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3 ,大小:48.73KB ,
资源ID:490262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90262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黄耀华 生本教育1.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黄耀华 生本教育1.docx

1、黄耀华 生本教育1转变观念 理解生本 把控操作 追求实效邯郸 黄耀华生本教育就是把教育教学的中心放在学生身上。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可以称之为师本或书本或考本,也就是围绕着教师转,围绕着书本转,围绕着考试转。我们做生本就是围绕着学生转,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充分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中心的确立非常重要,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前是以阶级斗争为纲,也就是说,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结果是我们国家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国家快速发展,成为了世界经济较强的国家,人民富裕了,国家强大了。理解生本一定要从整体上去把握。我们认为在操作层面上,可以重点抓四

2、部分:前置作业、小组建设、激励评价机制、学科团队建设。这四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前置作业是核心,是内在的本质的关键东西,因为如果前置作业学生能学,能进得去,能有收获,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就会转化一种内在的推动力,促使学生不断地努力学习。其他三部分是外在的保障,支撑内在的前置作业的落实。小组建设是组织保障,激励评价是使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的机制,学科团队是组织内部的骨干、领军人物,是教师的有力帮手,是教师可以充分依靠的力量。所以说,它们是有机的整体,只有每一部分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才能产生最好的效果。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生本,也要明确推进生本的路径和发展方向。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然

3、要经历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推进生本教育的三个阶段:初级阶段:教师自己做,建立组织,培养团队。 (慢)中级阶段:逐步交给学生做,教师指导、培养、帮扶、把控。(持平)高级阶段:学生自己做,教师把控全局,高效自动运行。 (超越 ) 学生学习内容的确定与安排学生的学习内容确定是教学环节中的第一步,如果它确定得不准,后面所有的努力都不会产生好的效果。所以确定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是重中之重。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两个方面。长期以来教师的教处于掌控地位,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完全是由教师来决定的。教师安排的内容在学生看来都是应该学习的内容,学不会,学不好,学生自己会认为自己笨,自己的基础差,自己不

4、努力,学生是不会责怪教师的。教师是依据什么来安排学习内容的呢?他们是依据统编教材的内容。那么,教材是如何编排的呢?总的来说,是按照学生的年龄和社会对人的知识方面需要来安排的。学习了一年级的内容,到了二年级,就学二年级的内容,以此类推。也就是说,高一年级的内容是学生前面九年的(小学六年,初中三年)内容全学会了、全学懂了才应该学习的内容,才可能学会、学懂的内容。而现实中的高一学生中只有最好的学生,前面的内容全学会了,其余的学生,有的学会了80%,有的学会了60%,有的学会了只有20-30%。然而,进入高一之后,不论哪一个层次的学生,都使用同样的教材、学习同样的内容、学到同样的难度、安排同样的时间进

5、度,这样做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最好的学生可以跟着学,而且可以学会、学好,而其他层次的学生在这样的安排下,学起来就困难、就费劲,因为前面的内容他们没学好、没学会。这样以来,只能是差距越来越大。学生学不会、学不动,学生还会努力学吗?时间久了,他们就会放弃,学生放弃也是不得已,也是教师逼出来的。因为教师长期让学生做他们做不了的事。就教师而言,他们会说教材就是这样编排的,我能怎么办?教材这样安排,教师就这样教,学生就跟着学,大家都觉得天经地义,也觉得很正常。最后,学生成绩不好,没有人责怪教材,没有人责怪教师的教,学生本人(包括家长)都会责怪自己笨、自己不努力。正是因为这样的状况,教师推卸了自己的责任

6、。教材是固定的,学生是客观的、不同的、变化的,教师在教材与学生之间应当起到一种什么样的作用呢?说白了,教师应当把不同的客观的学生和固定的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即需要了解掌握教材内容,更需要了解掌握你的学生实际情况。教师应当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设计学生的学习内容。因为无论什么内容都是学生这个“人”来学的。而长期以来我们教师的做法是把教材内容固定下来,无论哪类学生,教材内容必须学、而且是全学,无论学生的基础能否与其对接上,也就是说,能学不能学都必须学,而且要求学生要学到考试要求的程度,甚至高考的程度。大家想一想这现实吗?这能实现吗?可以非常肯定地说:实现不了。在这个过程之中,推进非常困难,考

7、试的结果也不理想。那么教师怎么解决这个实际问题的呢?教师只好自己在讲台上硬讲、硬灌,强行推进。也就出现了一种现象,到了一个学期结束,一本书的内容全部讲完了,从而实现了形式上学完了,教师就认为自己完成任务了,至于学生有没有学会、学懂、学好是学生自身的问题,不是我教师的问题。这里最要害的地方就是教师不顾学生实际、超越学生实际,教师只顾教材、只顾自己。教师的做法实质上体现了书本内容第一、进度第一、自我第一的思想,学生只能处于屈从的地位。传统做法是把内容固定死,强行拉拽学生来学,这也就是说,教师是以教材内容为核心,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附庸和从属,学生的学习没有任何主动权、自主权,学生能不能学,都要接受

8、教师强加给他们的内容。我认为这样做就是把教学中的核心确立偏了,这是以教材为本,以教师为本,而不是以学生为本。要想我们的教学能有成效,就必须以学生为本,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应当以学生的实际水能力作为我们教学安排设计的依据,因为这是客观的事实,这是实际的现状,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力决定了学生能够学习什么内容、学到什么程度。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结合教材内容,教师要进行筛选,选择教材中学生实际水平能力能够学会的内容,同时也要确定学生能够学到什么程度。这就要求教师进行取舍,舍掉那些你的学生学不了的、学不会的内容(暂时)。同时,为了学会这部分内容,还要补充学习这部分内容涉及到的前面所学

9、到的内容,因为前面涉及的内容学生没有学会,这部分内容学生不可能学会。学生是客观的,学生是自然体,我们只有顺应了学生这个客观的自然体、尊重了学生这个客观自然体,才可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违背自然,必然要受到自然的惩罚。我们的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状况,让学生学习全部内容,而且要学到考试要求的程度,这样必然会出现学生学不会、拿不下,学生没有收获、没有进步,这样怎么还能谈得上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让学生每天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这才是我们教师应该真正追求的目标。否则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所有付出和努力都是徒劳的,都是无效的,也都是虚假的。学生学不进去,学生没有收获,考试怎么可能得分,教师片面追求分数的愿望也

10、不可能实现。所以中心确立偏了,教学就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收获、没有进步,怎么能谈得上学生学习生活的快乐,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下,就必然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甚至有部分学生会厌学,以至于放弃学习。因此中心的确立与内容的选择与确定是非常重要的。什么是生本教育-实事求是就是生本教育。我们的教师吃惯了现成的东西。教材、教参、练习题、答案、考试等等都是现成的。做生本没有现成的,我们教师就不知道怎么办了?所以教师要学会靠自己,学会依靠学生这个巨大的资源库。 生本 传统1、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 从书本内容出发2、学生能学多少就学多少 书本内容全学3

11、、学生能学到什么程度就学到 必须学到书本要求的程度,甚至要提升到考试 什么程度 要求的程度4、学习入口低,可以面对全体学生, 教师备课时已经将相当一部分学生甩掉,教 思考让所有学生都有收获 师认为这部分学生已经学不会了5、学习内容由低到高,层层递进 学习内容没有层次,直接进入较高层面6、设计理念:为学生着想,一切为 设计理念:围绕着书本内容转,为了完成进 了学生 ,以学生为中心,书本为 度,以书本为中心,强求学生学,强拉、硬 学生服务 拽学生全学7、自学、能学,培养学生,学生有 教师讲,学生听,起点高,越来越多的学生 收获,越来越愿意学,激发、促进 跟不上,越来越多的学生放弃,压制、挫伤 学生

12、的学习积极性(作用)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用) 8、学生主动,教师服务、帮助 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学生被教师限制,师生各尽自己的职责 师生都没有干自己应该干的事9、实事求是 一厢情愿,违背自然,违背规律10、不断提升,进入良性循环 不断掉队,越来越困难,进入恶性循环 (大势,发展趋势,向上) (大势,发展趋势,向下) 从以上所说可以明确:教师角色和作用要转换,教育需要教师具备的不仅仅是把握教材内容、试题、答案等专业能力,还有具备筛选、设计、组织、激励、协调、培养等等能力,概括起来说,就是领导能力。教师不仅仅要把握专业内容,更要把握人(因为内容是学生这个人来学的),把握全局和整体,也就是说,教师

13、要学会当好领导。日常:“看菜吃饭”,“量体裁衣”。中医:“望、闻、问、切”。对症下药。母亲:每天问孩子,“想吃什么?”中国革命:城市-农村包围。(红军反围剿的成功与失败)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鱼塘钓鱼:谁能钓上,掌握鱼的习性的人。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同情况区别对待,这些基本的道理为什么在我们教育界就行不通了,就成为了一厢情愿,就成为了强拉硬拽,就成为了机械的、教条的、统一的教法。 前置作业的设计1、为什么要安排前置作业?做事的基本程序是开头、中间过程、结尾三段。在学校,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是课前、课中、课后三段。传统教学没有课前。“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14、说明了开头的重要性。打仗的战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做饭前要买菜、摘菜、洗菜等都要做好前期准备。传统教学,课前教师也要进行备课,也就是说,教师是有准备上课,而我们的学生是无准备上课。这公平吗?合理吗?前置作业就是学生在上课前应当做的前期准备。准备的越充分,学习效果就会越好。2、以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来选择内容,确定内容。不能做反了(把内容固定死)。3、前置作业的入口一定要低,一定要遵循思想发生处、情感蕴含处、知识生成处、生活链接处的原则。也就是说,从学生能意会处着手。实例:1)、初中数学,学习有理数,可以从一场足球比赛下手。(生活链接处) 2)、小学数学,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学完加法之后,其余的

15、都与加法相连。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乘法是连加,除法是连减。(知识生成处) 3)、高一政治,学习民族关系,之后是国际关系。可以从班级内同学之间的关系谈起,它们是同类的问题。(团结、平等、共赢)(思想发生处,生活链接处) 4)、高二化学,摩尔的概念,可以从生活中的十二个鸡蛋为一打下手。(生活链接处,知识生成处)4、前置作业一定是学生要完成的任务(35个),是需要学生动手去做,更需要学生动脑去思考。就是说,一定要思维动起来。比如,有的教师给学生安排这样的前置作业,什么是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有哪些性质?直角三角形的公式是什么?这些问题书本上都有,学生直接去书上找,找到后划下来,准备上课抱着书念。在这

16、个过程中,学生动了,但没有动脑,没有思维。同时一定注意前置作业的层次性。实例:物理学科,摩擦力章节内容。 (1)、从你的生活实际中寻找三个摩擦力现象。 (2)、观察你寻找的摩擦力现象,用你自己的语言说出什么是摩擦力。 (3)、再观察你寻找的摩擦力现象,看看摩擦力有什么特点或摩擦力与什么有关系(物体的重量、物体的表面光滑程度)。 (4)、举证说明第三点。 (5)、选择有关摩擦力的练习题。要求:第一,结合自己情况选择初、中、高三级试题。第二,自己必须会做。第三,自己必须弄明白,自己能讲,以备同学有问题。(这些试题准备在课堂上抛出)从以上的实例可以看出,前置作业一定是一项一项的任务,学生自己必须自己

17、动脑思考去完成,不要让学生去搬抄。搬抄不是学习过程,搬抄之后学生只能留下肤浅的记忆,过后很快就会忘记。再有,设计要起点低、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符合人的认知规律。5、前置作业是让学生从自学开始,培养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我们的根本目的,所以学习一定要从自学开始。第一,每个人都具自学能力,这是人类遗传的必然结果。人如果不具备自学能力,就无法面对他所面临的生活环境,就无法生存,自学能力是每个人天生的本能。例如,小孩学走路,小孩学说话(创设应有的环境),对电脑游戏感兴趣的学生,他们能够自学游戏,他们不仅学会了,而且是熟练掌握了。有人教他们吗?第二,自学能力是人生的需要。

18、人进入社会以后,还会有人教你吗?没有。完全要依靠自学。我们在座的各位老师,你们从教之后,有人教你如何教学吗?没有。自学能力强的教师教学能力水平发展提升就快,反之则慢。有的教师工作成效好,几年之后被提升为领导,试问有人教你如何做领导吗?肯定没有。(传统教学将学生的天生自学能力压制下去了,或限制阻碍其提升)6、前置作业设计一定要让学生通过自学形成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想法进课堂。在课堂上,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交流、碰撞想法。形成了自己的想法,这就是根,这就是核,有了这个根或核,通过交流、碰撞,这个根就会再繁殖根系,就会发芽,就会长大,到一定时候就会开花、结果。有了这个核,就会通过交流碰撞,越滚越

19、大,才会立得住,立得牢。而我们现在的课堂,学生交流碰撞的是什么?是搬抄来的东西,从书上,网上找到,然后到课堂上卖给大家,卖完之后自己留下了什么?只是很肤浅的一点记忆。过一段时间就会忘记。所以学生没有自己的真正收获。所以我们称之为虚假繁荣。我们不能去责怪学生,因为教师设计的前置作业的内容就是这样的,教师设计安排什么内容,学生就准备什么内容。7、前置作业一定不要是标准答案模式。如果是标准答案模式,学生就到书本上去寻找标准答案,找到了,就算完成任务了,之后的课堂上,学生就等着把标准答案念出来。这期中的主要的问题是没有思考的要求。在课堂上,一个学生将标准答案说出后,其他学生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所以课堂上

20、学生之间没有什么交流和碰撞,课堂气氛也起不来。没有思考就没有自己的感悟和理解,我们所说的课堂交流碰撞,就是交流碰撞每个人的感悟和理解。因为对同一事物每个人的感悟和理解是有所不同的、是有差距的,通过交流碰撞,可以吸纳大家的感悟和理解,从而达到丰富、提升自己的感悟和理解。更可怕的问题是学生已经形成了这种认识:学习就是寻找标准答案、知道标准答案、记住标准答案,去死记硬背标准答案,在做题、考试中去套用标准答案。学生从小到大就是这样学过来的。学生已经认为学习就是这样的。这种认识已经在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所以自己没有学好也不怨别人,只怨自己笨、自己不努力。学生不知道学习最主要的是要动脑思考,应该去感知它、

21、用心去体会它、用自己已有的去感悟它,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去记忆,在运用中去加深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它。他们没有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考场上面对考题时,他们在干什么?他们不是在思考,不是在分析,而是在大脑中进行搜索,他们在想书上的原文内容是什么、这个内容当时老师是怎么讲的,想起来了,就往上套,套对了,就得分。搜索不着,就不会。套不对,就做错。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是背诵、记忆、机械地去硬搬、教条地去死套,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和提升。这就是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这种模式的学习效率是低下的,因为学生形成了依赖书本、依赖教师、依赖标准答案,就是不依赖

22、自己,不依赖自己的思维,就是没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外界的东西是可以借助的,但最重要的是要依赖自身,要自力更生,要建立自我,要提升自我。否则外界的事物进入大脑,也没有落根、扎根之处(择地生根,叶落归根),因为自己大脑中原有的东西无法与其对接,无法与其建立起关系。而生本教育的学习模式的核心是围绕着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下功夫,使其自身产生自己的想法,之后,大家都抛出自己的想法,以此能够分享每个人的想法,从而实现分享想法、修正想法、补充想法、丰富想法、完善想法、提升想法的目标。这才是培养人的有效过程。只有人的感知水平、悟感层次不断发展和提升,他的能力和素质才能不断地发展和提升。我们的学生知

23、道学习是为了什么吗?学生一般会回答:是为了考试。考试绝对不是学生学习目的,考试成绩只是学习的副产品,学习是为了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今后能够适应未来的社会。这种能力提升不上来,考试也考不出好成绩。学生学习的内容一般都是概念、定理、原理,我们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而且要举证说明,这样,学生就必然自己要进行思考,学了东西,一定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只不过是深浅不同、角度不同、能否全面而已。再比如,我们在课堂上做题比较多,做完题之后交流碰撞什么呢?可以让学生交流碰撞(除了题本身)审题技巧、做题思路、解题注意要点、做这类题的易错点等等,这样我们就把学生的眼光引向了题背

24、后支撑的东西,而不是题本身。学生会不会做题、能不能把题做出来而且能做对,关键是这些方面的东西有没有、建立起来了没有、成型了没有,是不是已经转化成为他的经验了,而且在以后的学习、考试中能不能用上。经验能不能灵活地运用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形的东西。而我们现在一道题做完之后,标准答案知道了,就过去了,这些关键的地方都没有做,没有做实。会做这一道题有意义吗?我们的学生以后还会在考试中再碰到原题吗?学生只会见到这类的类似题,所以通过做题背后东西,学生能形成经验,这样就可以掌握规律,从而能够把握一类。题是无限的,而类是有限的。我们不去掌握有限的类,而是去把握无限的题,我们能把握得住吗?现在我们的学生学完

25、之后留下了什么?留下是一个一个的题,一个一个的死记硬背的概念。我们大家好好想一想,这些东西能留得下吗?记忆的东西肯定会遗忘,而形成的认识和想法不仅可以丰富、发展、提升,而且是可以永久地留下来的。通过交流碰撞想法和认识,就可以达到修正想法,补充想法、完善想法、提升想法,这就是学生实实在在的收获。所以说,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住让学生产生想法这一关键要点。从设计到课堂,都始终围绕着这一主线做文章,把这一点做实、做透、做到位,就一定会有好的教学效果。现在有些教师形式上已经进入生本模式,但是核心问题没有改变,比如,在设计安排内容时,仍然是标准答案式的,没有围绕思维动起来做文章。在课堂上,学生为了讨论而讨论

26、,为了展示而展示,这里的问题是:内容是标准答案,学生没什么可以讨论的,也讨论不起来。那么展示就完全是一种形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和效果。其结果是有的课堂形成了表面繁荣、有的课堂气氛还是起不来,这样的学习过程是换汤不换药、走了形式、走了过场。一节课下来会的学生还是会,不会的学生还是不会。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即使会的学生也没有多少发展和提升,不会的学生积攒的问题更多,以后的学习他们更加困难。所以说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前置作业的设计和内容的安排。只要前置作业设计这个核心把握得好,学生的学习过程一定会产生好的效果。(关键点:一是安排学生能学的内容。不要超过学生实际。二是内容一定要让学生思维动起来,而不是寻找

27、标准答案,形成自己的认识想法。三是课堂上交流、碰撞想法,从而实现提升想法,达到能够准确认识事物、把握事物认知水平。)案例,一个数学家(高斯)的故事,1+2+3+4+100=? 高斯:100+1=10199+2=101 98+3=101 以此类推,则 50个101为5050 有一所学校把这个例题教给了学生,之后又给学生出了一道题,1+2+3+4+99=? 所有的学生都是这样计算,1+99=100 2+98=100 3+97=100 以此类推,则 49个100为4900,再加上50,则等于4950 思维的单一性在这里充分体现,最好的方法也是最快的方法是 5050100=4950 (上面题里少了10

28、0)。只有你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只要讲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学生思维、视野就宽广了,思维的灵活性、丰富性、创新性、变通性被大大激活,课堂开始进入最优化过程。例如,一个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解决思路: 1)、三个三角形内角和,180+180+180=5402)、中间一点连线五个角,就会出现五个三角形,五个三角形内角和为900,900-360=5403)、在一条边上连线另外三个角,就出现四个三角形,则为720 720-180=540 8、前置作业的落实。我们要建立学科团队,依靠学科团队来落实前置作业。(评价、征求意见、督促检查、帮助小组成员完成、统计汇总、反馈给教师,以及前置作业的设计。)9、前置

29、作业的核心作用:为学生设计适合的前置作业,学生能进入,学生就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了,参与其中就会有感受、有收获、有进步,这种情况下学生就有展示、表现的欲望,通过表现、展示,学生就有一种愉悦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给予及时肯定评价,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成功感。这种成功感会转化成为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也就出现了一种良性循环,这种内在动力会推动学生不断向前、进步。这里要强调的是:这里面学生的思维和情绪能不能起来是关键。思维能不能起来主要看前置作业设计的如何,前置作业设计的好不仅学生可以进去,而且可以使学生积极地思维、主动地思维,这种状态可以使学生情绪调动起来,学生的情绪起来了,积极讨论、表现、展示,

30、教师再给予及时的激励评价,学生的情绪就会更加高涨,这样就进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就必然会愈来愈好。小组建设1、我们为什么要分小组?以前在课堂上学生是个体,人处于个体状态下,容易出现随心所欲、我行我素、自由自在、破罐子破摔。同时,也容易产生孤独感,不认真对待,例如,当一个人在家吃饭时,很多人都会随便弄口吃的,对付过去,几乎没有人去认真地做饭。人处于团队状态下,要受到团队的约束,可以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鼓励、共同进步。分小组就是要发挥团队的作用。2、如何划分小组?一个班应分为两个大组、四个中组、八个小组。这样就可以形成大组与大组之间、中组与中组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每一个小组有一个行政常务

31、组长,其他成员尽可能安排担当学科小组长(学科团队成员)。小组内要形成合作互学、对子帮扶、小组探究与学生群体共享格局。我们划分小组的目的就是要发挥小组的团队作用,释放学生身上的潜能。学生是最大教育资源。3、小组建设的关键:小组的精神,一个团队要有自己的名称,要有自己的口号,要有自己的文化,小组建设就是要把小组成员的心捆绑在一起,凝聚在一起,大家真正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真正形成你帮我、我帮你的局面,也就是说,形成小组的合力,有了小组的团结,面对任何问题和困难,大家都能勇敢地去面对、集中大家都智慧去解决。所以说,小组建设就是做好人的工作,只要小组内的成员有了共识,就有了实现共赢的可能。不能只划

32、分完小组就算完了,任其自由任意发展,教师一定要进行引领和指导。评价小组不要眼光只盯着小组的学习成绩上,小组内的内聚力不断地提升,学习成绩就一定可以不断地提升的。小组建设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次完成,就像部队上的连排战斗力一样,只要注重培养和训练,就可以不断地加强和提升。4、小组内部分工要明确:主持人、学科负责人、监督人、记录人。分工意味着有担当,有担当就可以增强人的责任感,人有了责任感才有可能更好地认真做事。以上这样就形成了“点对点”的帮扶机制和管理格局。弥补了辅导不足与指导不力。同时我们确定的“以学定教”的新思路得以真正落实,增强我们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从而解决了我们日常教学重点不明与难点不清的问题。(现在的学生自我意识比较强,所以要通过小组建设,培养他们的配合他人的意识、相互配合的意识,小组内部越团结,每个人就越受益。)5、在教学的过程中,在具体指导和把控上要注意:组内形成弱者先讲,中者补充,强者概括总结,从而达到人人有收获,人人有进步,人人有提升。在全班展示时一定要强化:我们小组的意见、看法、或观点是什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控好层次,即,质疑、解答、补充、概括总结。无论组内,还是小组之间都要把握好这个原则。6、评价一定要面对团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