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数学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934025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9.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发数学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开发数学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开发数学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开发数学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开发数学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开发数学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docx

《开发数学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发数学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开发数学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docx

开发数学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

开发数学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

一、数学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分析

当我们研究那些优秀教师的教学时发现,真正的优秀教师都是非常重视动态生成的课堂资源。

表面上看,大家都用同一个教材,理解的知识点、重点都差不多,甚至是统一好的,而教学效果却是两样。

差别在哪里呢?

一是对教材的处理不当,不能有效地利用和挖掘教材资源;二是很多教师对数学课程资源缺乏正确的认识,致使许多有效的课程资源得不到开发和利用,不能更好地为数学教学服务,如对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课程资源的重视与运用的程度不够,生活中蕴含的大量的数学信息在课堂上得不到应用,学生缺乏体验过程。

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浓,课堂效率低下。

二、对数学课程资源的再认识

(一)数学课程资源的内容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课程资源的结构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教师、学生,师生本身不同的经历、生活经验和不同的简历、学习方式、教学策略等。

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家庭资源等。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

“数学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

”教材是主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还包括思维和习题资源、音像资料、信息技术、错误资源等。

(二)开发课程资源的意义

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数学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课程设计与实施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积极主动、充分有效地使用各种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的教学资源,创造性地组织教学,使学生的潜能在课堂上得到最大的发挥。

挖掘教材蕴涵的课程资源,把握和捕捉那些来自学生、来自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让那些有意义的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的数学问题进入课堂,能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

而丰富的课程资源能使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引起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反思意识,激发其解决实际问题。

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三、开发数学课程资源的途径探索

课程不再只是学科的总和,而是学科、教师、学生、生活、社会的有机整合。

学生的生活及其个人知识、直接经验都将成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依据。

课程资源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学校延伸到社区和所在的地区,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都开始成为学习探究的对象,成为学习的“课堂”。

(一)动态处理教材,挖掘隐性资源

教材是基础性的课程资源,也是特殊的课程资源。

它是学生系统获取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

教师要重视对教材内容所蕴涵的思想方法的理解,只有认真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丰富和补充教材的内涵,引导学生学会有效的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最大作用,实现高效利用教材的课程资源。

反之,则容易造成这样一种现象:

一方面对教材的利用不够充分,一方面又忙于到处寻找资料,知识之间难以构成体系,学生的学习能力也难以提高。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研究者”的角色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将使在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根据教材的逻辑不断生成,这样的教学也就有了生命力。

、实践体验,体现教材内容的生活性

例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时,我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先通过动手实践(剪一个等腰三角形纸片,对折)发现两底角相等,然后进行证明思路的探索:

1.证明两角相等,你有哪些方法?

这个问题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原有认知结构中关于证明两角相等的知识和方法,起到“搜导”和“整理”的作用。

2.这些证明两角相等的方法能证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吗?

学生经过尝试,发现几种方法都不能直接应用,从而想到要改造图形——作辅助线。

3.如何作辅助线?

联系前面的动手实践,发现对折痕把等腰三角形分成两个全等三角形,

同时,也发现这条折痕是等腰三角形中顶角的平分线,作顶角的平分线可达到目的。

4.还有其他辅助线作法吗?

经过讨论、尝试,学生们发现作底边上的中线难以直接证得结论,作底边上的高线也能解决问题。

从而感悟到恰当地作辅助线的重要性以及作辅助线的常规方法。

一位好的教师即能让教学目标围绕教材,但又不被教材捆住手脚,既能够放得开,又能够收得拢。

因此,教师要结合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非常主动的去加工、去整理课本上的例题和作业题,深入挖掘其隐藏价值,往往能事半功倍。

例如:

九年级上册《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第二课时课后作业题第5题:

  

有一块三角形余料ABC,它的边BC=120cm,高AD=80cm,现在用它加工成作一个正方形零件,使正方形的一边在BC上,其余两个顶点分别在AB、AC上。

问这个正方形的边长为多少?

这一例题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会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我对这道作业题安排了一个课时,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并能灵活运用这一知识,在原题基础上我设计了以下系列问题:

1.如果把它加工成矩形且QM:

MN=1:

2时,矩形的两边是多少?

2.如果把它加工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接着我又设计了以下问题

3.写出QM的长y(cm)与MN的长x(cm)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4.要使所得矩形的面积最大,则长与宽分别是多少?

5.如果以所得的最大矩形为侧面做一个圆柱形铁桶,其容积是多少?

  设计的这五个问题有渐进性,从简单到复杂,把知识的运用得到一步一步推进,在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新的知识,又复习了旧的知识,并加强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我们还可以把题目变为:

  问题1三角形ABC是一块等腰三角形的余料,已知顶角A为锐角,量的底边BC的长为60cm,BC边上的高为40cm,用它截一块一边长为30cm的内接矩形,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截法?

求出各种截法中矩形的另一边长,并指出哪一种截法面积最大。

  问题2有一块两直角边分别为6dm、8dm的直角三三角形铁皮,现要从中剪出一个尽可能大的正方形,请给出它的裁剪方法。

  这两个问题不仅是相似三角形知识的拓展,而且开放性的设计又培养了学生分类讨论思想及建模能力,极富操作性及思想性。

(二)充分留意过程,利用生成资源

资源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课堂是预设的,也是生成的。

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在不断的生成。

如课堂中的偶发事件,学生提出的意外的问题、教师的灵光一闪、学生的错误等,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能是我们的数学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1.在作业的布置、分析与评价中开发资源

做数学作业是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独自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不断交替上升的过程。

它强化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做作业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把作业评价的空间由办公室延伸到教室,引导学生来说一说自己的作业,于是,在说的过程中自然地暴露了作业的思维过程,在教师的点拨中对自己的作业自觉地进行有层次、有针对性的分析与评价。

此时,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评判,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检测。

如“平行四边形”一章结束后,我布置了一次小制作活动:

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测量工具或作图仪器。

第二天一上课,同学们纷纷展示自己各自的研究成果,他们的小制作真是千姿百态。

其中有一位学生的作品,既简单又具有多功能。

他利用了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和菱形的性质,制作了一个作图的仪器——菱形框架(如图),其功能是:

(1)作角平分线;

(2)作任意直线的垂线;(3)作一定范围内线段(小于该菱形边长的2倍)的垂直平分线。

事实上,就同一个作业,不同的学生,思维方法往往不同。

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层次的差异,使在解题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记忆方面的和习惯方面的问题,经验不足的问题,以及所学知识之间缺乏内在联系的问题等等。

因此,如果教师仅凭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个人思维习惯来推断学生的思维障碍,难免会出现“失真”的情况。

这样就难以“对症下药”地解决问题或进行积极评价和有效引导,“说作业”便是挖掘和展现学生思维过程和自我监控的有效途径,这也正是“说作业”的一项重要的教育教学功能。

事实上,教学过程不只是要学生记住现成结论的过程,而且是让学生在亲生经历的活动中不断体验的过程。

知识、经验以及其他教育影响只有通过学生的体验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在世界,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

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开放的、个性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方式,对自己的潜能和周围的世界有真切的体悟,并通过多种渠道发挥自己的潜能。

2.在错误中开发资源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考虑不周而产生的失误也会有所发生,有时甚至是低级错误。

面对这种始料未及的失误,教师该机智的抓住自己失误这一契机,把本不该出现的错误转化成一种积极的教学资源。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事物的角度、过程、经验的不同,可以把学生所犯的错误分为合理性错误与非合理性错误两种类型。

合理性错误是指虽然学生回答的结果是不正确的,但是在这一结果的获得过程中却包含着一些合理性的因素,通过对这些合理性因素的挖掘,可以产生非常有价值的教学效果;非合理性错误是指不仅学生回答的结果是不正确的,而且这一结果的获得过程也很少具有教学意义。

比如,课堂上由于学生不注意听讲、粗心大意而导致的答非所问现象。

对于后者,教师应抓住教育契机,恰当地进行教育批评,从而让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纠正行为。

当学生出现合理性错误时,教师要以宽容的态度面对学生的错误。

通过巧妙设计,机智地将错误转化为有助于课堂教学的资源,让学生亲身经历错误的解决过程,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实现错误背后的创新价值。

例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导入阶段,当学生迫不及待地说出: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用相邻的两条边相乘”这一错误结论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学具操作、画图剪拼等方法进行研究,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这样学生不仅能够自主纠正错误,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间的联系与区别。

总之,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好各种课程资源,才能更好地搞好教学工作,从而用更简便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记得我在上《中心对称图形》这一课时,“议一议”中有一问题:

红桃2、黑桃8、黑桃9、草花3、方块J五张扑克牌的牌面图案中,哪些牌面是成中心对称图形的?

(经过小组合作讨论)

 

生1:

红桃2,方块J的牌面是中心对称图形,其余不是。

师:

其余三张为什么不是?

生2:

黑桃9中间的一个黑桃不成中心对称,黑桃8中间有两个黑桃

生3:

(很突然地说)那么方块3肯定成中心对称的,因为一个方块也是成中心对称的。

(大家都赞同他的观点)

学生(绝大多数):

那么所有的方块的牌面都成中心对称了。

偶数的方块牌面本来就是成中心对称的,奇数的方块牌面由于一个方块成中心对称,所以也是成中心对称的。

(我当时也没有仔细想,就认同了大家的观点)

学生(突然举手):

老师,不是所有的方块都成中心对称的,方块7的牌面就

不是中心对称图形……

于是,教室里响起了一片争论声,一双双眼睛看着我,我也愣住了,怎么办呢?

既然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何不让出现的问题转化成一种教学的资源,由学生去主动探究呢?

于是我让大家先合作讨论一下,再让那位同学把方块7的牌面图案画在黑板上,最后大家都同意了刚才这位学生的观点,同时更明白了中心对称的含义。

本例中,绝大多数学生都错误地认为所有的方块的牌面都成中心对称了,但就有个别的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随波逐流,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这种敢于标新立异的品质无形中影响着其他的学生。

作为教师,没有对出现的个别“异端”进行草率处理,而是及时地抓住了“群情悱愤”的机会,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民主的探索氛围。

既保护了“异端”的积极性,又激起了众人参与学习的欲望,它不仅没有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障碍,反而能够帮助学生激发主动探究和尝试的冲动,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在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学习数学就是一个在老师指导下不断提出猜想、暴露和消除困惑以及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是“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念的一次很好的体现。

我在上“分式的加减”时出了这样一个例题:

计算:

请三位学生板演,其中学生小王的解法是这样的:

解:

原式

显然错了。

当我点评到他的解法时,引来了一些嘲笑。

师问:

错在哪儿呢?

生:

“张冠李戴”,把分式方程的变形(去分母)搬到解计算题上了,结果连分母也丢了。

小王面红耳赤,低下了头。

看着头都不敢抬的小王,我决定“顺水推舟,将错就错”,于是就启发学生:

刚才那位同学把计算题当作方程来解,虽然解法错了,但给我们一个启示,若能将该题去掉分母来解,其“解法”确实简洁明快,因此我们能否考虑用解方程的方法来解它呢?

我看到小王的头慢慢得抬了起来。

而一个新颖的解法也出来了。

解:

去分母,得

化简,得

解得:

确实,小王的解法是错了,但他的这种“用方程的思想解分式计算题”却是一种寻求简便的思想,是自己思维的真实展现,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这时的小王笑了,脸上荡漾着自信。

令我没想到的是,从这以后,小王上数学课都是昂首挺胸,信心十足,课余对数学也是“情有独钟”,上课更是大胆发言,对有些问题的解决也常常与众不同,有自己独到之处。

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错解”往往有它合理的一面,它多是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的符号、表象或概念、命题之间的联系上出现了编码错误,或是产生了负迁移,这是学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也只有这种真实的思维才能真正反映出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实际上往往带有普遍性,因而可以作为很好的教学资源。

(三)紧密联系实际,开发生活资源

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体验过程,就不能只给学生提供学科世界的内容,还应给他们提供与之紧密相连的生活世界的内容,因为体验总是伴随着主体的亲身经历,而一个人的亲身经历总是与其所在的生活融合在一起。

只要教师留意收集,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比比皆是。

将其恰当地引进课堂,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给教材中已有的数学问题赋予现实意义

新程标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我们应根据学生所处的实际环境,充分挖掘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最有效的学习素材。

在学习“平移变换”一课时,我作了如下的设计:

同学们,2010第16届亚运会在我国广州举行,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和骄傲。

当你目睹国旗冉冉升起时,是否用数学的眼光思考过一个问题:

亚军、季军与作为冠军的中国国旗上升的高度是否一样呢?

中国国旗上的每一个五角星、每一个点是否上升了相同的高度呢?

此时,我用多媒体展示了国旗升起那一激动人心的瞬间,学生在为祖国自豪的同时,运用数学的方法对国旗的升起过程进行了再分析。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将国旗抽象成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沿不同的方向进行平移操作,从而经过分析、归纳和讨论得出了图形平移的一般规律。

由于教师运用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学生兴趣盎然,积极主动,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从重大时事事件中挖掘整理出数学问题

初中学生生已步入少年时期,他们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程度已不亚于成人。

适时合理地收集一些时事事件,用数学的眼光加于整理,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素材,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

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法”时,我从一则很好的时事新闻中挖掘出可以利用的素材:

同学们,三峡工程除了我们熟知的发电功能外,对于长江防洪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据资料介绍,2009年三峡工程全部建成,长江最险地段荆江大堤的的防洪能力大大增强。

据悉,当得知四川将大面积普降暴雨的预报之后,为削减洪峰,三峡大坝从9月5日开始开闸泄洪,从135米的设计坝前水位,按每天下降0.4米的速度连续开闸3天,到9月7日,坝前水位达到了多少米?

然而由于本次洪峰异常凶猛,9月8日,当最大洪峰逐渐到达时,一天时间就使坝前水位回到了135米。

为减小下游压力,三峡工程专家经过论证,决定继续抬高坝前水位以削减洪峰,从9月8日起坝前水位每天抬高0.3米,到9月11日坝前水位达到了多少米?

同时,教学中辅以多媒体演示水位变化过程,并让学生推算每天的水位情况。

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讨论、归纳出了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兴趣高、学得牢,面且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增强。

3.从学生熟悉的鲜活生活事例中利用资源

学生天天与数学打交道,却对生活中的数学不够重视,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缺乏解决的能力,缺乏良好的数感。

如果我们能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常收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再把这些问题“移进”课堂,通过对现行教材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使数学教学内容源于学生现实生活,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手段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学生学习活动应用、验证于日常生活,不断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长此以往,不断深化,就能逐步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用数学的语言去解释得出的答案或结论,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最终达到提高和完善学生的数学素养的目的

例如农村学校的教师可以以农村生活事例为背景,设计出一些“田园数学”的问题:

(1)农民伯伯插秧时,为什么先在田埂上拉一根尼龙线?

(2)秧凳为什么制成一条腿?

(3)梨、秧拖、脱粒机架等为什么做成三角形状?

(4)手摇风车,瘪谷是沿着转轮的哪个方向飞出去的?

(5)墙壁上钉一根木条至少需要几个钉子?

同样,城市学校的老师留意生活的话,也一样会有活生生的数学素材:

(1)人们为什么不惜踏坏花草而不愿从花坛的边沿走路?

(2)假如你陪妈妈去商店买衣服,恰巧商店在搞“买300送150,买600送300”的活动,即凡当天一次性购买满300元就送150元的购物券,满600就送300元的购物券,超600元一律送300元,另外购物券所抵金额不再结算在购物金额内。

你能列出赠送的购物券面额与购物金额的函数关系吗?

假如你看中一件500元的大衣并买下,那么商场应该送你多少元的购物券?

假如你只看中三件标价为120元、500元、320元的衣服,如果要全买下,怎样买才是最好呢?

送购物券与送现金一样吗?

请你估计一下这样的活动衣服大概打几折?

四、数学课程资源开发的方法

(一)以学生为本,抓住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关键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资源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这句话是对数学与生活关系的精彩描述。

新课程强调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教师们通过了解和分析学生生活经验,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趣味数学,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帮助学生构建新知。

  

2.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资源

“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个独特的世界”。

学生个体之间客观上存在差异。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承认、尊重、适应学生个体的差异,而且还要把学生个体的差异作为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利用。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知识水平间的差异,请知识丰富,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做小老师来讲解他们已经掌握的知识,从而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和谐发展。

例如,在数学单元考试后,我就请学习优异的学生在课堂上讲解试卷,重点讲解自己的想法、做法。

在数学课上教学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说一说对平行四边形的了解等等。

3.以学生的问题为资源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是问号。

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逢事问个为什么。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有的是对教学内容的疑惑不解,有的是对教学内容错误认知。

教师要利用学生的问题资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独立思考,思维互动的空间内自发自觉地学习。

   

(二)挖掘教材,把握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基本点

教材是课程资源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资源,学会对教材的重组与整合使它更好的为我所用,敢于并善于对教材下剪刀,是一个优秀老师的基本功。

在开发和利用教材时要防止两种倾向:

一是防止无组织无纪律地脱离标准,随心所欲。

教材是学生和老师共享的学习材料,而且更偏重于学生。

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经过许多专家精心编排,她是浓缩的精华,尊重教材、理解教材是教师进行开发和利用的前提。

其二,要防止唯教材论。

古人云:

“尽信书不如无书。

”课程资源是无所不在的,教师一方面要吃透教材,善于理清和利用教材中纵向的联系,另一方面应该扩大眼界,横向联系,打破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神话,善于也敢于进行教材的重组与整合。

1.充分利用校内课程资源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校内课程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投影仪、幻灯片、电视机、录像机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展示精美的图片、播放与数学教学有关的电影、录像、动画等,使学生对数学课产生兴趣,从而生动地学习。

例如,在复习“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一章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函数的图象、性质,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使本来枯燥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因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拓展教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兴趣,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实践能力的核心。

例如,在学习了九年级概率知识后,我把三个白球和三个黑球放在一个布袋里,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一起玩摸球中奖游戏。

班上共有50名学生,每个学生交2元钱(学生自制,用小纸条代替),在袋里摸出3个球,如果三个都是黑球,则可得到10元钱(教师自制,用扑克代替),每个学生参与两次。

接着同学们依次参与游戏,直到游戏结束。

最后我把结果统计出来,我总共收入200元,学生中奖6次支出60元,我纯收入140元。

以此来引导学生计算出中奖概率,学会用概率知识揭露社会上的骗局。

(三)走出校园,激活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拓展点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将眼光放得更开阔,走出教室,甚至走出校门,与这个大千世界融为一体。

课程资源是无所不在的,只要我们有发现她的眼睛,懂得发现,善于运用,就一定能享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那份乐趣。

1.重视家庭的课程资源

许多家长非常热心于学校的教育实践活动,乐于用自身具有的知识为学校教育实践提供服务。

例如,邀请学生家长到班级讲课,粉刷工人讲解计算墙壁面积的方法,贴砖工人讲解房屋瓷砖的计算方法等等。

2.深入挖掘社会资源

与村里各方面教育人才建立广泛联系,采用讲座、开课、展演、座谈、组织活动等多种方式,使之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

可以从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国家推行的系列惠农政策、学生生活以及家庭经济收入等方面进行挖掘、提炼,加以利用,服务于农村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

总之,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有着极为广阔的前景,只要广大教师多开动脑筋,多想想办法,积极努力,就一定能使这片“希望的田野”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