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国别研究报告doc.docx
《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国别研究报告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国别研究报告doc.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国别研究报告doc
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国别研究报告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
2013年12月10日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德国、瑞士、奥地利、荷兰和芬兰等欧洲国家陆续将职业性院校合并升格为应用型大学,形成与普通大学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双元格局。
应用技术大学是一种与普通大学并行、以专业教育为主导和面向工作生活的类型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肩负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开展应用研发创新、服务就业和区域发展及促进终身学习等多重使命。
第一部分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发展概貌
(一)应用技术大学的名词释义
“应用技术大学”英文名称为“UniversitiesofAppliedSciences”,这个词源于德国为消除国际社会对德国应用技术大学Fachhochschulen(FH)的误解,而设计的英文翻译,并与1998年通过决议正式使用。
正如《朗氏德汉双解大词典》将其释义为:
“einespezielleArtvonHochschulen,inderdiepraktischeAusbildungderStudentenstärkerbetontwirdalsanUniversitäten(一类特别的高等学校,在这类高等学校,学生的实践性培训要比在综合性大学更为强调)”。
同时,还给出了中文译名“专科高等学校(大学)”,在中文解释中用括号里的“大学”两字,防止人们对德国这一类高等学校的不准确理解。
其后,奥地利、荷兰、瑞士和芬兰陆续使用这个英文国际名称。
该类大学主要是将自然科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上,包含工程和技术等31个子分类,基本来源于实践,完全符合应用技术大学以实践为导向的办学定位。
欧洲应用技术大学使得进入高等教育深造的学生数增加,学费相对研究型大学也较为便宜,就业率较高,因此很多人愿意选择就读。
而且,应用技术大学也增加了学生的入学机会,提升了国民受教育层次,更好地体现教育公平的诉求。
(二)异于普通高校的理论定位
从学理上讲,应用技术大学有着不同于普通大学的知识生产与产品研发功能定位,是具有不同社会分工的社会组织。
它们处于知识结构中不同的位置,具有各自的特性。
在下图中,左边的B代表的是主要由普通大学所开展的基础性的、学科性的学术研究(主要是模式1,波尔象限)。
应用技术大学主要位于P和E区,P和E代表的是:
P=实践导向的研究(越来越接近模式2;斯托克斯:
巴斯图象限)
E=新产品和服务的实验发展(模式2;斯托克斯:
爱迪生象限)
图1学术型大学与应用技术大学在知识架构中的位置
巴斯图象限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正在进行的研究,与此同时,也是为了开发新产品和服务。
有时候侧重点可能在这一边,有时可能在另外一边。
这种研究描述包括了多种多样的研究活动,这些研究都是植根于专业实践领域的,立足于现实,受实践驱动,同时又高瞻远瞩,面向长期战略性的问题。
(三)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现状
就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创建的整体而言,共有新建、升格和改造三种设置模式。
1970年,德国建立高等专业学校,作为大学之外的、定位于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1991年,芬兰合并214所职业高中和职业学院组建27所多科技术学院,1993年,奥地利通过《应用技术大学法案》,合并职业性院校在9个省建立以科学为基础、以实践为导向的科技应用大学;改造转型模式以荷兰的对接中职,由学院转型为代表。
荷兰应用技术大学起源于海牙皇家艺术学院,原被视为中等教育的一部分,直至1986年《高等职业教育法案》确立了其与大学教育同等的法律地位。
时至今日,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已经占据了欧洲高等教育的很大份额,引领着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
至2008年7月,欧洲部分应用技术大学数据如下表所示。
表1欧洲应用技术大学部分统计数据
机构数量(UAS)
学生数量
学士项目学生数量
专业硕士学位项目数量
占高等教育的比例
半时夜校等学生占高等教育的比例
奥地利
20
31,063*
17,184
2,754
12%
32%
丹麦
10
68,512
68,512
0
34%
0
爱沙尼亚
21
21,224
21,131
93
32%
10%
芬兰
28
134,400
131,000
3,400
46%
2.40%
法国
116
122,000
122,000
0
5%
n.a.
德国
126
545,000*
242,000
22,500
29%
n.a.
爱尔兰
13**
52,295
51,360
595
44%
38%
立陶宛
27
60,096
60,096
0
29%
55%
荷兰
39
378,585
365,882
12,637
65%
19%
葡萄牙
20
96,391
12,383
81,843licent
2,165master
40%
n.a.
瑞士
9
60,800*
47,900
2,100
34%
28%
*这些学生总数中包括文凭课程的学生:
11,126(奥地利),280,500(德国)和10,800(瑞士)
**不包括都柏林理工学院,博士研究生数量为340人。
图2各国应用技术大学在校生占高等教育在校生的比例
(四)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背景
欧洲应用技术大学的创建时间不一,但总体而言,当时欧洲国家的社会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对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应用技术大学因势出现。
1.城镇化率达50%以上
在20世纪70年代,这几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均已经达到50%以上,其中英国已经达到了77.1%,德国达到了72.3%。
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表现了城市社会化大生产过程的不断扩大,表现为产业结构转变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
产业结构的改变势必要求人才培养结构的变革。
图3欧洲七国城镇化率
2.人均GDP至少达3000美元平均以上
1970年时,这几个国家的人均GDP在2300-6500美元之间,OECD国家的人均GDP均值为3496美元。
北欧国家瑞士、瑞典和荷兰人均GDP达到了4000美元以上,其中瑞士达到了6467美元。
1980年时,除了爱尔兰,其他国家的人均GDP均已达到8000美元以上。
80年代后期以后,这些国家的人均GDP迅速增长,尤其是瑞士人均GDP的增长幅度更为惊人。
图4欧洲七国人均GDP变化情况(美元)
3.三大产业内部结构优化
20世纪70年代以来,这些国家的农业、工业比重持续下降,服务业比重上升。
1990年时,他们的的农业比重下降到10%以内,到2008年以后农业比重下降到3%以内。
然而,这些国家的农业产值虽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高,但是其结构之高效、加工体系之发达,使其极具竞争力。
目前,在农业生产中,初级农产品生产所占比重已经相当低,而以牲畜养殖和高效种植为特征的高效农业结构已经形成。
此外,农产品加工是大多数欧洲国家发展农业的重心,而且精深加工的程度普遍较高,这赋予了农产品极高的附加值,增加了其市场竞争力。
其中,荷兰是欧洲的农业大国,它采取的是“以出养进”的办法,大量生产和出口花卉、奶制品等高收益的农产品,进口谷物、水果等价格相对较低的农产品,以保持国内供求的平衡。
农产品出口总量仅次于美国和法国,占世界贸易额的近10%,其中,荷兰的鲜花出口占全球市场份额的60%以上,于此相当的出口农产品还有植物、鲜蛋、生猪等。
图5欧洲七国农业占GDP比重
1990年时,这些国家的工业比重下降到40%以内,到2008年以后工业比重基本下降到30%。
奥地利、芬兰、德国和爱尔兰的工业比重相对略高,荷兰和英国较低。
这与这些国家的支柱产业密切相关。
如德国的四大支柱产业是汽车、机械制造、电子电气、化工,近年可再生资源、纳米技术和环保产业也成为优势产业。
奥地利的优势产业包括机械和设备制造、环保、汽车和生物制药等。
瑞士的优势产业为机电金属、化工医药、钟表制造及银行和保险业。
爱尔兰的支柱产业为生物工程技术和生物制药、信息通讯技术和食品饮料业。
英国的优势产业为化工、制药业、生物技术、电子工业、软件业、环保产业和食品饮料业。
芬兰是高科技国家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能源和再生能源科学、新材料、空间科学、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以及管理科学等领域都在世界都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而荷兰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服务业,其优势产业有农产品、花卉、化工、信息技术、物流。
图6欧洲七国工业占GDP比重
第二部分欧洲部分国家研究分报告
一、荷兰应用技术大学:
国家竞争力的助推器
20世纪60年代,时为制成品出口主要国家的荷兰发现大量天然气,继而大力发展天然气业,出口剧增,经济显现繁荣景象。
然而蓬勃发展的天然气业导致劳力与资金流出工业,致使工业生产成本大幅攀升,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急速下滑,造成经济恶化。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荷兰已深受高失业率、高财政赤字和高通货膨胀的困扰。
为了解决危机,荷兰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结构调整等措施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调整,引导劳力和资金重新回归制造业。
80年代中期以后,荷兰经济开始保持较高增长,全球竞争力排名不断提升。
2013年,荷兰的全球竞争力排名上升到第5名。
荷兰的这种出色表现并非偶然,而与它的财政、货币政策及教育体系密不可分。
在2009~2013年荷兰竞争力排名上升的过程中,荷兰的制度、基础设施、健康与初等教育、高等教育与培训、劳动市场效率、创新名次出现了显著的提升,对荷兰整体竞争力排名的提升做出了贡献。
而在这6个竞争力支柱中,健康与初等教育、高等教育与培训、劳动市场效率、创新均与教育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可以说,荷兰的教育体系,尤其是高等教育体系,成为了荷兰国家竞争力提升的助推器。
而荷兰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占了高等教育学生总数的近2/3,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与荷兰经济发展及国家竞争力的提升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一)荷兰应用技术大学的历程
荷兰的应用技术大学发展历史非常悠久,其最初属于中等教育,后来进入高等教育范畴。
荷兰最早的应用技术大学最早可以追溯到1682年成立的海牙皇家艺术学院。
19世纪时,荷兰的商务经济交流迅猛增长,需要大量的商业人才,为了适应这一需求,荷兰兴建了多所应用技术大学(时称商业学校)。
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荷兰应用技术大学快速、系统发展时期。
1960年时,荷兰人均GDP为1068美元,1980年时增长到12775美元,增长11倍多。
荷兰农业的集约化生产,制造业产品的大量出口,以及第三产业比重的不断上升,均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致劳动者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增加,高等教育学生人数迅速增长,从而引发了高等教育的预算压力。
为了满足劳动者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应用技术大学被视为接纳快速增长的学生的理想场所,原因在于它的费用远低于研究型大学,并且它提供兼职教育,培养学生的定位适应荷兰的经济发展需求。
因而,荷兰的应用技术大学快速发展起来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荷兰的应用技术大学进行了大规模的合并与重组。
1983年荷兰教育与科学部的白皮书“规模扩大,任务再分配与集中”(ScaleEnlargement,Task-reallocationandConcentration,以下简称STC)拉开了应用技术大学合并的序幕。
该白皮书提出应用技术大学的重组问题,旨在:
(1)通过院校合并大幅扩大办学规模;
(2)在资源利用、人事政策、教育流程结构化方面,增强院校自治;(3)通过规模经济提高院校效率。
荷兰教育和科学部期望通过施行STC白皮书,组建一定数量的拥有综合学科与自主权的中型院校。
这一提议对荷兰高等教育体系的结构与功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87年,原有的350多所应用技术大学合并成85所,其中45所成为规模巨大、目标多元的院校,甚至部分院校的规模远远超越了研究型大学规模。
2006年时荷兰还拥有41所公立应用技术大学。
(二)荷兰应用技术大学的保障
荷兰的经济发展需求催生了应用技术大学,但法律对荷兰应用技术大学的繁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多渠道来源的经费则为荷兰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1.荷兰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法律保障
荷兰应用技术大学最早的法律支持来源于1919年的《国内科学与科技教育法案》(DomesticScienceandTechnicalEducationAct),该方案对初等、中等和技术教育进行了区分。
1968年,议会通过了《中等教育法》(SecondaryEducationAct),对从小学到大学期间所有的教育形式进行了归类,同时,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独立的教育类别引入荷兰。
然而,《中等教育法》对院校类型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因而严格限制了应用技术大学的进一步发展。
20世纪60至80年代,荷兰应用技术大学的大扩张引发了关于应用技术大学的内部结构问题以及它与研究型大学的关系问题的讨论。
这些讨论催生了一系列的白皮书,然而这些白皮书却基本没有发挥作用。
尽管应用技术大学的价值和努力受到了赞扬,但极少有措施让应用技术大学摆脱1968年《中等教育法》的约束。
直到1986年《高等职业教育法》实施,应用技术大学才最终脱离中等教育范畴,进入高等教育领域,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权,从而能够更有效、更迅速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1993年荷兰《高等教育和研究法》(HigherEducationandResearchAct)正式实施,替代了《大学法》《高等职业教育法》以及其他众多的高等教育和研究规定。
这一法案重新界定了政府与高等教育和研究机构的关系。
这一新法案的思想源于1985年的政策文件“高等教育的自治与质量”(AutonomyandQualityinHigherEducation),而这一文件的主旨是在政府设置的参数内给予院校更大的自由,从而促使高等教育系统能更有效、更迅速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高等教育和研究法》进一步明确了应用技术大学的定位,规定荷兰应用技术大学的目的是为特定职业提供理论教学及实践技能。
自此,荷兰应用技术大学获得了更加明确的法律地位,且大学自主性增强,获得了更加迅速的发展。
2.荷兰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经费保障
荷兰应用技术大学的经费来源包括政府拨款、合同收入、学生学费和公司。
其中,政府拨款采用一揽子拨款的方法,其额度一部分根据学生数量,另一部分根据学生的学习成果(文凭数量);合同收入主要指和企业、个人或雇主签订的合同收入,如教学合同(MBA等公司教学合同、短期课程及终身学习等)、科研合同(为产业、非营利组织、政府及其他公共组织进行的研究)等;来源于公司的收入主要指公司提供的实习场所。
2010年,荷兰教育、文化和科学部为应用技术大学提供了23.86亿欧元,学生学费提供了6.37亿欧元,合同收入提供了4.28亿欧元。
可以看出,政府拨款约占70%,是应用技术大学最主要的经费来源。
政府对应用技术大学的拨款并非随意而为,而是遵循一个基本公式,即,拨款额=拨款价目×动态需求因素×学生数。
不同类型的学生的拨款价目不同,例如,对于全职学生来说,实践性强的项目拨款价目要比社会科学项目高20%。
此外,艺术、音乐、戏剧和教师培训等项目也有特殊规定。
1998年以前,部分时间制学生按75%拨款,1998年以后,部分时间制学生的拨款和全日制学生一样。
拨款率并不是根据注册学生数,而是基于教学负担(学生需求)的估算,而教学负担=学生数×动态需求因素。
动态需求因素可以解释为标准拨款期限与毕业生及辍学生实际注册时间的比率。
毕业生或辍学学生的实际注册时间越长,就意味着应用技术大学获得的拨款越少。
动态需求因素=(DG×4.5+DO×1.35)÷(TG+TD)
DG:
上一年授予学位数;
DO:
上一年辍学学生数;
4.5:
毕业生的标准拨款期限;
1.35:
辍学学生的标准拨款期限;
TG:
毕业生的实际注册时间;
TD:
辍学学生的实际注册时间。
因此,学校如果要提高拨款额,有两条途径可以选择:
一是通过提高成功毕业率,二是通过扩大学生规模。
然而,这两项选择又会提高院校的支出。
因此,这一拨款公式旨在加强院校绩效,尤其是提高毕业率。
从2008~2011年的教育部生均经费支出看,荷兰应用技术大学和研究型大学的生均经费支出十分接近,均在6000欧元左右,但2009年以来,应用技术大学的生均经费已略超研究型大学。
(三)荷兰应用技术大学的特点
1.专业设置紧扣社会需求,服务地方经济
荷兰应用技术大学从设立开始,目标与使命就十分明确,即为特定职业提供理论教学及实践技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从荷兰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路径来看,其发展趋势与荷兰经济起飞保持了高度的一致。
荷兰的经济起飞主要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1980年时荷兰的人均GDP12775美元,此后出现回落态势,1985年下降到9194美元,1985年后迅速发展,2011年时超过50000美元。
而荷兰的应用技术大学发展主要发生在七八十年代以后,尤其是1986年以后荷兰应用技术大学进入高等教育范畴,走上发展快车道。
荷兰应用技术大学培养的人才不仅在数量上适应经济发展需求,而且在专业结构上也符合产业结构发展的需求。
1970年至2009年间,荷兰的农业增加值比重从5.7%下降至2%,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3.7%下降至23.9%,而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从56.6%上升到74.1%。
与产业结构高度匹配的是,2009年,荷兰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人口占2.8%,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劳动力人口占16.7%,从事服务业的劳动力人口占80.5%。
当前荷兰应用技术大学主要提供七个领域的培训:
农业、技术、经济与服务、卫生保健、行为和社会、文化与艺术以及教师培训。
2010年,这七个领域的在校生数分别占学生总数的2%、16%、37%、9%、15%、4%和16%。
可以看出,应用技术大学主要培养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才,人才结构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结构以及就业人员结构显示出高度的匹配性。
2.广纳生源,给予各类学生入学机会
从法律上来说,荷兰应用技术大学对所有拥有普通中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大学预备教育文凭及任何同等资格的学生开放。
超过21岁的不具备所要求资格的学生还可以通过参加入学考试进入应用技术大学。
应用技术大学还可以设置特殊的入学要求,只是这些要求必须获得部长的批准,并参与高等教育学习项目中心的注册。
这种开放式入学的唯一限制就是入学限制条款,入学限制条款适用于部分学习项目,主要是与医疗相关的职业、旅游、记者和社会司法服务。
入学限制条款有很多种类型。
第一种是容量限制。
当申请者的数量超出国家教学容量时,由部长决定席次的数量。
第二种是劳动市场限制。
如果某个特定项目的毕业生超出了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且未来几年都将如此,那么教育、科学和文化部也会对学生入学数量做出限制。
第三种是院校限制。
从2000年9月开始,高等教育机构获得了更大的关于教学容量的自主权。
如果申请者数量超出院校教学容量,院校可以申请对学生进行筛选。
如果出现这三种情况的一种,就通过加权抽签系统对学生进行筛选。
1993年时,荷兰应用技术大学的入学限制项目已经开始采用加权抽签系统。
这一系统的最大特点在于采用加权抽签方法,即在中等教育中考试平均成绩更高的学生,将拥有更大的入学机会。
在抽签时,学生被分为5个类型:
类型A最高,包含考试平均绩点最高的学生(8.5及以上),类型F最低,包含考试平均绩点介于6~6.5的学生。
此外还增加了一个外国人类型。
通常,类型级别越高,入学机会越大。
未被录取的学生可以在下一年重新申请。
1996年开始,随着Drenth委员会的成立,这种筛选机制发生了变化。
委员会提议直接录取中等教育的高分学生,仅对低分学生采用加权抽签的形式。
此后,委员会建议把10%的席次留给有工作经验的学生。
这些建议引发了公共和政治讨论,最终以1999年教育、科学和文化部改变规则结束:
所有平均绩点在8及以上的申请者可直接入学,其他学生则要进行加权抽签。
2000年时又发生了一些变化,从2000年开始,应用技术大学和研究型大学都可以筛选不超过总席次10%的学生,筛选基于学生的动机、工作经验或天赋等。
从近年应用技术大学一年级学生的生源来看,中等教育应届生约占65%左右,非应届生占35%左右。
以2009年为例,应届生生源有6.53万人,而非应届生源有3.53万人。
在应届生来源中,来源于有普通中等教育的有31.2万人,占31%;来源于大学预备教育的有0.44万人,占4%;来源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有2.35万人,占23%,还有其他生源0.62万人,占6%。
可见,荷兰应用技术大学的生源十分广泛,其中普通中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占据了应届生生源的绝大部分。
3.学制灵活,学生培养重视校企合作
荷兰应用技术大学的学制比较灵活,学生可以选择全日制、部分时间制,或同时采用这两种方式。
2011年,荷兰近42万学生中,有81%采用全日制方式,15%采用部分时间制,还有3%同时采用两种方式。
学生需要在四年学习中完成240个学分,毕业后根据所学专业颁发学士学位。
在教学形式上,和研究型大学相比,应用科学类大学更注重实践导向。
在传统的理论课之外,有研讨班、项目研究、独立研究等教学形式,学生通常需在第三年完成与学习领域相关的实习或实践工作,第四年需要在实际工作和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撰写一篇学期论文或完成一项毕业设计,且论文与设计通常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题。
校企合作是应用技术大学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但通常也是学校开展工作的难点。
荷兰应用技术大学的校企合作获得了法律和政府资金的双重支持。
荷兰《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法》规定:
招募一大批公司提供实习培训场所,并监督这些公司的质量(在高中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以及高中职业教育预备教育阶段)。
此外,为了促进校企合作,荷兰设立了国家职业培训和劳动力市场专业技能中心,这些机构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中间机构,他们为学校寻找学生的实习场所,教育、科学和文化部根据这些机构的工作效果给予拨款。
例如,2011年,这些机构获得了9900万欧元的拨款。
4.重视与中等教育、研究型大学的衔接与贯通
荷兰的教育体系是一个十分贯通的体系,不仅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上下贯通,而且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也拥有良好的流动机制。
中等教育中的三种类型,即中等职业教育、普通中等教育和大学预备教育的学生均可进入应用技术大学,而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生在满足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进入研究型大学学习,研究型大学的学生也可以进入应用技术大学学习。
2006~2010年间,80%左右的普通中等教育毕业生、13%左右的大学预备教育的毕业生、10%左右的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进入应用技术大学学习。
有10%的应用技术大学学生进入研究型大学学习,也有不到10%的研究型大学学生进入应用技术大学学习。
从中可以看出荷兰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贯通性。
(四)荷兰应用技术大学的贡献
一方面,荷兰应用技术大学通过人才培养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创新提供了人才支持,同时也为个人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的提升作出了贡献;另一方面,应用技术大学通过开展应用型科研,为经济创新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产品创新提供了智力支持。
1.培养应用性人才服务社会经济,提升个人就业机会和质量
荷兰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生数量一直呈现增长趋势。
2011年时荷兰应用技术大学已经拥有42.3万在校生,约占高等教育总在校生数的63.4%,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人才。
与此同时,荷兰应用技术大学的教育提升了个人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而这也从侧面显示出荷兰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生培养定位符合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从表下表可以看出,人员的就业率与受教育层次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1998年开始,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就业率一直保持在80%以上。
1996~2010年,接受应用技术大学教育人员的就业率从78%增长到84%,与接受研究型大学教育人员的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