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文化的魅力.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91625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中国文化的魅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论中国文化的魅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论中国文化的魅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论中国文化的魅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中国文化的魅力.docx

《论中国文化的魅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中国文化的魅力.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中国文化的魅力.docx

论中国文化的魅力

论中国文化的魅力

 

论中国文化的魅力

作者:

大龙

[作者按:

本文原是系列连载《大棋局:

美国、伊朗与世界局势-兼论中美博弈》中的一节,因其有一定的独立性,故在此单独成文。

]

人类现在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时代。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对西方、对世界了解得更多了。

我们知道中国近代是落后了,而且挨打了,因此我们得出“落后就要挨打”这个结论。

所以我们现在也一直在补课,补经济发展,补科学、民主的课。

然而,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是,在我们努力融入全球体系中的时候,我们却对中国自己,尤其对中国自己的文化,越来越不认识了。

所以,我们有必要来谈谈中国文化,我们谈它,是为了更好的了解我们自己,了解我们中国文化的优势所在。

有人可能觉得中国文化是很空泛的东西,其实,它是很具体的。

具体到武术、医药、琴棋书画、梅兰竹菊、诗词、京剧、昆曲、品茶、饮食、赏石、养鱼、陶瓷、微雕、剪纸、灯笼、对联、谜语等等,这些都能见出中国文化,见出中国文化的神韵来。

但是,如果要问:

中国文化到底是什么?

中国文化的神韵、中国文化的优越性到底在哪里?

恐怕很少有人能说清、说准。

当然,在谈论中国文化这个话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弄清楚:

到底什么是“文化”?

有一个词也被经常提到,那就是“文明”。

有人可能觉得“文化”就是“文明”。

其实,“文明”和“文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是根本不能混为一谈的。

“文明”是凝固的东西,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结果;它一定是离散的,一定是历史的。

它是人创造的,但作为一种结果,它和“人”本身是分离的,是“死”的。

“文化”则与此不同,文化一定是“活”的,是和人融为一体的。

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可以高于生活成为艺术,但这本身也是生活。

“艺术品”可以成为“文明”,成为一种结果而凝固,但艺术本身则是“文化”。

“凝固”这个词可以用来形容文明,但不能用来形容文化。

文化可以被保存、被发展、被延续,这时候,我们可以说“文化的积淀”,“文化的传承”这样的词语。

“文明”可以一直遗留在那里,就像金字塔;但文化不能这样,文化必须是活的,必须是发展的,必须由承载这种文化的民族不断延续下去,否则,它就消失了,就不存在了。

所以,本文不是谈文明的,也不谈中国文明。

所以我们也就不会谈中国的长城,不谈兵马俑,不谈那些作为文明而凝固的东西。

当然,文化对文明有推动作用,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只会在谈到文化对文明的推动作用的时候,才会提及“文明”。

但除此之外,我们不再谈及文明,而文明这个课题也是很大的。

文化是作为一种民族的共性和区域的差异性而存在的,它一定是活的。

文化有它的内涵,也有它的外延即形式。

其实,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哪怕谈其中某一个形式中某一个小的方面,都需要花一部很厚的书或者多卷书才能勉强谈好,所以,本文主要谈文化的内涵,谈中国文化的实质。

但这毕竟太抽象,所以我还会简单提及一些文化的形式,以便对中国文化内涵加以阐发。

另外,文化也不是哲学,但两者有一定联系。

因为文化特性会影响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会影响到这个民族对世界的看法。

反过来,哲学观念对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成也有很大影响。

所以,本文会谈一点中国哲学的东西,但不会谈太多。

我们主要还是谈文化,谈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不仅有神韵,而且很神秘。

因为很多与中国文化有关的问题很难解答,许多学者也一直为此困惑不已。

这里开列几个比较大的或者普遍的问题:

-中国文化5000没有断过。

而世界上其他三个文明古国,其文化均已不复存在了。

埃及除了遗留下金字塔,再也看不到古埃及的痕迹了;印度在雅利安人入侵后,原有的文化也随之消亡了;古巴比伦更是除了两座河流,没有遗留下任何东西。

而唯有中国的文化绵延不绝,至今依然。

这是为什么?

-中国历史上屡遭外敌入侵。

元朝和清朝的中国是被少数民族征服的中国,确切的说,是被少数民族的军事力量征服的中国。

但是以汉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却以自身的渊源宏大吸引了这些征服者,使他们自愿被同化,自愿融入中华文化。

没有中国文化的深刻和坚持,中国恐怕早就不存在了;中国文化如果缺乏它的生命力,也不可能吸纳征服者,延续五千年。

那么,中华文化为什么会有这样超强的同化能力和生命力?

-为什么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但近代科学却没有在中国产生?

为什么中国高端制造业不发达,但手工业却很发达?

我们的前辈努力了200多年,从李鸿章开始就在努力实现制造业的现代化,我们从五四运动就引入了科学精神,我们改革开放也已经有将近30年,我们也在全力以赴、全心追赶,但我们今天的轿车制造水平还落后于韩国,落后于美国,落后于日本,更落后于德国。

这又是为什么?

-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工作态度、性情、意念何以具有明哲保身、无动于衷、知足常乐、小富即安、马马虎虎、随随便便,抑或具有隐士风度、游侠气质、阿Q精神,所有这些今天仍然活泼泼的存在着,这又是为什么?

如果对这些问题不说清楚,我们就会觉得很迷茫,我们对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位置和形势就不会清楚,应对世界文化形势也无从把握。

如果对中国文化的价值不明了,对它的信仰也会动摇,对它作用的发挥信心就不足。

因为对它迷惑,中华民族的身心就不能落定,许多中国人正处于心神不定的状态,这与文化的迷糊有关。

所以,我们要谈中国文化,就要谈它的精神实质。

事实上,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哪怕只谈它的一个很小的方面,也需要一本书甚至多卷书的篇幅。

所以,我们先来谈谈中国文化的核心特征。

然后我们再来追根溯源,看看这些特征产生的根源和发展的脉络,从这里,我们就能清晰的看到中国人思维的渊源。

我们也因此能顺利的回答前面的几个问题。

首先,中国文化一个最首要的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性情化”。

什么意思呢?

就是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在性情和情感方面是最发达的。

性情是属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之间的,而情感是属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

当然有时我们并不严格区分两者。

性情乃是由心而发,由“心性”而生。

这种性情是独立的、自我欣赏的、悠闲自得的;然后外化为各种自然的事物上,使这种性情显得更加精微、更加深刻。

例如,只有中国人才有“梅兰竹菊”这样精致高雅的性情的外化物,梅之凌霜傲骨、兰之清逸雅致、竹之高风亮节、菊之淡泊不拘,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独立的性情人格。

中国的诗是抒情的,中国的画是写意的,中国的琴是直达心灵的。

梅兰竹菊自有其精神,琴棋书画自有其性情。

中国人的饮食也是最丰富和最讲究的,中国人讲究色、香、味、形的完美统一。

中国人饮茶叫“品茗”,而西方人却是“喝茶”。

只有带着性情才能是“品”,而满足生理就只能叫“喝”了。

中国的陶瓷之所以精美,是因为它和制作者的情感是一一对应的,是带着性情、带着神韵的。

中国之所以有精致的刺绣,也是因为其中蕴涵有中国人精致的情感。

中国的景观、建筑、亭园,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精微雅致的性情和情感。

中国人的审美观是性情化的:

当一个事物和一个人的性情、心性和心灵相通的时候,便产生了中国式的美;也只有这时才产生中国式的美。

如果我们把中国文化的这种“性情化”放到世界文化中去比对,就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了。

就世界文化而言,可以分别以西方、印度、中国为标志,基本上划分为三大类型,它们反映的文化特性分别是“物性”、“神性”和“人性”。

西方文化将“物性”表现得非常极致,他们的物质文化可以非常发达,而物质文化的手段――科技,也相应的可以非常发达。

西方设计的许多制度特征也是“物性”的,尽量排除人的情感因素。

西方所说的“自由”是指人身及其行为的自由,而中国人的自由更多是“心性”的自由。

西方文化的“物性”更多的是满足人的生理上的需求。

印度文化则将“神性”表现到了极致。

这里的神性指的是人的“精神”上的最高程度。

佛教就是在印度诞生的。

但西方也有宗教如基督教,为什么我们只把印度文化称为“神性”的呢?

因为只有佛教才要求将人的精神提高到最高的境界,要求人抛弃世间的一切俗念,那就真的是“纯精神”的了。

而且,就教义的理论深度和广度、庞大和复杂,恐怕世间再没有其他宗教能够与佛教相提并论了。

佛教经书卷迭浩繁,达几千卷之多,一个人穷其一生恐怕也是难以阅尽。

印度的瑜珈也是非常有名的,和今天很多人所练习的瑜珈不同,印度最早的瑜珈归根结底是一种精神活动,它一直与任何宗教信义或伦理保持分离状态,其目的是使身体和精神之间完美平衡的发展,而冥想和苦修是其主要的形式。

瑜珈也可看作是一种信仰,只不过不是一种单纯的宗教信仰,而是对人自身的最终极潜能的追求。

印度文化的“神性”满足人的精神和信仰上的需求。

中国文化则将“人性”表现到了极致。

我们经常说“人性化”,其实真正的人性化就是人的心情和情感达到最愉悦的状态。

中国文化的“人性”是性情化的,它从根本上满足了人的心理上的需求。

而且,中国人似乎也最追求这种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

这种情感和心理需求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同时又高于生活;但没有到达印度神性文化中超脱世俗的、纯精神的层面。

我们这样分类,并不是说,西方人只有生理上的需求,而没有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或者说印度人只有精神上的需求;或者说中国人只有心理上的需求。

而只是在表明,这三种族群,他们在各自方面的所侧重的追求和需要;也是在表明,他们的文化在各自方面所达到的极致。

物性的文化必然会在(自然)科学方面会有重大的发展。

因为科学是脱离人的情感和信仰而存在的。

解释冰冷的物质世界正是科学的追求,也是科学的必需。

严密的形式化的逻辑学以及公理和定理系统也诞生于西方,因为这是表达物质世界所必须的,甚至可以说是近代科学得以诞生的手段上的基础条件。

如果我们承认西方在“物性”方面的坚持和追求,就不难解释近代科学为什么在西方诞生了。

中国的性情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无法最早诞生公理和定理系统,因为中国人对表达性情的需求大大掩盖了表达物质世界的需求。

中国古代也有四大发明,有人统计过,在清代以前的2000多年时间里,中国的发明一直是世界上最多的。

但没有一个发明是基于公理和定理系统而来的。

这种抽象的物性的表达方式,似乎在根本上就和中国人的性情的表达方式相冲突。

性情的表达方式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是内在的,又是外化的。

中国人的发明大多是根据观察和经验而来,而观察是性情的基本的外化的表达手段。

中国人性情是如此精致,中国人的观察能力也就变得非常精妙。

因此,在天文、历法、中医学上的高度成就以及在一些科学发明上取得成就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但是,中国就此止住了,它的性情化决定了不会再对物质进行解剖、分析以及归纳和推理。

在中国人眼里,外部的事物是一个整体,花就是一株花,树就是一颗树,中国人不习惯把这些事物再进行分解,因为这样就没有任何美感了。

中医也是从整体上考察人体的,它是一门精致的“系统论”的学问,它把人体分为少数的几个部分-五脏六腑,这些部分紧密相关,通过中国人特有的“阴阳五行”和“经络学说”而互相联系起来。

因此,中国不大可能诞生出解剖学来,而解剖学是现代西方医学的基石。

因此,中国没有诞生抽象的逻辑系统以及公理系统,从文化的根源来讲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了。

这也就是解释了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