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耀华 生本教育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02629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8.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耀华 生本教育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黄耀华 生本教育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黄耀华 生本教育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黄耀华 生本教育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黄耀华 生本教育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耀华 生本教育1.docx

《黄耀华 生本教育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耀华 生本教育1.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耀华 生本教育1.docx

黄耀华生本教育1

转变观念理解生本把控操作追求实效

——邯郸黄耀华

生本教育就是把教育教学的中心放在学生身上。

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可以称之为师本或书本或考本,也就是围绕着教师转,围绕着书本转,围绕着考试转。

我们做生本就是围绕着学生转,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充分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中心的确立非常重要,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前是以阶级斗争为纲,也就是说,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结果是我们国家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国家快速发展,成为了世界经济较强的国家,人民富裕了,国家强大了。

理解生本一定要从整体上去把握。

我们认为在操作层面上,可以重点抓四部分:

前置作业、小组建设、激励评价机制、学科团队建设。

这四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

前置作业是核心,是内在的本质的关键东西,因为如果前置作业学生能学,能进得去,能有收获,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就会转化一种内在的推动力,促使学生不断地努力学习。

其他三部分是外在的保障,支撑内在的前置作业的落实。

小组建设是组织保障,激励评价是使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的机制,学科团队是组织内部的骨干、领军人物,是教师的有力帮手,是教师可以充分依靠的力量。

所以说,它们是有机的整体,只有每一部分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才能产生最好的效果。

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生本,也要明确推进生本的路径和发展方向。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然要经历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

推进生本教育的三个阶段:

初级阶段:

教师自己做,建立组织,培养团队。

(慢)

中级阶段:

逐步交给学生做,教师指导、培养、帮扶、把控。

(持平)

高级阶段:

学生自己做,教师把控全局,高效自动运行。

(超越)

学生学习内容的确定与安排

学生的学习内容确定是教学环节中的第一步,如果它确定得不准,后面所有的努力都不会产生好的效果。

所以确定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是重中之重。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两个方面。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处于掌控地位,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完全是由教师来决定的。

教师安排的内容在学生看来都是应该学习的内容,学不会,学不好,学生自己会认为自己笨,自己的基础差,自己不努力,学生是不会责怪教师的。

教师是依据什么来安排学习内容的呢?

他们是依据统编教材的内容。

那么,教材是如何编排的呢?

总的来说,是按照学生的年龄和社会对人的知识方面需要来安排的。

学习了一年级的内容,到了二年级,就学二年级的内容,以此类推。

也就是说,高一年级的内容是学生前面九年的(小学六年,初中三年)内容全学会了、全学懂了才应该学习的内容,才可能学会、学懂的内容。

而现实中的高一学生中只有最好的学生,前面的内容全学会了,其余的学生,有的学会了80%,有的学会了60%,有的学会了只有20---30%。

然而,进入高一之后,不论哪一个层次的学生,都使用同样的教材、学习同样的内容、学到同样的难度、安排同样的时间进度,这样做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最好的学生可以跟着学,而且可以学会、学好,而其他层次的学生在这样的安排下,学起来就困难、就费劲,因为前面的内容他们没学好、没学会。

这样以来,只能是差距越来越大。

学生学不会、学不动,学生还会努力学吗?

时间久了,他们就会放弃,学生放弃也是不得已,也是教师逼出来的。

因为教师长期让学生做他们做不了的事。

就教师而言,他们会说教材就是这样编排的,我能怎么办?

教材这样安排,教师就这样教,学生就跟着学,大家都觉得天经地义,也觉得很正常。

最后,学生成绩不好,没有人责怪教材,没有人责怪教师的教,学生本人(包括家长)都会责怪自己笨、自己不努力。

正是因为这样的状况,教师推卸了自己的责任。

教材是固定的,学生是客观的、不同的、变化的,教师在教材与学生之间应当起到一种什么样的作用呢?

说白了,教师应当把不同的客观的学生和固定的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师即需要了解掌握教材内容,更需要了解掌握你的学生实际情况。

教师应当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设计学生的学习内容。

因为无论什么内容都是学生这个“人”来学的。

而长期以来我们教师的做法是把教材内容固定下来,无论哪类学生,教材内容必须学、而且是全学,无论学生的基础能否与其对接上,也就是说,能学不能学都必须学,而且要求学生要学到考试要求的程度,甚至高考的程度。

大家想一想这现实吗?

这能实现吗?

可以非常肯定地说:

实现不了。

在这个过程之中,推进非常困难,考试的结果也不理想。

那么教师怎么解决这个实际问题的呢?

教师只好自己在讲台上硬讲、硬灌,强行推进。

也就出现了一种现象,到了一个学期结束,一本书的内容全部讲完了,从而实现了形式上学完了,教师就认为自己完成任务了,至于学生有没有学会、学懂、学好是学生自身的问题,不是我教师的问题。

这里最要害的地方就是教师不顾学生实际、超越学生实际,教师只顾教材、只顾自己。

教师的做法实质上体现了书本内容第一、进度第一、自我第一的思想,学生只能处于屈从的地位。

传统做法是把内容固定死,强行拉拽学生来学,这也就是说,教师是以教材内容为核心,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附庸和从属,学生的学习没有任何主动权、自主权,学生能不能学,都要接受教师强加给他们的内容。

我认为这样做就是把教学中的核心确立偏了,这是以教材为本,以教师为本,而不是以学生为本。

要想我们的教学能有成效,就必须以学生为本,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我们应当以学生的实际水能力作为我们教学安排设计的依据,因为这是客观的事实,这是实际的现状,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力决定了学生能够学习什么内容、学到什么程度。

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结合教材内容,教师要进行筛选,选择教材中学生实际水平能力能够学会的内容,同时也要确定学生能够学到什么程度。

这就要求教师进行取舍,舍掉那些你的学生学不了的、学不会的内容(暂时)。

同时,为了学会这部分内容,还要补充学习这部分内容涉及到的前面所学到的内容,因为前面涉及的内容学生没有学会,这部分内容学生不可能学会。

学生是客观的,学生是自然体,我们只有顺应了学生这个客观的自然体、尊重了学生这个客观自然体,才可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违背自然,必然要受到自然的惩罚。

我们的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状况,让学生学习全部内容,而且要学到考试要求的程度,这样必然会出现学生学不会、拿不下,学生没有收获、没有进步,这样怎么还能谈得上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让学生每天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这才是我们教师应该真正追求的目标。

否则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所有付出和努力都是徒劳的,都是无效的,也都是虚假的。

学生学不进去,学生没有收获,考试怎么可能得分,教师片面追求分数的愿望也不可能实现。

所以中心确立偏了,教学就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收获、没有进步,怎么能谈得上学生学习生活的快乐,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下,就必然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甚至有部分学生会厌学,以至于放弃学习。

因此中心的确立与内容的选择与确定是非常重要的。

什么是生本教育----实事求是就是生本教育。

我们的教师吃惯了现成的东西。

教材、教参、练习题、答案、考试等等都是现成的。

做生本没有现成的,我们教师就不知道怎么办了?

所以教师要学会靠自己,学会依靠学生这个巨大的资源库。

生本传统

1、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从书本内容出发

2、学生能学多少就学多少书本内容全学

3、学生能学到什么程度就学到必须学到书本要求的程度,甚至要提升到考试

什么程度要求的程度

4、学习入口低,可以面对全体学生,教师备课时已经将相当一部分学生甩掉,教

思考让所有学生都有收获师认为这部分学生已经学不会了

5、学习内容由低到高,层层递进学习内容没有层次,直接进入较高层面

6、设计理念:

为学生着想,一切为设计理念:

围绕着书本内容转,为了完成进

了学生,以学生为中心,书本为度,以书本为中心,强求学生学,强拉、硬

学生服务拽学生全学

7、自学、能学,培养学生,学生有教师讲,学生听,起点高,越来越多的学生

收获,越来越愿意学,激发、促进跟不上,越来越多的学生放弃,压制、挫伤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用)

8、学生主动,教师服务、帮助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学生被教师限制,

师生各尽自己的职责师生都没有干自己应该干的事

9、实事求是一厢情愿,违背自然,违背规律

10、不断提升,进入良性循环不断掉队,越来越困难,进入恶性循环

(大势,发展趋势,向上)(大势,发展趋势,向下)

从以上所说可以明确:

教师角色和作用要转换,教育需要教师具备的不仅仅是把握教材内容、试题、答案等专业能力,还有具备筛选、设计、组织、激励、协调、培养等等能力,概括起来说,就是领导能力。

教师不仅仅要把握专业内容,更要把握人(因为内容是学生这个人来学的),把握全局和整体,也就是说,教师要学会当好领导。

日常: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中医:

“望、闻、问、切”。

对症下药。

母亲:

每天问孩子,“想吃什么?

中国革命:

城市-----农村包围。

(红军反围剿的成功与失败)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

鱼塘钓鱼:

谁能钓上,掌握鱼的习性的人。

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同情况区别对待,这些基本的道理为什么在我们教育界就行不通了,就成为了一厢情愿,就成为了强拉硬拽,就成为了机械的、教条的、统一的教法。

前置作业的设计

1、为什么要安排前置作业?

做事的基本程序是开头、中间过程、结尾三段。

在学校,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是课前、课中、课后三段。

传统教学没有课前。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说明了开头的重要性。

打仗的战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

做饭前要买菜、摘菜、洗菜等都要做好前期准备。

传统教学,课前教师也要进行备课,也就是说,教师是有准备上课,而我们的学生是无准备上课。

这公平吗?

合理吗?

前置作业就是学生在上课前应当做的前期准备。

准备的越充分,学习效果就会越好。

2、以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来选择内容,确定内容。

不能做反了(把内容固定死)。

3、前置作业的入口一定要低,一定要遵循思想发生处、情感蕴含处、知识生成处、生活链接处的原则。

也就是说,从学生能意会处着手。

实例:

1)、初中数学,学习有理数,可以从一场足球比赛下手。

(生活链接处)

2)、小学数学,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学完加法之后,其余的都与加法相连。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乘法是连加,除法是连减。

(知识生成处)

3)、高一政治,学习民族关系,之后是国际关系。

可以从班级内同学之间的关系谈起,它们是同类的问题。

(团结、平等、共赢)(思想发生处,生活链接处)

4)、高二化学,摩尔的概念,可以从生活中的十二个鸡蛋为一打下手。

(生活链接处,知识生成处)

4、前置作业一定是学生要完成的任务(3—5个),是需要学生动手去做,更需要学生动脑去思考。

就是说,一定要思维动起来。

比如,有的教师给学生安排这样的前置作业,什么是直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直角三角形的公式是什么?

这些问题书本上都有,学生直接去书上找,找到后划下来,准备上课抱着书念。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了,但没有动脑,没有思维。

同时一定注意前置作业的层次性。

实例:

物理学科,摩擦力章节内容。

(1)、从你的生活实际中寻找三个摩擦力现象。

(2)、观察你寻找的摩擦力现象,用你自己的语言说出什么是摩擦力。

(3)、再观察你寻找的摩擦力现象,看看摩擦力有什么特点或摩擦力与什么有关系(物体的重量、物体的表面光滑程度)。

(4)、举证说明第三点。

(5)、选择有关摩擦力的练习题。

要求:

第一,结合自己情况选择初、中、高三级试题。

第二,自己必须会做。

第三,自己必须弄明白,自己能讲,以备同学有问题。

(这些试题准备在课堂上抛出)

从以上的实例可以看出,前置作业一定是一项一项的任务,学生自己必须自己动脑思

考去完成,不要让学生去搬抄。

搬抄不是学习过程,搬抄之后学生只能留下肤浅的记忆,过后很快就会忘记。

再有,设计要起点低、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5、前置作业是让学生从自学开始,培养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我们的根本目的,所以学习一定要从自学开始。

第一,每个人都具自学能力,这是人类遗传的必然结果。

人如果不具备自学能力,就无法面对他所面临的生活环境,就无法生存,自学能力是每个人天生的本能。

例如,小孩学走路,小孩学说话(创设应有的环境),对电脑游戏感兴趣的学生,他们

能够自学游戏,他们不仅学会了,而且是熟练掌握了。

有人教他们吗?

第二,自学能力是人生的需要。

人进入社会以后,还会有人教你吗?

没有。

完全要依靠自学。

我们在座的各位老师,你们从教之后,有人教你如何教学吗?

没有。

自学能力强的教师教学能力水平发展提升就快,反之则慢。

有的教师工作成效好,几年之后被提升为领导,试问有人教你如何做领导吗?

肯定没有。

(传统教学将学生的天生自学能力压制下去了,或限制阻碍其提升)

6、前置作业设计一定要让学生通过自学形成自己的想法。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想法进课堂。

在课堂上,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交流、碰撞想法。

形成了自己的想法,这就是根,这就是核,有了这个根或核,通过交流、碰撞,这个根就会再繁殖根系,就会发芽,就会长大,到一定时候就会开花、结果。

有了这个核,就会通过交流碰撞,越滚越大,才会立得住,立得牢。

而我们现在的课堂,学生交流碰撞的是什么?

是搬抄来的东西,从书上,网上找到,然后到课堂上卖给大家,卖完之后自己留下了什么?

只是很肤浅的一点记忆。

过一段时间就会忘记。

所以学生没有自己的真正收获。

所以我们称之为虚假繁荣。

我们不能去责怪学生,因为教师设计的前置作业的内容就是这样的,教师设计安排什么内容,学生就准备什么内容。

7、前置作业一定不要是标准答案模式。

如果是标准答案模式,学生就到书本上去寻找标准答案,找到了,就算完成任务了,之后的课堂上,学生就等着把标准答案念出来。

这期中的主要的问题是没有思考的要求。

在课堂上,一个学生将标准答案说出后,其他学生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所以课堂上学生之间没有什么交流和碰撞,课堂气氛也起不来。

没有思考就没有自己的感悟和理解,我们所说的课堂交流碰撞,就是交流碰撞每个人的感悟和理解。

因为对同一事物每个人的感悟和理解是有所不同的、是有差距的,通过交流碰撞,可以吸纳大家的感悟和理解,从而达到丰富、提升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更可怕的问题是学生已经形成了这种认识:

学习就是寻找标准答案、知道标准答案、记住标准答案,去死记硬背标准答案,在做题、考试中去套用标准答案。

学生从小到大就是这样学过来的。

学生已经认为学习就是这样的。

这种认识已经在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

所以自己没有学好也不怨别人,只怨自己笨、自己不努力。

学生不知道学习最主要的是要动脑思考,应该去感知它、用心去体会它、用自己已有的去感悟它,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去记忆,在运用中去加深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它。

他们没有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在考场上面对考题时,他们在干什么?

他们不是在思考,不是在分析,而是在大脑中进行搜索,他们在想书上的原文内容是什么、这个内容当时老师是怎么讲的,想起来了,就往上套,套对了,就得分。

搜索不着,就不会。

套不对,就做错。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是背诵、记忆、机械地去硬搬、教条地去死套,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和提升。

这就是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

这种模式的学习效率是低下的,因为学生形成了依赖书本、依赖教师、依赖标准答案,就是不依赖自己,不依赖自己的思维,就是没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

外界的东西是可以借助的,但最重要的是要依赖自身,要自力更生,要建立自我,要提升自我。

否则外界的事物进入大脑,也没有落根、扎根之处(择地生根,叶落归根),因为自己大脑中原有的东西无法与其对接,无法与其建立起关系。

而生本教育的学习模式的核心是围绕着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下功夫,使其自身产生自己的想法,之后,大家都抛出自己的想法,以此能够分享每个人的想法,从而实现分享想法、修正想法、补充想法、丰富想法、完善想法、提升想法的目标。

这才是培养人的有效过程。

只有人的感知水平、悟感层次不断发展和提升,他的能力和素质才能不断地发展和提升。

我们的学生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吗?

学生一般会回答:

是为了考试。

考试绝对不是学生学习目的,考试成绩只是学习的副产品,学习是为了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今后能够适应未来的社会。

这种能力提升不上来,考试也考不出好成绩。

学生学习的内容一般都是概念、定理、原理,我们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而且要举证说明,这样,学生就必然自己要进行思考,学了东西,一定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只不过是深浅不同、角度不同、能否全面而已。

再比如,我们在课堂上做题比较多,做完题之后交流碰撞什么呢?

可以让学生交流碰撞(除了题本身)审题技巧、做题思路、解题注意要点、做这类题的易错点等等,这样我们就把学生的眼光引向了题背后支撑的东西,而不是题本身。

学生会不会做题、能不能把题做出来而且能做对,关键是这些方面的东西有没有、建立起来了没有、成型了没有,是不是已经转化成为他的经验了,而且在以后的学习、考试中能不能用上。

经验能不能灵活地运用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形的东西。

而我们现在一道题做完之后,标准答案知道了,就过去了,这些关键的地方都没有做,没有做实。

会做这一道题有意义吗?

我们的学生以后还会在考试中再碰到原题吗?

学生只会见到这类的类似题,所以通过做题背后东西,学生能形成经验,这样就可以掌握规律,从而能够把握一类。

题是无限的,而类是有限的。

我们不去掌握有限的类,而是去把握无限的题,我们能把握得住吗?

现在我们的学生学完之后留下了什么?

留下是一个一个的题,一个一个的死记硬背的概念。

我们大家好好想一想,这些东西能留得下吗?

记忆的东西肯定会遗忘,而形成的认识和想法不仅可以丰富、发展、提升,而且是可以永久地留下来的。

通过交流碰撞想法和认识,就可以达到修正想法,补充想法、完善想法、提升想法,这就是学生实实在在的收获。

所以说,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住让学生产生想法这一关键要点。

从设计到课堂,都始终围绕着这一主线做文章,把这一点做实、做透、做到位,就一定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现在有些教师形式上已经进入生本模式,但是核心问题没有改变,比如,在设计安排内容时,仍然是标准答案式的,没有围绕思维动起来做文章。

在课堂上,学生为了讨论而讨论,为了展示而展示,这里的问题是:

内容是标准答案,学生没什么可以讨论的,也讨论不起来。

那么展示就完全是一种形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和效果。

其结果是有的课堂形成了表面繁荣、有的课堂气氛还是起不来,这样的学习过程是换汤不换药、走了形式、走了过场。

一节课下来会的学生还是会,不会的学生还是不会。

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即使会的学生也没有多少发展和提升,不会的学生积攒的问题更多,以后的学习他们更加困难。

所以说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前置作业的设计和内容的安排。

只要前置作业设计这个核心把握得好,学生的学习过程一定会产生好的效果。

(关键点:

一是安排学生能学的内容。

不要超过学生实际。

二是内容一定要让学生思维动起来,而不是寻找标准答案,形成自己的认识想法。

三是课堂上交流、碰撞想法,从而实现提升想法,达到能够准确认识事物、把握事物认知水平。

案例,一个数学家(高斯)的故事,1+2+3+4+…100=?

高斯:

100+1=101

99+2=10198+3=101以此类推,则50个101为5050

有一所学校把这个例题教给了学生,之后又给学生出了一道题,1+2+3+4+…99=?

所有的学生都是这样计算,1+99=1002+98=1003+97=100以此类推,则49个100为4900,再加上50,则等于4950思维的单一性在这里充分体现,最好的方法也是最快的方法是5050—100=4950(上面题里少了100)。

只有你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只要讲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学生思维、视野就宽广了,思维的灵活性、丰富性、创新性、变通性被大大激活,课堂开始进入最优化过程。

例如,一个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解决思路:

1)、三个三角形内角和,180+180+180=540

2)、中间一点连线五个角,就会出现五个三角形,五个三角形内角和为900,900-360=540

3)、在一条边上连线另外三个角,就出现四个三角形,则为720720-180=540

8、前置作业的落实。

我们要建立学科团队,依靠学科团队来落实前置作业。

(评价、征求意见、督促检查、帮助小组成员完成、统计汇总、反馈给教师,以及前置作业的设计。

9、前置作业的核心作用:

为学生设计适合的前置作业,学生能进入,学生就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了,参与其中就会有感受、有收获、有进步,这种情况下学生就有展示、表现的欲望,通过表现、展示,学生就有一种愉悦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给予及时肯定评价,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成功感。

这种成功感会转化成为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也就出现了一种良性循环,这种内在动力会推动学生不断向前、进步。

这里要强调的是:

这里面学生的思维和情绪能不能起来是关键。

思维能不能起来主要看前置作业设计的如何,前置作业设计的好不仅学生可以进去,而且可以使学生积极地思维、主动地思维,这种状态可以使学生情绪调动起来,学生的情绪起来了,积极讨论、表现、展示,教师再给予及时的激励评价,学生的情绪就会更加高涨,这样就进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就必然会愈来愈好。

小组建设

1、我们为什么要分小组?

以前在课堂上学生是个体,人处于个体状态下,容易出现随心所欲、我行我素、自由自在、破罐子破摔。

同时,也容易产生孤独感,不认真对待,例如,当一个人在家吃饭时,很多人都会随便弄口吃的,对付过去,几乎没有人去认真地做饭。

人处于团队状态下,要受到团队的约束,可以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分小组就是要发挥团队的作用。

2、如何划分小组?

一个班应分为两个大组、四个中组、八个小组。

这样就可以形成大组与大组之间、中组与中组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

每一个小组有一个行政常务组长,其他成员尽可能安排担当学科小组长(学科团队成员)。

小组内要形成合作互学、对子帮扶、小组探究与学生群体共享格局。

我们划分小组的目的就是要发挥小组的团队作用,释放学生身上的潜能。

学生是最大教育资源。

3、小组建设的关键:

小组的精神,一个团队要有自己的名称,要有自己的口号,要有自己的文化,小组建设就是要把小组成员的心捆绑在一起,凝聚在一起,大家真正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真正形成你帮我、我帮你的局面,也就是说,形成小组的合力,有了小组的团结,面对任何问题和困难,大家都能勇敢地去面对、集中大家都智慧去解决。

所以说,小组建设就是做好人的工作,只要小组内的成员有了共识,就有了实现共赢的可能。

不能只划分完小组就算完了,任其自由任意发展,教师一定要进行引领和指导。

评价小组不要眼光只盯着小组的学习成绩上,小组内的内聚力不断地提升,学习成绩就一定可以不断地提升的。

小组建设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次完成,就像部队上的连排战斗力一样,只要注重培养和训练,就可以不断地加强和提升。

4、小组内部分工要明确:

主持人、学科负责人、监督人、记录人。

分工意味着有担当,有担当就可以增强人的责任感,人有了责任感才有可能更好地认真做事。

以上这样就形成了“点对点”的帮扶机制和管理格局。

弥补了辅导不足与指导不力。

同时我们确定的“以学定教”的新思路得以真正落实,增强我们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从而解决了我们日常教学重点不明与难点不清的问题。

(现在的学生自我意识比较强,所以要通过小组建设,培养他们的配合他人的意识、相互配合的意识,小组内部越团结,每个人就越受益。

5、在教学的过程中,在具体指导和把控上要注意:

组内形成弱者先讲,中者补充,强者概括总结,从而达到人人有收获,人人有进步,人人有提升。

在全班展示时一定要强化:

我们小组的意见、看法、或观点是什么。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控好层次,即,质疑、解答、补充、概括总结。

无论组内,还是小组之间都要把握好这个原则。

6、评价一定要面对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