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十少年作家批判书》究竟批判什么散文 精品.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29886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十少年作家批判书》究竟批判什么散文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最新《十少年作家批判书》究竟批判什么散文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最新《十少年作家批判书》究竟批判什么散文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最新《十少年作家批判书》究竟批判什么散文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最新《十少年作家批判书》究竟批判什么散文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十少年作家批判书》究竟批判什么散文 精品.docx

《最新《十少年作家批判书》究竟批判什么散文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十少年作家批判书》究竟批判什么散文 精品.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十少年作家批判书》究竟批判什么散文 精品.docx

最新《十少年作家批判书》究竟批判什么散文精品

《十少年作家批判书》究竟批判什么_散文

  篇一:

《雾霾批判书》获第七届老舍散文奖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

  恩格斯不消除精神雾霾,不建构绿色空气伦理,焉能天明地静,气正风清?

手记一、雾霾恐惧症在全社会漫延癸巳的立春,北京,又被浓浓的雾霾严实覆盖。

  春,被挡在城外。

  这个春天,最不能算作春天,中国国土的许多版图,都被锁入雾霾。

  雾霾内,是大地上艰于呼吸的人。

  被雾霾包裹的人,如被驱赶入疑似的夜,尽管雾霾在本质上不是夜,却比莫测的夜更凝重。

  被迫入雾霾的人,还如囚入笼中之豹,这样的人能不被怜悯吗?

血红的太阳还未完全西沉,天安门上伟人像犀利的眼睛已看不到纪念堂里沉睡的肃穆。

  夜来月亮隐约,街灯迷蒙。

  人们除感觉空气的异味,还感觉沉闷、压抑、烦躁,生出深重的恐惧。

  早些时候,许多人是不明白雾霾就里的,还以为置身于仙山雾阁。

  然而今日,无论雾霾来不来,民众都心有恐惧,国人有谁不是雾霾恐惧场中人?

有谁不罹患雾霾恐惧症?

我们的社会,步入了雾霾恐惧场,生存伦理开始坍塌。

  今天看见雾,你会窃想这是不是雾霾?

雾成了一朝被蛇咬十年都怕见的草绳。

  见到雾霾,你会想象这是空中在浮无数纸钱。

  朦胧月色,被疑是雾霾来了。

  日前,我与北京朋友通电话,他说现在已不敢张大嘴呼吸,就别说深呼吸了。

  真可谓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了。

  帕斯卡说,那无限空间的永久沉默,使我恐惧。

  你我恐惧,与不知道何处才是茫茫雾霾的边界有关。

  在那农业社会,谁会有这样的恐惧呢?

无知者无畏,看来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我本科攻读的是农业气象学专业,气象学家算是本家,但我今天却深恨气象学家,何以要广告天下这雾霾凶残的真相呢?

今天,谁不晓得雾霾包括数百种大气污染颗粒物,谁不知道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是直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

  这些东西,黏附在呼吸道和肺叶,会诱发或加重气管炎、鼻炎、支气管炎、结膜炎等过敏性病症。

  雾霾诱发高血压和脑溢血,催生非典型肺炎。

  雾霾笼罩天,气压偏低,空气含氧量下降,使人心肌缺血,心血管患者死亡率徒增。

  阴霾天气比吸烟更易致癌。

  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吸专家钟南山指出。

  遮天的雾霾已留下数亿中国人空茫忧恐的目光。

  雾霾使中国的生态环境引起了世界的热切关注。

  雾霾已然成为一个政治问题,不只是严重的生态问题。

  二、雾霾是对美纯空气的反动对雾霾事件的深入认识,上升到对生命生存负责的高度无疑是应该的,但我以为还有必要再引入自然科学审美视角。

  在地球上,还没有哪一种自然物的规模之大、功能之多、作用之神奇及结构之严密,可以和大气圈相提并论。

  大气占据除有形物以外的所有空间,苍苍茫茫。

  大气的质量主要集中在由空气组成的低层上,然而,在中国人眼里,空气却姓空,而且空与气,一直是中国哲学的两个重要命题,应该是空气纯净得令人视而不见吧,在祖国文学的长河里,竟鲜见专门写空气的文字。

  但这不等于不见简接表现空气的文字。

  最擅长简接表现空气者乃诗人王维。

  瞧,山居王维诗笔携来的新雨秋暝静入空山的空气,明月清辉入松林的空气,清泉流石上的空气,既静美,还染佛性&&空的字义是内无所有。

  空气,就真个空空吗?

事实是,惟有空得似无实有(纯净)的空气,才美纯本色,才适合人类呼吸。

  因而这空,又是有的储存。

  在久远的农业社会,空气还没怎么被污染,还很纯净,由氮气、氧气及稀有气体组成,成分很恒定。

  在法国语言学家罗兰&;巴特眼里,空气的属性首先是轻盈,其次为散漫。

  我却认为,空气最首要的品质还是透明。

  不因为爱情,是因为纯洁,所以才透明,使人不知深浅,可透过空气欣赏四时之景,天上人间物事;好空气轻松,比陶令的桃花源更陶然轻松;好空气飘渺得神秘;好空气遮蔽、吸收、散射和反射阳光、月光;空气流动,就成风,欲起风波便得与波合谋;空气有稀有薄,你当然感觉她好像无什么缝隙,但却到处都能让你进入。

  在《包容一切的空气》里我写过:

空气很诗化,抽象得像光,飘渺得如雾,飘泊得似水。

  她深远、宽阔、无色、无味、透明、单纯、空灵。

  她的脚步,虚幻飘忽,无影无踪。

  你看不见她,尽管她有重量,更有形体,本非虚无。

  你用手抓她,先一握,再一拧,满以为抓住了,而你的手中,却依然虚空。

  虚空空气的缺点,莫过于太过包容,还良莠不分。

  过于包容,无疑是空气伟大的根源,更是悲剧的开始。

  湖水包容污物有沙泥过滤,空气容纳难容之物却无弥佗佛的消化法力,只有成为污物集中营&&污物浮悬半空,便成霾。

  形成雾霾的主角是谁?

答曰:

人类排放的污染之物也。

  形成雾霾需要怎样的天气条件?

首要条件是气压要较低,出现著名的逆温现象。

  比如,1930年11月1日,比利时于伊小城及附近马斯河谷地区,就产生了逆温现象。

  包裹我们的空气,气温的分布一般都是随海拔升高而下降,诚如苏轼预言的高处不胜寒。

  假如逆转过来,离大地越远处的气温反而越高,这便是逆温现象,所在的空气层在气象学上叫逆温层。

  空气,本有这样的脾性,就是气温越低,密度越大,越沉重堆积。

  比利时那天就因为近地空气是逆温层,发生不了气流上升运动&&悬浮的污染物越积越多,终成霾。

  雾霾形成的另一个必要条件是悬浮在空气的污染物能够发育成足够大的颗粒。

  三、霾与雾有时同样可怕雾霾颇具欺瞒性。

  雾霾是寂静的(与恐惧相伴的场景,多是寂静的),近乎死寂,就像闻一多笔底的死水。

  这是百战沙场的将军也骇怕的恶战前的死寂。

  雾霾的死寂,颇怪异。

  犹鬼子进村,不打招呼,偷偷摸摸的就来了,这可是铺天盖地的弥漫性行动。

  霾埋不是同音吗?

雾霾一到,尘界的一切就被暗无天日地埋了。

  这雾霾,貌似漠然冷眼,却大智若愚,吞吐八荒。

  权威的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认定,霾,是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大量地、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空气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混浊现象,霾能够使远处光亮的物体微带黄、红色,使黑暗物体微带蓝色,幻变色彩,迷糊景物。

  这里说到的干尘粒,是由扬沙、尘卷风、沙尘暴、浮尘等构成的复杂家族。

  当能见度小于10公里,排除了降水、沙尘暴、扬沙、浮尘等天气现象造成的视程障碍,且空气相对湿度小于80%时,即可判识为霾。

  (《国家气象行业标准》)此般定义,比中国古籍《尔雅&;释天》所说风而雨土曰霾,更真实也更准确,同时,在暗示雾、霾间存在大玄机,尽管从字面看霾与雾一清二楚。

  雾是什么?

雾是无数微小的沉沉浮浮的水滴或者冰晶,在近地空气层中开会,在开湿湿漉漉、白白茫茫、沉默沉默的会。

  我把云拉过来,诗化些就是:

云,是飘上天的雾;雾,乃贴大地的云。

  令人迷惑的,是这雾,这霾,会粉墨登场,合作欺瞒尘世。

  欺瞒的表现,是雾与霾都虚浮混浊,混沌迷朦,神形酷俏,易于混淆,如果满足一定条件,还能相互转化。

  当然,民众未必知道,这雾与霾最大的区别,在于弥漫空中的构成物不同雾如同《红楼梦》里的女子,大体是水做的骨肉,霾则是由扬沙、沙尘暴、浮尘及其他污染颗粒物构成的浊物男子,主要是泥做的骨肉。

  霾里雾中都含水汽,但霾的相对湿度是低于80%;一旦相对湿度高于95%,尽管无声无息,却已宫庭生变,霾转变成了雾龌龊的雾,甚至毒雾。

  尤其可怕的,是相对湿度在80%~95%时,就已雾霾相混,弥漫的主要已是霾。

  无风时,天气沉稳如深山古池老水,污染颗粒物浓度越大,霾就越重。

  如果水汽饱和,污染颗粒物会凝上水汽形成雾滴起雾焉;雾被阳光照晒发生蒸发,颗粒物依然残留在空气,不必似悟空那般摇身,雾,也会变成霾。

  这真是易被混淆的视听,难辨险恶。

  所以我说,这个时代的雾与霾,在有的时候,可说已同样可怕了。

  这是你难于想象的。

  然而,这却是自然律,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自然律,是只要条件具备,都会自然而然变化,全然不顾什么后果,也不顾什么美学、医学后效的自然律。

  自然和社会,都存在不以人的意志而逆转的自然律,伟大的自然律。

  遵循和顺应自然律,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大自然里任何成员都必须表现的基本姿态。

  面对自然律,今天的人类,如果不是听天由命,无所适从,就该选择敬畏和谦卑,并作出深刻的自省和行动。

  现在令人恐怖和忧患的,竟然是尘寰中人,还普遍对自然律导致的霾雾互变茫然不觉,还认为雾很洁净,很纯美,对雾毫不戒备。

  何况中国人,还一直那么喜雾,爱雾,自恋赏雾的传统。

  读读那些弥雾的古诗词,赏赏那些漫雾的国画,雾,被表现得何其神秘、迷离、缥缈和空寂。

  那些艺术的雾和那时现实中的雾,我想,肯定不可能像今天如此内涵丰富。

  那时的雾,也起于沧海之上,漫在河山之间,也是那么静,生,散,湿漉氤氲,软绵飘拂,游荡蠕动,弥漫柔腴,白白,茫茫,但却仍是洁净的,无毒的。

  还美得难于描摹。

  那时的雾,与国人尚意的审美习惯居然如此吻合。

  那时的雾中国农业社会的雾,何见曾危及民众的健康和性命?

谁防范过雾?

对雾没有戒备心之前,外国许多杰出的文艺家也钟情雾,表现雾。

  表现雾霾早就是美国艺术家的重要主题之一。

  莫奈也曾被伦敦的浓雾吸引,以浓重斑斓的油彩,着力过描绘雾霾中的英国议会大厦。

  狄更斯还是被雾造就的文学巨匠,他以雾都伦敦作大背景的写实小说《雾都孤儿》已成传世经典。

  因霾带病,这些艺术作品,在今天看来,无非是误霾为美的激情之作,是被骗取了艺术冲动的畸形儿,是染了无尽遗憾的病艺术。

  今天的雾,溶解有毒物质,已是病菌病毒生长繁殖的温床早已不再是工业革命以前的雾了。

  需要强调的,是在今天,无论是雾是霾,都一样存在25。

  篇二:

超星慕课《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答案大全超星慕课《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答案大全11课程概述121直言命题的概念和结构731词项的周延性1141一般三段论1651复合命题概述2361联言命题推理2971易位推理3481归纳推理概述4591数据分析54101同一律60111什么是证明66121削弱的基本方法71131解释

(一)7811课程概述1目前思维能力的考试,在国际上主要有哪些?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得分:

200分2对于大学本科生来说参加什么考试是目前最现实的能力考察方式?

、、、国家公务员考试、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得分:

200分3目前国内开考的思维能力的考试不包括下面哪一项、、、、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得分:

200分4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这门课既是一个思维学科同时是一门能力学科。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得分:

200分5国际大趋势下,逻辑思维能力考察已经不再受到人们关注。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得分:

200分12什么是逻辑1人们在生活中常常将逻辑和什么联系在一起?

、道德、品行、智慧、仁爱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得分:

125分2知识是一种力量这是谁提出的观点、培根、鲁迅、福尔摩斯、毛泽东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得分:

125分3要进行推理,首先要进行什么?

、因果分析、假设、逻辑演绎、做出判断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得分:

00分4福尔摩斯第一次见华生说:

你既有医生的风度,又有军人的气质,显然是一名军医。

  这属于()推理、并列、假设、选择、否定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得分:

125分5逻辑推理能力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的?

、智力、为人处事、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得分:

00分6生活中的逻辑包括侦探中的逻辑推理,谈判辩论中的逻辑斗智,文章写作中的逻辑艺术等等。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得分:

125分7聪明的人一定是有智慧的人,逻辑能力强的人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得分:

125分8“什么是逻辑?

”与“逻辑是什么?

”这两个问题没区别是一样的。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得分:

125分13逻辑的概念与发展

(一)1古代中国将逻辑这门学问称为()、逻辑学、理则学、论理学、名辩之学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得分:

125分2逻辑的的含义中最根本的是什么?

、智慧、核心概念、思维的规律和规则、特殊的理论观点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得分:

125分3以下哪个不是逻辑的发源地、中国、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得分:

125分4强盗逻辑中逻辑的含义是指()、客观事物的规律、人思维中的规律、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逻辑学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得分:

125分5古代逻辑的发源在印度是()学说、因明学、名辩学、逻辑学、论理学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得分:

125分6逻辑这个名词是在章士钊之后才在中国推广普及的。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得分:

125分7在辩论比赛中,能够把握核心概念的人由于思维死板,往往处于劣势,不容易取胜。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得分:

125分8逻辑是关于思维规律和规则的学问。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得分:

125分14逻辑的概念与发展

(二)1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是由哪位逻辑学家发明的?

、黑格尔、罗素、哥德尔、冯·诺依曼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得分:

125分2创立了数理逻辑的是谁?

、莱布尼茨、牛顿、弗雷格和罗素、布尔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得分:

125分3数理逻辑最初是由哪位科学家提出的?

、牛顿、笛卡尔、莱布尼茨、卡特尔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得分:

125分4非形式逻辑是在()在西方兴起的、19世纪末、20世纪八十年代、17世纪四十年代、二十一世纪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得分:

125分5近代逻辑包括哪两方面的逻辑?

、归纳逻辑和辩证逻辑、因明学和论理学、名辩学和归纳逻辑、逻辑学和辩证逻辑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得分:

125分6布尔的重要贡献是发现了一加一不等于二,而是等于一的逻辑代数。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得分:

125分7逻辑学科只需要回答一个推理在结构上是否有效,论点是否正确即可。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得分:

125分8现代逻辑使用的是自然语言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得分:

125分15逻辑是什么1逻辑是关于()的学问、判断、计算、联想、推理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得分:

125分2逻辑学,伦理学分别研究什么?

、真、善、真、美、智、美、智、善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得分:

125分3他或者是工人或者是干部。

  上述判断的情况是()、真、假、或者真或者假、以上都不一定真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得分:

125分4在推理中新的知识是()、基础、前提、条件、结论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得分:

125分5人们的思维活动主要是什么?

、联想活动、计算活动篇三:

《哥达纲领批判》读书笔记《哥达纲领批判》读书笔记12142113李雨晴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在晚年写的一部伟大著作,它是上一世纪七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同拉萨尔主义斗争的产物。

  马克思的这部光辉著作,批判了在哥达城拟定的《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纲领》,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继《共产党宣言》以后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纲领问题的最重要的著作,是反对修正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至今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还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公平分配思想:

马克思在批判拉萨尔派的“公平的分配”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分配问题的基本原理,指出了分配领域公平的标准,即不能从抽象的公平、平等出发,而要从生产方式、首先从所有制出发来研究分配问题。

  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集中在资本家手里,劳动者丧失了生产资料,但人身是自由的,因而劳动力成为他唯一可以出售的商品。

  资本家在市场上按照劳动力的价值购买劳动力,然后驱使工人进行劳动,在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创造出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资本家凭借生产资料所有权,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无偿地攫为己有。

  毫无疑问,资本家榨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仍是人剥削人的一种形式,但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唯一公平的分配方式。

  所以,公平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不能把分配看成并解释成一种不依赖于生产方式和所有制的、仿佛由“公平”、“平等”决定的东西,从而把社会主义描写为主要是围绕着分配兜圈子。

  今天一些人在研究分配问题时却往往重复马克思批评过的错误,脱离生产方式、所有制,抽象地追求公平与平等。

  其实,公有制有公有制的分配方式,私有制有私有制的分配方式,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公平标准是迥然不同的。

  企图寻找一种不同生产方式、不同所有制都适用的“公平的”分配方式,这是徒劳的。

  社会保障思想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论述按劳分配时,看到了按劳分配事实上的不平等,提到为了弥补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和贫困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必须从消费资料中进行一些扣除,建立社会保障后备基金。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保障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要“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设立基金,而且还要设立“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

  而这些基金的设立,其基本出发点是为了保证社会稳定的需要。

  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当中要进行扣除,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和保险基金,以满足社会生产的正常运行。

  在再分配的过程中进行扣除“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设立基金”,以满足社会稳定的需要。

  马克思的这一论述从社会产品分配的高度概括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性质和内容,提出了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原则,成为社会保障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

  《哥达纲领批判》中两个阶段的论述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把资本主义后的社会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共产主义低级阶段,这时“生产者的权利是与他们提供的劳动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劳动来计量。

  ”这一阶段不承认任何阶级差别,但承认个人天赋的不同和工作能力的天然差异。

  第二阶段“在共产主义阶段,在迫使人民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才能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按需分配的前提是物质财富的涌流,只有在每个人除了自己消费外还有剩余,每个人都能毫无保留地为社会奉献出聪明才智,又不计较是非得失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马恩的社会理想是按需分配,但他们并不要求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强制实现,因为“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

  ”因此,如果把将来要实现的公平理想勉强拿到现在来实现,那么非但不能实现公平,反而会导致新的不公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