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应用软件行业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21320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业应用软件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行业应用软件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行业应用软件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行业应用软件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行业应用软件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行业应用软件行业分析报告.docx

《行业应用软件行业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业应用软件行业分析报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行业应用软件行业分析报告.docx

行业应用软件行业分析报告

 

2019年行业应用软件行业分析报告

 

2019年5月

一、行业管理

1、行业主管部门

我国软件行业行政主管部门系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其主要职能为:

推动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拟订并组织实施软件、系统集成及服务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推动软件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软件服务外包;指导、协调信息安全技术开发。

我国软件行业的行业组织为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及各地方协会、各领域分会,其主要职能为受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委托对各地软件企业认定机构的认定工作进行业务指导、监督和检查,并负责软件产业的市场研究、信息交流、咨询评估、行业自律、政策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我国软件著作权登记的业务主管部门是国家版权局中国版权保护中心,专利权申报登记管理的业务主管部门是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权的注册和管理工作的业务主管部门是国家知识产权局。

另外,公司的客户广泛分布于金融行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其他行业,相应的国家主管部门负责制定该行业系统的信息化的规划、政策和标准,并负责指导具体工作。

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

为推动软件业的发展,国务院及各部委近年来陆续发布了一系列产业政策,为软件行业及行业内企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软件行业适用的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如下表:

二、行业发展情况

1、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情况

(1)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总体发展态势较好

近年来,在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背景下,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速度较快,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根据工信部统计数据,2018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总规模达到63,061亿元,同比增长14.2%,全行业实现利润总额8,079亿元,同比增长9.7%,行业规模以上企业3.78万家。

2010至2018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增长情况如下:

2014-2018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各领域实现收入规模如下:

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分领域运行情况来看,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结构继续调整,产业生态链不断完善。

信息技术服务保持领先,2018年全行业实现信息技术服务收入34,756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增速高出全行业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占全行业收入比重为55.1%。

其中,云计算相关的运营服务(包括在线软件运营服务、平台运营服务、基础设施运营服务等在内的信息技术服务)收入10,419亿元,同比增长21.4%。

软件产品平稳增长,2018年全行业实现软件产品收入19,353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占全行业收入比重为30.7%。

嵌入式系统软件已成为产品和装备数字化改造、各领域智能化增值的关键性带动技术,全年实现收入8,952亿元,比上年增长6.8%。

根据工信部2016年编制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十三五”期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将以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生态体系为主要任务。

预计到2020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业务收入突破8万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13%以上,占信息产业比重超过30%;软件出口超过680亿美元,软件从业人员达到900万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收入百亿级企业达20家以上,产生5到8家收入千亿级企业;产业收入超千亿元的城市达20个以上。

可见我国软件行业发展前景可观,未来我国软件行业整体上仍处于较高速成长期。

(2)行业应用软件领域

行业应用软件是指可以在系统软件或应用软件上运行的针对特定行业业务需求而专门定制的具有该行业独立特征领域知识的应用管理软件。

其基于不同领域的规则、特点、业务流程和管理程序而设计,具有模块化开发模式强、定制程度高、设置灵活、业务针对性强等特点。

从发展进程分析,软件产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应用层次的逐渐加深,一般会体现出软件集成度增加、产品个性化程度增强、竞争壁垒增高、应用产生的价值在总价值中的占比增加等演化规律,软件的行业化应用是软件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国民经济在各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信息化和工业化高层次深度结合的推进,企业单位出于竞争和自身业务升级发展的需要,信息化已成为主流趋势。

信息化包括国民经济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产业信息化等层次,一般通过硬件基础设备的信息化升级改造、通用信息技术的大范围应用、行业专业应用软件系统的整体建设来实现。

在大型企业单位信息化过程中,其对专业化、定制化的行业应用软件的需求会拉动行业应用软件和解决方案市场的增长。

2、细分领域概况及市场需求情况

(1)保险信息化领域

①保险行业整体发展情况

自2000年以来,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国民收入不断提高,居民保险消费稳步增长的背景下,我国保险行业迅速成长。

据中国保监会统计数据,中国保险业保费收入由2000年1,596亿元提高至2018年38,016.62亿元,增幅达2,381%,年复合增长率达19.26%。

2018年全行业共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8,016.62亿元,同比增长3.92%。

保险业资产总量18.3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9.45%。

尽管中国保险市场规模增长迅速,但与发达国家市场相比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还处于较低水平。

根据瑞士再保险公司2018年第3期Sigma研究报告,2017年中国非寿险和寿险市场的保险深度分别为1.89%和2.68%,日本分别为2.34%和6.26%,美国分别为4.28%和2.82%;2017年中国非寿险和寿险市场的保险密度分别为159美元和225美元,日本分别为901美元和2,411美元,美国分别为2,542美元和1,674美元。

2016年8月,中国保监会发布的《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保险保费收入争取达到4.5万亿元左右,保险深度达到5%,保险密度达到3,500元/人,保险业总资产争取达到25万亿元左右。

我国保险行业发展前景良好。

②保险行业信息化建设投入情况及保险行业IT解决方案市场情况

保险行业是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参与主体增多加剧行业竞争。

监管政策趋严倒逼险企调整产品结构背景下保险行业转型期的到来,借助信息化途径对内降低组织损耗、提升运行效率,以及对外及时响应市场需求、提升服务水平将成为保险企业推动业务创新、谋求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

在此背景下,我国保险行业信息化建设保持较高速的增长态势。

根据IDC统计,从2008到2017年,保险行业IT服务的投入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10%。

受到大型保险公司基础建设、数据集中、核心业务系统升级、新增保险公司IT建设等因素的持续拉动,我国保险行业信息化建设投入规模逐年递增。

与此同时,中国保险行业的转型与创新对IT市场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2017年,中国保险行业总体IT投入规模为225.0亿元,较2016年增长12.2%,其中硬件的投资仍占有较高的比例,硬件设备(包含网络设备)的投资总和为157.04亿元,占总体IT投资的69.78%;软件和服务的投资总和为68.0亿元,占总体IT投资的30.2%。

根据IDC预计,2021年中国保险行业IT解决方案(包括软件和服务)的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146.52亿元,2017–2021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2.35%。

2008-2017年保险行业总体IT投资情况如下:

③保险信息化发展政策环境及趋势

在保监会的《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特别强调加强保险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与医疗卫生、道路交通、银行征信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进一步扩大行业共享数据来源;加强统计基础建设,构建以保险功能服务和风险监测为核心的统计指标体系,探索建立与其他金融监管部门常态化的统计信息共享机制;推动云计算、大数据在保险行业的创新应用,加强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

可以看出,保险信息化领域发展具备较好的政策环境,预计中国保险行业信息化将继续朝着支持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方向发展,核心业务系统将会继续成为重点领域外,保险行业产品与渠道创新和风险控制等方面IT解决方案有望将成为中国保险行业解决方案市场投资增长较快的子市场。

(2)政务信息化领域

①我国目前政务信息化存在发展空间

随着工业化与信息化体系的不断互动与融合,政府各级部门在管理、科研、决策等环节愈发需要信息技术提供的有力支持,电子政务的广泛应用从本质上显著提升了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管理水平与创新能力。

我国政务信息化建设在支持政策不断出台、政府投资持续加大的背景下,行业已进入发展快车道。

我国国内经济社会对先进政务系统和政务数据开源的需求与欧美发达国家相近,但我国政务信息化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

由OSI(在线服务指数)、TII(通信基础设施指数)、HCI(人力资本指数)加权计算得到的EGDI(电子政务发展指数)反映一国政务信息化水平,根据《2018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2018年我国EGDI指数为0.6811,在193个参与排名的国家中列65位,较上期下降2位。

各主要国家2018年EDGI指数对比如下:

②政务信息化行业具备良好的政策环境

政务信息化是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措施,国家各部委以及各地政府陆续出台电子政务的规划、政策等文件,为政务信息化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要打破信息壁垒和“孤岛”,构建统一高效、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国家数据资源体系,打通各部门信息系统,推动信息跨部门跨层级共享共用。

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等信息惠民工程,加快推进公共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等有关电子政务方面的具体措施和目标。

国家发改委专门出台《“十三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推进政务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总体实现“基本形成满足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的政务信息化体系”,“构建形成大平台共享、大数据慧治、大系统共治的顶层架构”的目标。

可见,电子政务市场处于政策红利期,预计未来政务信息化整体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

③政务信息化发展情况

我国电子政务的应用主体涉及包括多个政府部门,业务主体涵盖包括行政办公、共享灾备、应急指挥、平安工程、数字城市等多个建设领域,市场规模庞大。

根据智研咨询数据,2017年我国电子政务市场投资规模为2,861.8亿元,同比增长率为11.4%;预计到2020年我国电子政务市场投资规模将达到3,521亿元。

2008-2020电子政务总体投资规模及增长率如下:

电子政务市场主要由硬件、网络设备、软件和服务构成。

其中硬件产品市场份额最大,但其在整体市场占比逐年降低,由2008年的48.9%降至2017年的33.57%,降幅明显;软件与服务的市场规模占比则快速提升,分别由2008年的10.0%、22.0%提高至2017年的22.74%和29.23%。

2008-2017年电子政务市场构成表如下:

(3)其他主要涉及的信息化领域发展情况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行业改革稳步推进,中国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市场保持了高速发展。

信息技术已成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手段与实现方式,医疗信息化在推动医疗资源共享和重大疾病防治方面所发挥的作用逐渐加大,区域卫生和公共卫生平台将会保持稳定的增长,大型医院的信息系统持续升级,新兴信息技术逐渐扩大应用范围。

根据CCID统计在国内医疗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基础上,2017年中国互联网医疗健康加速发展,进一步打开了医疗IT成长空间,2017年中国医疗行业中国医疗行业IT应用市场销售额为535.0亿元,同比增长13.3%,2014年到2017年持续保持13%以上的增长率。

2017年,由于智能医疗和互联网医疗的不断推进,互联网移动设备不断普及,2017年中国医疗IT应用硬件市场占比提升到61.2%,比2016年提升了0.1个百分点,规模实现327.4亿元;IT服务市场占比也有所提升,达到16.3%,比2016年提升0.2个百分点,规模达到87.2亿元。

教育信息化发展具备较好的政策环境,发展态势较好。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各级政府在教育经费中按不低于8%的比例列支教育信息化经费,保障教育信息化拥有持续、稳定的政府财政投入。

2016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要求在“十三五”期间要完成“三通工程”建设、实现公共服务平台协同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等。

在《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提出2017年实现接入带宽10M以上的中小学比例达到70%,多媒体教室占普通教室比例达到80%,普通教室全部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学校比例达到60%;实现90%以上教师和60%初中以上的学生开通和应用网络学习空间。

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相关数据,2017年,教育信息化财政投入资金规模达2,731亿元,同比增长7.94%,多年保持平稳增长。

除涉及上述行业信息化应用领域外,公司还涉及非保险金融、多个公用事业等基础性行业的信息化领域,得益于国民经济中高速增长、新科技革命不断深入,这些行业领域信息化市场发展具备较好的发展前景。

三、进入行业的主要障碍

1、行业技术壁垒

行业应用软件和信息化领域具有典型的技术密集型特点,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对企业的服务对象行业理解能力与研发能力都有较高要求。

以金融行业应用软件领域为例,由于金融机构的架构及业务系统较为复杂,并且行业发展及监管动向变化较快,其管理系统及使用的应用软件需要兼顾可扩展性、集成及整合能力、海量数据处理、数据安全性、故障恢复、互联网互联互通、不间断运行等多个方面。

软件提供商只有拥有强大的软件开发能力,以及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技术,才能为用户提供实时、安全、稳定,且能根据需求不断升级软件产品和服务。

2、客户黏性壁垒

行业客户IT系统投资通常需要构建在原有信息系统及业务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在长期合作的供应商具备相应研发能力的情况下,这些行业内的大型企事业单位更倾向于选择已为自身提供软件系统的供应商,以避免全面替换系统带来的成本增加或客户流失。

这将使得行业外新的竞争企业进入本行业时需要面对客户黏性壁垒。

3、人才壁垒

行业应用软件和信息化领域技术涉及面广、技术难度高,对行业人才提出了较高的综合素质要求。

综合型专业人才的培育必须经过大量的知识体系训练和长期的行业经验积累,企业面对竞争就必须拥有大量的高综合素质人才作保障。

新的竞争企业想要吸引更多的行业人才,可能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才能达成目标。

4、品牌壁垒

行业应用软件企业对行业前沿技术的掌握和对客户需求的把握主要在与客户的共同研发及探索中完成。

因此,该细分行业更容易被经营多年、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厂商占据,品牌效应在下游客户遴选供应商的过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金融信息化领域为例,金融行业面对的客户数量多,范围广,涉及资金规模巨大,对交易和管理系统软件的稳定性、安全性要求较高。

金融机构在选择软件供应商时通常较为谨慎,对没有形成品牌影响力的软件企业通常需要较长的考察时间。

四、行业利润水平的变动趋势

自2012年至2018年,随着宏观经济步入新常态,下游行业信息化需求较为旺盛,软件行业增速较为稳定,行业发展趋于平稳,软件行业利润率呈现整体稳定的态势。

整体来看,软件行业具备弱周期性和较强的盈利能力。

2012年至2018年我国软件行业收入和销售利润率如下:

五、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

(1)宏观经济基础稳定,产业政策环境良好

根据2018年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90.03万亿,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6%。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连续多年实现较高速增长。

国民经济健康稳健发展是各行业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的前提条件,也为行业应用软件市场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宏观经济基础。

软件产业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

近年来,国家为了促进软件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政策,从投融资体制、税收、产业技术、软件出口、收入分配、人才吸引与培养、知识产权保护、行业组织与管理等多方面为软件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扶持,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行业信息化深入应用为产业提供广阔的市场需求

良好的经济环境、积极的政策引导以及强劲的市场需求是行业应用软件迅速发展的三大支撑因素。

信息化的建设情况是行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随着各行业的快速发展,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正处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信息化大发展的过程中。

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为行业内企业和组织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作用。

金融、政府等行业用户越来越重视利用信息化手段来提升业务与管理水平,行业的信息化进入到深化应用的阶段,给行业应用软件的未来市场带来了增长空间。

(3)新技术的引入为产业行业应用软件创新的动力

行业应用软件市场具有客户多样化,需求复杂化和个性化的特点,因此为满足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需要行业应用软件企业开发出功能和性能不断完善的新产品,这就为产业的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的不断拓展,系统软件、中间件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推陈出新,新开发平台和工具的不断涌现,为行业应用软件的技术创新提供可能。

云计算技术使软件平台和信息系统的应用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云计算技术发展已逐步由平台搭建导向应用运营导向优化,企业、设备供应商、系统软件提供商和行业解决方案商都积极参与到云计算生态的建设中。

大数据技术的蓬勃发展为侧重管理型的行业应用软件系统带来新变化,主要体现在对数据的采集和处理阶段,部分数据从大量采用人工录入的方式转向设备采集(如车险领域的车载设备、医疗领域的可穿戴设备等)的方式,以及在处理上对通过这两种采集方法得来的数据进行相互融合。

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规模近年发展较快,已在垂直领域应用场景中创造了有精准度的经济价值,通过实现应用中的精准计算,从而产生比人工强很多的存储和推断能力。

(4)自主可控需求激发软件行业领域发展空间

“棱镜门”事件以后,国外核心信息技术产品对国家网络安全领域存在的潜在威胁引起了国家的广泛重视。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部门、电信及互联网领域采用国外产品的现象非常普遍,这给我国网络安全和国家安全带来潜在的隐患,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在于实现关键信息技术领域产品的自主可控。

在政府、军工、金融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中,实现自主可控对于国家而言战略意义显著。

自主可控就是依靠自身研发设计,全面掌握产品核心技术,实现信息系统从硬件到软件的自主研发、生产、升级、维护的全程可控。

自主可控要求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各类软件全都国产化、自主开发、自主制造,将激发软件行业国产厂商发展空间。

2、不利因素

(1)专业化人才缺乏

行业应用软件行业对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一方面要求对技术人员能够掌握大量先进技术,并熟练运用技术工具实现系统的搭建与运行,另一方面,技术人员还需要对所服务行业的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等有清晰的了解和认识,能准确理解和把握客户需求,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产品设计、开发与实施。

目前,能够兼具技术能力与行业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依然紧缺,与国际性软件企业存在差距。

国外软件企业进入我国后,以良好的薪酬及工作环境吸引了大量高端人才,更加剧了国内软件行业高端人才的竞争。

(2)知识产权保护不足

行业应用软件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品,产品的开发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才、资金和时间,因此软件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但软件价值尚未被充分认识,加之软件产品内容容易复制,因此行业应用软件容易被盗版。

目前行业内存在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的现象,对行业健康发展产生一定不良的影响。

(3)资金瓶颈制约技术和业务快速成长

对于软件厂商而言,要承接大规模软件项目,需要在人才、服务等方面不断投入,由于软件企业属于轻资产企业,传统融资渠道并不十分通畅。

另一方面,软件行业作为具有技术换代周期短的高科技行业,需要企业不断进行研发投入。

软件企业面临业务发展资金、研发资金不足的问题,融资渠道一定程度上影响行业整体的技术演进和业务发展。

六、行业技术水平及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软件行业在设计思想、研发环境、开发工具、运行的软硬件平台等方面基本上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同步,当前的技术水平已经基本上能满足行业应用需求。

软件行业技术迭代频率较高,从技术角度分析,软件行业技术水平及发展趋势主要体现为:

1、为了适应客户不断变化的具体需求,软件体系结构逐渐从封闭式软件结构转变到SOA(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转变。

采用SOA架构的设计的系统由多个独立的服务构成,架构高扩展性确保能响应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

2、软件开发管理模式已由传统的瀑布式开发方式向敏捷式、迭代式开发方式转变。

瀑布式开发模型核心思想将软件生命周期划分为制定计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程序编写、软件测试和运行维护等六个基本活动,并规定自上而下、相互衔接的固定次序,瀑布模型对变化的客户需求不容易适应。

敏捷开发具备迭代式开发、增量交付、开发团队和用户反馈推动产品开发、持续集成、开发团队自我管理等特征。

其中,迭代式开发设定目标短期的里程碑,对过程的测量是通过对实现的评定来进行,可以确保软件开发适应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

3、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成为软件开发、部署与运行的载体,推动整个产业全面转型。

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产业模式不断涌现,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即服务(SaaS)逐渐成为软件技术的主流应用方式。

4、硬件与软件整合集成可降低信息系统应用的复杂度,适应用户灵活部署、定制需求。

软件平台化的趋势使得系统软件、数据库、中间件和应用软件融合程度日渐增加。

七、行业地域性、季节性及周期性特征

1、地域性特征

我国信息化水平在各个行业及应用领域均存在较大的地域性差异,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受到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因此相关的行业应用软件业务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差异。

根据工信部《2018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统计公报》,我国东部地区的软件行业产业规模庞大,东部地区完成软件业务收入49,795亿元,占全国软件业的比重为79.2%,中西部、东北地区发展产业规模相对落后。

2、季节性特征

由于大型企业、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在实施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有较为严格的预算管理制度,其审批、招标的安排通常集中在上半年,而系统调试、验收则更多集中在下半年,因此从企业收入的实现上看,软件行业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波动,即企业下半年收入水平相对高于上半年。

根据工信部数据,2018年上半年软件业务收入为29,118亿元,全年软件业务收入63,061亿元,软件行业下半年业务收入水平相对高于上半年。

3、周期性特征

行业应用软件行业的发展依托于国民经济和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发展。

目前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国家信息化建设持续发展,各行业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金融、政务、卫生等行业细分应用领域均为国家高度重视、优先发展和重点支持的领域,预计在未来将继续保持较为稳定快速的增长趋势。

软件行业不具备明显的周期性特征。

八、行业经营模式和特征

目前软件行业主要有以下三种经营模式:

1、产品化软件销售模式

产品化软件销售模式是指行业应用软件供应商依托自主研发的具有良好可复制性、高度成熟的通用化软件产品,直接向最终用户或通过渠道供应商进行规模化销售的运营模式。

该种模式下,厂商根据产品组件和提供用户授权许可的数量对产品进行定价。

由于产品化软件是高度标准化的产品,不需要实施和定制化开发即可交付使用,采用产品化软件销售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面向中小型组织客户群实现大规模营销,取得下游市场的快速扩张,并通过渠道网络实现跨区域经营。

2、定制化项目开发模式

定制化项目开发模式是指行业应用软件供应商针对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为客户量身定制开发行业应用软件,最终交付的软件只供特定客户使用,是以单个项目而非成熟产品为导向的运营模式。

采用定制化项目开发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很好的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存在复杂特殊需求的大型企业和政府机构更倾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