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山东省邹城市第一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及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1668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6.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山东省邹城市第一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山东省邹城市第一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山东省邹城市第一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山东省邹城市第一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山东省邹城市第一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山东省邹城市第一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及答案.docx

《届山东省邹城市第一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山东省邹城市第一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及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山东省邹城市第一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及答案.docx

届山东省邹城市第一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邹城一中月考试题(语文)

本试卷分Ⅰ卷(选择题)和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崩盘/硼砂找碴/豆腐渣黯然/三聚氰胺

B.搽粉/换茬巷道/避风港玷污/沾沾自喜

C.眄视/钙化翰林/擀面杖匡扶/吃糠咽菜

D.翎毛/绫罗妖娆/绕口令蚊蚋/木讷寡言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拥戴编纂侯车室川流不息B.肇事坐标红彤彤脍灸人口

C.暴躁永诀天灵盖洁白无瑕D.奢靡诙谐条形码趋之若骛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无论如何变迁,中国老百姓永远在心灵深处为毛泽东主席留有一个重要的位置。

②运动会导致心跳过快,心脏负担过重,因此,老年人应该选择较为舒缓的运动。

③染头发可以使人美观,但染发过多容易伤及发根头皮,有时会诱发相关的疾病。

A.①时势②急剧③以致B.①时势②急遽③以至

C.①时世②急剧③以至D.①时世②急遽③以致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市场上漂亮而有个性的新车型越来越多,消费者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择善而从,这对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好事。

B.这次中秋灯展中,我们以灯光营造出满月造型,就像是把钟灵毓秀的月亮搬到家中一样,瞬间让家庭增添了几分童话色彩。

C.老校长不但治学有方,而且具有高超的演讲能力,每次演讲,都能让同学们听得出神入化,从心灵深处受到莫大的启迪。

D.国家画院研究员王艺是一位才高气清、儒雅谦和的文人,在写诗、作词、书法、刻绘、雕塑、摄影等领域都有不凡建树。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感动中国》自创办以来,以评选年度震撼人心的人物为载体,弘扬社会正能量,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B.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相比于获奖呼声较高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来说,爱丽丝·门罗对中国读者要陌生得多。

C.土地流转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各级农业行政部门要严格依法办事,避免土地“非粮化”、“非农化”等现象不再发生。

D.索契冬奥会已经落幕,中国运动员虽然在比赛中为国人奉献了不少惊喜,但是中国“冰强雪弱”的发展格局并没有多少转变。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中华文明在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虽非最早,却是唯一没有中断的。

中华文明中包含着开明与革新的思想。

开明的核心有四点。

一是民为贵,如孟子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二是广开言路,从谏如流,如班彪所说的“从谏如顺流”,这是明君的必要条件,也是治国的要求。

三是举贤授能,《礼记》说:

“尚有德,尊有道,任有能,举贤而置之。

”这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举措。

四是以法为准,唐太宗说:

“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

”其中包含了一定程度的法治思想。

中国人往往将“盛世”与“开明”联系起来,称之为“开明盛世”。

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这些盛世都是比较开明的。

以唐为例,太宗说: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玄宗任命姚崇为相,姚崇针对当时存在的问题提出“十事”,玄宗从谏如流,取得很好的效果;宋璟继姚崇之后贯彻姚崇的政策。

宋代的政治设计也有一定的开明性,宋代健全了一整套文官制度,皇帝和大臣、中央和地方、行政和监察,既相配合也相制约。

宋仁宗表示,处理天下事不专由自己一个人决定,这便是一种相对开明的态度。

中华文明中还包含着变易革新的思想,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

《诗经》赞美周文王的话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便是对“维新”的赞美。

《周易》中“日新之谓盛徳,生生之谓易”,指出了不断的变易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周易》又说: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变,是从穷到通的关键。

其实,《周易》的这个“易”字,就是变易的意思。

关于中国哲学中的变易思想,张岱年先生举了孔子、老子、庄子、张载、二程、王夫之等系列哲学家的言论,总结说:

“中国哲学承认变是宇宙中之一根本事实,一切事物莫不在变易之中。

”这种变易的思想,常常被用作变法的依据。

中华文明历史中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明的长足发展。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巩固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促成了新型士人的成长;从里坊制到街巷制,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从古体诗到近体诗,再到词和曲;从文言小说到白话小说;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学的突飞猛进。

中华文明中也包含着因循守旧的因素,所谓“祖宗之法具在,务行故事,慎所变改”,诸如此类。

回顾历史,凡是革新的力量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文明就得以健康发展;凡是因循守旧的势力占据上风的时候,文明的发展便受到阻碍。

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

文明的发展需要开明,唯开明才能广得人心,唯开明才能云蒸霞蔚;革新是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不断革新才能不断前进,只有不断革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节选自袁行霈《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  

6.下列关于中华文明的开明,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的“民为贵”思想、班彪的广开言路论都提出了明君的首要条件是有开明思想。

B.《礼记》说的举贤授能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举措,唐太宗据此提出了最早的法治思想。

C.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是公认的因比较开明而闻名的盛世。

D.皇帝和大臣、中央和地方、行政和监察既配合又制约,证明宋代政治是非常开明的。

7.对中华文明的变易思想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包含着变易的思想,《诗经》中有赞美周文王、实质上赞美“维新”的话语。

B.《周易》的“易”就是变易的意思,《周易》指出,不断的变易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C.孔子、老子、庄子、张载、二程、王夫之等哲学家的观点都含有中国哲学的变易思想。

D.变易的思想历来被用作为变法的依据,中华文明历史中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明的发展。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中有开明与革新思想,使得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

B.我国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巩固,新型士人的成长,城市经济的发展,是变革带来的文明发展成果。

C.唐太宗与唐玄宗分别任命开明的姚崇、宋璟为相,从谏如流,重视民本,取得很好的政治效果。

D.革新的力量与因循守旧的势力的并列存在,使得中华文明有时健康发展,有时受到很大的阻碍。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论根本策

石介

民者,国之根本也。

善为天下者,不视其治乱,视民而已矣。

天下虽乱,民心未离,不足忧也;天下虽治,民心离,可忧也。

人皆曰“天下国家”,孰为天下?

孰为国家?

民而已。

有民则有天下,有国家;无民则天下空虚矣,国家名号矣。

空虚不可居,名号不足守。

然则民其与天下存亡乎!

其与国家衰盛乎!

自古四夷不能亡国,大臣不能亡国,惟民能亡国。

民,国之根本也,未有根本亡而枝叶存者。

故桀之亡以民也,纣之亡,亦以民也,秦之亡,亦以民也。

汉有平城之危、诸吕之难、七国之乱、王莽之篡,汉终不亡,民心未去也。

唐有武氏之变,禄山之祸,思明、朱泚、宗权、希烈①诸侯之叛,唐终不亡,民心未去也。

夫四夷、大臣非不能亡国,民心尚在也。

观汉高祖、文、景、唐太宗,其有以结民心之固。

王莽篡夺,汉已亡矣,而民尚思汉恩未已,故光武乘之中兴。

武氏、希烈之乱,唐已亡矣,而民尚思唐德未已,故终至于三百年。

莽等不能亡汉,武氏、禄山诸寇不能亡唐是也。

民之叛也,虽以百里,虽以匹夫,犹能亡国。

汤以七十里亡夏,文王以百里亡商,陈胜以匹夫亡秦是也。

噫!

民之未叛也,虽四夷、诸侯、大臣,不能亡国,况匹夫乎!

民之叛也,虽匹夫犹能亡国,况四夷乎!

噫!

为天下国家者,可不务民乎?

孟子曰: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之谓,盖不敢()万乘骄民也,故古之天子重民(),不敢轻侮()鳏寡。

民虽匹夫也,有义勇,有豪杰,有奸雄。

伊尹、吕望,义勇也;陈胜,豪杰也;黄巢,奸雄也。

伊尹、吕望不忍桀纣之民涂炭,愤于耕钓,佐汤武,放桀伐纣,义勇矣。

夫黄巢伺唐之隙,因民之饥,聚兵以扰天下,奸雄矣。

吁!

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呜呼!

民可忽哉?

臣观太祖、太宗、真宗陛下养民勤矣,爱民至矣,然而天下之民困,其何故哉?

郡守县令滥也,差役重也,贡献劳也,兼并盛也,游惰众也。

今欲息民之困,在择郡守县令,省差役,罢贡献,宽馆驿,久使任,抑兼并,斥游惰。

臣谨求其利病而各著于篇。

(选自中华书局《徂徕石先生文集》,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空虚不可居,名号不足守居:

居住

B.为天下国家者,可不务民乎务:

致力

C.夫黄巢伺唐之隙伺:

探察

D.今欲息民之困息:

使……停止

10.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孟子之谓,盖不敢()万乘骄民也,故古之天子重民(),不敢轻侮()鳏寡

A.因也以B.以也于C.因焉之D.以矣于

1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B.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C.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D.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提出观点“民者,国之根本也”,论述了民心之离否与天下治乱的关系,分析了

“天下国家”的本质,认为有民众才能有天下。

B.作者在第二段针对民众与天下存亡、国家盛衰的关系展开了阐述。

他列举历史上“得

民心”与“失民心”的诸多事例进行对比论证。

C.作者希望太祖、太宗、真宗洞察历史,深晓“民乃根本”之理,永存“养民”之“爱

心”,采取措施来巩固民心,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D.全文观点鲜明,作者在结尾点明了写作意图。

作者运用引用、对比等手法论证,排比

句、感叹句的使用增添了文本的感染力与说服力。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善为天下者,不视其治乱,视民而已矣。

(3分)

(2)民之叛也,虽匹夫犹能亡国,况四夷乎?

(3分)

(3)伊尹、吕望不忍桀纣之民涂炭,愤于耕钓,佐汤武,放桀伐纣,义勇矣。

(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8分)

鹧鸪天

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

酴醿①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②,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

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①酴醿(túmí):

一种观赏植物,古有“酴醿花开春事了”的说法。

②婉娩:

天气温和。

(1)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描绘了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4分)

(2)词的下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请加以简析。

(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知来者之可追。

(陶潜《归去来兮辞》)

(2),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3)渔舟唱晚,;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滕王阁序》)

(4)然则诸侯之地有限,,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苏洵《六国论》)

(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