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综合检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12762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期末综合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期末综合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期末综合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期末综合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期末综合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期末综合检测.docx

《期末综合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期末综合检测.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期末综合检测.docx

期末综合检测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期末综合检测

(120分钟 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陨落(shǔn)狼藉(jí)  懵懂(měnɡ)喋喋不休(dié)

B.鄙视(bǐ)簌簌(sù)擦拭(shì)热泪盈眶(yínɡ)

C.滑稽(jì)奔丧(sānɡ)颓唐(tuí)孤苦伶仃(lín)

D.出没(mò)蹒跚(shān)讪笑(xiān)令人心颤(chàn)

【解析】选B。

A项中“陨”应读yǔn;C项中“稽”应读jī,“伶”应读línɡ;D项中“讪”应读shàn。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  )

A.蕴藏  琐屑  出类拔萃  肆无忌禅

B.糟蹋暴燥水泄不通浅尝辄止

C.筛选狞笑梦寐以求张冠李戴

D.褴褛纨绔源远流长精兵拣政

【解析】选C。

A项中“肆无忌禅”应为“肆无忌惮”;B项中“暴燥”应为“暴躁”;D项中“精兵拣政”应为“精兵简政”。

3.(2015·襄阳中考)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不言而喻,在历史的长河中,诸葛亮一直是智慧的代名词。

B.“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府除了出台政策,还要有具体而微的部署。

C.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正确地书写汉字,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D.“东方之星”游轮翻沉后,率先赶到的武警官兵毫不犹豫地投入到抢险救人行动中。

【解析】选B。

“具体而微”指内容大体具备而形状或规模较小。

不符合语境。

4.(2015·张家界中考)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

A.通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活动,使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B.目前,各级各类学校正在深入开展“自主管理、自觉养成、自我成长”的主题活动。

C.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要激发这种潜能,就要看能否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D.各种“抢红包”活动吸引万千公众疯狂参与的原因是由于其玩法快速、新鲜、刺激。

【解析】选B。

A项句子成分残缺,应去掉“通过”或“使”;C项搭配不当,后面的“能否”与前面的“要激发这种潜能”不能呼应,应去掉“看能否”;D项句式杂糅,应去掉“的原因”或“由于”。

5.默写填空。

(8分)

(1)何处望神州?

________。

(2)________,八年风味徒思浙。

(3)身向榆关那畔行,________。

(4)臣之妻私臣,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满眼风光北固楼 

(2)四面歌残终破楚 (3)夜深千帐灯 (4)臣之妾畏臣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皆以美于徐公 (5)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6.(2015·云南中考)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

(2)题。

(6分)

2015年5月9日,北京某集团公司经理曾鹏宇接到一个陌生电话:

“您好,我是许涛,您还记得我吗?

”曾鹏宇第一反应是:

这么老套的诈骗电话还有人用啊?

“我给您打电话,是想还您的钱。

”对方开门见山的介绍让曾鹏宇不禁一愣,“钱?

还什么钱?

“不知道您是否还记得,我在几年前曾经在微博上求助,因为我爸爸得了白血病,那时我还在读大学。

后来您捐给了我一笔钱,我现在想和您确认一下账号,把钱还给您。

”许涛的话让曾鹏宇十分诧异,因为他已经不记得有这件事,更没有想到过了这么多年,居然还会有人真的要还别人的捐款。

许涛告诉曾鹏宇,当时一共得到了数十万元的捐款,现在他已在北京找到工作,打算靠自己的努力还清每一笔钱。

通完电话五分钟后,曾鹏宇的手机短信响起,银行账户提示,他收到了汇款,除了那笔捐款之外,还多出来10%的利息。

曾鹏宇后来翻看以前的微博,找出了三年前的那封求助信:

“我以人格作保向您筹借善款。

因为哪怕仅仅是一块钱、一毛钱对我来说都非常重要,也是极大的帮助。

我希望您能给我一个详细的账号,我会在3~5年内把钱打给您……”

(1)请对许涛的行为点赞。

(点赞:

表示对人或事物的称赞、喜爱、支持)(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概括上述材料的主要内容。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

(1)践行承诺的诚信之心、感恩之情,让当年的爱心捐助有了美好续篇,闪现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光芒。

(言之有理即可)

(2)大学生许涛为救患病的父亲,在微博筹借善款,并承诺还款。

三年后许涛践行承诺,还款同时还附上了利息。

(从曾鹏宇的角度概括亦可)

二、阅读品悟(45分)

(一)阅读《岳阳楼记》选段,完成7~9题。

(7分)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与人佣耕

B.或异二者之为/不足为外人道也

C.不以物喜/何以战

D.吾谁与归/云归而岩穴暝

【解析】选A。

A项中“尝”均为“曾经”。

B.心情/向,对;C.因为/凭借;D.归附/聚拢。

8.翻译句子。

(2分)

是进亦忧,退亦忧。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

要抓住关键词“是”“进”“退”来翻译。

答案:

这样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廷上做官)也担忧,处在偏远的江湖间(不在朝廷上做官)也担忧。

9.你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观点是怎么看的?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课外延伸能力。

应树立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观。

答案(示例):

我认为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应该以天下为己任,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2015·成都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10分)

江陵府曲江楼记

[宋]朱熹

广汉张侯敬夫守荆州之明年,岁丰人和,幕府无事。

常病其学门之外即阻高墉,乃凿门通道,以临白河,且为楼观以表其上。

敬夫一日与客往而登焉,则大江重湖,萦纡渺弥;而西陵诸山,空濛晻①霭,皆隐见出没于云空烟水之外。

敬夫于是顾而叹曰:

“此亦曲江公②所谓江陵郡城南楼者邪?

昔公去相而守于此,其平居暇日,登临赋咏,盖皆翛然有出尘之想。

至其伤时感事,则其心未尝一日不在于朝廷,而汲汲然惟恐其道之终不行也。

悲夫!

”乃书其匾曰“曲江之楼”,而以书来属予记之。

予读敬夫之书,而知兹楼之胜。

思得一与敬夫相从游于其上,瞻眺江山,览观形制,然后举酒相属,以咏张公之诗,而想见其人于千载之上,庶有以慰夙心者。

张公远矣,而读其书者,未尝不为之掩卷太息也。

是则是非邪正之实,乃天理之固然,而人心之不可已者。

登此楼者,于此亦可以反诸身,而自得之矣。

予于此楼,未得往寓目焉。

无以写其山川风景、朝暮四时之变,如范公之书《岳阳》。

独次第敬夫本语,而附以予之所感者如此。

后有君子,得以览观焉。

(选自《朱熹诗文选译》,有删改)

【注】①晻:

日光昏暗。

②曲江公:

张九龄。

唐玄宗开元年间曾任宰相,后为李林甫诬陷,贬为荆州长史。

曾作《登郡城南楼诗》。

10.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常病其学门之外即阻高墉   病:

担心,忧虑

B.而汲汲然惟恐其道之终不行也行:

实行,推行

C.而以书来属予记之属:

通“嘱”,嘱咐

D.于此亦可以反诸身反:

反对,违背

【解析】选D。

“反”的意思是类推,反顾。

11.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4分)

(1)予读敬夫之书,而知兹楼之胜。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以写其山川风景、朝暮四时之变,如范公之书《岳阳》。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看了敬夫来信,得知此楼的佳处。

(2)无法像范公写《岳阳楼记》那样,描写群山众流、风光景物、朝朝暮暮、一年四季的变化。

12.作者借为曲江楼作记,抚今追昔,抒写的所思所感是什么?

请概括作答。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朱熹读了张敬夫来信,得知登临曲江楼能够看到许多佳景,于是渴望与敬夫同游,在楼上纵览江山,饮酒咏诗。

(2)朱熹因为张敬夫提到了张九龄的经历,想到了读过他书的人都会对是非曲直有所感悟,想到只要登上此楼的人,都能够从登临眺望中得到感悟、收获。

附【译文】

广汉人张敬夫任江陵知府的第二年,五谷丰登,百姓安乐,衙门清闲。

只是常常为学校门外挡着高墙,不能排除滞塞之物、迎纳清旷之气,而感到不快。

于是在它的南面,开门筑路,直达白河,并在上面加筑一座楼台。

一天敬夫和客人前往楼台登览,只见浩瀚的江水、相连的湖泊,迂回曲折,旷远深满,江水奔流。

西陵峡的群山,烟岚迷蒙,云气昏晦,在苍茫的水天之外,隐约显现。

于是敬夫环顾四周,慨叹道:

“这不就是曲江公所说的江陵郡城南楼吗?

过去张公离开宰相之位,被贬官到这里,在平时闲暇的日子里,登高吟诗,总是飘飘然有超脱尘世的念头。

至于他感伤时事,他的心未曾一天不在朝廷,焦急迫切,唯恐他的主张最终不能实现。

唉,真可悲啊!

”于是在匾上题写“曲江之楼”四字,并来信嘱咐我为曲江楼作记。

我看了敬夫来信,得知此楼的佳处。

真想和敬夫一起在上面游览,眺望江山,观看地形,考察它们所以如此的原因,然后相互劝酒,吟咏张公的诗篇,遥想千年以前的他的风采,差不多才能满足平素的心愿。

张公距今已很久了,而读他书的人,无不有感于他的境遇,合上书本,深深地叹息。

这是因为辨别是非邪正,天理本应如此,故人们不能无动于衷。

登上这楼的人,在这也可以反顾自身,而有所感悟了。

对于此楼,我既然未能前往观赏,无法像范公写《岳阳楼记》那样,描写群山众流、风光景物、朝朝暮暮、一年四季的变化,唯有逐一陈述敬夫的原话,并附上自己的感慨,以供后世君子观看。

(三)(2015·河南许昌模拟)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

(16分)

寂寞的稻草人

李汉荣

①播种时节和谷豆熟了的日子,田地里就会站起一些稻草人。

它们大都头上戴一顶旧草帽,身上穿着破旧衣服,有的扬起手臂,仿佛正在用力抛掷什么厉害物件;有的手举竹竿,仿佛正向可疑的目标用力挥去,却迟着没有挥下去。

那竹竿,就那样费劲地举着,倾斜着悬在半空,让过路的好心人看了,都有点同情那一直举着而不能放下去的手臂,它太辛苦,太疲惫了。

人这么一想,就为自己悠闲的手感到不好意思了。

②我家地里的稻草人,与别人家地里的稻草人一样,总是穿着父亲穿过的破旧衣服,戴着一顶破草帽,不论白天黑夜风吹日晒,都寂寞地站在田头,守护着我们的庄稼和日子。

③我们的父亲勤劳、清贫,但他很善良,有着柔软的心肠。

他不忍心让忙里忙外、缝衣纳鞋的妻子,再穿着旧衣服、戴顶破草帽,以稻草人的形象,站在田野里受日晒雨淋,受鸟儿嬉笑。

他更不忍心让自己的孩子以稻草人的样子去开始生活,他不让孩子在烈日下暴晒童年。

④所以,那时,在我的家乡,田野里站着的稻草人,几乎都是男人的形象。

我们的父亲,他坚决做了稻草人的原型。

我们的父亲,他有着比稻草还柔软、温和的心肠。

⑤被父亲守护的田野,笼罩着丰收的氛围和意境。

他们破旧的衣服和草帽,让人感到一种辛苦和清贫;他们的坚持、忠厚和习以为常,却让人感到温暖和安宁。

⑥有一次,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忽然看见田地里同时出现几个真人和稻草人,都像是我的父亲。

一个父亲正在坡地上弯着腰为豆子除草,那是真的父亲,我看见他在豆子地里起伏和移动着的身影。

另外还有三个父亲,他们都戴着一顶破草帽,穿着父亲的破旧衣服,一个站在稻田东边,一个站在稻田中间,一个站在稻田西头,他们手里都举着竹竿,做着赶鸟的动作。

⑦我幼稚的心里,竟忽然涌起一种心酸的感情。

我寂寞的父亲,劳苦的父亲啊。

恍惚间,我感觉满田野都是我的父亲,都是我劳苦的父亲,满田野都是我穿着破旧衣服的父亲。

⑧不知不觉间,我的眼睛湿了。

⑨我不忍心我的父亲是这个样子。

我的父亲,即使化身为三,即使化身无数,难道都是这劳苦寂寞的样子吗?

⑩我流着眼泪,走到三个稻草人——三个父亲面前,向他们一一鞠躬,并轻声问候:

“辛苦了,爹爹。

⑪忘不了,田野里的稻草人,我们的父亲,我们辛劳的父亲,穿着一身旧衣服的父亲,戴着旧草帽的父亲,被寒风吹彻被烈日暴晒的父亲,越走越远的,我们务农的父亲,我们忠厚的父亲。

⑫每当看见头顶飞来飞去的鸟儿,我都忍不住想问它们一声,你们,还记得那些稻草人吗?

还记得我们的父亲们吗?

那些手总是举着,却从来没有向你们抛掷过任何厉害物件的,那些田野里站立着的父亲们,你们还记得他们吗?

(选自《读者》2015年第7期)

13.文章通过稻草人回忆了有关父亲的哪几件事?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概括事件的能力。

根据③④⑤⑥段内容概括作答。

答案:

(1)父亲不忍心让妻儿辛苦劳作。

(2)父亲守护田野,坚决地做了稻草人的原型。

(3)父亲在坡地上为豆子锄草。

14.第①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开头段落作用的能力。

开头段落的作用一般有照应题目,开门见山,总领下文,为下文内容做铺垫等。

答案:

(1)开门见山,引出“稻草人”这一形象。

(2)“稻草人”的辛苦令人同情,为下文父亲终日辛劳令“我”心酸做铺垫。

(3)与题目呼应。

15.品读第③段和第⑦段,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赏析语言的能力。

按照“词不离句”原则,结合句意概括作答。

答案:

第③段:

“不忍心”形象地表现出父亲对家人爱得细腻深沉,自己担负责任,不让妻子儿女再像“稻草人”那样辛苦劳作。

第⑦段:

理性来看,“满田野”都是稻草人,而感性认识里“满田野”都是父亲,父亲与稻草人的形象难以分割,都承受着劳苦寂寞,表达了“我”对父亲的心疼和敬爱。

16.请根据选文内容,简要概括并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

根据人物的言行,从“勤劳”“善良”“吃苦耐劳”等方面概括作答。

答案(示例):

(1)勤劳清贫;

(2)寂寞寡言;(3)善良,温和,有柔软的心,关爱家人,感情细腻;(4)忠厚,吃苦耐劳。

17.结合全文,说说你对题目“寂寞的稻草人”的理解。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标题的能力。

从标题的表面意思和深层含义两方面作答。

答案(示例):

(1)守护田野的“稻草人”是田间劳作的万千父亲的象征,劳苦寂寞的父亲,忠厚寡言,勤劳清贫,为了家庭的幸福兢兢业业、日夜辛劳。

(2)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真挚深沉的爱。

(四)(2015·资阳中考)阅读下文,完成18~22题。

(12分)

让文明素养追上现代化的脚步

李浩燃

①“海星被摸死!

模型巨蜥的脚趾也被摸断了!

”最近一则微信广泛传播,从一个侧面表明,开馆不足一个月的上海自然博物馆,陷入了喜忧参半的处境。

博物馆受公众热捧令人欣喜,但观展过程中暴露出的不文明行为,又引人忧虑。

②事实上,“海星被摸死”只是网上持续热议的文明话题的一个新注脚。

从埃及卢克索神庙浮雕到成都武侯祠《前出师表》石刻,“路培国”们的“到此一游”刻字,至今没有绝迹;向空服人员泼面、攀爬红军雕塑照相,种种劣行仍然在各种场合上演。

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还有一些地方出现的当街暴打妇孺现象,更引来群情激愤。

③无论是出境旅游的不良行为被媒体打“差评”,还是公路上的违章驾驶、危险飙车等许多不文明现象,可以说是腰包“鼓起来”、生活“阔起来”后遭遇的社会发展新课题。

搭乘着城镇化、现代化的时代快车,许多人逐步远离了物质匮乏的窘迫,又浑然不觉地陷入了另一种窘境。

“发展的列车匆匆驶过精神的站台,现实的变化把心灵的地图抛在身外。

”充满诗意的语言,道出了一些人“脑袋”轻于“口袋”、灵魂跟不上身体的尴尬状态。

如果从社会层面来思考,公民文明素养如何与现代化同步,精神文明如何与物质文明比翼齐飞,已经成为亟待破解的现实课题。

④恩格斯说,“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关键词汇,“文明”折射国家发展的境界、社会进步的状态,是凝聚当代中国价值公约数的重要平台。

应当看到,文明不仅仅需要被唤醒,更应在制度设计层面体现软硬结合、标本兼治。

日前,继《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施行近一个月后,国家旅游局公布首批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

大闹亚航、强行打开飞机应急舱门、攀爬红军雕塑照相等不文明事件的四个当事人被列入“黑名单”,便是一种积极的尝试。

惩恶扬善、久久为功,以不断加大的外力强化约束,让放纵自我、妨碍他人、侵害公序良俗的行为付出代价,方能防止“破窗效应”,变压力为动力,促使文明变成公民的行为自觉与生活方式。

⑤看得见的硬伤容易修复,看不见的短板却难补齐。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文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从不文明到文明,从文明的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递进,自然需要一个“进化”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也不应一味批评公民素质参差不齐,更当以每一次问题的暴露为契机,优化管理方式、加强机制构建,真正从治理现代化的高度推进文明建设,依靠“制度文明”稳步提升“公民文明”,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文明水位。

⑥文明不是空洞浮泛的口号,仰赖一点一滴的践行去成全。

因此,与其做一个对不文明现象义愤填膺的“键盘侠”,莫如迈出坚实步伐,用双手书写文明的笔画。

你的文明,或许就存在于银行ATM机的一米线旁,展现于人潮涌动的公交车站牌下,闪耀在川流不息的行车道中。

如果说,遵守公共空间的秩序与规则是底线要求,那么,主动为别人着想、做社会关系的润滑剂,则是更高境界。

从这个意义出发,知行合一,做一个更加文明的公民,其实也是在打造一个更好的自己,过一种更值得过的生活。

⑦一位西班牙作家说过,“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

文明是世间最动人的语言,一个视文明为阳光的国家、一个视德行如生命的民族,让文明素养追赶

上现代化的脚步,必将更富有魅力,也必能赢得真诚的尊重。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5月14日,有删改)

18.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议论文论点的把握。

中心论点的位置一般在标题、开头段、中间过渡段、结尾总结段。

本文的论点即是标题,亦可从结尾段归纳总结出来。

答案:

让文明素养追上现代化的脚步。

19.选文前三段列举众多不文明现象有何目的?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开头段举例作用的分析。

议论文的开头,如果列举事例,其作用一般是:

引出文章的论点(论题);充当论据证明论点;激发阅读兴趣。

答案:

①列举不文明的行为,从生活中引出议论话题。

②围绕这些现象,为后文展开议论奠定基础,增强了论证的针对性。

20.在下边横线处按例句的结构样式仿写一组句子,使其上下文连贯。

(3分)

  你的文明,或许就存在于银行ATM机的一米线旁,展现于人潮涌动的公交车站牌下,闪耀在川流不息的行车道中。

你的文明,或许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

就存在于食堂窗口边的队伍中 展现于同学平时的语言里 闪耀在扶危解困的友爱间(意对即可)

2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文章最后一段西班牙作家的话,强调了文明是公民交际中必须具备的素养。

B.文章第⑤段加点的词语呼应紧密,既对公民有宽容的心态,又从制度建设的高度指出了提高公民素养的途径。

C.“看得见的硬伤容易修复,看不见的短板却难补齐。

”这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