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论述题正规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28485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74.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论述题正规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自然辩证法论述题正规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自然辩证法论述题正规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自然辩证法论述题正规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自然辩证法论述题正规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论述题正规版.docx

《自然辩证法论述题正规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论述题正规版.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论述题正规版.docx

自然辩证法论述题正规版

自然辩证法论述题

目录:

1.“蝴蝶效应”的方法论启示

2.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的哲学意义

5.分析模型方法的认识论意义

27.阐述古希腊三个自然哲学家关于万物本原的基本思想

39.自然辩证法的学习体会

40.为什么自然辩证发的创立与发展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

51.怎样理解只要“自然科学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53.有人说科学认识起始于问题,有人说科学认识起源于观察,试评述这两种说法。

54.分析爱因斯坦说过的一段话:

“光有知识与科技并不能使人类过上幸福而优的生活,人类有充分理由把高尚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置于对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

60.海森堡“微观粒子服从测不准关系”

57.人造单细胞生物

59.为什么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科学家并没有学习唯物辩证法却在科学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61.波普尔证伪主义与库恩历史主义模式的异同

62.如何理解汉森提出的“一切观察都渗透着理论”的观点?

6.“李约瑟难题”的看法

19.论述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征

33.论述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65.四元素说与五行说的区别

7.结合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谈谈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

11.阐述自然组织的概念以及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12.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重大意义

29.阐述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的局限性

15.从生态自然观的产生说明这种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63.天人和谐生态自然观历史依据及现实意义

9.对在中国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谈一谈你的看法

30.阐述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与基本原则与特性

47.“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天人合一”,三个环境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50.论“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两型社会”

55.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52.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为什么说人与自然必须协调发展?

18.如何正确理解直觉、灵感和想象力在创新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

43.谈一谈科学发现中机遇的认识

44.谈谈对灵感的认识

48.什么是技术创新?

什么是自主创新?

我国强调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的必要性和对策?

当前技术创新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

49.概述创造性思维4阶段

8.谈谈科技应用中的“两重性”及如何消除其负面作用

10.科学假说形成的主要途径是怎样的?

13.试述科学的评价和检验的复杂性

14.试述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的新特点

32.论述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16.谈谈你对科学划界标准的认识

17.谈谈你对科学价值的认识

20.比较第一次技术革命与第二次技术革命的不同特征

21.简要论述现代科学发展的特征

22.论述一位著名科学家的科学成就与科学方法论思想

23.阐述近代科学传统的主要内容

25.论述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

31.阐述科学的本质属性

34.论述近代科学革命对于近代经典科学的冲击

35.比较近代自然科学两个不同发展时期科学发展的特征

56.自然界演化方向的矛盾?

如何化解?

36.论述科学知识与技术的不同构成要素以及其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8.论述与比较科学与技术的不同价值

41.你认为如何才能通过技术进步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2.谈谈你对科学技术社会运行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45.论述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论思想

46.论述并比较古代、近代、现代科学发展的不同特点

58.结合默顿科学规范思想和当前中国科研活动的突出问题阐释如何加强学术规范建设

 

1.“蝴蝶效应”的方法论启示

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在社会学界用来说明:

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一个好的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会产生轰动效。

2.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的哲学意义

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在僵化的自然观上打开了缺口,就其基本点而言,它是科学的、革命的、唯物主义的,而且包含有辩证法的因素,打破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

首先坚持了世界的物质性,他用物质的观点解释了宇宙的起源;其次坚持了以物质的运动来说明可观宇宙的变化和发展,运动史物质不可分离的根本属性,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最根本的形式;最后康德认为运动着的物质构成了宇宙,生生不息,永无止境。

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对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5.分析模型方法的认识论意义

1、模型方法是对现实问题的模拟,是客体的数学形式表现;

2、S≒I≒O,S为主体,I为仪器,O为客体,当客体不宜直接研究时,建立一个相似的模型进行研究,S≒I≒M∽O,M为模型;

3、M充当客体,又充当了中介物。

模型是人们按照特定的科学研究目的,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某种本质特征(如结构特性、功能、关系、过程等)的物质形式或思维形式的类似物。

作为一种现代科学认识手段和思维方法,模型具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抽象化,二是具体化。

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原型出发,根据某一特定目的,抓住原型的本质特征,对原型进行抽象、简化和纯化,建构一个能反映原型本质联系的模型,并进而通过对模型的研究获取原型的信息,为形成理论建立基础。

另一方面,高度抽象化的科学概念、假说和理论要正确体现其认识功能,又必须具体化为某个特定的模型,才能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

所以,模型作为一种认识手段和思维方式,是科学认识过程中抽象化与具体化的辩证统一。

建立模型的过程,是一个思维与行为相统一的过程。

通过对科学模型的研究来推知客体的某种性能和规律,借助模型来获取、拓展和深化对于客体的认识的方法,就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模型方法。

6.“李约瑟难题”的看法

1、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使国人没有注重科技创新精神,历代王朝的科举考试都是以文章、书法、武术等内容为主导,没有注重数学、物理、天文的应用或开发、创造,使莘莘学子没能向科技创新方面发展;

2、由于封建等级制度的明显,近代中国人存在以“官”为上的观念,也使得国人轻视了科技创新精神;

3、社会原因也造成了中国最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

明末清初,由于满清入关残酷的战争中断了科学发展的进程,落后的奴隶制游牧民族入关建立了清王朝,由于康熙一系列错误的科学政策,把我们本可以与欧洲“同步起跑”的机会失去了。

如:

康熙在用人上,对汉人采取防范措施,致使一些科学家得不到重用;在培养人才和集体研究问题上,在有众多传教士的条件下,没有兴办外语学校,没有组织中国学者翻译外国科技书籍;在制造仪器和观测时,只是把所制成的仪器视为皇家礼器,只供皇帝本人使用,而没有用来进行观测;对于中国传统科学的弱点——系统性、理论性不强,康熙未予以重视,他只关心一些普通常识问题,对从欧洲传进来的一些理论问题,不管是托勒密体系、第谷体系还是哥白尼体系,都未重视去研究。

康熙时期的科学政策是我们同欧洲科技发展拉大差距的起点,在之后的统治政策中也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如乾隆后的“复古”运动就崇尚一切都可以从古书中找到原因,包括科技。

4、中国科技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也说明了一些问题。

在建国初期,由于种种的社会原因,使我们的科技工作者没有条件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研究中。

以后的“文革”时期,更谈不上社会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怎样的条件。

而当时欧美科技工作者的研究条件就比国内好得多,在他们研究钻研时不会受到任何外界打扰。

这种社会条件的差异,也是现在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中国人,但都是外籍华人的一个原因。

7.结合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谈谈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

人类与自然关系,是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因为它们之间存在一个可怕的命题:

要么唇齿相依相得益彰,要么唇亡齿寒同归于尽。

而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批判地吸收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的精髓,对社会主义发展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建设的统一,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体现了过去发展、现在发展和未来发展的统一。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物质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落脚点。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指导原则。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

8.谈谈科技应用中的“两重性”及如何消除其负面作用

科技的状况决定人们利用自然的能力,科技进步促进人类的文化进步,推动历史的前进。

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科学技术占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所起的主导和决定作用也越来越显著。

科学技术真正成了第一生产力。

但也使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面临着科技的挑战,承担着与现代科技密切相关的令人不堪忍受的沉重的代价,如生态失调、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人际关系疏远与隔阂、道德的畸形化、战争破坏、心理变态与疾患等问题,这些问题具有全球性,并日益严重化。

这就是科学技术的“两重性”。

我认为消除其负面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控制或解决:

1、建立健全各种法律法规,用法律的手段推动科技的正确应用,阻止科技成果的误用、滥用;2、增强全社会的科技伦理意识,提高科技主体的科技责任感;3、要对科技有全面正确的理解,健全科技成果应用的评价制度;4、建构与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社会物质经济利益关系和现代民主意义上的管理方式;5、在新的社会物质经济利益关系的基础上,建构新型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和谐统一的社会价值观念;6、联合国作为国际协调组织应当顺应全球化趋势,制定出有权威的国际性公约,严格审定和限制那些有可能危及人类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成果。

9.对在中国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谈一谈你的看法

必要性: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共识。

为满足迅速增长的人口和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要求,发展始终是人类的共同追求。

世界发达国家单纯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引发了许多矛盾,出现了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等严峻问题。

最终以80年代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世界各国的共同认可,逐步形成共识。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我国对联合国等世界组织作出的承诺。

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了146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加的第二次环境会议,发表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并签署几个单项环境保护公约。

这次大会和通过的文件,提出了建立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大会以后,许多国家相继制定了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的制定了本国的《21世纪议程》。

同年7月,我国也开始组织编制《中国21世纪议程》,经过反复论证和讨论修改,于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颁布,并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3。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当前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同时又面临着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平衡、失业增加等严峻的问题和困难。

因此,只有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中国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唯一正确选择。

总的来说,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实现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是谋求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保证。

怎么做:

一。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1要切实控制人口增长,力争全国人口在近期维持在14亿左右。

2.重视教育问题,提高人口素质。

3.要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

二、制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规划。

对于我国来说,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位任务是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在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都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开展。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只有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起来,把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使国民经济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达到可持续发展。

三、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

制定和实施有利于节约资源的产业政策,严格限制那些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大力发展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产业,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限制发展污染严重的产业,对污染危害较大的企业限期治理,合理布局工业生产力,合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增强企业防治污染的能力。

合理布局工业生产力,根据优化资源配置和有效利用的原则,制定工业发展的地区布局规划。

总结:

综上所述,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对历史上发展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要实现的发展战略目标,都决定了中国今后不能走只重数量增长,不考虑资源持续利用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而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为指导,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发展的高度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和相应的对策,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正如国务院“关于贯彻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的通知”所指出的,我们必须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制定我国的发展战略和相应的对策,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0.科学假说形成的主要途径是怎样的?

科学假说的形成同要回答的科学问题分不开,所以,阐明怎样提出假说、提出什么假说,首先必须明确所要回答的问题,就是说必须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1.分析科学问题的方法

科学问题是十分复杂的,为了明确问题之所在,首先要对它进行分析。

一般是:

第一步把复杂问题分解为简单问题(把一个复杂问题划分为相互关联的若干子问题);第二步按次序从简单问题上升到复杂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关系网络,这也就是笛卡儿提出的方法论原则的现代发展形式。

科学研究的问题实质上是已知与未知的矛盾,经过恰当的分析,已知和未知相对清晰地分离开来,它们以较为明显的多种方式相互联系着。

于是,从已知到未知中所涉及的事实、理论和方法的缺欠或空白,就更为明确无误地呈现出来,构成了有合理结构和层次的问题网络。

分析问题就是要得到这样的问题网络,使问题细化和层次化。

2.假说形成的基本条件

从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从经验与理论的关系来看,假说的提出需要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1)一致对应性在常规科学时期,提出的假说应当与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相互支持(一致性);在科学革命时期,新的假说是向传统理论的挑战,但同时它还应当继承已有理论中的合理内容,能将已有理论作为特例或极限状况(对应性),比如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

(2)可解释性假说的提出是以经验事实为依据的、对科学问题的解释。

因而假说要尽可能解释已有的科学事实。

(3)可预测性假说的提出不仅可以解释已知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对未知的或对未来的事实作出推论。

11.阐述自然组织的概念以及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1.开放性、远离平衡态:

开放性、远离平衡态是系统自组织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

“非平衡是有序之源”,只有非平衡态才能导致有序,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

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就能够从原来混乱无序的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的结构。

2.非线性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在理论上,相互作用可分为简单的线性相互作用和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非线性相互作用是较为复杂的作用方式,是具有相干性的作用机制,在非线性相互作用下,系统内各要素的独立性受到限制或丧失,各要素按一定方式在大范围内协调运动,从而导致系统新质出现。

3.涨落:

“生序原理”:

在系统内部,各种涨落随时产生着,被系统非线性相互作用吸收并放大的涨落可能不止一个,这样,与不同性质的涨落相对应的临界点也不止一个,于是出现了系统演化过程的分支。

究竟那一种涨落最后成为新的有序结构,系统将会沿着哪种分支向前发展,这要由系统内部的选择机制和系统外部的条件共同决定。

12.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重大意义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

第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13.试述科学的评价和检验的复杂性

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是很复杂的。

原因:

首先,这种复杂性是由于观察的易谬性。

而观察的可谬性会使我们对相应的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成为可错的。

因此,如果某个理论命题与某个观察陈述相抵触时,错误的也可能是观察陈述。

当理论和观察发生冲突时,被抛弃的并非就一定是理论,很可能被据弃的是错了的观察结果,而被保留的倒是与观察相抵触的理论。

其次,这种复杂性来自科学理论的复杂结构。

构成一种现实的科学理论的,是一种全称陈述的复合体。

在一个理论之中,除了理论中的受检陈述以外,还有其他陈述,诸如辅助性假说、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等等。

在检验理论的过程中,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即应对错误负责的,并不是受检理论,而是复杂的检验情况的某一部分。

科学理论的辩护方式一般是转嫁难题。

最常见的办法是把问题转嫁给观察陈述,就是对观察结果提出质疑,以保护理论。

如果受质疑的观察结果得到确证,理论的辩护者就把难题转嫁给背景理论。

如果背景理论没有问题,一般是修改受检验理论的辅助性假定,以保证该理论的核心假定。

如果核心假定遭到证伪,这才意味着受检验理论的失败。

再次,这种复杂性还在于评价和检验受制于评价者和检验者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

最后,这种复杂性还在于科学共同体从表述方式及其社会形象方面对科学理论的确认。

科学理论在形成和传播过程中,需要理论的提出者和传播者有一定的表述技巧和修辞学手段。

这些技巧和手段有时候直接嵌入了科学理论本身,反映了科学理论的提出者对科学共同体的认知倾向和风格的把握,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科学共同体对该理论的接受程度。

14.试述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的新特点

现代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特点与机制是和科学技术的下列特点分不开的。

一、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一体化:

1.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

科学的技术化既指在科学活动中包含大量的技术科学研究、技术发展研究和技术应用研究,又指科学研究需要应用技术手段和工具,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依赖于实验技术上的突破。

技术的科学化既指已有技术经验知识借助科学理论指导二形成系统的技术知识体系,并上升到技术科学,又指技术进步以科学发展为先导技术上的重要发明通常直接来自科学研究的成果。

2.“科学一技术一生产”的体系结构,其一体化表明了科技成果的应用周期不断缩短,技术更新不断加快,提出了对研发投入的更高要求,对三位一体复合人才的迫切需要以及适应三位一体整体发展的形式和场所。

二、科学技术社会化:

1.从小科学到大科学大科学促进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一体化,使科学、技术及其经济、社会之间的传统界限日趋模糊;2.工业研究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的兴起:

它是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有力地加速和激活了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三、科学技术业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

1.高技术是科学技术的制高点,是“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是知识经济的带头产业;2.国家创新系统是科学技术的新体制,是为了保障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发挥国家在促进科学技术创新系统应运而生。

15.从生态自然观的产生说明这种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在19世纪,人类的生态环境问题尚没有像现在这样严重,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可能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但是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

生态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与发展。

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

“生态危机”(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国度开发而引起的生态条件恶化所导致的不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现象,概括为“生态失衡:

人口激增膨胀、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臭氧层空洞、土地荒漠化、酸雨现象、森林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资源问题。

)。

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

生态科学(1866年,德国科学家海克尔提出生态学概念、1935年,英国科学家坦斯利提出生态系统概念、1953年,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的《生态学基础》问世。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下述几个方面:

其一,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

其二,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

其三,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

其四,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

其五,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生态自然观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16.谈谈你对科学划界标准的认识。

科学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的重要论题。

科学划界问题指区分科学与伪科学及其他非科学的界限问题。

20世纪20年代以来,关于科学划界问题大致形成以下四种观点:

(1)逻辑经验主义认为有意义的命题才是科学的命题,否则便是非科学的命题。

他们以意义标准作为科学划界的唯一标准。

这是与它的证实原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后来逻辑经验主义用“可检验性”或“可验证性”来代替“可证实性”作为科学划界的标准。

(2)批判理性主义者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理论或命题具有普遍性,不可能被经验证实,而只能被经验证伪,所以他主张,可被证伪的理论或命题才是科学的,否则是非科学的。

(3)历史主义学派认为科学是一种社会事业,它与社会的其他精神活动形式存在着多方面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因此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并不存在绝对分明的界限。

历史主义者在科学划界问题上又可以分为两派,一派以库恩、拉卡托斯等为代表,承认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划界的必要性。

他们认为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的区分就在于是否在范式或科学研究纲领的指导下从事解决疑难的活动。

另一派则以费耶阿本德为代表,否认科学划界的必要性,认为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不存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一成不变的界限,因而主张科学与非科学不可划分,也不应该划分。

(4)多元实在论观点与逻辑经验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和以库恩为代表的历史主义的一元科学划界标准不同。

邦格(M.Bunge)提出了多元划界标准。

他给出科学知识领域的12个条件,任何不能满足这12个条件的知识领域都是非科学;任何一个本身不是科学却自称为科学的知识领域都可称为伪科学。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是有本质区别的。

可检验性是科学区别于伪科学的根本标准。

不可检验性和伪装是伪科学的基本特征。

一般的非科学是指不满足精确性和可检验性的命题、问题或理论,无法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进行检验或评价的领域,如道德、哲学、宗教信仰、神话传说、艺术等。

科学与非科学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它们只是标明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知识。

17.谈谈你对科学价值的认识。

科学价值的含义:

科学价值是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来考察和评价科学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指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科学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

当科学对人或社会的需要和发展起到肯定作用的时候,它就具有正面价值,否则,它就没有价值或具有负面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