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练习22《礼记》二则.docx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练习22《礼记》二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练习22《礼记》二则.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练习22《礼记》二则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练习:
22《礼记》二则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 yáo )学学半( xiào )
兑命( yuè )选贤与能( jǔ )
讲信修睦( mù )矜( guān )
男有分( fèn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A.虽有嘉肴虽有至道
B.不知其善也陈康肃公善射
C.其此之谓乎回也不改其乐
D.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各句限划一处)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2)其/此之谓乎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是东汉经学家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
B.《虽有嘉肴》是《礼记·学记》中的一段,短文多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C.《虽有嘉肴》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
在学习上热心帮助别人、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D.《大道之行也》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
【解析】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
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A项表述不正确,应为“西汉经学家戴圣”。
5.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礼仪,王明出示了下面一段材料,请根据材料说明中国古代礼仪的两个特点。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记录礼仪制度的书籍。
书中这样说:
“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
”这句话的意思是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不必亲自打猎,但分配猎物时要得到优厚的一份。
《礼记》中还记载: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这就是说交往要对等,只有单方面的行为,就不算有礼,所以接受别人的好意,必须报以同样的礼敬;同时,古人认为,往来之礼应适度,要通过适合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特点:
①__尊敬老人__;②__礼尚往来(交往对等、往来适度)__。
【解析】看到题目,首先在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句,找到关键句,然后根据这些关键句将最核心的扣题的内容提取出来作答。
从“颁禽隆诸长者”“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这两句话可以总结出古代礼仪的特点。
(一)阅读课文,完成问题。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知其旨也__味美__
(2)教然后知困__困惑__
(3)然后能自强也__勉励__
(4)学学半__同“敩(xiào)”,教导__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答案】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8.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答案】故曰:
教学相长也。
【解析】仔细揣摩文意,由前面的“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以及“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可知这是在辩证“教”与“学”的关系,即“教学相长”。
9.读了这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谈你的学习体会。
【答案】示例:
①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②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或在学习中要有互动与交流。
(二)阅读课文,完成问题。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选贤与能__同“举”,推举、选拔__
(2)故人不独亲其亲__所以__
(3)男有分,女有归__女子出嫁__
(4)盗窃乱贼而不作__指作乱害人的事__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答案】力气,憎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12.文中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一句表达的内涵相同的句子是什么?
(请用原文回答)
【答案】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13.文中“大道”“大同”分别指的是什么?
【答案】大道:
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大同:
指儒家的理想社会。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学记》)
【乙】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学记》)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人不学,不知道__明白道理__
(2)弗食,不知其旨也__不__
【解析】首先要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语的掌握来判断字词的含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的“知道”为古今异义,可根据语境判断词义。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答案】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答案】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
【解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如:
“是故”,因此;“为先”,把……当作首要的事情;“困”,困惑。
最后疏通句子即可。
16.【甲】【乙】两文论述的内容各有侧重,请概括两文论述的重点。
【答案】【甲】教学为先。
【乙】教学相长。
【解析】疏通文字,了解内容,抓住两文中“教学”中心内容,抓住关键句子“教学为先”“学学半”来理解两文所述的侧重点。
1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答案】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炼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解析】“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大体意思是玉石如果不加琢磨,就不会成为可用之器。
人如果不通过学习,就不会明白人生宇宙的各种道理。
言外之意是即使你拥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经过后天的努力,也不会成为有成就的人。
也就是说人只有经过刻苦磨炼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参考译文】
【甲】
玉石如果不加琢磨,就不会成为可用之器。
人如果不通过学习,就不会明白人生宇宙的各种道理。
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
《兑命》篇说“要始终如一地注重学习”,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乙】
(孟子)曰: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①人曰:
‘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②,语人曰:
‘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释】①语(yù):
告诉。
②折枝:
弯腰作揖。
③王(wàng):
统一天下。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男有分__职分,职守__
(2)天下可运于掌__在__
19.下列句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B )
A.故/人不独亲其亲
B.不必藏/于己
C.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D.故/推恩足以保四海
【解析】B项,正确停顿应为:
不必/藏于己。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是诚不能也。
【答案】这是真的做不到。
(2)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答案】这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
21.【甲】【乙】两文都说到了人们要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甲】文的原话是:
“__故人不独亲其亲__,__不独子其子__”。
【乙】文的原话是:
“__老吾老__,__以及人之老__;__幼吾幼__,__以及人之幼__”。
22.孟子擅长以事作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那么,【乙】文运用了哪两个事例?
说明了什么样的道理?
【答案】运用了“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两个事例,说明一个人是否想有所作为,关键要看他有没有真正付诸行动。
【参考译文】
【乙】
(孟子)说:
“要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这人告诉别人说:
‘我做不到。
’这是真的做不到。
要一个人给年长的人弯腰行礼,这人告诉别人说:
‘我做不到。
’这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
所以,大王您没有做到用仁德来统一天下,不是属于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的一类;大王没有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这是属于为长者弯腰行礼的一类。
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做到了这一点,整个天下便会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运转一样容易治理了。
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保护不了。
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
”
请以“目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答案】目光
母亲的目光铺成一条路,让我蹒跚起步;母亲的目光凝成一束光,让我随之前进;母亲的目光结成一根绳,让我直攀到顶。
那慈祥的、鼓励的、严厉的、怜爱的目光中只包含了一个简简单单的字:
爱!
母亲的目光是充满鼓励的。
11岁那年春天,对于一个还没有长大的我,没有经历过挫折的我,第一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我的电子琴九级考试没有通过。
对于一个一帆风顺走到现在的我,那次惊呆了,眼泪只不住住下淌,夜夜的辛苦没有没有化成成功的甘露。
我想放弃,想远离伤害我的电子琴,一连几天我都很失落。
这时,一双慈爱的眼睛,放出了一缕鼓励的目光,是母亲的。
那如清澈湖水般的目光、如柔柔春风般的目光、如暖暖斜阳般的目光,洗涤了我的内心,唤来了我心中的光,正如窗外暖暖的阳光,那无言的话语,使我豁然开朗。
正是母亲那充满鼓励的目光,使我鼓足勇气,战胜了困难,我成功了。
我感谢母亲鼓励的目光。
母亲的目光是充满严厉的。
仍是11岁那年,一个秋风飒飒的夜晚,我因贪玩,忘了去赴同学的约,想起时已经过去了,反正已经晚了就不去了,母亲知道后却大怒。
目光锐利无比,让我不禁打了个冷战。
母亲虽然什么都没说,但那严厉的目光分明在向我怒吼,那目光似刀子一样狠狠地划着我的心,让我不敢直视。
母亲冷冷地、严厉地说了一句:
“马上去向同学道歉。
”便离开了我的房间。
那不容我选择目光使我快步向同学家跑去,因为母亲那严厉的目光在注视着我。
在母亲严厉的目光中,我学会了诚信。
我感谢母亲严厉的目光。
母亲的目光是充满怜爱的。
几个月后冬天的一个夜晚,刺骨的寒风在呼呼的咆哮,我突然发起了高烧,躺在洁白的病床上痛苦不已,没有一点精神,像被暴风雪冻坏的小鹰。
母亲慈祥地坐在我的病床前,抚摸着我的身体,这时我发现母亲那深陷的双眼早已有了黑眼圈,周围布满了道道皱纹,黯淡无光,但那充满怜爱的目光是那么慈祥,那目光好像要将缠绕在我体内的病魔赶走。
在母亲的目光中,我读到了爱、读到了痛苦、读到了辛苦,不然那目光不会是甜甜的、酸酸的、辣辣的。
这目光给我战胜病魔的勇气,一直伴我康复。
在这无数的目光,无数的爱中,我健康成长,不断走向成熟。
我的年龄在变,身高在变,但永恒不变的是母亲复杂充满爱的目光。
【解析】试题分析:
这是一则命题作文,所给的命题是“目光”。
“目光”的字典含义既指“眼睛的神采,眼光”,也指“抱负,志向”。
对于前者,既可以写父母老师的目光,也可以写陌生人的目光,这些目光中传递出的可以是“爱”“关心”,也可以是“警醒”;对于后者,可以写自己的志向抱负,也可以写他人的志向抱负。
考生可以采取填空扩写的形式对“目光”进行扩充,如“母亲的目光”“老师的目光”等。
写作的时候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既然是“记叙文”,文章要注意对“目光”进行描写,写出“目光”的特点,同时“目光”也应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点睛:
对于命题作文,可以采取如下方法:
添加语素,构成语境,有些命题,如词语或短语式命题,审题时,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语素,构成语境”的办法来完成审题,即在所给定的词语前或后添加词语或短语,丰满所给的词语,来显示自己要表达的主旨。
要尽可能多角度添加,以便自己有筛选的余地。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有些命题比较具体实在,我们需要化实为虚,抽象概括;有些命题比较抽象,我们需要化虚为实,找到抓手;还有些命题可能虚实兼备,我们则需要虚实结合。
把握内涵,梳理关系,对于关系型命题作文,审题的关键是要在把握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找准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梳理出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的关系。
由表及里,揭示寓意,有些命题采用比喻、象征手法,审题时不能照字面意思去理解,而应该抛开表面意义去挖掘隐藏在背后的寓意。
比如本题,“目光”,考生可以采取“添加语素”的方式化大为小。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细节,抵得上千言万语。
因为细节,所以真实;因为细节,所以感人!
一篇记叙文必须有浓墨重彩的描写,特别是人物的细节描写,如肖像、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或精神。
请以“矛盾,成长的音符”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
(1)要有多方面的细节描写。
(2)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答案】矛盾,成长的音符
“你好好考虑一下,最好回家跟父母商量一下,这毕竟关系到你今后的人生。
”老师意味深长的话语久久地在我耳边徘徊,我握着一张纸茫然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回到家,家里没有人,我走进房间,扭开台灯,展开手中的那张纸,这是一种报送单,只要填上名字,我就可以躲过苦闷的复习和令人发怵的高考,直接进入这所看似不错的大学,然而这就意味着我高中三年的努力将不会有任何结果,究竟何去何从,我的心里很矛盾。
算了,不想这烦心事儿了,留给父母考虑吧!
我走到阳台上,打开窗户,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呛人的尘土味扑鼻而来,沉闷的空气将我的心情压抑得更加烦闷。
一阵凉风吹过,将衣着单薄的我吹得瑟瑟发抖,“这鬼天气”我不禁咒骂道,抬头看天,乌云覆盖,一幅山雨欲来的架式,“轰隆隆”,几阵雷打过,大雨倾盆而下,路边的小树在雨点的打击下,躲避不及,那“嗒嗒嗒”的响声,仿佛是天空在向它开火,又好似它苦闷的呻吟,我的心中不禁对这小树多了一丝怜悯,唉,我重重地叹了一口气,不忍地走进了房间。
不知过了多久,窗外的“滴嗒”声渐渐听不见了,雨,终于停了,我走到阳台上,向窗外看去,那棵饱受暴雨摧残的小树,并没有象我想像的那样萎靡不振,而是精神抖擞地站在那儿,青翠欲滴的叶子像翡翠般圆润,看着小树挺拔的身姿,我的心灵有了一丝触动。
我慢慢地踱进房间,拿起那张报送单,回想起高中三年里,每次考试前的紧张备战,考好后的洋洋自得,失败后的垂头丧气,回想起那奋斗过的点点滴滴。
。
。
。
。
。
心中的矛盾也渐渐有了选择。
我缓缓地放下保送单,拿起电话,拨通了老师的电话“某老师,我是某某,我决定放弃保送名额。
”我一字一顿,坚定不移地说,听的出来,电话那头的老师有疑惑有惊讶,但更多的还是理解与赞许。
我放下电话,不屑地拿起保送单,飞快地卷成一团,一个漂亮地空投,毫无悬念地将它送进了垃圾箱。
我直起身子,走到阳台上,看到明净的天空一碧如洗,我明白,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的成功总是不会长久的,我暗自下定决心:
在高考这个年青的战场上,我要用我付出的努力去换取辉煌的明天。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
题目“矛盾,成长的音符”已给定,从题目上看,应该围绕“矛盾”来写,“成长的音符”还要和成长有关,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对待矛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对待方法,我们应该选择正确的方法,要在矛盾中学会选择,学会成长,不能迷失了方向。
文体一般议论文好写一些,注意论据的选择要有说服力,也就是要选择典型的事例,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团体一个国家都可以拿来运用。
审题立意:
“矛盾”是什么?
1、辩证法上指客观事物和人类思维内部各个对立面之间的互相信赖而又互相排斥的关系——哲学上。
2、形式逻辑中指两个概念互相排斥或两个判断不能同时是真也不能同时是假的关系。
——所谓的“选择”。
3、泛指对立的事物互相排斥——所谓的人际矛盾、客观与主观的矛盾。
“成长的音符”是什么?
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或一个个小的节点、小的事件。
注意体裁是记叙文。
写记叙文:
(1)从材料中概括出写作的中心。
(2)围绕中心,拟定文章的标题。
(3)紧扣中心或题目写作,防止跑题或偏离中心。
(4)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要扣题目(中心),点题目(中心)。
(5)文章中一般不需要出现材料。
本题即此审题,写作即可。
要求:
(1)要有多方面的细节描写。
(2)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点睛】
命题就是命制作文的题目,命题作文是根据所出示题目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方式。
(一)从结构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三种类型:
词语式命题:
作文命题是一个词或者是词语。
如《尝试》,等等。
短语式命题。
作文命题是一个短语,该短语可能是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并列式等等,如《诗意的生活》
句子式命题。
作文命题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如《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
(二)从形式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两种类型:
完全式命题作文。
只给命题与写作要求,没有其他文字材料加以说明,是纯命题作文的样式。
材料式命题作文。
这是“材料+命题”形式的命题作文,在命题前有文字材料加以引导。
如每天,我们都和语文打交道,无论课内还是课外。
在你记忆的深处,或许留有语文学习的难忘印象,或许有过关于语文的诸多感慨。
(三)从内涵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三种类型:
观点型命题作文。
命题就是我们文章要表达的观点,如《人生处处是考场》。
论题型命题作文。
命题提供的是一个观点所属的范围,具体的观点需要我们对论题进行分析和切《谈意气》。
寓意型命题作文。
命题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既有表面的意义,更有隐含意义,如《门》《路》。
关系型命题作文。
命题采用两个或三个词语,中间用间隔号或“与”“和”等词连接,这几个词语或短语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如《人与路》。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距离,是一种客观存在,并且具有以多种形态呈现的特点。
从有距离到零距离,情感、态度、信念、追求、得失都会融入其中。
在你成长的路上,在与父母、老师、同学、朋友的相处中,你是否经历过从有距离到零距离的情感历程?
请以“零距离”为话题,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答案】零距离
走在街头,看着苍白的月光下那一地泛黄的落叶,忽而一阵寒风吹过,我打了一个寒战,缩了缩头,裹紧衣领向着家的方向跑去……
“遥远的北方会不会也像我们这儿一样冷?
不,肯定比这儿更冷。
然而,在北方搞建筑的父亲肯定还在屋外被寒风吹着!
”想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
渐渐地,那个熟悉的地方映入了我的眼帘,那是我的家。
我能想到,此刻母亲一定做好了晚饭,坐在桌旁边做针线活边等着我。
刚踏进门槛,还是那熟悉的笑脸和亲切的话语:
“快趁热吃吧!
”
“看,你爸出去都大半年了,大老远的,总是惦记着你,说天凉了,让你多穿些衣服,别冻着了。
”母亲幸福地念叨着,“瞧,又发来一条,说天冷,让你别吃太多的凉东西。
”
“小艳,你要不要回一条信息给你爸呀?
”说着,母亲抬起了头。
我埋头不语,心里却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
这么多年以来,我已经习惯了母亲的唠叨,更习惯了父亲嘘寒问暖的短信,若哪天母亲没有提起父亲的牵挂,我就会在母亲面前撅起嘴埋怨。
然而,我却从没有想起向父亲问一声平安,道一声珍重。
被爱零距离,回馈,却杳无踪影。
此时,母亲简单的话语却让我如鲠在喉。
许久,我才抬起头说:
“还是你发吧,我不知道该回些什么。
”
“你这丫头怎么回事,每次你爸打来电话,你都不愿接,你就不会说些关心你爸的话吗?
”妈妈似乎生气了,“人家的女儿整天黏着爸爸,我看你跟你爸怎么像隔座大山似的,一句话都没有。
唉——”
母亲唉声叹气,我的心如被针扎一般。
儿时,我与父亲形影不离;渐渐地,我长大了,父女俩的交流却越来越少,就像曾经的一片森林旱成了草地,又荒成了沙漠。
但我搜索枯肠也回忆不起父亲对我有什么怒色,即便面对的是女儿的冷漠,父亲的爱也从未间断过,小时候是一声声叮咛,长大后变成一条条短信。
而我,面对这些充满爱的语言,似乎已习惯得近乎麻木,从未回馈些什么,更不曾对父亲表示过感谢。
想到这里,我的面颊滚烫,终于,我还是发出了那条至今记忆犹新的短信:
“爸,你那儿很冷吧?
小心自己的胃病,注意保暖!
”
放下手机,我竟如释重负,感觉特别踏实。
不一会儿,父亲便回了短信:
“谢谢乖女儿,天再冷,爸心里也是暖的。
”
“爸,你那儿有没有过冬的衣裳呀,没有要买,别冻着了。
”我不再吝啬言语,也不再顾及修辞。
“知道,我身体好着呢!
”
……
一条条短信在父亲和我之间不断地飞来送去,仿佛正在编织着一张大网,一张真爱的大网——它将我和父亲连到了一起。
透过这张网,我似乎看到父亲正读着女儿的短信,那满是褶皱的脸上盛满了笑容……原来,指尖的一串小动作便能使遥远的距离拉近为零。
我抬起头,院子里洒满清辉,一轮满月正静静地悬在天空,照着我,也照着远方的爸爸。
【解析】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题意非常清晰,没有明显的审题障碍,立意的关键有二:
一是对“零距离”进行横向发散思维。
写作时切不可空洞地演绎“零距离”的体验或观点,一定要具体到某一个侧面或某一个领域。
比如,可以写与家人或友人的零距离,也可以写与弱势群体或焦点人物的零距离;可以写与有形的人或事物的零距离,也可以写与无形的思想或情感的零距离;可以写与高雅的文学或传统的零距离,也可以写与底层的市井生活或朴素民风的零距离……二是对“零距离”进行纵向推进构思。
零距离不可能一下子实现,一般都是从有距离再到零距离的。
因此,记叙文中应当体现出这种发展的过程,议论文中应当突出有距离与零距离的辩证思考。
“零距离”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心与心的融合,是一种理想化的追求,因此文章还应当注意虚实结合,使其相得益彰,让文章韵味更浓,立意更高。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记叙文要注意人物的塑造,描写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要注意语言和行动描写必须切合人物身份,符合人物的年龄与地位,做到“言如其人”,“行如其人”。
第二,要注意语言、行动描写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
人物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就会有怎样的言行。
要写出个性,必须抓住有代表性的言行进行描写。
第三,要注意言行往往是相关联的,有怎样的言,就有怎样的行。
描写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要协调一致,共同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请以“成长,意味着”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在横线上填上你认为恰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来源】天津市和平区耀华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答案】成长,意味着快乐
长大就像是一颗神秘果子,有的人歇斯底里的抗拒,有的人迫不及待的想要尝尝。
但是只有长大才能使我们接触到更多,更好的世界。
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