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61页及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0762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95.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61页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精品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61页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精品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61页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精品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61页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精品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61页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61页及答案.docx

《精品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61页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61页及答案.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61页及答案.docx

精品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61页及答案

考点12古代诗歌鉴赏

一、2010年普通高等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注]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

怎。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答:

 

【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思维轨迹】抓住感情侧重点分析。

此词感情悲伤,认为见面的欢喜抵不上原的离愁,随着离别又添了新的离别的悲伤,感情侧重于相见前后的悲伤,只看到了消极的方面;秦词写深沉的爱情,认为感情只要是长久,就不在乎是否日夜相守,是对离别人的劝慰,侧重于表现情感之深,态度积极。

【参考答案】范成大的词中,重点强调相聚的短暂与离别时的愁绪,强调的是长期不在一起的怅恨与遗憾。

感情侧重于相见前后的悲伤,只看到了消极的方面;而秦观的词中强调的是对爱情的坚贞不渝,只要二人同心相爱,空间上的距离无法阻隔他们灵魂的契合,短暂的相聚是他们的欢愉而非愁苦。

是对离别人的劝慰,侧重于表现情感之深,态度积极。

(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答:

【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思维轨迹】要赏析对比和衬托手法的诗句。

应通过群仙相妒,月、风衬托双星相逢,新欢与旧愁的比较。

【参考答案】①通过“群仙相妒”衬托出“双星良夜”的美好;②通过相逢与别离的对比,突出两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二、2010年普通高等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

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答:

【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的能力。

【思维轨迹】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并延伸到其他篇目,难度较小。

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

“橘柚香”具有时令特征,代表秋天,由此可联想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句。

【参考答案】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答:

【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思维轨迹】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

又因“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浇愁,此为第二层。

“江风引雨”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逼人的“凉”意,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双关着心理的感受。

“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

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耐人涵咏,此为第三层。

【参考答案】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

“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

答:

【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思维轨迹】鉴赏类题型,包括表达技巧、思想感情、效果等部分。

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第一、二两句是写眼前实景。

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想象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

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根据诗句内容和“代为之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

(意思对即可)

【参考答案】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三、2010年普通高等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定林①

[宋]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

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

②仍:

又。

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答:

【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思维轨迹】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显然是在考表达技巧,那么这两句中最引人注意的便是“宿”和“寻”两个动词,从这两个词的角度不难得出拟人手法。

【参考答案】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宿”和“寻”皆为人的动作,从而把“云”和“月”人格化。

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相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2.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思维轨迹】至于“悲虫”也会有“好音”,完全是因为作者受到打击之后,身心俱疲,需要找一个清幽的环境休养身心,而定林寺恰是理想的所在。

所以作者说“真乐”是无处不寄。

由于诗人达到了这样一种思想境界,所以连悲鸣的虫声也感到悦耳动听了,虫鸣之声无所谓悲与不悲,欢者闻之则悦,忧者听之则悲,悲欢之情,在于人心。

【参考答案】诗人罢官后,寄情自然,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寻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背景解读】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共同反对变法。

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年)第一次罢相。

次年复拜相。

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1076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

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四、2010年普通高等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

1.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向子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献瑞。

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

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

答: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

【思维轨迹】分析这一问题,需要从“炼字”的角度,分析选字在句中的意思,运用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在全词结构、表现主题情感意境方面的作用。

答题时不能孤立地去分析,要结合全词的意境、情感分析。

【参考答案】“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

“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方法技巧】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选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选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点出选字是如何更好地烘托了意境、表达了感情。

(2)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思维轨迹】作者在这首词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日百花争艳的迷人图景。

写得艳丽浓郁,光彩照人,真可谓字字珠玑,行行锦绣。

但结合作者身世遭遇分析,言语深处,隐然有伤感之意。

答题时必须扣紧这一感情脉络。

【参考答案】既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感,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

【方法技巧】第一步,通读全词,分析描述内容,找出所涉及到的具体语句。

第二步,结合作者身世遭遇,揭示隐含在词中的意象的情感。

【全词赏析】上阕仅用寥寥四句,便写出了一片花团锦簇、灿烂耀眼的艳阳春光。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献瑞”中,前句使用代称手法,以“红”代花,以“翠”代叶,达到含蓄而不直露的效果;一个“斜”字,写出花朵娇柔多姿、毫不呆板之态,一个“叠”字,则强调了叶片争茂繁密的长势。

后一句是对眼前花繁叶茂的美景充满惊奇地赞叹,“何许”,即何处;“献瑞”中的“瑞”是祥瑞、吉祥之义。

春天到,百花盛开,千朵万朵的红花在翠绿的枝叶映衬下明艳照眼,这是何处飞的花神为点缀人间做出的精心奉献!

“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二句,仍然着意写花态之美,前句采用了拟人手法,径直以穿衣着裳的“花神”指花;“粲粲”是鲜明的样子。

后句中的“天孙”即织女星,《史记·天官书》中有“河鼓大星……其北织女。

织女,天女孙也”的记载,在这里则指神话中精于织锦的织女。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

花神们身上色泽鲜艳、光华夺目的衣裙,都是用从天上手艺最高的织女的织锦机上割下的锦绣制成。

这般景象只应天上才有,人间能得几回看到!

这是词人对令人陶醉的春光发出的由衷的赞叹。

下阕四句写花的内在质地与对春光的爱惜。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中,以纯“真”写花的香,以美“妙”写花的质,真可谓玉质天香,它们怎能经受得住世间的狂风吹与烈日晒的摧残!

“着意遮围”之句承上启下,要小心翼翼地为百花遮风挡雨,不使它受伤害,只这样做还不行,要使百花常开不败,关键的是“莫放春光造次归”,一定要拉住春光,千万不要让它轻易随便地归去。

这是词人发自心底的呼声,写尽了对盛开的充满生气、携着春光的繁花的缱绻之情。

若沿袭自《诗经》《楚辞》以的传统看,词人显然是以香花喻君子,“真香妙质”之句可见;而摧残香花的“风”“日”则隐喻朝中奸佞的权臣。

这便给予该词以深刻的社会含义。

据该篇后记文字“绍兴壬申春,芗林瑞香盛开,赋此词。

是年三月十有六日辛亥,公下世。

此词,公之绝笔也”,可知这首词写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1152)“瑞香盛开”的春天;因词人自号“芗林居士”,可见“芗林”系指其所居之处;是年三月十六日词人要执意挽留的“春光”尚未归去,而词人却与世长辞了,这首留世词作,便成了他向世人向春光告别的绝笔了。

五、2010年普通高等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

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

秋风。

②怆悢(liànɡ)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答:

【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思维轨迹】联系阮籍生活的时代背景,联系竹林七贤的常识,联系《滕王阁序》关于阮籍的典故,了解阮籍的处境和思想,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眼思考“凤凰”的品性。

饮醴泉——体现爱洁净,提取“洁”;栖山冈——体现居高处,提取“高”;彻九州——以声高写才高,提取“才高”;望八荒——以望远写志远,提取“志远”。

【参考答案】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志向远大(或“心忧天下”)。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作简要分析。

答:

【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思维轨迹】咏怀诗一般都是托物言志诗,用所写之物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志向,思考出第二小题第一问,整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抓住关键句子“但恨处非位”,联系“彻九州”“望八荒”,回答第二小题第二问,表现了诗人的情感:

英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悲伤。

【参考答案】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

六、2010年普通高等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剜鳥[][++]

1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

(2)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鸾③。

且复归去,剑歌行路难。

【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