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经济学复习要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23282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8.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府经济学复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政府经济学复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政府经济学复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政府经济学复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政府经济学复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府经济学复习要点.docx

《政府经济学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府经济学复习要点.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府经济学复习要点.docx

政府经济学复习要点

政府经济学考试复习要点

1、政府的基本概念

广义的政府(government),泛指一切国家政权机关,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以及一切公共机关,议会、内阁、总统、法院等机构都属于广义概念上的政府。

狭义的政府(administration),专指一个国家的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关。

2、市场的基本概念

市场,是指商品和劳务买卖双方自由交换的场所和机制,它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市场机制,是市场运行的实现机制,它是市场中供求、价格、竞争三大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3、市场的三个基本要素:

交易主体、交易客体和交易行为。

4、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核心。

5、市场功能:

A、交换功能;

B、信息传递功能;

C、调节功能;

D、约束功能;

E、检验功能;

F、促进技术进步功能

6、自由放任主义理论:

亚当斯密的主要思想P11——12

7、政府干预主义理论:

凯恩斯的主要思想P14——15

8、新自由主义理论:

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是最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它反对一切形式的政府干预,倡导实行竞争性私人货币制度下的自由市场经济。

9、市场经济的含义与特征:

A.含义:

市场经济,是存在于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的经济运行形式,是一种以市场为中心来组织社会经济、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来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运行方式。

B、特征:

a、自主性;

b、竞争性;

c、平等性;

d、开放性;

e、系统性;

10、市场失灵的含义及其原因:

A、含义:

市场失灵,是指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

B、原因:

a、广义的市场失灵,主要是由市场机制的自发性、盲目性与滞后性引起的。

b、狭义的市场失灵,主要是由市场的外在性和市场的不完全性或不充分性造成的,即市场机制发挥最佳功能所要求的若干市场条件在现实的经济运动中往往不具备或不完全或不充分,由此引起市场失灵。

11、市场失灵的类型:

P25_27:

(1)宏观性失灵;

(2)信息性失灵;

(3)公共性失灵;

(4)垄断性失灵;

(5)外在性失灵;

(6)分配性失灵。

12、政府职能及其与国家职能的关系:

国家的本质决定国家及其政府具有三大方面的职能,即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管理职能。

但在国家职能与政府职能之间,在权力性质上后者从属于前者;在职能范围上后者窄于前者;在履行职责的重点方面,后者侧重于组织、干预经济生活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前者侧重于整体职能的把握;在权力功能上,前者是制定法律,后者是执行法律。

13、政府经济职能的含义与内容

A、含义:

政府经济职能,是指政府从社会经济生活宏观的角度,履行对国民经济进行全局性地规划、协调、服务、监督的职能和功能。

B、内容:

a、资源配置职能;

b、收入再分配职能;

c、稳定经济职能;

d、市场管制职能

14、政府失败的表现与改进:

P53

A、政府失败的表现:

(1)政府的政策偏差;

(2)政府政策的低效率;

(3)政府机构工作的低效率;

(4)政府部门的自我扩张;

(5)政府的寻租活动。

B、政府管理低效率的原因:

(1)社会对政府的需求往往被夸大和扭曲

(2)政府供给的特征是政府供给缺乏成本约束

15、改进政府经济管理效能的途径

(1)构建有限政府的法律体系,明确政府经济管理的边界;

(2)转变经济职能,提高政府管理效能;

(3)引进法律机制,保证政府决策质量;

(4)建立工作程序,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5)利用市场力量,改善政府管理功能;

(6)加强行政监察,规范政府行政行为;

(7)建立公开行政制度,确保政府管理活动的透明度。

16、经济体制的含义与内容

(1)经济体制,是一个国家管理经济的方法、方式和制度的总称,是该国经济制度在经济管理过程中的具体化,包括生产关系的具体化和国家执行经济管理职能的具体形式。

(2)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

1)所有制结构及其经营方式。

2)经济活动决策权限的划分。

3)经济调节和控制机制。

4)经济利益和经济动力结构。

5)经济管理的组织结构。

17、经济体制的核心和合理化标准

(1)经济体制的核心——资源配置方式:

P741)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

2)计划配置资源的方式;

3)两种配置方式的利弊;

4)两种配置方式的选择与结合。

辨别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区别:

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是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的分配和组合

计划配置资源的方式;是以指令性计划体系决定资源的分配和组合,以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

(2)经济体制的合理化标准

18、我国政府经济管理机构的设置原则与主要机构

(1)设置原则:

1)政企分开原则;

2)精简原则;

3)分层、统一原则;

4)效能原则;

5)权责结合的原则;

(2)我国政府经济管理的主要机构: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指导机构

2)经济运行的调节控制机构

3)经济运行的监督检查机构

4)信息和咨询机构

5)国有资产管理机构

19、宏观调控的含义:

宏观调控,一般是指通过财政金融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产业区域政策等对国民经济宏观运行状态进行预期(计划)性或即期性的调节或控制,其目的是要保证经济稳定增长、收入公平分配及产业结构协调均衡。

20、宏观调控的核心内容:

1)保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防止出现“需求不足、生产过剩、市场疲软”或“需求膨胀、经济过热、通货膨胀”这两种不正常状态。

2)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21、宏观调控运用的主要经济杠杆:

价格杠杆、税收杠杆、信贷杠杆

22、价格杠杆的宏观调节作用:

(1)引导企业生产经营方向,促进生产结构的合理化;

(2)调节产品流向,平衡产品地区间的供求;

(3)引导消费方向,促进消费结构的合理化;

(4)调节部分国民收入分配,协调各种经济利益关系;

(5)促使企业改善生产经营,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6)调节外贸进出口,以增加外汇和保护国内产品。

23、税收杠杆的宏观调节作用:

(1)调节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实现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的结合;

(2)调节不同部门、行业的留利水平,促进生产结构合理化;

(3)调节企业之间的不合理差距,促进企业之间的平等竞争;

(4)调节各种所有制经济之间的经济效益,促进它们共同发展;

(5)调节国内外经济合作与贸易关系,促进对外开放。

24、信贷杠杆的宏观调节作用:

(1)调节存款利率,广泛筹集闲置资金;

(2)调节信贷投向,促进生产结构的合理化;

(3)控制货币投放,使货币流通量与商品可供量相适应;

(4)调节信贷资金使用条件,促进企业合理使用资金。

25、经济性管制是指自然垄断和信息偏在的领域,主要为了防止发生资源配置低效并确保利用者的公平利用,政府机关用法律权限,通过许可和认可等手段,对企业的进入和推出、价格、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投资、财务会计等有关行为的管制。

26、政府经济性管制的主要领域

(1)对自然垄断行业的进入管制。

自然垄断领域,指的是因生产、配送方面的规模经济效益、网络经济效益、范围经济效益、沉淀成本、资源稀缺性等原因,使生产者仅被限定为一定或极少数几家公司的产业。

自然垄断行业主要包括:

电力、煤气、自来水、供热等公益事业,以及地区内的电话、广播、铁路等产业。

(2)对信息不对称行业的准入管制。

信息不对称行业主要包括金融、保险、证券和建筑等。

27、激励性机制,就是针对原有的进入、价格管制不利于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弊端,向被管制的企业引进更多的竞争性激励,促进企业内部效率化的一种管制方式。

其主要做法有,特许权投标制、价格上限管制、时滞管制等P114

特许权投标制,是制政府通过招标、投标,将垄断权利出卖给出价最高的投

标者。

存在的问题:

A、存在着投标企业之间妥协、合谋的危险,企业数量

越少,这种危险也就越大。

B、在一些需求和技术不确定性较大、需求大规模设备投资的产业,在招投标中被击败企业的庞大的固定资产如何处置,也是必须考虑的。

C、已经拥有特许权的现有企业,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等种种原因,它在新一轮特许权投标中往往要比新加入的投标企业具有更大的优势,从而也弱化了特许权投标的竞争机制的作用。

28、财政政策手段,就是全部财政调节参数的总和。

财政政策手段主要包括国家预算、税收、国债、财政补贴等。

A、国家预算的调控功能

(1)国家预算收支的规模及其平衡状态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供求的平衡关系。

(2)国家预算的支出结构可以调节国民经济中的各种比例关系和经济结构。

B、税收的调控功能:

(1)调节社会总供求的平衡

(2)调节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平衡

(3)调节各种收入分配

C、国债的调节功能:

(1)调节国民收入的使用结构

(2)调节产业机构

(3)调节资金供求关系和货币流通

D、财政补贴的调控功能:

(1)配合价格政策以稳定价格。

(2)促进外贸收支平衡。

(3)调节社会总供求平衡。

E、转移支付的调控功能:

转移支付的功能,主要是调节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纵向不平衡和地区间的财政横向不平衡。

29、财政政策类型及其运作:

财政政策的类型及其效应

(1)松性财政政策,也叫膨胀性或赤字性或扩张性财政政策。

它是指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的政策。

其具体措施和效应:

1)采用减少税收、降低税率、扩大减免税范围等措施,可以收到增加微观经济主体的收入、刺激微观经济主体的投资需求和扩大社会供给的效应。

2)采用扩大财政支出和增加财政赤字的措施,能够收到扩大社会总需求,从而刺激投资和扩大就业的效应。

3)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买入国债和投放货币,能够收到扩大流通中的货币量和扩大社会总需求、刺激生产的效应。

4)通过财政补贴是财政支出扩大和财政赤字增多,可以收到扩大社会总需求和刺激供给增加的效应。

(2)紧性财政政策,也叫紧缩性或盈余性财政政策。

这是指减少或抑制社会总需求的财政政策。

1)增加税收、提高税率和缩小减免税范围,其效应是减少微观经济主体的收入,抑制投资的需求,从而减少供给。

2)压缩财政支出、减少财政赤字,其效应是缩小社会总需求,抑制经济过热。

3)减少财政补贴,使财政支出得到控制、减少财政赤字,其效应使减少社会总需求,抑制经济过热增长。

(3)中性财政政策。

一般认为,中性财政政策使对社会需求保持中立的财政政策,中性财政政策对社会总需求既不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产生紧缩性的后果。

30、财政政策的运作:

(1)当社会总需求不足时,单纯使用松动性财政政策,通过扩大支出,增加赤字,以扩大社会总需求;也可以采取扩大税收减免范围、增加财政补贴等,刺激微观经济主题的投资需求。

(2)当社会供给不足时,单纯使用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公开市场上出售国债的数量和减少财政补贴,压缩社会总需求。

(3)当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时,可以搭配运用“松”、“紧”政策,一方面通过增加赤字、扩大支出等政策来刺激总需求;另一方面采取扩大税收、调高税率等措施来抑制微观经济主体的供给。

(4)当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时,也可以搭配使用“紧”、“松”财政政策,一方面通过压缩支出,减少赤字等政策缩小社会总需求;另一方面采取扩大税收减免、减少税收等措施来刺激微观主体增加供给。

31、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

所谓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就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选定的可操作、可计量、可监控的金融变量。

在国外,中介指标包括利率、货币供应量、超额准备金、汇率和基础货币。

在我国,中介指标有:

货币供应量、同业拆借利率和银行备付金率。

32、货币政策的手段:

A、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B、再贴现政策

C、公开市场业务

D、其他手段

33、货币政策的运作:

货币政策的种类

货币政策一般分为三类,即扩张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和均衡性货币政

(1)扩张性货币政策,是指货币供应量较大地超过了货币需要量的政策。

(2)紧缩性货币政策,是指货币供应量过分小于货币需要量的政策。

(3)均衡性货币政策,是指货币供应量大体上等于货币需要量的政策。

34、产业政策的含义:

所谓产业政策,是指政府依照国民经济发展中资源配置结构变化的客观规律,根据本国的国情及其发展在不同阶段的需要,对资源配置结构进行调整的经济政策。

35、收入分配政策的类型:

(1)超分配性收入分配政策。

它是货币形态的国民收入分配量大于实物形态的国民收入生产量,即出现货币形态的国民收入超分配。

(2)平衡性收入分配政策。

它是指货币形态的国民收入分配量大体上等于事务形态的国民收入生产量,以保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3)紧缩性收入分配政策。

它是指货币形态的国民收入分配量小于实物形态的国民收入生产量。

36、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

A.私人产品:

私人产品是指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或服务。

竞争性是指对于任意给定的私人产品的产出水平,增加额外的个人消费,该产品必然带来产品成本的增加,即消费者人数的增加所引起的产品边际成本大于零。

私人产品在消费上具有排他性。

B、公共产品

(1)所谓公共产品是指那些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和服务。

非排他性是指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提供的公共产品,可以无差别地由应当享受的每个社会成员共同享用。

非竞争性包括两方面含义:

边际生产成本为零和边际拥挤成本为零。

C、公共产品的分类

1)纯公共产品。

严格满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个条件。

2)准公共产品。

不纯粹的公共产品,包括俱乐部产品(clubgoods)和共同资源(commonresources)两种类型。

俱乐部产品:

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但是却可以轻易地做到排他。

共同资源:

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但是却无法有效地排他。

37、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条件:

P178——179(综合题20分重点)

A、私人产品的有效供给

B、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38、政府供给公共产品的方式可以有多种,政府亲自生产只是其中的一种。

所以政府供给公共产品一方面可以是政府建立企业对公共产品进行直接生产,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通过预算安排或政策安排等某种适当方式将公共产品委托给私人部门进行生产。

39、私人部门生产公共产品的可能性:

戈尔丁、德姆塞茨、布鲁贝克和科斯的观点得到,私人部门如果要成功地生产某些公共产品,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1)私人部门生产的一般是准公共产品。

(2)准公共产品的规模和范围一般比较小,涉及的消费者数量有限。

(3)在公共产品的消费上必须存在排他性技术。

(4)必须要有一系列制度条件来保障。

40、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现状

总体而言,现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是在继承人民公社时期制度框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其特点是:

(1)以制度外财政为主的公共资源筹集制度。

(2)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

(3)非生产公共产品供给膨胀,超过了农民的负担能力。

(4)供给渠道单一,无法满足农民对公共产品供给多样性的要求。

(5)机构膨胀,“吃饭财政”的现象日益严重,进一步加重了农民负担。

41、私人选择:

人们根据相关信息自主地做出购买决策,并且通过自愿的市场交换实现购买,决策者直接地承担决策后果。

由于私人选择基本上是通过自愿市场交换自主地完成的,所以又被称为市场决策。

公共选择是与私人选择相区别的集体选择,是指人们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是把个人或私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私人选择与公共选择的区别

私人选择

(市场决策)

公共选择

(非市场决策/集体决策)

决策涉及的资源配置领域

私人产品

公共产品

决策过程/程序

市场过程/市场程序

政治过程/民主政治程序

决策的工具

货币选票

政治选票

决策的原则特点

自愿原则

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个人消费需求的满足程度

消费量=需求量

消费量与需求量可能不相等

个人选择行为与结果的关系

有直接的联系

没有直接联系

个人消费-支出关系的特点

存在一一对应的消费-支出关系

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消费-支出关系,只存在总税收与总公共支出的对应关系

公共双方的决策双方影响力

供给方:

厂商

需求方:

消费者

双方基本上拥有同等的决策权力

供给方:

政府机构

需求方:

投票人

供给(政府机构)可能拥有更多的影响决策的权力

决策的调整过程

迅速、及时

较缓慢

42、多数通过规则:

P208——214

相对多数规则(pluralityrule)是指,只要某备选方案获得的票数比其他备选方案多就可以胜出,赞同的票数可以不过半数。

(1)相对多数规则可能使两个彼此对立的提案够都获得通过。

(2)相对多数规则下产生的决策结果可能不符合多数人的偏好。

(3)相对多数规则下投票可能没有结果。

投票悖论:

简单多数规则与传递性公理发生矛盾被称为集体的非传递性。

当这种情形出现时,将导致投票循环,多数表决制无法得出最终结果,这就是所谓的“投票悖论”。

43、政治家和政党的行为:

两党制下政党的行为特点:

如果候选人的观点是一维的,那么政党的行为就有如下几种情况:

(1)在选民的偏好呈单峰和政态对称分布的情况下,两党竞选的结果符合中间投票人定理,观点与中间投票一致的候选人将胜出。

P222图a

(2)如果选民的偏好呈单峰,但分布不对称,呈偏态分布,这是选民的中数(点M)与众数(点Z)不再重合,由于离众数较近的候选人将获得多数票,候选人的立场将极力向选民的众数靠拢。

(P222图b)

(3)如果选民的偏好为多峰偏好,且呈双众数对称分布,则候选人所表现出来的立场具有不确定性。

P222下图c)

44、管理问题的解决思路:

(1)公共选择理论和组织理论、公共管理理论等其他理论一样指出,改进官僚部门的最基本方法是强化官僚部门的解说责任与外在控制。

(2)尼斯坎南提出要引进竞争,改进官僚部门的运行方式与组织形式。

其一,在官僚体系内部建立竞争结构,以打破官僚对公共产出供给的垄断和对公共产品生产成本信息的垄断,扭转因垄断而造成的低效率。

其二,分离公共产品的供给与生产,引入外部市场竞争,将部分公共产品的生产交给有效率的私人部门承担,即官僚部门只负责公共产品的供给而不直接从事其生产。

其三,引进利润动机激励,允许官僚部门对其财政预算节余有部分的自由处置权,以刺激官僚提高效率。

(3)基威特和麦库宾斯就解决政治家与官僚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45、政府采购(governmentpurchase),是指政府及其所属机构为了开展日常政府活动或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方法和程序,对货物、工程或服务的购买。

它是政府及其所属机构为实现政府职能和公共利益,使用公共资金获得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46、政府采购的基本原则:

A有效竞争原则

B公开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

D效益原则

47、政府采购的基本方式:

A招标性采购方式:

(1)公开招标采购

(2)选择性招标采购

(3)限制性招标采购

B非招标性采购方式:

(1)询价采购

(2)单一来源采购

(3)竞争性谈判采购

(4)自营工程

48、公共支出,亦称财政支出,通常的意义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通过公共部门预算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所造成的费用。

广义的公共支出还包括政府实行的许多政策和法规所导致的私人部门增加的开支。

49、影响公共支出规模的主要因素P282——P292

A影响公共支出规模的基础性决定因素

(1)公共支出需求。

所谓公共支出需求,就是用于满足公共需要、弥补市场失灵的公共财政需求规模。

(2)公共财政供给能力。

B、影响公共支出规模的宏观原因:

a、经济发展因素;

b、政治因素;

c、社会条件因素

C、影响公共支出规模的微观原因:

公共支出增长可通过分析以下因素得到解释:

(1)公共部门产出水平的决定

(2)服务环境的影响

(3)人口规模变化的影响

(4)公共产品质量的影响

(5)公共部门要素价格的影响50、贴现率的确定:

P305——306(重点综合题20分)

51、所谓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定标准,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而形成的一种特定分配关系。

52、税收的特征:

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53、税收的原则:

公平原则、效率原则、适度原则

54、税收制度的核心或主体是税收基本法规,一般称为税法。

55、税收制度的内容有两个基本层次:

一是不同的要素构成税种;二是不同的税收构成税收制度。

56、影响税制结构的主要因素:

(1)生产力发展水平

(2)社会经济结构

(3)经济管理体制

(4)经济管理水平和税收征管水平

57、税收管理的内容:

(1)税收法制管理

(2)税收征收管理

(3)税务行政管理

58、税收管理体制是指划分中央和地方税收管理权限的制度规范,是税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税收管理权限包括立法权和税收管理权。

59、政府收入的含义

政府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

一般在分析政府收入时,都将政府收入等同于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是指在一个预算年度内,政府通过各种途径所依法取得的货币和实物收入,财政收入也称“岁入”。

60、财政收入的分类

A按收入形式分类:

(1)税收收入(我国财政收入最主要的形式)

(2)企业收入

(3)债务收入

(4)其他收入(事业收入、规费收入、罚没收入、专项收入)

B按收入来源分类:

(1)所有制来源

(2)部门来源

C按管理形式分类:

(1)预算收入

(2)预算外收入

D按管理权限分类:

(1)中央财政收入

(2)地方财政收入

61、财政收入规模是指财政收入的总体水平,是衡量一国财力水平的重要指

标,反映财政收入规模的指标。

可以用绝对数表示,如财政收入总额,也可以

用相对数表示,如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62、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分析:

A、经济发展水平

B、技术发展水平

C、政府职能范围

D、财政分配政策

63、财政收入的结构是指财政收入在不同性质、不同来源及不同类别方面的数量比例关系。

64、财政收入的产业部门构成分析

(1)第一产业与财政收入。

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财政收入的基础。

(2)第二产业与财政收入。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也是提供财政收入的主要部门。

(3)第三产业与财政收入。

第三产业具有多产业、门类广、劳动密集与知识密集并存的特点,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整体经济水平的重要标志。

65、中国政府财政收入一直以国有经济为主体。

66、所谓政府的非税收入,是相对国家税收收入而言的,是指国家依照税法征税取得收入之外,各级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在代行政府管理权力的过程中,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规章,以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集资、罚款等形式无偿地从法人、社会团体和城乡居民个人那里取得的收入,以及国有企业向国有企业的所有者上缴的利润等收入。

67、国债,就是专指中央财政代表中央政府发行的国家公债,包括在境内发行的内债和外债。

68、国债的特点:

自愿性、有偿性和流动性

69、影响国债发行量的主要因素:

(1)认购者的承受能力;

(2)政府的偿债能力;

(3)其他因素。

如产业结构与物资供应结构、未来财政预测、国家货币流通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