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 大名成语典故.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919263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25.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建 大名成语典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建 大名成语典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建 大名成语典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建 大名成语典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建 大名成语典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建 大名成语典故.docx

《新建 大名成语典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建 大名成语典故.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建 大名成语典故.docx

新建大名成语典故

大名成语典故

当头棒喝

临济(禅)宗(大名兴化寺为临济宗祖庭)大师们在接引初学弟子时,不会得到明确的解答,常常用棒一击或大喝一声,促他醒悟。

后常比喻严厉警告,促使人猛醒过来。

《五家宗旨纂要》载:

‘临济家风,全机大用,棒喝齐施。

’临济宗始祖义玄禅师受黄檗之影响,有所谓四喝八棒。

八棒,即:

(一)触令支玄棒,为罚棒。

(二)接机从正棒,为从正之棒。

(三)靠玄伤正棒,为罚棒。

(四)印顺宗旨棒,即印证来机,为赏棒。

(五)取验虚实棒,即一见便打,试学人修行之虚实,无关赏罚。

(六)盲加瞎棒,即盲目乱打,此为宗师之过。

(七)苦责愚痴棒,与前者相反,乃苦责学人。

(八)扫除凡圣棒,为至高之正棒。

四喝,即:

(一)一喝如金刚宝剑,有斩除情解之作用。

(二)一喝如踞地狮子,有喝阻情解之作用。

(三)一喝如探竿影草,有勘验学人之作用。

(四)一喝不作一喝用,有不敢触讳之作用。

 

梅开二度

通常接连两次喜事都可以叫“梅开二度”。

“梅开二度”源于小说《二度梅》,清初惜阴堂主人编辑、天花主人编次。

《二度梅》述唐肃宗时历城县梅良玉全家遭人陷害,梅良玉逃至扬州为陈日升收留为仆。

一日,陈见园中盛开之梅被风雨吹落,由此想到好友梅家无辜被害,万念俱灰,欲出家为僧,家人劝阻,陈言除非梅开二度,才可息出家之念。

良玉感念万端,夜间作文祝告上苍,为陈女杏元发现。

次日果然梅开二度,杏元告诸老父,陈遂以杏元许配良玉。

朝廷与番邦议和,卢杞以杏元美,命杏元和亲,由良玉与杏元之弟春主护送。

在邯郸之“重台”,杏元在与良玉泣别后跳崖自杀,良玉与春生逃走。

杏元为神所救,化名江月英,被大名府御史邹伯符收为义女,与邹女云英感情甚笃。

良玉化名穆云,由冯乐天荐与大名府邹伯符,邹爱其才,令其往大名府家中,以“穆荣”之名,入籍大名府。

良玉当年高中了大名府科场案首。

梅陈二人终于在大名府再次相逢,后邹夫人以云英和杏元二女同许良玉。

后良玉以穆云名得中状元,唐帝查明卢杞陷害忠良真相,下旨法办,梅、陈二家团圆。

京剧、越剧均改编了此戏。

 

心心相印 

佛教语,彼此的心意不用说出,就可以互相了解。

形容彼此思想感情完全一致。

 心:

心意,思想感情;印:

符合。

彼此的心意不用说出,就可以互相了解。

形容彼此思想感情完全一致。

出处 临济义玄主张“以心印,心心不异”,后世有“心心相印”一说。

临济义玄主张“以心印,心心不异”,后世有“心心相印”一说。

《临济录》和《祖堂集》卷十九、《景德传灯录》卷十二、《五灯会元》等记载了他的生平事迹和禅法。

 

摇头摆尾

原形容鱼悠然自在的样子。

现用来形容人摇头晃脑、轻浮得意的样子。

出处: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

“-------临济门下有个赤梢鲤鱼,摇头摆尾向南方去,不知向谁家齑瓮里淹杀?

典故详情:

临济大师有一表弟叫元安,两人相差1岁,是挚友。

这表兄弟两人的性格很不一样,临济遇事冷静,不爱虚夸张扬,性格内向、稳重;元安却好说好动,喜欢表现自己,性格外向、轻率。

一天,元安到临济家做客,临济设酒席款待他。

表兄弟两个边喝边聊,兴致很高。

不知不觉,酒至半酣,元安十分得意地对临济说:

“表兄,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一定会替小弟高兴的。

”临济关切地问:

“表弟有什么喜事,快说来愚兄听听。

”元安说:

“小弟前日已得县令赏赐,就要被提升了。

”看着元安那副高兴的样子,临济并没有一丝笑意,也没有一句表示祝贺或恭维的话。

元安原本以为会得到表兄的赞赏,可是临济的表现却使他很失望。

看看天色已晚,元安这才想起应该回家了。

他起身告辞时,临济却一把拉住他,语重心长地对他说:

“小弟,听我告诉你一件事吧。

有一条赤尾鲤鱼,样子十分好看,它自己也甚是得意。

这一天,鲤鱼摇着头,摆着红色的尾鳍,向着南方游去了。

可是它这一去,连它自己都不知道会游到那儿。

如果游到宽阔的河里,那还算幸运;如果是游到了别人家腌鱼肉的缸里,那岂不是死路一条吗?

临济一番话,元安立刻深感惭愧,自觉不如临济。

 

情生智隔,想变体殊

语出《临济录·三十九》“只为情生智隔,想变体殊,所以轮回三界,受种种苦。

若约山僧见处,无不甚深,无不解脱。

””

情生智隔,想变体殊意思是人要是有了七情六欲,那他的思想就会受到局限,视野就会变的狭隘,当他想有所作为的时候,能力也受到了限制无法再改变什么了。

就是当一个人融入感情时,就会缺少一定的理智。

不是说恋爱中的女人智商都低的可以。

男人亦如此。

毕竟是处在热恋中,一些其他的东西就不太会顾及。

毕竟感情时属于感性方面的,理智正好是冲突了。

还有世上所有的母亲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最漂亮,最聪明。

所以人做事不要意气用事,尤其是重要的事,要三思后行,才不会做出后悔的事来。

 

探竿影草

解释:

探竿、影草、都是渔民使鱼聚集后下网捕捞之法。

佛教禅宗借以喻启发性的随宜施教。

出处:

《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

“有时一喝,如踞地金毛狮子;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

探竿影草略称探草。

因其作用与目的,有不同解释:

(一)指探竿、影草皆为渔者之工具。

探竿,系束鹈羽於竿头,探於水中,诱聚群鱼於一处,然後以网漉之。

影草,系刈草浸水中,则群鱼潜影,然後以网漉之。

此皆渔者聚鱼之方便法。

(二)指探竿、影草为盗者之道具。

探竿,指盗者将之从窗、壁等洞穴揷入,以探测室内动静之竹竿。

影草,为可隐身之蓑衣,穿著之便於窃盗。

又探竿影草,於禅家,引申为师家探测学人,以试其器量。

 

割股啖君

 

 

语出《东周列国志·晋惠公怒杀庆郑介子推割股啖君》……是日,公子君臣尚未早餐,忍饥而行。

看看过午,到一处地名五鹿(今大名县东四十五里劝善村),见一伙田夫,同饭于陇上,重耳令狐偃问之求食。

田夫问:

“客从何来?

”偃曰:

“吾乃晋客,车上者乃吾主也。

远行无粮,愿求一餐。

”田夫笑曰:

“堂堂男子,不能自资,而问吾求食耶?

吾等乃村农,饱食方能荷锄,焉有余食及于他人?

”……再行约十余里,从者饥不能行,乃休于树下。

耳饥困,枕狐毛之膝而卧。

狐毛曰:

“子余尚携有壶餐,其行在后,可俟之。

”魏犨曰:

“虽有壶餐,不够子余一人之食,料无存矣。

”众人争采蕨薇煮食,重耳不能下咽,忽见介子推捧肉汤一盂以进,重耳食之而美,食毕,问:

“此处何从得肉?

”介子推曰:

“臣之股肉也。

臣闻:

‘孝子杀身以事其亲,忠臣杀身以事其君。

’今公子乏食,臣故割股以饱公子之腹。

”重耳垂泪曰:

“亡人累子甚矣!

将何以报?

”子推曰:

“但愿公子早归晋国,以成臣等股肱之义,臣岂望报哉?

后明朝诗人林魁《寒食题介子祠》有“年年寒食动春愁,生不明心死便休。

但使亡人能返国,耻将股肉易封侯”的名句,称赞介子推的德行。

 

金科玉律

形容法令条文的尽善尽美。

现比喻必须遵守、不能变更的信条。

最早出自西汉扬雄《剧秦美新》,《剧秦美新》(《全汉文》卷五十三)是扬雄仿效司马相如的《封禅书》而献给王莽的一篇奏书,它批判暴秦、抨击秦始皇焚书﹑统一度量衡等措施,赞美新莽,建议王莽效古代故事而行巡狩天下、封禅泰山之礼。

其中有“---懿律嘉量,金科玉条----”后作“金科玉律”。

 

路不拾遗

路上掉了东西,没有人拾为己有,多用来形容民风淳厚,对统治者的政绩加以颂扬。

现用以形容社会风尚和道德良好。

一见宋王谠《唐语林·政事林》:

“郭尚书元振(今大名人,详见《人物·群体》部类郭元震条目),在凉州五年,令行禁止,牛羊被野,路不拾遗。

二见《旧唐书》:

“途有遗物,人不私取”。

唐时一商人途经武阳郡(治贵乡,在今大名县东北)时,把一件心爱的衣服丢了,他走出十多里后才发觉,心中十分着急,不禁喊出声来。

这时路人劝慰他说:

“不要紧,我们武阳境内路不拾遗。

你回去找找看,一定可以找得到。

”那商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回身去找,果然找到了他丢失的衣裳。

亦称遗袍复得。

 

元振济窆  

出自《新唐书·郭元振列传》,唐朝魏州贵乡(今河北大名北)人郭元振,十六岁时在太学里读书,家里给他四十万文钱做零碎用度。

有一个穿丧服的人到郭元振的门口请求着道:

“我家里五代的灵柩都没有安葬好,散处在各地方,现在要想迁来安葬。

可是没有钱,所以特地向先生来请求救济。

”郭元振不问他姓名,就把家里寄出来的四十万文钱,尽数给了这个穿丧服的人,一点儿也没有吝惜的脸色。

此事现编入《中华德育故事》。

后以此事比喻君子帮助别人毫不猜疑、不遗余力。

 

二子争死

 

 

《史记·卫康叔世家》载,卫宣公继任前,曾与庶母夷姜私通,生子叫伋。

继任国君后,立伋为太子。

伋成年,卫宣公为伋聘齐国女宣姜。

卫宣公见宣姜貌美,神移心变,据为己有。

宣姜生下寿和朔二子,蓄意加害伋夺嫡。

卫宣公因夺伋妻而厌恶伋,听了宣姜和子朔的谗言,欲废除伋,于是给太子白旄,命去齐国协约,而暗中在齐卫边界布下“强盗”,截而杀之。

这个阴谋被告寿探知,他告诉伋:

“边界有强盗,见了白旄就要杀掉太子,不可去。

”太子伋说:

“违背你命而求生,不行。

”于是遂行。

寿置酒以饯行为名将伋灌醉,盗去白旄并留言:

“我已代往,请太子逃命。

”遂骑快马先至边界。

伋酒醒,不见白旄,急忙追赶。

当他追到边界,寿已被杀死。

伋指责“强盗”:

“你们要杀的乃是我呀!

”“强盗”又将伋杀死,回报宣公。

宣公不让二子尸身回国,遂葬当地。

人们称为太子冢。

今大名县冢北村因位于太子冢之北而得名。

此典故已被改编为京剧,广泛演出。

 

乞食五鹿

春秋时晋献公初有三个儿子,即太子申生、次子重耳和三了夷吾,后又娶骊姬姐妹,生下奚齐和卓子。

骊姬野心勃勃,决意夺嫡。

献公扭不过宠姬,狠心杀掉了随他征战有功的太子申生,重耳和夷吾只得逃亡。

重耳逃亡他国。

《左传》、《史记·晋世家》记载:

重耳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今大名县城东),乞食于野人,野人盛土器中进之。

重耳怒,欲鞭之。

赵衰曰:

“土者有土也,君其拜受之。

”重耳稽首而载之。

重耳流亡二十余年,后在秦国护送下回国即位,为文公,使晋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退师减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第五》载,(周显王二十六年、魏惠王二十七年、田齐威王十四年)“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

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

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孙子谓田忌曰:

‘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庞涓大喜曰:

“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于是弃步军,率轻锐追击。

至马陵(今大名县埝头乡东、西马陵村)中孙膑埋伏,兵败自杀。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明目张胆

指有胆识,敢作敢为,后转形容公开地、大胆地做坏事,毫无顾忌。

《宋史·刘安世传》载,宋哲宗时,谏议大夫刘安世(大名人)敢于直言。

他初任谏官的时候,就立下志愿:

“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

《宋史》记载他在职期间,清正不阿,铁面无私,屡次直谏皇帝,弹劾大臣,朝中文武百官一时都很敬畏他,称他为“殿上虎”。

 

归心似箭

想回家的心情像射出的箭一样急。

形容想回家的心情十分急切。

语出清·名教中人《好逑传》,该书讲述明朝大名府秀才铁中玉和水冰心的爱情故事。

其第十二回;“承长兄厚爱;本当领教;只是归心似箭;今日立刻就要行了。

 

怨咨载道

即怨声载道。

形容民众普遍不满。

见《明史·外戚列传》。

陈万言,大名人,明世宗肃皇后的父亲,被封为太和伯。

他请乞武清、东安各千顷土地为庄田,世宗命户部勘查闲地给他。

给事中张汉卿说:

“陈万言违越法度请乞土地。

去年深冬又急速建府第,徒役疲劳,怨咨载道。

现在灾祸相继,饿死的人数以千万计。

陈万言毫不动心,反而请求庄田。

请陛下割恩以义,一切裁抑,只令陈成言保全爵禄”。

一些言官也纷纷进谏。

世宗不听,仍给八百顷。

嘉靖七年,肃皇后死,陈万言也被贬退。

 

匿情求名

见《汉书·王莽传》。

王莽封候后,爵位越尊,节操越谦,经常把车马衣裘供给宾客友人,自家没有多余的东西。

他好客,收养名士,交结将、相、卿大夫等多人。

其兄王永早死,留有儿子王光,自幼由王莽抚养,就学于博士门下。

莽趁休假日离家,捧带羊羔美酒慰问老师,惠施所有同学。

人们为之赞叹。

王莽还让其子王宇与王光同日结婚,席间,他几次为老夫人服药,以显其孝。

他曾暗自买一侍婢,对人说:

“后将军朱子元无子,我听说这类婢子能多生儿子,因此为他买下的。

”当天就把此婢奉赠朱子元。

其匿情求名到了如此程度。

 

碎瑑赠人

王莽存心与人结交之事。

瑑:

玉制剑鼻。

见于《汉书·王莽传》。

王莽被黜刚回到封国新都,南阳太守因莽地位尊贵选派府衙下属官员宛县人孔休担任新都相。

孔休进见王莽,王莽以礼相待,主动结交,孔休亦闻其名声,便相与酬答。

后来王莽生病,孔休前去问候,王莽为答谢此番情意,送与他一柄玉饰宝剑,想用以结欢交好。

孔休不敢接受,王莽于是说:

“确实看到您脸上有伤痕,美玉可用以消除伤瘢,愿奉赠这块玉剑鼻罢了。

”即解下剑上之瑑。

孔休还是推辞不受。

王莽说:

“你顾及它值钱吗?

”就把这块剑瑑敲碎,亲手包裹起来送给孔休,也休才接受,等到王莽被朝廷召去时,想会见孔休,孔休称病不肯相见。

 

悬购旦射

掌故。

王莽畏惧刘縯之事。

事出《后汉书·宗室四王候列传》。

齐武王縯字伯升,光武之长兄。

性刚毅,慷慨有大节。

自王莽篡汉,常怀复汉之虑。

莽末,天下乱,刘縯起兵反汉,连败莽军,縯军克宛,自号为柱天大将军。

王莽素闻縯名,大惧悬购拿,赏金十万斤,位上公,封五万户。

又令长安中官署及天下乡亭皆画刘縯像,旦起射之。

 

哭哀为郎

见《汉书·王莽传》。

新莽末年,军师溃败,朝臣叛变,王莽陷于绝境,非常优恐,不知计从何出。

近臣崔发进言:

“《周礼》和《春秋·左氏传》中言及,国有大灾大难,就用哭的方法来求安。

所以《易经》上讲:

‘先号啕大哭而后得笑’。

应该长吁短叹地求告上天的救助。

”王莽自知事败,带领群臣到南郊,对上天陈述承符命即帝位的经过,仰天叹道:

“皇天既然受命给我王莽,为何不除灭众多盗贼?

既使我王莽不对,希望天降雷霆诛杀臣莽!

”因而捶胸大哭,直哭得喘不过气来,又写一篇禀告上天的策文,陈述自己的功劳。

众儒生和老白姓每日早晚集到一起大哭,由朝廷负责设餐施粥,哭得特别悲哀及能够诵读策文者,朝廷授任郎官,竟多达五千余人。

染发纳后,外视自安

掌故。

王莽濒临末日而虚张声势之举。

事见《汉书·王莽传》。

新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三月,平林、新市、下江兵将王常、朱鲔等共立圣公刘玄为帝,改年号为更始元年,任命设置文武百官。

王莽大为恐慌,为对外显示自己情绪安定,染黑胡须、头发,召见征选的天下淑女,将杜陵县史家的女儿纳为皇后,纳聘礼黄金三万斤,还有车马、奴婢、各种丝帛、珍宝等数以千万计。

王莽亲迎于前殿两边台阶间,在上西堂内举行新婚共食之礼。

配备和嫔、美御、和人三人,地位视同三公;嫔人九人,位同九卿;美人二十七,位同大夫;御人八十一,位同元士,共计一百二十人,都佩带印绶,手执弓袋。

封皇后父史谌为和平侯,任命为宁始将军,史谌的两个儿子都作侍中。

 

华盖登仙

掌故。

王莽晚年迷信神仙之事,见于《汉书·王莽传》。

王莽篡汉作了皇帝,晚年极为迷信。

有人说古代皇帝因建造了华丽的车伞顶盖而成仙,于是王莽制做了九重华盖,高八丈一尺,用黄巾翎羽作装饰,在四轮车内装有机械牵引,套驾六匹马,用身穿黄衣、头裹黄巾的三百力士作护卫,车上有人击鼓,牵车的人都高呼着“登仙”。

王莽每当出行,令其在前面。

 

皇后投火

掌故。

王莽女以身殉汉之事。

见于《汉书·外戚传》。

汉平帝即位,年方九岁,王莽秉政将女纳入宫中,立为皇后。

平帝死后,尊平帝皇后(其女)为皇太后。

后莽作真皇帝,孺子婴改作定安公,将皇太后改号定安公太后。

时太后十八岁,为人婉静而有节操,自刘家帝业废止,经常称病,不肯出头露面。

王莽对她既敬重畏惧又感到哀伤,欲将也再嫁,便改其称号为黄皇室主(黄皇,王莽自称;室主,即公主),让立国将军成新公孙建之子盛装携同医生前往探病。

莽女大怒,用鞭子抽打身边侍从。

因而卧病不起,王莽不再强逼。

待到汉家兴兵杀掉王莽,焚烧未央宫,莽女说:

“有何面目来见汉家!

”自投火而死。

 

器小易盈

成语。

出自三国时魏吴质《在元城(今大名东北)与魏太子笺》:

“前蒙延纳,侍宴终日……小器易盈,先取沈顿(醉困疲劳)。

醒寤之后,不知所言。

”器:

器皿,容器。

盈:

满,器皿很小,容易装满。

比喻酒量很小,稍饮即醉。

后比喻人的心胸狭窄,不能容物。

 

家僮决政

掌故。

唐田季安家僮掌权之事。

见《旧唐书·宪宗本纪下》。

元和七年(公元812年)魏博节度使田季安死,其子只有十一岁,便为副大使,结果军政大权都由家僮蒋士则决定。

蒋乱出主张,数易大将,使军情不安。

后士兵杀蒋,拥戴衙将田兴主持军州事。

 

铸成大错

错:

锉刀,借用为错误。

语出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天雄(今大名)节度使罗绍威心恶牙军(唐朝节度使的亲兵名称),力不能制。

遂密请朱全忠军,尽杀牙军及其老小。

绍威虽去大患,但魏兵从此衰弱,后悔不已。

谓人曰:

“合六州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也。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四作“聚六州四十三县铁,打一个错不成也。

”后指造成重大错误,或指错误重大。

 

自荐为帅

唐末罗弘信自荐当魏博(今大名)节度使之事。

见《旧五代史·梁书·罗绍威传》。

罗在节度使乐彦贞的部队当马牧监。

彦贞子乐从训非常骄横,预谋铲除牙军。

牙军激愤造反,杀乐彦贞。

后拥小校赵文建为留守。

赵文建对军事不懂,与将士关系相处不好,在有人喊:

“哪位愿当节度使?

”时,罗应声答到:

“白胡子老者早就任命我了,可让我统帅全军”。

牙军即推举罗当了留后,皇帝下诏书也确认其为节度使。

 

不拘小节,必罗大患

唐末李存勖放任军士侵掠友邻而给晋主带来灾难性打击之事。

见《旧五代史·梁书·罗绍威传》。

唐末朱温攻兖、郓州。

朱瑄向太原的李克用求救,李派大将李存勖救援,魏州(今大名)主帅罗弘信允许其率部通过魏州辖区。

李存勖御军不严,将士在莘县抢百姓财物。

朱温乘机挑拨离间,罗弘信信其说,与朱温联盟,派兵打败李存勖。

后又在魏州摆开战场,罗弘信的魏州军成为朱温牵制晋主李克用的主力。

 

风筝搬兵

唐末魏博节度使(驻今大名东北)田悦反叛,进攻临洺城,将领张伾守卫城池,粮草用尽。

这时,朝廷派来了马燧等三支大军前来支援。

援军在临洺城外的山下停下来。

张伾得知消息后,急忙放出求救的风筝。

马燧得到求救信后立即起兵,与张伾里应外合,终于打败了田悦。

 

幼不伴君

五代时梁罗绍威为子乞免参政为官之事。

见《旧五代史·梁书·太祖本纪三》。

魏博(今大名东北)军政使罗绍威有两子,一个名叫廷望,一个名叫廷矩,尚未成年,但都颇有才华韬略。

后梁太祖朱温因他们的父亲是有功之臣,欲破格任用提拔两人为郎。

罗知道后上书,言两个儿子都还未成年,不能承担国家兴亡之责任,恳请皇帝罢免他们参政议政、主管朝事的职权。

朱温答应了罗的要求。

 

拔毛寒鸟

或作自弱于人,五代时罗绍威请朱温合力杀牙军引起兵变,再遭朱温讨伐,罗绍威从此势单力弱屈服于朱温之事。

见《新五代史·梁太祖本纪》。

魏州节度使罗绍威蓄谋杀尽魏军牙军,向朱温请求支援以防兵变,朱温率兵北征。

名义上是讨伐沧州刘仁恭,兵过魏州,实际是策应罗绍威杀牙军。

当时魏州有兵士二万多人,听说城中弟兄遭屠杀,各自占据贝州、澶州、博州叛乱,推举大将史仁遇为主帅。

朱温派大将各个击破,讨伐达半年之久,魏州兵士死伤多半,从此罗犹如被拔掉羽毛的飞禽,成了光杆司令,从此自感力不从心,示弱于朱温。

 

安世不妄

宋朝的刘安世,元城(今大名县)人,“登进士第,不就选,从学于司马光,咨尽心行已之要。

光教之以诚,且今自不妄语始”。

他在司马光那儿读书。

司马光从小一直到了老年的时候,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诳话。

他自己说道。

我别的没有什么胜过人的地方。

不过我平日间所做的事。

没有一些儿不可以对人家说的。

刘安世既然跟司马光学着学问。

有一次。

问司马光道。

尽心行己的紧要地方。

在那里呢。

司马光就教他第一要诚实。

并且诚实先要从不说诳话做起。

所以后来刘安世做了谏官。

议论事情。

非常刚直。

很正直地在朝廷里。

心里所晓得的事。

没有不说的。

说的时候。

没有一次不是尽量说的。

所以他的直言极谏的行为。

人家说他好像殿上的老虎一样。

“安世不妄”现被编入《中华德育故事》、《德育故事·二十四信》中。

 

诗文判状

五代时大名人罗绍威以诗判案的轶事。

语见《旧五代史·梁书·罗绍威传》:

罗绍威身为邺王,主管邺地军政。

他喜好诗文,政务明达,通谙管理官吏的方法。

一天,一人在官府门前街道当中为驴整鞍,恰巧一辆牛车驶来,把放在地上的驴鞍碾坏了,这人一见火冒三丈,出手就殴打赶牛车的人。

告到官府,罗绍威没有采取官府办案的一般程序,而是提笔用诗文作判决:

“邺城大道甚宽,何故驾车碾鞍?

领鞴驴汉子科决,待驾车汉子喜欢!

”大家都很赞成,认为这判决用词诙谐,但道理讲得恳切、恰当,合情合理。

 

邺王嗜诗

罗绍威酷好诗文轶事。

见《旧五代史·梁书·罗绍威传》。

罗绍威唐末被封为邺王,喜好诗词,攻读诗书,通晓音律,尊儒家学说,为政明达。

喜招纳文人学士,礼待读书人,家中藏书达万卷之多。

其办学馆,建书楼,每遇酒宴歌会,必与来宾吟诗作词。

其诗意境超然,别人多难以达到。

当时,江东的罗隐是钱镠的军事僚佐,以诗闻名全国。

绍威送给罗隐一些贵重礼物以求得到一些诗,在书信中,表达了自己的敬慕心境。

罗隐引以为知己,就把自己的全部诗作给了罗绍威。

罗绍威对罗隐的诗倍加喜爱,就把自己的诗集取名为《偷江东集》。

在当地广为流传。

其诗句“帘前淡泊云头日,座上萧骚雨脚风”,连诗学大家也惊汉其功力深厚。

 

不让肉食

典故。

五代时后唐刘赞,魏州(今大名)人,年纪很小就能做文章。

父亲刘玭做县令,为激励他读书,每回吃肉,都另外摆些蔬菜让刘赞吃,对他说:

“肉食,这是君主给的俸禄。

你想吃肉,就得下苦功学做文章,我的俸禄不能分给你。

”由此刘赞用心读书,二十岁时已能写很好的文章。

三十岁考取进士。

 

绍威伐木

掌故。

罗绍威在朱温手下为后梁运粮伐木之事。

见《旧五代史·梁书·罗绍威传》。

罗绍威身为魏博六州主帅,借朱温之手铲除自己牙军引发了六州军变。

朱温尽平六州,罗绍威追悔,自弱于人。

数月后,朱温发动浮阳战役,罗督运粮草军需,自邺州至长芦五百里粮道,车轮滚滚,人担畜负无有间断。

在魏州建元帅府,沿路修亭建驿,提供军需,未敢懈怠,为朱温做皇帝费尽心力。

后梁开平年间,晋升为太师兼中书令,食邑万户,赐功臣之号。

为消朱温猜忌,保全性命,终生未掌兵权。

主动提出去太行为朱温伐木,赶造运输船三百艘,开通大河至洛口的水运线,每年运粮百万石,供应京城,直至病死。

 

破国杀万

皇甫晖,五代后唐庄宗时魏州(今大名东北)军卒,为人勇莽而无品行,夜间曾在军营赌博,不赢,就和同伙谋反作乱,聚合几百骑兵,在城中大肆抢掠。

到一百姓家,问这家姓氏,说:

“姓国”。

皇甫晖说:

“我应当破国!

”就把这一家都杀了。

又到一家,问这家姓氏,说:

“姓万”。

皇甫晖说:

“我杀万家足够了。

”又把这一家都杀了。

 

唐店之功,不须多伐

梁朝将领杨师厚驻军魏州(今大名),张文礼率领赵州兵三万人夜袭经城县和宗城县,随后又侵扰贝郡。

杨师厚先率步骑兵几千人,埋伏在唐店。

张文礼大肆抢掠后率兵回来,士兵都捆扎起铠甲兵器,夜间行军还唱着凯歌。

走到唐店,杨师厚的伏兵从四面包围过来,杀得张文礼全军覆没,只有张文礼一人骑马逃脱。

此后,张文礼还对其他将领说大话。

有人讥刺他说:

“唐店一战的功劳,不用再自我夸耀。

”张文礼听了很羞惭。

 

雕青天子

出自《新五代史·东汉世家》。

五代后周的郭威,年青时家境贫贱,他在颈上刺一飞鸟,人称郭雀儿。

最初在北汉供职,因功升为邺都(今大名)留守,掌握大权,杀死隐帝,迎立太原尹刘崇之子刘赟为帝。

郭威见到刘崇的使者,指着自己的颈项说:

“自古岂有雕青天子?

幸公无以我为疑。

”但在第二年,郭威杀掉赟,自立为帝,即后周太祖。

雕青:

在皮肤上刺花纹,涂以靛,即显青色花纹。

雕青天子,即指郭威。

 

国而忘家

语见《宋史·宗泽传》:

宗泽初任大名府馆陶尉,当时大臣吕惠卿率军驻鄜延,命令宗泽及其县令巡视黄河堤坝。

命令刚至,正遇宗泽长子痛丧,宗泽不顾儿丧事,即奉令而行。

吕惠卿得知后,感慨地说:

“宗泽真不愧是为国而忘家的忠臣!

 

弃家报国

蒙古将王珍之事。

事见《元史·王珍传》。

王珍,字国宝,大名南乐人。

受行营帅按只之命,为军前都弹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