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源性细菌.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03923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7.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源性细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动物源性细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动物源性细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动物源性细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动物源性细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动物源性细菌.docx

《动物源性细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源性细菌.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动物源性细菌.docx

动物源性细菌

第16章动物源性细菌

以动物作为传染源,能引起人类和动物某些传染病,所谓的人畜(兽)共患病(zoonosis)的病原菌称为动物源性细菌。

该类细菌通常以家畜或野生动物作为储存宿主,人类因通过接触病畜及其污染物等途径感染而致病,这些病主要发生在畜牧区或自然疫源地。

动物源性细菌主要有布氏菌、鼠疫耶氏菌和炭疽芽胞杆菌等。

第一节布氏菌属

布氏菌属(Brucella)又称布鲁菌属,是一类人畜共患传染病的病原菌,现已知有6个生物种、19个生物型,因最早由医师DavidBruce首先分离出,故得名。

本属对人致病的有羊布氏菌(B.melitensis)、牛布氏菌(B.abortus,又称流产布氏菌)、猪布氏菌(B.suis)和犬布氏菌(B.canis),在我国流行的主要是羊布氏菌病,其次为牛布氏菌病。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革兰阴性小球杆菌或短杆菌。

无芽胞,无鞭毛,光滑型菌有微荚膜。

(二)培养特性

为需氧菌。

营养要求较高,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缓慢,若加入血清或肝浸液等可促进生长。

最适pH为6.6~6.8。

经37℃培养48小时可长出微小、透明、无色的光滑型(S)菌落,经人工传代培养后可转变成粗糙型(R)菌落。

在血琼脂平板上生长不产生溶血现象,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可使培养液轻度混浊并有沉淀。

牛布氏菌在初分离时需5%~10%CO2。

(三)生化反应

大多能分解尿素,产生H2S。

根据产生H2S的多少和在含碱性染料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可鉴别羊、牛、猪等三种布氏菌。

(四)抗原构造与分型

布氏菌含有两种抗原物质,即A抗原和M抗原。

两种抗原在不同的布氏菌中含量不同,牛布氏菌含A抗原多,故A抗原又称牛布氏菌(abortus)抗原;羊布氏菌含M抗原多,故M抗原又称羊布氏菌(melitensis)抗原。

由于两种抗原的比例在菌种中有差异,如牛布氏菌A∶M=20∶1,而羊布氏菌A∶M=1∶20,猪布氏菌A∶M=2∶1,因此用A与M因子血清进行凝集试验可鉴别三种布氏菌(表16-1)。

表16-1主要布氏菌的特性与鉴别

菌种

CO2

需要

脲酶

试验

H2S

产生

含染料培养基中生长凝集试验

复红

(1∶50000)

硫堇

(l∶20000)

抗A因子

抗M因子

羊布氏菌

+/-

牛布氏菌

猪布氏菌

+/-

(五)抵抗力

较强,在土壤、乳制品、病畜的毛皮、脏器及分泌物中可生存数周至数月。

但在60℃湿热环境20分钟,日光直接照射20分钟可死亡。

对常用消毒剂均较敏感,如3%来苏儿作用数分钟可杀死。

对常用的广谱抗生素也较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物质

布氏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是内毒素。

此外荚膜与侵袭酶(透明质酸酶、过氧化氢酶等)可增强该菌的侵袭力,使细菌能通过完整皮肤、粘膜进入宿主体内,并在机体脏器内大量繁殖和快速扩散入血流。

(二)所致疾病

布氏菌的动物宿主广泛,包括家畜、家禽及野生动物。

布氏菌的感染流行与畜牧业的分布有密切关系,在我国以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较为多见。

布氏菌感染可引起母畜流产,病畜还可表现为睾丸炎、附睾炎、乳腺炎和子宫炎等。

牛、羊、猪等家畜是人类感染布氏菌的主要传染源。

病原体可随流产的胎畜和羊水排出,也可经粪便、尿液,甚至乳汁排出污染环境和食物。

人类主要通过皮肤接触感染,也可经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感染。

布氏菌能抑制吞噬细胞内髓过氧化物酶系统的杀菌作用,因此可以在吞噬细胞内存活而成为胞内寄生菌。

细菌可随淋巴液到达局部淋巴结,并生长繁殖形成感染灶。

当细菌繁殖达一定数量时侵入血流,出现菌血症,患者可出现发热症状。

随后细菌进入肝、脾、骨髓和淋巴结等脏器细胞,发热也渐消退。

细菌在细胞内繁殖到一定程度可再度入血,再次出现发热等菌血症症状。

如此反复形成的菌血症使患者的热型呈波浪式,临床上称为波浪热。

布氏菌感染的潜伏期为1~6周。

临床症状不一,急性期可出现发热、多汗、头痛、全身乏力等流感样症状,严重者也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易转为慢性,可出现肝脾肿大等体征。

布氏菌的致病过程与该菌引起的超敏反应有关。

菌体抗原成分与相应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可导致急性炎症和坏死,病灶中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可能是一种Ⅲ型超敏反应(Arthus反应)。

(三)免疫性

机体感染布氏菌后可产生免疫力,以细胞免疫为主。

也可产生特异性IgM和IgG型抗体,发挥免疫调理作用。

且各菌种和生物型之间有交叉免疫作用。

过去认为机体对布氏菌的免疫是有菌免疫,即当机体内有布氏菌存在时,对再次感染才有较强的免疫力。

但近来认为随着病程的延续,机体免疫力不断增强,体内病菌不断被杀灭,因此最终可变为无菌免疫。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标本

常用血液标本,急性期血培养阳性率可高达70%。

对急性期、亚急性期病人还可取骨髓标本作分离培养。

病畜的子宫分泌物、羊水,流产动物的肝、脾和骨髓等也可作为分离培养的标本。

(二)分离培养与鉴定

将标本接种于肝浸液培养基置5%~10%CO2孵箱中培养。

由于细菌生长缓慢,菌落大多在4~7天形成,若未见菌生长,一般需经过三周培养方可排除。

细菌型别鉴定主要根据涂片染色镜检、CO2的要求、H2S产生、染料抑菌试验、玻片凝集等确定。

(三)血清学试验

1.凝集试验发病1~7天后血清中开始出现IgM抗体,将患者血清作倍比稀释,进行玻片凝集试验,≥1∶200有诊断意义。

也可用乳胶凝集试验,方法简易可靠。

2.抗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布氏菌感染患者常出现不完全抗体,需用Coombs试验才能检出。

在病程中凝集效价出现增长者有诊断意义。

3.补体结合试验一般发病3周后出现IgG抗体,由于此抗体能维持较长时间,故对诊断慢性布氏菌病意义较大。

此试验特异性高,试验结果以1∶10为阳性。

(四)布氏菌素皮肤试验

是一种迟发型超敏反应皮试。

取布氏菌素(brucellin)或布氏菌蛋白提取物0.1ml作皮内注射,24~48小时后观察结果。

若局部红肿浸润直径1~2cm者为弱阳性,>2~3cm为阳性,>3~6cm为强阳性。

皮试阳性者可见于慢性或曾患过布氏菌病。

四、防治原则

特异性预防可用减毒活疫苗,主要对象是与牲畜接触较多,并且布氏菌素皮试阴性的职业人群。

对疫区的牲畜也应进行免疫接种。

非特异性预防包括加强对传染源的管理,切断传播途径和控制传播因子等。

急性期病人可用抗生素治疗。

第二节耶尔森菌属

耶尔森菌(Yersinia)是一属革兰阴性小杆菌。

生物学分类属于肠杆菌科,包括11个菌种,其中鼠疫耶氏菌、小肠结肠炎耶氏菌和假结核耶氏菌等菌种对人类致病。

本属细菌通常先引起啮齿类、鸟类和家畜感染,人类通过接触已感染的动物、被节肢动物叮咬或食入污染食物等途径感染。

一、鼠疫耶氏菌

鼠疫耶氏菌(Y.pestis)俗称鼠疫杆菌,是鼠疫的病原菌。

鼠疫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的烈性传染病,历史上从六世纪开始,曾发生过三次有文字记载的世界性大流行,死亡人数以千万计,给人类带来的灾害超过任何一种自然灾害。

近数十年来鼠疫的发病率已明显下降,但仍有局部散发流行,目前主要发生于亚洲、非洲和南美洲地区。

我国西北等内陆地区偶有散发病例,因此,鼠疫仍是我国重点监控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为革兰阴性小杆菌,可呈卵圆形,两端有浓染现象。

有荚膜,无鞭毛,无芽胞(图16-1)。

从死于鼠疫的尸体或动物脏器新鲜标本中观察到的细菌形态比较典型。

但在化脓或溃疡性病灶及腐败材料中见到的细菌形态不典型,菌体可膨大成球形,且着色不佳。

如在陈旧培养物或生长在含高盐(30g/LNaCl)的培养基上则呈多形态性,有球形、杆形、棒形和哑铃状等。

图16-1鼠疫耶氏菌(Brooksetal,2004)

(血涂片,Wright-Giemsa染色,图中箭头所指为鼠疫耶氏菌)

2.培养特性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为27~30℃,pH为6.9~7.2。

在含血液或组织液的培养基上生长,24~48小时可形成细小、粘稠的粗糙型菌落。

在肉汤培养基中开始呈混浊,24小时后表现为沉淀生长,48小时后逐渐形成菌膜,稍加摇动菌膜呈“钟乳石”状下沉,此特征有一定鉴别意义。

3.抗原结构鼠疫耶氏菌的抗原结构复杂,至少有18种抗原,有的与假结核耶氏菌等菌种有交叉性。

重要的细胞抗原有F1抗原、V-W抗原和外膜蛋白抗原等,这些抗原由细菌质粒DNA编码产生,与鼠疫耶氏菌的致病性有关。

4.抵抗力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弱。

湿热55℃5分钟可以杀灭,5%来苏儿或1%石碳酸20分钟内可将痰液中病菌杀死,但在自然环境的痰液中能存活一个月以上,在蚤粪和土壤中能存活1年左右。

5.变异性鼠疫耶氏菌通过自发或诱发性突变及基因转移等机制发生变异,其生化特性、毒力、耐药性和抗原构造等均可出现变异菌株。

与多数肠道菌光滑(S)型菌落致病性强的特征不同,野生菌株的菌落呈粗糙(R)型,毒力强。

经人工传代培养后菌落逐渐变为S型,其毒力也随之减弱。

鼠疫耶氏菌的全基因序列测定已经完成,结果表明染色体上含有大约4000个编码序列,此外还有大量的插入序列,因此,鼠疫耶氏菌的基因组容易发生动态性变化。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鼠疫耶氏菌的致病力极强,少数几个细菌即可使人致病。

致病物质包括F1抗原、V-W抗原、外膜抗原以及鼠疫耶氏菌产生的毒素等,一般认为鼠疫耶氏菌的毒力与这些致病物质综合作用有关。

(1)F1抗原(fraction1):

为鼠疫耶氏菌的荚膜成分,是一种不耐热的糖蛋白,具有抗吞噬作用,因此被认为与鼠疫耶氏菌的毒力有关。

F1的抗原性强,其相应抗体具有免疫保护作用。

(2)V-W抗原:

V和W抗原同时存在,系毒力质粒DNA编码。

W抗原位于菌体表面,是一种脂蛋白;V抗原存在于细胞质中,为可溶性蛋白。

V-W抗原具有抗吞噬作用,与细菌毒力有关。

(3)外膜蛋白(yersiniaoutermembraneprotein,Yop):

其编码基因与V-W基因存在于同一质粒上。

外膜蛋白具有抗吞噬细胞的移动和吞噬作用,也具有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作用,在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4)鼠毒素(murinetoxin,MT):

具备外毒素的化学特性和免疫特性。

为可溶性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经甲醛处理可制成类毒素,但该毒素只有当细菌自溶解后才释放,因此,一般不称外毒素。

对小鼠和大鼠的毒性作用很强,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0.1~0.7g,它可阻断小鼠肾上腺能神经,并引起心脏损害,但对豚鼠、家兔等动物的毒性作用却很低,甚至用小鼠中毒量的一万倍剂量也难以使这些动物致死。

对人的损伤作用尚不清楚。

(5)内毒素:

其性质与肠道杆菌内毒素相似,可致机体发热,产生休克和DIC等。

2.所致疾病鼠疫是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一般先在鼠类间发病和流行,通过鼠蚤的叮咬而传染人类,尤其当大批病鼠死亡后,失去宿主的鼠蚤转向人群或其他动物(如旱獭、绵羊等)。

人患鼠疫后,又可通过人蚤或呼吸道等途径在人群间流行。

临床常见有腺型、肺型和败血症型鼠疫。

腺鼠疫以急性淋巴结炎为特点。

鼠疫耶氏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后能在细胞内生长繁殖,并沿淋巴液到达局部淋巴结,引起严重的淋巴结炎。

侵犯的淋巴结多在腹股沟,引起肿胀、化脓和坏死。

肺鼠疫通过呼吸道吸入感染,也可由腺型或败血症型鼠疫蔓延而继发。

患者以高热寒战,咳嗽、胸痛、咯血、呼吸困难、全身衰竭等严重中毒症状为特征,如不及时治疗,多于2~4天内死亡。

死者皮肤常呈黑紫色,故有“黑死病”之称。

败血症型鼠疫可继发于重症腺型或肺型鼠疫,系病原菌侵入血流后大量繁殖所致。

患者可出现高热、休克、DIC等全身中毒症状和体征,常并发脑膜炎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多迅速恶化而死亡。

3.免疫性鼠疫感染后能获得牢固免疫力,再次感染罕见。

主要产生针对F1抗原、V-W抗原的抗体等,这些抗体具有调理促吞噬、凝集细菌及中和毒素等作用。

此外,特异性细胞免疫也起重要作用。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标本按不同病型采取淋巴结穿刺液、痰、血液等。

人或动物尸体取肝、脾、肺、肿大淋巴结和心血等。

因鼠疫为法定甲类烈性传染病,传染性极强,除标本采取时要严格无菌操作和控制外,标本必须送到具有严格防护措施的专门实验室检测。

2.直接涂片镜检检材直接涂片或印片,分别进行革兰染色和美蓝染色,镜检观察典型形态与染色性。

也可用免疫荧光染色进行快速诊断。

3.分离培养与鉴定将检材接种于血琼脂平板或0.025%亚硫酸钠琼脂平板等,经24小时孵育后形成针尖样小菌落,经48小时后才形成1~1.5mm灰白色较粘稠的粗糙型菌落。

在液体培养基中孵育48小时可形成“钟乳石”现象。

当分离出可疑菌落时,可作涂片镜检、生化鉴定、噬菌体裂解试验和血清凝集试验等进一步鉴定。

(四)防治原则

鼠疫是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不易彻底消灭。

如2004年12月在刚果爆发肺型鼠疫,造成500人发病,死亡人数近100人。

此外,鼠疫耶氏菌曾被法西斯国家作为生物战剂,也是恐怖分子可能用于制造生物恐怖的细菌之一,因此,对鼠疫的预防控制必须提高警惕。

灭鼠灭蚤是切断鼠疫传播环节、消灭鼠疫源的根本措施。

此外,应加强疫区的鼠疫监测工作,加强国境、海关检疫。

对疫区的人群可用EV活疫苗作特异性预防。

可用皮下、皮内接种或皮上划痕,免疫力可维持8~10个月。

由重组的保护性抗原rF1+rV所构成的亚单位疫苗和V抗原DNA疫苗等正在研制和试验中。

治疗必须早期足量用药,采用链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及磺胺类药物等均有效。

二、小肠结肠炎耶氏菌

小肠结肠炎耶氏菌(Y.enterocolitica)是引起人类小肠结肠炎的病原菌。

本菌可寄居在多种动物体内,如鼠、兔、羊、牛、猪、狗等,人类通过污染食物、饮料等经消化道或因接触染疫动物而感染。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革兰阴性球杆菌,偶见两端浓染。

无芽胞、无荚膜,25℃培养时有周身鞭毛,但37℃培养时则很少或无鞭毛。

2.培养特性兼性厌氧。

耐低温,在4℃能生长,最适温度为25℃,且出现动力,37℃培养动力消失。

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某些菌株在血琼脂平板上可出现溶血环,在肠道菌选择培养基上形成不发酵乳糖的无色半透明、扁平的小菌落。

3.血清型根据菌体O抗原可分为50多种血清型,但仅几种血清型与致病有关,且致病型别各地区也不同。

我国主要为O∶9、O∶8、O∶5和O∶3等血清型。

有毒力菌株大都具有V和W抗原、外毒素蛋白等。

(二)致病性

1.致病物质小肠结肠炎耶氏菌是一种肠道致病菌,具有侵袭性及产毒素性。

V-W抗原具有抗吞噬作用。

O∶3、O∶8、O∶9等菌株可产生耐热性肠毒素,与大肠埃希菌ST肠毒素相似。

另外,某些菌株的O抗原与人体组织有共同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自身抗体,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

2.所致疾病本菌主要引起小肠、结肠炎,发病潜伏期约3~10天,早期症状包括发热,腹痛和腹泻等,腹泻为粘液或水样便,易与志贺菌痢疾混淆。

有些患者可出现阑尾炎、肠系膜淋巴结炎、败血症,甚至伴发结节性红斑和关节炎等。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标本取粪便、血液和可疑食物等,根据该菌嗜冷特性,将标本置pH7.4~7.8的磷酸盐缓冲液中,于4℃培养2~3周;再用耶氏菌专用选择培养基置25℃培养24~48小时,挑取可疑菌落进行鉴定。

主要鉴定依据为25℃培养时动力阳性,嗜冷性、脲酶阳性、H2S阳性及血清学鉴定等。

三、假结核耶氏菌

假结核耶氏菌(Y.pseudotuberculosis)存在于多种动物的肠道中,人类感染较少,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感染。

由于该菌在动物感染的脏器中形成粟粒状结核结节,在人的感染部位可形成结核样肉芽肿,故称假结核耶氏菌。

假结核耶氏菌的形态特征和培养特性与小肠结肠炎耶氏菌相似。

根据耐热的菌体O抗原将细菌分为6个血清型,引起人类感染的主要是O1血清型。

毒力菌株大部分具有V和W抗原。

假结核耶氏菌对豚鼠、家兔、鼠类等有很强的致病性,患病动物的肝、脾、肺和淋巴结等可形成多发性粟粒状结核结节。

人类感染多为胃肠炎,肠系膜淋巴结肉芽肿,回肠末端炎等,后者的症状与阑尾炎相似,多发生于5~15岁的学龄儿童,并易发展为败血症。

少数表现为高热、紫癜,并伴有肝、脾肿大,类似肠伤寒的症状。

也有患者呈结节性红斑等自身免疫病症。

假结核耶氏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方法与小肠结肠炎耶氏菌类同。

标本取粪便、血液和可疑食物等,多采用肠道选择性鉴别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25℃培养48小时,根据生化反应及动力等,作出初步判断,最后用血清学试验进行鉴定。

第三节芽胞杆菌属

芽胞杆菌属(Bacillus)是一群需氧、能形成芽胞的革兰阳性大杆菌。

主要的致病菌为炭疽芽胞杆菌,可引起动物和人类炭疽病。

其次是蜡样芽胞杆菌,可产生肠毒素引起食物中毒。

其它如枯草芽胞杆菌、多粘芽胞杆菌等,大多为腐生菌,主要存在于土壤、水和尘埃中,常造成实验室污染,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偶可致病。

多粘芽胞杆菌能产生多粘菌素(polymyxin)。

一、炭疽芽胞杆菌

炭疽芽胞杆菌(B.anthracis)俗称炭疽杆菌,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病原菌。

炭疽病是一种典型的人畜共患病,所感染的动物以牛、羊和马等食草动物多见。

人可通过摄食或接触病畜及畜产品等途径感染,大多引起皮肤炭疽,也有肠炭疽、肺炭疽和脑膜炎炭疽等。

图16-2炭疽芽胞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炭疽芽胞杆菌是致病菌中最大的革兰阳性粗大杆菌,大小为(1~3)×(5~10)m,两端截平,无鞭毛。

在感染组织的涂片中,常单个或呈短链状,经体外人工培养后,则形成长链,呈竹节样排列(图16-2)。

芽胞在有氧条件下形成,呈椭圆形,位于菌体中央。

有毒菌株在人和动物体内或含血清的培养基中可形成荚膜。

2.培养特性需氧或兼性厌氧。

最适温度为30~35℃。

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过夜培养,形成灰白色粗糙型菌落,边缘不整齐,在低倍镜下观察菌落边缘呈卷发状。

在肉汤培养基中由于形成长链而呈絮状沉淀生长。

在明胶培养基中经37℃培养24小时可使表面液化呈漏斗状,由于细菌沿穿刺线向四周扩散成倒杉树状。

有毒菌株在含NaHCO3的血琼脂平板上,置5%CO2孵箱过夜培养可产生荚膜,变为粘液性菌落。

3.抗原结构炭疽芽胞杆菌的结构抗原,包括荚膜、菌体和芽胞等抗原成分。

(1)荚膜多肽抗原:

由D谷氨酸多肽组成,抗原性较弱,所产生的抗体无免疫保护性。

(2)菌体多糖抗原:

由D-葡萄糖胺和D-半乳糖组成,耐热。

此抗原在病畜皮毛或腐败脏器中虽经长时间煮沸仍可与相应抗体发生沉淀反应,称Ascoli沉淀反应,该试验可用于炭疽芽胞杆菌病原的流行病学调查。

(3)芽胞抗原:

由芽胞的外膜、皮质等组成,具有免疫原性和血清学诊断价值。

4.抵抗力由于本菌能产生芽胞,故抵抗力很强,细菌芽胞在干燥土壤或皮革中能存活数年至20余年,牧场一旦被污染,传染性可持续数十年。

芽胞对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也很强,如5%石碳酸需5天才能杀死。

但对碘及氧化剂较敏感,1∶2500碘液10分钟、3%H2O21小时、0.5%过氧乙酸10分钟可杀死。

用常规的高压蒸汽灭菌法可将其杀灭。

本菌对青霉素类抗生素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炭疽芽胞杆菌主要致病物质是荚膜和炭疽毒素。

(1)荚膜:

由质粒pX02编码产生。

有毒菌株产生荚膜,无毒菌株无荚膜,因此与致病性密切相关。

荚膜有抗吞噬作用,有利于细菌在宿主组织内繁殖扩散。

(2)炭疽毒素:

由质粒pX01编码产生。

是一种由保护性抗原、致死因子和水肿因子三个组分的蛋白质所组成。

注射给实验动物可出现炭疽病的典型中毒症状,是造成感染者致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每个保护性抗原分子与致死因子和水肿因子相连接,可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并介导致死因子和水肿因子进入细胞内作用。

水肿因子与胞内钙调蛋白结合后起到腺苷环化酶作用,能使细胞内cAMP升高,导致细胞液体分泌增加而形成水肿。

致死因子是一种锌依赖性金属蛋白酶,具有降解细胞内丝裂原激活的蛋白酶作用,而导致组织细胞坏死、机体发热、休克甚至死亡。

2.所致疾病炭疽芽胞杆菌主要为食草动物(牛、羊、马等)炭疽病的病原菌,可通过多种方式传播,引起人类炭疽。

临床类型包括:

(1)皮肤炭疽:

是最常见的一种,主要通过接触患病动物或受染毛皮而引起,细菌由颜面、四肢等皮肤小伤口侵入,经一天左右局部出现小痂,继而周围形成水疱、脓疮、最后形成坏死、溃疡并形成特有的黑色焦痂,故名炭疽。

(2)肺炭疽:

是吸入含有大量病菌芽胞的尘埃所致。

患者出现严重的呼吸道症状,可很快出现全身中毒症状而死亡。

(3)肠炭疽:

较少见,是食入未煮熟的病畜肉类、奶或被污染食物所引起。

临床表现不一,患者可出现连续性呕吐,腹泻及血便等消化道症状;也有的消化道症状不明显,而以全身中毒为主,往往在数天内死于毒血症。

上述三型均可并发败血症,偶见引起炭疽性脑膜炎,死亡率极高。

3.免疫性感染炭疽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力。

一般认为免疫与机体针对保护性抗原产生保护性抗体及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有关。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标本根据炭疽病型采取不同标本。

人类皮肤炭疽取水泡、脓疱内容物或血液;肠炭疽取粪便、血液及畜肉等;肺炭疽取痰、胸腔渗出液及血液等。

炭疽动物尸体严禁在室外剖检,以防形成芽胞污染环境,一般在无菌条件下割取动物耳尖或舌尖组织送检。

2.直接涂片镜检取标本涂片进行革兰染色,发现有荚膜的呈竹节状排列的革兰阳性大杆菌,或用特异性荧光抗体染色镜检,结合临床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

3.分离培养与鉴定检材接种于血琼脂平板和碳酸氢钠琼脂平板,孵育后观察菌落,用青霉素串珠试验、噬菌体裂解试验等进行鉴定。

青霉素串珠试验是炭疽芽胞杆菌在含微量青霉素的培养基中,形态变异为圆球形,并呈串珠状排列,而其他需氧芽胞杆菌无此现象。

此外,还可将培养物接种小鼠或豚鼠体内,作致病力鉴定试验。

本菌与其他需氧芽胞杆菌的鉴别见表16-2。

表16-2炭疽芽胞杆菌与其他需氧芽胞杆菌的鉴别

性状

炭疽芽胞杆菌

其他需氧芽胞杆菌

荚膜

动力

血平板

不溶血或微溶血

多为迅速而明显溶血

NaHCO3琼脂平板

粘液型菌落(有毒株)

粗糙型菌落

青霉素串珠试验

噬菌体裂解试验

动物致病力试验

-/+

(四)防治原则

炭疽的预防重点应放在家畜感染的防治和牧场的卫生防护上。

病畜应严格隔离或处死深埋,杜绝在无防护条件下现场剖检取材,死畜严禁剥皮或煮食,必须焚毁或深埋2米以下。

由于炭疽芽胞杆菌具有很强的致病性,也曾被法西斯国家作为生物战剂,也是国际恐怖分子用于制造生物恐怖的细菌之一,在2001年美国9.11事件后,曾发生了炭疽芽胞粉末邮件袭击事件,造成18人发病,11人死亡,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因此,必须提高警惕,加强对炭疽的预防控制。

特异性预防用炭疽减毒活疫苗,皮上划痕接种,免疫力可持续一年。

接种对象主要是疫区牧民、屠宰牲畜人员、兽医和制皮革工人等。

必要时对易感染家畜应进行预防接种。

治疗以青霉素首选,也可选用其他广谱抗生素。

二、蜡样芽胞杆菌

蜡样芽胞杆菌(B.cereus)为革兰阳性大杆菌,在普通琼脂平板上生长良好,菌落较大,表面粗糙似融蜡状,故名。

本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水、尘埃、淀粉制品、乳和乳制品等食品中。

蜡样芽胞杆菌引起食物中毒必须达到一定的感染量即食物中含菌量达106/g以上才能发病。

所引起的食物中毒分两种类型:

①呕吐型:

由耐热的肠毒素引起,于进食1~6小时后发病,主要是恶心、呕吐,仅有少数有腹泻。

类似于葡萄球菌的食物中毒,病程平均不超过10小时。

②腹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