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第一中学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精校解析Word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31532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第一中学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河北省第一中学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河北省第一中学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河北省第一中学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河北省第一中学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第一中学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精校解析Word版.docx

《河北省第一中学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精校解析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第一中学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精校解析Word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第一中学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精校解析Word版.docx

河北省第一中学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精校解析Word版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人民版高高一历史必修一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

一、选择题

1.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

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

……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

”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当选的代表”“旧社会妇女哪有妇女的选举权”等信息可以推断出当时中国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故本题选择A项;题干时间1953年说明当时人代会还没有召开,故B项错误;C材料中没有提及该信息;D中法制化不符合题意。

考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一届人大的召开。

2.有学者评价:

“它凝结了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

”据此判断,“它”是指()

A.《双十协定》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D.《论十大关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信息及准确推理的能力,题干中“凝结了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是解题的关键,突出了社会各阶层,且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由此分析备选项可以得出应该是《共同纲领》,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共同纲领》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制定的历史文献,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这一次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双重性质,既行使人民代表大会职能,又具有统一战线性质,体现了代表的广泛性,能够得到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C符合题意;《双十协定》是国共两党就抗战胜利后国家走向的谈判结果,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无关,排除A;《论联合政府》是抗战即将胜利时,中共关于政权建设的单方设想,既不能说凝结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心血,也不能说得到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排除B;《论十大关系》主要是在中共内部总结建国以来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初步经验的基础上由毛泽东结合苏联建设的经验教训集中概括出来的,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关系并不密切,另外《论十大关系》涉及的利益关系在当时并不是没有矛盾,不能说“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排除D。

故选C。

【考点定位】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共同纲领》

3.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

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

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获取、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从题干结构图中看出该时期政治协商会议处于最高领导地位,中央人民政府受政协领导。

这说明该时期应该是在建国初期,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责的时期,故①②正确。

③是1954年颁布;④完成于1956年底,因此与题意不符。

【考点定位】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开幕。

关于这次会议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B.会议开幕之日北平昼夜长短大致相等

C.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故A项表述正确,排除;此时是9月份,太阳直射点在赤道附近,北平昼夜长短大致相等,故B项正确;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C项符合史实,排除。

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故D项表述有误,故答案为D项。

考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5.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

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中共八大召开

【答案】C

【解析】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布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过渡状态的结束,标志了人民代表大会的确立,与材料1954年12月的时代背景是一致的。

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是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和中共八大召开都是在1956年。

6.“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

”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A.“一国两制”的提出B.“九二共识”的确定

C.中国困际威塑的提高D.中国国力的强大

【答案】D

【解析】

从“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等信息判断材料表明的是1999年12月澳门回归祖国,澳门回归祖国洗雪了中华民族耻辱的一页,而且意味着西方在中国的殖民主义统治结束,之所以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腾飞,综合国力的强大。

7.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从中可以获悉

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

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答案】D

【解析】

从费孝通的回忆可知此事发生于“北平”时期。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自即日起北平重新更名为北京,并确定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由此判断A错误,A指的是1954年召开的一届人大;第一次政协会议从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后就开始筹备,准备比较充分,并不匆忙,排除B项;服装是职业和身份的象征,从材料可知除了穿“工装”的工人外,还有其他社会各阶层,普通工人只是其中一部分,代表具有广泛性。

据此排除C项,得出D项。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注意空间限定“北平”。

考察从材料中获得信息的能力。

8.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

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说明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

故正确答案为B。

A项错误,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成立;C项是在1956年确立的方针;D项说的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人大制度,是在1954年建立。

考点:

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点评:

新中国建立后,积极地进行民主政治建设,1954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人大制度建立。

在这次会议上,通过了我国的第一步社会主义宪法;此外,还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成为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

9.“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

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奠定基础的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从材料中的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初期”可以看出,此题考查的是建国初期的法治建设。

1954年宪法的颁布是这一时期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故选C。

A项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宪法;B项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原则;D项不是法治建设的内容。

考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依法治国

10.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夺取全国政权以后,开始按照自己的理想建设全新的社会政治制度的第一个阶段。

下列关于1955年我国社会状况描述错误的是

A.社会主义改造还未完成

B.西藏自治区还没有设立

C.政协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D.《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已经在1954年召开此次会议上已经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以《共同纲领》作为临时宪法的作用自动消失。

故D项描述错误。

考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共同纲领》

1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

A.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D.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答案】D

【解析】

由“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

”可知这些地理名称的变化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D正确;A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

点睛: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民族政策,解题的关键是对“归绥、迪化等少数民族名称与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的理解,结合新中国的民族政策解答即可。

12.根据国情,我国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

三者的共同之处是都

A.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B.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C.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D.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主权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联系和区别。

选项A、B、D所表述的是三者的不同点,只有C项是共同特征。

13.2011年7月19日,西藏各族各界干部群众2万多人欢聚在布达拉宫广场,热烈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

60年来,西藏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人民的安居乐业充分说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下列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区域自治

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

④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其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因此,①②项中的“基本民族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说法是错误的,故D项正确。

考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点评:

本题考查依据教材相关知识,准确地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

14.以下三幅历史图片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发展相关,如果根据图片文字说明,要给这三幅图片确立一个恰当的主题,那么,这个主题应该是

A.民主政治的成就

B.民族团结的力量

C.改革开放产生的巨变

D.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作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三图反映了新中国民主建设的三大制度,这是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成就的体现,这也是三者的共性所在,A项正确;BCD项并是三大政治制度的共性,排除。

考点:

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果。

点评:

本题通过三大基本政治制度来考查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成果,其还可以考查三者的内容与意义等。

15.1957年3月25日,周恩来在谈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说:

“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墙,增加民族纠纷。

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的人就要搬家……所以我们……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

”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联邦制不利于各个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

②在民族聚居区都要实现民族区域自治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历史与国情决定的

④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利于民族团结,利于社会稳定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解题关键是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全面掌握民族区域自治的相关内容。

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由历史因素决定的,联邦制对中国来说不利于民族团结和发展,因此①的观点太绝对;民族区域自治只是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而言,并不是所有民族都如此,依此②不正确。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历史与国情决定的,因此③符合题意;实现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稳定,因此④正确,故选D。

考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6.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青年评论家俞可平说,中国是采取“增量民主”的办法,“增量民主”表现为渐进地积量变为部分的质变。

俞可平认为

A.中国的民主模式是最佳模式

B.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C.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无需借鉴西方

D.“中国模式”具有世界意义

【答案】B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增量民主”的含义,根据材料信息“‘增量民主’表现为渐进地积量变为部分的质变”,可以判断俞可平认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渐进过程。

17.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重要法律230多部。

其中主要包括1982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

这一立法高峰的出现

A.保障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B.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奠定了基础

C.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针

D.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由题目中的信息“1978—1982年”、“制定重要法律230多部”可知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逐渐完备,故选D项;AB项应为1954年宪法的作用,C项应为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的召开,均与题目中的时间“1978—1982年”不符,故排除。

18.通过直接民主的形式,从几千年封建社会走来、习惯了乡绅保甲治理的中国人,第一次作为权利的主体走到了民主政治的前台和中心,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实质。

这种民主形式指的是

A.村民自治

B.政协会议

C.民族区域自治

D.人民代表大会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我国从1998奶奶实行基层民主选举制度,视线里人民真正当家做主,材料中“第一次作为权利的主体走到了民主政治的前台和中心,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实质”正是这种形式的体现,故本题选择A项;D.B属于中央机构,C属于基本政治制度。

考点:

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建设·村民自治

19.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

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

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A.要依据生产力水平调整生产关系

B.要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

C.要遵循客观规律

D.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文革”对民主法制进行了无情的践踏,所以要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就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故B项正确。

文革属于政治事件,并非调整的是生产关系,故A错误;文革属于左倾错误思想影响,并非是客观规律,故C错误;当时主要是左倾思想修正问题,并非经济建设,故D错误。

20.1981年邓小平在指导宪法修订时说: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在此邓小平强调的是

A.人民民主原则

B.依法治国原则

C.国民平等原则

D.社会主义原则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依法治国原则的理解能力。

从材料看,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是法制。

21.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一书中写道:

“他们每天都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

”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

A.严重践踏中国民主和法制

B.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

C.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

D.体现了启蒙思想中的自由平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题干信息反映的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文革”中,“阶题斗争”口号下践踏和破坏社会秩序的现象。

民主和法制破坏殆尽,所以正确选项是A。

C项时期并未出现阶级斗争口号下的混乱局面;B项明显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

考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文化大革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历程

22.把“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是在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

C.1997年中共“十五大”

D.2002年中共“十六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故B正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2002年中共“十六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23.以下是四幅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宣传画。

该画中主题体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D.④②③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①是大跃进时期,发生在1958年;②发生在文革期间,即1966-1976年;③第一部宪法颁布是在1954年;④香港回归是在1997年,故选C。

【考点定位】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曲折•第一部宪法颁布与“文革”;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香港回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958年大跃进

24.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宣布:

“我们不再使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

”这一主张

A.是对《告台湾同胞书》的发展

B.放弃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

C.明确了“九二共识”的前提和立场

D.使“一国两制”的方针正式形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而题干中邓小平的主张已经蕴含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内涵,显然是对《告台湾同胞书》的发展,故选A。

B错在“放弃”,我们争取和平统一中国,但不放弃使用武力解决,排除B。

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上世纪80年代初“一国两制”的方针正式形成,CD时间不符,排除。

考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25.2017年1月1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8周年。

它的发表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并被看成是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

这主要是因为它

A.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B.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C.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

D.倡议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

【答案】A

【解析】

《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体现了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故A正确;《告台湾同胞书》并未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故B错误;“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属于九二共识,故C错误;“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不符合材料“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故D排除。

故选A。

26.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这一规定说明了“一国两制”

A.构想正式提出

B.是改革开放的指导方针

C.有了法律依据

D.构想得到了成功实践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反映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出现了“一国两制”,这说明“一国两制”的实行有最高的法律依据和保障,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

点睛:

“一国两制”构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它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1982年宪法将“一国两制”写入宪法,使“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

1984年,“一国两制”被正式确立为实现祖国统一的指导方针。

27.1997年,中国成功收回了香港的主权。

对此,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

“日益强大的中国驱散了日不落帝国的最后一道残阳。

”你对这个评论的看法是

A.正确。

香港回归标志着英国殖民帝国历史的最终结束

B.正确。

中国收回香港主权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C.错误。

中国收回香港主权的根本原因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

D.错误。

英国依然是世界上一流的殖民帝国和政治大国

【答案】B

【解析】

依据已学知识1997年,中国成功收回了香港的主权,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据此可知材料中的观点是正确的,CD两项均排除;依据材料中“日益强大的中国”可知强调的是国内原因,联系所学可知中国成功收回香港的主权源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故B项正确;“最终结束”与史实不符,故A项排除。

28.“振甫先生致力于两岸关系凡一十四年,夙慕屈平辞赋,常怀国家统一,私志公义,每与道涵相契。

汪辜会谈,两度执手;九二共识,一生然诺。

……两岸之道,唯和与合,势之所趋,事之必至。

期我同胞,终能秉持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之谛,续写协商与对话新页。

庶几可告慰先生也。

”汪道涵唁辜振甫逝世电文中两度提及的“九二共识”指的是

A.和平统一祖国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一国两制”原则

D.加强两岸合作交流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祖国统一问题,其中在“九二共识”中达成的原则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所以正确的是B项,CDA不符合题意。

29.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

5月10日母亲节,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