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三生物大一轮总复习第28讲免疫调节.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06502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三生物大一轮总复习第28讲免疫调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人教版高三生物大一轮总复习第28讲免疫调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人教版高三生物大一轮总复习第28讲免疫调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人教版高三生物大一轮总复习第28讲免疫调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人教版高三生物大一轮总复习第28讲免疫调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三生物大一轮总复习第28讲免疫调节.docx

《人教版高三生物大一轮总复习第28讲免疫调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三生物大一轮总复习第28讲免疫调节.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三生物大一轮总复习第28讲免疫调节.docx

人教版高三生物大一轮总复习第28讲免疫调节

考点一 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1.免疫系统的组成

2.免疫系统的功能及分类

(1)防卫功能:

抵御病原体的攻击。

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比较:

(2)监控功能:

及时发现机体衰老、病变的细胞。

(3)清除功能:

将机体衰老或变异的细胞作为抗原清除掉。

(1)胃液中的盐酸具有一定的杀菌、抑菌作用,其属于人体的第几道防线?

提示:

胃液中的盐酸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2)免疫活性物质一定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吗?

为什么?

提示:

免疫活性物质不一定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唾液腺、泪腺细胞都可产生溶菌酶。

1.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

2.免疫细胞的种类与功能

【误区警示】

与免疫细胞有关的三个易混点

(1)T细胞和B细胞的形成不需要抗原的刺激,而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形成需要抗原的刺激。

(2)吞噬细胞不仅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还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3)有关免疫细胞的“3个唯一”:

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B细胞、记忆B细胞都不能产生;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特异性免疫中除浆细胞外,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其余免疫细胞都有特异性识别功能。

1.下列关于人体淋巴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T淋巴细胞可参与细胞免疫

B.效应T淋巴细胞可攻击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

C.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发育成的

D.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不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

【解析】 本题考查淋巴细胞的起源、分化和功能。

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后,可参与细胞免疫,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攻击靶细胞,靶细胞可以为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故A项和B项正确;造血干细胞产生的淋巴细胞分别在骨髓和胸腺中发育为成熟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故C项正确;在体液免疫过程中,受抗原刺激的T细胞能释放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进一步增殖分化,增强对抗原的免疫清除,故D项错误。

【答案】 D

2.如图表示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其中a、b、c、d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①②表示有关过程)。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只有a、b、d三类细胞能识别抗原

B.产生抗体的细胞只能由b直接分化形成

C.①和②过程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

D.c、d的功能各不相同,根本原因是DNA不同

解答本题的突破点:

(1)细胞a在胸腺里成熟,应为T细胞;b应为B细胞。

(2)a、b、c、d四种细胞都来自于造血干细胞,功能不同的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解析】 a表示T细胞,b表示B细胞,d表示浆细胞,c表示效应T细胞。

能识别抗原的有B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有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①和②过程;c、d所含的DNA相同,其功能各不相同,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答案】 C

【解题归纳】

根据“来源”和“产物”判断免疫细胞

1.根据“来源”判断:

在胸腺中成熟的为T细胞,在骨髓中成熟的为B细胞。

2.根据“产物”判断:

产生抗体的为B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浆细胞,产生淋巴因子的为T细胞。

考点二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体液免疫

(1)免疫过程

(2)参与细胞:

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

(3)浆细胞来源:

B细胞和记忆细胞。

(4)结果:

在多数情况下,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细胞免疫

(1)免疫过程

(2)参与细胞:

吞噬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

(3)效应T细胞来源:

T细胞和记忆细胞。

(4)结果:

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放出病原体,最终被吞噬、消灭。

(1)体液免疫中,抗原的呈递体现了细胞膜的哪种功能?

提示:

抗原的呈递体现了细胞膜能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2)如果切除胸腺,则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产生怎样的影响?

为什么?

提示:

体液免疫功能保留少部分,细胞免疫功能全部丧失。

因为T细胞需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切除胸腺,T细胞无法发育成熟,缺乏T细胞的作用,体液免疫几乎丧失,细胞免疫全部丧失。

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区别和联系

2.抗原和抗体

(1)成分:

抗原并非都是蛋白质,但抗体都是蛋白质。

(2)来源:

①抗原并非都是外来物质(异物性),体内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也能成为抗原;

②抗体是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并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蛋白质。

(3)抗体的分布:

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和外分泌液(如乳汁)中。

(4)抗体的功能:

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细胞的黏附,进而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

3.二次免疫及特点

(1)图解

①初次免疫:

抗体浓度小,患病程度重。

②二次免疫:

抗体浓度大,患病程度轻。

(2)记忆细胞的特点

记忆细胞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

某些抗原诱发产生的记忆细胞可对该抗原记忆终生,使动物或人体对该抗原具有终生免疫能力,如天花、麻疹、伤寒等,患者痊愈后可终生具有抵抗力。

【误区警示】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的三个易混点

(1)体液免疫中抗原引起免疫的途径:

并非所有的抗原都要经过吞噬细胞的处理和传递,小部分抗原可直接刺激B细胞。

(2)不同的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不同:

一种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

(3)浆细胞或效应T细胞的来源:

初次免疫只来自B细胞或T细胞的分化,二次免疫不仅来自B细胞或T细胞的分化,而且来自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

3.(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其患肿瘤病,患病动物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给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可预防该肿瘤病。

回答下列问题:

(1)感染病毒甲后,患病的乙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后,甲疫苗作为__________可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__________________和记忆细胞。

记忆细胞在机体被病毒甲感染时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起到预防该肿瘤病的作用。

(3)免疫细胞行使免疫功能时,会涉及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1)关键信息:

引起B淋巴细胞破裂、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接种甲疫苗可预防该肿瘤病。

(2)解题思路:

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切入,分析免疫过程中免疫细胞的作用,再分析胞吞、胞吐的共同点。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特异性免疫过程与物质运输方式。

(1)由题干中“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可知乙动物免疫功能下降,容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

(2)疫苗是灭活的病毒,注射疫苗后,灭活的病毒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诱导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记忆细胞在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分泌更多的抗体消灭病原体,从而维护了机体的健康。

(3)大分子物质或颗粒物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吞或胞吐,这一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物质的运输通过囊泡的形式进行,并消耗细胞呼吸产生的ATP。

【答案】 

(1)免疫功能下降

(2)抗原 浆细胞 迅速增殖、分化,大量分泌抗体

(3)能运输生物大分子等;运输过程中形成囊泡;需要消耗能量(ATP)(答出两点即可)

高考母题变式 

变式1 构建免疫过程模型

(1)上图中⑤和⑥分别表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2)如果胸腺被切除,则对⑤免疫、⑥免疫分别产生的影响是⑤免疫功能全部丧失,⑥免疫功能保留一部分。

(3)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b、c、d、e、g(填字母)。

变式2 二次免疫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二次免疫主要与记忆细胞有关,二次免疫具有“更快更强”特点的原因是受到相同抗原刺激后,记忆细胞会迅速地增殖分化成相应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产生更强的免疫反应。

4.下图表示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人体细胞中的一些变化以及相关反应。

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1和B细胞都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

B.细胞2的作用是使靶细胞裂解,从而暴露出病原体

C.合成a所需原料及合成场所都是由人体细胞提供的

D.注射的疫苗可直接刺激细胞3产生大量物质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的理解。

由图可知细胞1是T细胞,当其接受相应的刺激后可以增殖、分化为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样B细胞接受相应刺激后也可增殖、分化为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浆细胞;细胞2是效应T细胞,能够与相应的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从而暴露出病原体或抗原;a是甲型H1N1流感病毒增殖后的子代病毒,由于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严格的胞内寄生物,因此合成a所需要的原料及合成场所都是由人体提供的;细胞3是浆细胞,对抗原不能进行识别,因此细胞3不能直接接受疫苗的刺激。

【答案】 D

5.示意图甲、乙、丙、丁为某实验动物感染HIV后的情况。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从图甲可以看出,HIV感染过程中存在逆转录现象

B.从图乙可以看出,HIV侵入后机体能产生体液免疫

C.从图丙可以推测,HIV可能对实验药物a敏感

D.从图丁可以看出,HIV对实验药物b敏感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实验动物感染HIV的相关知识,其中涉及HIV遗传信息的传递、体液免疫以及HIV对实验药物的敏感度等问题。

由图甲可知,HIV的RNA→DNA应为逆转录过程;由图乙可知,HIV感染实验动物后出现了抗HIV抗体含量的上升,说明机体能产生体液免疫;由图丙可知,加入实验药物a后,T细胞数量上升,说明加入的实验药物a抑制了HIV的增殖,HIV可能对实验药物a敏感;由图丁可知,加入实验药物b后,HIV的浓度仍上升,说明HIV对实验药物b不敏感。

【答案】 D

【解题归纳】

“三看法”识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一看”参与的细胞:

如果有B细胞参与,则为体液免疫。

如果只有T细胞参与,则为细胞免疫。

“二看”免疫的结果:

如果免疫引起靶细胞裂解并释放其中隐藏的抗原,则为细胞免疫。

如果两种成分结合,形成了沉淀或细胞集团,则为体液免疫。

“三看”“参战”对象

考点三 免疫功能异常与免疫学的应用

1.免疫失调病的类型、特点及实例(连线)

2.艾滋病及其预防

(1)概念: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

(4)特点:

因为遗传物质是RNA,所以艾滋病病毒突变率高,变异类型多,给疫苗的研制带来困难。

(5)传播途径:

主要有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

3.免疫学应用

(1)在免疫反应中疫苗相当于抗原,其作用是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2)人工标记抗体——检测追踪抗原在机体中的位置。

(3)免疫抑制药物——提高了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必修3P39“资料分析”)器官排斥的免疫反应属于哪种类型?

如何解决器官移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来提高移植成活率呢?

提示:

器官排斥的免疫反应属于细胞免疫,使用免疫抑制剂可以大大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与免疫缺陷病的比较

【误区警示】

(1)正确理解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的不同

①发生时间不同:

过敏反应在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才会发生,而体液免疫则在机体第一次接触抗原时就发生。

②抗体分布不同:

体液免疫中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清中,而过敏反应中抗体则分布在某些细胞表面。

(2)正确理解免疫预防与免疫治疗的区别

①免疫预防:

患病前的预防,即把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使人产生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增强了人的免疫力。

通过预防接种,人们能够积极地预防多种传染病,但不能预防所有传染病。

②免疫治疗:

患病后的治疗,即在人体患病条件下,通过输入抗体、胸腺激素、淋巴因子等调整人的免疫功能,使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增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6.(2018·天津南开区一模)研究显示“调节性T细胞”可抑制免疫反应,防止因免疫反应过度损伤自身组织器官。

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由Mcl1蛋白和Bim蛋白两种功能相反的蛋白质决定(如图所示)。

若Mcl1蛋白活性缺失,最可能引发下列哪种疾病(  )

数量减少

调节性T细胞

数量增加

A.类风湿性关节炎B.囊性纤维病

C.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D.艾滋病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调节性T细胞”可抑制免疫反应,防止因免疫反应过度损伤自身组织器官,而“Mcl1蛋白活性缺失”会导致调节性T细胞数量减少,最可能导致免疫反应过度损伤自身组织器官,即引起自身免疫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病,囊性纤维病属于遗传病,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属于免疫缺陷病,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

【答案】 A

7.(2018·商丘模拟)下列关于器官移植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配型相合

B.手术后患者要服用免疫抑制剂,以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

C.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会使淋巴细胞减少,反而容易患感染性疾病

D.免疫抑制剂主要作用于B细胞

【解析】 器官移植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配型相合,减少免疫排斥反应;手术后患者要服用免疫抑制剂,以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免疫抑制剂主要作用于T细胞,其使用后会使淋巴细胞减少,反而容易患感染性疾病。

【答案】 D

[构建知识网络]

[必背答题语句]

1.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2.免疫系统的功能是防卫、监控和清除。

3.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

4.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被释放,进而被吞噬、消灭。

5.二次免疫和初次免疫相比,反应更快、抗体产生的更多,患病程度轻或者不患病。

6.免疫预防接种可以预防疾病的原因是:

注射某种病原体的相应疫苗后,机体产生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可以长期存在,当机体再次接触到该类病原体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消灭病原体。

   

练真题[感悟高考 展示规律]

一、选择题

1.(2017·天津理综)细颗粒物(PM2.5)可影响免疫系统功能。

下表相关推论错误的是(  )

解析:

本题考查不同免疫类型的区别。

呼吸道黏膜是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T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即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B正确;抗体、B细胞仅参与体液免疫,C错误,D正确。

答案:

C

2.(2017·新课标全国卷Ⅰ)某同学将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

将小鼠分成两组,一组注射少量的A,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

对实验小鼠在第二次注射A后的表现,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导致小鼠血糖浓度降低

B.提取液中含有乙酰胆碱,使小鼠骨骼肌活动减弱

C.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了过敏反应

D.提取液中含有呼吸抑制剂,可快速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过敏反应的特点。

血糖浓度降低和骨骼肌活动减弱与呼吸困难无直接关系,A、B错误;由题意知,提取液(A)初次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小鼠无明显的异常表现,再次注射A,小鼠很快出现异常表现,此现象符合过敏反应的特点,故A中可能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了过敏反应,C正确;若提取液中含有呼吸抑制剂,则初次注射提取液时,小鼠就应该出现异常表现,D错误。

答案:

C

3.(2016·四川卷)人轮状病毒是一种双链RNA病毒,主要感染小肠上皮细胞,可使机体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导致脱水。

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吡罗红染液染色,可以鉴别小肠上皮细胞是否被轮状病毒感染

B.病毒RNA在小肠上皮细胞内复制的过程中,会有氢键的断裂和形成

C.病毒侵入机体后,能被内环境中的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特异性识别

D.患者严重脱水后,经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将会减少

解析:

小肠上皮细胞内有自身的RNA,用吡罗红染液染色,无法确定是否被RNA病毒感染,A项错误;人轮状病毒RNA为双链RNA,其在宿主细胞内复制时,会有氢键的断裂和形成,B项正确;效应T细胞能特异性识别被病毒侵染的靶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C项错误;患者严重脱水后,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经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D项错误。

答案:

B

4.(2016·江苏卷)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有高度变异性,感染机体后可损伤多种免疫细胞,并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HIV感染人群比健康人群更易患甲型H1N1流感

B.HIV的高度变异性,致使疫苗效果难以持久

C.被HIV潜伏感染的细胞表面没有HIV蛋白,利于病毒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

D.HIV破坏免疫系统,机体无体液免疫应答,不能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

解析:

HIV感染机体后可损伤多种免疫细胞,使免疫系统受损,故HIV感染人群比健康人群免疫力低,更易患甲型H1N1流感,A正确;HIV的高度变异性,致使疫苗效果难以持久,B正确;机体免疫系统只能识别暴露于细胞表面的抗原决定簇,因被HIV潜伏感染的细胞表面无HIV蛋白,故利于病毒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C正确;HIV侵染后,会引起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反应,能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D项错误。

答案:

D

5.(2015·课标全国卷Ⅱ)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

B.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

C.Rous肉瘤病毒不是致癌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

D.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免疫调节和细胞癌变等知识。

抗体不能进入宿主细胞,因此不能消灭寄生在细胞中的结核杆菌,A项错误;抗体与病毒结合后可形成沉淀,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溶菌酶能使细胞破裂、内容物逸出,导致细菌溶解,故溶菌酶杀菌与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不同,B项错误;Rous肉瘤病毒可诱发人的细胞发生癌变,为病毒致癌因子,C项错误;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HIV浓度增加,T细胞数量减少,免疫系统被破坏,各种感染机会增加,D项正确。

答案:

D

6.(2015·北京理综)乙肝疫苗的有效成分是乙肝病毒的一种抗原。

接种该疫苗后,人体会产生相应抗体。

该抗体(  )

A.由T淋巴细胞产生B.可与多种抗原结合

C.可裂解乙肝病毒D.可被蛋白酶水解

解析:

抗体由浆细胞产生,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A错误;抗体具有特异性,一种抗体只与特定抗原结合,B错误;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由吞噬细胞吞噬,C错误;抗体是蛋白质,可被蛋白酶水解,D正确。

答案:

D

7.(2015·四川理综)人体感染链球菌等细菌后可致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体内存在抗原—抗体复合物,并出现蛋白尿。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尿,需水浴加热方可呈现出紫色

B.患者血浆蛋白减少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可出现组织水肿

C.链球菌的抗原由核糖体合成并经高尔基体运输至细胞膜

D.内环境中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解析:

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时,不需水浴加热;患者出现蛋白尿时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减少,使血浆渗透压降低,从而出现组织水肿;链球菌为原核生物,故细胞中无高尔基体;吞噬细胞可吞噬并消化内环境中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故选D。

答案:

D

8.(2015·天津理综)鸡霍乱病原菌易致鸡死亡。

1880年,巴斯德用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对鸡群进行注射,意外发现全部鸡存活。

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扩大鸡的注射范围,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

进一步调查发现,存活鸡均接受过第一次注射。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体

B.第一次注射后,鸡霍乱病原菌诱导存活鸡产生了抗性变异

C.第二次注射后,存活鸡体内相应记忆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

D.第二次注射后,死亡鸡体内没有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解析:

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致病力下降,可作为抗原,A错误;第一次注射鸡霍乱病原菌时,使鸡产生特异性的抗体及记忆细胞,而不是产生抗性变异,B错误;第二次注射后,记忆细胞会迅速地增殖与分化,产生更多的抗体,C正确;第二次注射后死亡鸡也产生了特异性免疫反应,只是产生的抗体太少,不足以清除体内的霍乱病原菌,D错误。

答案:

C

9.(2015·福建理综)有一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由于患者体内某种T细胞过度激活为效应T细胞后,选择性地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胰岛B细胞死亡而发病。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这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B.患者血液中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生理水平

C.效应T细胞将抗原传递给胰岛B细胞致其死亡

D.促进T细胞增殖的免疫增强剂可用于治疗该病

解析:

该种疾病是免疫系统将自身细胞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导致的,属于自身免疫病;因患者胰岛B细胞在效应T细胞的直接作用下而裂解死亡,故患者血液中胰岛素水平低于正常生理水平;抑制T细胞增殖的免疫抑制剂可用于该疾病的治疗。

答案:

A

10.(2015·浙江理综)下列有关艾滋病(AIDS)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某些逆转录酶抑制剂可用于治疗艾滋病

B.艾滋病主要是通过唾液、食物和昆虫传播的

C.HIV的遗传物质直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

D.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减退而体液免疫功能不受影响

解析:

艾滋病病毒侵入机体后其RNA要通过逆转录形成DNA,然后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DNA上,因此用某些逆转录酶抑制剂可阻断此过程,用于治疗艾滋病,A正确;艾滋病可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B错误;HIV的遗传物质是RNA,必须经逆转录形成DNA后才能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C错误;艾滋病病毒破坏T淋巴细胞,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减退,因为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对体液免疫起重要作用,体液免疫功能也大受影响,D错误。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1.(2017·北京卷)疟原虫是一种单细胞动物。

它能使人患疟疾,引起周期性高热、寒战和出汗退热等临床症状,严重时致人死亡。

(1)在人体内生活并进行细胞分裂的过程中,疟原虫需要的小分子有机物的类别包括________(写出三类)。

(2)进入血液循环后,疟原虫选择性地侵入红细胞,说明它能够________并结合红细胞表面受体。

(3)疟原虫大量增殖后胀破红细胞进入血液,刺激吞噬细胞产生致热物质。

这些物质与疟原虫的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宿主下丘脑的________中枢,引起发热。

(4)疟原虫的主要抗原变异频繁,使疟原虫能避免被宿主免疫系统________性清除,从而使该物种得以________。

(5)临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其抗疟机制尚未完全明了。

我国科学家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1、2组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3、4组结果可知青蒿素对仓鼠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无明显影响。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将实验中仓鼠细胞的线粒体替换为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