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案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37533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5.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案1.docx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案1.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案1.docx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案1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案

(1)

中外历史纲要(上)

教学设计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时期地图的对比,感受时空的变化,中国历史不断向前发展;2.了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史实,认识民族关系在这一时期的重要变化,在华夏认同观念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体会家国情怀;

3.通过史料阅读的对比,全面客观的评价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学会用辩证思维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4.通过对变法运动产生的背景的分析,理解变法运动出现的必然性;

5.在春秋、战国政治环境剧烈变化和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思想出现蓬勃发展的发展,通过史料认识孔子、老子的思想;通过了解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的思想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春秋、战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和变法运动;

百家争鸣;

难点:

孔子、老子的思想;

教学方法

地图对比;史料教学;表格填写;讲授法;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导入:

播放图片:

国庆节天安面前的大花篮

问题:

认识这个大花篮吗?

大花篮的寓意?

你知道中华民族的华夏认同观念形成于何时吗?

通过历史学家钱穆在《民族与文化》中的一段话:

中国之完成为一中国,当远自春秋战国时代开始。

引出本课的主要历史时期:

春秋、战国。

通过国庆的大花篮导入,贴近现实生活,引起学生对华夏族意识的追根溯源。

新课设计: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PPT展示四幅地图,分别是:

西周分封示意图、春秋初期诸侯国、春秋末期诸侯国、战国形势图。

请同学观察地图之后,说出四幅地图总体变化趋势?

请分析这种趋势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2.引导学生阅读P10[史料阅读],通过对西汉学者刘向概况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解读,得出刘向对战国时期的态度是否定的。

提出问题:

刘向的观点是否客观,如何更加全面的认识战国时期?

3.过渡:

请同学对比汉代刘向与苏秦对战国时期的不同描写,引导同学认识春秋、战国虽然政治上诸侯混乱,但是在经济方面由于铁农具、牛耕法和水利工程的兴建,经济有长足的发展。

 

 

四幅地图的对比,加深同学们对时空观念的认识,同时通过这样的变化趋势,同学们很容易得出原因是诸侯纷争。

通过史料解读,学生了解论从史出,形成正确的历史解释,通过教师追问,学生深入思考,能够辩证的看待一段历史时期给社会带来的双重影响。

同学在史料对比中得出认识,更全面的评价一段历史时期。

进而过渡到第二字目。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牛耕和水利工程,请同学观察图片说出,春秋、战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2.当时经济越发展兼并战争就越激烈,各国谋求富国强兵进行变法运动,其中以秦国商鞅变法为例,认识变法运动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通过表格填写,全面认识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对当时秦国社会的影响。

过渡:

运用1分钟视频:

百家争鸣的背景,引出在春秋、战国这个大变革时期的思想发展。

 

通过观察实物图片得出认识,这种视觉化方式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把商鞅变法的内容按照:

政治、经济、社会三个角度用表格填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寻找答案,培养学生归类意识,并从归纳的过程中锻炼阅读能力。

视频过渡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视频最后提出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三、孔子和老子

通过孔子画像和孔子的言论(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请同学根据材料结合课文介绍孔子的生平和他的思想。

运用孔子言论和古籍图片,归纳孔子在文教方面的贡献。

通过老子骑青牛的画像和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等言论,请同学结合课本介绍老子并分析老子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锻炼学生史料解读能力,课文阅读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社会大变革与百家争鸣

通过史料和前面第一子目分析战国的社会环境对当时思想争鸣的影响,得出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根据初中所学和课本内容梳理百家争鸣中各家代表人物及思想观点,认识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一次重大思想解放运动。

小结:

请学生绘制本课思维导图框架;

再用钱穆先生在《民族与文化》一书中阐述的观点:

民族创造出文化,文化又融凝此民族。

中国古人,正为能创造出一套如上述的文化传统者,因此此下的中华民族,遂能更融凝,更扩大,成为一更新更大的民族。

此一经过,最显著,在春秋战国时代。

下逮秦汉一统,一个既理想又伟大的民族国家,遂在世界人类的历史上开始完成。

 

通过史料的解读认识到思想的产生是时代的产物,不同的思想反应战国时期政治的变革,士阶层的崛起。

通过这样的分析,使学生更清楚的看到历史原理: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思维导图理清思路,清晰掌握最基本的历史概念和知识;运用钱穆先生的观点提升本课的中心。

板书设计:

思考问题:

假如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王,你会重用哪一派学说来治理国家?

为什么?

重用法家

原因:

春秋时期礼乐崩坏,诸侯纷争,社会秩序相当混乱,统治者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或占据有利的位置,热衷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所以对于支撑兼并战争的思想,如法家思想比较关注,因此儒家思想也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冷落。

儒家思想:

虽然儒家思想符合人民的利益,但在当时未能适应形势和统治者的需要。

 

课后反思

1.在40分钟的课堂时间内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只学到孔子的思想;一个原因是对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评价用时过长;第二个原因,个人觉得新课程内容较多在一节40分钟的课堂中很难完成。

2.是否可以尝试运用学生自行阅读课文,设置问题回答的方式在课前把一些知识提前处理,在课堂中只探究内容的重难点和学生的疑问点。

3.关于百家争鸣放在战国时期,我还是存在疑问,之前课本中一直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只放在战国时期,把孔子、老子思想单独处理,有些不顺畅。

4.变法运动和百家争鸣处于同一时期,如何整合把背景放在一起处理?

5.关于思想部分,每一位思想家的思想如果不用名言进行提炼核心思想,还有什么方法提炼核心思想?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

2.“康乾盛世”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一种历史观,又称为整体史观。

这一史观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

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试以全球史观来论述“康乾盛世”。

(要求:

观点明确,用史实阐述;不少于300—400字)

【答案】从横向比较的角度指出康乾盛世只是“落日的辉煌”。

【解析】

【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基本思路是:

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明确全球史观的概念;然后,依据所学知识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来论述“康乾盛世”,要求观点必须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而且不少于300—400字。

“观点”,全球史观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康乾盛世时期西方正在实现社会转型,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来看,所谓康乾盛世只是“落日的辉煌”。

“论述”,依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中西对比进行论述即可。

3.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获得巨大的发展,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推动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世界。

从“国家政策与教育发展”的某个侧面选出三个序号,提炼一个主题,并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

①1977年

通过《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恢复统一考试,

录取原则是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②1986年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③1995年

实施“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

④1998年

实施“985工程”,即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⑤1999年

大幅度扩大高校招生规模。

⑥2001年

允许25周岁以上公民参加高考,彻底放开高校招生的年龄限制。

⑦2002年

印发《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进一步落实地方政府举办义务教育的责任,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管理。

⑧2015年

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要求整合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城市义务教育奖补政策。

⑨2015年

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作出新部署,将“211工程”“985工程”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⑩2017年

国家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摘编自《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社会》

【答案】答案示例:

主题:

国家政策与义务教育的发展

序号:

②⑦⑧

阐释:

1986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保障适龄儿童完成义务教育;2002年印发《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进一步落实了地方政府举办义务教育的责任,加强了农村义务教育的领导和管理;2015年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加强了实施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

国家政策推动了义务教育的普及,经多年努力我国基本普及义务教育,从文盲大国向教育大国的迈进。

【解析】

【详解】

根据序号②“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序号⑦“印发《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进一步落实地方政府举办义务教育的责任,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管理”和序号⑧“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要求整合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城市义务教育奖补政策”可以看出,这是国家政策对义务教育的扶持,由此可以得出主题,国家政策与义务教育的发展。

阐述过程可以结合序号②⑦⑧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说明,最后得出结论,国家政策推动了义务教育的普及,经多年努力我国基本普及义务教育,从文盲大国向教育大国的迈进。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升沉演变,跟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正是同步的。

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等,都相当接近于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

然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美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

——摘编自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要求:

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观点:

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阐述:

唐代取士重诗赋,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推动了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宋代取士重策论经义,对于宋代文化的繁荣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明清时期八股取士试卷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作答,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推动了理学的发展。

综上所述,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示例二

观点:

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

阐述:

科举制将读书、考试、做官相结合,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主要标准,组织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使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抑制了门阀士族;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综上所述,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

示例三

观点:

科举制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

阐述:

科举制成为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尤其是明清时期,由于考八股文,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由于知识分子致力于科考,致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

不利于社会进步。

综上所述,科举制阻碍了中国古代杜会的进步。

【解析】

评分要求:

所提炼观点合理、明确,必须源于材料;(3分)

史实引用合理、准确;阐述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9分)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我本人就在内心深深的相信,汉字就是这个星球上最美的文字,汉字形美如画,音美如歌,意美如诗。

它简洁、高效、生动,是最先进的文字语言。

所以,我一直想努力地告诉我的学生,汉字究竟是什么,汉字是时间的纽带,它让我们悠久的文明传承至今,却璀璨如新。

汉字是空间的纽带,它让我们口音各异,但是却可以看着同一封家书,落泪伤心。

汉字是情感的纽带,它让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我们,包容、团结延续至今。

汉字是我们的审美,横平竖直,告诉我们中正平和才是至美;汉字是我们的精神,颜筋柳骨告诉我们,字如其人乃是修行;汉字是我们的哲学,止戈为武告诉我们,大国重器,只为和平。

——摘编自王磊《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的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评析。

(要求:

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信息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析准确全面。

【答案】示例1:

信息:

汉字是时间的纽带历史现象:

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文明的发展评析:

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文字,可以作为研究商朝社会发展状况的有力证据;商周时期的金文,反映了商周青铜文化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汉字的使用更为广泛和频繁,反映了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特征。

秦朝推行“书同文”,以秦国的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便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后来出现隶书、楷书等字体,更有利于书写和交流,有利于中华文明的连绵不绝。

汉字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播交流,既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进步的表现,又促进中华文明不断延续、传承和发展。

汉字是中华儿女永远的精神家园。

示例2:

信息:

汉字形美如画历史现象:

汉字作为基本要素,构成了独特的东方书法艺术。

评析:

字形丰富、数量庞大的单体汉字,为富于个性化的艺术再创造准备了很好的材料。

秦小篆和汉隶具有书法的美感如《泰山刻石》;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发展为自觉阶段,如东晋王羲之的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朝书法艺术达到新的高峰,有“颠张醉素”的草书,有“颜筋柳骨”的楷书等;宋朝书法追求个性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明代书法随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汉字的书法通过自由变化的线条和疏密得宜的布局,同时将绘画艺术的情境美和书写的内容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表现士人追求自我理想和个性的独特艺术。

示例3:

信息:

汉字是空间的纽带历史现象:

汉字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和巩固的重要工具评析:

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文字,它的出现有利于王畿与周边的联系交流,华夏族的进一步发展;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对汉字任意减省笔画、紊乱偏旁,造成异体杂出、一字多形等混乱状况,不利于民族交流和社会的进步;秦朝推行“书同文”,统一全国文字,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汉字使用是其内容之一;宋朝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多种文字并存,但是汉字仍然起到沟通各民族的主流作用,有力地链接了各民族的文化,促进文化的交融,为元朝统一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所以,尽管口音各异,但是各族能够使用统一的汉字进行交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和巩固的重要纽带。

【解析】

【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一个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的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评析。

依据材料中的“汉字就是这个星球上最美的文字,汉字形美如画,音美如歌,意美如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汉字作为基本要素,构成了独特的东方书法艺术;从“它……是最先进的文字语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汉字在很早以前已经成为成熟的文字,独具特色,传承中华文明。

由“汉字是时间的纽带,它让我们悠久的文明传承至今,却璀璨如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汉字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文明的发展。

从“汉字是空间的纽带,它让我们口音各异,但是却可以看着同一封家书,落泪伤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汉字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和巩固的重要工具。

此外,从“汉字是情感的纽带,它让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我们,包容、团结延续至今”“汉字是我们的审美,横平竖直,告诉我们中正平和才是至美”“汉字是我们的精神,颜筋柳骨告诉我们,字如其人乃是修行”“汉字是我们的哲学,止戈为武告诉我们,大国重器,只为和平”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得出其他的结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6.有学者认为“东周时期是中国秩序的发展与重组时期”,请你用所学知识论证此观点。

【答案】东周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

经济方面,铁农具牛耕出现,井田制转变为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确立;私人手工业和商业活跃。

政治方面,各国进行战争,出现战国七雄,完成区域性统一;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改革;推动了由封邦建国体制逐步向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体制转变。

思想文化方面,“礼乐文化”逐步向“百家争鸣”转变。

结论:

东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大变革)。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东周时期阶段特征。

首先明确观点,东周时期出现社会变革。

然后进行论证,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进行说明。

最后总结东周时期是社会转型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