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导学案精编好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37759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8.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导学案精编好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导学案精编好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导学案精编好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导学案精编好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导学案精编好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导学案精编好用.docx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导学案精编好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导学案精编好用.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导学案精编好用.docx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导学案精编好用

2009届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学案

                        

考纲要求: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对应考纲要求: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一)考点精要阐释

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①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②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色);③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2.考纲考点要求: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二)考查方向指导

Ⅰ.鉴赏古典诗歌的人物形象

1.考点精要阐释

   诗歌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二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2.典型例题指导:

例.试分析李白《独坐敬亭山》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答:

3.答题方法指津:

⑴.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⑵.答案一般由三部分构成:

①什么形象;②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③形象的意义。

4.常见艺术形象有哪几类?

①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试从课本中举一例(人和诗):

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试从课本中举一例(人和诗):

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试从课本中举一例(人和诗)

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试从课本中举一例(人和诗):

⑤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试从课本中举一例(人和诗):

⑥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试从课本中举一例(人和诗):

⑦献身边塞、反对战争的形象。

试从课本中举一例(人和诗):

⑧爱恨情长的形象。

试从课本中举一例(人和诗)

Ⅱ.鉴赏鉴赏古典诗歌的景物形象

1.考点精要阐释

⑴.天人合一理念: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自身的形象。

这两者是一致的。

⑵.景物类型:

①景物描写(季世、时令、地域等);②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③色彩描写。

2.注意事项:

要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3.典型例题指导:

答题三要素:

①根据景象(意境)特点;②描摹诗歌图景;③剖析作者思想。

例1.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西  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

钩疏箔:

把帘子挂起。

答:

4.答题方法指津:

⑴.诗中赏画

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事面美。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

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

①物象的组合方式;②画面色彩;③动态;④静态。

例2.           绝  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问题:

试从一个或两个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

⑵.画中品诗

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谈一首诗,首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形象情感。

一役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例3.试比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赠  别   杜 牡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答:

⑶.借助意象,品味意境情感

意象是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上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的核心。

①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

试从意象入手赏析这首诗的意境。

例4.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答:

②借助意象,体味情感。

例5.试从意象入手赏析这首词抒发的情感。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答: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对应考纲要求: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点拨习题。

二.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Ⅲ.鉴赏诗歌的物象

1.考点精要阐释

   ①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②分析思路:

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方,情为何物。

2.典型例题指导

例6.                 早   梅    张  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题:

诗人是如何借梅花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

例7.                马 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问题:

⑴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答:

⑵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例8.                 白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问题:

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

3.答题方法指津

⑴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如:

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

⑵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对应考纲要求: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 检查预习情况,点拨习题。

二.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一)考点精要阐释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要着眼诗歌的用词用语。

要看诗中哪些字词,哪个句子,用得准确,用得生动,感情浓烈,尤其要重视动词、形容词,有时也要注意副词和数词。

用鉴赏的行话说就是一要品味诗人"炼字"的妙处;二要品味诗中重要语句的作用,三要品味语言风格特色。

因为关键字和重点语句就是"诗眼"。

高考试题一般从两个方面去设题:

炼字(词),语言风格。

(二)考查方向指导

Ⅰ.鉴赏诗歌的"炼字"艺术

1.考点精要阐释:

   炼字,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一种修辞现象。

鉴赏古诗词的炼字艺术是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重要命题点,出现的频率相当高。

炼字常指诗歌的诗眼:

或句眼或篇眼。

2.答题方法指津:

⑴提问方式: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⑵提问变体: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全诗或某句的诗眼是哪一个字?

加以赏析。

⑶解答分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千锤百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⑷答题步骤:

①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如有词类活用,要从活用的角度分析;如有修辞手法也要点出)。

②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 说出表达效果: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典型例题指导:

例1.                 晴景    王  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问题:

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试赏析改后的妙处。

答:

例2.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问题:

试赏析"怨"字运用之妙。

答:

例3.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问题:

试赏析"惊""溅"两字运用之妙。

例4.              一剪梅   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问题:

试赏析"红""绿"两字运用之妙。

答:

例5.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问题:

试赏析"忽"字运用之妙。

答:

例6.                   题君山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问题:

试赏析"螺"字运用之妙。

答:

例7.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题:

前人认为,"看"字似乎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这能真切透露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答:

例8.              《哀江南·沽美酒》  孔尚任

你记得跨青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

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问题:

试赏析"剩"字的表达效果。

答:

例9.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问题:

请简要分析和"空"字的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目的: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对应考纲要求: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点拨习题。

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Ⅱ.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1.考点精要阐释:

语言风格有:

清新 绚丽 平淡(质朴) 明快  含蓄  简洁(洗练)

2.风格简释:

⑴清新:

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试从学过的诗中举一例:

⑵平淡(质朴自然):

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之中蕴含着深意。

试从学过的诗中举一例:

⑶绚丽: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妙的情思。

试从学过的诗中举一例:

⑷委婉(含蓄):

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试从学过的诗中举一例:

⑸悲慨:

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

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试从学过的诗中举一例:

⑹雄奇:

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试从学过的诗中举一例:

⑺奔放:

直率有气势。

试从学过的诗中举一例:

⑻沉郁:

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试从学过的诗中举一例:

3.答题方法指津

⑴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语言有何特色?

⑵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⑶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⑷答题步骤

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典型例题指导:

例1.                春怨  王昌龄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题: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

例2.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题:

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答:

小结兼作业:

归纳概括教材学过的诗歌语言个人风格

陶渊明                        杜甫

白居易                        李白

王昌龄                        杜牧

李商隐                        王维

温庭筠                        高适

李清照                        陆游

(孟)郊  岛(贾)             "韩孟诗派"

其他: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教学目的:

初步掌握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对应考纲要求: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教学过程: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考点精要阐释

1.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

⑴.诗歌所运用的修辞手法;⑵.诗歌所运用表达方式;⑶.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2.考纲考点要求:

掌握诗歌的各种表达技巧。

(二)考查方向指导

Ⅰ.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

1.考点精要阐释:

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

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仗、设问、反问、反复、互文等。

2.考纲考点要求:

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现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3.典型例题指导:

例1指出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③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④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⑤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⑥杨柳招人不待媒,蜻蜓近马忽相猜。

⑦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⑧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牙。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简析之。

答:

例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简析其表达效果?

答:

例4.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正宫]塞鸿秋o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 ①淮山:

淮河一带的远山。

②淀:

即"靛",深蓝色染料。

这首元曲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

其中"长江万里白如练"和"塞鸿'一'字来如线"两句在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角度上有什么不同?

答:

4.常见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①比喻、比拟:

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

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②借代:

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③夸张:

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④双关:

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的感情。

⑤对偶:

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⑥排比:

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⑦对比:

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作业:

《世纪金榜》相关练习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教学目的:

初步掌握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对应考纲要求: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教学过程:

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

(一)考点精要阐释

诗歌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描写。

对诗歌表达方式的鉴赏,主要是了解各种表达方式的特点,分析它们在诗歌中对塑造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1)描写

直接描写,间接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

 

(2)抒情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借事抒情,借人抒情。

用典抒情。

借古讽今。

(二)考查方向指导

1.间接抒情之一:

主要谈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和托物言志。

(1)借景抒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己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景物之中,并通过景物表现出来。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人将自己的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典型例题指导:

例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风 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汾上惊秋 苏  頲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遥落,秋声不可闻。

⑴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内容是否相同?

答:

⑵在抒情方式上两首诗有什么异同?

答:

例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杜十四之江西 孟浩然

荆楚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这两首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并说明其抒情方式的不同。

答:

例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

                    绝    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时诗人经过长期的流浪生活后,到四川,在好友严武的帮助下,建成草堂,定居在成都浣花溪旁。

此诗写浣花溪的景色。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试赏析之。

答:

(3)托物言志:

①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特性,此"物"可民是景物,也可以是动物或其他的事物,常含有象征意义;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而不是某种物品。

②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典型例题指导:

例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后面问题。

画菊   宋·郑思肖

注:

郑思肖,宋末元初人,宋亡入元,终老不仕。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试赏析之。

答:

2.间接抒情之二:

借用典故抒情。

  ①什么是用典:

借用历史故事或化用古代的名句诗词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个人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借古讽今。

②用曲的作用:

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风格含蓄,增强感染力。

《永遇乐o京口北固亭怀古》

③答题方法指津:

A.必须明确典故的来源及意义。

B.用典的作用:

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手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典型例题指导:

例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首句"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有何言外之意?

答:

(2).下片前半部分,作者极力称赞孙权有何用意?

答:

(3).末句用了什么典故?

作者在这里想表达什么意思?

答:

3.间接抒情之三:

借古讽今(喻今、伤今)。

(1)什么是借古讽今:

这类诗多借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如《扬州慢》

(2)答题指津:

首先,要弄清史实。

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

其次,要领悟感情。

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理性的冷静的剖析,一种是感慨个人的身世,抓住的只是历史的一些影子,感情成分较浓。

典型例题指导:

例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台  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试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答:

4.描写方法之重点:

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记叙文或小说所常用的描写手法,就是描写生活人物的细动作、肖像、心理、语言,来充分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

好的细节往往能让读者产生刻骨铭心的印象。

在诗歌中诗人有时也借助典型细节来抒发感情。

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临行前的严妆及告别过程,就有着丰富的细节描写。

典型例题指导:

例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秋风本无形,诗人为什么用"见"?

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

(2)王安石评论张籍这首诗的风格是: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试分析张籍这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他"寻常"的细节?

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

例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诗的最后一句用了什么写法,抒发什么感情?

答:

作业第七课时

教学目的:

初步掌握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对应考纲要求: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一)考点精要阐释

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比兴、衬托、象征、用典、烘托渲染、联想想象、虚实相生、欲扬先抑,明褒实贬、欲擒故纵、以小见大等。

  鉴赏古诗词的表现手法,就是在整体把握诗歌的基础上,分析诗词使用的表现手法及其对表现思想内容、强化思想感情、突出作品主旨的作用。

(二)考查方向指导

Ⅰ.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1.什么是虚实:

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2.虚实结合的效果:

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容量增大。

3.小结:

总之,实境乃是一种真境、事境、物境;虚境乃是是给读者创造的一种想象的空间、诗意的空间。

从以上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虚可生实,实可生虚,想象则是其桥梁,正是读者想象的介入,才使诗歌更为饱满,充满灵气,充满诗情画意。

3.典型例题指导:

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题:

诗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答:

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两个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①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

答:

②第二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③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答:

例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问题。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