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讲改革开放的新局面讲义.docx
《第20讲改革开放的新局面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0讲改革开放的新局面讲义.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20讲改革开放的新局面讲义
第20讲 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理知识体系]
[背史论术语]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国家的一次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局面。
(2)中国的改革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
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和国有企业的改革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活力。
(3)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4)经济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通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知能强化课Ⅰ 特色的建设之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改善。
(2)1978年5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3)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内容
(1)思想路线: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
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3)经济路线:
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意义
(1)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2)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改革
(1)经济体制:
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①出现:
安徽凤阳小岗村率先实行,最初是群众自发的,并非政府倡导。
②实质:
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确立了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以户为单位的家庭承包经营的新型农业耕作模式。
(2)管理体制:
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2.城市改革
(1)开展:
1984年以后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2)内容:
管理体制
实行政企分开
所有制
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配体制
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①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改革开放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②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2)过程:
提出目标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确立框架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完善理论
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初步建立
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3)建设成就:
①经济增长:
年均9%的增长速度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②人民生活:
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
[史学者说]
中国经济的转型
从1979年起,中国进入了双重转型阶段。
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
什么是体制转型?
就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
什么是发展转型?
就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
——厉以宁《国家命运:
中国未来经济转型与改革发展》
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从原因上看: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
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20世纪50年代所建立起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国家对整个经济活动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其弊端越来越明显,日益制约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改革实践的必然选择
30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要使社会主义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根本上破除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理论探索的科学结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2)从特点上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有机融合。
具体表现为:
所有制结构上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
分配制度上
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宏观调控上
国家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优势
(3)从实践意义上看:
这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加速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有利于促进社会共同富裕。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聚焦主题 全方位认识经济体制改革
一、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
1.下表为我国市场化指数变化统计
年份
1979
1980
1983
1985
1988
1992
2003
指数
24.9%
30%
40%
50%
60%
63.2%
73.8%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
B.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
C.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解析:
选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与市场化没有直接关系,A项错误;国有企业改革从1984年开始,B项不能涵盖材料的时间范围,排除;从1979年到2003年,中国市场化指数不断提高,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C项正确;21世纪初中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项不能涵盖材料的时间范围,排除。
2.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了1982年宪法中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的说法。
这典型地说明( )
A.完成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渡
B.中国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C.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社会经济发展推动法制建设
解析:
选D 当时中国还未过渡到市场经济,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民主制度的建设,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项错误;1993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取代原有的计划经济,体现出了经济发展对法制建设的影响,D项正确。
[思维升华] 新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1)由群众自发到政府推动、推广,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从个别地区先行试点到全国逐步推广。
(3)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另外,关于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认识到经济体制的改革是一个逐步开展的过程;二是认识到改革过程中伴随着思想的解放(如第2题);三是要注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过程(如第1题),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初步建立。
二、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
3.1978年,安徽小岗村18家农户决定分田到户,揭开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
2006年1月,该村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规划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红色旅游、着力办好工业园”的发展战略。
这个变化说明( )
A.分田到户不利于中国农业现代化
B.分田到户不适合当时生产力水平
C.分田到户没有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D.走合作之路是历史的倒退和否定
解析:
选A 分田到户打破了人民公社“吃大锅饭”的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是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故B、C两项错误。
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形式不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使用和推广,束缚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因而走合作经济的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并不是历史的倒退和否定,故A项正确,D项错误。
4.改革开放之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民,称之为“两权分离”。
2016年11月,政府又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格局。
这一变化( )
A.标志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退出历史
B.从法律上肯定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C.促进了农村生产关系出现根本性变革
D.展现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持久活力
解析:
选D 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而不是退出历史,A项错误。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所有权仍然归集体,B项错误。
“三权分置”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部调整,作为生产关系的核心——土地所有权不变,因此不属于农村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C项错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调整顺应了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这一变化巩固和完善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坚实保障,D项正确。
[思维升华] 辩证地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第3、4题均超出教材讲述范畴,考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使农村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也要看到农村经济的社会化、商品化程度还很低,跟不上工业化发展要求,面对现实问题,仍需开拓思路,探索新的改革措施,所以要历史地、辩证地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从当时来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使传统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2)从长远来看:
恢复了小农经济的单干模式,限制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机械化;小块田地分散经营,增加了农业生产的管理成本;土地产权不明确,土地关系混乱。
三、追溯家国情怀,把握“现实未来”
5.从1983年1月起,国家规定凡有盈利的国营企业,其利润按一定的比例税率缴纳所得税,所得税后利润,一部分上交国家,一部分按国家核定的留利水平留给企业自行支配。
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 )
A.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极大地增强了城市工矿企业的活力
C.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D.保证了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的资金
解析:
选B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的,故A项错误;国营企业对于税后利润,可以自行支配其中的一部分,这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活力,故B项正确;题中的“国营企业”属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对象,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
6.1985年国家物价局与国家物资局根据国务院的指示,将加工企业的计划分配物资种类由1981年的256种减少到20多种,加工企业的许多原材料需要自己“找米下锅”。
材料主要说明( )
A.企业首先成为改革对象B.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了确立
C.计划经济体制已出现松动D.企业经营出现了困难
解析:
选C 材料中“计划分配物资种类”“减少”说明国家对加工企业的管理放松,而“找米下锅”又说明加工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性加强,这是计划经济体制松动的表现,C项正确。
我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A项错误;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是在21世纪初,B项错误;材料主旨为国家放宽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D项与此无关。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明显变化,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整体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理想价值观与世俗价值观、精神价值观和物质价值观各自形成了一种张力关系。
发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经济结构的转轨
B.改革开放后的文化开放和文化碰撞
C.人民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