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材实验》系列之四.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08279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313.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纺材实验》系列之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纺材实验》系列之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纺材实验》系列之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纺材实验》系列之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纺材实验》系列之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纺材实验》系列之四.docx

《《纺材实验》系列之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纺材实验》系列之四.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纺材实验》系列之四.docx

《纺材实验》系列之四

《纺材实验》系列之四

第二篇纱线实验

实验三十三棉本色纱品等测试(137)

第三篇织物实验

实验三十四织物长度、幅宽与厚度测试(147)

实验三十五机织物经、纬纱密度与紧度测试(150)

实验三十六机织物经、纬纱线线密度测试(154)

实验三十七针织物线圈长度和纱线线密度测试(157)

实验三十八织物缩水率测试(159)

实验三十九织物拉伸断裂强力测试(164)

实验四十织物撕破强力测试(178)

实验四十一织物耐磨性测试(182)

 

实验三十三棉本色纱品等测试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根据国家标准GB/T398—93规定的试验方法,对棉本色纱进行内在和外在质量的测试。

通过试验,掌握试验方法和各指标计算以及品等的评定方法。

二、实验仪器与用具

Y361型单纱强力机,YG133型纱线条干均匀度仪(或YG086摇黑板机、黑板等)。

三、试样

棉纱一种。

四、实验方法与程序

根据GB/T398—93规定:

棉本色纱品等由单纱断裂强力弯异系数CV(%)和百米重变异系数CV(%)、条干均匀度和1g内棉结粒数及1g内棉结杂质总粒数评定,当五项的品等不同时,按五项中最低的一项品等评定。

(一)单纱断裂强力变异系数CV(%)

详见实验二十八单纱强伸性试验,从中计算出单纱断裂强力变异系数CV(%)

(二)百米重变异系数CV(%)

1.取样:

在工厂正常情况下,每昼夜三班做本试验一次,并以一次试验结果为准。

试验时,在细纱机头、中、尾两侧随机拨取管纱30只。

2.摇取缕纱:

在缕纱测长器上,每只管纱摇取1缕纱,共30缕。

每缕100圈,每圈1m(缕纱测长器周长为1m),故每缕纱长为100m。

(1)将纱管插在YG086型纱框测长机的纱锭杆1上(见图33—1)。

图33—1YG086型纱框测长机

1—纱锭杆2—导纱钩3—张力调整器4—面板5—计数器6—张力秤

7—张力检测棒8—横动导纱钩9—指针10—纱框11—手柄12—电气控制

(2)将管纱上纱线引入导纱钩2,经张力调整器3中一根细棒下表面及一根粗棒的上表面,再绕过张力检测棒7,穿过横动导纱钩8,然后将纱线头端逐一扣在纱框10上的夹纱片中。

(3)将计数器5的四位数拨盘拨在所需摇取的缕纱圈数。

(4)将电气控制12上的调速旋钮旋至纱框转速所需的指示处,一般选择200r/min左右。

(5)接通电源,按电气控制12上的“清零”钮,使计数器5上的数字显零后,再按“启动”按钮,纱框旋转,摇取纱线,转到四位数拨盘所指示的缕纱圈数,纱框自停。

在摇取缕纱时,特别要注意;秤码在规定摇纱张力值处,张力秤6上的指针9是否指在面板4的刻度线处,即卷绕时张力秤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如不对,先调整张力调整器3中的两根开式平行张力棒与纱线的包角来达到指针9指在面板4的刻度线附近,少量的调整可调电气控制12上的调速旋钮,即改变纱框转速来达到指针9指在面板4的刻线。

卷绕过程中,指针9出现少量的波动是允许的。

张力调整器3调整时,一定仍要使纱线沿张力调整器3中一根粗的张力棒上表面经张力检测棒7下表面到横动导纱钩8,卷绕到纱框上,横动导纱钩8的高低位置不能随意变动,否则要影响张力秤6上示值的准确性。

摇纱张力按单纱初张力计算,为试样纱线的0.5cN/tex。

(6)将各缕纱线的头尾各自重叠,剪断纱线,保证此圈的长度为1m。

(7)将纱框10上其中一叶活动叶片向内推,逐一取下各缕缕纱后仍将纱框其中一叶活动叶片回复原位。

2.逐缕称重:

将30缕纱在天平上逐缕称重,精确度至0.01g。

3.计算百米重量变异系数CV(%):

(33—1)

式中:

—缕纱重量(g);

—缕纱平均重量(g);

—缕数。

(三)条干均匀度、棉结、杂质

1.采用电子条干均匀度,见实验二十四,从中直接读取纱线条干均匀度CV(%)值。

读取棉结、杂质数并换算成一克内的棉结、棉结杂质总数。

2.如采用黑板条干均匀度、黑板看棉结、杂质数并换算成一克内的棉结、棉结杂质总数。

(1)取样:

同前。

(2)摇取黑板:

在摇黑板机上将纱以一定密度(每50mm宽度内绕20圈纱)均匀地摇在黑板上,每个管纱一块黑板,每份试样共检验十块黑板。

(3)条干均匀度检验:

①检验条件:

灯光设备的尺寸和距离如图33—2所示规定(A点为黑板中心)。

黑板与样照的中心高度,应与检验者的目光成水平,样照和黑板周围的墙壁应为黑色而无反光,样照边缘应剪去或涂黑色。

黑板必须有光泽且平坦,纱线必须均匀紧贴黑板上,其密度相当于样照。

黑板与样照应垂直,平齐地放置在检验架中部,每次检验一块黑板。

光源采用40W青色或白色日光,两条并列。

在正常的条件下,检验者与黑板距离为

图33—2灯光设备的尺寸和距离

②检验方法:

以黑板对比标准样照为评定条干均匀度品极的主要依据。

每块黑板评定一面,与标准样照对比,好于或等于优级样照的,按优级评定,好于或等于一组样照的,按一级评定差于一级样照的评为二级。

③对比评定规定:

黑板上阴影、粗节不可相互抵消,以最低一项评级;如有严重疵点,评为二级;严重规律性不匀,评为三级。

粗节:

粗节部分粗于样照时,即降级:

粗节数量多于样照时,即降级;介普通细短于样照时,不降;粗节虽少于样照,但显著粗于样照时,即降级。

阴影:

阴影普遍深于样照时,即降级;阴影深浅相当于样照,如总面积显著大于样照时,即阴影总面积虽大,但浅于样照时,不降;阴影总面积虽小于样照,但显深于样照时,即降级。

严重疵点:

粗节—粗节粗于原纱1倍,长5cm两根或长10cml根.

细节—细于原纱二分之一倍,长10cml根。

竹节—粗于原纱2倍(连本身特数3倍),长1.5cml根.严重规律性不匀:

满板规律性,其阴影深度普遍深于一级样照最深的阴影.

(4)棉结、杂质的检验:

①检验条件:

棉结、杂质的检验地点,要求尽量采用北向自然光源,正常检验时,必须有较大的窗户,窗户不能有障光物,以保证室内光线充足。

棉结杂质的检验一般应在不低于400lxr照度下(最高不超过800lx)进行,如照度低于400lx时,应加用灯光检验(用青色或白色的日光灯管)。

光线应从左后方射入。

检验面的按放角度应与水平成

的角度(如图33—3所示)。

检验者的影子应避免投射到黑板上。

图33—3棉结晶杂质检验台照明

②棉结杂质的检验方法:

棉结杂质的检验是将试样摇在黑板上,摇黑板机上除游动导纱钩及保证均匀卷绕的能力装置外,一律不得采取任何除杂措施。

根据棉纱线分级规定:

棉结、杂质应分别记录,合并计算。

检验时,先将浅蓝色底板插入试样与黑板之间,然后用如图33—4的黑色压在试样上,进行正反两面的每格内的棉结杂质检验。

将全部纱样检验完毕后,算出10块黑板的棉结杂质总粒数,再根据公式计算一克棉纱的棉结杂质粒数。

1g棉纱线内的棉结杂质粒数

(33—2)

检验时,应逐格检验并不得翻拨纱线,检验者的视线与纱条成垂直线,检验距离以检验人员的目力在辨认疵点时不费力为原则。

图33—4棉结杂质检验用黑色压片

③棉结、杂质的确定:

棉结是由棉纤维、未成熟棉或僵棉因轧花或纺纱过程中纠缠而成的结点

棉结不论黄色、白色、圆形、扁形、或大、或小,以检验者的目力所能辨认者即计;纤维聚集成团,不论松散与紧密,均以棉结计;未成熟棉、僵棉形成棉结(成块、成片、成条),以棉结计;黄白纤维虽未成棉结计;但形成棉索且有一部分缠于纱线上的以棉结计;附有棉结以棉结计;棉结上附有杂质,以棉结计,不计杂质;凡棉纱条干粗节,按条干检验,不算棉结。

杂质是附有或不附有纤维(或绒毛)的籽屑,碎叶。

碎叶、碎枝杆、棉籽软皮、毛发及麻草等杂物。

杂质不论大小,以检验者的目力所能辨认者即计;凡杂质附有纤维,一部分纺缠于纱线上的,以杂质计;凡一粒杂质破裂为数粒,而聚集在一团的,以一粒计;附着杂质以杂质计;油污色污,出屎及油线、色线纺入、均不算杂质。

五、品等评定

根据以上五项指标,按表33—1进行梳棉纱的品等评定。

评定结果按:

优等、一等、二等、二等以下则作三等。

单纱断裂强度或百米重量偏差超出允许范围时,在原评等的基础上顺降一等处理,如两项都超出范围时,亦顺降一次。

降至二等为止。

六、实验报告要求

1.记录:

实验数据(列表)

2.计算:

1g棉纱内棉结、杂质粒数。

七、思考题

1.条干均匀度与重量不匀率有何不同?

2.谈谈自己评定纯棉纱品等的体会。

本实验选自《纺材实验》中国纺织出版社;由沈建明、徐虹、邬福麟、韩丽云、梁洁编,姜怀主审;警告:

不经允许不得转载!

 

表33-1品等评定五项指标

特克斯数

(英制支数)

等别

单纱断裂强力变异系数CV/%

不大于

百米重变异系数CV/%

不大于

单纱断裂强度/

cN·tex-1

(gf·tex-1)

不大于

百米重量偏差/%

不大于

条干均匀度

一克内棉结粒数不多于

一克内棉结杂质总粒数

不多于

实际捻数

纱疵优等纱控制数

/个·105m-1

不多于

黑板条干均匀度10块板比例(优:

一:

二:

三)

不低于

条干均匀度变异系数CV/%

不大于

经纱

 

纬纱

8~10

(70~56)

12.0

16.5

21.0

2.5

3.7

5.0

10.6(10.8)

±2.5

7:

3:

3:

0

0:

7:

3:

0

0:

0:

7:

3

18.0

21.0

24.0

35

80

125

50

110

165

340~430

310~380

40

11~13

(55~44)

11.5

16.0

20.5

2.5

3.7

5.0

10.8(11.0)

7:

3:

0:

0

0:

7:

3:

0

0:

0:

7:

3

18.0

21.0

24.0

35

80

140

60

120

185

340~430

310~380

14~15

(43~37)

11.0

15.5

20.5

2.5

3.7

5.0

11.0(11.2)

7:

3:

0:

0

0:

7:

3:

0

0:

0:

7:

3

17.5

20.5

23.5

35

80

140

60

120

185

330~420

300~370

16~20

(36~39)

10.5

15.0

19.5

2.5

3.7

5.0

11.2(11.4)

7:

3:

0:

0

0:

7:

3:

0

0:

0:

7:

3

17.0

20.0

23.0

35

80

140

60

120

185

330~420

300~370

21~30

(28~19)

10.0

14.5

19.0

2.5

3.7

5.0

11.4(11.6)

7:

3:

0:

0

0:

7:

3:

0

0:

0:

7:

3

16.5

19.5

22.5

35

80

140

60

120

185

330~420

300~370

32~34

(18~17)

9.5

14.0

18.5

2.5

3.7

5.0

11.2(11.4)

±2.5

7:

3:

0:

0

0:

7:

3:

0

0:

0:

7:

3

16.0

19.0

22.0

40

80

130

75

145

225

320~410

290~360

36~60

(16~10)

9.0

13.5

18.0

2.5

3.7

5.0

11.0(11.2)

±2.8

7:

3:

0:

0

0:

7:

3:

0

0:

0:

7:

3

15.0

18.0

21.0

40

80

130

75

145

225

320~410

290~360

64~80

(9~7)

8.5

13.0

17.5

2.5

3.7

5.0

10.8(11.0)

7:

3:

0:

0

0:

7:

3:

0

0:

0:

7:

3

14.0

17.0

20.0

40

80

130

75

145

225

320~410

290~360

特克斯数

(英制支数)

等别

单纱断裂强力变异系数CV/%

不大于

百米重变异系数CV/%

不大于

单纱断裂强度/

cN·tex-1

(gf·tex-1)

不大于

百米重量偏差/%

不大于

条干均匀度

一克内棉结粒数不多于

一克内棉结杂质总粒数

不多于

实际捻数

纱疵优等纱控制数

/个·105m-1

不多于

黑板条干均匀度10块板比例(优:

一:

二:

三)

不低于

条干均匀度变异系数CV/%

不大于

经纱

 

纬纱

88~192

(6~3)

2.5

3.7

5.0

2.5

3.7

5.0

10.6(10.8)

±2.8

7:

3:

0:

0

0:

7:

3:

0

0:

0:

7:

3

13.5

16.5

19.5

40

80

130

75

145

225

320~410

290~360

40

注十万米纱疵GB4145中规定的纱疵A3+B3+C3+D2之和(以下同此)。

 

第三篇织物实验

实验三十四织物长度、幅宽与厚度测试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根据国家标准GB4666—84、GB4667—84和GB3820—83规定的试验方法,对织物长度、幅宽与厚度进行测试。

通过测试,掌握试验方法和各指标的计算方法,并了解影响试验结果的因素。

二、实验仪器与用具

织物测厚仪、钢尺。

三、试样

机织物试样两种。

四、实验方法与程序

1.织物长度测试:

用钢尺测试折幅长度,对公称匹长不超过120m的,应均匀地测试10次。

公称匹长超过120m的,应均匀地测试15次。

测试精确至0.1cm,再求出折幅长度的平均数,然后计数整段织物的折数,并测量其剩余不足1m的实际长度,按下式计算匹长:

匹长(m)=折幅长度×折数+不足1m的实际长度(34—1)

计算精确至1mm,舍入至1cm。

2.织物宽度测试:

用钢尺在织物上均匀地测

量幅度至少5次,求出平均数即为该段织物的幅

宽。

测量位置至少离织物头尾端1m,每次测量精

确到毫米,计算精确至0.01cm,舍到1cm。

3.织物厚度测试:

织物的厚度用测厚仪测试。

测厚仪如图34—1所示,它是以压脚连于齿杆,

通过一系列扇形齿板与齿轮而传动指针轴的一种

装置。

刻度盘上每一刻度代表1/100mm。

为了校正

指针的零点位置,可以调节仪器左侧的调零旋钮。

测量织物厚度时,抬起压脚。

压脚的尺寸见表34—1。

图34—1测厚仪

表34—1织物测厚仪的压脚面积和直径

压脚面积/mm2

压脚直径/mm

适用于织物厚度/mm

50

7.98

1.60以下

100

11.28

2.26以下

500

25.22

5.04以下

1000

35.68

7.14以下

2500

56.43

11.29以下

5000

79.80

15.96以下

10000

112.84

22.57以下

(1)压脚直径与织物厚度之比不小于5:

1。

(2)压脚面积不小于50mm2,不大于10000mm2。

各种织物测10次,求出平均数即为该块织物的厚度。

测试时要求织物放平,避免冲击,待加压30s(工厂常规试验采用5s)测取读数。

织物厚度测定时施加压力可按材料技术条件规定或双方协议。

材料技术条件无规定时,各类织物施加压力推荐值见表34—2。

表34—2织物厚度测试施加压力推荐表

织物类型

压力cN·cm2

毯子、绒头织物

2.5

针织物

10,20

粗纺毛织物

10,20

精纺毛织物

20,50

丝织物

20,50

棉织物

50,100

粗布、帆布类织物

100

五、实验报告要求

1.试样名称与规格、仪器型号,仪器工作参数,原始数据。

2.织物长度、幅度和厚度。

六、思考题

在不同试验条件下测行的厚度,是否有可比性,为什么?

实验三十五机织物径、纬纱密度

与紧度测试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依据国家标准GB4688—84及有关试验方法,学习测试织物经纬密度以及织物紧度计算,依此评定织物的紧密程度。

为设计或仿制新的织物品种进行基本训练。

二、实验仪器与用具

往复移动式织物密度镜(见图35—1)。

三、试样

不同品种的机织物两块。

四、实验方法与程序

(一)直接测数法

1.往复移动织物密度计法:

图35—1往复移动式织物密度镜

1—放大镜2—转动螺杆3—刻度尺4—刻度线

(1)用移动式织物密度分析镜在试样上不同的五个位置测试经、纬密度,然后分别求出算术平均数,精确至0.1根。

实际在工厂生产中检验密度时,把密度镜放在布匹的中间部位(距布的头尾不少于5m)进行。

纬密必须在每匹经向不同的五个位置检验,经密必须在每匹的全幅上同一纬向不同的位置检验五处,每一处最小测试距离按表35—1规定.

表35—1密度测试时的最小测定距离

密度/根·cm-1

10以下

10-25

25-40

40以上

最小测定距离/cm

10

5

3

2

(2)测试时将移动式织物密度分析镜平放在织物上,刻度尺3放在沿经纱或纬纱方向,转动螺丝2使刻度线3与刻度尺4的零点对准,再转动螺丝2。

计算刻度线所通过的纱线根数,直至刻度线与刻度尺的5cm处相对齐,即可得出织物在5cm中经、纬纱根数,并记录之。

(3)点纱线根数时,起始点均以两根纱线空隙为准,终点在纱线

中心,则最后一根纱线作0.5根计,如不足0.25根不计,0.25~0.75

作0.5根,0.75根以上作1根记.见图35—2。

2.目力点数法:

凡不能用密度分析镜数出纱线根数时,可用5cm

宽的经、纬向布条(测试断裂强力布条),直接沿布边缘逐根拉出纱

线,并点数被拉出的纱线的根数。

图35-2密度点数法

(二)间接推算法

适用于密度大或者纱线特数小高密规格的织物。

首先交织物试样放在投影仪下,检点出组织循环中的经、纬纱根数,然后分别乘以10cm长度的组织循环,其所得的积加上不足一循环的尾数就是织物密度。

再按经向测三处,纬向测四次,分别求出算术平均数。

注测试经密时,必须同时测试该处布幅,记录精确至0.1cm

(三)织物紧度

测出织物试样中经、纬纱线的特数,和测得经、纬密度,计算织物紧度。

五、指标计算

1.经向紧度:

(35—1)

2.纬向紧度:

(35—2)

3.总紧度:

(35—3)

4.纱线直径:

(35—4)

式中:

—经纱紧度(%);

—纬纱紧度(%);

—总紧度(%);

—经纱直径(mm);

—纬纱直径(mm);

—经纱密度(根/100mm);

—纬纱密度(根/100mm);

—经(纬)纱特数(tex);

—经(纬)纱体积质量(mg/mm2)。

六、实验报告要求

1.记录:

试样名称与规格,原始数据。

2.计算:

织物经、纬纱密度,经、纬纱紧度和总紧度

七、思考题

1.织物的密度和紧度与织物性质有何关系?

2.某些棉卡其织物的经向紧度大于100%,这表明什么?

实验三十六机织物经、纬纱线线密度测试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利用捻度机和扭力天平,测试机织物的经、纬向纱线特数。

掌握纱线特数计算,为设计或仿制新的织物品种进行基本训练。

二、实验仪器与用具

扭力天平、米尺、剪刀、挑针、烘箱、镊子、Y331A型捻度机。

三、试样

机织物一种。

四、实验方法与程序

(一)徒手测试法

1.将待测织物剪成(16×16cm)大小两块,退浆自然晾干后,分别沿经、纬向抽去边纱数根,将边部的纱缕修短剪彩成平齐,然后用尺沿经、纬向量准10cm,用笔在此距离的两端划出明显记号。

2.分别将十根经、(纬)纱线从织物中拨出,操作时可用左手握住纱线的一端,右手用挑针将纱线从织物中轻轻地逐步拨出。

3.给纱线以适当张力使纱线伸直而不产生伸长,用尺量取两个记号之间的长度,在拉出或拉直纱线时,要注意不能使纱线产生退捻或加捻,,对某些捻度小的纱线及吸湿时极易伸长的纱线(如粘胶)尤其要避免纱线意外伸长。

4.剪取两记号间的纱线,分别将十根经(纬)纱合并,在扭力天平上称取重并记录。

5.将余下的织物称重,测定织物的回潮率。

(二)张力测试法(二次负荷测定法)

1.同《徒手测试法》实验步骤1、2。

2.校正Y331A捻度机试验机两夹头间距离为100mm。

3.将取下的经(纬)纱一根,按记号固定在两夹头内。

4.在Y331A型捻度机的张力杆和张力重锤处调节张力,使纱受到一定负荷的作用,读取这一负荷(

)作用下纱线相应伸长值(

),再第二次调大张力,并读取在第二次负荷(

)作用下纱线相应伸长值(

),二次所加的负荷应适当,以使应力应变关系近似保持直线为原则。

一般用下列经验公式决定:

棉纱(7tex以下)第一次所加负荷

棉纱(7tex以上)第一次所加负荷

化纤纱第一次所加负荷

第二次所加负荷数

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时间对伸长的影响,外力作用于纱线的时间不能太长,以免产生蠕变,外力作用于纱线时不能有冲击现象。

5.同《徒手测试法》实验步骤4、5。

五、指标计算

1.经、纬纱线特数:

(36—1)

式中:

—纱线特数(tex);

—纱线湿重(mg);

—纱线公定回潮率(%);

—纱线实际回潮率(%);

—纱线伸直长度(mm)。

2.织缩长度:

(36—2)

3.纱线伸直长度:

(36—3)

式中:

—记号间长度(mm)。

六、实验报告要求

1.记录:

试样名称,仪器型号,仪器工作参数,原始数据。

2.计算:

织物中经、纬纱特数。

七、思考题

1.两种纱线特数测试方法中,哪一种较好,为什么?

2.分析试验过程中影响测试结果的因素有哪些?

 

实验三十七针织物线圈长度和纱线

线密度测试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应用脱散法测定纬编针织物的线圈长度和纱线细度,通过实验,掌握测定方法和有关指标的计算。

二、实验仪器和用具

扭力天平、张力夹、挑针、米尺、秒表等。

三、试样

纬编针织物一种

四、实验方法和程序

1.在针织物的适当区间,在横列方向数100个线圈,并做上记号。

2.将记号间的纱线从针织物上拆下,脱散的纱线根数略多于测试次数,当编织该针织物的进线路数已知时,则测试的次数为进线路数的3倍,而且同一路编织而成的线圈至少测试3次,当进线路数未知时,测试次数至少为一个完全组织各路进线的3倍。

3.将拆下的纱线一根,将记号的一端夹在直挂尺上端零位处,下端加上初负荷张力夹,30s后,记录两记号间纱线的伸直长度。

初负荷重量如下所示:

短纤纱:

1/4公称特数(cN);

普通化纤长丝:

名义旦数的1/30(cN);

变形丝:

名义旦数的1/10(cN)。

4.将测量过长度的纱线取下,剪取两记号间的纱线在扭力天平上称重。

5.测定该试样的回潮率。

五、指标计算

1.线圈长度:

线圈长度=

(37—1)

式中:

—脱散后纱线两记号间的伸直长度(mm);

—脱散后纱线两记号间的线圈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