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霍尔果斯口岸贸易史研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19050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疆霍尔果斯口岸贸易史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疆霍尔果斯口岸贸易史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疆霍尔果斯口岸贸易史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新疆霍尔果斯口岸贸易史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新疆霍尔果斯口岸贸易史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疆霍尔果斯口岸贸易史研究.docx

《新疆霍尔果斯口岸贸易史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疆霍尔果斯口岸贸易史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疆霍尔果斯口岸贸易史研究.docx

新疆霍尔果斯口岸贸易史研究

新疆霍尔果斯口岸贸易史研究(1983~2000年)

任冰心

一、霍尔果斯口岸恢复贸易通商

  

(一)中苏关系正常化

  进入80年代以后,中苏关系开始走向缓和,两国经济贸易往来也日趋活跃。

1982年4月,苏贸易代表团访问北京,就进一步发展两国间的贸易展开蹉商。

4月16日,中苏签订了《1982年交换货物和付款协定书》,并就两国沿边地区之间的边境易货贸易进行换文,规定自1983年初起,中苏恢复沿边地区口岸贸易。

之后,中苏两国加快关系正常化的步伐。

  1984年12月,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伊·阿尔希波夫访华。

中苏双方除了签订关于成立政府间的经济、贸易、科技合作委员会外,还签订了中苏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和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协定。

1985年7月,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访问了苏联。

中苏签订了《1986~1990年长期贸易协定》和《关于苏联在中国建设和改造工业项目的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中苏长期贸易协定是中苏两国经济贸易关系发展史上第一个长期贸易协定。

根据此项协定,双方签订了每年换货和付款的议定书,该协定规定,双方贸易额在5年内要增长到120亿卢布。

1988年6月,中苏经济、贸易和科学技术合作委员会在北京举行第三次例会。

会议期间签署了两项政府协定[1]96其中一项是关于直接建立和发展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各部委、各主管部门、联合公司和企业与中国各省、自治区和城市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协定。

这为促进中苏整个经济关系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1989年5月,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两国关系正常化。

这使主要以苏联为贸易对象的新疆外贸获得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二)霍尔果斯口岸恢复贸易通商

  1981年12月30日,国务院批准恢复新疆同苏联贸易直接在边境口岸交换货物,并确定对苏开放的货物交接口岸,即北疆的霍尔果斯口岸,南疆的吐尔尕特口岸。

  1982年4月16日,中苏签订《1982年交换货物和付款协定书》。

规定自1983年初起,中苏恢复沿边地区口岸贸易。

新疆霍尔果斯口岸自1970年完全关闭后,恢复贸易通商提上了议事日程。

1983年初,中国黑龙江和内蒙古沿边口岸首先对苏开放。

因中苏在运输条件、货物交换方式等方面存在分歧,霍尔果斯口岸对苏通商交接货物工作推延到同年11月16日正式开始。

至此,闭关长达近12年之久的霍尔果斯口岸得以重新恢复。

霍尔果斯贸易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二、快速发展的口岸贸易

  

(一)口岸进出口贸易状况

  1983年底,霍尔果斯口岸恢复开放通商后不久,即成立了中国贸易运输总公司霍尔果斯分公司,办理进出口货物的交接手续,并对口岸进行了整修扩建。

当年,中苏双方就签订了2.5万吨的进出口物资合同。

1984、1985、1986、1987、1988年分别为4.56万吨、11.3万吨、9.83万吨、6.1万吨和9.83万吨。

  进口的主要物质是钢材、水泥、化肥、平板玻璃、汽车、电冰箱、电动胡须刀等。

出口主要物资是:

保温瓶、浴巾、手电筒、指甲刀、手帕、服装、针织品等,见表1[2]。

    表1              1983-1989年霍尔果斯出入境货物情况表(单位:

万瑞士法朗)

项 目

年份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99

进出口总额

947.21

6775.32

10187.51

6777.89

4046.13

7402.16

308.29

    小计

781.21

463.31

6830.77

4008.13

2360.27

4050.01

931.87

进口

国贸

781.21

463.31

830.77

998.33

1709.05

3101.08

3853.20

地贸

9.80

651.22

948.93

3078.67

出口

小计

166.00

312.01

356.74

2769.76

685.86

3352.15

7376.43

国贸

166.00

312.01

356.74

769.76

588.05

1088.16

129.72

地贸

1097.81

2263.99

6246.70

   资料来源:

根据《新疆年鉴》1984~1990年编制.

   分析该表,我们可知:

1986年,霍尔果斯口岸出入境货物总额为6777.89万瑞士法朗,比上年(1985年)的10187.51万瑞士法朗下降很大。

这种下跌状况持续到1987年底。

原因有:

第一,1986年上半年,新疆在对苏贸易中严重逆差。

第二,从1985年开始,人民币对瑞士法朗的比值不断上升,造成新疆对苏贸易成本大幅度增加。

同时,新疆方面因不能享受有关从苏联进口某些商品的优惠政策,致使出口亏损不断增大,进口经营困难重重。

  霍尔果斯口岸贸易1986、1987年连续滑坡,实际上是新疆这两年来对苏贸易下降的反映。

这种状况与新疆全方位开放,向西倾斜的国家对外经济方针十分不相称。

中国政府对此十分关心。

1987年11月,国务院召集有关部、委举行了两次会议,专门研究了新疆对外开放的问题。

1988年1月15日,国务院特区办公室以《讨论新疆开放工作纪要》的形式,给予新疆九项优惠政策,以进一步加强新疆对外,特别是加强与苏联之间的经济贸易交往。

其中第6条为:

简化新疆地方进口贸易手续,除国家限制进口的商品和钢材、木材每年报批一次外,其它均可由新疆自行审批。

第8条为:

新疆霍尔果斯、吐尔尕特口岸对第三国(地区)人员开放。

第三国(地区)人员只要持有合法证件,可以由这些口岸办理出入境手续。

此后,如表1所显示,1988年开始,霍尔果斯口岸进出口总额回升,1989年更是大幅度地提高。

  霍尔果斯口岸1988年以后贸易额上升的一个直接原因是:

1988年,中苏两国订立的协定。

协定的主要内容是苏联向中国提供实物货款,用于新疆乌苏——阿拉山口段233公里铁路的修建。

根据该协定,苏联在1989~1990年间,向中国提供总价值约1.3亿瑞士法朗的商品。

如木材、钢轨、钾肥、柴油、汽车和电冰箱等。

表1表明,1989年与1988年相比较,霍尔果斯进出口总额增加近一倍。

1988年,伊犁州获得地贸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霍尔果斯口岸的贸易发展。

例如:

霍城县商业局贸易中心于1989年开始挂靠伊犁州经贸公司,与苏联哈萨克斯坦潘菲洛夫区签订了一笔200万元人民币的易货合同,当年共易货12次,都是通过霍尔果斯口岸达成的。

进口物品主要是亚麻制品、铁皮制品、搪瓷制品、打字机等。

出口苏方物品则是啤酒、红酒、沙发、牙膏、磁带、化妆品、纺织品等。

  从霍尔果斯口岸进出口产品种类来看,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认识:

整个80年代,苏方对新疆的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而新疆对苏出口商品却变化不大。

80年代后,特别是1985年以后,苏联对新疆的出口商品中增加了电冰箱、钢琴等高档耐用消费品。

苏联向新疆出口的商品,其加工深度逐渐提高。

商品的性质趋向高需求弹性,高附加值。

而新疆对苏出口中虽也增加了诸如棉布、服装及一些轻工业产品,但商品加工深度提高得很有限。

出口苏联的产品还是以畜产品、矿产品和农产品为主的原料型物资,详见表2[3]。

   表2              1988年新疆与全国出口商品结构对比

初级产品

工业制成品

工业制成品中

的机电产品

新疆

63.1%

36.9%

2.1%

全国

30.4%

69.6%

59.2%

   

  表2说明,80年代末新疆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所占的比重是全国平均数的一倍多,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仅刚过全国平均数的一半。

因此,霍尔果斯口岸进出口比例中,新疆出口产品绝对以初级产品为主也不奇怪了。

  霍尔果斯口岸进口苏联产品最多的是钢材,其次是汽车,再就是化肥、水泥等。

仅1985年,该口岸就从苏进口钢材39302吨,占当年全疆从苏进口钢材总额(42695吨)的90%以上。

  

(二)口岸贸易快速发展的原因

  80年代以来,霍尔果斯口岸进出口贸易快速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中苏贸易大踏步前进是霍尔果斯口岸贸易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80年代,中苏两国贸易经过1981、1982年滑坡后,除个别年份,一直以较快的速度前进。

1981~1986年,中苏两国贸易总额平均每年以68%的惊人速度递增。

1986年双方贸易额达到26.377亿美元。

[1]197相当于1981年两国贸易额的10.7倍。

1985年7月,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访问苏联。

中苏签订了《1986-1990年长期贸易协定》和《关于苏联在中国建设和改造工业项目的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第一个协定规定,双方贸易额在5年内要增长到120亿卢布。

第二个协定为苏联在中国建设和发行24个工业项目。

这些项目包括能源、动力、冶金、机械制造、煤炭工业、石油化工、纺织工业、建材生产和交通、城市公用事业等国民经济最主要的部门。

随后,中苏两国贸易飞速发展。

1990年中苏双边贸易额为43.8亿美元,达到中苏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相当于1981年的18.5倍。

苏联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位次排在港澳地区、日本、美国和德国之后,居第5位。

中国在苏联对外贸易中的位次也从70年代的第33位上升为第15位。

第二,党和政府对口岸的重视,是霍尔果斯口岸得以快速发展的保证。

  霍尔果斯口岸经历了近20年的停滞,使口岸发展必需的“硬件”和“软件”都不能适应1983年后的形势需要,这些“硬软件”要么陈旧不堪,要么根本没有。

  1983年8月,对外贸易部副部长、海关总署署长王润生视察了霍尔果斯口岸。

口岸于1983年底恢复通商后,党和政府不断加大口岸的建设和管理力度。

从1983年至90年代初,通过各种渠道向霍尔果斯口岸投资共约3500万元。

口岸完成了国门至彩门的2.2公里一级路建设工程。

建成清水河镇至口岸的29公里二级路,35公里35千伏变电工程,并入伊宁电网。

  建成日供水2000立方米水场及1000立方米蓄水池各一座;大小供暖锅炉两座。

120路数字微波1000门通话的移动通讯,无线寻呼也投入使用。

在原有三个联检厅的基础上,又投资人民币400万元建成一个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的第四联检厅。

这些工程基本解决了口岸的通讯、交通、水暖电等问题。

第四联检厅的建成,使口岸的联检设施基本与口岸的通关能力相适应。

1984年,为加强霍尔果斯口岸的管理,成立了口岸管理办公室。

1985年5月,伊犁州政府在霍尔果斯设立了口岸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协调口岸事务。

1988年,霍尔果斯口岸党委成立,口岸党委和管委会为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口岸党委和管委会分别是伊犁州党委、州政府的派出机构,代行有关职能和权限。

1988年12月,霍尔果斯口岸安装了系统检查设备。

1983年,新疆商检局决定在霍尔果斯口岸派商检工作组,负责口岸对苏贸易交接货物的查验监督管理工作。

1985年10月,伊犁商检办事处成立,国家商检局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在霍尔果斯口岸对外挂“新疆进出口商品检验局霍尔果斯商检办事处”的牌子。

人员编制归属伊犁商检办事处,负责管理口岸商检业务。

1985年12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国务院提出关于同苏联开展边境地方贸易的方案,后经国务院批准,于1986年1月23日与苏贸易代表团就此在北京谈判并换文确认,其中规定:

中国境内的霍尔果斯和吐尔尕特和苏联境内的霍尔斯和吐尔尕特是中国新疆和苏联各加盟共和国、边区、州进行边境贸易的口岸。

  1987年9月15日,自治区党委书记宋汉良视察了霍尔果斯口岸,听取了口岸工作汇报,并作了指示。

  1990年8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中央军委秘书长杨白冰的陪同下,视察了霍尔果斯口岸。

  三、霍尔果斯口岸贸易发展鼎盛期(1992-1996年)

  

(一)20世纪90年代,霍尔果斯口岸贸易发展的基本特征。

  基本特征是:

前半期,口岸贸易飞速发展,后半段,口岸进出口贸易大幅度下滑,长期不振。

两个时期分界点是1995年底。

即1996年前,霍尔果斯口岸处于其鼎盛期;1996年开始,口岸迅速跌入低谷。

霍尔果斯口岸在这10年间的发展轨迹呈现出明显的波浪起伏形(见图1)。

这种大起大落的波浪起伏反映在两个方面。

  第一:

1996年前后,口岸进出口货物量,贸易额变化很大。

  第二,该口岸在新疆所有口岸中所占的份额在90年代中后期急剧下落。

    表3            霍尔果斯口岸在新疆所有口岸中的贸易地位

年份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类别

货物

货物

货物

货物

货物

货物

货物

货物

货物

霍尔果期

口岸(万吨)

50.45

42.40

41.90

40.90

36.37

37.66

7.30

29.26

29.04

新疆所有

口岸总

89.97

156.80

73.54

185.40

279.80

268.10

-

427.00

513.52

霍尔果期口岸

占全疆份额(%)

56.10

27.04

56.98

22.06

17.08

14.05

-

7.80

5.80

  资料来源:

根据《新疆年鉴》1993-2001编制。

   表中所示:

1996年,霍尔果斯口岸过货量为36.37万吨,比上年(1995年40.90万吨)略有下降,但1996年的贸易额为4828万美元,比1995年的贸易额30347万美元,下降了近700%。

[4]82即1996年霍尔果斯口岸的过货量比1995年稍有减少,但贸易额却仅为1995年的1/6强。

1996年后,口岸过货量大幅度下降。

1998年达到最低点,仅为7.30万吨。

1999年,经过各方面调整,霍尔果斯口岸过货量有所恢复,达到29.26万吨。

但是霍尔果斯在新疆所有口岸中的地位没有得到提高。

2000年,它在全疆口岸贸易总量中仅占有5.80%的份额。

  霍尔果斯口岸在全疆的份额,1994年达到峰点,为56.98。

1995年降为22.06,此后一直跌落。

  1999年仅为7.8,2000年更跌到5.80。

  

(二)霍尔果斯口岸建设情况

  1992年以后,自治区重点对霍尔果斯口岸的通讯条件进行了改造和建设,完成了口岸程控自动电话和特高频无线传输建设,实现了通讯国际、国内直拨。

完成伊宁市至霍尔果斯口岸光线电缆工程。

西安—兰州—乌鲁木齐—霍尔果斯口岸的光线电缆也于1995年全线开通。

  电力建设上,完成清水河至口岸11万伏输变电工程。

口岸规划区的供水、排水条件也得到很大改善。

仓储设施已具备一定的规模。

1994年,霍尔果斯口岸已具备80万吨过货能力。

1993年3月1日,开通了乌鲁木齐—霍尔果斯—阿拉木图的旅客班车及货物联运。

1993-1995年,清水河至霍尔果斯30公里二级公路改建工程、清水河至伊宁市60公里二级公路相继竣工。

  1992年12月,国家商检局批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霍尔果斯进出口商品检验局”,主要职责是对通过霍尔果斯口岸出口的商品进行查验,换证。

进口商品接受报验、登记、检验、公证鉴定、办理异地检验通知,对不具备自验能力的商品抽样送新疆商检局检验。

对口岸货场,仓储、衡器进行监督管理,对进出边民互市商品进行检验和监督管理工作。

  1992年8月15日,自治区第一个边民互市点——霍尔果斯边民互市贸易市场开业。

  1993年5月12日,伊宁——阿拉木图州琼佳国际班车开通,同年9月19日,香港一洲集团在霍尔果斯口岸举行加州边贸城奠基仪式。

  1995年2月22日,伊犁地区霍城县人民政府和哈国迪库乌干州潘菲洛夫区政府经协商达成在中国霍尔果斯口岸开展边民互市贸易的新协议,营业时间为除星期日以外的每日北京时间10点至18点。

[4]99以上措施加强了霍尔果斯口岸的通关贸易能力,为口岸进出口贸易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霍尔果斯口岸人员、货物过境情况。

  1992-1996年间,霍尔果斯口岸进出口货物除1996年为36.37万吨外,其余年份的均过40万吨,表明1992-1995四年中,该口岸贸易平稳地处在高峰期.1996年开始下落。

1996年与1995年相比,贸易额更是急剧下跌。

1996年口岸进出人员为126062人次,比1995年的201195人次下降近四成。

详见表4[4]103。

  表4 1992年-1996年,霍尔果斯口岸人员,货物过境情况表 单位:

(人次、104t)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客人

275595

258918

151889

201195

126062

货物

50.45

42.40

41.9

40.93

36.37

  资料来源:

自治区人民政府外办口岸处提供。

   (四)霍尔果斯口岸进出口货物种类90年代初,霍尔果斯口岸贸易结构与80年代相比有所改善,初级产品出口比重逐年下降,但总体上还属于低层次水平。

这与1992至1996年新疆出口产品种类变化情况基本一致。

90年代以来,随着沿边开放战略的实施,外贸的不断发展,新疆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

最明显特点是:

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陆续增大,1996年达到61.6%,尽管如此,新疆出口商品仍和80年代一样,

  表5 新疆出口产品结构变化表  (单位:

%)以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为主(见表5)

年份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工业制成品

29.8

37.1

31.4

39.5

45.4

61.6

初级产品

70.2

62.9

68.9

60.5

54.6

54.6

  资料来源:

根据自治区经贸厅计财处提供资料整理而成。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中亚五国相继独立。

哈萨克斯坦等中亚五国在独立之初,主要着眼于从新疆进口物美价廉的消费品,以缓解国内商品的严重短缺。

随着中亚各国国民经济的逐渐恢复和发展以及中亚地区低质量、低档次商品市场的渐趋饱和,各国对进口消费品的质量和档次要求在不断提高,因此,新疆经霍尔果斯口岸输往中亚各国及俄罗斯的产品种类也有些调整,但变化不明显。

经霍尔果斯口岸出口的商品结构不甚合理,表现在:

精加工,深加工和技术含量高的制成品出口比重太低。

这种出口结构状况,不利于出口创汇,也较难分享进出口条件改善所带来的扩大出口的机会。

  分析霍尔果斯口岸进口的产品种类,与80年代相比,90年代上半期,产品种类变化不大,主要进口商品为钢材、汽车、化肥等。

80年代,进口产品中比重较大的水泥,由于新疆水泥生产的发展,已较少从霍尔果斯口岸输入。

  四、苏联解体对霍尔果斯口岸的影响

  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霍尔果斯口岸贸易的主要对象由原来的苏联变成了中亚第一大国哈萨克斯坦。

总的来讲,苏联解体对霍尔果斯口岸贸易利大于弊。

中亚五国独立,使新疆周边国家增为8个,这增加了通过霍尔果斯口岸与中方贸易的对象,从而促进了霍尔果斯口岸及全疆的外贸发展。

从新疆地方及边境贸易总额1992年与1991年数据比较中我们可以证实这个结论。

1991年,新疆对苏联地方边境贸易进出口总额为9113.1万美元。

[5]1992年,自治区对周边国家边境贸易进出口总额31055.29万美元[6],比上年增长2.29倍。

1993年自治区边境贸易进出口总额57712.4万美元[7],比1992年又增长了85.8%。

1992年,霍尔果斯口岸贸易额比上年稍有下降。

我认为这主要是由于阿拉山口于1991年下半年试行进出口货物直接影响的结果,并非苏联解体造成。

事实表明,苏联解体后的霍尔果斯口岸在1992-1995年间,都是处在其贸易发展的鼎盛期。

  苏联解体对贸易发展也有负面影响,苏解体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五国独立,独立后的这些国家大都政治不稳定,经济不景气,物价上涨很快,社会治安差。

哈萨克斯坦独立之初,由于旧的经济联系中断和新旧体制转轨等原因,哈国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

  1992—1993年独立之初,是哈国经济发展最困难的时期。

通货膨胀率1992年底与1991年9月相比达到3060%,1993年达到2265%。

[8]哈萨克斯坦等国的这些现实状况,直接影响了这些国家同新疆贸易的能力。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苏联解体而衍生的客观事实的存在,霍尔果斯这个主要以哈萨克斯坦等独联体国家为贸易对象的口岸,在90年代前期会更加红火。

  五、霍尔果斯口岸贸易发展的低谷期

  

(一)口岸贸易萧条状况

  1992-1996年期间,霍尔果斯口岸曾创造出进出口贸易额3.38亿美元,征收关税2.88亿人民币,进出车辆7.5万辆,出入境人员44.5万人次的历史最好成绩,[9]从1996年下半年开始,由于多种因素影响,该口岸逐年萧条,表现为:

口岸进出口货物量,进出口贸易额,出入境人员三项指标都大幅度下降。

  1997年贸易额降到4553万美元。

1998年,口岸过货量竟跌到令人难以置信的7.3万吨,当年,进出车辆也仅有4.3万辆。

1996~2000年,霍尔果斯进出口货物量分别为36.37万吨、37.66万吨、7.30万吨、29.26万吨和29.04万吨。

1999年经过各方面调整,口岸进出口货物有一定增长,但除贸易额外,其余项目离90年代前半期最高值还相差很远。

1999年,口岸出入境人员为105563人次(入境49470人次,出境56693人次)。

[10]这个数字不及90年代最高人数(44.5)万人次的1/4。

2000年,出入境人员总数继续减少为85537人次(入境38148人次,出境47389人次)。

2000年霍尔果斯口岸过境货物虽只有29.04万吨,但口岸实现贸易额为4.4亿美元,有所回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