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莱州一中20l3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24784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9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烟台市莱州一中20l3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山东省烟台市莱州一中20l3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山东省烟台市莱州一中20l3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山东省烟台市莱州一中20l3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山东省烟台市莱州一中20l3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烟台市莱州一中20l3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山东省烟台市莱州一中20l3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烟台市莱州一中20l3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烟台市莱州一中20l3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山东省烟台市莱州一中20l3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莱州一中2010级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

墨子主张国家应节俭;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疆界;商鞅主张开阡陌。

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

B.立论不同,但都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作考虑

C.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

D.立论不同,但都成为当时统治阶段的治国方略

【答案】B

【解析】考察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孟子、商鞅是新兴地主阶级代表,墨子是平民阶层的利益,排除AC,只有商鞅思想在当时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

故选B。

2.史料是研究历史和编纂史书所用的资料,它包括文字史料、口述史料和非文字史料等。

下列关于史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同一个史料,人们可能会做出多种解释

B.史料是得出历史结论的重要依据

C.在三种史料类型中文字史料的价值最高

D.对同一事件的记载,不同的史料可能完全不同

【答案】C

【解析】考察历史常识。

在文字史料、口述史料和非文字史料中,非文字史料价值最高、其次为文字史料、最后为口述史料。

3.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著名思想家是

A.孟子B.韩非子C.墨子D.荀子

【答案】D

【解析】考察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在治国方略上主张礼法并施。

4.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的生活,对头上的紧箍儿耿耿于怀,成佛后首先想到把它打个粉碎。

”它反映明代出现

A.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向上的思想

C.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答案】A

【解析】考察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潮。

明代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反映在文学领域就是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思想出现。

5.1915年一篇文章引用尼采的观点说:

“德国大哲学家尼采别道德为二类:

有独立心而勇敢者曰贵族道德,谦逊而服从者曰奴隶道德。

”并认为:

“忠教节义,奴隶之道德也。

”该文的撰写者最有可能是

A.陈独秀B.梁启超C.孙中山D.毛泽东

【答案】A

【解析】考点新文化运动,材料可以看出文章作者提倡新道德,反对儒家伦理旧道德,可知文章作者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人物,故选A.

6.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业救国、德育救国、立宪救国、革命救国等各种社会思潮不断兴起,这反映出

①民族危机的加剧②救国思想的成熟③民族意识的觉醒④共和观念的普及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C

【解析】甲午战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在挽救民族危机,探索救过道路过程中实业救国、德育救国、立宪救国、革命救国等各种社会思潮不断兴起,体现出了中国人敢于探索的精神,但不能表明那种观念普及,更不能说明救国思想的成熟。

7.下列物证,可直接用于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是

A.同盟会员证B.“红军借谷证”C.“大跃进”邮票D.“公私合营”照片

【答案】B

【解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时间上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同盟会是辛亥革命时期,大跃进和公私合营都在建国后,故排除。

8.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

纪和19世纪中后期我国所译西书变化图》,从中得出的推断是

①自然科学书籍增长显著②学习西方成为社会思潮

③维新变法思想兴起④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

A.①③正确,②④不正确B.①②③正确,

C.①②④正确,③不正确D.①②正确,③④不正确

【答案】B

【解析】考点西学东渐。

考察读图分析能力,从图片可以看出科技书籍增长数量明显高于人文类书籍,①正确;图片主要反映了17~18世纪和19世纪中后期我国所译西书变化,结合时代背景,②③正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是在新文化运动后期,④不正确。

9.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转石效应”——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

依据上述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引发“转石效应”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B.辛亥革命C.戊戌变法D.新文化运动

【答案】A

【解析】考点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倡导中体西用,学习西方科技,仅限于发展近代工业,没有涉及政治改革,但为后来的政治、思想变革提供了一定物质基础。

10.《西方文明史》载:

“大约在1660——1789年,西欧智力和文化的历史经历了中世纪以来最重大的变化。

”其“重大的变化”主要包括

①文艺复兴运动兴起②近代科学的诞生与发展

③启蒙运动兴起④浪漫主义文学兴起与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关键要把握好时间点,文艺复兴兴起在14世纪,不在题干1660——1789年时间段内,故排除。

11.孙中山将其民权思想用“天下为公”四字概括,其核心内容为“民有、民治、民享”,这一思想

A.与儒家大同思想并无二致B.与卢梭政治思想相类似

C.与人民民主专政内容一致D.深受伏尔泰思想影响

【答案】B

【解析】考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从题干情境看体现了民权思想主张平等的享受民主权利这与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一致故答案为B项。

12.中国近代某历史人物逝世后,有人撰写了这样的挽联:

“此老是世界英雄扫万里风烟,定一统山河名流百代;其人作中华元首抱三民主义,伸五权宪法志矢千秋”。

下列挽联同为悼念此人的是

A.有名作,有群众,有青年,先生不死;不做官,不爱钱,不变节,是我良师

B.薄华盛顿而不为,何况明祖;于马克思为后进,庶几列宁

C.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

D.创造着盖世丰功,阶级解放,民族解放,人类解放;永远是我们模范,志气超群,道义超群,谋略超群

【答案】B

【解析】材料“三民五权”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的概括性表述,该人为孙中山,A是鲁迅的挚友日本人佐藤村夫在鲁迅死后写的挽联,C刘伯承为叶挺写的挽联,D是谢觉哉为刘志丹所写挽联。

B是这是孙中山逝世时,柳亚子附送的挽联。

意思是孙中山超越了华盛顿和朱元璋,能和马克思与列宁相并。

13.“法是事物的性质中产生出来的必然联系。

所有存在之物都有自己的法。

”下列表述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C.天能谴告人君,则亦能故命圣君

D.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答案】B

【解析】题干强调事物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故选荀子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14.恩格斯指出,任何新的学说“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

最能印证其主旨的是

A.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启蒙思想

B.人文主义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学色彩

C.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

D.人民主权学说丰富了法国启蒙思想

【答案】C

【解析】考点为近代西方的人文主义。

材料的意思是说虽然经济是思想产生的根源,但必须有先前的思想做基础,才能出现新的学说,强调原有思想对新思想产生的影响。

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是对古典文化中人文主义的复兴与发展。

15.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说的《大同学》,其中称:

“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

”由此可见

①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

②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

③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④当时的介绍者对马克思还没有全面了解

A.①②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属于材料分析题。

1899年这一时期,工人阶级尚未登上历史舞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才找到了自己的领袖,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在新文化运动后期1918年。

16.传统史学的研究对象侧重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而现行教材把衣食住行等内容纳入了史学研究的范畴.这一视角的转换体现了怎样的史学观念?

A.唯物史观B.全球史观C.社会史观D.革命史观

【答案】C

【解析】社会史观的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认为人类历史是“所有人的历史”或称为“社会习俗的历史”。

17.顺口溜是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承载着时代脉动的气息。

以下某地曾流传的顺口溜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踢的好,砸的对,一村一个革委会”②“深翻二尺五,麦秸能打鼓,深翻三尺三,麦秸做扁担”③“吃有油,穿有绸,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④“骑着摩托满街跑,乐坏王庄小大嫂,联产计酬发了家,多卖粮食买手表”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④①②③D.②①③④

【答案】B

【解析】历史基础知识的考察。

①是文化大革命时期,②是大跃进时期,③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按时间先后排序即可。

18.从图中信息看,新中国建立后,旨在变革土地所有制的措施是:

A.人民公社好B.把大跃进的C.农民申请D.农民领取

战鼓敲得更响加入合作社承包合同书

【答案】C

【解析】考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人民公社、大跃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农民加入合作社是把农民土体所有制变为集体土地所有制。

19.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流传着一首歌谣:

天上多少星,小孩数不清;全民盖土炉,神仙数不清。

材料所述现象产生的影响是

A.加快了工业化步伐B.提高了生产效率

C.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D.破坏了国民经济

【答案】D

【解析】考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歌谣反映了大跃进运动,大跃进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经济建设遭到破坏。

20.改革开放使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

下列内容明确体现出打破“所有制崇拜”的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中共“十五大”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

D.邓小平南方谈话立秋姓“资”还是姓“社”问题

【答案】C

【解析】打破个人崇拜是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计划经济崇拜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打破所有制崇拜是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

21.下列图中五条曲线反映了1840—1956年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情况,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A.经济形态①在中国近代虽然逐渐解体但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B.经济形态③对近代中国起到了“破坏”和“建设”双重作用

C.经济形态②③④⑤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D.经济形态⑤最能反映近代中国发展的主流

【答案】D

【解析】明确①②③④⑤具体是什么经济形态,依据产生发展演变的情况判断,①是小农经济,②洋务经济,③外国资本主义经济,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⑤是新民主主义经济,故D说法错误。

22.浩然同学在设计《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巨变》网页时,设计了“思想解放的历程”、“开放格局的形成”、“一国两制的成就”、“农村的新变化”等几个并列的栏目。

如果再增加一个栏目,最合适的应该是

A.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中国举办博螯论坛D.2010年上海世博会

【答案】A

【解析】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社会发生的巨变,确立正确的思想路线、对内改革:

农村和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实行一国两制。

可判断最合适的应该为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23.北京大学教授、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东在《中国共产党怎样破解了历史与现实难题》一文中指出:

“改革开放20多年和新中国建立初期头8年,都是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黄金时代。

”两个时期经济发展快速的共同因素是

①正确方针和路线的指导②经济体制变革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③民主政治的发展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④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大力吸收和运用

A.①④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建国初头八年指新中国成立至1957年;改革开放20多年指1978年以后。

这两个时间段,在正确的路线方针的指导、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大力引进和运用、民主政治的发展调动了民众的积极性等政策措施下,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本题选D项。

24.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的特别报道《变迁:

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从“一五”到“十一五”主题词的变化不能反映出

时期

主题词

“一五”(1953-1957)

工业增速、赶英超美

“二五”(1958-1962)

大跃进、大倒退

“六五”(1981-1985)

走向改革开放

“八五”(1991-1995)

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九五”(1996-2000)

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

“十五”(2001-2005)

指令性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2006-2010)

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A.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不断深化B.中国共产党治国方略日益成熟

C.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逐步完善D.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进程不断加快

【答案】D

【解析】从“一五”到“十一五”计划,是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主要涉及国家经济发展,不涉及民主法治建设。

25.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本题A项可排除,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与本题所述时间、跨度不符;B项说法与材料无关联;C项“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说法错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同时期的继承、发展,不存在变化一说。

本题选D项,材料反映的变化反映了我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26.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1953年开始的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比,二者共同之处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B.性质完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

C.为消除“左”倾错误而采取的措施D.为了调整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

【答案】D

【解析】社会主义制度1956年底建立,排除A,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1953年开始的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质上都是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7.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提到:

“计划经济是一门不仅为更早时期苏联的经验展现出来,而且为当代资本主义本身证明的艺术”。

对这句话最准确的理解是

A.计划经济体制并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独有B.计划经济体制是各国经济改革的必然选择

C.计划经济体制曾在苏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D.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曾经并在发挥作用

【答案】D

【解析】考察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判断能力,题干强调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政府干预经济是计划经济的重要体现,二战后资本主义国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28.雨果曾说:

“总会有这么一天,到那时,你们法国、你们俄国、你们英国,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

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

”今日欧盟实现了雨果的哪一理想?

A.西欧已构筑起“友爱关系”的紧实基础

B.欧洲所有大国都已“紧紧地融合”

C.超国家的联合体已消除了成员国的特点个性

D.法、俄、英是“高一级的整体”的核心

【答案】A

【解析】欧盟主要是西欧国家,排除BD,欧盟并没有消除了成员国的特点个性排除C,欧盟成立后各国联系进一步密切,构筑起“友爱关系”的紧实基础。

29.学者认为:

“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

”“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是指

A.多数国家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B.生产和贸易全球化

C.世界市场一体化D.国际分工日趋成熟

【答案】A

【解析】考点经济全球化趋势。

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普遍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有力的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

30.有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

“新殖民主义者”的主要工具是

A.廉价商品B.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C.先进制度D.雄厚酱和高新科技

【答案】D

【解析】由于不合理的旧的世界经济秩序的存在。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新殖民主义者靠的是雄厚的资本和高新科技。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13分)新中国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某时期的__工业建设成就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

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要引以为戒。

——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为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胡锦涛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周年高层论坛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中工业成就取得的原因。

(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毛泽东所说的“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主要指什么?

(2分)毛泽东的论述反映出我党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2分)

座号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作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战略决策的必要性。

(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我国经济政策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4分)

【答案】

(1)正确的方针保障(“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2分)生产关系改革的促进(三大改造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保障);(2分)借鉴苏联的经验(苏联的支持与援助、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等)。

(2分)

(2)“缺点和错误”: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2分)理念:

既要借鉴苏联的经验,又要破除对苏联的迷信;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2分)(3)国际因素:

两极格局解体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世贸组织是推动经济全球化重要力量。

(2分)国内:

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融入世界潮流的必然要求。

(2分)(4)党和政府的决策;基本国情;国际形势的变化等。

(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第

(1)小题由图中的第一汽车制造厂等提示,可以判断这是实施一五计划取得的成就,这些工业成就取得的原因应结合一五计划的内容、三大改造、学习苏联,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等来分析。

(2)小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是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基本理念的得出立足两个方面:

既要借鉴又要创新,走自己的路。

第(3)小题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分析。

第(4)小题应从国情出发、国家的政策扶持并结合国际形势的变化等方面分析。

32.(14分)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直至近代,孔子及其思想仍被不断解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司马迁说: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李贽说:

“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1)据材料一,概括司马迁与李贽对孔子的不同态度,并分析其产生的政治背景。

(4分)

材料二康有为认为“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用在与时进化……故曰孔子‘圣之时者’也。

伏尔泰曾称颂孔子:

他只用健全的理性在解说,他不炫惑世界而是开启心灵,他的讲话只是一个圣人,从不是一个先知,然而人们相信他,就像他自己的国土一样。

(2)据材料二,康有为与伏尔泰是怎样评价孔子的?

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4分)

(3)有人说“对孔夫子的误读,有的是不懂;有的是故意。

”请结合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认识,谈谈如何解读历史人物?

(6分)

【答案】

(1)司马迁:

认为孔子是圣人。

孔子的主张在经董仲舒改造后适应了当时中央集权的需要。

(2分)

李贽:

认为孔子是凡人,明代中后期强化皇权,加强文化专制。

(2分)

(2)康有为:

肯定了孔子的仁以及改革。

根本目的:

托古改制。

(2分)

伏尔泰:

肯定孔子的理性、人性。

根本目的:

反专制,反神学。

(2分)

(3)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其思想带有典型的时代性。

所以,注意历史人物的时代性。

(2分)孔子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其思想学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影响了东亚文化以及欧洲的启蒙思想;孔子维护等级制度,成为历代君主维护统治的工具,具有一定的保守性。

所以,全面、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

(4分)

【解析】第

(1)问西汉时经董仲舒改造后适应了当时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获得独尊地位,司马迁认为儒学的创立者孔子为圣人,明朝中后期君主专制的强化,实行文化专制,严重舒服了人们思想,此时李贽认为孔子是凡人。

(2)问分析材料康有为认为孔子思想重在仁和改革意识,根本目的是借孔子之说宣传变法思想,托古改制,伏尔泰则肯定了孔子的理性,根本目的在于宣扬理性,反专制、发神学。

第(3)按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评价历史人物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注意人物的时代性,同时辩证、全面。

注意本题要结合孔子及其思想。

【解析】

33.(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曰:

“今之事君者皆曰:

‘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君不乡(向往)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

(1)材料一中孟子的治国之道是什么?

体现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3分)

材料二仆之素志在提倡实业,实行民生主义,而在社会主义为归宿,俾全国之人,无一贫者,同享安乐之幸福。

——孙中山

(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对民生主义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认为应如何实现民生主义?

(4分)

材料三针对工业革命开始后,人类社会产生的新问题,有学者开出了这样的处方:

社会劳资对立与贫富不均的现象严重,应该废除私有财产制度,将主要财产如土地、矿产、机器、交通工具等,都改为社会共同所有,而由社会集体控制。

(3)材料三中“处方”体现了哪种社会学说?

新中国建立初期是如何实践这一“处方”的?

(3分)

(4)综上所述,你认为实现民生幸福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3分)

【答案】

(1)治国之道:

实行仁政。

社会现实:

战国诸侯纷争,社会动荡;人民负担沉重,生活困苦。

(3分)

(2)理解:

实现共同富裕。

实现:

发展实业,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4分)

(3)社会学说:

社会主义(或马克思主义)。

实践:

1956年底,通过对农业、手工救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3分)

(4)以民为本;注重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政策与时俱进。

适应时代发展。

(3分)

【解析】

(1)问看材料和所学知识孟子的治国思想是统治者实行“仁政”,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战乱不断,人民生活困苦;第

(2)问材料“俾全国之人,无一贫者,同享安乐之幸福”可知孙中山所说民生主义即实现共同富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