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例题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13708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4.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计例题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会计例题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会计例题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会计例题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会计例题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会计例题1.docx

《会计例题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计例题1.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会计例题1.docx

会计例题1

ABC公司于20×7年1月1日正式动工兴建一幢办公楼,工期预计为1年零6个月,工程采用出包方式,分别于20×7年1月1日、20×7年7月1日和20×8年1月1日支付工程进度款。

公司为建造办公楼于20×7年1月1日专门借款2000万元,借款期限为3年,年利率为6%。

另外在20×7年7月1日又专门借款4000万元,借款期限为5年,年利率为7%。

借款利息按年支付(如无特别说明,本章例题中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均相同)。

闲置借款资金均用于固定收益债券短期投资,该短期投资月收益率为0.5%。

办公楼于20×8年6月30日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公司为建造该办公楼的支出金额如表17-1所示。

表17-1单位:

万元

日期

每期资产支出金额

累计资产支出金额

闲置借款资金用于短期投资金额

20×7年1月1日

1500

1500

500

20×7年7月1日

2500

4000

2000

20×8年1月1日

1500

5500

500

总计

5500

-

3000(该金额不应当有)

正确答案:

由于ABC公司使用了专门借款建造办公楼,而且办公楼建造支出没有超过专门借款金额,因此公司20×7年、20×8年为建造办公楼应予资本化的利息金额计算如下:

(1)确定借款费用资本化期间为20×7年1月1日至20×8年6月30日。

(2)计算在资本化期间内专门借款实际发生的利息金额:

20×7年专门借款发生的利息金额=2000×6%+4000×7%×6/12=260(万元)

20×8年1月1日——6月30日

专门借款发生的利息金额=2000×6%×6/12+4000×7%×6/12=200(万元)

(3)计算在资本化期间内利用闲置的专门借款资金进行短期投资的收益:

20×7年短期投资收益=500×0.5%×6+2000×0.5%×6=75(万元)

20×8年1月1日——6月30日短期投资收益=500×0.5%×6=15(万元)

(4)由于在资本化期间内,专门借款利息费用的资本化金额应当以其实际发生的利息费用减去将闲置的借款资金进行短期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后的金额确定

【教材例17-18】沿用【例17—17】,假定ABC公司建造办公楼没有专门借款,占用的都是一般借款。

ABC公司为建造办公楼占用的一般借款有两笔,具体如下:

(1)向A银行长期贷款2000万元,期限为20×6年12月1日至20×9年12月1日,年利率为6%,按年支付利息。

(2)发行公司债券1亿元,于20×6年1月1日发行,期限为5年,年利率为8%,按年支付利息。

假定这两笔一般借款除了用于办公楼建设外,没有用于其他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

假定全年按360天计算,其他资料沿用【例17—17】。

正确答案:

鉴于ABC公司建造办公楼没有占用专门借款,而占用了一般借款,因此,公司应当首先计算所占用一般借款的加权平均利率作为资本化率,然后计算建造办公楼的累计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将其与资本化率相乘,计算求得当期应予资本化的借款利息金额。

具体如下:

(1)计算所占用一般借款资本化率:

一般借款资本化率(年)=(2000×6%+10000×8%)÷(2000+10000)=7.67%

(2)计算累计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

20×7年累计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1500×360/360+2500×180/360=2750(万元)

20×8年累计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4000+1500)×180÷360=2750(万元)

(3)计算每期利息资本化金额:

20×7年为建造办公楼的利息资本化金额=2750×7.67%=210.93(万元)

20×7年实际发生的一般借款利息费用=2000×6%+10000×8%=920(万元)

20×8年为建造办公楼的利息资本化金额=2750×7.67%=210.93(万元)

20×8年1月1日~6月30日

实际发生的一般借款利息费用=(2000×6%+10000×8%)×180÷360=460(万元)

(4)根据上述计算结果,账务处理如下:

20×7年12月31日:

借:

在建工程2109300

财务费用7090700

贷:

应付利息9200000

20×8年6月30日:

借:

在建工程2109300

财务费用2490700

贷:

应付利息4600000

 

【教材例18-3】20×7年1月1日,A公司为其100名管理人员每人授予100份股票期权:

第一年年末的可行权条件为企业净利润增长率达到20%;第二年年末的可行权条件为企业净利润两年平均增长15%;第三年年末的可行权条件为企业净利润三年平均增长10%。

每份期权在20×7年1月1日的公允价值为24元。

(注:

教材上应该是“每份期权在20×7年1月1日的公允价值为24元。

”而不是“20×2年”)

20×7年12月31日,企业净利润增长了18%,同时有8名管理人员离开,企业预计20×8年将以同样速度增长,因此预计将于20×8年12月31日可行权。

另外,企业预计20×8年12月31日又将有8名管理人员离开企业。

20×8年12月31日,企业净利润仅增长了10%,因此无法达到可行权状态。

另外,实际有10名管理人员离开,预计第三年将有12名管理人员离开企业。

20×9年12月31日,企业净利润增长了8%,三年平均增长率为12%,因此达到可行权状态。

当年有8名管理人员离开。

正确答案:

分析:

按照股份支付会计准则,本例中的可行权条件是一项非市场业绩条件。

第一年年末,虽然没有实现净利润增长20%的要求,但公司预计下年将以同样速度增长,因此能实现两年平均年增长15%的要求。

所以公司将其预计等待期调整为2年。

由于有8名管理人员离开,公司同时调整了期满(两年)后预计可行权期权的数量(100-8-8)。

第二年年末,虽然两年实现15%增长的目标再次落空,但公司仍然估计能够在第三年取得较理想的业绩,从而实现3年平均增长10%的目标。

所以公司将其预计等待期调整为3年。

由于第二年有10名管理人员离开,高于预计数字,因此公司相应调增了第三年预计离开的人数(100-8-10-12)。

第三年年末,目标实现,实际离开人数为8人。

公司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累计费用,并据此确认了第三年费用和调整。

费用和资本公积计算过程如表18-2所示。

表18-2                       单位:

年份

计算

当期费用

累计费用

20×7

(100-8-8)×100×24×1/2

100800

100800

20×8

(100-8-10-12)×100×24×2/3-100800

11200

112000

20×9

(100-8-10-8)×100×24-112000

65600

177600

(会计处理同【教材例18—2】,略)

注:

【教材例18-3】不能按照【教材例18-2】处理,因为本题没有给行权日的行权价,要是职工不付任何的现金就可以行权,那对于企业来讲借方就不会出现银行存款。

在这里假定在行权日A公司的股票面值是1元,100份股票期权可以取得100份股票。

账务处理如下:

(1)20×7年1月1日:

授予日不作账务处理。

(2)20×7年12月31日:

借:

管理费用100800

贷: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100800

(3)20×8年12月31日:

借:

管理费用11200

贷: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11200

(4)20×9年12月31日:

借:

管理费用65600

贷: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65600

(5)假设全部74名职员都在2×10年12月31日行权,A公司股份面值为1元:

借: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177600

贷:

股本7400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170200

Zhuyi2008年的分录,过了等待期,可行权日之后职工并不必然要继续为企业服务,所以这个应付职工薪酬的变动额不能按原来的方法按受益原则,计入成本费用,只能直接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递延所得税

依据此例题:

麻烦老师回答如下问题:

1.09年底由于此项存货没有卖出,但是以为此比存货提了20万的跌价准备!

但是09年在计算会计利润时候:

假设企业09年底实现利润100万!

利润中已经把20给扣掉了!

但是实际去缴纳所得税的时候税务机关要把利润调增20万,以120万来纳税!

09年纳税的分录:

借;所得税费用:

100*0.25%=25万

递延所得税资产:

5万

贷:

应交所得税:

30万!

2.10底已经把此比存货卖出,10年底实现利润100万!

实际缴纳所得税的时候,因为企业对这笔存货记了80万的成本费用,而税法上可让你记100万!

因此,把利润调减20万,以100-20=80为基础计税!

10年纳税分录:

借;所得税费用:

100*0.25%=25万

贷:

递延所得税资产20*0.25=5万

应交所得税:

(100-20)*0.25%=20万

3.对于09年是确认了递延所得税资产,而10年是转回了递延所得税!

(1)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时,如果符合免税合并,被购买方原账面上未确认商誉,计税基础为零。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免税合并形成商誉,该商誉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的差异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按照准则规定,不再进一步确认相关的所得税影响。

如果属于应税合并,在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确认了商誉,按照准则规定,商誉在初始确认时计税基础等于账面价值的,在后续计量中比如商誉计提减值,会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2)企业合并中,购买方取得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若购买日预计未来期间无法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则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若购买日后12个月内,又预计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已抵扣合并时产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且该事实于购买日已经存在,则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先冲减商誉,再冲减所得税费用。

如果该事实不是在购买日已经存在的,则直接冲减所得税费用。

2.企业合并中,购买方取得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具体是指什么?

是指被购买本身原来就有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教材上说比如,购买方取得的被购买方在以前期间发生的未弥补亏损等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购买方取得被购买方的资产负债按照公允价值入账,税法上规定计税基础为原账面价值,产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也属于购买方取得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3.那企业合并时,购买方取得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直接确定为递延所得税负债。

4.购买方取得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包括什么?

它包括上面1.

(1)中免税合并形成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尊敬的学员,您好:

是不是商誉不能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但可以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呀?

是商誉涉及的所得税都有哪些情形呀?

1、非同一控制企业合并、免税合并的情况下,税法不认可商誉,会计会确认商誉,这里商誉的差异不确认对应的所得税负债。

因为会导致循环。

2、但对于非同一控制企业合并下的应税合并,税法认可会计确认的商誉。

在商誉后续计量时,商誉计提减值准备会产生差异,应该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对应所得税费用科目。

对于免税合并,例如某项资产,其合并前的计税基础为500万元,合并时的公允价值为800万元,那么,在合并报表中,其账面价值为800,计税基础仍是500,由此产生的是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

另外,如果是母子公司发生的内部交易的话,如果内部成本价是500是,内部销售价是800,期末,内部销售的商品完全没有对外销售的情况下,税法上认可的计税基础是800,而合并报表中抵消了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后,反映的存货的账面价值为500,由此产生的是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

 

【教材例26-6】甲公司20×7年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72000万元(不包括子公司乙公司利润或乙公司支付的股利),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为60000万股,持有乙公司70%的普通股股权。

乙公司20×7年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32400万元,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为l3500万股,该普通股当年平均市场价格为8元。

年初,乙公司对外发行900万份可用于购买其普通股的认股权证,行权价格为4元,甲公司持有l8万份认股权证,当年无认股权证被行权。

假设除股利外,母子公司之间没有其他需抵销的内部交易;甲公司取得对乙公司投资时,乙公司各项可辨认资产等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一致。

正确答案:

20×7年度每股收益计算如下:

(1)子公司每股收益:

①基本每股收益=32400/13500=2.4(元/股)

②调整增加的普通股股数=900-900×4÷8=450(万股)

稀释每股收益=32400/(13500+450)=2.32(元/股)

(2)合并每股收益:

①归属于母公司普通股股东的母公司净利润=72000(万元)

包括在合并基本每股收益计算中的子公司净利润部分=2.4×13500×70%=22680(万元)

基本每股收益=(72000+22680)/60000=1.58(元/股)

②子公司净利润中归属于普通股且由母公司享有的部分=2.32×13500×70%=21924(万元) 

子公司净利润中归属于认股权证且由母公司享有的部分=2.32×450×18/900=20.88(万元)

稀释每股收益=(72000+21924+20.88)/60000=1.57(元/股)

配股问题

【教材例26-8】某企业20×7年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23500万元,20×7年1月1日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为8000万股,20×7年6月10日,该企业发布增资配股公告,向截止到20×7年6月30日(股权登记日)所有登记在册的老股东配股,配股比例为每4股配l股,配股价格为每股6元,除权交易基准日为20×7年7月1日。

假设行权前一日的市价为每股11元,20×6年度基本每股收益为2.64元。

20×7年度比较利润表中基本每股收益的计算如下:

正确答案:

每股理论除权价格=(11×8000+6×2000)÷(8000+2000)=10(元)

调整系数=11÷10=1.1

因配股重新计算的20×6年度基本每股收益=2.64÷1.1=2.4(元/股)

20×7年度基本每股收益=23500÷(8000×1.1×6/12+10000×6/12)=2.5(元/股)

 

【例题1•计算分析题】甲公司为上市公司,20×6年至20×8年的有关资料如下:

(1)20×6年1月1日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为82000万股。

(2)20×6年5月31日,经股东大会同意并经相关监管部门核准,甲公司以20×6年5月20日为股权登记日,向全体股东每10股发放1.5份认股权证,共计发放12300万份认股权证,每份认股权证可以在20×7年5月31日按照每股6元的价格认购1股甲公司普通股。

20×7年5月31日,认股权证持有人全部行权,甲公司收到认股权证持有人交纳的股款73800万元。

20×7年6月1日,甲公司办理完成工商变更登记,将注册资本变更为94300万元。

(3)20×8年9月25日,经股东大会批准,甲公司以20×8年6月30日股份总额94300万股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2股股票股利。

(4)甲公司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20×6年度为36000万元,20×7年度为54000万元,20×8年度为40000万元。

(5)甲公司股票20×6年6月至20×6年12月平均市场价格为每股10元,20×7年1月至20×7年5月平均市场价格为每股12元。

本题假定不存在其他股份变动因素。

要求:

(1)计算甲公司20×6年度利润表中列示的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

(2)计算甲公司20×7年度利润表中列示的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

(3)计算甲公司20×8年度利润表中列示的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以及经重新计算的比较数据。

(2009年新制度考题)

正确答案:

(1)计算甲公司20×6年度利润表中列示的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

基本每股收益=36000/82000=0.44(元/股)

调整增加的普通股股数=12300-12300×6/10=4920(万股)

稀释每股收益=36000/(82000+4920×7/12)=0.42(元/股)

(2)计算甲公司20×7年度利润表中列示的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

基本每股收益=54000/(82000×12/12+12300×7/12)=0.61(元/股)

调整增加的普通股股数=12300-12300×6/12=6150(万股)

稀释每股收益=54000/(82000×12/12+12300×7/12+6150×5/12)=0.59(元/股)

(3)计算甲公司20×8年度利润表中列示的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以及经重新计算的比较数据

基本每股收益=40000/(94300×1.2)=0.35(元/股)

稀释每股收益=基本每股收益=0.35(元/股)

经重新计算的20×7年度基本每股收益=0.61÷1.2=0.51(元/股)

经重新计算的20×7年度稀释每股收益=0.59÷1.2=0.49(元/股)

 

一、成本法转为权益法

1.原持有的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因追加投资导致持股比例上升,能够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或是实施共同控制的。

(1)原购买点:

原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原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

之间的差额进行比较

投资成本大于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不调整

投资成本小于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调整营业外收入(调整流存收益)

(2)新购买点

新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新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比较

投资成本大于新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不调整

投资成本小于新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调整营业外收入

说明:

两次形成最终一个结果:

要么是不调整,要么是调整损益。

(3)原购买点——新购买点之间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

1)属于净损益的变动

2)其他所有者权益的变动

说明,调整结果:

1)调整后新购买点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余额=新购买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新的持股比例(追加投资后的持股比例)

2)调整后新购买点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余额=新购买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新的持股比例(追加投资后的持股比例)+商誉

公允价值变动

2010年1月1日2011年1月1日

(初始)(追加)

结论:

调整两点之间的公允价值变动。

2.因处置投资导致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能力由控制转为具有重大影响或是与其他投资方一起实施共同控制的情况下:

(1)首先应按处置或收回投资的比例结转应终止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2)比较处置后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与原购买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

大于不调整

小于调整损益

原投资点至处置时点,

1)净损益的部分,调整投资收益或留存收益

2)资本公积的部分,调整资本公积

说明:

不调整两点之间的公允价值变动。

理由:

由于增加持股比例转为权益法核算的,

最终导致权益法核算的是在后期,所以两点之间调整;

由于减少持股比例转为权益法核算的是在前期。

所以不能调整两点之间的公允价值变动。

只能是按照这点持续往后计算。

公允价值变动

2010年1月1日2011年1月1日

(初始)(追加)

结论:

不调整两点之间的公允价值变动。

 

固定资产

账面余额=固定资产科目余额

账面净值=固定资产的折余价值=固定资产科目余额-累计折旧科目余额

账面价值=固定资产科目余额-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余额-累计折旧科目余额

无形资产

账面余额=无形资产科目余额

账面净值=无形资产的摊余价值=无形资产科目余额-累计摊销科目余额

账面价值=无形资产科目余额-累计摊销科目余额-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余额

投资性房地产

成本模式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

账面原价=投资性房地产科目余额

账面净值=投资性房地产科目余额-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摊销)科目余额

账面价值=投资性房地产科目余额-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摊销)科目余额-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科目余额

公允价值模式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

此模式由于不计提折旧、摊销,不计提减值准备,所以:

账面价值=投资性房地产科目余额

交易性金融资产

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后续计量,不计提减值准备。

所以:

账面价值=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余额

持有至到期投资

持有至到期投资以摊余成本后续计量,可以计提减值准备,

账面价值=摊余成本=持有至到期投资1级科目的余额—计提的减值准备。

账面余额=持有至到期投资一级科目余额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以公允价值计量,确认减值损失时不提取减值准备而是计入“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中,所以:

账面价值=账面余额=可供出售金融资产1级科目的余额,

1.股票投资:

不涉及摊余成本的计算,

2.债券投资:

涉及摊余成本的计算。

摊余成本不包括公允价值变动的金额。

摊余成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1级科目余额-“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明细科目余额

其他资产

账面原价=账面余额

账面价值=账面余额-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

 

【例题6·综合题】甲公司2011年与投资和企业合并有关资料如下:

(1)2011年1月1日,甲公司将其持有乙公司90%股权投资的1/3对外出售,取得价款7500万元,剩余60%股权仍能够对乙公司实施控制。

出售投资当日,乙公司自甲公司取得其90%股权之日持续计算的应当纳入甲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的可辨认净资产总额为25500万元,乙公司个别财务报表中账面净资产为25000万元。

该项交易后,甲公司仍能够控制乙公司的财务和生产经营决策。

该股权投资系甲公司2009年1月10日取得,成本为21000万元,购买日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为22000万元。

假定该项合并为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且按照税法规定该项合并为应税合并。

(2)甲公司原持有丙公司60%的股权,其账面余额为6000万元,未计提减值准备。

2011年12月31日,甲公司将其持有的对丙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中的1/3出售给某企业,出售取得价款2400万元,处置日剩余股权的公允价值为4800万元。

出售日,丙公司自购买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净资产为12000万元。

在出售20%的股权后,甲公司对丙公司的持股比例为40%,丧失了对丙公司的控制权。

甲公司取得丙公司60%股权时,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9500万元。

从购买日至出售日,丙公司因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上升使资本公积增加200万元。

(3)甲公司于2010年1月1日以货币资金1000万元取得了丁公司10%的股权,甲公司将取得丁公司10%股权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

2010年12月31日,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为1200万元。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