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实验记忆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02475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22.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实验记忆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实验记忆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实验记忆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实验记忆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实验记忆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实验记忆知识点总结.docx

《高考生物实验记忆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实验记忆知识点总结.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实验记忆知识点总结.docx

高考生物实验记忆知识点总结

实验二: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1、实验材料:

1、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

(因为组织的颜色较浅,易于观察。

)经试验比较,颜色反应的明显程度依次为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

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

应选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一般要浸泡3~4小时(也可用蓖麻种子)。

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富含蛋白质的黄豆或鸡蛋清。

4、淀粉的鉴定:

马铃薯匀浆。

四、实验用具:

双面刀片、试管(最好用刻度试管)、试管夹、试管架、大小烧杯、小量筒、滴管、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载玻片、盖玻片、毛笔、吸水纸、显微镜

五、实验试剂:

1.斐林试剂(包括甲液:

质量浓度为0.1g/mLNaOH溶液和乙液:

质量浓度为0.05g/mLCuSO4溶液)

2.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

3.双缩脲试剂(包括A液:

质量浓度为0.1g/mLNaOH溶液和B液:

质量浓度为0.01g/mLCuSO4溶液)

4.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

5.碘液

6.蒸馏水

六、方法步骤:

一、可溶性糖的鉴定

操作方法

注意问题

解释

1.制备组织样液。

(去皮、切块、研磨、过滤)

苹果或梨组织液必须临时制备。

因苹果多酚氧化酶含量高,组织液很易被氧化成褐色,将产生的颜色掩盖。

2.取1支试管,向试管内注入2mL组织样液。

 

 

3.向试管内注入1mL新制的斐林试剂,振荡。

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甲液、乙液分别配制、储存,使用前才将甲、乙液等量混匀成斐林试剂;

 

切勿将甲液、乙液分别加入苹果组织样液中进行检测。

斐林试剂很不稳定,甲、乙液混合保存时,生成的Cu(OH)2在70~900C下分解成黑色CuO和水;

甲、乙液分别加入时可能会与组织样液发生反应,无CuOH生成。

4.试管放在盛有50-650C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分钟,观察到溶液颜色:

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最好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使试管底部不触及烧杯底部,试管口不朝向实验者。

也可用酒精灯对试管直接加热。

防止试管内的溶液冲出试管,造成烫伤;

 

缩短实验时间。

二、脂肪的鉴定

操作方法

注意问题

解释

花生种子浸泡、去皮、切下一些子叶薄片,将薄片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中,用吸水纸吸去装片中的水。

干种子要浸泡3~4小时,新花生的浸泡时间可缩短。

因为浸泡时间短,不易切片;浸泡时间过长,组织较软,切片不易成形。

切片要尽可能薄些,便于观察。

在子叶薄片上滴2~3滴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染色1分钟。

染色时间不宜过长。

 

用吸水纸吸去薄片周围染液,用50%酒精洗去浮色,吸去酒精。

 

酒精用于洗去浮色,不洗去浮色,会影响对橘黄色脂肪滴的观察。

同时,酒精是脂溶性溶剂,可将花生细胞中的脂肪颗粒溶解成油滴。

用吸水纸吸去薄片周围酒精,滴上1~2滴蒸馏水,盖上盖玻片。

 

滴上清水可防止盖盖玻片时产生气泡。

低倍镜下找到花生子叶薄片的最薄处,可看到细胞中有染成橘黄色或红色圆形小颗粒。

装片不宜久放。

时间一长,油滴会溶解在乙醇中。

三、蛋白质的鉴定

操作方法

注意问题

解释

制备组织样液。

(浸泡、去皮研磨、过滤。

 

黄豆浸泡1至2天,容易研磨成浆,也可购新鲜豆浆以节约实验时间。

鉴定。

加样液约2ml于试管中,加入双缩脲试剂A,摇匀;再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3~4滴,摇匀,溶液变紫色。

A液和B液也要分开配制,储存。

鉴定时先加A液后加B液。

 

CuSO4溶液不能多加。

先加NaOH溶液,为Cu2+与蛋白质反应提供一个碱性的环境。

A、B液混装或同时加入,会导致Cu2+变成Cu(OH)2沉淀,而失效。

否则CuSO4的蓝色会遮盖反应的真实颜色。

可用蛋清代替豆浆。

蛋清要先稀释。

如果稀释不够,在实验中蛋清粘在试管壁,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后会粘固在试管内壁上,使反应不容易彻底,并且试管也不易洗干净。

附:

淀粉的检测和观察

用试管取2ml待测组织样液,向试管内滴加2滴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碘液不要滴太多

以免影响颜色观察

七、考点提示:

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

答: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

2、还原性糖植物组织取材条件?

答:

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如:

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

3、研磨中为何要加石英砂?

不加石英砂对实验有何影响?

答:

加石英砂是为了使研磨更充分。

不加石英砂会使组织样液中还原性糖减少,使鉴定时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

4、斐林试剂甲、乙两液的使用方法?

混合的目的?

为何要现混现用?

答:

混合后使用;产生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不稳定。

5、还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为?

答:

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6、花生种子切片为何要薄?

答:

只有很薄的切片,才能透光,而用于显微镜的观察。

7、转动细准焦螺旋时,若花生切片的细胞总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什么?

答:

切片的厚薄不均匀。

8、脂肪鉴定中乙醇作用?

答:

洗去浮色。

9、双缩脲试剂A、B两液是否混合后用?

先加A液的目的怎样通过对比看颜色变化?

答:

不能混合;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碱性;先留出一些大豆组织样液做对比。

实验三: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一、实验原理:

1、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2、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对DNA亲和力强,使DNA显现出绿色,而吡罗红对RNA的亲和力强,使RNA呈现出红色。

用甲基绿、吡罗红的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同时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3、盐酸的作用

①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的跨膜运输;

②盐酸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便于DNA与染色剂的结合

二、实验材料: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三、实验用具:

大小烧杯、温度计、滴管、消毒牙签、载玻片、盖玻片、铁架台、

石棉网、火柴、酒精灯、吸水纸、显微镜

四、方法步骤:

1、取材

①滴:

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

②刮:

用消毒牙签在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地刮几下;

③涂:

将牙签上的碎屑涂抹在载玻片的生理盐水中;

④烘:

将涂有口腔上皮细胞的载玻片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烘干。

2、水解

①解:

将烘干的载玻片放入装有30ml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的小烧杯中,进行材料的水解;

②保:

将小烧杯放入装有30℃温水的大烧杯中保温5分钟。

3、冲洗涂片

①冲:

用缓缓的蒸馏水冲洗载玻片10秒钟;

②吸:

用吸水纸吸去载玻片上的水分。

4、染色

①染:

用2滴吡罗红甲基绿混合染色剂滴在载玻片上,染色5分钟;

②吸:

吸去多余染色剂;

③盖:

盖上盖玻片。

5、观察

①低:

在低倍物镜下,寻找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移至视野中央,将物像调节清晰;

②高:

转到高倍物镜,调节细准焦螺旋,观察细胞核和细胞质的染色情况。

五、考点提示:

1、取口腔上皮细胞之前,应先漱口,以避免装片中出现太多的杂质;

2、取洋葱表皮细胞时,尽量避免材料上带有叶肉组织细胞;

3、冲洗载玻片时水的流速要尽量慢,切忌直接用水龙头冲洗;

4、用酒精灯烘烤载玻片时,不要只集中于材料处,而应将载玻片在火焰上来回移动,使载玻片均匀受热,以免破裂;

5、烘烤后的载玻片不要马上放入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最好先自然冷却1分钟。

实验四:

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一、实验原理:

细胞膜的流动性和半透性

二、实验材料:

猪(或牛、羊、人)的新鲜的红细胞稀释液(血液加适量的生理盐水)

三、实验用具:

蒸馏水、试管、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四、方法步骤:

1、用试管吸取少量红细胞稀释液,滴一小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2、在高倍镜下观察,待观察清晰时,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蒸馏水,同时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小心吸引,注意不要把细胞吸跑。

上述操作均在载物台上进行,并持续观察细胞的变化。

可以看到近水的部分红细胞发生变化;凹陷消失,细胞体积增大,很快细胞破裂,内容物流出。

五、考点提示:

1、选择动物细胞进行实验的原因:

动物细胞无细胞壁。

2、选择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进行实验的原因:

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膜),可以得到较纯净的细胞膜。

3、细胞破裂后,用什么方法获得较纯的细胞膜:

将涨破的细胞溶液,经过离心分离得到细胞膜。

4、如何获得植物细胞膜:

先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将植物细胞壁水解得到原生质体;再将原生质体放入清水中,水自由扩散进入,原生质体涨破;最后经过离心分离得到植物细胞膜。

5、稀释及稀释的时候用生理盐水的原因:

稀释后,可以减少血液中的血浆蛋白等杂物。

用生理盐水是为了保持渗透压,防止在稀释的时候就发生细胞破裂。

实验五: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一、实验原理:

1、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散布于细胞质中,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它的形态。

2、线粒体普遍存在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中,健那绿染液能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通过染色,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处于生活状态的线粒体的形态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等。

二、实验材料:

新鲜的藓类的叶、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新配制的质量分数为1%的健那绿染液(将0.5g健那绿溶解于50mL生理盐水中,加温到30-40摄氏度,使其充分溶解)

三、实验用具: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消毒牙签

四、方法步骤:

1、观察叶绿体

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高倍镜下观察。

2、观察线粒体

染色→制片→低倍镜下找到口腔上皮细胞→高倍镜下观察。

五、考点提示:

1、观察叶绿体时选择藓类叶的原因:

藓类属于低等植物,叶片是绿色的单层细胞,不需加工即可进行观察。

2、临时装片中的材料要随时保持有水状态的原因:

保证细胞器的正常形态并能悬浮在细胞质基质中,否则,细胞失水收缩,将影响细胞器形态的观察。

实验六: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一、实验目的:

1、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

(与前面的知识:

显微镜的使用联系)

2、观察不同浓度的溶液对细胞吸水失水的影响,掌握此种方法的具体应用。

3、通过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明确渗透系统的组成以及具体应用。

二、实验原理:

1、成熟的植物细胞放到一定浓度的溶液中构成一个渗透系统。

当细胞大量失水时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伸缩程度不同,导致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分离。

2、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根据扩散作用原理,水分会由细胞液中渗出到外界溶液中,通过渗透作用失水;由于细胞壁和原生质层的伸缩性不同,细胞壁伸缩性较小,而原生质层性较大,从而使二者分开;反之,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则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分离后的质和壁又复原。

三、实验材料:

紫色特别深的洋葱外表皮、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

四、实验用具:

显微镜、镊子、刀片、载玻片、盖玻片、滴管、吸水纸

五、方法步骤:

1、用刀片在洋葱鳞片叶的外表面划一个小方块,用镊子撕取这一小块洋葱表皮,在洋葱的外表皮上,用刀片划一些方块,用镊子轻轻撕取一小块(撕取的仅仅是外表皮,不要撕得太厚,仍然作为一个问题留给学生)。

在取标本时,可以将洋葱的内表皮朝外,外表皮朝里进行对折,不要太用力,然后取其外表皮作为材料,将它平展地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清水滴中,并盖上盖玻片。

2、用低倍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中紫色的中央液泡大小,以及原生质层的位置。

3、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0.3g/ml的蔗糖溶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这样重复几次,洋葱表皮细胞就侵润在蔗糖溶液中。

注意重复3-4次。

4、再用低倍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中紫色的中央液泡大小,以及原生质层的位置。

5、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清水,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几次,洋葱表皮细胞就侵润在清水中。

6、还用低倍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中紫色的中央液泡大小,以及原生质层的位置。

六、实验结论:

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水分会由细胞液中渗出到外界溶液中,通过渗透作用失水;由于细胞壁和原生质层的伸缩性不同,细胞壁伸缩性较小,而原生质层性较大,从而使二者分开;反之,当外界溶液浓度低于细胞液浓度时,则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分离后的质和细胞壁又复原。

实验七:

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一、实验目的:

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分解的快慢,了解过氧化氢酶的作用和意义

二、实验原理:

新鲜的肝脏中含有过氧化氢酶,根据酶的专一性,可知其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

三、实验材料:

质量分数为20%的猪肝研磨液,新配制的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质量分数为3.5%的FeCl3溶液

四、实验用具:

量筒,试管,滴管,试管夹,试管架,卫生香,火柴,酒精灯,大烧杯,石棉网,温度计

五、方法步骤:

1、取4支洁净试管,分别编号1,2,3,4,向试管内分别加入2ml过氧化氢溶液。

2、将2号试管放在90℃左右的水浴中加热,观察气泡情况,并与1号试管作比较。

3、向3号试管内滴入2滴FeCl3溶液,向4号试管内滴入2滴肝脏研磨液,观察哪支试管产生的气泡多。

4、2至3min后,将点燃的卫生香分别放在3、4号试管内液面的上方,观察哪支试管中的卫生香燃烧更猛烈。

六、实验结论:

1、加热能促进H2O2的分解,提高反应速率;

2、酶有催化作用,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高效性。

实验八:

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一、实验目的:

1、初步学会探索影响酶活性条件的方法。

2、探索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温度和PH下催化过氧化氢水解的情况。

二、实验原理:

淀粉遇碘后,形成紫蓝色的复合物。

麦芽糖和葡萄糖遇碘后,不形成紫蓝色的复合物,但能

与斐林试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

三、实验材料:

质量分数为2%的新配置的淀粉酶溶液,新鲜的质量分数为20%的猪肝研磨液,

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新配制的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

质量分数为5%的盐酸,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冰水,热水,

碘液,斐林试剂

四、实验用具:

量筒,试管,滴管,试管夹,三脚架,火柴,酒精灯,小烧杯,大烧杯,石棉网,温度计,

五、方法步骤:

一、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1、取三支洁净的试管,编上号1,2,3,并分别注入2ml可溶性淀粉液。

2、分别向1,2,3号三支试管中各注入1ml新鲜的淀粉酶溶液,摇匀,依次放入沸水,37℃左右的热水,冰水中,维持各自的温度5分钟。

3、分别向1,2,3号三支试管中各滴入一滴碘液,然后摇匀。

观察并记录这三只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情况。

二、pH对酶活性的影响

1、取三支洁净的试管,编上号1,2,3,并分别注入1ml的新鲜的淀粉酶溶液。

2、依次向1号,2号,3号试管中注入蒸馏水,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各1ml并摇匀。

3、分别向1号,2号,3号试管中各注入2ml可溶性淀粉溶液,震荡摇匀。

4、将三支试管的下半部浸到37℃左右的温水中,保温5分钟。

5、向三支试管中各加入2ml斐林试剂,震荡摇匀。

六、实验现象:

一、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1号试管中的液体未变蓝,2号和3号试管中的液体变蓝,且2号试管蓝色比3号试管深。

二、pH对酶活性的影响

2号和3号试管中的液体未变蓝,1号试管中的液体变蓝。

七、实验结论:

1、在最适宜的温度和最适宜的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

2、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明显下降。

实验九: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一、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

2、探索叶绿体中有几种色素。

二、实验原理:

1、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在丙酮(有机溶剂,酒精、汽油、苯、石油醚等)中,所以用丙酮可提取叶绿体中色素。

2、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色素分子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色素分子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得慢,因而可用层析液将不同的色素分离。

三、实验材料:

新鲜的绿叶(如菠菜的绿叶),无水乙醇,层析液(由20份在60~90℃下分馏出来的石油醚、2份乙醇和1份苯混合而成。

93号汽油也可代用),二氧化硅和碳酸钙。

四、实验用具:

干燥的定性滤纸,试管,棉塞,试管架,研钵,玻璃漏斗,尼龙布,毛细吸管,剪刀,药勺,量筒(10ml),天平。

五、方法步骤:

(1)称取5g绿色叶片并剪碎

提取色素研钵→研磨→漏斗过滤→

(2)加入少量SiO2、CaCO3和5ml丙酮收集到试管内并塞紧管口

(1)将干燥的滤纸剪成6cm长,1cm宽的纸条,剪去一端两角(使层析液同时到达滤液细线)

制滤纸条

(2)在距剪角一端1cm处用铅笔画线

(1)用毛细管吸少量的滤液沿铅笔线处小心均匀地划一条滤液细线

滤液划线

(2)干燥后重复划2-3次

(1)向烧杯中倒入3ml层析液(以层析液不没及滤液细线为准)

纸上层析

(2)将滤纸条尖端朝下略微斜靠烧杯内壁,轻轻插入层析液中

(3)用培养皿盖盖上烧杯

观察结果:

滤纸条上出现四条宽度、颜色不同的彩带(如下图)

最宽:

叶绿素a;

最窄:

叶绿素b;

相邻色素带最近:

叶绿素a和叶绿素b;

相邻色素带最远:

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六、考点提示:

1、二氧化硅:

为了使研磨充分;碳酸钙:

保护色素免受破坏;丙酮:

色素的溶剂。

2、扩散最快的是胡萝卜素(橙黄色),扩散最慢的是叶绿素b(黄绿色)。

3、滤纸上有四条色素带说明了绿叶中的色素有四种,它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快慢也不一样。

4、裁取定性滤纸时,注意双手尽量不要接触纸面,以免手上的油脂或其他脏物污染滤纸。

5、制备滤纸条时,要将滤纸条的一端剪去两角,这样可以使色素在滤纸条上扩散均匀,便于观察实验结果。

6、根据烧杯的高度制备滤纸条,让滤纸条长度高出烧杯1cm,高出的部分做直角弯折。

7、滤纸上的滤液细线如果触到层析液,细线上的色素就会溶解到层析液中,就不会在滤纸上扩散开来,实验就会失败。

8、画滤液细线时,用力要均匀,速度要适中

9、研磨要迅速、充分。

a.因为丙酮容易挥发;b.为了使叶绿体完全破裂.从而能提取较多的色素;c.叶绿素极不稳定,能被活细胞中的叶绿素酶水解而被破坏。

 

实验十一: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一、实验目的:

1、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

2、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识别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比较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

3、绘制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简图。

二、实验原理:

1、高等植物的分生组织有丝分裂较旺盛。

2、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行为变化不同,可用高倍显微镜根据各个时期内染色体的变化情况,识别该细胞处于那个时期。

3、细胞核内的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如龙胆紫)染成深色。

三、实验材料:

洋葱(可用葱.蒜代替),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将龙胆紫溶解在质量分数2%的醋酸溶液中配制而成)或醋酸洋红液,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固定装片。

四、实验用具: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玻璃皿,剪子,镊子,滴管。

五、方法步骤:

1、洋葱根尖的培养在上实验课之前的3-4天,取洋葱一个,放在广口瓶上。

瓶内装满清水,让洋葱的底部接触到瓶内的水面。

把这个装置放在温暖的地方培养。

待根长约5cm,取生长健壮的根尖制成临时装片观察。

2、装片的制作

制作流程为:

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过程

方法

时间

目的

解离

上午10时至下午2时,剪去洋葱根尖2-3mm,立即放入盛入有盐酸和酒精混合液(1:

1)的玻璃皿中,在温室下解离。

3-5min

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漂洗

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入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

约10min

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

染色

把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的玻璃皿中染色。

3-5min

染料能使染色体着色。

制片

用镊子将这段根尖取出来,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尖把根尖能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

然后,用拇指轻轻的按压载玻片。

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

3、观察

a低倍镜观察:

找到分生区细胞,其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b高倍镜观察:

在低倍镜观察的基础上换高倍镜,直到看清细胞的物象为止

c仔细观察:

先到中期,再找其余各期,注意染色体的特点

d移动观察:

慢慢移动装片,完整地观察各个时期(如果自制装片效果不太理想,可以观察洋葱根尖固定装片)

4、绘图

5、记录

六、实验结论:

前期:

①出现染色体②核膜核仁消失③纺锤丝出现

中期:

①着丝粒位于赤道面②纺锤体明显

后期:

染色体分裂成两组子染色体向相反两极运动

末期:

①纺锤体出现②核膜核仁出现

实验十三: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一、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二、实验用具:

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显微镜。

三、方法步骤:

1、在低倍镜下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

2、先在低倍镜下依次找到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的细胞,再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

3、根据观察结果,尽可能多地绘制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简图

实验十四:

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一、实验目的:

1、学习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方法

2、理解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的作用机制

二、实验原理:

1、进行正常有丝分裂的植物分生组织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子染色体在纺缍丝的作用下分别移向两极,最终被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2、用低温处理植物组织细胞,使纺缍体的形成受到抑制,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

三、实验材料:

洋葱或大葱、蒜、卡诺氏固定液,盐酸酒精解离液,质量浓度为10mg/mL的龙胆紫溶液。

四、实验用具:

冰箱、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培养皿、剪刀、镊子、吸水纸、滴管、小烧杯。

五、方法步骤:

1、把洋葱放在盛满水的广口瓶上,让它的底部接触瓶内的水面。

待洋葱根长到lcm时,放入冰箱内4℃低温下培养,诱导培养36小时

2、剪取根尖约0.5—1cm,放人卡诺氏固定液中固定30min,然后用体积分数95%酒精洗两次,用体积分数70%酒精保存于低温处,贴好标签。

3、取固定好的根尖,进行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4个步骤,具体操作方法与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相同。

4、先用低倍镜寻找染色体形态较好的分裂相,再换上高倍镜并调节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使物像清晰,仔细观察,辨认哪些细胞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化,找出处于细胞分裂中期的细

胞,进行染色体计数。

 

实验十六:

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一、目的要求:

1、进一步学会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方法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