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915362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docx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docx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本单元内容重点体现新课标的思想: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调动多种感官,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联系生活,采取直观的方式出示线段,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用自己的思维理解线段的概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重点: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难点:

1、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2、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第1课时:

以物量物(长度单位的形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估计能力、操作能力、合作意识和倾听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估计能力、操作能力、合作意识和倾听意识。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新课。

1、估一估。

师:

哪位小朋友愿意帮我估计一下你做的桌子的长度呢

生1:

这张桌子有6把尺那么长。

生2:

这张桌子有4个铅笔盒长。

生3:

这张桌子有5支铅笔长。

……(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板书)

2、测量验证。

请学生用自己所想的实物具体测量一下桌子的长度,检验自己是否估计正确。

(限定时间)

3、交流反馈。

组织学生汇报验证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并抽同学演示测量过程

纠正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比较估计值和验证结果

师:

说明我们的估计与实际是有所出入的,只是一个大概值。

二、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1、师:

为什么同样长的桌子量出来的结果中数字都不一样呢

师:

比较两个文具盒的长短,是用同一块橡皮量,还是用不同的两块量

结论:

测量工具不同,长度标准不同,同一件物品的长度数据表示方法不一样。

2、怎样使量出来的数据一样呢

学生交流想法

三、练习巩固

完成课本第2页做一做1、3两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反馈

四、课外练习。

完成做一做第2题。

板书设计:

估一估量一量

6把尺长。

7把尺长。

4个铅笔盒长。

4个铅笔盒长。

5支铅笔长。

7支铅笔长。

…………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主要策略是通过用不同的物品量统一长度,量出的结果不一样;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长度有时量出的结果一样,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在量的练习中,先是用同一样的物品一个接一个摆着量,再是用同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的测量。

后者有一定的难度。

课前让学生自带的硬币或曲别针,在活动过程中,感觉操作活动组织还不够有序。

如果能小组活动,教师准备好学具,每组四样,学生组内每人选一样来摆,对比起来学生的认识会更直观,也便于组织教学。

而且,每次总有个别学生不带学具,这也是个问题。

因为活动中,时间不够紧凑,处理练习时,第二题没来得及量。

第三题学生估测有一定的难度,课上也没处理完。

这节课,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感觉上得太匆忙。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控制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

第2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认识尺

1、师:

说说你觉得尺有哪些作用

师: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准确、方便而又统一地测量物体的长度,我们的祖先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3、观察直尺

请学生认真观察直尺,然后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刻度线、数字的排列顺序、各长线间的距离、各短线间的距离等。

生:

我发现尺子上有很多线,有长的,也有短的。

我发现直尺上有数字,分别是1、2、3……

我发现相邻两短线的距离都相等。

……

师:

尺上的0表示什么(起点)

二、认识1厘米。

1、尺上相邻两长线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比如从0刻度到刻度1就是1厘米。

请学生找找尺上其他的一厘米。

(同桌交流)

2、请学生找找身上或身边的1厘米。

3、闭眼、用手比划感受1厘米的长度

4、在尺上找出2厘米、3厘米……

三、用厘米量。

1、估计一下老师发的纸条有几厘米长。

2、测量一下纸条有多长。

3、学生介绍量法、示范

4、师总结测量方法,强调对准零刻度

5、请学生在纸条上分别量出2厘米、5厘米、7厘米等,同桌检查。

四、练习巩固。

完成练习一1、3题。

五、交流特殊物品的量法

如:

树桩、一柞等

教学反思:

从演示错误量法让学生判断,让学生明确在测量时有不对准零刻度的情况,判断量法正确与否有时要看测量的结果,而非测量的方法。

在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前必须明确目标,选择在恰当的时机操作,发挥操作的最大功效,这一点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有待加强。

第3课时认识米理解米与厘米的联系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大约长度。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课前准备:

米尺、同桌两人一根1米长的绳子。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请学生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度。

2、师:

师你手中尺不够量时怎么办

(教师组织反馈,纠正学生不正确的量法。

二、学习新知。

1、知道1米=100厘米。

同桌合作用自己的尺量一量老师发下的绳子有多长。

全班讨论量法并得出结论:

100厘米。

老师用米尺量一量绳子:

刚好是1米,引导学生得出“1米=100厘米”的结论。

2、认识米。

(1)用手中的绳子在自己的身上比一比:

从地面开始,1米到自己身体的哪个部位。

(教师用米尺帮助纠正。

(2)用手中的绳子伸开两手比一比:

1米横过来大约是多长。

(教师用米尺帮助纠正。

3、请学生量一量黑板有多长。

(1)师:

想一想,用哪把尺量简单

生讨论得出结论:

用米尺量简单

(2)观察米尺,估计黑板有几米长

(3)生用米尺量黑板,得出结论:

4米长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介绍其他测量长度的工具。

四、实践应用。

估一估,量一量门、桌子、教室等分别有多长。

三、课外实践。

布置课外作业:

估一估、量一量自己家里的桌子、凳子、床等分别有多长。

板书设计:

认识米

1米=100厘米

选用的长度绳子的长度

用15厘米96厘米门大约2米

12加15厘米95厘米桌子大约1米

10厘米102厘米

…………

教学反思:

在本课中同桌合作量绳子的长度对学生来说是一大难点,大多数的同桌不能量出100厘米的结论。

在汇报交流中我采取演示不同的量法,纠正学生错误的量法,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测量结果存在着差错,意识到测量的精确性容不得一点小的差错。

另一方面,在汇报中通过比较选用多少厘米做标准量最方便,进一步优化学生的测量方法。

然而学生不能量出100厘米的结论也存在着客观的原因:

老师绳子的剪取、学生用尺一段段测量这两个过程都是存在误差的

第4课时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

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刻度尺

设计思想:

这节课的难点是对线段含义的理解。

首先让学生通过对实物的观察体验,对线段的两大特点有个初步的感受。

再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抓住线段的两大特点,用直观描述的方式表明线段的含义,让学生能将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地理解。

加强联想质疑讨论。

整节课的设计都是从观察到想象、推理、讨论。

如对线段属性“端点”的认识,及对线段的认识,都是引导学生从实物到联想,从具体到抽象,从而引起质疑提出疑问,通过讨论来提高认识。

教学过程:

一、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认识线段。

(1)初步感知线段的两大特点。

师:

手中的两根管子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一直一弯)

师:

如何将弯的变直的

学生示范

师:

只有拉住管子的两头,管子才能变直,我们把这两头称为两个端点。

(2)引出线段的含义

从生活中找找直边且有两个端点的物体

学生汇报(桌子的一边、书本的边、黑板的边……)

师总结:

像这样有两个端点且中间直的边我们把它叫做线段。

(3)初步画线段

画画你心目中的线段

在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画的线段,并进行评议,加深学生对线段含义的理解

(4)区分线段

书本P8页练习一的第7题

师举生活中的例子(如高空电线、手电筒的光……)学生判断是否是线段

师:

你从这些例子中发现了什么(线段是有限的,是可以度量的)

2、估线段和量线段。

(1)量一量书本第5页上线段的长度,学生说量法,师纠正。

(2)估一估,量一量。

师:

上面是1厘米的线段,估计一下下面的线段有几厘米

学生验证测量

完成练习一第8、10题。

先估计有几厘米,将估计的值写在括号的下方,再进行测量,将量的结果填在括号内

比较估计的值和测量值有多大差距,提高自己的估计能力

3、画线段。

请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说画法,老师纠正不当之处。

练习:

在练习簿上画出2厘米、5厘米、7厘米的线段。

三、回顾本课,总结提高。

师: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生:

……(对于存在的问题适当点拨。

板书设计:

线段的特点

直两个端点可以度量

教学反思:

本节课初步认识线段,我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

先由学生实际操作拉毛线团,得知线段的表象,再通过指一指(同桌)、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这几个环节,抽象概括线段。

整个过程由具体直观到抽象,并由易到难逐层推进,创设开放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这节课,我觉得在以下方面做得比较好:

(1)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2)体现学生是发现者和研究者;(3)关注学生差异面;(4)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

当然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

画线段时还不够规范,特别是画指定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