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10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12170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7.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1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1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10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10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10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10篇.docx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10篇.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10篇.docx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10篇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

(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旷、蠢、灶、蘑菇、岔。

  2.新词:

空旷、蠢东西、蘑菇、分岔、垂头丧气、轻蔑。

  3.理解重点句:

  

(1)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2)如果我们出了什么事,你们可不要忘了小夜莺……

  

(二)潜力训练点

  1.训练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2.理解课文资料,归纳中心思想

  3.指导朗读,培养朗读潜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透过了解这个小故事,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祖国,当祖国需要时,随时都能够为祖国献出一切。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忙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的相互照应。

  

(二)难点

  “小夜莺”的机智来自思维敏捷,敏捷的思维来自热爱祖国的感情,这一点难于理解。

  (三)解决办法

  采用教学时先以理清故事的资料入手,再了解时代背景,深化的读加以理解。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回答课文中设计的问题,勾画重点词句。

  

(二)听录音,朗读训练。

  (三)前后位、同位讨论。

  (四)几名同学上前表演。

  (五)质疑问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加强朗读。

  

(二)整体感知

  《夜莺的歌声》是一篇外国作品,反映前苏联在卫国战争中,各族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着重对小游击队员“夜莺”进行了详细描述。

教师要引导出这种精神源于对祖国的热爱。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正音:

削xiāo空kòng塞sāi

  解词:

轻蔑:

轻视,看不起人。

  沉寂:

静得连一点声音也没有。

  宛转:

形容声音优美、动听。

  搭拉:

向下垂。

  2.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学生自悟。

  

(2)简介时代背景。

  苏联卫国战争:

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战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

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十分活跃,用心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文记叙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3.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按照“诱敌——入林——传信——摆脱”的顺序分段或以歌声为线索也可。

  第一段(从开头到“听懂了吗?

”)小孩学夜莺叫,用歌声引诱德国兵。

  第二段(从“队伍出发了”到“就不再问了”)写小孩给敌人带路。

  第三段(从“树林深处”到“新鲜的意思了”)写小孩发出情报做好消灭敌人的准备。

  第四段(从“德国兵”——全文结束)写小孩把敌人带进埋伏圈,机智摆脱了敌人。

  4.教师总结,学生质疑。

  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以歌声为线索,掌握这种分段方法并理解所学字词。

  5.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课后生词。

  第二课时

  

(一)阅读第一段,讨论问题

  1.文首为什么要写“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烧焦的树木”?

  (说明战争破坏严重,昔日美丽的村庄,如今已破烂不堪,作者利用这一段环境描述来揭露德国法西斯的侵略行为。

  2.德国军官和士兵是怎样发现小孩的?

  (无声——夜莺叫——小孩叫——注意听——发现)

  3.相互讨论,体会句子含义,幻灯出示。

  

(1)“怎样会就剩下我一个?

那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

夜莺倒只有我一个!

”(孩子故意打岔,避免正面回答,反映了孩子的冷静、沉着、机智。

  

(2)“人哪?

战争一开始那里就没有人了”,大家都喊:

“野兽来了,野兽来了”。

  (这句话说明孩子爱憎分明。

前一句保护了群众,后一句痛骂了敌人。

  4.小结本段资料,指导朗读。

  

(二)阅读第二段

  1.路上小孩为什么有时学夜莺叫,有时学杜鹃叫?

为何要做出天真贪玩的样貌?

  (孩子机智灵活,既向游击队传递了情报,又进一步取得了敌人的信任。

  2.当问孩子有无游击队时,孩子怎样回答的?

画在书上。

  3.讨论:

孩子应对凶恶的敌人,难道他不怕吗?

为什么还能应变自如,毫无惧色呢?

  (卫国战争中,全国人民都投入到保卫家园的斗争中,全国人民怀着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进行不屈的斗争,小孩就是由于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才能临危不惧,坦然自若。

  (三)指读第三段,讨论

  1.游击队潜伏在哪里?

他们怎样明白德国兵来了?

  (透过小夜莺的歌声传送的情报得知德国兵来了。

  2.由此可见,小夜莺是第一次传递情报吗?

  (不是,小夜莺显得老练,看来在战争期间,他已是一位出色的游击队员了。

  (四)默读第四段,思考

  1.游击队是怎样把敌人消灭的?

  2.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先的地方,他在望什么?

  (小孩子完成这次任务后,又坐在原先的地方,执行新的任务,小孩有高度的负责精神和警惕性。

  3.最后一节起什么作用?

(照应了开头并点了题,这歌声……有什么区别,这句赞扬了小夜莺是一个十分出色的小情报员。

  (五)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浏览课文,找一找有几处环境描述?

  2.以歌声的地方有几处?

(可见这篇文章思路清楚,以歌声为线索,另外准确的环境描述也起到了烘托中心的作用。

  (六)总结扩展

  1.这篇文章读后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2.你觉得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

(热爱自己的祖国。

  六、布置作业

  1.造句即便……也……

  2.学习写人物动态的句子,画在书上。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

(二):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资料,认识小男孩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

  2.巩固“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训练要点。

  3.了解课题与中心、资料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简介时代背景,导入

  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

苏联人民开始了卫国战争。

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十分活跃,用心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本文记述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二、揭题、审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透过预习,请问:

课文中真的是指夜莺鸟的叫声吗?

  “夜莺”指的是谁?

(小男孩)

  “夜莺的歌声”什么意思?

(小男孩模仿夜莺的叫声,给游击队传送情报。

  三、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课文中写到夜莺歌声的句子。

  2、出示句子。

读句子,思考夜莺的歌声有什么作用?

  四、理解课文

  

(一)1、读“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

”歌声有什么作用?

  2、从哪儿可看出小男孩是有意让敌人发现的呢?

读第2、3自然段。

  3、指名分主角读军官和孩子的对话,思考:

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

从哪儿体会到的?

  理解“刚刚一开火,……就都跑了。

”“野兽”实际指什么?

  4、再分主角齐读对话。

  

(二)过渡:

由于孩子巧妙的回答了德国兵的盘问,德国兵觉得他只但是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了他的话,并且让他带路。

路上,小男孩又唱起了夜莺的歌。

  1、指名读句子“他有时候学……”,此时,他学夜莺唱是为了什么?

  (为了麻痹敌人,以便他之后用鸟叫向游击队传送情报时不引起敌人的怀疑。

  2、他还用了哪些办法麻痹敌人?

小组读第二部分。

  (一甩一甩……答非所问……故意装做不懂事、天真贪玩,其目的是为了迷惑敌人,取得敌人的信任。

  3、齐读第二部分。

  (三)夜莺是怎样向游击队传递情报的呢?

  1、小声自由地读课文第三部分,边读边思考,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2、读“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

”歌声的作用是什么?

(传递情报)

  3、从“如果我们……不要忘了……”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说明小夜莺的重要作用,他不止一次用这种方式同游击队联系,还说明游击队对他安全的关心。

  4、分主角齐读课文,体会歌声的作用。

(适时加入口技鸟叫)

  5、孩子的举动,以及巧妙地对付德国军官的问话,都体现了小男孩的机智勇敢。

孩子应对凶恶的敌人,难道他不害怕吗?

  出示题目:

  为什么小男孩能如此沉着、机智、勇敢呢?

用上以下词语,说一段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憎恨临危不惧热爱应变自如祖国敌人毫无惧色坦然自若

  (四)1、指名读最后两部分。

  2、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先的地方,他在望什么?

  (执行新的任务)

  3、齐读“从孩子的嘴里……”,这歌声有什么作用?

与哪里相照应?

读。

  五、巩固,总结

  1、找出文中其他相照应的地方。

  2、文章为什么以“夜莺的歌声”为题?

  师总结:

文章从开头到结尾都贯穿着“歌声”,它是文章的线索。

机智勇敢的小男孩用歌声把敌人吸引到河边,用歌声麻痹敌人,把敌人带进树林,用歌声把情报传递给游击队。

协助游击队歼灭敌人后,歌声又在河岸边响起。

这歌声,歌唱了小男孩的机智勇敢,也歌唱了小男孩的爱国主义精神。

  板书设计:

  吸引敌人

  14夜莺的歌声麻痹敌人

  传递情报

  ��

  小男孩—机智勇敢、热爱祖国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三):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资料,学习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2、体会课文首尾呼应饿写法。

  3、学习生字新词。

会用“宛转”、“兴致勃勃”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忙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相互照应的关系。

  三、课前准备:

课件。

  四、教学时间:

二教时。

  五、板书设计:

  夜莺的歌声

  起因:

引敌发现主动接近

  巧答盘问取得信任

  经过:

诱敌进伏击圈机智勇敢的

  巧妙报告敌情爱国主义精神

  结果:

全歼敌人

  夜莺又叫

  六、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求:

  1、初步了解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文。

  1、学生自学

  2、检查自学状况。

  三、再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资料,给课文的每个段落概括大意。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要求:

  1、在这一段中你了解了什么?

  2、怎样理解课文中的几句话:

  

(1)“有个孩子坐在河岸边上,搭拉着两条腿。

他光着头,穿着一件颜色和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手里拿着一块木头,不知在削什么。

”(这个孩子是夜莺,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有意地吸引敌人)

  

(2)“怎样会就剩下我一个?

那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

夜莺倒只有我一个!

”(在敌人不易察觉中戏弄敌人,体现出他的聪明。

  (3)“人哪?

战争一开始那里就没有人了。

大家都喊:

‘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体现出他的机智勇敢,镇静。

让敌人觉得他只但是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他,让他带路。

  3、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有什么感受?

(勇敢机智聪明活泼能干自信)

  4、小结。

  五、作业。

  第二教时

  教学要求:

  1、继续学习课文,学习小夜莺的品质及爱国的精神

  2、学习课文的写作特点。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学课文,思考:

  

(1)一路上小孩为什么有时学夜莺叫,有时学杜鹃叫?

(为了麻痹德国兵,以便之后他用鸟叫同游击队联络是不引起敌人的怀疑。

  

(2)为什么夜莺“有时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为了麻痹德国兵,让他们觉得夜莺还是个孩子,顽皮又贪玩)

  (3)夜莺回答德国军官的突然问话,表现了他的什么?

(机智,灵活)

  2、交流,朗读。

  3、小结。

  二、学习第三段。

  1、学习这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从中能了解到夜莺的什么?

(主要讲了游击队是怎样从夜莺那里了解到德国军状况的。

从中了解到夜莺与游击队配合的默契,游击队与夜莺之间的关系十分亲密。

  2、读一读表现夜莺机智的句子和游击队的对话,加深理解。

  3、小结。

  三、习第四段

  1、“从松树林里发出一声口哨响”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游击队发给夜莺的暗号,让他迅速隐蔽)

  2、游击队是怎样消灭德国兵的?

请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想一想游击队为什么会全歼敌人。

  3、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夜莺为什么又坐在原先的河岸边?

他在望什么?

  4、课文为什么写孩子穿的衣服是跟树叶差不多的绿颜色呢?

(当孩子把敌人带进伏击圈,接到游击队发出的暗号时便于迅速隐蔽。

  5、小结。

  四、总结全文。

  1、课文紧扣题目,请把出现“夜莺”的地方划出来。

  2、“夜莺的歌声”的含义:

  一是小孩叫夜莺,他把敌人带进游击队的埋伏圈,让游击队消灭敌人,夜莺的歌声是胜利的歌声;

  二是小孩用夜莺的叫声报告敌人的状况,夜莺的歌声是传递情报的声音;

  三是小孩是个爱祖国、恨敌人,机智勇敢的小孩,夜莺的歌声是热爱祖国,勇敢地和敌人斗争的颂歌。

  3、透过一件什么事反映什么?

(透过对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小男孩帮忙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侵略者经过的记叙,反映了苏联少年的机智勇敢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4、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互相呼应)

  五、作业。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四):

  第一课时

  ●交流预习状况,确定学习本课的方法

  ①指名读文,读后评价:

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②交流:

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初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③过渡:

这是一个精彩的故事。

下面,我们就来讲讲这个故事,争取讲得和故事一样精彩。

  ●把握故事的基本资料

  ①自读课文,注意课文中的空行。

想一想:

“夜莺”是怎样巧妙地和敌人周旋,为游击队送情报的?

  ②重点读课文的一、二部分,看看“夜莺”是怎样迷惑敌人,为敌人带路和怎样与游击队联络的。

  ③试着把这篇故事的基本资料讲一讲。

可在准备的基础上分小组讲,讲后评价,主要看是否把握了故事的基本资料。

  第二课时

  ●继续练讲故事

  ①过渡:

上节课,我们试着讲了讲这篇故事。

但是这样讲故事恐怕还不能吸引听众。

怎样把故事讲精彩呢?

我们还要进一步地理解课文。

个性是要把课文没有明明白白写出来的资料想象出来,如“夜莺”这样做、这样说时心里是怎样想的,德国兵又会怎样想。

  ●研读重点句子

  ①要求:

找出写“夜莺”说、做的句子,再读这些句子,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小夜莺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做?

他心里是怎样想的,德国兵看见他这样说、这样做会怎样想。

  ②形式:

先自读自想,再与同桌或分小组交流。

  ●组织讲故事比赛

  ①要求:

不仅仅要讲清楚故事的基本资料,还要发挥想象,把课文中没有明明白白写出来的资料讲出来,也能够加进恰当的动作,讲演结合。

  ②形式:

先自己准备,然后分小组讲故事,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到全班讲。

注意讲评结合,评选“故事大王”。

  ●总结升华

  讲了“夜莺”的故事,谈谈对小夜莺的认识。

  ●布置作业

  ①练写生字,读写、读记“词语盘点”中本课的词语。

  ②阅读其他的小英雄的故事。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五):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夜莺”吗?

谁来说一说。

  ②教师过渡:

体态小巧玲珑,叫声清脆宛转,每当月上高楼,它就会放开歌喉纵情歌唱。

这天,就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一齐走进1941年的苏联卫国战争,走近一只勇敢的夜莺,去聆听他神奇、机智的歌声吧!

(板书课题)

  ●学情调查

  ①看到课题,你想明白什么?

  ②对于前苏联的卫国战争,你了解多少?

  ●初读课文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②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指导学生读通句子。

  ③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④交流读后印象。

  ●精读课文

  ①过渡:

是呀!

读罢课文,一个机智、勇敢的小夜莺形象便清晰地跃入我们的脑海。

那么,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捕捉到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的呢?

下面,我们就来重点研究一下这些地方。

  ②学生边读边的出相关句子。

  ③研读重点句子。

  a.要求: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小夜莺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做,他心里是怎样想的。

德国官兵看见他这样说、这样做会怎样想。

  b.形式:

先自读自想,再与同桌交流。

  第二课时

  ●交流讨论

  ①交流、讨论资料。

  下列句子应组织全班学生讨论。

  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

这歌声停了一会儿,之后又用一种新的劲头唱起来。

  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

  怎样会就剩下我一个?

那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

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

‘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

没有,我们那里没有这种蘑菇。

那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

  第二天,在被烧毁的村子的围墙旁边,在那小路分岔的地方,孩子又穿着那件绿上衣,坐在原先那河岸边削什么东西,并且不时回过头去,望望那通向村子的几条道路,好像在等谁似的。

  ②交流讨论方法。

  逐句讨论交流。

讨论某一句时,先由一名学生谈自己的理解,重点是自己想象到的资料,其他同学听后补充。

最后指导朗读,透过读来反映自己的理解。

指导朗读时,除上述1、6句外,不要只孤立地读一个句子,可将前后对话连起来读,另外,还能够鼓励学生边做动作边朗读。

  ●朗读升华

  ①过渡:

刚才,我们一齐讨论了几个句子,透过讨论,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②是呀,越读我们越感到小夜莺真是机智、勇敢。

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受分成小组,分主角读读全文。

  ③组织全班性的分主角朗读或表演对话片断。

  ●安排作业

  ①练写生字,读写、读记“词语盘点”中本课的词语。

  ②跟家人讲讲小夜莺的故事。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六):

  《夜莺的歌声》(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册)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称为“夜莺”的小男孩把德国官兵引入游击队的伏击圈,使德国法西斯强盗被歼灭的故事。

一个机智、活泼、乖巧的小男孩形象跃然纸上。

文章以夜莺的歌声为主线,构思巧妙,段落分明,语言含蓄、幽默,掩卷沉思,那悦耳的歌声仍不绝于耳。

针对课文特点,教师可设计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抓住主线,理清脉络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初读全文,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在此基础上再默读全文,抓住主线要求学生划出课文中描述夜莺歌声的句子,并以文章自然空行为标志划分段落,四人小组讨论段意,从而理清课文脉络。

  二、以读促悟,重点深究

  夜莺的歌声是课文的一条红线,抓住夜莺歌声的句子展开教学,便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引导学生以读为主,以读促悟,重点深究夜莺歌声的含义成为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

教师可从以下四个环节引导学生深究。

  1、联系上下文,初闻歌声。

学习课文第一段,让学生找出描述夜莺歌声的句子。

教师出示:

“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

这歌声停了一会儿,之后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

”鼓励学生质疑,学生问:

“‘沉寂’什么意思?

”教师让学生联系上文读读,体会体会。

学生从读中体会到战斗刚刚结束,树木、房屋被破坏,空旷的花园里空无一人,死一般的静寂。

学生又问:

“这歌声有什么作用?

”教师不急于解答学生的疑惑,而是让学生分主角读课文第三到第十九自然段,两生上台演一演军官和小夜莺,从对话中去体会、去品味。

“怎样会就剩下我一个?

那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

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小夜莺把问话故意岔开,避免了正面回答,看似一副糊涂的样貌,却有着格外清醒的头脑。

“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

‘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小夜莺巧妙的回答,既保护了群众,又痛骂了敌人。

从字里行间流露出小夜莺的乖巧、机智。

学生进入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中,做到了“口而诵,心而维”,边朗读边揣摩,从中体会到这是有意吸引敌人的歌声。

  2、自问自答,理解歌声。

学习课文第二段,让学生继续找出描述夜莺歌声的句子。

教师出示:

“小孩有时侯学夜莺唱,有时侯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的,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侯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教师大胆地放,引导学生自问自答,同桌练习一个问一个答,扩大了训练面,人人都得到了训练的机会,学生各有所得。

在此基础上,教师充当“向导”的主角,引领学生比较:

  “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

  “他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

  这两句话意思有什么不同?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3、比较异同,破译歌声。

学习课文第三段,学生继续找出描述夜莺歌声的句子。

四人小组讨论歌声的作用有何不同,破译歌声的含义。

结合语境,让学生探究既然那歌声已经没有什么新鲜的意思了,为什么夜莺还是兴致勃勃地唱着?

透过朗读,学生感悟出小夜莺为了不引起敌人怀疑,发出信号后仍继续唱歌,同时也表达他临战前的兴奋。

  4、探究寻根,深挖歌声。

齐读课文第五段中描述夜莺歌声的句子,教师出示:

“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宛转的夜莺的歌声。

那歌声即使是听惯了鸟叫的人也觉察不出跟真夜莺的有什么两样。

”问学生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探究寻根,表面赞扬宛转的歌声,实质颂扬小夜莺勇敢、机智又热爱祖国的品质,悟出语言文字背后所蕴藏的深意,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潜力。

  三、以读引说,迁移运用

  文章以浓重的笔墨谱写小夜莺引诱敌人进入游击队的伏击圈,而对游击队员的描述则着墨极少,这给学生带给了想象的空间,教师可设计这样的训练题练说:

“战斗胜利了,几个游击队员围着小夜莺,。

  教师抓住这一语言“空白”,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所描绘的语言情境之中,去朗读,去感受,去想象,贴近书中的人物,与他们一同分享胜利的喜悦,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水到渠成地称赞了小夜莺,在语感训练中提高了学生的表达潜力。

  四、挑战权威,自创结尾

  故事以小男孩坐在河岸边吹着口哨执行新任务作结,给人一曲终了而意犹未尽之感,实为神来之笔。

教师在此可设计这样一个练笔。

把课文的第五段删掉,请学生续一个豹尾,要求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这是本单元读写训练的重点),从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