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仁现代家庭建设纲领社科院.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06479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0.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天仁现代家庭建设纲领社科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王天仁现代家庭建设纲领社科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王天仁现代家庭建设纲领社科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王天仁现代家庭建设纲领社科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王天仁现代家庭建设纲领社科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王天仁现代家庭建设纲领社科院.docx

《王天仁现代家庭建设纲领社科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天仁现代家庭建设纲领社科院.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王天仁现代家庭建设纲领社科院.docx

王天仁现代家庭建设纲领社科院

现代家庭建设纲领

——论现代家庭建设的目标与路径

王天仁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首次对家庭与家庭建设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论述,为我们开展家庭建设治理指明了方向与重点,提供了机遇与动力。

但是,时代发展到今天,家庭建设与治理已不可能再退回到改革开放之前,更不可能退回到封建、半封建社会里去。

那么,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国家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时期,我们进行家庭建设与治理的目标应当如何设定?

路经该如何选择?

本文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思路。

主题词:

家庭建设纲领

 

导语

家庭虽小,但功能不少,作用不小。

它不仅是一个生活单位和消费单位,而且是一个生育单位和教育单位,还是一个经营单位和管理单位。

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以后,党中央相继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提出了加强全民思想道德建设、建设学习型社会,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提出了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最后形成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这些战略思想、战略目标和战略布局,都需要从“家庭”这个最小的社会组织抓起和做起,才能实现落地生根。

如果不把亿万家庭建设好治理好,家庭领域问题丛生,社会细胞大量恶变,就会演变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妨碍国家战略的落地和社会治理的实现。

大量事实证明,只有家庭和睦了,社会才能和谐;只有家庭安宁了,社会才能稳定;只有家庭文明了,社会才能文明;只有家庭幸福了,人民才能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首次对家庭与家庭建设问题进行了系统、全面、深刻的论述,提出了“家庭建设”的重大命题和基本思路,为我们开展家庭建设治理指明了方向与重点,提供了机遇与动力。

开展对家庭建设治理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已经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但是,时代发展到今天,家庭建设与家庭治理,已经不可能再退回到改革开放之前,更不可能退回到封建社会里去。

那么,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社会治理创新的新形势下,在推进“四个全面”的大格局下,我们进行家庭建设与治理的目标应当如何设定?

应当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理想家庭?

应当如何从传统家庭、近代传统家庭走向现代家庭?

对此,本文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思路。

一、家庭建设治理与国家建设治理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家庭为本位的文化,其核心理念是“家国一体”,“修齐治平”。

这是中国的国情与文化传统,与西方有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治国理政、管理社会,必须认识和把握这一点。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伟大决策以后,经过30多年的奋斗,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作为社会“细胞”的亿万家庭,也发生了重大、深刻的变化,既有可喜的进步,也存在着许多隐忧。

特别是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对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和婚姻家庭生活方式;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实行,也带来了家庭结构的重大变化和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严峻挑战;劳动力与人口的空前流动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也带来婚姻家庭领域问题的大量产生,尤其是家庭美德传承问题、孝老养老问题、子女教育问题、婚姻关系问题、心身健康问题、生活方式问题等十分突出,进而生发出许多社会问题,产生大量矛盾纠纷和违法犯罪案件,有的造成了严重后果。

对此,人民群众十分关注,反映强烈,期盼高度重视家庭问题的研究与解决,以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公民的幸福指数。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四个现代化”之外的第五个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建设与治理的现代化,离不开家庭建设与治理的现代化。

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与缩影,是最小、最基本、最可持续的社会组织,是国家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点”。

新加坡开国领袖、前总理李光耀就曾经指出:

“家庭是搭建社会的砖块。

中国有句名言概括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们使全体人民熟知这一信条。

政府或存或亡,但家庭是永久的。

”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也曾指出:

“家庭作为生产者、教育者,在人类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没有家庭的参与,发展将一事无成。

具体说,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具有这样一些社会功能:

(一)家庭是社会的生育单位和教育单位。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男女结婚组成家庭,就要生儿育女,教育孩子。

这不仅是为了传宗接代,满足人生的角色需求和心理需求,也是为社会生产劳动力,为国家和民族提供建设者与接班人。

我国多年实行独生子女政策,近年来才进行了重大调整,允许两个独生子女结婚生育二胎,也是因为人口老龄化的“银发浪潮”来袭,劳动人口在减少,如果不做政策调整,将来就没有人养活这么多老人。

这就是发挥家庭的生育单位功能,增加未来劳动力人口的生产。

世界一次大战、二次大战之后,各个国家都迅速采取政策,鼓励家庭多生孩子,都是为了解决未来劳动人口和战斗人口严重不足的问题。

这是重大的国家战略,但需要家庭来配合完成。

夫妻两人不仅要把孩子生下来,还要把孩子教育好培养好。

父母既要做生父生母、养父养母,还要做教父教母,三位一体,不可偏废。

这既是家庭责任,也是对国家与民族的责任。

(二)家庭是社会的生活单位和消费单位。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生活单位,生活离不开消费,包括物质生活的消费和文化生活的消费。

这个居民消费是整个社会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拉动国民经济发展具有不可小视的作用。

过去讲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现在实行市场经济,是消费决定生产、生产为消费服务,否则就会产品积压,企业倒闭。

作为国家和政府,研究消费政策,不可不关注家庭消费;作为企业,研究消费市场,不可不重视家庭消费,包括妇女、儿童、年轻人、老人等不同年龄、性别群体的消费需求;作为家庭,消费就有个是否科学理性的问题,不科学、不理性就会出问题,要么花了冤枉钱,要么吃出“富贵病”,要么成了“土豪”,等等。

一个家庭要持续发展,既要重视“生活投入”,也要重视“发展投入”。

另外,随着公民意识的提高,还应提倡“责任消费”,也就是将手中的货币选票优先投给那些讲诚信、守法律、负责任的企业,优先他们生产的好产品,优先购买那些绿色、环保、节能产品,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所以,不要小看家庭的消费功能。

(三)家庭是社会的管理单位和经营单位。

一家人在一起生活,不论是核心家庭,还是主干家庭、联合家庭,都有个家庭成员的管理问题,有个家庭关系是否和谐的问题。

如果家庭管理不好,彼此关系不和谐,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影响家庭的和睦幸福,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也就是说,家庭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一部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

事实一再证明,家庭好,社会才会好;家庭不好,社会就不会好。

反之,国家好了、社会好了,家庭会更好。

现在的问题是,所有家长都希望把家庭管理好治理好,但苦于没有办法,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

这就需要提高家长的治家管家能力。

国家的社会体制在改革在转型,家庭的管理方式也要有所调整改变,否则就会跟不上、管不好。

另外,改革开放以后,不少家庭已经变成了一个生产经营单位。

他们自主创业,建有自己的企业和店铺生意,有些还由“消费者”变成了“消费商”。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千家万户奔小康,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和广大家庭的第一要务。

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进行家庭内部的风险管控和政府与社会组织的指导服务。

否则,就可能因经营管理不善而遭受损失,或是家业传承受阻,富不过三就破败了,或是利令智昏,做出危害社会与家庭的事情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深刻指出: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意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各级党委政府应把家庭建设治理提到国家建设治理的高度,纳入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作为国家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基础性工程,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和指导家庭建设治理,为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包括文化环境、法制环境、政策环境、舆论环境、服务环境等。

这是党和国家、政府的责任。

二、现代家庭建设治理的基本目标

在当下中国,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呢?

本人认为,我们既不可能回到改革开放之前去,更不可能回到封建社会去,因为历史不可逆转。

我们中华民族的家庭治理目标,从古到今,其表述基本相近,这就是缔造“幸福家庭”,但是“幸福家庭”的内涵却因时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今天,我们正在奋力共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含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三个内涵,其中的“人民幸福”,就包含了家庭幸福与个人幸福。

而且,家庭幸福是个人幸福的重要源泉和保障。

鉴于此,本人认为,今天我们开展家庭建设治理的目标,应当是“建设小康型、民主型、学习型现代幸福家庭”。

其中,“现代幸福家庭”是家庭建设与治理的基本目标,“小康型”、“民主型”、“学习型”是这一目标的三个主要特征,分别对应和体现了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目标对亿万家庭的要求。

所谓“现代幸福家庭”,是指运用现代建设治理理念,在继承发扬和谐、友善、孝悌、忠信、礼仪等优秀传统家庭文化的基础上,将平等、自由、民主、科学、文明、学习等现代理念与方法,引入家庭建设治理,努力缔造一种小康型、民主型、学习型的家庭,使家庭成员在与时俱进和社会发展中获得全面发展与和睦幸福,并使家庭自治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社会治理创新的坚实基础。

“小康型”家庭,是现代幸福家庭的经济基础。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不会真正幸福。

“贫贱夫妻百世哀”。

为此,要根据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要求,制定完善各地的“小康家庭”标准,动员亿万家庭因家制宜,努力奋斗,实现家庭居住条件、家庭财产、社会保障、教育程度、文化休闲等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全面提升,全面建成“小康家庭”,奠定现代幸福家庭的坚实物质基础,并以亿万“小康家庭”的建成保障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民主型”家庭,是家庭成员更高的精神需求和幸福追求。

1994年“国际家庭年”的铭词,就是“在社会核心部位建立最小的民主体制”。

广大的家庭如果不实现由封建家长专制型逐步转变为家长主导的民主管理型,就不可能建成真正的幸福家庭,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也会缺少深厚的社会基础。

为此,要根据民主政治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国家目标,倡导和引导广大家庭树立“平等、自由、民主、自治”等理念意识,努力在家庭细胞里建设社会“最小的民主体制”。

要努力做到:

家人之间,平等相处,相互尊重;家庭事务,民主管理,协商处理;孩子的个人爱好、学习专业、婚姻、工作等人生大事,应在发扬家庭民主、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尊重孩子的选择。

通过民主管理,实现家庭关系的改善与和谐。

目前,尽管实行这种民主管理的家庭不是很多,但却代表了现代新型家庭的发展方向,应当积极加以引导。

“学习型”家庭,主要是思想文化建设方面的要求,是建设“学习型社会”对家庭的要求,也是实现小康型、民主型家庭的重要智力保障。

富不学习不过三,文化传家方久长。

代沟很深、矛盾很多的家庭,大都是不注重学习的家庭,因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去甚远,甚至水火不能相容。

为此,要建设现代幸福家庭,就必须根据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国家要求,大力推广“学习型组织”理论,倡导广大家庭树立“全员学习”、“终生学习”的理念,使学习逐渐成为家庭成员共同的生活方式,成为一种新的家风。

尤其是父母家长,要带头学习,做终生学习的榜样。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家人和谐相处、快乐生活的共同思想基础,才能有共同的语言,也才能提高应对和解决家庭重大问题的能力,从而不断适应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促进家庭的幸福美满与家庭成员的全面发展,并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由此可见,小康型、民主性、学习型三者之间,具有内在的紧密逻辑关系。

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树立和践行现代新型家庭观,顺利实现“现代幸福家庭”的建设目标。

三、现代家庭建设治理的核心理念

家庭建设治理的最大特点,是实行家庭自我发展、自我建设和自我管理,没有违法犯罪的严重问题发生,政府是不会去随意干预家庭生活的。

而搞好家庭自我建设治理的关键,则在于家庭尤其是家长的“自我建设管理能力”如何。

如果家庭和家长的自我建设管理能力低下,实现“现代幸福家庭”的目标就是一句空话。

而家庭的自我建设管理能力建设,必须解决好两个核心问题:

一是确立正确的家庭建设治理理念,解决好“道”的问题;二是坚持正确的家庭建设治理方针,解决好“术”的问题。

两者结合好统一好,才能把家庭建设治理好。

正确的家庭建设治理理念应当是怎样的呢?

本人认为,这必须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家庭文化宝库中去寻找。

因为,现代家庭是传统家庭、近代家庭的延续与发展。

建设现代家庭,必须弘扬传承中华优秀家庭文化,必须像习主席所说的那样,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华传统家庭文化,是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其理论基础是中国的儒家思想,其主要目标是缔造幸福家庭,其首要任务是建立合乎规范的家庭伦理道德,其突出重点是子女教育成才,其主要载体是家规家训、家谱家坟、民俗礼仪等。

本人认为,我们今天建设现代幸福家庭,仍然需要遵循这样的基本思路,重点在以下九个方面继承发扬中华家庭文化的精华,也可以视为中国优秀家庭文化的九个“子文化”。

(一)“福”文化。

“福”字是一个在中华家庭文化中使用频率极高,家喻户晓、妇孺皆用的概念,也是每个家庭及家庭成员孜孜以求的最高目标。

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古人常说的“五福临门”,就包括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

其中,“长寿”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寿绵长;“富贵”是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康宁”是身体健康,而且心灵安宁;“好德”是生性仁善,而且宽厚宁静;“善终”是能预先知道自己的死期,临终时没有遭到横祸,身体没有病痛,心里没有挂碍和烦恼,安详而自在地离开人间。

先人们认为,“五福”合起来,才能构成幸福的人生,更重要的是,“五福”不是随便可以得到的,而是有内在因果关系的,欲求善果,必做善因。

“五福”中的“好德”最为重要,它是其它“四福”的缘因与根本,其它“福”是它的结果和表现。

只有具有“好德”,乐善好施,广积阴德,才能培植其它“四福”不断增长。

这种对“福”的认识和概括,十分深刻而精准。

这里所说的“福”,主要是对个人而言,“家庭幸福”则是一个整体概念,它包括家庭里的每个成员都获得了幸福或幸福感,也包括了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情感生活等诸种幸福的全面获得。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幸福的向往与追求十分虔诚,希望“福星高照”,“福运绵长”,成为一个“有福之人”,并创造出“福神”、“天官赐福”年画及许多民俗以及祝福语、吉祥物等,就连很多地名和人名中都被大量嵌入“福”字。

这种“福”文化,世代相传,一直延续至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功,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社会幸福指数也大幅提升。

但是,人们同时也发现幸福指数与生活水平并不是完全成正比,单纯的物质富有并不一定能给人带来幸福感。

幸福感的获得,与人的健康寿命、人际关系、安全感、教育程度、婚姻质量等密切相关,与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与需求层次密切相关,而且往往是在参照比较中获得的。

于是,人们正在深入探求幸福的真谛与法则,寻找走向幸福的正确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担任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后,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将“人民幸福”包括在“中国梦”之中,这是“福”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我们应当深入研究、继承弘扬传统的“福”文化,并不断丰富它的内涵,特别是要深刻理解“中国梦”对每个家庭所传递的福音和带来的福祉,将每个家庭的“家庭梦”“家人梦”与伟大“中国梦”联系起来,从而焕发出全民追梦、筑梦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之成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不竭的源头动力。

(二)“孝”文化。

“孝”是源于感恩而产生的一种报答行为,是一种最为古老的传统美德。

先人们不断地探究“孝”、总结“孝”,大力地倡导“孝”、推行“孝”。

“三皇五帝”中的舜帝,是中华道德文化的创立者,他制定推行的“五典”——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就包含了“孝”的内容,以此作为家庭的伦理道德规范。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又诞生了一部孔子论孝的《孝经》。

孔子在与弟子的对话中提出了“人之行,莫大于孝”,“夫孝,德之本也”的观点,并对上自天子、下至百姓如何行孝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今天读来仍然令人叹服。

再后来,又有人评选出“二十四孝”故事,配上图画,广为传播,用来教育人们讲孝道、尽孝心。

在汉代及其以后的一些朝代,还实行过“举孝廉”的选人制度,举荐孝子廉吏做官,对政治清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古代的“孝”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敬、养、悌、显、扶等几个方面。

“敬”,就是精神上尊敬父母,和颜悦色,敬听教诲,使父母心情愉悦,顺心如意;“养”,就是物质上赡养父母,关心照顾,使父母衣食无忧,颐养天年,健康长寿;“悌”,就是兄友弟恭,兄弟姐妹之间彼此友爱,情同手足,让父母心里安宁,没有烦扰;“显”,就是“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让父母感到荣光;“扶”,就是帮助父母完成自己的心愿和理想。

推而广之,“孝”还应包括尊敬师长与长辈,关爱扶助老年人,也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还可推及效忠国家,即“小孝孝于庭纬,大孝孝于天下。

我们今天建设幸福家庭,要继续坚持、传承“孝”文化。

作为儿女,要把孝养父母当成人生中一件最为重要的事,用心落实,倾心报答,而且应当及时尽孝,不能等。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

”作为上有老、下有少的中年人,要以身作则,孝敬老人,为儿女做出表率;作为国家公务员和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带头践行孝道,为社会树立榜样。

对少数不孝敬老人的儿女,包括呛老、虐老、弃老等忤逆不道的行为,要批评教育,促其改正,屡教不改者,则应进行舆论监督、道德谴责和法律追究,以切实保障老年人安度晚年。

同时,也要摒弃传统“孝”文化中的糟粕和过时的东西,如惟命是从、盲从父命的“愚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强孝”,慢待父母、薄养厚葬的“伪孝”等,使之合乎法律、政策与时代发展的要求。

目前,我国人口平均寿命不断增长,并进入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达13755万人,占总人口10.1%。

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养老送终的问题,不能单靠子女尽孝,而要组织老人普遍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实行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政府养老相结合。

为此,要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产业,构建起“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

作为老年人,也应转变思想观念,调整心态,积极参加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给孩子减压松绑,不能将晚年幸福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

对那些城市“三无”老人和农村“五保”老人,则应由政府将他们供养起来;对那些因意外变故失去独生子女的“失独”老人,政府和社会也应给予更多的关心与资助,切实保障他们的晚年生活。

(三)“善”文化。

“善”字也是中国人使用频率很高的汉字。

“善”文化的内涵也十分丰富,包括做事凭良心,问心无愧;与人为善,不负于人;结交益友,见贤思齐;倾听批评,闻过则改;心存感恩,回报社会;不揭人短,莫说人私;尊重他人,以理服人,等等。

这种“向善”的道德意愿、道德指引与道德责任,是儒家“仁爱”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维系中国社会人伦秩序的源头力量,也是中华家庭文化所倡导的为人处世基本道德准则。

《大学》曰: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也有“友善”二字,是对中华“善”文化的传承。

“善”的道德准则,首先通过父母长辈的言谈举止和所作所为,潜移默化地融入子孙后代的心灵与血液,指导着他们处理家庭与社会关系,影响着他们的一生。

但是,在发展市场经济、过于追求物质利益的当今,这种“向善”的道德意愿和优秀的传统文化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很多人包括不少为人父母者和为民父母者,不再信奉“善”的价值准则,而崇尚个人主义、拜金主义,选择利益至上,寸土必争。

他们中,有的不懂感恩,薄情寡义,连伦理道德和血缘亲情都不讲;有的见义不为,袖手旁观,或退而避之;有的见利忘义,见钱眼开,损人以利己;有的甚至唯利是图,图财害命,伤天害理,等等。

这些弃善向恶的逆向行为,引发出大量的家庭矛盾、邻里纠纷与社会案件。

本人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首先抓好“为人父母者”和“为民父母者”的履职教育和行为规范,使天下父母和天下父母官普遍具有善良的道德情操,能够胜任做父母和做父母官的神圣职责。

同时,还要从社会和政府那里寻找原因,采取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方针,切实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使人们懂得“礼义廉耻”,留住善根。

尤其要建立起抑恶扬善的法治环境、舆论环境和政策导向,真正让善人有善报,恶人有恶报,切实解决人们不愿“向善”的深层原因,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在改革开放和全球一体化时代,传承发展“善”文化,还应注意吸收现代西方的慈善文化,吸收各类宗教文化中的“慈善”精神,丰富中华“善”文化的内涵。

但是,应注意防范各种邪教和恐怖、暴力、极端势力对家庭领域的渗透与危害。

(四)“和”文化。

“和”字也是中华民族使用频率极高的汉字,“和”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髄之一,它含有以和为贵、和气、和睦、和谐、和合、和乐等重要内涵。

这一文化反映在家庭领域,也成为家庭治理的重要原则和目标。

“家和万事兴”,“父子竭力山成玉,弟兄同心土变金。

”唯有家庭团结和睦,相亲相爱,同心携力,同舟共济,才能百事顺兴,其乐融融,即使是遇到了再大的灾难与不幸,也不可怕。

但是,家庭也是一个小社会,内部存在着夫妻、亲子、祖孙、兄妹、妯娌、婆媳、翁婿等多种关系,要处理好这些关系,达到和睦和谐状态,并不容易。

如今,不少的家庭夫妻不和,亲子反目,婆媳大战,兄弟加害,妯娌争斗,里面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性格不合的原因,也有文化差异的原因;既有权利义务的原因,也有生活习惯的原因;既有家长不公的原因,也有家人过错的原因,等等。

其中一个共性原因,就是家庭成员的个人修身缺失,性情修养不够,遇事不能容忍,不肯礼让,不愿妥协,由此造成了家庭的不和。

为此,要重新认识和倡行儒家的“恕道”与“中庸之道”,弘扬“悌”“恭”“温”“让”等传统美德。

作为一家之长,处事一定要主持公道,做到合情合理,防止处事不公引发家庭矛盾;作为家庭成员,则要加强个人性情修养,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学会忍让与妥协;家庭成员之间,要“各正本位,各行其道”;互相尊重,相互适应,理解包容;互相帮助,同舟共济,共同维护家庭的和睦团结。

特别是持家女性,通常是家庭的道德楷模、精神领袖、友善使者和家务总管,在促进家庭和睦团结方面应做得更多一些,更好一些。

夫妻关系是一切家庭伦理关系的起点,也是全部家庭关系的基础和核心。

夫妻和睦是建立和睦幸福家庭的关键,而处理好夫妻关系的前提条件,是坚持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的法律原则。

为此,要继续清除封建残余思想,倡导“自由、平等”的核心价值观以及先进的性道德与性文明,做到夫妻平等相待,相敬如宾,忠于爱情,矢志不渝。

同时,夫妻双方还要学会赏识对方的优点,包容对方的缺点,不要总是企图改造和征服对方,相互也不要管得太紧(夫妻入琴弦:

“紧了绷,慢了松,不紧不慢才成功”)。

男人要“性刚无脾气,心刚无私欲,身刚无嗜好”,从做人明理上指引妻子(“领妻”);女人要“性从天理,心从道理,身从情理”,相夫教子,孝敬公婆,做一家人的“喜星”。

夫妻之间产生分歧,要通过沟通及时化解,不能侮辱对方的人格,不能伤害对方的感情,更不能大打出手,诉诸暴力。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尊重个性、发扬民主已成为时代潮流,家庭建设治理也要贯彻“和而不同”的思想原则。

在家庭生活中,每个成员都要关心家庭这个集体,维护家庭的整体利益,同时也要尊重其他成员的个性差异,在坚持法律、道德底线的前提下,容许不同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观念,容许不同的人生选择与目标追求。

对此,父母长辈应尤为注意,不能因循守旧,总是以家长专制方式管理家庭成员。

家庭成员之间,则要树立团结互助、合作共赢思想,彼此加强沟通交流,及时消除矛盾隔阂,求大同存小异。

在社会激烈变革与激烈竞争条件下,人们的心理问题呈高发态势,家庭成员之间应互相关心,及时疏导,防止严重心理疾病的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