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孔雀东南飞.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06117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6孔雀东南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16孔雀东南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16孔雀东南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16孔雀东南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16孔雀东南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6孔雀东南飞.docx

《16孔雀东南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6孔雀东南飞.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6孔雀东南飞.docx

16孔雀东南飞

16孔雀东南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

2、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4、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5、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掌握“相”、“自”、“见”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初步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势力作斗争的情操。

教学重点:

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教学难点:

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教学安排:

四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孔雀东南飞》堪称我国古代爱情诗的绝唱,千百年来,让人们感叹唏嘘不已,也一直让人们思索着。

是什么要素使这首诗具有如此之大的震撼力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孔雀东南飞》的世界。

二、简介有关文学常识

1、作家、作品信息

徐陵(507-583),字孝穆,今山东郯城人。

南朝陈文学家。

少好学,八岁即能文,博涉经史,有口才。

梁时,官东宫学士,两次出使北朝。

入陈,历仕尚书左仆射、丹阳尹、中书监等职,主持朝廷重要文书的草拟。

其诗赋皆淫靡绮艳,与庾信同为宫体诗代表作家,时人称为“徐庾体”。

编选《玉台新咏》十卷,是现存我国较早的诗歌总集之一。

《玉台新咏》成书于梁代。

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所收诗歌上自汉魏,下迄梁代,共七百九十六篇,其中为《文选》所收者六十九篇。

选诗范围较狭窄,多叙男女闺情,但也不乏杰作,如具有反封建礼教的积极主题和高度艺术成就的我国第一首成熟的长篇叙事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后世或题作《孔雀东南飞》)即最先见于此书。

此诗作者不详。

2、乐府和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

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

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其中属于汉代的叫“汉乐府”。

它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它既继承、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也继承、发扬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

3、汉代乐府与南北朝乐府

4、“乐府双璧”: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

5、《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6、《孔雀东南飞》:

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

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三、整体把握

1、请一位同学给大家朗读“小序”。

(1)“小序”告诉了我们什么内容?

明确:

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成诗的经过。

(2)“小序”讲的内容起到什么作用?

起到概括故事的作用,也奠定了故事的感情基调。

(3)“小序”中的哪两个字起到集中体现故事冲突的作用?

明确:

“遣”、“逼”。

全诗围绕这两个字来展开情节和矛盾冲突。

三、整理文言文基础知识

1、古今异义

为仲卿母所遣(遣:

遣返,休,指女子被夫家赶回娘家。

今常用义为,派,派遣)

便可白公姥(白:

告诉,禀告。

今常指一种颜色)

可怜体无比(可怜:

可爱。

今义为。

值得怜悯)

槌床便大怒(床:

古代一种坐具。

今指供人睡觉用的家具)

便言多令才(令:

美好。

今常用义为,命令或使)

恐此事非奇(奇:

宜,适宜。

今常用义为,特殊的,或惊异)

寻遣丞请还(寻:

过了一些时候。

今常用义为,寻找)

渠会永无缘(渠:

他。

今常指人工开凿的河道)

叶叶相交通(交通:

连接。

今为各种运输往来,邮递通讯,工作)

多谢后世人(谢:

劝告。

今常用来表示感激)

2、通假

终老不复取(“取”通“娶”)

箱帘六七十(“帘”通“奁”,梳妆匣子)

蒲苇纫如丝(“纫”通“韧”,柔韧牢固)

奄奄黄昏后(“奄奄”通“晻晻”,日色昏暗无光的样子)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孔雀东南飞(东南,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飞”的方向向东南)

手巾掩口啼(名词“手巾”作“掩”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

用手巾)

卿当日胜贵(时间名词“日”充当谓语“胜贵”的状语,表示时间,动作的连续性;一天天地)

(2)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

自名秦罗敷(名词“名”带宾语“秦罗敷”,用作动词:

取名,名叫)

谢家事夫婿(名词“事”带宾语“夫婿”,用作动词:

侍奉,服侍)

交广市鲑珍(名词“市”带宾语“鲑珍”,用作动词:

买,购买)

千万不复全(形容词“全”受否定副词“不”与副词“复”修饰,用作动词:

保全)

(3)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逆以煎我怀(煎:

使……煎,动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为“使……像受煎熬一样”)

足以荣汝身(荣:

使……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为“使……受荣华”)

便利此月内(利:

以……为利。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最吉利”)

4、“相”的用法

相见常日稀(互相,副词。

表示双方互相对待的关系。

下文“六合正相应”“黄泉下相见一”“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仰头相向鸣”中“相”同此)

儿已薄禄相(相貌,名词)

誓不相隔卿(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是偏指一方,可不译出)

及时相遣归(指代兰芝,可译作“我”。

下文“久久莫相忘”,“嬉戏莫相忘”中“相”同此)

好自相扶将(指代仲卿母,可译作“老人家”)

还必相迎取(指代兰芝,可译作”你”。

下文“誓天不相负”中“相”同此)

会不相从许(指代仲卿,可译作“你”)

蹑履相逢迎(指代仲卿,可译为“他”。

下文“怅然遥相望’’中“相”同此)

登即相许和(指代媒人,可译作“她”)

不得便相许(指代媒人,可译作“你”)

5、偏义复词

便可白公姥(公公婆婆,这里专指婆婆)

昼夜勤作息(原意是工作和休息,这里专指劳作)

我有亲父兄(即同胞兄.亲哥哥)

我有亲父母(这里指母)

逼迫兼弟兄(这里指兄)

其日牛马嘶(这里指马)

(偏义复词:

是指由两个近义词或反义词作词素构成一个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词素只作陪衬.不表示意义.这样的词称为偏义复词。

6、特殊句式

(1)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用“非为”表示否定判断)

(2)为仲卿母所遣(用“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3)誓天不相负(这里的“相”有指代性质,指代兰芝,可译作“你”,放在谓语“负”之前,可看作宾语前置)

(4)君既若见录(这里的“见”有指代性质,指代兰芝自己,可译作“我”,放在谓语“录”之前,可看作宾语前置)

(5)亦自缢于庭树(介词结构“于庭树”放在谓语“缢”后面作补语,“于”相当于“在”)

(6)仕宦于台阁,(介词结构“于台阁”放在谓语“仕宦”后面作补语,“于”相当于“在”)

(7)十三能织素(“十三”前面省略主语“吾”,即“我”。

下文“鸡鸣入机织”“谢家事夫婿”中分别在“鸡”“谢”前面省略主语“吾”)

(8)相见常日稀(“相”前面省略主语“吾”,即“我们”。

下文“黄泉下相见”在“黄”字前面省略主语“吾”)

(9)便可白公姥(“便”前面省略主语“汝”.即“你”。

下文“便可速遣之”“时时为安慰”中分别在“便”“时”前面省略主语“汝”)

(10)处置(于)南窗下窈窕绝(于)城郭长叹(于)空房中严霜结(于)庭兰(省略介词)

四、布置作业:

整理笔记

 

第二课时:

一、信息筛选

1、因课文比较长,可以考虑自由朗读或者跳读.或老师指定范围朗读。

读的时候要结合注释,力争明白诗歌大意。

2、序的讲解。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

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古今绝唱”,对后世的诗文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序中的“遣”、“逼”两字,集中地表现了故事的矛盾冲突,全诗围绕“遣”、“逼”两字展开故事情节。

3、整理课文结构:

开头两句:

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

(2):

开端:

兰芝自请遣归

第二部分(3-12):

发展

(一):

仲卿为妻求情——焦母怒而不许——兰芝辞别婆姑——夫妻路口分别

第三部分(13-22):

发展

(二):

兰芝回家见母——阿兄逼妹改嫁

第四部分(23-32):

高潮:

兰芝仲卿相约而死——两人双双殉情

第五部分(33):

结尾:

合葬化鸟双飞

4、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

为什么?

明确: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这两句既是起兴,以孔雀飞离时徘徊眷恋的情景,引出故事;又为全诗定下了悲剧的基调,形成了缠绵凄楚的气氛。

汉代一些描写夫妇离散的作品,常用双鸟分飞作为起兴。

如汉乐府《艳歌何尝行》:

“飞来双白鹄,乃从西北来。

五里一反顾,六里一徘徊。

5、尾声部分化为鸳鸯运用了什么手法?

结构上有何作用?

还有什么作品采用了这种结尾?

明确:

浪漫主义手法,用鸳鸯双飞寄托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诗中以鸳鸯呼应开头的孔雀,以一鸟独飞开始,以双鸟和鸣终结,诗意浓郁。

(可结合梁祝、牛郎织女等故事来拓展)

二、研读诗歌。

1、研读“开端”部分。

(1)集体朗诵第一部分

(2)提问:

第2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

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明确:

不烦琐。

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

另一方面证明“女行无偏斜”,焦母对她的责难毫无道理。

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3)要求学生体味“非为织作迟……及时相遣归”这几句话中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

明确:

诗歌的一开头写她主动提出离开焦家。

诗前小序里说她“为仲卿母所遣”当然,她不会无缘无故地让焦母将她“遣”回娘家,很可能是焦母长期的百般挑剔,让她认识到焦母根本不喜欢自己,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会博得她的欢心,甚或是焦母近来脾气愈加坏,已经向兰芝暗示或明说她不愿再让她做儿媳妇。

可是,从诗歌一开头兰芝向焦仲卿提出请求的话语看来,完全是她不堪忍受焦母的无理指责而主动要求回娘家的口吻。

这是长期忍让、顺从后的爆发,她的话里有委屈、不满,又坚决有力,毫无伪饰。

从兰芝的陈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她那决不忍辱苟且的刚强性格,我们还可从“君家妇难为”和“徒留无所施”等直白中,也可看出她对造成事端的原委和事态的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准确的判断,这是一个头脑清醒又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我国古代女性形象。

2、研读“发展”部分。

(1)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说这部分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明确:

仲卿为妻求情;焦母怒而不许;兰芝辞别婆姑;夫妻路口分手。

(2)体味仲卿对她母亲及兰芝的对话,谈谈其作用。

明确:

作用有三:

第一,通过仲卿之口证实兰芝是无辜被遣,并表现了兰芝和仲卿夫妻恩爱。

第二,初次展示了焦仲卿懦弱的性格。

他虽然很爱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但在他母亲的逼迫下,不敢反抗,只好休了兰芝,对未来还抱有一丝幻想。

第三,塑造了一个专断蛮狠,顽固而有心计的封建家长形象。

焦母对儿子的请求,不为所动,反而勃然大怒: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显得专断而又顽固。

但也颇有心计,训斥之后又抚慰仲卿:

“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

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企图以此打动仲卿,动摇他对爱情的专一态度。

(3)讨论:

这一部分写到了兰芝严妆,有何作用?

明确:

兰芝严妆:

运用一连串的夸张性的铺陈排比,旨在写她的美,更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

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和前文比较,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

无论那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4)提问:

“夫妻誓别”这一情节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

有两个作用:

首先,它再次强调了这对新婚夫妇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念,他们的分别,非是己愿,而是逼迫,这就为后面写他俩的殉情奠下了基石。

其次,在分别之时,兰芝既表白了对爱情的忠贞,也表露了对前途的忧虑,担心自己那个性情暴烈的兄长“恐不如我意”,这为下文的兄长逼嫁,以死践盟等情节埋下了伏笔。

因此从情节发展来看,这是个必不可少的过渡段落。

3、研习课文的“进一步发展”部分

在我国封建时代,女子被丈夫休回娘家,她今后的生活是不难想象的:

伴随她的将是屈辱、孤独和凄凉。

那么,兰芝回娘家后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的呢?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这一部分,进行概括。

(1)兰芝母亲在此处重复兰芝开头的话“十三教汝织”一段有没有必要?

为什么?

明确:

第13段是第2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它再次反映了兰芝婆婆的专横无理。

(2)其次写兄长逼迫兰芝嫁给太守家。

兰芝被休,上门求婚的络绎不绝,足以证明兰芝的美丽和修养。

①在这一部分内容,着重表现了兰芝兄长这个人物,作者主要是通过他的语言来揭示其性格的,要求学生诵读刘兄的语言,分析其性格特征。

明确:

刘兄只有七句话,但这七句话写得极有个性。

其中有质问:

“作事何不量”;有利诱“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也有威胁: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短短几句,把一个自私横暴,趋炎附势的阿兄形象刻画得十分深刻和逼真。

②面对兄长的威逼利诱,兰芝一口应婚,这与她对母亲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什么?

要求学生体味一下兰芝此时的心理。

明确:

兰芝这样做,才符合她的性格特征,也是兰芝忠于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行为合乎逻辑的发展。

因为她对阿兄的性格为人了如指掌,她知道哀求不会有效,而且她也不屑去哀求,她的突然允诺,是对前途完全绝望的表现,是不动声色拿定了主意,决心以死来抗议吃人的封建势力。

所以表面上是突然,实际上却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成竹在胸的表现,我们从兰芝的突然允诺中已预感到要发生非常事件了。

(3)再者写了太守家为婚事的铺排。

提问:

作者运用铺陈和排比大肆渲染太守家对婚事的排场,其用意是什么?

明确:

衬托出刘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她对仲卿的爱和忠贞经得起任何严峻的考验。

而且太守家的喜和兰芝明为允婚、暗作死计的悲凉心境形成对照,反衬兰芝的痛苦、孤独和凄凉,强化了悲剧性。

三、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开端”和“发展”部分,人物的性情及悲剧剧情初现端倪,结局我们将在下一节课揭晓。

 

第三课时:

一、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分析总结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的性格特点

明确:

刘兰芝,作者是把她作为我国古代劳动妇女的优秀代表来刻画的。

她勤劳能干: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她也很有教养,这不光表现在她会弹箜篌、诵诗书,而且也表现在她对焦母谦逊有礼、不卑不亢的态度上;她与小姑话别时,“泪落连珠子”,表现了她的善良和友爱;她对仲卿爱情专一,惜别时留下箱帘,分手时蒲苇为喻直至发出“黄泉下相见”的铮铮誓约,表现了她的倔强、坚贞、不慕富贵、忠于爱情等可贵品格;她遇事有主见,不同意仲卿“复来还”的幻想,慨然允诺太守家的求婚,这都表明了她对封建势力的本质有着清醒的认识和透彻的了解。

是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焦仲卿的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但是却不敢直接反抗破坏他爱情和幸福的母亲,违心地送走兰芝,但他又深爱着兰芝,所以寄希望于“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当团圆之梦破灭之后,敢于违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自挂东南枝”,跟兰芝一样,是充满了叛逆精神的。

三、合作探究:

(一)兰芝是一位勤劳、善良、美丽的女性,与焦仲卿夫妻感情又极为深厚,但却遭到了焦母的虐待乃至驱逐,最后不得不与仲卿双双殉情。

焦母驱逐兰芝的原因是什么?

导致焦刘二人爱情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明确:

1、兰芝没有遵从封建礼教的妇德要求,“本自无教训”,“举动自专由”,虽然温顺,能干,但骨子里有倔劲,因而为焦母所不容。

2、兰芝多年不育,焦母为传宗接代考虑,找借口驱逐兰芝。

3、焦刘两家贵贱悬殊,门第不对,焦母见异思迁,为娶进罗敷而逼走兰芝。

刘兰芝“自小生野里”,虽然她是一个小康人家生长起来的优秀女子,但在门阀社会里,她的家世还不入“九品中正”之眼。

而焦仲卿出身于官宦人家,自己又在太守府里作吏,虽然职阶卑微,但在严格的门阀社会里已经具备了“品”的资格,所以焦母说:

“汝是贵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在她看来儿子将来还要凭借靠山飞黄腾达的。

《礼记•本命》中载:

“妇有七去:

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

《礼记》中还规定:

“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

刘兰芝回娘家后,也受到家长制的威压。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

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即封建家长制是焦、刘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

(二)封建社会妇女被休一般被视为奇耻大辱,会遭人鄙弃,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后身价反而更高了?

谈谈你是如何认识县令太守为子求婚的。

封建社会禁锢妇女的一整套礼法条规和道德标准,经历了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

在汉魏时期,限制再婚理论的进一步系统化,但再婚行为的依然普遍存在,尤其那些人品才貌出众者。

西汉卓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以琴挑之,一曲《凤求凰》,卓文君便随司马相如去了。

东汉邓元仪之妻被休后嫁给华仲,华仲做了大官,偕妻过街市,令邓元仪羡慕不已。

东汉末蔡琰(文姬)初嫁卫仲道,后为乱兵所掳,嫁匈奴,曹操用金璧赎回,改嫁官吏董祀。

刘备取了刘琮的遗孀。

魏文帝曹丕娶了袁术的儿媳妇甄氏。

吴主孙权就曾纳丧偶妇女徐夫人为妃。

诸如此类,不可胜数。

两汉时正统儒者的言论尚未完全拘束人们的社会行为。

就是妇女缠足也是南北朝以后的事。

到北宋程颐提出“去人欲,存天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遗书》),在北宋当时影响并不很大,其侄媳也未能守节。

南宋以后,“程朱”理学进一步完备了封建礼教,礼教之风渐趋严厉,寡妇再嫁是大逆不道。

2、东汉建安年间,正是士族制度萌芽时期,门第观念已经存在。

魏晋时期推行“九品中正制”。

根据教材提供的信息,我们可以断定刘兰芝是一位出身在无所谓门第的家庭,娶入焦家已有高攀之嫌,这既可从兰芝的自叙:

“作女儿时,自小生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中看出,也可从焦母教训儿子的言语“汝是贵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中找到答案。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官方的正统思想。

儒家所提倡的道德、礼法标准也就愈益发挥出自己的影响力,逐渐地成为社会主流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

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礼记•本命》中载:

“妇有七去:

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

如果县令太守想为自己的儿子物色妻子,他们的选择空间还是相当辽阔的,他们的地位、所受的文化熏陶以及社会舆论,决定了这些深受儒家学说浸染的封建官员不可能为自己的儿子选择一个被别家扫地出门的弃妇作妻子,无论她是何等美丽灵巧贤惠善良。

3、既然这种可能微乎其微,为什么诗中出现了那样的情节?

 

明确:

首先,这是表现人物形象的艺术需要。

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观照,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

课文中对兰芝既有刘兰芝善良美丽、贤慧能干的正面描写,又有县令太守为子求婚的情节,尤其是兰芝再嫁热闹隆重的场面描写,这个场面的设置,除了表现太守对此事的重视外,更是传唱者特意用这个“隆重”场面与刘兰芝被焦母驱遣回家的“冷落”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刘兰芝是无辜被遣的,他的素养和品行是有口皆碑的,反衬出焦母的专断和无知,替刘兰芝鸣不平。

使读者从心底长长地出口恶气,从侧面衬托兰芝的美丽外貌和美好心灵。

其次,这个情节的出现也是广大人民意愿的反映。

抛开《孔雀东南飞》不谈,在东汉时代,像刘兰芝这样被婆家驱遣回家的,被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折磨而死的弱女子肯定大有人在。

刘兰芝的命运是悲惨的,这些弱女子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同处于被压迫被蹂躏地位的广大群众在传唱刘兰芝的故事时自然而然地渗透了自己的感情。

《孔雀东南飞》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又在传唱过程中加以再创造,融入了人们善良和美好的愿望。

这样的例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屡见不鲜,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等,这些在现实生活中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故事中发生了,不可能实现的东西实现了。

这既揭露了弱势群体无力主宰自己命运的事实,又曲折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愿。

 

第四课时:

一、分析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以具体问题探讨的形式分析)

1、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

为什么?

 

明确:

不能删。

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

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可参照《艳歌何尝行》:

飞来双白鹄,乃从西北来。

十十将五五,罗列行不齐。

忽然卒疲病,不能飞相随。

五里一反顾,六里一徘徊。

2、①第2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

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明确:

不烦琐。

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②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明确:

第13段是第2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

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③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

无论那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3、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

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明确:

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

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

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

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小结:

赋、比、兴是乐府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它对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起了积极的作用。

所以我们在学习乐府诗时应予以重视。

  

二、互文的运用:

互文:

指诗歌中上下两句文意互相呼应,彼此映衬的一种技巧,本是两个词要合在一起,由于受字数、音节的限制,便在上下句中分开来说,

“朝成绣夹群,晚成单罗衫”——早晚之间做成了绣夹裙、单罗衫。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坟墓四周种植上松柏、梧桐树。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树枝枝叶互相覆盖,交错相通。

三、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本诗与陆游、唐婉的应和词《钗头凤》。

【钗头凤•陆游】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钗头凤•唐婉】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注释】1)红酥手:

红润而白嫩的手。

2)黄滕(téng)酒:

酒名。

3)宫墙柳:

以柳喻唐琬。

她已另嫁他人,有如宫禁里的杨柳,可望而不可即。

4)离索:

离散,分居。

5)泪痕红浥鲛绡透:

沾染着脸上胭脂的红泪,把手帕都湿透了。

鲛绡,丝绸制的手帕。

6)山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