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课本活动参考答案倾情奉献人民教育出版社电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00321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18.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课本活动参考答案倾情奉献人民教育出版社电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最新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课本活动参考答案倾情奉献人民教育出版社电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最新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课本活动参考答案倾情奉献人民教育出版社电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最新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课本活动参考答案倾情奉献人民教育出版社电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最新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课本活动参考答案倾情奉献人民教育出版社电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课本活动参考答案倾情奉献人民教育出版社电子版.docx

《最新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课本活动参考答案倾情奉献人民教育出版社电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课本活动参考答案倾情奉献人民教育出版社电子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课本活动参考答案倾情奉献人民教育出版社电子版.docx

最新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课本活动参考答案倾情奉献人民教育出版社电子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教材P2读图思考

1.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缓慢。

2.人口数量较多,人口增长速度较快。

较快的人口增长为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农业发展又有较充足的粮食供应,使人口进一步增加。

3.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

同时人口基数的增大也是人口增长较快的原因。

教材P3活动

1.某年人口的增长数=年初的人口数×该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故该地第一年增加了200000×2%=4000(人);第一年年末的总人口数为:

200000+200000×2%=200000×(1+2%)=204000(人);依此类推,10年后的总人口为:

200000×(1+2%)10≈243799人。

若10年后,该地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1.7%,一年应增加243799×1.7%≈4145(人)。

2.通过上面的计算可知,同一地区人口数量的增加不仅与自然增长率有关,还与人口基数有关。

该地10年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虽然下降了,但每年净增加的人口反而增多了。

由此可知,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虽然人口自然增长率已比较低,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每年净增加的人口数仍较多,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仍不能放松。

教材P5读图思考(上)

 不能。

因为各国国情不同,应根据人口与环境、经济的协调程度,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的人口政策。

如日本采取鼓励生育政策,印度则控制人口增长。

教材P5读图思考(下)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基本特征如下表: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人口增长特征

原始型

增长缓慢

传统型

增长迅速

现代型

增长缓慢

教材P7活动

 影响人口增长模式变化的因素有很多,但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也不相同。

因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主要矛盾及主要方向。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主要因素

从原始型转变为传统型

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

从传统型转变为现代型

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文化观念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教材P9活动

1.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

2.观点一:

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尤其是欧洲的一些国家,如德国、匈牙利等国的自然增长率已降至0以下,这些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对人口数量增减的影响已经很小,其人口数量的增减主要取决于人口迁移。

观点二:

有些欧美国家的人口增长缓慢,老龄化现象严重,导致劳动力缺乏,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这些国家来说,人口的自由迁移是实现人力资源空间重新配置的前提条件。

观点三:

人口迁移的发生,主要是为了追求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口迁移可以增加劳动者的收入,人口迁移还可以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口迁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材P11活动

1.促使美国成为一个移民国家的主要因素:

美洲属于未开发的新大陆,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欧洲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增加,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新航路的开辟为人们顺利地迁移扫除了障碍;殖民扩张是人口迁移的促进因素,加快了人口迁移的进程。

2.第一次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战争因素;第二次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城市化;第三次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的变化;第四次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格局的变化,即西部和南部新资源的发现和新兴工业的发展。

3.太平洋沿岸和墨西哥湾沿岸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这里开发了新资源,发展了旅游业,经济发展较快,而且这里开发较晚,注重了对环境的保护,环境条件好。

同时也与东北部地区地价上涨、环境污染严重有关。

而美国老年人退休后向墨西哥湾沿岸迁移则主要是由于这里气候条件优越,适于居住。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教材P12读图思考

1.假如各块桶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那么该地区或国家的环境人口容量将取决于数量最少的自然资源的数量。

例如,我国西部地区有广袤的土地、丰富的矿产,但水资源缺乏,水资源成为制约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

2.会。

人类获得资源的数量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增加。

一般来说,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人类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资源越丰富,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越多。

教材P14活动

 我国目前人口增长模式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但也应该看到虽然自然增长率下降了,由于人口基数过大,每年仍净增人口近1000万,这是不容回避的事实,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我国自然增长率的下降,主要得益于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计划生育政策。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基本内容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报告中认为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应该控制在16亿左右,这是就我国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而言的,目前的人口数量已使我国的许多资源不堪重负了。

16亿左右人口是最大的极限容量,并不是人口的合理容量。

无论从人口增长的趋势看,还是从环境人口容量看,我国必须采取计划生育的人口政策,甚至在今后较长的时间内还要继续实行。

教材P15~16问题研究

资料1 资料分析

1.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发生在工业和服务业中,即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具体事例根据所在地举例说明。

2.促使这种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

(1)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2)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行业差距越来越大,这也是促使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

(3)1984年我国推出的允许农民工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为我国劳动力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提供了契机。

(4)我国是一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

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农村中大批潜在的剩余劳动力成为显性的剩余劳动力,他们迫切地要求进城寻找就业机会。

资料2 资料分析

1.除了增加农村和农民的经济收入以外,农民外出打工还有以下方面的好处:

(1)加强了农村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等的联系和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人口迁出适当地缓解了农村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对更好地保护农村的自然资源有积极作用;(3)农民工外出打工对于提高农民工自身的素质,以及对改善农村经济、促进乡镇企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外来农民工从事的城市建设、环卫、商业、服务业等行业对城市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积极作用。

资料3 资料分析

1.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回答时言之有理即可。

如:

取消户口制度:

一方面国家已放松了对户籍的管理,另一方面户口制度的存在是必要的,可以有效地限制人口无序的自发流动等。

开放大城市,建设大都市区: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因此应严格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实现城乡一体化。

2.解决热点问题:

比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农民工权益维护问题等。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材P19读图思考

 这是一幅说明城市功能分区的示意图。

根据图中所示的四幅小图可以看出左上图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主,应为北京的文化和高科技区;左下图有众多的居民小区,是住宅区;右上图是著名的王府井大街,是北京最著名的商业街,它及其周围地区应为商业区;右下图为新工业区。

教材P21活动

1.从图中可以看出香港主要的功能区有商业中心区、住宅区、工业区和一些混合土地利用带等。

(1)商业区主要分布在中环和尖沙咀,位于维多利亚港两岸,是香港的市中心位置,交通便利,人口密集,客货流量大,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

商业区外围主要是混合土地利用带。

(2)不相邻。

香港的住宅区分为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建筑质量上出现分化,位置上背向发展。

高级住宅区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低级住宅区与工业区、低地联系,如石硖尾、黄大仙就靠近观塘工业区。

(3)略。

2.城市里的功能区有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文化区、行政区等。

其中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是各城市共有的功能区,而文化区、行政区等在中小城市里很不明显。

可以用下表进行分析与总结。

城市功能区

位置

主要功能

住宅区

商业区

工业区

其他

教材P23读图思考

1.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由市中心向外,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

商业、工业、住宅的付租能力随空间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趋势。

2.OA可能成为商业区,AB可能成为住宅区,BC可能成为工业区。

实际上,城市内部空间并非完全按照这一经济规律呈现,而是更具复杂性。

教材P24活动

答案略。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教材P25~P26活动

 不同等级的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都是不同的。

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比较小;大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1)购买纸、笔、米、面等日常消费品,看头痛感冒等常见病,上小学等,所需服务级别低,去枣强镇即可。

(2)购买彩电、冰箱等生活用品,看一些大病或者上高中等,级别稍高,服务职能要求较高,应去衡水市。

(3)购买时装等高档商品,看疑难病症,上大学或听音乐会,参观博物馆等,所需服务级别高,服务职能高,只有高级城市才能提供这些职能,应去石家庄市。

教材P27读图思考

 上海市城市等级的提升与上海市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

(1)上海市位居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

对内通过长江的航运,可以联系南京、武汉和重庆等城市,服务范围可以扩展到广阔富饶的长江流域甚至更大的地域;对外它是我国大陆向东最接近太平洋世界贸易要道的国际港口,通过对外贸易还可以扩大其服务范围。

(2)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连接长江流域和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同时它也位于人口稠密的地区,这使得上海市能够得到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和农产品供应,以满足大规模城市人口的需求,而且还为上海市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3)上海市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和太湖流域的下游,长江三角洲为城市的发展与拓展提供了广阔、平坦的土地,为城市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教材P28读图思考

1.图中的城市共有3个等级。

2.城市级别越高,城市的数目越少;城市级别越低,城市的数目越多。

3.城市等级越高,相距越远,服务范围越大;城市等级越低,相距越近,服务范围越小。

4.略。

教材P30活动

分析本省或某一区域不同等级城镇服务的差异一般有如下几个步骤:

1.通过不同的途径,查找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图。

获得城镇分布图的途径有很多,可以利用地图册,也可以上网查找地图。

2.按照城镇的人口规模,将选定区域的城镇进行分级,概括每一级城镇的服务功能,同时统计每一等级城镇的数目以及城镇之间的平均距离。

可用下表的形式:

城市等级

数目

相互距离

服务功能

特大城市

大城市

中等城市

小城市

3.总结该区域城镇等级与服务范围、空间分布的关系。

可以用下表归纳总结:

城镇等级

服务范围

空间分布的关系

高级城市

彼此距离远

低级城市

彼此距离近

4.等级较高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的服务范围。

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第三节 城市化

教材P31读图思考

(1)图片反映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从1985年到2000年的城市发展状况,它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分析一个地区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应主要从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入手:

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2)从图中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化表现

理由

说明

城市数目增多  

特大城市由2个增加到5个,中小城市增加若干

城市人口增多

城市规模扩大  

原有的三个大城市发展成为特大城市,同时又增加三个大城市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产业结构变化  

由过去大面积的农村到现在大、中、小城市星罗棋布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教材P34活动

城市化阶段

水平

发展速度

地域扩展趋势

常见的问题

初期阶段

25%~30%以下,低

缓慢

缓慢

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

中期阶段  

30%~70%,较高

迅速

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

后期阶段  

70%以上,高

缓慢甚至停滞

继续增大

大城市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

教材P35活动

1.发达国家城市化开始时间早,如英国于1800年、美国于1825年前后开始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开始时间晚,如巴西于1950年、印度于1910年前后开始城市化。

2.目前英国、美国、巴西处于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印度处于城市化的初期阶段。

3.近20年来,英国、美国、印度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较慢,巴西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较快。

4.未来英国、美国、巴西城市化发展趋于缓慢,印度城市化发展可能加快。

5.发达国家城市化开始时间早,现处于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城市化发展速度变缓;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开始时间晚,现正处于城市化的初期或中期阶段,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

教材P37活动

1.1995-2010年,我国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了约20%,年增长率约为1.3%,按总人口12亿计算,每年新增加的城市人口约为1560万。

2.过快的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的压力:

总体的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

生物栖息地减少,影响生物多样性;地表和地面环境的改变,使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及其运动发生改变;地表和地面环境的改变,使得局部的气候条件发生变化。

由于城市排放的废弃物数量大,自然环境的分解能力有限,导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等。

过快的城市化还带来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等问题。

3.合理规划城市结构,使城市化进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提高城市绿化程度,提高城市居民的绿化意识;分散大城市职能等。

教材P38活动

模式

优点

缺点

改进意见

模式a

可以净化从郊区流入城市的空气

无法减弱城市的“热岛”效应,城市中心污染物不能被稀释,大气稳定时更是如此

城市内部开辟一些绿地

模式b

在模式a的基础上,绿地向城市中心延伸,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城市的“热岛”效应

城市中心地区其他用地比重大,向城市中心延伸的绿地在调节气候、净化环境等方面的作用有限

在城市中心建一些绿地

模式c

在模式b的基础上,绿地在城市中心形成网状,进一步减弱了城市的“热岛”效应,而且由于绿地从城市边缘延伸到城市中心地区,使空气流动较通畅,有利于降低城市的大气污染

城市中心地租高的地区,土地利用率降低

在城市各项用地间要进行道路建设

教材P39~40问题研究

知识拓展

资料1 资料分析

(1)个人经济收入是住房位置选择的重要因素。

(2)社区服务设施是否完善、物业管理是否到位也是居民住房选择需要考虑的因素。

(3)个人的喜好。

有的人喜欢居住在繁华热闹的地方,便于社交和联系;有的人平时交往很少,喜欢居住在安静的地方。

资料2 资料分析

1.广州市居住郊区化倾向的出现需要三大条件:

①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经济飞速发展,人民收入有很大程度的增长,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同时城市中心区出现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等问题;②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地价低,房价也低;③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家庭拥有小汽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增多。

2.居住郊区化使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郊区原来是农业用地,交通等基础设施并不完善,随着居住郊区化,必然伴随着郊区城市化,使郊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同时,伴随着居住郊区化,城市中心区的住宅区可能发生改变,通过对旧城改造,改变原来住宅区的利用方式。

居住郊区化带来了城市郊区化和逆城市化,对于分散城市职能、减轻城市化问题有一定好处,但也会造成污染的转移,使原来山清水秀的郊区变得也和城市一样污浊。

另外,居住郊区化也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善郊区人口的就业结构和生活方式,缩小城乡差距。

3.本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以上观点作出合理的解答。

问题讨论

影响住房区位选择的因素主要有距市中心的远近、住宅区位置、房价、个人经济收入水平、个人兴趣与爱好、交通便利与否、住宅区内环境及其周边环境、服务设施、居住观念等。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教材P42读图思考

除图中列出的各种因素外,影响农民决策的因素还有自然灾害、机械化程度、传统习惯、食物偏好、化肥、良种、冷藏保鲜技术、环境等。

教材P43活动

1.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正好满足水稻好暖喜湿的条件;地中海气候热量充足,但高温期降水少,如果没有充足的灌溉水源补充,不利于水稻的生长。

2.江西的千烟洲是丘陵山区,属于我国的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大。

丘陵山区耕作很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因此适宜发展林业和人工草场。

坡度小的缓坡和地势更为平坦的谷地,土层较厚,不易发生水土流失,适宜发展耕作业。

地势更为低洼的地区,容易积水,出现洪涝灾害,因此因地制宜发展鱼塘养鱼业。

地形条件是这里合理利用土地的主要影响因素。

3.一般来说,受市场价格影响,同样的土地,种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花卉产品,农民收益是递增的。

同时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东南沿海地区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鲜花消费逐渐兴起;同时东南沿海地区紧邻港澳台地区,便于出口,市场需求量大。

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变化除了受市场的价格、需求变化影响外,改革开放的政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教材P44活动

1.

(1)随着欧洲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时鲜业”的市场条件。

交通运输的改善,为地中海地区“时鲜业”实现区域专业化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条件,使得生产地与市场之间紧密联系。

通过技术的投入大大克服了该地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的不合理性,提高了产量,增加了经济效益。

(2)市场和交通运输、自然灾害对地中海地区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越来越大。

从地中海地区农业生产的现状看,应完善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地区间的协作和区际分工,减轻灾害损失,避免恶性竞争。

2.解答本题,首先了解家乡农业生产类型、主要作物品种、经营方式、农产品的主要用途等方面的问题,然后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尤其要分析市场和交通等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

教材P46活动

1.略。

2.归类如下:

自然

气候暖湿、土地肥沃

社会

小麦—牧羊区的形成有悠久的历史;实行了“牧者有其地”的鼓励政策;靠近主要公路,运输便利

经济

开发金矿;耕作业已实现商业化

科技

机械化水平高

3.农业地域是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等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在形成过程中,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政府政策支持是其形成的基础,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是商品化生产的条件,地广人稀和机械化水平高使大规模经营成为可能,先进的科技和管理措施是现代化生产的保证。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教材P48读图思考

1.从“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上可以看出,亚洲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区。

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热配合好,适宜水稻的生长。

从“亚洲地形分布”图上可以看出,亚洲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土壤深厚、肥沃,适宜水稻栽培,便于水田管理。

2.从“亚洲人口分布”图上可以看出,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劳动力丰富,这是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有利条件。

3.亚洲的水稻种植区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很高,因而,在这里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国家政策鼓励种植水稻。

此外,水稻在这些地区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传统经验丰富,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

教材P48活动

1.季风水田生产对水、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水田生产增加了水分蒸发和下渗,灌溉需求导致大量修建水利工程,改变了水的时空分布。

长期的水田作业改变了土壤的组成、结构和性状,形成肥沃的水稻土。

水田生产要求田地平缓、坡度小,需要改造地形,如修筑梯田等。

2.从我国南方水稻产区的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传统生活习惯等社会经济条件并结合农业区位选择和农业地域形成等基础知识,解释我国南方水稻产区的形成,概括我国季风水田农业的三个特点:

一是水稻品种最齐全,如单季稻、双季稻、三季稻;二是机械化水平低,但已有一定发展;三是新中国成立后,不断进行科学技术革新,推广杂交技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

教材P49读图思考

在图示农业区位因素中,各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不同的。

其中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便利的交通运输是商品谷物生产的基础,地广人稀和机械化水平高是大规模经营的条件,先进的农业科技是现代化生产的保证,市场广阔是商品率高的条件。

教材P50活动

1.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交通运输便利;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

2.

商品谷物农业

季风水田农业

人均耕地

地广人稀

人多地少

农作物

小麦、玉米

水稻

生产规模

机械化程度

科技水平

商品率

经营方式

家庭经营

小农经营

主要分布地区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所在国家多为发达国家

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所在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

造成两者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条件和气候因素。

气候条件不同,各农业所产农产品不同;社会经济条件和劳动力条件直接影响到生产经营方式和粮食商品率的高低。

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教材P52活动

1.气候温暖,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

2.大牧场放牧业的经营方式高度集约化、商品化、专业化,经济效益高,科技应用广泛。

3.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与潘帕斯草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不能照搬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生产模式,但可以借鉴其成功经验,例如划区轮牧、种植牧草、培育优良畜种、加强牲畜的病害研究等。

教材P52~54活动

1.

形成因素

区位优势

饲料因素

西欧地形以平原为主,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利于牧草和饲料作物生长

西欧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不利于谷物的成熟,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市场因素

西欧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食物结构中乳畜产品比重大,乳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

2.市场和饲料供应是影响乳畜业生产的两个重要因素。

就市场因素来看,城市需要大量的新鲜牛奶以及牛奶制品。

受牛奶运输的影响,以生产牛奶为主的乳畜业农场多分布在大城市附近,以生产加工乳制品为主的乳畜业农场可以分布在离城市较远的地方。

就饲料因素来看,乳牛既需要多汁的青饲料,也需要含蛋白质较高的精饲料,因此,乳畜业农场既种植优质牧草,也种植饲料作物。

3.

西欧乳畜业

阿根廷潘帕斯

大牧场放牧业

气候

气候温和湿润

气候温暖

草场

以人工草场为主

以天然草场为主

分布

大城市市郊

地广人稀地区

产品

牛奶及奶制品为主

肉、皮、毛为主

机械化程度

较高

市场

以本地市场为主

以外地市场为主

教材P55~56问题研究

资料1 资料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