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常见题型及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1074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词鉴赏常见题型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诗词鉴赏常见题型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诗词鉴赏常见题型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诗词鉴赏常见题型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诗词鉴赏常见题型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词鉴赏常见题型及答案.docx

《诗词鉴赏常见题型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词鉴赏常见题型及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词鉴赏常见题型及答案.docx

诗词鉴赏常见题型及答案

诗词鉴赏常见题型及解题模式类说

高考语文试题中,古诗词鉴赏是文学色彩最浓郁的题型,也是难度最大的试题,但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考生有创意地答题,能自圆其说,都可给分。

但我们还是要根据试题的要求,问什么,相应答什么,答题规范,才不易丢分。

只有了解古诗词鉴赏的常见题型,掌握其解题思路,才能培养答题的规范性和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下面结合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和模拟试题对古诗词鉴赏题的问答类型进行梳理归纳,作一点操作性的技术指导,以期对同学们提高解答古诗词鉴赏题能力有所帮助。

一、分析“诗眼”型(炼字型)  

1、设问方式: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2、设问变式:

(1)诗中某句某字(词)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写得好不好?

为什么?

(2)从那两句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词)。

(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某个宇(词)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词)中哪个更好,为什么?

(4)某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3、解答提示: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往往一个字(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

凡是在节骨眼处炼得好,能使全句游龙飞凤,令人刮目相看的字,便成了所谓“诗眼”、“词眼”。

“诗眼”、“词眼”一般是指一首诗、一阕词中最为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甚至是一句话)。

“诗眼”、“词眼”以动词、形容词居多。

“诗眼”、“词眼”通常是全篇主旨所在。

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词)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孤立该字泛泛而谈,必须把该字(词)放入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和情感来分析。

  4、答题模式:

(1)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字面意义和实质意义)或肯定哪一个字(词)更好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

(3)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可以从该字(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5、典例精析:

(2008·安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 孤 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 ①小孤山:

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

宋代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

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思路分析】解答此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解释“孤”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

(1)“孤”在句中是指作者自己比较孤单。

(步骤一)

(2)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志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步骤二)(3)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步骤三)

6、一学一练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南 浦 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二、分析人物型

1、人物形象:

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

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设问方式: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3、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解题方法

A、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运用想象,感知形象。

B、抓住描写,分析人物形象要注意诗人对诗中人物的描写,通过其语言、动作、肖像,特别是细节描写。

运用联想,体悟感情,定格形象。

C、结合背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

4、答题模式:

(1)点特点:

说出个人观点,概括形象特点。

(2)析例句: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明作用:

形象的典型性或代表意义以及对表现主题和作者情感的作用。

5、典例精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诉 衷 情

 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注] 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

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简析上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思路分析】

(1)先用总括句概括出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本词的作者是陆游,知人论世,可知:

他是南宋人,为抗金英雄。

(2)再结合原词指出形象的基本特征,可从“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分析。

(3)最后要指出这一形象的意义,即说明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本词中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步骤一)

(2)词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步骤二)(3)本词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步骤三)

6、一学一练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

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诗中陆鸿渐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作者是从哪了两个方面来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

三、分析主旨型

  1、设问方式:

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2、设问变式:

(1)关于这首诗(词)的内容,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

请简要说明理由。

(2)这首诗(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的沧桑。

就诗(词)中有关句子,结合全诗(词)加以赏析。

(3)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

  3、解答提示,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

(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4、答题模式

(1)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

(2)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5、典例精析:

(2008·江苏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风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参考答案】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步骤一)寄寓了对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步骤二)

6、一学一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 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①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

膏锋锷。

民安在?

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 ①万岁山、蓬壶殿:

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试概括这首词的主旨。

四、分析语言特色型

  1、设问方式: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设问变式:

(1)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2)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语言艺术)。

  3、解答提示:

语言风格型即评析诗词的语言风格或艺术风格。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答题前要了解有关语言风格的相关术语,如: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炼传神、凝练沉郁、八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陶渊明的平淡自然,李白的飘逸奔放,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冲淡清幽,李商隐的典丽精工,杜牧的俊爽洒脱,苏轼的豪放旷达,李清照的婉约细腻等。

答题时可以结合诗句相机行事。

  有时根据诗歌的类别也可以明确风格,如山水诗语言风格上多是清新幽美,田园诗则多表现为恬淡质朴,边塞诗一般语言悲凉慷慨,咏史诗则多半雄浑壮阔,讽喻诗钟情于沉郁激愤,宫廷诗十有八九缠绵婉转,等等。

  4、答题模式:

(1)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5、典例精析:

(2008·重庆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 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

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作简要分析。

【思路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解答本题应注意“新丽”是“新颖明丽”的意思,要紧扣诗句分析表现手法在本诗的运用,在解题时注意先指出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

【参考答案】修辞巧妙,用语绮丽,(步骤一)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

(步骤二)想象别致,意蕴生动,(步骤一)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步骤二)“新颖明丽”的语言特色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浙东山水的美好,抒发出作者送别的情意。

(步骤三)

6、一学一练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

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

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的斗争中。

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

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

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五、分析意象、意境型

  1、设问方式:

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或: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设问变式:

(1)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3)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4)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3、解答提示: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意境就是指寄托了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景物(物象、意象、生活图景)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诗词的意境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神兼备的有机结合。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答题模式:

(1)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并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注意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