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09632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保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环境保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环境保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环境保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环境保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保护.docx

《环境保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保护.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保护.docx

环境保护

三一文库(XX)

〔环境保护〕

  *篇一:

环境保护体系与措施(市政工程)

  第八章、环境保护体系与措施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爱护环境、美化环境,严格遵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及招标文件的规定。

对环境保护工作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采取一切可行措施,做好施工现场周围环境的环境保护。

8.1环境保护组织机构设置

  在项目部成立环境保护领导小组,项目经理任组长,项目副经理为副组长,各科室、工区负责人为成员,由综合办公室进行监督、检查和评定。

  环境保护组织机构图如下:

  8.2环保责任制

  1)项目经理环保管理职责

  项目经理对本项目环保责任制度的建立、健全与贯彻落实负全面的领导责任。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地方有关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方面发法律、法规和规章,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做好施工区及生活营区的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工作,接受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与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接受环保水保综合监理人的监督管理。

  项目经理

  技术负责人综合办公室

  各科室负责人各工区负责人

  施工工区

  施工班组

  负责建立和完善环境保证体系,并建立独立有效的环保监察专职机构,配备充足合格的环保管理人员,完善监察手段,支持环保人员认真履行监察职责,听取安全环保等部门的工作汇报,并保证环保人员与生产人员享受同等待遇。

  定期召开环保工作会议,及时研究解决生产中存在的环保问题,解决存在的环保薄弱环节。

  8.3环境保护保证体系

  建立健全施工环境保护体系,贯彻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定期不定期地召开环境保护的会议,研究项目环境保护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解决。

  环境保护保证体系见下图:

  8.4环境保护制度

  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制度是确保做好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

本工程拟建立以下环境保护制度:

  

(1)环保记录、通报制度;

(2)环保工作计划制度;(3)环保责任制度;(4)环保教育制度;(5)环保巡视制度;(6)环保例会制度;(7)环保技术措施审批制度;(8)环保考核、奖罚制度;(9)工会群众监督制度;(10)环保活动制度;(11)环保管理制度。

  通过制度的建立,有效的进行环保工作管理,使环保工作有章可循。

8.5环境保护措施

  1)施工作业带限制

  每个施工作业机组设置专人负责巡线,施工现场设“施工公告”,明确出施工作业带宽度及相关注意事项。

  所有施工人员、在用施工机具、设备均在指定的作业带范围、临时性工作场所、辅助施工场地和进入便道内从事活动。

  在施工通道与公路交界处的施工通道路面上放置碎石(10延长米)以减少施工车辆把泥浆带到公路上。

  及时组织人员清理因施工车辆或施工机械带到公路上的泥浆、尘土或碎石。

工程运输车辆采取密闭、覆盖措施,不得超载、沿途撒落,尽量缩短在闹市区及居

  民区等敏感地段行驶。

  禁止将施工垃圾、土方等倾倒在路边排水沟内,应定时组织人员对沟内因施工造成的临时性堵塞进行清理,保持畅通,以防止局部洪水泛滥和安全危险。

  2)作业带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中的回填土或其它施工用土禁止随意挖掘,破坏原有地面土质结构。

尽量减少占地,对施工后的土地及时恢复。

  尽量减少占用和破坏植被,把破坏和影响严格控制在征地范围内,各种机动车辆走指定路线,禁止随意开路、践踏和破坏植被。

  对表层土原有地面植物的生态体系在施工过程中尽量维护,不要破坏其原有根系。

对表层土的维护以减少土质流失、保护富营养含量为总体原则,避免因施工而造成地面土质的沙化。

  对由于开发造成的植被破坏,应尽快采取人工恢复措施,针对不同的破坏类型采取不同的措施。

  3)废物和生活垃圾管理措施

  根据施工地形,对施工废水的排放进行设计,防止施工废水污染道路和周围环境,管理小组应实时监控。

  施工现场保持道路平整,做到不积水。

  工棚地的生活污水,应倒入污水排放沟内排放,或在业主指定位置存放,如地势低洼,排水困难,可采取临时装置盛装,定期拉运外排。

  生活垃圾、施工现场的废弃物,一日一清,集中存放在垃圾箱内,由车辆统一运到当地垃圾堆放点倾倒,严禁随处倾倒垃圾。

  工棚内的环境卫生明确后勤管理部门负责,每天打扫一遍。

  对员工进行环保知识教育,要求员工宿舍整洁,不能随地吐痰、扔垃圾,保持营地院内清洁。

  合理修建临时厕所,不准随地大小便,厕所内设冲水设施,制定保洁制度。

在生活用水及施工作业时,要节?

ahref=":

.850500/zhaoshangjiameng/"target="_blank"class="keylink">加盟媸止亟羲贰?

4)预防泄露和控制措施

  废机油、润滑油等油类设置专用回收桶分类回收,严禁随意抛洒。

  施工设备应坚持日常检查制度,按规定期限进行保养,严禁有跑、冒、滴、漏现象发生,以杜绝环境污染事件发生。

  设备试运行或修理时,要采取相应措施,如:

地面上平铺油毡、塑料布等方法,避免水、油等流体介质直接落在地表。

  冲洗设备时,采用防范措施,避免污水污染地表。

  临时的柴油和汽油储罐排油阀上锁,防止误开启,导致柴油或汽油污染地表。

5)扬尘控制措施

  在施工进出道路和作业带上采用洒水车定期洒水的方法,增加土壤的湿度,控制扬尘。

  水泥和其它易飞扬的细颗粒散体物料,应入库存放,对条件有限需露天存放的要严密遮盖,严格控制轻体、散体物料的清理、装运,防止遗洒和飞扬。

  运输散体物料的车辆不能超高、超量,物料与槽帮上端应不得小于20间隙,防止车辆行驶在不平道路中颠簸使物料滑落到车外,散体物料应拍实拍平,轻体、易飞扬的物料必须严密遮盖方可出场。

  施工作业中,职工应配备口罩、眼镜等防护用品,避免扬尘大量吸入肺部或进入眼中,危害健康,影响施工安全。

  职工就餐、住宿、娱乐等场所应选择施工的上风口,并尽量远离因施工、气候条件等因素造成扬尘而带来的危害。

  6)施工噪音控制措施

  施工现场提倡文明施工,建立健全控制人为噪声的管理制度,尽量避免人为的大声喧哗,增强全体施工人员防噪声的自觉意识。

采取先进的联系方式(如施工现场每个作业面均配备多台对讲机),避免如吹口哨等噪声污染。

  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文明施工的教育,对施工生产有关的管理人员定期进行文明施工现场对噪声控制要求的考核。

  对强噪声机械,使用时需在现场搭设临时封闭工棚内进行操作,尽量选用低噪声或设有消声降噪设备的施工机械,对使用时不能封闭的施工机械,严格控制工作时间。

  每月进行两次噪声值监测,采取专人监测、专人管理的原则,及时对施工现场超标的有关因素进行调整,从而达到施工噪声不扰民的目的。

  会同有关部门和相关领导及时妥善处理重大扰民问题,详细记录问题及处理结果,必要时及时上报监理和甲方。

  正确选用合适的装置、设备和工作方法,并对施工工人提供听力保护装置,以使这些施工作业产生的噪音等级对施工工人和周围居民的影响降至最底,工地的噪音值不得

  *篇二:

能源与环境保护

  社会发展的驱动力——能源

  摘要:

能源是整个世界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最基本的驱动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但是,人类在享受能源带来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利益的同时,也遇到一系列无法避免的能源安全挑战,能源短缺便是制约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所以开发新能源势在必行。

  关键词:

能源发展制约开发

  一.引言

  能源亦称能量资源或能源资源。

是指可产生各种能量(如热量、电能、光能和机械能等)或可作功的物质的统称。

是指能够直接取得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包括煤炭、原油、天然气、煤层气、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一次能源和电力、热力、成品油等二次能源,以及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自工业革命以来,能源安全问题就开始出现。

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国际能源安全已上升到了国家的高度,各国都制定了以能源供应安全为核心的能源政策。

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在稳定能源供应的支持下,世界经济规模取得了较大增长。

但是,人类在享受能源带来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利益的同时,也遇到一系列无法避免的能源安全挑战,能源短缺、资源争夺以及过度使用能源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二.各种能源的优缺点

  1.煤炭

  煤炭,简称煤,是远古植物遗骸,埋在地层下,经过地壳隔绝空气的压力和温度条件下作用,产生的碳化化石矿物,主要被人类开采用作燃料。

在我国,煤炭是最早被利用的能源。

煤炭储量巨大,据世界能源委员会的评估,世界煤炭可采资源量达4.84×104亿t标准煤,占世界化石燃料可采资源量的66.8%。

同时,煤炭的用途十分广泛,可以根据其使用目的总结为两大主要用途:

(1)动力煤,

(2)炼焦煤。

  然而,由于各种技术的限制,对于煤炭的利用率还是十分的低下,并且使用煤炭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对环境产生了污染,不仅如此,煤炭开采还严重破坏了地壳内部原有的力学平衡状态。

引起地表塌陷,原有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这种破坏使原有土地收益的减少或丧失,同时也造成地表水利设施的破坏和生

  态环境恶化。

每年因开采引起的地表塌陷面积已达40万hm2,且平均每年以

  1.5万hm2的速度增加。

  2.石油

  石油(英文、拉丁语:

petroleum),又称原油,是一种粘稠的、深褐色(有时有点绿色的)液体。

地壳上层部分地区有石油储存。

它由不同的碳氢化合物混合组成,其主要组成成分是烷烃,此外石油中还含硫、氧、氮、磷、钒等元素。

石油主要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组成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

石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液、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的原料。

特别是在如今这社会,石油的储备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须能源。

  但是,使用石油能源,也有许多的弊端。

石油能源无论是使用前还是使用后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和其他有害气体,污染是相当的严重。

石油的形成期大约是200万年,是一次性能源,用一点少一点。

再则,石油的开采造成了大量的地下空穴,对地质会产生巨大的破坏。

  3.地热能地热能(GeothermalEnergy)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一种热能资源。

地球内部是一个巨大的热库,比如火山喷出的熔岩温度高达1200℃~1300℃,天然温泉的温度大多在6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100℃~140℃,这些来自地球内部的热量都可以转化为能源。

地热能可用于发电,供暖,务农,行医等,地热发电不需锅炉、燃料,故其运转成本可相对降低。

而且,地热能是可再生无污染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对环境不会带来破坏。

  但是地热资源的开发,受环境先决条件之限制颇多,且开发过程中易造成环境污染,相对的其研究困难度也较大,地热供应源位置掌握不易,且持续供应量之稳定度难以精确计算。

开发初期的探勘、钻井之费用极高,且所需相关技术之门槛皆极为严苛。

因此也制约着地热产业的发展。

  4.太阳能

  太阳能具有普遍性:

太阳光照射的面积散布在地球大部分角落,仅差入射角不同而造成的光能有异,但至少不会被少数国家或地区垄断,造成无谓的能源危机。

永久性:

太阳的能量极其庞大,科学家计算出至少有六百万年的期限,对于人类而言,这样的时间可谓是无限。

无污染性:

现今使用最多的矿物能源,其滋生的问题不外是废物的处理,物体不灭,能源耗竭越多,产生污染也相对增加,太阳能则无危险性及污染性。

和平性:

在人类与自然和平共处的原则下,

  使用太阳能最不伤和气,且若设备使用得当,装置成后所需费用极少,而每年至少可生1×1017千瓦的电力。

  虽然太阳能具有传统能源所没有的优点,但是受到气候,昼夜的影响很大。

还有到达整个地面太阳能非常巨大,但这种能量非常分散,作为能源,它的密度太低了。

因此,太阳能的利用装置必须具有相当大的面积,才能收集到足够的功率。

因此必须有贮存装置,这不仅增加了技术上的困难,也使造价增加。

  5.海洋能

  海洋能指蕴藏于海水中的各种可再生能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水温差能、海水盐度差能等。

这些能源都具有可再生性和不污染环境,开发规模大小均可等优点,

  但是从海洋中获取能量的最佳手段尚无共识,大型项目可能会破坏自然水流、潮汐和生态系统

  6.核能

  核能发电不像化石燃料发电那样排放巨量的污染物质到大气中,因此核能发电不会造成空气污染不会产生加重地球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

核燃料能量密度比起化石燃料高上几百万倍,故核能电厂所使用的燃料体积小,运输与储存都很方便,

  但是核能电厂会产生高低阶放射性废料,或者是使用过之核燃料,虽然所占体积不大,但因具有放射线,故必须慎重处理,且需面对相当大的政治困扰。

发电厂热效率较低,核电厂的反应器内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如果在事故中释放到外界环境,会对生态及民众造成伤害。

  7.风能

  风能为洁净的能量来源。

风能设施日趋进步,大量生产降低成本,在适当地点,风力发电成本已低于发电机。

风能设施多为不立体化设施,可保护陆地和生态。

风力发电是可再生能源,很环保。

  风力发电在生态上的问题是可能干扰鸟类,在一些地区、风力发电的经济性不足:

许多地区的风力有间歇性,更糟糕的情况是如台湾等地在电力需求较高的夏季及白日、是风力较少的时间;必须等待压缩空气等储能技术发展。

风力发电需要大量土地兴建风力发电场,才可以生产比较多的能源。

进行风力发电时,风力发电机会发出庞大的噪音,

  三.我国能源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中国的能源蕴藏量位居世界前列,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

能源消费以国内供应为主,环境污染状况加剧,优质能源供应不足。

中国经济发展主要建立在国产能源生产与供应基础之上,能源技术装备也主要依靠国内供应。

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能源供应的自给率达98%以上。

随着能源消费量的持续上升,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造成城市大气污染,过度消耗生物质能引起生态破坏,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对我国来说,由于人均能源资源短缺(尤其是油、气、水),环境容量(亦是资源)有限,西部生态脆弱,这个问题尤为严重,它将极大的制约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为中华民族子孙万代生生息息留有生存空间。

近年来,我国GDP每年以10%%的速度发展,能源消耗急骤增加,环境、生态日益恶化。

这种对自然无序的、掠夺性索取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实际上已造成当前十分严重的、不可逆转的后果,大自然的惩罚已经不断地凸现出来,并还要继续加重。

  因此,对于能源结构的调整也是迫在眉睫。

我认为,对于现阶段,应该大力发展生物质能。

我国现有森林、草原和耕地面积41.4亿公顷,理论上生物质资源理可达650亿吨/年以上,以平均热值为15,000千焦/公斤计算,折合理论资源为33亿标准煤,相当于我国目前年总能耗的3倍以上.。

而且生物质能源不仅是最安全、最稳定的能源,通过一系列转换技术,还可以生产出不同品种的能源,如固化和炭化可以生产因体燃料,气化可以生产气体燃料,液化和植物油可以获得液体燃料,如果需要还可以生产电力等等。

改善能源结构,减轻对对环境的压力。

我国可开发的生物资源达7亿吨,如果能充分开发,可以在我国的能源消费中占重要的地方,这对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减少我国对石化燃料的依赖,进而减少我国CO2和SO2等污染物的排放,最终缓解能源消耗给环境造成的压力有重要的意义。

  四.结论

  我国的生物质能资源丰富,价格便宜,而经济环境和发展水平对生物质技术的发展处于比较有利的阶段。

因此,要加强生物质利用技术的商品化工作,制定严格的技术标准,加强技术监督和市场管理,规范市场活动,为生物质技术的推广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而且开发生物质能源将涉及农村发展、能源开发、环境保护、资源保护、国家安全和生态平衡等诸多利益。

因此,在未来我觉得应以生物质能源为发展的重点。

  参考文献:

  1.《走进核能》科学出版社第一版2000年1月

  *篇三:

旅游与环境保护论文

  论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摘要】近年来,改革开放的政策和高速发展的经济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可是,人类破坏性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带来的恶果也日趋严重。

另外,由于游客环境保护意识较为薄弱,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旅游环境管理的难度,为了减少旅游业对当地景区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促进旅游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旅游环境的保护意识已成为我们刻不容缓的责任。

  【关键词】旅游业;旅游环境保护;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1、引言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可持续发展要求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以及在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条件下进行经济和社会建设。

  而现如今旅游业已成为世界上发展势头最强劲、创造价值最多的新兴的、独立的复合型产业。

有无良好的旅游环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业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体现该国家和地区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2、旅游与环境的关系

  古往今来的旅游者,都将观光赏景视作一种休养生息、调节生活、消除疲劳的乐事。

因此,有不少的旅游者,为了能充分地享受大自然的美,他们不辞穷苦,爬山涉水、寻幽探胜,留连于清溪碧流之间、忘返于奇山异峰之中、逗留于滨海沙滩之畔、漫步于林荫绿地之下,而沉浸在优美的意境里,滋生一种超尘拔谷的情怀,自由邀翔的灵性,去尽情地领受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美,以陶冶情操、愉悦心情、启迪睿知,得到享受。

可见一个群峰巍峨,清泉飞溅,林海绿浪,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能吸引人们前去游玩、揽胜、搜奇和观赏。

反之,一个污水横流,垃圾遍地、黑烟弥漫,嗓声刺耳的恶劣环境,怎会是人们向往的旅游之地呢?

  因此,保护好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

尤其在当前,随着历史的进步,时代的前进,经济建设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激起人们的旅游兴趣。

在新的旅游热潮的情况下,我们更应重视搞好环境保护工作。

  3、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3.1旅游城市生态环境恶化

  旅游业的兴旺,使旅游接待地的流动人口增加。

旅游交通的频繁和飞机、汽车、游艇等交通工具废气排放量的增大,致使旅游接待地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和水质污染加剧,许多穿城而过的河流已遭严重污染,水色发黄甚至发黑。

另外,旅游接待地人满为患的状况,也加重了当地基础设施的负担,水、电、交通等的供应因需求量急增而显不足。

  3.2旅游者环保意识差,加重了旅游景点的人为破坏因素

  在旅游景点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旅游者触摸攀爬名胜古迹,在部分古迹上乱刻乱画的现象也不时发生,所有这些,都使名胜古迹的本来风貌和存在寿命受到严重威胁。

一些穿着入时的旅游者随手丢垃圾的不良行为,也致使风景区的美观大打折扣。

更有少数旅游者,竟在旅游区狩猎、采集、露营、野炊,这既加重了旅游区的生态负担,又可能造成物种稀少,甚至灭绝,使旅游区的平衡受到严重破坏。

  3.3旅游资源管理体系不完善首先,旅游区的资源和环境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水平跟不上,目前所有旅游区都是由旅游区管理处负责景区的管理和建设,在旅游区的环保工作中,经常发生相关部门扯皮及互相推诿的现象,造成管理混乱,影响了环保工作深入开展。

  其次,旅游经营人员缺乏环保意识,文明建设滞后,致使名胜古迹受损。

旅游业经营管理部门对旅游区内的垃圾等污染源只做简单处理,而不是彻底解决,对于维护环境的基本设施,如警示牌、垃圾桶、厕所等觉得没必要,不愿投资。

  3.4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当造成了部分资源的破坏

  旅游区的开发缺乏科学规划,是造成旅游环境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旅游区规划经不起可行性论证,更有甚者,有些旅游区虽然做了规划,但在实际开发时并未执行规划。

  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旅游开发建设与旅游区整体环境不协调,破坏了旅游区环境,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古迹复原处理不当、新建项目与旅游景观不协调,改变或破坏了旅游区所有的、且应当保留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和气氛等。

  3.5旅游环境破坏的自然因素旅游环境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的发展变化必然会促使旅游环境产业的发展变化,根据大自然发展的影响程度和速度,可分为突发性破坏和缓慢性破坏两种情况。

  3.5.1突发性破坏

  突发性破坏是自然界中突然发生的变化,如地震、火山喷发、飓风、海啸、洪水、泥石流、塌方、滑坡等自然灾害。

会突然直接改变一个地区的自然面貌,毁掉部分或全部的旅游资源和环境。

  3.5.2缓慢性破坏

  自然界的风化侵蚀,会慢慢地改变景观的形态,这是缓慢变化。

旅游环境的缓慢性破坏包括自然状况下的寒暑变化、风吹雨淋及生物作用所导致的旅游环境形态和性质的改变,任何名胜古迹及其外围环境都时刻受到自然机械风化的危害。

在千百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作用的影响下,许多旅游区的旅游环境已出现衰败的迹象。

  4、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4.1健全旅游环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

  鉴于旅游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破坏,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

严格执法和遵守我国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并针对旅游业对环境影响有潜在性、持续性和累计性的特点,增加补充规定。

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依法守法来保护和治理旅游环境,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完整的管理体系来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并监督和管理旅游开发和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做到有法必依。

  4.2对旅游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治理。

  针对目前我国旅游城市存在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和垃圾污染等环境问题的多元性,建议采取以下综合治理方法。

  4.2.1对于空气污染,主要采取减少和切断污染源的方法。

  由机动车辆尾气所造成的污染,可采用安装净化气装置的措施。

位于上风向的污染企业

  一定要责令搬迁或关闭。

  4.2.2对于噪音污染,主要采取时空上调配和限制的方法。

  时间上,在人们午休和夜休期间,建筑施工及其它噪音较大的工作应尽量停止。

空间上,城市功能分区应明确化,噪音分贝量大的交通站、娱乐区应与行政办公、文化区、居民区分开,使噪音分贝量降低到国家规定的各种功能区标准。

  4.2.3城市中水体污染大多为河流污染,污染的治理重点仍然是放到污染源的控制上。

  湖泊的治理应坚持“谁污染谁出钱治理”的原则,并出立相应的法规条例,将现有污染的治理落到实处,并限制新的污染出现。

  4.2.4对于垃圾污染,更多的是采取宣传和强制的管理措施。

  4.3提倡文明旅游,杜绝旅游污染游人的文明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旅游环境的质量,因而我们应该树立起环境保护意识,认识到环境保护是关系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大事。

在加强宣传教育的同时,要配之以严格的处罚规定,对于不文明行为,罚而不严,等于不罚,必须通过各种媒体加强全民的环境道德教育。

应呼吁广大游客爱护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在美好的景观之中也留下自己美好的身影。

  4.4完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适当限制游客量应建立尽可能完善的规范旅游企业经营和景区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使我国旅游资源的管理真正走上规范化、理性化的道路。

针对旅游旺季一些旅游景点人满为患的实际情况,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景点要采取有效措施对游客进行疏导、分流或限制;同时,开发增设新的景点、卖点(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以分散游客量,使旅游资源在其所能承受的限度内接待参观游客。

  4.5抓住时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

随着生态意识的普遍提高,旅游者本人将成为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要角色。

  5、结束语

  我国有许多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适时适地地开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有利于旅游环境保护意识的整体提高。

总之,旅

  游业已不再是人们所说的“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