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思考整理与复习精品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28515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0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思考整理与复习精品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思考整理与复习精品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思考整理与复习精品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思考整理与复习精品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思考整理与复习精品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思考整理与复习精品教案.docx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思考整理与复习精品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思考整理与复习精品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思考整理与复习精品教案.docx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思考整理与复习精品教案

4.数学思考

第1课时数学思考

(1)

【教学内容】

找规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进一步巩固、发展学生找规律的能力,体会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2.体会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会用一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进一步体验充满着探索与创造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探索规律的兴趣。

【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一组题,比一比,谁最能干。

(1)根据数的变化规律填数。

13、11、9、()、()、()。

(2)根据下面图形的排列规律,接着画出4个。

○□□○○□□○○○□□○○○○

(3)2、4、8、16、()、()(课件说明:

先出现16、()、(),让学生找不到或者不容易找到答案。

体会必须要找到规律。

再出现2、4、8、16,再次让学生体会要从给出的条件出发找到规律)。

2.揭示课题:

教师:

这就是我们的一种数学思考方法,难的问题解决不了或不容易解决,我们就从简单问题入手。

通过比较、分析,找到规律,然后再解决问题。

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一策略来解决问题。

【探索规律】

1.游戏引入:

表扬刚才发言比较好的同学,与他们握手,然后让学生思考,刚才老师和学生一共握了几次?

再选一位同学与其余同学握手,再问一共握了几次,依次……让学生体会到有规律但不容易一下子说出答案,那么全班呢?

(临时收集人数)

这需要我们从人数最少的时候开始找规律,如果我们把每个人看成一个点,握手看成连线。

那么我们就可以将握手问题看成是连线问题。

2.教学例1。

6个点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

8个点呢?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①给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老师边巡视,观察学生在做什么,怎么操作的,边询问学生是怎么想的。

(预设:

有的同学会很快找到规律并得到结果;有的同学能找到答案,但说不清楚规律;有的同学不能找到规律,或不能很快找到,但是可以一直画到6个点甚至8个点;还有可能能连但有遗漏;学生可能很容易发现,用一个点先和其他所有点连接的方法,而其他的方法不一定能想到。

②针对学生的情况,抽一两个人说说自己的发现。

其他同学听,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困惑——如果发表格,那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如果不发,那怎么揭示这个规律?

(每人发一张白纸,这样难度拔高了,但可以试一试。

(2)动手操作,(发现)验证规律。

已经发现的属于验证,没有发现的,可以依托这一环节去发现。

方案一:

用一个点分别和其他点连接,6个点的时候,分别是5+4+3+2+1=15。

方案二:

①连线填表。

学生同桌之间相互合作,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是合作还是独立做。

如果发一张白纸,就让学生自己设计,有可能就是这样的,也有可能出现其它结果。

看看图上的数据和自己的操作,思考一下,你会有什么发现?

(课件说明:

这张表格用课件展示,但是不完整,在课堂上边听学生回答边填写)

②交流汇报。

指名到投影上汇报,教师板书。

从2个点开始。

板书:

2个点共连1条

学生:

3个点共连3条

提问:

这3条线段是怎么得到的?

(增加一个点,这个点可以和前面已有的每个点都连成一条线段。

前面2个点,就增加2条,所以3条。

板书:

3个点共连1+2=3(条)

学生:

4个点共连6条线段。

提问:

这6条线段又是怎么得到的?

(增加一个点,这个点就可以和前面已有的每个点都连成一条线段。

前面3个点,就增加3条,所以6条。

板书:

4个点共连1+2+3=6(条)

追问:

观察算式,6条是从1开始的几个什么样的数相加?

学生:

从1开始的3个连续自然数相加。

(板书)

提问:

你能快速说出5个点可以连成几条线段吗?

是从1开始的几个连续自然数相加?

板书:

5个点共连1+2+3+4=10(条)

(从1开始的4个连续自然数相加)

提问:

6个、8个、12个、20个点能连成多少条线段?

你能自己列出算式并算出结果吗?

学生列式后回答:

6个点共连1+2+3+4+5=15(条)

(从1开始的5个连续自然数相加)

8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

1+2+3+4+5+6+7=28(条)

(从1开始的7个连续自然数相加)

12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

1+2+3+4+5+6+7+8+9+10+11=66(条)

(从1开始的11个连续自然数相加)

20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

1+2+3+……+19=190(条)

(从1开始的19个连续自然数相加)

总结规律:

提问:

如果有n个点,你能说出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吗?

你会用算式表示吗?

学生讨论后,得出规律。

教师小结:

本题的规律也可以用字母表示,n个点可连线段的总条数就等于从1开始的(n-1)个连续自然数相加的和,也就是连续自然数的个数比点数少1。

用算式表示为:

1+2+3+4+5+6+7+……+(n-1)

方案三:

①继续思考,你还有什么方法解决问题吗?

②学生汇报

-两个点能连1条。

△一个点能引2条,那么有3个点就共有2×3,但是每条线段分别重复了一次,所以,实际上有2×3÷2。

四个点呢?

谁能说说怎么连接?

四个点、五个点……同理。

根据规律,你知道15个点能连成多少条线段?

第七个问题,再思考,如果有n个点呢?

(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实在说不出来了,再提示)

有n×(n-1)÷2

解读关系式:

点数×(点数-1)÷2

【指导阅读】

计算全班每个人都与同学握手,一共要握手多少次?

生答:

人数×(人数-1)÷2。

【课堂作业】

1.教材第103页练习二十二第1、2、4题

2.按规律填数:

1+3=()

1+3+5=()

1+3+5+7=()

1+3+5+7+9=()

……

1+3+5+7+9+11+…+97+99+97+…+5+3+1=()

答案:

1.第1题:

(1)41.66

(2)121632

第2题:

(1)平行四边形

(2)2×7+1=15(根)

(3)规律是第n个图形需要小棒的根数是:

2n+1。

第4题:

(1)180°×(边数-2)=多边形内角和

(2)180°×(9-2)=1260°(3)(n-2)×180°

2.4916254901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畅谈学习所得。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1课时数学思考

(1)

2个点共连1条

3个点共连1+2=3(条)

4个点共连1+2+3=6(条)

5个点共连1+2+3+4=10(条)

6个点共连1+2+3+4+5=15(条)

……

n个点可连线段的总条数就等于从1开始的(n-1)个连续自然数相加的和,也就是连续自然数的个数比点数少1.

1+2+3+4+5+6+7+……+(n-1)

第2课时数学思考

(2)

【教学内容】

逻辑推理。

【教学目标】

1.学生根据已知条件通过列表等直观手段进行推理、判断,得出结论。

2.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激发了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

【重点难点】

根据已知条件,运用排除法判断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情境导入】

教师:

同学们喜欢看警察叔叔破案的影片吗?

警察叔叔根据一些线索进行推理,最终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

你们想不想进行推理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呢?

1.课件出示简单的推理问题,学生回答。

(1)小红和小明分别拿着语文书和数学书,小红说:

“我拿的不是数学书。

”那么,他们两人究竟各拿什么书?

学生:

根据小红说的话可知她拿的是语文书,小明拿的是数学书。

(2)小红、小丽、小刚分别拿着语文书、数学书、社会书。

小红说:

“我拿的是语文书。

”小刚说:

“我拿的不是数学书。

”那么小丽拿的什么书?

学生:

根据小红和小刚说的话可知小刚拿的是社会书,小丽拿的是数学书。

2.小结:

同学们对简单的推理问题分析得有理有据,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这节课,我们学习较复杂的推理问题。

希望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作出准确的推理判断。

【复习讲授】

课件出示例2:

六年级有三个班,每班有2个班长。

开班长会时,每次每班只要一个班长参加。

第一次到会的有A、B、C;第二次有B、D、E;第三次有A、E、F。

请问哪两位班长是同班的?

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指名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并进行集体评议。

使学生明确:

这里的A、B、C、D、E、F分别表示3个班的6位班长,每班有2个班长,每次开会,每班只有1位班长参加。

3.教师:

第一次到会的有A、B、C,说明A不可能和谁同班?

组织学生议一议,并进行交流。

指名学生说一说,并进行集体评议。

使学生明确:

A不可能和B、C同班。

教师:

第一次到会的有A、B、C,说明A只能和谁同班?

组织学生议一议,并相互交流。

指名学生说一说,并进行集体评议。

使学生明确:

A只可能和D、E、F同班。

4.教师:

第二次有B、D、E,第三次有A、E、F,这些条件又说明了什么?

组织学生互相交流,讨论。

指名学生汇报,并集体评议。

5.教师:

看了这些条件你有何感想?

有没有什么办法,能使这么复杂的条件一目了然呢?

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互相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引导学生用列表的方法试一试。

课件展示问题:

用数字“1”表示到会,用数字“0”表示没到会,填写下表: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填写。

组织学生互相交流,指名学生汇报。

(投影仪)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教师:

请问哪两位班长是同班的?

指名学生答一答,并进行集体评议。

(板书:

A、D同班,B、F同班,C、E同班)

6.教师:

如果不用列表,能直接根据条件推理吗?

组织学生议一议,互相交流。

指名学生说一说,并进行集体评议。

使学生明确:

上面的推理过程用了“排除法”。

【课堂作业】

教材第103页练习二十二第6、7题。

第6题:

(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组织学生独立完成

(3)组织学生相互交流

(4)指名学生说一说解题思路,并进行集体教学。

(5)全班齐练。

第6题:

答案:

4种。

第7题:

答案:

1号第四名,2号第三名,3号第一名,4号第二名。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2课时数学思考

(2)

第一次到会的有A、B、C→A不可能和B、C同班→A只可能和D、E、F同班。

5.综合与实践

第1课时绿色出行

【教学内容】

绿色出行。

【教学目的】

通过计算,设计调查表,分析调查结果联系交通现状,体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进一步应用代数及统计等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讲授】

教师:

同学们今天都是怎么来到学校的呀?

是坐汽车的多呢还是骑自行车或者步行的多呢?

翻开课本105页,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绿色出行。

1.组织学生阅读绿色出行相关材料,相互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对材料的理解,其他同学补充。

2.讲授第1题。

教师:

根据题中要求的数据,我们需要用到材料中的哪些已知量?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举手回答。

学生:

①2011年末汽车数量;②一辆汽车平均每年行驶路程;③2011年末私人轿车数量。

教师:

很好,那么请同学们用上述数据求出第1题的结果。

汽车:

49620000×0.16kg=7939200千克=7939.2吨

7932.2×15000=119088000吨

私人轿车:

43220000×0.16kg=6915200千克=6915.2吨,

6915.2×15000=103728000吨

3.讲授第2题。

教师:

刚才我们求出了全国的排放量,下面我们帮小明算一下,他们家的排放量。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检查,教师评讲。

板书:

小明爸爸从家到单位的距离:

20÷60×45=15千米

一年上下班行驶路程:

15×2×245=7350千米

排放的二氧化碳量:

7350×0.16=1176千克

4.反思。

教师:

根据前面的信息,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

①妈妈的单位和爸爸的单位一样远;

②妈妈坐地铁比爸爸开车快;

③小明的交通方式最环保。

5.组织学生设计调查表,调查本班学生及家长的交通出行方式。

6.讲解第106页阅读材料“你知道吗?

”。

组织学生就“绿色出行”展开小组讨论,相互交流。

教师讲解统计材料中的同比和环比。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1课时绿色出行

小明爸爸从家到单位距离:

20÷60×45=15千米

小明爸爸一年上下班行驶路程:

15×2×245=7350千米

排放的二氧化碳量:

7350×0.16=1176千克

第2课时北京五日游

【教学内容】

北京五日游。

【教学目的】

通过制作旅游计划,进一步理解时间、路程等知识。

【重点难点】

对时间、路程的整体把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境导入】

1.课件展示:

我们来帮小明设计一个旅游计划。

(1)旅游计划包括什么?

(5天的全部行程)

(2)全部行程由哪几部分组成?

(日期、行程、交通工具、住宿、费用等)

(3)哪些景点要去呢?

(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故宫博物院、景山公园、王府井大街等)

2.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利用以上信息,如何安排五日游行程?

学生汇报,并说明安排理由。

教师将各组汇报的计划板书。

3.将学生们设计的旅游计划和第108页小明的计划对比,看看各有什么优点和不足,如何改进。

如:

第二天小明全家刚到北京就去那么多景点,时间和精力都会不够。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1.通过互联网连接更多旅游信息。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2课时北京五日游

日期行程交通工具住宿费用

①景点大小

②景点距离

③景点路线

④游览时间

第3课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内容】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目的】

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合理支付邮资,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经历探究确定邮资、合理支付邮资的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进一步理解运用综合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境导入】

1.观看课本第109页的图和邮政相关费用表。

问:

从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如:

(1)不到20g的信函,寄给本埠的朋友只要贴0.80元的邮票。

(2)不到20g的信函,寄给外埠的朋友要贴1.20元的邮票。

2.一封45g的信,寄往外地,怎样贴邮票?

(1)学生观察表中数据,计算出所需邮资。

(2)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想:

每重20g,邮资1.20元,40g的信函,邮资是2.40元。

5g按20g计算,所以,45g的信函,寄往外地所需邮资是3.60元。

3.如果邮寄不超过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

如果不能,请你再设计一张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1)不超过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邮资?

学生说一说各种可能的资费。

引导列表描述。

(课本110页)

(2)用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可支付的资费是多少?

一张:

80分1.2元

两张:

80分×2=1.6(元)

1.2×2=2.4(元)

0.8+1.2=2.0(元)

三张:

0.8×3=2.4(元)

1.2×3=3.6(元)

1.2+0.8×2=2.8(元)

1.2×2+0.8=3.2(元)

(3)你认为可以再设计一张多少面值的邮票?

学生自行设计各种面值的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4.布置作业:

如果想最多只用4种面值的邮票,就能支付所有不超过400g的信函的资费,除了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你认为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

观察邮票

问:

你寄过信吗?

见过这些邮票吗?

5.观看课本第109页的图,并说一说。

(1)上面这些都是普通邮票,你还见过哪些邮票?

(2)知道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吗?

交流后,使学生明白普通邮票面值种类齐全,可适用于各种邮政业务。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畅所欲言。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4课时有趣的平衡

【教学内容】

有趣的平衡。

【教学目的】

通过实验,初步感受杠杆原理,进一步理解反比例关系。

经历应用反比例关系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实验操作、探究发现等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

1.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2.进一步理解运用综合知识。

【教学准备】

课件,投影仪。

【复习讲授】

1.教师:

谁能说一说反比例的意义?

能举例说明两种相关的量成反比例吗?

组织学生议一议,相互交流。

指名学生说一说,并进行集体评议。

2.组织活动。

(1)制作实验用具。

教师提前布置实验用具,学生准备。

①准备的竹竿长度是一米,尽量做到粗细均匀。

②在竹竿中点处打孔栓绳子时注意绳子的长度,同时注意检查拎起绳子后竹竿是否平衡。

③从中点处开始每隔8㎝做一个刻度记号,尽量等距。

④选用的棋子、装棋子的塑料袋要完全一样。

(2)探索规律,体会杠杆原理。

①CAI课件展示第二幅图,问题1:

如果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相同的地方,怎样放棋子才能平衡?

组织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学生汇报,并集体评议。

使学生明确:

如果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相同的地方,放相同数量的棋子才能平衡。

②课件展示第二幅图,问题2:

如果左右两个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到什么样的位置才能保证平衡。

组织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学生汇报,并集体评议。

使学生明确:

如果左右两个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到距中点相同的位置才能保证平衡。

③课件展示第三幅图,问题3:

左边的塑料袋放在刻度3上,放入4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几个棋子才能平衡?

组织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学生汇报,并集体评议。

使学生明白:

要放3个棋子才能保证平衡。

④课件展示第四幅图,问题4:

如果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入1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几个呢?

在刻度2上呢?

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并进行指导。

组织学生相互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并集体评议。

教师:

通过上述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组织学生议一议,并相互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并集体评议。

使学生明白:

一般条件下竹竿平衡的规律是:

左边的刻度数×棋子数=右边的刻度数×棋子数

(3)应用规律,体会比例关系。

①课件展示教材第112页第4幅图,问题1:

左边在刻度4上放3个棋子并保持不变,右边分别在各个刻度上放几个才能保证平衡呢?

组织学生应用上面所总结的规律填一填,并互相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并互相评议。

组织学生验证。

②教师:

能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发现刻度数和所放的棋子数的关系吗?

组织学生议一议,并相互交流。

指名学生说一说,并进行集体评议。

使学生明白:

右边刻度数增大,棋子数反而减少;刻度数减小,棋子数反而增大。

因此,右边的刻度和所放棋子数成反比例关系。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4课时有趣的平衡

左边的刻度数×棋子数=右边的刻度数×棋子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