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04531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5.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教育学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教育学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教育学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教育学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教学大纲.docx

《教育学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教学大纲.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教学大纲.docx

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教育学》是广播电视大学政史、民史、英师、音乐、美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由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开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最必需的教育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借以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了解教育的构成要素,认识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及各历史阶段教育的特点。

2.掌握关于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

3.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

课程论、教学论、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要求。

4.掌握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学制和教育改革的任务、目标、趋势。

三、教材及课时分配

1.教育学课程共72学时,4个学分,开设一个学期。

本课程使用的多媒体教材为:

文字教材为《教育学》,由柳海民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教材是主媒体,与学习指导合成一体编写,体现出三个主要特点:

(1)基础性与时代性结合,即以电大专科为学历定位,准确阐释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学员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尽可能反映教育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

(2)适切性与发展性统一,即考虑学习者成人、在职的特点,使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和知识容量的多少既能适合专科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程度,同时又能够激励学习者通过自己的努力突破难点,从而促进学习者身心的良好发展;

(3)理论性与实践性协调,即本门课程既是教育对象对教育学理论的系统学习和提高,同时所学的理论又应具有指导教育实践的即效作用,可帮助学习者把这些理论应用到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实践中,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水平。

2.录象教材主要是用于强化、深化、扩展教学内容。

录象课为13个25分钟标准本,主要分布在第一章、第二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九章。

3.录音教材主要用于指导总复习。

录音课4学时,每学时40分钟。

四、教学方法与形式的建议

1.教学应以辅助学员联系教学实践活动和教育管理活动实际开展自学为主。

2.可运用多种媒体教材的一体化设计方案,结合本地区学员的学习条件,提供多种方式的学习支持服务。

3.面授辅导应侧重于理论教学,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讲清思路与方法。

学习方法的指导要突出重点,可采用课堂听课、讲课,班主任工作,团队工作,学校教务管理工作等方法,注意培养学员分析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安排好实践教学环节。

各教学班点要组织学员开展教育实习和教育考察活动,撰写教育实习报告、交流教案、观摩评论教育实习效果。

5.创造条件帮助学员运用好音像课所提供的教学资源,指导学习教学录音带,开展自学音像教材后的学习交流活动。

五、教学要求的层次

1.了解与教育学理论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2.识记教育学理论中的一般概念、原理、原则及有关知识。

3.理解教育学理论和方法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原则及相关的学术思想观点。

4.掌握重要的教育学理论和方法中的基本观点,提高教学和教学管理的能力。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

总体设计

本课程的教学以成人学员业余自学为主,并辅以适当的面授、音像课教学辅导。

学员自学文字教材是学习的主要环节,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安排复习、练习作业、专题研讨、实践考察等相应的环节。

理论教学重在自学,结合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活动的实践,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育管理的能力。

各教学班点应结合当地实际,适当组织专题研讨和专题辅导;在教学活动、班主任工作、团队工作等实践活动中,可通过自学,在明确一般理论要求的基础上,重点强化理解有关教学内容,并结合具体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等活动来加深对理论问题的理解。

本课程教材各章所附的自测综合练习题,是必须完成的作业,重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基本理论的能力。

考试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习的重要手段。

教学内容各环节课时安排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课内

学时

录像

学时

录音

学时

教育实习

练习

作业

绪论

4

第一章

8

1

第二章

6

1

第三章

6

第四章

4

1

第五章

8

1

第六章

8

4

第七章

10

3

第八章

2

第九章

2

2

第十章

4

第十一章

2

第十二章

2

总复习

4

机动

2

学时总数

72

13个25分钟标准本

4学时,每学时40分钟

二、教材说明

《教育学》教材从电大的教学实际出发,采用文字、录像、录音三种媒体,并且对三种媒体进行了一体化综合设计。

文字主教材体现了“完整、系统、必须、够用、方便、规范”的原则。

按教学内容分为:

绪论、教育基本原理(第一章)、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第二章)、中小学生的特点与教育(第三章)、我国中小学的课程(第四章)、中小学教学(上,第五章)、中小学教学(下,第六章)、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第七章)、中小学课外教育(第八章)、班主任工作(第九章)、中小学教师(第十章)、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第十一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第十二章)等十三个专题教学单元。

每个教学单元都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分为若干教学模块(以“节”为单位)。

每一个教学模块都包含有对于学习的具体教学内容中重点知识的提示,以及学习难点的进一步解释。

主教材和学习指导合成一体编写,是本课程文字教材的特色,目的在于方便学员自学。

本课程另配有13个25分钟标准本教学录像带,用于强化、深化、扩展教学内容。

本课程另配有4学时的教学录音带,它们是文字教材的辅助学习资料。

教学录音带的内容是简要讲述本课程所包括的基础知识,对重点中的难点问题作补充讲解说明,以帮助学员学习理解、强化记忆。

主要用于指导总复习。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绪论

一、重点名词:

1.教育学

2.教育

3.教育现象

4.教育规律

5.教育科学

二、一般了解:

1.教育的构成要素

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及各历史阶段的特点。

3.了解教育学的产生、发展进程及主要的代表人物与代表作。

三、重点问题:

1.各历史形态教育的主要特点:

(1)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

①教育的不分化性;

②教育的全民性与均等性;

③教育内容和形式贫乏而简单;

(2)古代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

①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

②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③教育与实践对立;

④教育方法上崇尚书本;

⑤个别施教或集体施教是教育的基本形式。

(3)现代教育的共同特征:

①教育与生产劳动由分离逐步走向结合;

②学校教育的普及性;

③学校教育制度日趋完善;

④实行班级授课制;

⑤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育内容逐渐科学化。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1)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

(2)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

(3)教育民主化想纵深发展;

(4)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5)教育普及制度化;

(6)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的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思潮;

(7)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

第一章教育基本原理

一、重点名词:

1.遗传

2.人的身心发展

二、一般了解:

1.遗传素质

2.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3.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教育的文化功能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

5.人口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

6.环境对人的发展的重要影响

三、重点问题:

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1)生产力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①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制定;

②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③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专业设置;

④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教学方法、教学设备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2)教育的经济功能

①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

②教育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

③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

④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2.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的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前提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没有这个前提人就无法得到发展。

(2)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4)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3.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还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3)学校教育还具有高度的组织性;

(4)控制、利用各种环境因素对人的自发影响。

4.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1)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

①社会政治经济性质决定教育性质;

②政治经济决定教育目的;

③政治经济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

④政治经济决定教育的结构。

(2)教育的政治功能

①通过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去实现教育的政治作用。

②通过宣传传统政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来为社会服务。

③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的政治活动,把学生作为现实的政治力量使用。

5.教育的人口功能:

(1)教育可减少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

(2)教育可提高人口质量,是改变人口质量的手段之一;

(3)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

6.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1)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

(2)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突出的促进作用:

①现代社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要靠人才,人才培养要靠教育;

②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最佳途径;

③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④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7.教育现代化意义:

(1)社会现代化呼唤教育现代化

(2)教育现代化内容

①教育观念现代化

②教育内容现代化

③教育条件设备现代化

④教育管理现代化

⑤教师素质现代化。

第二章我国的中小学教育

一、重点名词:

1.学制

2.素质

3.素质教育

4.德育

5.美育

6.义务教育

二、一般了解:

1.我国中小学教育的性质。

2.中小学教育的特点:

基础性、全面性、义务性。

3.中小学教育的地位、作用。

4.全面发展教育的含义。

5.小学教育的任务与培养目标。

6.中学教育的任务与培养目标。

7.九十年代中国教育发展总目标。

三、重点问题:

1.我国教育基本制度:

(1)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2)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

(3)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

(4)国家实行教育考试制度、行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

2.我国教育方针的精神实质:

(1)一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方向;

(2)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质量规格和标准;

(3)坚持为社会培养劳动者;

(4)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育人道路。

3.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德育;

(2)智育;

(3)体育;

(4)美育;

(5)劳动技术教育。

4.素质教育的内容构成:

(1)政治素质教育;

(2)思想素质教育;

(3)道德素质教育;

(4)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5)身体素质教育;

(6)心理素质教育。

5.我国中小学的教育改革:

(1)教育体制的改革;

(2)围绕着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培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行的教学改革;

(3)从教育的单项改革到教育的整体性改革。

第三章中小学生的特点与教育

一、重点名词:

1.年龄特征

2.个别差异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中小学生的个别差异及原因;因材施教。

二、一般了解:

1.教育对象的本质属性。

2.小学生的生理特点与教育;

3.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

4.初中生的生理特点与教育;

5.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

6.智力因素差异与教育;

7.非智力因素差异与教育。

三、重点问题:

1.学生的地位:

(1)学生是教育的客体;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主体与客体的辨证统一。

2.对优等生的教育:

(1)对他们实行跳级制,使他们早日成材;

(2)加大学习分量,提高教育要求;

(3)严格要求;

(4)一分为二看待优等生。

3.对差等生的教育:

(1)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尊重、理解、信任他们;

(2)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们,找好教育的切入点;

(3)给差生以高尚的教育爱。

第四章我国中小学的课程

一、重点名词:

1.课程

2.教科书

二、一般了解:

1.课程的具体表现。

2.影响课程发展的主要要素。

3.教学大纲的结构。

4.课程计划的内容。

5.教学大纲的意义。

6.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

7.当代国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概况。

三、重点问题:

1.课程的基本类型:

(1)学科课程;

(2)活动课程;

(3)综合课程。

2.制定课程计划的基本原则:

(1)保证实现培养目标;

(2)相对完整性和衔接性;

(3)稳定性和灵活性;

(4)全面性。

3.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1)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

(2)课程内容综合化;

(3)课程形式多样化;

(4)重视智力开发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5)重视个别差异。

第五章中小学教学(上)

一、重点名词:

1.教学

2.教学原则

3.循序渐进原则

二、一般了解:

教学的作用。

教学的实质。

教育原则制定的依据。

教学与教育、智育的关系。

三.重点问题:

1.教学的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

(3)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2.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1)引起动机;

(2)感知知识;

(3)理解知识;

(4)巩固知识;

(5)运用知识。

3.教学过程中的几种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种必然联系: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学习知识与提高思想觉悟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

(5)教师主导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相结合的规律。

4.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主要有:

(1)全面发展的方向性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教师主导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

(4)直观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6)巩固性原则;

(7)尽力性与量力性原则;

(8)因材施教原则。

第六章中小学教学(下)

一、重点名词:

1.教学方法

2.启发式

3.注入式

4.班级授课制

二、一般了解:

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

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一般要求

学法指导的内容。

教学组织形式。

布置批改作业的要求。

学生成绩的评定。

三、重点问题:

1.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讲授法;

②谈话法;

③讨论法;

④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演示法;

②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练习法;

②实验法;

③实习作业法。

2.教学方法优选的标准:

(1)与教学目的和任务相适应;

(2)与教学内容相符合;

(3)与学生心理特征、知识水平相适应;

(4)与教师特点相符合;

(5)教学条件具备。

3.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1)能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能够系统地传授知识;

(3)以课为单位教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4)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作用;

(5)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主要缺点是不利于因材施教。

4.备课的内容和要求:

(1)钻研教材;

(2)了解学生;

(3)设计教法。

5.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

(1)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2)教学内容正确;

(3)方法恰当,运用自如;

(4)结构紧凑;

(5)教学效果好。

第七章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一、重点名词:

1.德育

2.思想品德

3.德育过程

4.榜样示范法

二、一般了解:

学校德育的意义。

德育的基本内容。

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

德育方法。

三、重点问题:

1.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

(1)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公民素质,为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科学世界观奠定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

(3)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力。

2.德育过程的基本特点: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具有知行培养的统一性;

(2)德育过程是不断激发、促进学生思想矛盾发展的过程,具有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结合性;

(3)德育过程是组织、引导学生多方面活动和交往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

(4)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

3.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1)现实性和方向性相结合原则;

(2)知行统一原则;

(3)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4)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

(5)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原则;

(6)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7)正面教育、疏通引导的原则。

四、实例分析:

1.(原题略)答题思路与要点:

(1)这位班主任老师的话不能帮助宇婷老师搞好班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2)因为这位班主任老师的观点是建立在对学生的不尊重、不信任的基础上。

(3)我们认为,要搞好班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必须运用好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

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按照社会主义思想准则和品德规范严格要求他们,通过二者的相互结合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学生,是实现民主、平等的社会主义师生关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应有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

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是制约德育效果的两个相辅相成的必要条件。

贯彻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在尊重信任学生的基础上提出严格要求。

②要在严格要求的过程中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信任,热情帮助学生完成要求。

③对学生的尊重热爱和严格要求固然不可缺少,但应注意爱要得体,严而有格。

2.(原题略)答题思路与要点:

(1)陆亮之所以感到无所适从,是因为科任老师、班主任、妈妈的说法不一致而造成的。

班主任的说法是正确的;而科任老师片面强调自己所教学科的重要性,以升入大学作为唯一的奋斗目标,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妈妈的说法则是一种更为错误的观点,会对陆亮的成长带来消极的影响。

(2)对学生应当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具体到本案例,在教育方法、原则上,应当贯彻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原则。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各方面教育影响要协调一致,对学生的教育要前后连贯。

多方面影响的一致性是一定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只有协调好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并使之形成合力,才能避免各方面影响的矛盾性和相互抵消,增强德育的有效性。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在教育影响前后衔接、连贯一致的过程中实现的。

贯彻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原则,要注意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青少年成长的各个阶段,要注意教育影响前后衔接,有计划、有系统、分层次地进行。

②学校内部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要一致和连贯;

③要努力争取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对学生的影响连贯一致。

第八章中小学课外教育

一、重点名词:

1.课外教育

2.小组活动

二、一般了解:

课外教育的任务。

课外教育的基本内容。

课外教育的组织形式。

三、重点问题:

1.课外教育的特点:

(1)组织上的自愿性;

(2)内容的广泛性;

(3)活动的自主性;

(4)形式的多样性。

2.课外教育的作用:

(1)课外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2)课外教育有利于推动学生良好个性的充分发展;

(3)课外教育有利于充实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抵御不良因素的影响;

(4)课外教育有利于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加速个体的社会化进程。

3.课外教育的基本要求:

(1)明确的目的性余周密的计划性;

(2)广阔的知识性和丰富的趣味性;

(3)自主性与创造性;

(4)面向全体学生,贯彻因材施教;

(5)充分利用当地条件,与校外教育相配合。

第九章班主任工作

一、重点名词:

班级

二、一般了解:

1.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2.班主任工作的任务。

三、重点问题:

1.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1)研究和了解学生;

(2)作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3)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4)组织班集体活动;

(5)作好校内外的协调工作;

(6)作好学生评价工作;

(7)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2.班集体的教育功能:

(1)教养功能;

(2)教育功能;

(3)管理功能;

(4)社会化功能;

(5)发展的功能。

3.班集体的组织和建设的方法:

(1)班集体的组织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组建阶段、核心形成阶段集体自主活动阶段。

(2)班集体的建设方法:

确定集体的奋斗目标;

健全组织;

有计划地开展集体活动;

④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第十章中小学教师

一、重点名词:

1.教师(广义)

2.教师(狭义)

二、一般了解:

教师进修提高的方式。

教师进修提高的意义。

三、重点问题:

1.教师的角色:

(1)知识的传授者;

(2)学习的促进者;

(3)模范公民;

(4)学生的管理者;

(5)父母的代理人;

(6)学生的朋友;

(7)心理治疗者;

(8)教育科学研究者。

2.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4)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3.教师的根本任务: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教书就是传授文化科学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育人就是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政治观念、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

4.教师的具体任务:

(1)教师要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2)教师要科学地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

(3)教师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

(4)教师要开展教育科研。

5.教师劳动的价值:

(1)教师的劳动具有发展价值;

(2)教师的劳动具有文化价值;

(3)教师的劳动具有政治价值;

(4)教师的劳动具有经济价值;

6.教师的权利: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平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的权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