、西夹前面的空间叫东堂、西堂,这就是厢。

阁和厢有户相通,厢前也有阶。

乐府诗《鸡鸣》篇:

"鸣声何啾啾,闻我殿东厢。

"东厢就是东堂,殿就是前面所说的堂屋。

《说文》说:

"堂,殿也",秦汉以前叫堂不叫殿,汉代虽叫殿,但不限於帝王受朝理事的处所,后来殿才专用於宫廷和庙宇里的主要建筑。

  以上所说的大致可以代表上古宫室主体建筑的基本法式。

当然,从帝王宫殿到小康之家,宫室的丰俭崇卑是各不相同的,历代宫室制度也有变化发展,这里不能一一叙述。

  汉代帝王宫殿和将相之家还有廊庑。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说,孝景帝拜窦婴为大将军,赐金千斤,窦婴把所赐金"陈之廊庑下"。

颜师古说:

"廊,堂下周屋也",《说文》说:

"庑,堂下周屋",廊庑似乎没有多少分别(注:

颜师古说,"庑,门屋也"。

王先谦认为"庑是廊下之屋,而廊但是东西厢之上有周檐、下无墙壁者,盖今所谓游廊,《说文》新附以为东西序,是也。

"此说不同。

)。

一般人家大约是没有廊庑的。

  台榭观阙都是统治者的建筑。

台高而平,便於了望。

榭是台上的木构建筑,特点是只有楹柱没有墙壁。

观是宗庙或宫廷大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两观之间有一个豁口,所以叫做阙。

汉宫中有白虎观,这种观却是独立的建筑物,至於道教的庙宇叫观,更是后起的意义了。

  附带说一说,先秦文献很少看见楼字。

《孟子·告子下》:

"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楼",赵歧注:

"岑楼,山之锐岭者",据此则不是楼房的楼。

《说文》:

"楼,重屋也",又:

"层,重屋也",《考工记》上也讲到"殷人重屋",重屋指的是复屋(栋上加栋),而复屋是不可以住人的(段玉裁说)。

可能战国晚期出现了楼房,汉代显然有楼房了,而且不止两层。

  穷人的房子正好是一个鲜明的对比。

他们的住房是筚门圭窦,瓮牖绳枢。

宫室制度在阶级社会里是有阶级性的。

  我国建筑有悠久的历史。

古代劳动人民和匠师们在不断地改进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

根据田野考古报告,我们知道殷代一般住房是在地面上挖一个地穴,穴周加培低墙,然后立柱盖顶,出入口有斜坡或土阶。

这种形式的住房,考古工作者认为就是。

《诗经·大雅·绵》说:

"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复就是字的假借。

帝王的宫室是建筑在地面上的,现在还看到当时的基础。

基是夯土而成的台基或地基,础是柱子底部的垫石。

后世建筑一直很讲究基础。

  殷代遗址至今还没有发现瓦,屋顶大概是茅草盖的。

据推测至迟周初已发明瓦,但是大多数的房子仍然是茅草屋,所以古人说"茅茨土阶"、"茅茨不翦"。

《诗经·豳风·七月》说:

"书尔于茅,宵尔索綯。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注:

见本书第二册495页。

)"可见瓦屋是挨不着农民住的。

  砖的发明比瓦要晚些。

战国遗址发现过空心砖,那是用於墓中的。

但是《诗经·陈风·防有鹊巢》已经说"中唐有甓",唐指堂涂,是堂下通过中庭通往前门去的一条路,甓,旧说是瓴甋(一作令适),也就是砖(注:

晋代陶侃有运甓的故事,也是指运砖。

)。

但是用砖砌墙是比较后起的事。

  古人筑墙很早就运用版筑技术。

《孟子·告子下》:

"传说举於版筑之间",所谓版筑是说筑土墙用两块木板相夹,两版中间的宽度等於墙的厚度,板外用木柱衬住,装满泥土,用杵捣紧,筑毕拆除木柱木板,就成了一座墙了。

版筑技术在古代建筑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直到现在有的地方还用这种筑墙技术。

后来又用土坯砌墙,土坯叫做墼(jí)(注:

墼和砖在很多方面相近,所以东汉时也有称砖为墼的,不少汉砖上面有墼字。

)。

  斗拱是我国古代高级木结构建筑里的重要构件,同时有装饰的作用。

《论语·公冶长》说臧文仲"山节藻棁(zhuó)",旧说棁是梁上短柱,节就是斗拱。

我们从战国铜器图案上可以见到类似斗拱的结构构件。

  关於古代宫室,我们就说到这里。

  

(二)车马

  古书上常见车马并举。

例如《诗经·唐风·山有枢》说:

"子有车马,弗驰弗驱",《论语·公冶长》说: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注:

见本书第一册180页。

)。

战国以前,车马是相连的。

一般地说,没有无马的车(注:

当然,马车之外还有牛车等。

),也没有无车的马。

因此,古人所谓御车也就是御马,所谓乘马也就是乘车。

《论语·雍也》:

"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这是说乘肥马驾的车。

古代驾二马为骈,驾三马为骖,驾四马为驷。

《论语·季氏》:

"齐景公有马千驷",这不在於说他有四千匹马,而在於说他有一千乘车。

  古人说"服牛乘马",可见马车之外还有牛车。

马车古名小车,是供贵族出行和作战用的;牛车古名大车,一般只用来载运货物。

  古代马车的车厢叫舆,这是乘人的部份(注:

所以后世轿子也叫肩舆。

)。

舆的前面和两旁以木板为屏蔽,乘车的人从舆的后面上车(注:

此据古书所记。

近来考古发掘,知道上古车舆有的是方形,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六角形,有的周围是高起的栏干,后面留有缺口,以便乘者升降。

)。

《论语·乡党》说:

孔子"升车必正立执绥",绥是车上的绳子,供人上车时拉手用的。

  古人乘车是站在车舆里的,叫做"立乘"(注:

但是"妇人不立乘",见《礼记·曲礼上》。

)。

舆两旁的木板可以倚靠身体,叫做輢。

舆前部的横木可以凭倚扶手,叫做式(轼)。

古人在行车途中用扶式俯首的姿势表示敬礼,这种致敬的动作也叫做式(注:

但是"兵车不式",见《礼记·曲礼上》。

)。

所以《檀弓》说:

"夫子式而听之。

"(注:

见本书第一册207页。

)一般车舆上有活动装置的车盖,主要是用来遮雨的,像一把大伞。

  车轮的边框叫辋(wǎng),车轮中心有孔的圆木叫毂(孔是穿轴的),辋和毂成为两个同心圆。

《老子》说:

"三十辐,共一毂"(注:

见本书第二册373页。

),辐是一根一根的木条,一端接辋,一端接毂。

四周的辐条都向车毂集中,叫做"辐辏",后来辐辏引申为从各方聚集的意思。

《汉书·叔孙通传》说:

"四方辐辏。

"

  车轴是一根横梁,上面驾着车舆,两端套上车轮。

轴的两端露在毂外,上面插着一个三四寸长的销子,叫做辖(又写作、鎋),不让车轮外脱。

辖是个很重要的零件,所以《淮南子》上提到"夫车之能转千里所者,其要在三寸辖"。

后来引申为管辖的意思。

露在毂外的车轴末端,古代有特定的名称叫(wèi又写作轊),又叫轨。

《诗经·邶风·匏有苦叶》说:

"济盈不濡轨",古人常乘车渡水,这是说济水虽满并没有湿到车轴头,意思是水位不到半轮高。

轨的另一个意义是指一车两轮之间的距离,引申为两轮在泥道上碾出来的痕迹,又叫做辙。

《礼记·中庸》所谓"今天下车同轨",并不是有人把天下的车辙大小都规定下来,而是规定了车子的统一尺寸,车轮的轨辙就自然一致了。

  附带说一说轫(rèn)。

轫不是车子的组成部份,而是阻止车轮转动的一块木头。

行车时先要把轫移开,所以启程称为"发轫"。

引申开来,事情的开端也叫"发轫"。

  辕是驾车用的车杠,后端和车轴相连。

辕和辀是同义词。

区别开来说,夹在牲畜两旁的两根直木叫辕,适用於大车;驾在当中的单根曲木叫辀,适用於小车(注:

此据古书所记。

近来考古发掘,知道上古乘人的马车多为独辕直木。

又,汉代乘人的车,种类复杂化,车辕成双,驾车的马以一匹为常,这里不细说。

)。

所以《左传隐公十一年》说:

"公孙阏与颍考叔争车,颍考叔挟辀以走。

"

  车辕前端驾在牲口脖子上的横木叫做轭。

轭和衡是同义词。

区别开来说,轭用於大车,衡用於小车。

所以《论语·卫灵公》说:

"在舆则见其倚於衡也。

"

  车辕前端插上销子和轭相连,叫做輗。

輗和軏是同义词。

区别开来说,輗用於大车,軏用於小车。

所以《论语·为政》说: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注:

见本书第一册178页。

  古人乘车尚左(以左方为尊),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

陪乘叫做骖乘,又叫车右。

所以《左传·宣公二年》说:

"其右提弥明知之。

"(注:

见本书第一册28页。

)兵车情况不同。

主帅居中自掌旗鼓,御者在左,另有一人在右保护主帅,叫做车右。

一般兵车则是御者居中,左边甲士一人持弓,右边甲士一人持矛。

  驾车的马如果是三匹或四匹,则有骖服之分。

两旁的马叫骖,中间的马叫服。

一说服之左曰骖,右曰騑。

笼统地说,则骖和騑是同义词。

所以《楚辞·九章·国殇》说:

"左骖殪兮右刃伤。

"(注:

见本书第二册560页。

)王勃《滕王阁序》说:

"俨骖騑於上路。

"(注:

见本书本册1171页。

  古代贵族的车马还有若干装饰附件,不一一叙述。

  上文说过,战国以前马是专为拉车用的。

《左傅·昭公二十五年》:

"左师展将以公乘马而归。

"孔疏:

"古者服牛乘马,马以驾车,不单骑也。

至六国之时始有单骑,苏秦所云'车千乘,骑万匹'是也。

"但是孔疏又引刘炫的话,以为左师展"欲共公单骑而归",这是"骑马之渐"(开端)。

我们认为春秋时代可能有骑马的事,但那只是极个别的情况。

到了战国时代,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才从匈奴学来了骑马。

后来骑马之风才渐渐盛起来的。

(三)饮食

  上古的粮食作物有所谓五谷、六谷和百谷。

按照一般的说法,五谷是稷、黍、麦、菽、麻;六谷是稻、稷、黍、麦、菽、麻。

六谷比起五谷来只多了一种稻,这显然是因为水稻本是南方作物,后来才传到北方来的(注:

五谷还有别的说法,例如《孟子·滕文公上》:

"树艺五谷",赵歧注:

"五谷为稻黍稷麦菽。

"本书第一册202页即依此注。

六谷也有别的说法,这里不列举。

)。

至於百谷,不是说上古真有那么多的粮食品种,而是多种谷物的意思。

  稷是小米,又叫谷子(注:

有人说稷和黍是一类,黍的籽粒黄色,有黏性;稷的籽粒白色,没有黏性。

)。

稷在古代很长一段时期内是最重要的粮食。

古人以稷代表谷神,和社神(土神)合称为社稷,并以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由此可见稷在上古的重要性。

  黍是现代北方所说的黍子,又叫黄米。

《诗经》里常见黍稷连称,可见黍在上古也很重要。

上古时代,黍被认为比较好吃的粮食,所以《论语·微子》说:

"杀鸡为黍而食之。

"(注:

见本书第一册202页。

  麦有大麦小麦之分。

古代大麦叫,又名来牟。

  菽就是豆。

上古只称菽,汉以后叫豆。

  麻指大麻子,古代也供食用,后世还有吃麻粥的。

《诗经·豳风·七月》:

"九月叔苴",苴就是麻子。

麻不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古代以丝麻或桑麻并称,那是指大麻的纤维。

  现在说一说谷禾粟梁。

  谷是百谷的总称。

禾本来专指稷,后来逐渐变为一般粮食作物的通称。

粟本来是禾黍的籽粒,后来也用作粮食的通称。

梁是稷的良种。

古人常以稻粱并称,认为这两种谷物好吃;又以膏粱或粱肉并称,认为是精美的膳食。

  粮食炒成乾粮叫糗,也叫餱粮。

《诗经·大雅·公刘》:

"乃里餱粮。

"(注:

见本书第二册500页。

)粮字本身也指的是乾粮,行军或旅行时才吃粮。

所以《庄子·逍遥游》说:

"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注:

见本书第二册377页。

  古人以牛羊豕为三牲。

祭祀时三牲齐全叫太牢;只用羊豕不用牛叫少牢。

牛最珍贵,只有统治阶级吃得起,比较普遍的肉食是羊肉,所以美(美味)羞(馐)等字从羊,羹字从羔从美。

古人也吃狗肉,并有以屠狗为职业的,汉代樊哙还"以屠狗为事"。

《汉书·樊哙传》颜师古注:

"时人食狗,亦与羊豕同,故哙专屠以卖。

"可见唐人已经不吃狗了。

  上古乾肉叫脯(fǔ),叫修,肉酱叫醢(hǎi)。

本来醢有多种:

醓(tǎn)醢(肉酱)外,还有鱼醢、蜃醢(蛤蜊酱)等。

但一般所谓醢则指肉酱而言。

上古已有醋,叫做醯(xī)。

有了醯,就可制成酸菜、泡菜,叫做葅(jū)。

细切的瓜菜做成的叫齑(jī)。

腌肉腌鱼也叫菹,所以有鹿菹、鱼菹等。

在这个意义上,菹与醢相近。

  除了乾肉(脯)和肉酱(醢)以外,上古还吃羹。

据说有两种羹,一种是不调五味不和菜蔬的纯肉汁,这是饮的。

《左传桓公二年》:

"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所谓"大(太)羹",就是这种羹。

另一种是肉羹,把肉放进烹饪器里,加上五味煮烂。

所谓五味,据说是醯、醢、盐、梅和一种菜。

这菜可以是葵,可以是葱,可以是韭。

另一说牛羹用藿,羊羹用苦(苦菜),豕羹用薇。

《尚书·说命》:

"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可见咸与酸是羹的主要的味道。

《孟子》所谓"一箪食,一豆羹",大概就是这种羹。

《左传·隐公元年》载郑庄公赐颍考叔食,颍考叔"食舍肉。

公问之。

对曰: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请以遗之'。

"(注:

见本书第一册11页。

)大概也是这一类的肉羹。

  上古家禽有鸡、鹅、鸭。

鹅又叫做雁(有野雁,有舒雁,舒雁就是鹅)。

鸭字是后起的字,战国时代叫做鹜,所以《楚辞·卜居》说:

"将与鸡鹜争食乎?

"(注:

见本书第二册567页。

)鸭又叫做舒凫,和野凫(野鸭)区别开来。

  上古人们所吃的糖只是麦芽糖之类,叫做饴。

饴加上糯米粉(馓),可以熬成饧(xíng)。

饴是软的,饧是硬的。

饧是古糖字(饧,古音唐)。

但当时的糖并不是后代的沙糖。

沙糖(甘蔗糖)不是中原所旧有。

白沙糖叫做石蜜,也是外国进贡的东西。

一般人所吃的饴或饧是麦芽糖。

宋初宋祁《寒食》诗:

"箫声吹暖卖饧天",卖的就是麦芽糖。

  古人很早就知道酿酒。

殷人好酒是有名的,出土的觚爵等酒器之多,可以说明当时饮酒之盛。

不过古代一般所谓酒都是以黍为糜(煮烂的黍),加上曲糵(酒母)酿成的,不是烧酒。

烧酒是后起的。

  茶是我国主要的特产之一。

《尔雅·释木》:

"檟,苦荼。

"茶荼本是同一个字。

但是上古没有关於饮茶的记载。

王褒《僮约》里说到"烹茶"、"买茶",可见茶在汉代某些地区不但是一种饮料,而且是一种商品。

《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载,孙皓密赐韦曜茶荈以当酒(注:

韦曜就是韦昭,史为避晋文帝讳改。

《尔雅》郭注:

"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chuǎn)"。

),《续博物志》说南人好饮茶,大概饮茶的风气是从江南传开的。

南北朝时饮茶风气渐盛。

唐宋以后,茶更成为一般文人的饮料了。

  古代汉族不吃乳类的饮料和食品。

《史记·匈奴列传》:

"得汉食物皆去之,以示不如湩(dòng)酪之便美也。

"湛湩是牛马乳;酪有乾湿两种,乾酪就是今天所谓乾酪,湿酪大概就是酸奶。

依《史记》看来,饮食乳酪都不是汉族的习惯。

酥油古称为酥。

本来也是胡人的食品,所以唐玄宗嘲安禄山说:

"堪笑胡儿但识酥。

"醍醐是上等的乳酪,依《涅盘经》说,牛乳成酪,酪成生酥,生酥成熟酥,熟酥成醍醐,醍醐是最上品。

凡此都可证明,饮食乳类的习惯是从少数民族传来的。

韩愈《初春小雨》诗:

"天街小雨润如酥",可见唐时汉人已逐渐习惯於酥酪了。

(四)衣饰

  衣有广狭二义。

广义的衣指一切蔽体的织品,包括头衣、胫衣、足衣等。

狭义的衣指身上所穿的;当衣和裳并举的时候,就只指上衣而言。

下面分别叙述。

  上古的头衣主要有冠冕弁三种。

  冠是贵族男子所戴的"帽子",但是它的样式和用途与后世所谓的帽子不同。

《说文》说:

"冠,絭也,所以絭发。

"(絭juàn,束缚。

)古人蓄长发(注:

《左传哀公七年》说吴人"断发文身",《左传哀公十一年》说"吴发短",《史记·越世家》也说越人"文身断发",可剪短头发在上古被认为是所谓"蛮夷"的风俗。

至於剃光头,那是一种相当重的刑罚,叫做髡。

),用发笄绾住发髻后再用冠束住。

据说早先的冠只有冠梁,冠梁不很宽,有褶子,两端连在冠圈上,戴起来冠梁像一根弧形的带子,从前到后覆在头发上。

由此可以想见,上古的冠并不像后世的帽子那样把头顶全部盖住。

冠圈两旁有缨,这是两根小丝带,可以在颔下打结。

《史记·滑稽列传》记载:

"淳于髠仰天大笑,冠缨索绝。

"缨和緌(ruí)是同义词。

区别开来说,緌是结余下垂的部分,有装饰的作用。

  古代冠不止一种,质料和颜色也不尽相同。

秦汉以后,冠梁逐渐加宽,和冠圈连成覆杯的样子。

冠的名目和形制也愈益复杂化了。

  冠又是冕和弁的总名。

冕,黑色,是一种最尊贵的礼冠。

最初天子诸侯大夫在祭祀时都戴冕,所以后来有"冠冕堂皇"这个成语。

"冠冕"又可以用作仕宦的代称,它又被用来比喻"居於首位"。

冕的形制和一般的冠不同。

冕上面是一幅长方形的版,叫延(延),下面戴在头上。

延的前沿挂着一串串的小圆玉,叫做旒。

据说天子十二旒(注:

一说皇帝的冕前后各有十二旒。

),诸侯以下旒数各有等差。

后来只有帝王可以戴冕,所以"冕旒"可以用作帝王的代称。

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万国衣冠拜冕旒。

"

  弁也是一种比较尊贵的冠,有爵弁,有皮弁。

爵弁据说就是没有旒的冕。

皮弁是用白鹿皮做的,尖顶,类似后世的瓜皮帽。

鹿皮各个缝合的地方,缀有一行行闪闪发光的小玉石,看上去像星星一样,所以《诗经·卫风·淇奥》说:

"会弁如星。

"

  冕弁加在发髻上时都要横插一根较长的笄(不同於发笄),笄穿过发髻,把冕弁别在髻上。

然后在笄的一端系上一根小丝带,从颔下绕过,再系到笄的另一端。

这根带子不叫缨而叫紘(hóng),此外,笄的两端各用一条名叫紞(dǎn)的丝绳垂下一颗玉来,名叫瑱(zhèn)。

因为两瑱正当左右两耳,所以一名充耳,又叫塞耳。

《诗经·卫风·淇奥》说:

"充耳琇莹",就是指瑱说的。

  附带说一说,古时贵族才能戴冠乘车,车有车盖,所以古人以"冠盖"为贵人的代称。

"冠盖"又指仕宦的冠服和车盖,所以也用作仕宦的代称。

  庶人的头衣和统治阶级不同。

他们不但没有财力制置冠弁,而且统治阶级还不让他们有戴冠弁的权利。

《释名·释首饰》:

"士冠,庶人巾。

"可见庶人只能戴巾。

《玉篇》:

"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后人著之于头。

"可见庶人的巾大约就是劳动时擦汗的布,一物两用,也可以当作帽子裹在头上。

直到汉代,头巾仍用于庶人和隐士。

  帻(zé),就是包发的巾。

蔡邕《独断》:

"帻者,古之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所服也。

"庶人的帻是黑色或青色的,庶人既不许戴冠,只许戴巾帻,在头衣的制度上就有深刻的阶级内容。

所以秦称人民为黔首(黔,黑色),汉称仆隶为苍头(苍,青色),都是从头衣上区别的(依陶宗仪《辍耕录》说)。

  帻有压发定冠的作用,所以后来贵族也戴帻,那是帻上再加冠。

这种帻,前面高些,后面低些,中间露出头发。

现在戏台上王侯将相冠下也都有帻,免冠后就露出帻来了。

此外还有一种比较正式的帻,即帻之有屋(帽顶)者。

戴这种帻可以不再戴冠。

帻本覆额,戴帻而露出前额,古人叫做岸帻(岸是显露的意思),这表示洒脱不拘礼节。

《晋书·谢奕传》:

"岸帻笑咏,无异常日。

"

  帽,据说是没有冠冕以前的头衣,《荀子·哀公》篇:

"哀公问舜冠於孔子","孔子对曰:

古之王者有务而拘领者矣",杨倞注:

"务读为冒",意思是说务就是帽。

《说文》说,是小儿及蛮夷的头衣,是古帽字。

但是上古文献中很少谈及帽。

魏晋以前汉人所戴的帽只是一种便帽,《世说新语·任诞》篇说,谢尚"脱帻著帽","酣饮於桓子野家",可见当时的帽还是一种便帽。

后来帽成为正式的头衣,杜甫《饮中八仙歌》说,张旭"脱帽露顶王公前",脱帽没有礼貌,可见戴帽就有礼貌了。

  上文说过,古代衣裳并举时,衣只指上衣。

下衣叫做裳。

《诗经·邶风·绿衣》说:

"绿衣黄裳",《诗经·齐风·东方未明》说:

"颠倒衣裳。

"但是裳并不是裤而是裙(注:

古代男女都著裙,见下文。

)。

《说文》说:

"常(裳),下裙(裙)也。

"衣裳连在一起的叫做深衣。

  古人衣襟向右掩(右衽)用绦系结,然后在腰间束带。

《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注:

见本书第一册194页。

),可见在衽不是中原的习俗(注:

上古敛死者才左衽。

)。

带有两种:

一种是丝织的大带,一种是皮做的革带。

大带是用来束衣的,叫做绅,绅又特指束余下垂的部分。

古人常说"?

绅",意思是把上朝时所执的手版(笏)插在带间(注:

笏是古代君臣朝见时所执的狭长的板子,用玉、象牙或竹子制的,用来指画或在上面记事。

?

绅又作缙绅,荐绅。

《史记·五帝本纪》:

"荐绅先生难言之。

")。

这样,"?

绅"就成了仕宦的代称,而"绅士"的意义也由此发展而来。

革带叫做鞶(pán),这是用来悬佩玉饰等物的。

古人非常珍视玉。

玉器不但用於祭祀、外交和社交等方面,而且用於服饰。

《礼记·裨濉匪担骸肮胖颖嘏逵瘛保炙担骸熬游薰剩癫蝗ド怼保杉逵袷枪笞搴芸粗氐囊率巍>菟道穹辛教紫嗤呐逵瘢淖笥腋髋逡惶住C刻着逵穸加盟可盗拧I隙耸且幻痘⌒蔚挠窠戌瘢ê猓竦牧蕉烁餍乓幻栋朐残蔚挠窠需屑渥河辛狡瘢凶鲨⒑同r(yǔ),两璜之间悬着一枚玉叫做冲牙。

走起路来冲牙和两璜相触,发出铿锵悦耳的声音。

《诗经·郑风·女曰鸡鸣》说:

"杂佩以赠之",据旧注,"杂佩"就是这套佩玉。

此外,古书上还常常谈到佩环、佩玦(玦jué是有缺口的佩环)。

妇女也有环佩。

  裘和袍是御寒的衣服。

《诗经·桧风·羔裘》说:

"羔裘如膏,日出有曜",《诗经·小雅·都人士》说:

"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可见古人穿裘,毛是向外的,否则不容易看见裘毛的色泽。

在行礼或接见宾客时,裘上加一件罩衣,叫做裼(xí)衣,否则被认为不敬。

裼衣和裘,颜色要相配,所以《论语·乡党》说:

"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

"平常家居,裘上不加裼衣。

庶人穿犬羊之裘,也不加裼衣。

  袍是长袄,据说里面铺的是乱麻(緼)(注:

现在单袍也叫袍,上古没有这种说法。

一说袍里面铺的新绵和旧絮。

)。

一般说来,穷到穿不起裘的人才穿袍。

《论语·子罕》:

"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与?

"可见穿袍穿裘有贫富的差别。

汉以后有绛纱袍、皂纱袍,袍成了朝服了。

  衮,这是天子和最高级的官吏的礼服。

据说衮上绣有蜷曲形的龙。

后代所谓"龙袍"就是衮的遗制。

  上古时代还不懂得种棉花。

所谓"絮",所谓"绵",都只是丝棉(注:

依《广韵》,精的叫绵,精的叫絮。

其实上古一般都叫絮。

)。

因此,上古所谓布并不是棉织品,而是麻织品或葛织品。

帛则是丝织品的总称。

布与帛也形成了低级衣服与高级衣服的对比,贫贱的人穿不起丝织品,只能穿麻织品,所以"布衣"成了庶人的代称。

最粗劣的一种衣服称为"褐",这是用粗毛编织的,所以贫苦的人被称为"褐夫"。

《孟子·滕文公上》说,许行之徒"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注:

见本书第一册300页。

),这是说过着劳动人民的生活。

扬雄《解嘲》说:

"或释褐而傅"(注:

见本书第四册1244页。

),这是说脱掉粗劣的衣服做大官去了。

后世科举新进士及第授官,也沿称"释褐"。

  上古时代,男女服装的差别似乎不很大。

直到中古,男女服装也还不是严格分开的。

试举"襦""裙"为例(注:

襦,短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